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介绍外宣34页共36页
长三角 - TBOX方案
TBOX产品特性-1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TBOX产品特性-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WIFI+BT天 线
GPS/BD 天线
LTE天线
WIFI模块
SIM卡模块 eMMC
加密模块
SENSOR模块 SPI FLASH
(通信模组) 2/3/4G
USB(娱乐主机接入)
音频转 换模块
接
CAN收发器*2
口
CAN/PMU/GN SS MCU
唤醒 B+/ACC
指示灯单元 电池组
电源管理单元
RS232/RS485
“观芮”智能网联平台产品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TBOX 与竞品对比
上:观芮TBOX,下:竞品TBOX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观芮”智能车联网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背景
工业4.0
新能源汽车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 一
序号 1
发布机构: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时间:2011-09-21
名称
依托单位
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归属部门 批准时间 省科技厅 1991年
2
浙江省饲料及动物营养研究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1992年
3
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1993年
浙江工业大学 省科技厅 2003年
31
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浙江林学院 省科技厅 2003年
32
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2004年
33
浙江省固体表面反应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师范大学 省科技厅 2004年
34
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省科技厅 2004年
院附属妇产科 省科技厅 2005年
医院
40
浙江省有机硅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学院 省科技厅 2005年
41
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 院附属二院
省科技厅
2006年
42 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中国计量学院 省科技厅 2006年
43
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邵逸夫医院 省科技厅 2006年
浙江工业大学 省科技厅 1999年
22
浙江省安全与冲击工程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 省科技厅 1999年
23
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 省科技厅 2000年
浙江省环境科
24 浙江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
学 研究院
省科技厅 2000年
嘉兴市第一批科技计划(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安排表
2018/1/1
2020/12/31
李皇保
市直属
16
2018AY32016
大黄素调控Oct4 mRNA m6A甲基化修饰抑制胰腺癌侵袭转移研究
嘉兴市第一医院
2018/1/1
2020/12/1
张浩
市直属
17
2018AY320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致急性肾损伤AQP2及钠钾泵的表达
嘉兴市第一医院
2018年嘉兴市第一批科技计划(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安排表
一、应用性基础研究专项(共26项)
序号
计划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参加单位
起止年月
项目负责人
归口部门
备注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
2018AY11001
智能采茶机器人嫩芽识别定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嘉兴学院
2018/3/1
2021/3/1
陈滨
市直属
2
2018AY11002
基于CYP3基因多态性的阿片类药物个体化应用研究
嘉兴市第一医院
2018/1/1
2020/12/31
沈徐
市直属
14
2018AY32014
大黄素联合5AzA-cdR对胰腺癌抑癌基因以及其对裸鼠移植瘤去甲基化研究
嘉兴市第一医院
2018/1/1
2020/12/31
陈亮
市直属
15
2018AY32015
阿司匹林通过STAT3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的生长增值研究
姜黄素衍生物C66通过CB2受体改善小鼠肝纤维化的免疫机制研究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二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
2018/1/1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_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_梅元红
高等学校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尽管受到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仍在积极地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转移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以求更好地履行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
本文主要结合清华大学的工作实践,就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探析。
高校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次、多来源的综合性体系,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技术转移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技术推广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来源主要有:高校(技术提供方)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技术接纳方)委托、双方合作研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传统的技术转化模式———点对点的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者企业在高校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将其在企业产业化。
以技术的提供方(高校)为点,对应另一个点———技术的接纳方(企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科技开发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最广泛、最典型且至今仍在沿用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①点对点的直接转移,即技术直接由技术提供者(高校)传递给技术接纳者(企业)。
②在校企之间传递的技术主要是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高校自有科技成果,是典型的技术推动型技术转移。
该模式参与的主体只涉及到大学和企业,从技术转移的过程看,主要是高校已有技术的推广。
由于技术转移主要靠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直接与企业联络,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普遍较小,涉及的技术多是较为简单的应用技术。
该模式虽然有其客观不足和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但仍然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
据统计,近年来清华大学每年约1400项技术合同中,点对点是主要的合作模式,2008年合同额达到7.8亿元。
具体见图1。
目前,各高校正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新的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涌现。
浙大计算机学院各大实验室介绍
清华大学餐饮产业领导者管理研修班
清华大学中国餐饮产业领导者管理研修班招生简章主办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合作创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直属清华大学,为清华大学的唯一异地办学机构,是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设有7大学部、27个实体实验室,共有12位院士、280余位双基地教师,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3000余名,在职进修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8000余名;课程简介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以及城镇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行业由跨越式高速发展向平稳可持续发展过渡,服务行业市场环境、竞争格局、需求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也必将面对国内外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竞争:从产品到服务,从营销到运营,从团队到资金,从商业模式到战略创新,竞争将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并逐步向纵深化发展;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领域,中国餐饮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餐饮企业逐步摆脱了以单店经营为主的运作模式,正在向个性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也加大了对餐饮业的投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餐饮产业的企业家们必须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瞻的视野、更深入的洞察力以及更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