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合集下载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是由一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构成的,这种基本粒子称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它们没有形状、大小和颜色,只有质量。

原子之间通过运动和相互碰撞来形成物质的各种形态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运动是无限多样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碰撞。

这种运动和碰撞产生了物质的多样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涉及到原子的大小和形状。

他认为,原子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原子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可以无限地组合和分解,从而形成无穷多样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原子学和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子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研究了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化学家们则通过研究原子的组合方式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除了对科学的贡献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子论提出了宇宙的构成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实体组成的,这与传统的宇宙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种理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物质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摘要】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自然哲学理论。

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而伊壁鸠鲁则强调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通过理性的活动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在宇宙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永恒不灭的原子和虚空的组合,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宇宙是由无限数量的原子组成。

在人性观和方法论方面,两位哲学家也存在一些异同。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原子论、幸福观、宇宙观、人性观、方法论、差异、比较、总结1. 引言1.1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概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是原子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主张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运动相互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不仅构成了物质世界,还构成了人类的灵魂,人的思想和感情也是由原子的运动和排列所决定的。

在幸福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只要能够控制欲望,追求简朴的生活,就能够达到心灵的宁静。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境界,人应该尽可能追求快乐和愉悦,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宇宙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无限运动构成的无限空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的运动和排列所决定的。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宇宙的节奏。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原子论、幸福观、宇宙观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也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2. 正文2.1 原子论的区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摘要】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原子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它们以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存在,并通过运动和碰撞来构成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空隙,这解释了物质的可压缩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发展,为现代原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原子理论、不可分性、运动、碰撞、空隙、形状、大小、总结1. 引言1.1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简介德谟克利特(460-370 BC)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学家和医生,他被认为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

原子论是一种描述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原子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许多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粒子,它们是永恒不灭的,并且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运动和碰撞来形成不同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空隙导致了物质的可压缩性和可变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在古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批评,但它为后来原子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这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及其相关观点。

2. 正文2.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一切物质皆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不可再分的、坚固的实体,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认为,原子在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他主张,物质是由原子在一定空间中排列组合形成的,不同物质的性质由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一、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组合和分离形成不同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约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每种元素都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他还提出了化合物的概念,认为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这一理论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后来原子认识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三、汤姆逊的电子发现在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他利用阴极射线管实验观察到,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

汤姆逊提出了“面包糠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均匀分布在球体内部。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在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

他发现,大部分阿尔法粒子直接穿过金箔而无明显偏转,但少数阿尔法粒子发生了明显的偏转。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围绕核运动,原子是空洞的。

这一模型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波尔的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提出了量子理论,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

波尔认为,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运动,并且在能级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他的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被称为“波尔模型”。

这一理论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谟克利特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下)

德谟克利特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下)

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 的物质微 粒. 原子的根本特性是 “ 充满和 坚实” 即原子 内部没有空隙 , , 是坚 固的、 不可入 的, 因而是
不可分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 , 原子是永恒的、 不生不灭的;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 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 态中, 它的惟一 的运 动形 式是“ 振动” 原子的体积微 小, 眼睛看不见的, ; 是 即不能为感官所知 觉, 只能通过 理性 才能认 识. 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 德 进一步提 高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 的价值 , 用哲学的逻辑思维来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 , 高理论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 提 关键词 : 德谟克利特 ; 哲学思想 ; 原子论 ; 社会 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5 2 2 3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0 8—77 ( 0 2 0 B 0 .1 A 10 94 2 1 )4—0 0 0 1 3— 3
科 学 实验 为基 础 的 , 以我 们 只 能 把 它 同 当 时其 他 所 的 自然哲学 理论 放 在一 起 . 实 上 , 事 当时很 多 人更 看
落) 的原因, 原子的偏斜是杂多、 无序的运动( 碰撞 ) 的原 因 . 这种 方式 , 用 伊壁鸠 鲁 克服 了德谟 克 利待 混 淆 “ 然性 ” “ 因” 必 和 原 所产 生 的 困难 , 区分 了原 子 运
想 可 能具有 的思想威 力 .
() 2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古希腊后期伊壁鸠
鲁 原子论 的提 出产生 的影 响 . 伊 壁鸠 鲁 是 德 摸 克 利 特 的原 子 论 的 忠 实 继 承 者. 面对各 派 自然 学说 , 他坚 决 维护 原于 和 虚空 的 真
实性 . 原子 和 虚空 虽然 是不 可感 的 , 不能 被 自明的 感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原子理论,而原子理论的演变也伴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本文将从古希腊开始,探讨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期,化学的先驱者们对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提出了各种假说。

其中,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假说。

他认为,物质是由一种不可分割、具有永恒存在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被称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未能得到充分验证与发展。

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最早的封闭式原子理论。

他认为,每种元素都由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子构成,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组合或分离而引起的。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在当时奠定了化学的基础,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开始出现与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不一致的现象。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理论。

他认为,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并形成新的化合物分子。

这一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一系列化合物性质的规律,并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阿佛加德罗的分子理论使得原子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化学家巴斯德提出了原子价电子理论,更加深化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他认为,原子中存在着能够参与化学反应的价电子,并以电子的转移与共享来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

原子价电子理论的提出为化学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和预测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著名的“面包糠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状核心与分布在核外的电子组成,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为研究原子性质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进一步实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原子核中存在着核子,即质子和中子。

由此,原子结构的理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

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

肯定了人们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但是,他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影像作用于不同的认识器官的结果,因此认识似乎是一次完成的;这就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定了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也称为“单子说”或“亚历塞斯原子论”,是早期的原子论之一,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无限小的单元构成的。

这些单元被称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每种物质都由特定的原子组成,这些原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还认为,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物质的各种属性和化学反应。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在那个时代,科学和哲学并没有严格区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是在哲学讨论中提出的。

当时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说、猜想或者