本课程将经典企业管理理论与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实践相结合,深入剖析国际国内领先餐饮企业成功经验,帮助餐饮行业的企业家们拓展视野、整合资源、深度挖潜,打造一批具有广阔视野、创新思维和产业整合能力的餐饮企业家,推动中国餐饮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课程特色◇获取全面、实战、实用的餐饮行业专业知识,并紧跟前沿管理经营理念,内容丰富,学员收获更多;◇教师阵容强大,以中国最优秀的实战派行业大师及清华大学优秀教授团队为核心组成,领略学贯中西的大师风采;◇开阔思路,激发思维,提升行业整合能力及全面的综合管理能力、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充分了解餐饮行业发展环境及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利用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有机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创新最新成就,寻找商业契机;◇丰富的班级活动,促进学员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分享高层次的校友网络资源;教学方式核心课程教授、互动案例解析最新热点案例、专题讲座论坛;战略眼光,独特视角——由着名教授、专家及业内资深人士授课,传递真知灼见;封闭学习,浓缩精华——最新教学方式,互动授课与案例分析结合,突出实践应用;课程对象餐饮企业和养生休闲产业的投资者、董事、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总厨、人事总监、财务总监及高级行政人员;有意向在餐饮产业发展的企业家、投资家;有志于寻求更大发展的餐饮产业精英;课程内容核心师资部分来自清华大学等高级名校资深管理教授及知名实战派专家,传授精彩理念,提供前沿解决方案;部分来自餐饮行业专家及管理顾问,提供实战利器;部分课程师资及讲座师资介绍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餐饮产业班课程主讲;林威雄: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连锁经营权威、连锁界的奇迹大师,麦当劳、肯德基大中华区首位总经理,麦当劳大学连锁启蒙教育导师,1000家宝岛眼镜连锁店总经理;张文: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究员;:清华大学农业国际化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实战派品牌管理专家;程绍珊:着名营销实战专家,北京和君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特聘教授,美的集团特邀高级讲师;戴宛辛: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深圳研究生院、长三角研究院、河北研究院EDP专题课程教授;姜旭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餐饮企业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课程主讲;彭剑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管理咨询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着名管理咨询专家;艾学蛟:实战派危机管理专家、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课程主讲,清华深圳研究生院餐饮班主讲专家;冯恩援:现任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中国烹饪协会工会主席、中国烹饪协会清真烹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于干千:博士,教授,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导师,被授予“云南美食文化大师”荣誉称号,曾获得全国餐饮教育成果奖,主讲强势品牌塑造与餐饮营销课程;侯兵:管理学博士,扬州大学餐饮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餐饮业标准建设委员会委员等职;金海峰: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企业家国学班特聘导师;翟山鹰:中国特色金融理论思想的资本运营实操专家,颐和资本集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原建银国际中国公司投行部总裁;在建行上市、回归等具体工作中和创建国内数只产业化基金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陈玮:曾任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CIVC Fund合伙人,中新基金和创新软库基金董事长及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等,现任东方富海投资公司董事长;但斌:现担任东方港湾董事长兼总经理,擅长把握结构性机遇及上市公司内在的价值投资;董关鹏:现任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清华-奥美公共形象战略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外宣办暨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联合主讲人;教学管理学制:6个月,每月上一次课,每次4天,核心课程共24天,增值讲座6天,总学时240学时;最新开课时间:2012年09月22-23日上课地点:深圳、香港、北京、上海、重庆、台湾课程形式:游学加考察各地餐饮市场;证书授予: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颁发“清华大学中国餐饮产业领导者管理研修班”钢印结业证书;案例论文:学员结业后须提交一份结业论文,从而带着问题与思考参加研修,并做到学以致用;补课规定:学员因故不能参加特定课程学习,需按学员守则相关规定进行请假,经批准后可安排在其他班级或下期补修该门课程;入学流程先填写完整的报名申请表附后资格审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收到申请材料后3日内组织审核;录取通知:我院将于资格审核结束2个工作日内向通过审核的申请人发送录取通知书、交费通知和入学报到须知,或退还全部申请材料;缴纳学费:学员接到交费通知书后,请将学费汇入以下账户,交费底单上注明学员姓名和班号,并将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费到账后由我院财务统一开具发票;户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户行:平安银行深圳华新支行帐号:0142 1003 24889学习费用RMB 32000 元/人,包括课程学习、报名费、户外拓展、教材、讲义、书包、校服、结业证书、纪念品等费用; 报到开学前一周周末报到,报到时请带齐:身份证复印件一式2份学历证明复印件一式2份或单位推荐信原件小两寸蓝底彩照4张联系咨询咨询电话:010-联系人:刘老师清华大学中国餐饮产业领导者管理研修班招生简章报名表咨询电话:010-联系人:刘老师。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浙江大学介绍2
全年办班596期。
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 银行、宝钢集团、包钢集团、昆钢集团、红塔集团、浙江中烟、云南
中烟、大庆油田、上海绿地房产、云天化、北车集团、华立集团、浙
江邮政公司、天山建材、泰昆集团、山东省企业家等大量的国营企业 和民营大中型企业。
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 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 和“985工程” 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办的
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几经变迁,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 7月1日起,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才强国战略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校先后同国家有关部委、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共建 了17个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开发了350余个继续教育项目;在省内外 设立了162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和34个函授站。 目前,我校远程学历教育在校生4万余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每年5 万多人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中级管理和科 技人才,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个。
浙大由三大学院组成
• 本科生院 • 研究生院 • 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的三大职能
• 教学与学术研究 • 科研 • 社会服务
据武书连《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数据显示,获得前3名的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总得分差距已经缩小为不足0.5%(190.21, 189.43,189.28)。 科研经费2009年达到20.1个亿,2010年达到27个亿以上,2011年达到 28.4亿,仅次于清华大学。 注重创新,连续9年的实用技术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各类高校首位。
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第5课题调研组(2009年6月)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近年来嘉兴提高区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支撑。
按照市委党校的统一部署,我们5名学员组成“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调研组,对这一问题展开调研。
在杭州学习期间,我们制订了调研方案,明确了分工。
回到嘉兴后,用半天时间,在郑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讨论商量调研报告提纲、调研内容和重点,明确组员各自分工,5月25日开始正式调研。
首先我们走访了市科技局有关领导和处室,听取了嘉兴市创新平台建设的情况介绍,对嘉兴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总体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先后到海盐县和南湖区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
在海盐调研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科创中心和标准件检测中心。
海盐标准件检测中心是国家级检测中心,其检测和创新服务范围覆盖全嘉兴市、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南湖区的调研,我们重点考察了嘉兴科技城的建设发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展情况。
嘉兴科技城是近年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等国内知名大院名校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的重点创新平台。
调研结束后,利用节假日,分头撰写调研报告各个部分。
最后由组长统稿形成初稿,以电子邮件方式发给本组学员,再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课题调研报告。
由于时间仓促,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是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的各类机构、各种载体的总称。
主要包括: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也称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创新(或行业技术)服务中心以及综合或专业的兼具创新、服务、管理功能的各类平台。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简介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简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精神联合组建的机构,是浙江省正厅级事业单位。
研究院的宗旨和目标为:以清华大学的科研、技术、人才为依托,立足浙江省,面向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继续教育基地,努力将研究院建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及清华大学教育、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研究院总部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嘉兴科技城,在嘉善县、平湖市分设院区。
研究院对外主要科技合作方式:委托研发、合作开发、成果推广、成果转让、技术交流、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联建高新技术企业、联建研发中心、创业投资等。
科技合作联系方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技创新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系人:曾宪纲*************-6040133****8889e-mail:**********************.cn高祥根*************-6042133****8826e-mail:*********************.cn先进制造领域光纤到户用光通信器件一、成果简介该成果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光集成技术制成的单纤多向光电组件,它是“光纤到户”接入网中位于用户端的核心器件,为实现语音/视频/数字“三网合一”提供了一种高性能且极为经济的解决方案。
使产品成本降低20%以上。
目前该器件的市场售价在35~40美金,综合成本在22美金以下,量大后产品成本还可以更低。
二、技术特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光纤到户(FTTH: Fiber To The Home)用光通信器件的商用产品,技术成熟,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其中单纤三向器件(即通过一根光纤上同时接收或发射语音,数据,电视三种家用信号的器件)在国际上率先采用芯片集成技术,产品结构紧凑,性能稳定,成本低,产品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
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科目及参考书目
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科目及参考书目001化学工程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002机械工程学院080200机械工程080706化工过程机械003信息工程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04经贸管理学院020200应用经济学120200工商管理005生物工程学院081703生物化工006建筑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007药学院100700药学0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17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081703生物化工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100700药学024环境学院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001化学工程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一、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310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第3版)何潮洪等科学出版社2017《化工原理》上/下册(第四版)谭天恩、窦梅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2102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版)王积涛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高等有机化学》(第1版)恽魁宏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高等有机化学基础》(修订本)(2)荣国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101物理化学:《物理化学》(5)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05化学反应工程:《反应工程》(第2版)李绍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化学反应工程》(第3版)陈甘棠化学工业出版,20103106传递过程原理:《传递原理及其应用》裘俊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应用流体力学》毛根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Transport Phenomena》(传递现象,第2版)Bird R.B.等John Wiley&SonsInc,20023108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第5版),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9月;3107材料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版),刘智恩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材料科学基础》,杜丕一、潘颐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积极打造G60科创走廊主引擎——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蹲点调研报告
2018年第21期蹲点调研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深入实施,嘉兴作为其中重要的节点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潜力正在被不断激发。
这对于坐落于嘉兴的“长三院”来说,既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嘉兴作为“长三院”总部所在地,如何看待它、如何支持它、如何用好它,成为迫切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积极打造G60科创走廊主引擎□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章剑——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蹲点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决策部署,嘉兴市发改委专门成立了调研组,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引进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进行了专题深入调研。
通过蹲点调研,走访企业,座谈交流,对在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新型创新载体的主引擎作用,从而更好带动嘉兴的创新发展,体现嘉兴的地位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概况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成立于2003年12月31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精神联合组建,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浙江省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重要成果之一。
2005年4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共同为长三院揭牌。
201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了长三院十年发展成就,明确指示:“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长三院做大做强。
长三院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省校合作的桥梁,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基地”的发展定位,以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为依托,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为更好地发挥清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介绍外宣
正在积极参与争取建立国家级的工程中 心和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分室或分部)
汽车电子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
信息技术国家实验室分部或分室
我院注册成为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会会员单位
获得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格
周海梦 王子卿 王新民 陈吕军 刘彦生
地理位置
铁路: 嘉兴到上海, 1小时 嘉兴到杭州, 1小时 嘉兴到苏州, 1小时 嘉兴到宁波, 4小时
高速公路: 嘉兴到上海, 80分钟 嘉兴到杭州, 70分钟 嘉兴到苏州, 45分钟 嘉兴到宁波, 3.5小时
跨海大桥建成后: 嘉兴到绍兴, 30分钟 嘉兴到宁波, 1小时
正在浙江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项目
☆ 移动警务系统 ☆ 电子政务系统 ☆ 无糖组培技术产业化 ☆ 下一代互联网IPV6核心路由器生产基地 ☆ 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产业化基地 ☆ 移动数字电视技术 ☆ 新型流感疫苗产业化 ☆ 光纤传感器应用 ☆ 中药鲜药生产技术及生产基地 ☆ 新型头孢生产技术 ☆ 类抗生素生产技术 ☆ 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研制
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际合作学位课程
非学位教育与培训
与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培训各级各层次公务 员及管理人员
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优势培训民营企业家 根据浙江产业结构特点,积极筹备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课程/产品体系
学位教育
政府培训
非学位教育 企业培训
行业培训
创业投资公司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立
浙江浙华投资有限公司
高科技企业孵化 科技成果转化 高科技项目投融资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 心浙江分中心)
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
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2021-7-25一、长三角城市群概况长三角城市群面积10. 0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根据国家“十一五” 规划中的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正式扩大为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8个城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7个城市,人口超过756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 2021年长江三角洲城市GDP达到5. 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 9$。
2021-7-25该区域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等城市;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城市: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
三条轴线相互交义共同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问格局。
改革开放以來,“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我国最发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2021-7-25二、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思想伴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人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的密集成网、城际铁路的相继开通,不同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逐渐缩短,经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逐渐突破了单一城市和单个行政区域的范围,正在由城镇密集区、点轴发展和多中心城市向以城市带、网络化和都市圈的形式加速融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1、城市发展带思想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走的是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通过口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为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规模,积极融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通过新建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发展带动了大城市迅速成长、中小城市较快发展。
西湖区:奋力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
奋力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杭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全市上下“勇攀高峰、勇立潮头”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决心力量。
作为省会首善城区,西湖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面融入杭州“十大攀登行动”,纵深推进“六六行动”,永立首善志、勇攀新高峰,奋力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西湖最大贡献。
文| 沈根花 洪烨丹西湖区聚焦成果转化“书架”到“货架” 奋力打造科教高地1月4日上午,西湖区高规格召开了2024开年第一会——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这是近年来西湖区召开的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会议。
会上重磅发布了“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和“加快建设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方案”,充分展现了未来三年西湖区成果转化首选地及环大学创新圈的建设图景。
一路走来,西湖区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斩获了一系列喜人成果。
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117N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区成果转化科创中心、空天地海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启真概念验证中心落地运行,1897科创谷、国科大海思科创园精彩亮相。
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进步创新指数均居全省前三,连续两年捧回“省科技创新鼎”。
新起点上,西湖区将充分发挥高校资源“近水楼台”优势,全方位打造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地瓜经济“三个首选地”。
全面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加快国家实验室、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建设,支持西湖大学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继续高水平建设环紫金港等五大创新生态圈,打造高校经济2.0版;完善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大力实施“科创主体倍增计划”,用好北交所浙江基地,深入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让创新的源泉在西湖区充分涌流、茁壮成长。
聚焦现代文明“类象”到“现象” 奋力打造文创高地如果问杭州哪里最适合随心漫步,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一定榜上有名。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简介2010
2005年4月
is 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7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 英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年8月
e 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R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浙 n 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工作站 U 长兴粉体及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5月 2006年6月 2006年7月
清华大学环境系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 嘉兴市委政策研究室、嘉兴市 科技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长三角股权交易中心 生态科研中心
d 集成电路研究中心
2008年5月 2008年12月 2008年12月 2008年12月
re 测试技术及科学仪器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
te 光谱仪器研究中心
宁波鄞州创新中心
is 南湖绿色畜禽研发中心
UnRegistered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 习近平同志倡导,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中央编办批准的
d 正厅级事业单位 re ○ 清华大学在长三角地区的唯一官方机构,拥有清华大学具备的全部资源 te 理事长:金德水,浙江省副省长 is 常务副理事长:陈旭,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eg 院长:胡海峰 UnR 副院长:王子卿、张海戈、柴永强
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深创投、杭州市政府、嘉兴市政府等共同出资。
R 深创投与我院组成基金管理公司,具体管理运作。 Un 研究院正推进清华与江苏、上海各区域地市的合作走向深入。
联系方式
red •总 部 地 址: 浙江省嘉兴市亚太路705号清华大厦
te •上海业务总部:上海市浦东南路855号世界广场20楼A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介绍(报考哈工大的十个理由)
分数线
文科
2014 572
提前批(国
艺术类(理 小语种(理
防、定向
/文)
/文)
等)
2014
2014
2014
585 524/540
预科 2014
贫困专项 2014 604
631(女
594
594/573 660/597646生 668)595
620 578/550 614/586 592
652
657
609
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 前沿
中心
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的重要成员。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师资力量雄厚。
哈工大有 9 个一级学科,总数全国排名第 5,其中工科一级重点学科数全国第 2;哈 工大有院士 25 名(其中工程院院士 23 名,仅次于清华排名第 2),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吸引 这么多院士?很简单,哈工大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和物质保障,哈工大教授有充足的科研 经费(教授平均科研经费在全国大学前两名,没算过不知道有清华多没),而且博导可以在 江北买到学校低价的松北教授家园小区别墅(200 多平的几十万)和大连的海边度假房,刚 参加工作的博士都排到了 120 平以上的市中心低价住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99 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 9 所大学之一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预测及建设机制创新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预测及建设机制创新研究陈浦秋杭1㊀赵锦春2㊀陈清华3(1.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23ꎻ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ꎬ江苏南京210004ꎻ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ꎬ江苏南京210004)摘㊀要:文化人才是长三角城市群推动文化大发展㊁大繁荣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ꎮ基于灰色GM(1ꎬ1)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04.75万人ꎬ与2020年相比需求净增长47.6万人ꎬ年均增长7.57%ꎮ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是长三角构建创新驱动机制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点任务ꎮ自2008年以来ꎬ长三角文化人才数量逐年增长㊁质量逐渐提高㊁梯队日趋合理㊁贡献率不断提升ꎬ形成了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的区域竞争优势ꎮ然而ꎬ文化人才国际化与全球竞争需求不适应以及创新型文化人才数量较少等因素ꎬ严重制约着长三角文化人才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ꎮ在 十四五 时期ꎬ长三角城市群应围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ꎬ探索 柔性 区域统筹培养㊁引进㊁选用和激励方式㊁方法ꎬ努力提升文化人才数量和质量ꎬ为打造区域文化创新高地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 智力 支撑ꎮ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ꎻ文化人才ꎻ需求预测ꎻ机制创新作者简介:陈浦秋杭ꎬ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生ꎬ主要从事媒介经济研究ꎻ赵锦春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劳动经济与益贫式增长研究ꎻ陈清华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㊁博士生导师ꎬ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ꎬ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文化人才管理研究ꎮ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 进一步高质量提升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2SYA-018)的阶段性成果ꎮ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22)06-0027-11DOI:10.19563/j.cnki.sdzs.2022.06.004一㊁引言与文献综述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ꎬ创新是第一动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ꎮ①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ꎬ长期以来ꎬ经济社会蓬勃发展ꎬ形成了对各类人才较强的吸引力ꎮ② 十三五 时期ꎬ长72 ㊀㊀①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ꎬ«求是»2021年第24期ꎬ第4-15页ꎮ㊀㊀②刘德海:«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ꎬ第120-135页ꎮ三角人才净流入量占比从4.7%上升至6.4%ꎮ①在长三角㊁珠三角㊁京津冀三大人才核心都市圈中ꎬ长三角人才数量是最多的ꎮ据不完全统计ꎬ截至2020年年底ꎬ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人ꎮ其中ꎬ近20%的人才集中在长三角ꎬ远高于京津冀(12%)与珠三角(7%)ꎮ②目前ꎬ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整体呈现跨区域创新创业㊁跨区域市场联盟㊁跨区域研发转化的趋势ꎮ③文化人才是指一定区域内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优秀从业者ꎬ特别指的是社科理论界㊁新闻出版传媒界㊁文艺界㊁社会宣传界和精神文明建设界等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类优秀从业人员ꎮ④近年来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既当宣传员ꎬ围绕中心 鼓 与 呼 ꎻ又当建设者ꎬ站在中心 闯 与 干 ꎬ切实发挥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ꎬ是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㊁大繁荣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ꎮ⑤创新及文化人才的培养始终是社会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ꎮ国内社会学界较早展开了有关文化创新人才内涵及其形成模式的质性研究ꎮ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ꎬ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取决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ꎮ⑥基于创造性思维㊁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性社会背景的创造性素质是决定文化创新人才发展的关键ꎮ⑦进入21世纪ꎬ随着数据样本的可获得性增强以及调查研究方法的拓展ꎬ国内外经济学界聚焦产业转型背景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机制创新等领域开展丰富的定量研究ꎮ首先ꎬ就文化人才的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言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㊁创新文化传统㊁人口结构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及人才扶持政策力度均是影响地区文化人才规模和集聚度的重要因素ꎮ⑧其微观集聚效应的实现机制在于ꎬ特定空间内不同领域的文化人才在心理上的相互交流能够充分激发最佳和最具创意想法ꎻ而文化㊁艺术㊁科学与经济创造力的聚合则需要特定区域和特定产业发展阶段作为支撑ꎮ⑨其次ꎬ与国外文化人才的培养路径不同ꎬ国内学者普遍认为ꎬ中国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发展㊁繁荣中华文明而服务ꎮ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㊁过程以及评价体系必须适应我国社会㊁经济和文化的现实需求ꎮ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开启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呼唤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崛起ꎮ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产业亦随之进入黄金发展时代ꎮ因此ꎬ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需求ꎬ持续探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必将成为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关键ꎮ尤其是ꎬIP创意出版和发行等特定领域文化专业人才㊁国际化文化人才㊁区域文化人才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领域ꎮ已有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文化创新人才的形成过程㊁集聚特征及其培养机制创新路径ꎮ然而ꎬ针对特82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姚凯:«深化人才一体化ꎬ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ꎬ«光明日报»2021年9月24日ꎮ㊀㊀②岭南时尚站:«长三角已成为中国人才高地和人才汇聚目的地»ꎬ2020年5月1日ꎮ㊀㊀③黄永春㊁郑江淮:«吸引人才ꎬ江苏还能怎么做»ꎬ«澎湃新闻网智库报告»2020年8月25日ꎻ张鹏㊁周郇:«文化产业资本化的影响及行业应对策略»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ꎬ第140-148页ꎮ㊀㊀④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第4卷)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ꎬ第137-148页ꎮ㊀㊀⑤田鹏颖:«文化强国的内在机理探析»ꎬ«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ꎬ第9-14页ꎻ孟秀勤㊁史绍洁:«北京人才工作报告»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ꎬ第205-225页ꎮ㊀㊀⑥林崇德㊁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ꎬ第36-42页ꎻ岳晓东㊁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ꎬ«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ꎬ第9-16页ꎮ㊀㊀⑦AsheimBꎬHansenHK.KnowledgeBases.Talentsꎬandcontexts:OntheUsefulnessoftheCreativeClassApproachinSwedenꎬEconomicGeographyꎬ2009ꎬ85(4)ꎬpp.425-442.㊀㊀⑧SilviaC.MultipleCreativeTalentsandTheirDeterminantsattheLocalLevel.JournalofCulturalEconomicsꎬ2018ꎬ(42)ꎬpp.243-269ꎻAllenJ.TheCulturalEconomy:GeographyandtheCreativeField.MediaCultureandSocietyꎬ1999ꎬ21(6)ꎬpp.807-817.㊀㊀⑨CanLꎬHuai-qiuGꎬQing-qinZ.TelevisionCulturalTalentsundertheBackgroundofBarrierFreeInformationDevelopment.ArtandDesignReviewꎬ2022ꎬ(10)ꎬpp.136-143.㊀㊀⑩YingTꎬSi-SiX.OnTalentsEducationofIPCulturalIndustryBasedonMarketDemand.AdvancesinEconomicsꎬBusinessandManagementResearchꎬ2018ꎬ(60)ꎬpp.438-442.㊀㊀ 赵雷㊁陈嘉铄㊁陈俊喜:«产业转型升级下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与人才培养»ꎬ«高教学刊»2022年第5期ꎬ第166-169页ꎮ定区域文化人才需求规模及培养路径的研究较少ꎮ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内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①ꎬ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的需求及队伍建设能够为中国文化创新人才发展提供借鉴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ꎮ基于此ꎬ本文首先根据2008 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数据ꎬ应用灰色GM(1ꎬ1)模型预测2020 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规模ꎮ接着ꎬ系统总结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和经验ꎬ深入剖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ꎮ以国际化视野ꎬ构建既符合科学发展要求ꎬ又具有长三角城市群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体系及其建设思路ꎮ最后ꎬ提出夯实长三角地区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ꎬ以期丰富长三角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ꎬ为创新长三角文化人才队伍培养㊁引进㊁选用和激励模式创新提供施政参考ꎮ二㊁基于灰色GM(1ꎬ1)模型的长三角文化人才需求规模预测1982年ꎬ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GreySystemTheoryModel)ꎮ②灰色系统理论针对已有小样本的信息构建不确定性系统ꎬ模型通过生成㊁开发 部分 已知信息的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ꎬ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㊁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ꎬ从而实现样本外数据的预测ꎮ③灰色GM(1ꎬ1)预测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ꎬ在数据序列较短ꎬ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时ꎬ预测效果较好ꎮ由文献分析可知ꎬ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受经济发展水平㊁政治稳定状况㊁民生配套情况㊁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其分布均衡态势等多种宏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ꎮ因此ꎬ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ꎬ采用精准定量去描述相关因素作用的大小并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规模进行预测较为困难ꎮ从长三角区域来看ꎬ政治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ꎬ文化人才的内涵外延也在变化㊁难以准确界定ꎻ影响人才需求的因素很多ꎬ难以准确量化ꎬ相互影响关系难以明确分析ꎬ从系统理论角度ꎬ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㊁复杂的灰色系统ꎮ鉴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优势以及本文研究的需要ꎬ使用灰色预测模型ꎬ对长三角文化人才需求规模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ꎮ第一步:设时间序列X(0)为非负序列ꎬ有n个观察值ꎬ即X(0)=(x(0)(1)ꎬx(0)(2)ꎬ ꎬx(0)(n))ꎬ其中x(0)(k)ȡ0ꎬk=1ꎬ2ꎬ nꎮ通过一阶累加生成如下新序列:X(1)=(x(1)(1)ꎬx(1)(2)ꎬ ꎬx(1)(n))其中ꎬx(1)(k)= ki=1x(0)(i)ꎬk=1ꎬ2ꎬ ꎬnꎻZ(1)为X(1)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如下:Z(1)=(z(1)(2)ꎬz(1)(3)ꎬ ꎬz(1)(n))其中ꎬz(1)=12(x(1)(k)+x(1)(k-1))ꎬk=2ꎬ3ꎬ ꎬnꎮ第二步:利用OLS估计参数ꎮ若^a=(aꎬb)T为参数列ꎬ且Y=x(0)(2)x(0)(3)⋮x(0)(n)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ꎬB=-z(1)(2)1-z(1)(3)1⋮⋮-z(1)(n)1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92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预测及建设机制创新研究㊀㊀①钟业喜㊁吴思雨㊁冯兴华等:«多元流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ꎬ«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ꎬ第47-55页ꎮ㊀㊀②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ꎬ第125-148页ꎮ㊀㊀③刘思峰㊁杨英杰㊁吴立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版)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ꎬ第89-100页ꎻ李慧㊁徐强:«基于灰色系统GM(1ꎬ1)模型的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 以江苏省为例»ꎬ«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ꎬ第1-4页ꎮ则GM(1ꎬ1)模型x(0)(k)+az(1)(k)=b的最小二乘估计参数列满足^a=(BTB)-1BTYꎮ设定:dx(1)/dt+ax(1)=b(1)上述(1)式即表示GM(1ꎬ1)模型x(0)(k)+az(1)(k)=b的相应微分方程ꎬ亦称为影子方程ꎮ其中ꎬa为发展灰数ꎬb为内生控制灰色作用量ꎬ可使用OLS方法进行估计ꎮ第三步:求出GM(1ꎬ1)的预测累加模型ꎮ^x(i+1)=(^x(0)(1)-b/a) e-ai+b/a(2)再将(2)式的预测累加序列改写为:^x(0)(i)=^x(1)(i)-^x(1)(i-1)ꎬi=2ꎬ2ꎬ ꎬn第四步:使用预测后方差检验的方法分析模型预测精度ꎮ通过计算原始时间序列样本均方差S0=S20/(n-1)和残差序列ε0(i)=x0(i)-^x0(i)标准差S1=S21/(n-1)ꎬ得出模型预测序列与原始序列的方差比SR=S0/S1以及小误差伴随概率临界值Pꎮ本文参考李慧和徐强的模型预测精度标准表进行预测模型有效性判定ꎮ①长三角文化人才需求规模GM(1ꎬ1)模型预测结果如下ꎮ为了准确获得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数据ꎬ本文进行如下处理:首先ꎬ获得2008年至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全体从业人员原始时间序列ꎮ该数据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ꎮ其次ꎬ借鉴前人研究对于行业专业人才的定义ꎬ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中ꎬ专业技术人员界定为文化人才ꎮ②如相应省份该数据存在缺失ꎬ则利用有数据省份的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值与缺失省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全体从业人员数据相乘获得缺失省份的文化人才规模ꎮ文化产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数据来自浙江和安徽统计年鉴ꎬ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ꎮ③最后ꎬ在获得苏浙沪皖四个地区文化人才规模的基础上ꎬ加总得到长三角文化人才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预测用基础数据ꎮ具体预测的步骤如下:首先ꎬ根据上述灰色GM(1ꎬ1)预测模型(1)式的设定ꎬ计算发展灰数和内生控制灰色作用量的具体值为分别:a=-0.0606ꎬb=27.0433ꎮ进而求出GM(1ꎬ1)预测累加模型如下:^x(1)(i+1)=(^x(0)(1)-b/a) e-ai+b/a⇒^x(1)(i+1)=(^x(0)(1)-(27.0433)/(-0.0606)) e-(0.0606)i+(27.0433)/(-0.0606)⇔^x(1)(i+1)=(^x(0)(1)+446.4081) e-(0.0606)i+446.4081(3)将2008年长三角文化人才规模初始值代入上式后得到(3)式的GM(1ꎬ1)预测累加序列方程ꎬ最终得出预测值时间序列为:^x(1)(i+1)=(469.9961) e-(0.0606)i+446.4081(4)其次ꎬ进行后验方差检验ꎮ一是计算原始时间序列的样本标准差:S0=S20/(n-1)=10.2686二是计算预测值序列与实际序列残差的样本标准差:03 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李慧㊁徐强:«基于灰色系统GM(1ꎬ1)模型的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 以江苏省为例»ꎬ«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ꎬ第1-4页ꎮ㊀㊀②陈特水㊁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 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ꎬ第103-106页ꎻ汪添㊁刘璇㊁汪紫琴等:«基于Brown线性趋势模型的上海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ꎬ«金融经济»2019年第12期ꎬ第82-83页ꎻ谭菲:«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需预测研究»ꎬ«特区经济»2014年第9期ꎬ第57-62页ꎮ㊀㊀③测算后发现ꎬ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人才占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全部从业总人数的7%左右ꎮ其中ꎬ浙江省最高ꎬ2008年至2020年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均值为16.19%ꎻ安徽省最低ꎬ均值仅为5.03%ꎮ考察期内ꎬ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均值则为10.61%ꎮS1=S21/(n-1)=1.4748最后ꎬ获得模型预测序列与原始序列的方差比以及最小相对偏差的概率:SR=S0/S1=0.1436(5)P={|ε(0)(i)- ε(0)|<6.6489}(6)由(5)和(6)式的后验方差检验结果表明ꎬ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方差比小于临界值0.35ꎬ相对偏差绝对值全部落在6.6489的临界区间以内ꎮ①图1㊀样本期内长三角文化人才需求规模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比此外ꎬ从图1列示的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规模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比结果看ꎬ使用GM(1ꎬ1)模型预测后获得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变动趋势相同且数值差异较小ꎮ因此ꎬ本文使用GM(1ꎬ1)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的预测方法使用得当ꎬ预测模型可靠ꎬ预测结果精度等级较高ꎮ鉴于此ꎬ进一步使用GM(1ꎬ1)模型方法进行样本外预测ꎮ将样本时期扩展至2030年ꎬ具体预测结果见表1ꎮ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需求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4.75万人ꎬ与2020年相比ꎬ净增长47.6万人ꎬ同比增幅高达83.3%ꎬ年均增长率也达到7.57%ꎬ详见表1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表1㊀2022 2030年长三角文化人才需求规模预测结果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单位:万人年份实际值x预测值^x_残差ε偏差ε(i)- ε200823.5923.590.00-0.05200926.1929.353.173.12201030.1131.191.071.03201134.0233.13-0.89-0.93201236.0235.20-0.82-0.86201338.2237.40-0.82-0.86201440.5139.74-0.77-0.8213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预测及建设机制创新研究㊀㊀①方差比临界值及偏差临界区间的判定标准参见:李慧㊁徐强:«基于灰色系统GM(1ꎬ1)模型的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ꎬ«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ꎬ第1-4页ꎮ续表年份实际值x预测值^x_残差ε偏差ε(i)- ε201543.0242.22-0.80-0.85201644.1544.850.710.66201749.8247.66-2.16-2.21201851.0950.63-0.46-0.50201953.9253.79-0.12-0.17202054.6757.152.492.44202155.4660.72202264.52202368.54202472.83202577.37202682.21202787.34202892.79202998.592030104.75㊀㊀注:2008 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规模原始时间序列数据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ꎬ按照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数据加总获得ꎮ实际值表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规模实际规模ꎮ预测值为使用GM(1ꎬ1)预测后的时间序列ꎮ残差为预测值与实际值之差ꎮ偏差表示各年份预测偏差与偏差均值的相对偏差ꎮ另一方面ꎬ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ꎬ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能力素质等要求较高ꎮ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人才结构需求主要为创意人员㊁高级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等ꎬ这类人才不能像一般服务业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ꎮ基于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关联性ꎬ进一步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新人才的需求结构ꎮ从2008年到2020年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创新核心项目增加值从530.95亿元增加到3037.57亿元ꎬ占文化产业总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31.78%下降到2020年的23.28%ꎬ而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长三角城市群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69%ꎮ诚然ꎬ现实中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细分行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是文化相关层的文化用品和设备制造业及销售业ꎬ占54%ꎬ2008年至2020年间增长了3倍ꎮ与之相对应增长较快的行业部门则是核心层文化休闲娱乐业和服务业ꎬ占比约为20%ꎮ这一部分对劳动力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ꎮ而长三角城市群有较大规模的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熟练劳动力ꎬ劳动力转化的压力相对较小ꎮ然而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自身核心创新层规模较小ꎬ产业质态不高ꎮ随着物质资本和低端劳动力边际效益递减ꎬ规模报酬会逐渐降低ꎮ劳动密集与 文化加工类 产业必将向 文化创意 文化创造 转型升级ꎮ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创新核心层发展对高级文化人才的潜在需求量巨大ꎬ这一领域的文化创新人才仍存在明显缺口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ꎮ三㊁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㊁经验与问题近年来ꎬ文化人才数量逐年增长㊁质量逐渐提高㊁梯队日趋合理㊁贡献率持续提升ꎬ加强了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ꎮ23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一是人才规模显著提升ꎮ截至2008年年底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35.88万人ꎬ到2020年底增长到506.69万人ꎬ年均增长8.8%ꎮ①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ꎬ2008年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数量为32.04万人ꎬ到2015年年底增长到43.02万人ꎬ年均增长4.3%ꎮ特别是2018至2020年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增长更快ꎬ年均增长6.1%以上ꎮ二是人才高地奠定产业高峰ꎮ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创业动力激增㊁创新活力旺盛㊁改革发展成果丰硕ꎮ据统计ꎬ在中国2021年 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中ꎬ长三角文化企业数量占35%且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占全国十大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40%ꎮ②长三角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产业集群㊁网络广播和网络教育基地㊁网络文学集群㊁影视生产综合基地和电视剧生产与流通平台ꎮ③在2008 2019年ꎬ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ꎬ2019年达13048亿元(含个体经营户)ꎬ平均约占GDP的5.57%④ꎬ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性支柱产业ꎮ三是人才贡献率明显提升ꎮ自进入 十一五 以来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ꎬ文化及相关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高ꎬ人均创造增加值不断增加ꎬ人力资本对文化建设的贡献率不断上升ꎮ仅就文化及相关产业人均从业人员创造产业增加值而言ꎬ2008年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6.85万元/人ꎬ2020年增长至27.15万元/人ꎬ年均增长率达22.8%ꎮ四是人才梯次结构日趋合理ꎮ长三角城市群高层次领军人才逐年增加ꎮ截至2020年年底ꎬ长三角城市群高层次领军人才达609人ꎬ全国 四个一批 人才256人ꎬ重点文化人才5038人ꎬ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文化人才34902人ꎬ后备文化人才达13万人等ꎮ⑤近年来ꎬ长三角城市群深入实施 人才强国 战略ꎬ在聚力打造高层次拔尖文化人才㊁工程化开展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㊁落实文化人才优先发展政策保障㊁创新开放式 聚才 新范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ꎮ一是聚焦培育高层次拔尖文化人才ꎮ长三角城市群着眼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师名家ꎬ重点实施了文化名家培育工程ꎬ每年选拔多名文化名家ꎬ承担重点项目㊁重大课题㊁重要演出ꎬ组织创作研究㊁展演交流和出版专著等活动ꎮ市(省)委㊁市(省)政府评选 社科名家 ꎬ表彰奖励在文化事业㊁文化产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拔尖人才ꎬ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ꎮ二是工程化推进文化人才培养ꎮ上海㊁江苏和浙江三市(省)均实施 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ꎬ每年给予入选者人才经费补助和重点扶持ꎻ实施骨干人才专项培训工程ꎬ分批组织若干名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等名校研修ꎻ连续多年实施 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ꎬ每年培养和开发多名青年文化人才ꎻ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进行个性化培养ꎻ实施 四个一批 人才培养工程ꎬ每年选拔多名优秀文化人才ꎬ发放津贴补助和项目资助等ꎮ三是政策保障文化人才优先发展ꎮ近年来ꎬ上海㊁江苏和浙江三市(省)委宣传部㊁市(省)委组织部和市(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等相关部门按照 人才资源优先开发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 的要求ꎬ先后联合下发了构建文化人才高地和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ꎬ明确了本区域文化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㊁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ꎮ⑥市(省)委宣传部配套出台了开展全市(省)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 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㊁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等具体政策ꎬ引导推动本区域文化人才又好又快发展ꎮ四是创新开放式 聚才 新范式ꎮ2020年ꎬ苏浙沪联合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33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预测及建设机制创新研究㊀㊀①数据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1)»ꎮ㊀㊀②⑥数据来自王宏伟:«长三角构建文化发展共同体ꎬ共同打造文旅新业态»ꎬ«新华日报»2021年11月29日ꎮ㊀㊀③陈特水㊁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 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ꎬ第103-106页ꎮ㊀㊀④⑤数据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1)»ꎮ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ꎬ在全国率先实施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㊁职称认定多领域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ꎮ上述实践ꎬ着力破除传统考核评价㊁职称评审㊁岗位聘用㊁培养选拔等领域的政策 堵点 ꎬ打破了跨区域人才认定与培养的国际㊁省域壁垒ꎬ奠定高端人才持续汇聚的制度基础ꎮ长三角城市群在塑造高端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ꎬ夯实了繁荣文化事业与产业的人才基础ꎮ但是由于机制不完善和存在制度 瓶颈 等诸多因素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如下问题ꎮ一是文化人才国际化程度与全球化竞争的需求不相适应ꎮ从国际文化发展趋势来看ꎬ欧盟等发达地区以文化为基础的服务业占GDP的70%~80%ꎬ美国占80%以上ꎮ①与他们相比ꎬ长三角城市群的差距还很大ꎮ特别紧缺谙熟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规律㊁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㊁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㊁技术与信息动态的复合型领军人才ꎬ难以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人才优势㊁发展优势ꎬ也难以有效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文化 走出去 ꎮ二是文化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ꎮ首先ꎬ从文化人才结构看ꎬ中等人才居多ꎬ高层次人才偏少ꎮ以江苏省为例ꎬ2019年ꎬ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文化人才11045人ꎬ仅占文化产业全体从业人员总量的4.8%ꎮ其中ꎬ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文化人才占比为1.6%ꎬ正高级以上占比仅为0.4%ꎮ②其次ꎬ文化人才具有明显的地域集聚性且呈现经济发展地区文化人才集聚的空间分布ꎮ具体而言ꎬ上海㊁南京㊁杭州和合肥主城区文化人才相对集中ꎬ地级市㊁县(市㊁区)尤其是乡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分薄弱ꎮ最后ꎬ从行业分布看ꎬ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大多数分布在艺术㊁图书馆㊁博物馆㊁群众文化㊁报刊㊁演艺㊁广电和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领域ꎬ特别缺乏文化博览㊁动漫游戏㊁文化科研㊁数字传输和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ꎮ2020年ꎬ江苏艺术㊁图书馆㊁市场经营和文物四大行业从业人员占文化产业全体从业人员比重高达76.3%ꎬ文化科研业从业人员占比仅为0.06%ꎮ③高素质㊁高层次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是长三角推进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的短板ꎮ三是文化人才数量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求不相适应ꎮ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世界 加工厂 向创意 梦工厂 的过渡阶段ꎬ再加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ꎬ迫切需要大批能够整合金融资本㊁产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ꎬ需要大批理论功底深厚㊁专业能力精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ꎬ更需要大批敢担风险㊁勇于开拓㊁奋力争先的创新人才ꎮ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仅占全部人才总量3259.09万的1.32%ꎮ④文化人才整体规模偏小ꎬ导致文化高层次人才缺乏人力资本支撑ꎬ继而引发长三角文化产业格局仍集中在艺术㊁图书馆㊁群众文化㊁文物等行业ꎮ2019年ꎬ江苏艺术㊁图书馆㊁市场经营㊁文物四大行业增加值比重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56.1%ꎮ⑤上述行业机构组织多以国有或事业性质为主ꎬ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文化人才也多集中于上述行业ꎮ私营企业单位文化人才占比较低ꎮ因此ꎬ文化人才整体规模比重少㊁传统文化行业人才集中㊁文化人才多元市场主体结构失衡的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供给结构亟待破局ꎮ四是人才投入与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ꎮ长三角主要地级市均采取多种形式与模式创新招引海内外人才ꎮ实践中ꎬ已有文化人才培养政策投入与文化人才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矛盾ꎮ一方面ꎬ政策扶持方式呈 同质化 ꎮ目前ꎬ长三角城市群现有的文化人才培育多采取 人头费 或各项工资㊁补贴的模式开展ꎬ不同地区在招引人才方式的差异仅体现在待遇资金额度的差距上ꎬ由此极易导致文化人才的区域内 恶性竞争 ꎮ此外ꎬ部分地区文化系统基层单位福利待遇偏低ꎬ也很难吸引人才㊁留住人才ꎮ另一43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秦岭:«创意产业异军突起ꎬ创意产业人才供应告急»ꎬ«中华建筑报»2006年11月8日ꎮ㊀㊀②⑤原始数据来自:«江苏文化和旅游年鉴(2020年)»ꎬ经作者计算后所得ꎮ㊀㊀③原始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21年)»ꎬ经作者计算后所得ꎮ㊀㊀④陈清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研究»ꎬ«201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年8月16日ꎮ。
通“材”达识,精业报国
通“材”达识,精业报国作者:龚一卓崔可嘉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ing Materials Performance from the Nanoscale,CAMP-Nano)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系统定量地构筑起微纳尺度材料的知识理论体系,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方法指导;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人才。
2009年,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在时任院长孙军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鼎立支持下正式成立,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马恩博士担任主任,时任美国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材料学院院长,2021年国际镁协年度人物)担任执行主任,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共同推进微纳尺度材料知识理论体系建設。
微纳尺度是连接宏观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也是材料各种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尺度区间,中心的建立为抢占这一材料学科的世界学术高地争得了先机。
中心先后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研究所引进十余位高层次青年学者与外籍博士后,率先在校内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首创“夏令营”学生招募模式。
中心秉承先进的理念,建成了一流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产出了一批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因此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师德师风:厚德载物心有大我团队现有17位骨干教师,9名技术人员(博士3名,硕士6名)和2名行政人员,在读研究生102人(博士生48人,硕士生54人)。
中心还聘请了4名荣誉教授和来自匹兹堡大学、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日立高科技公司等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10余名(均为本领域的著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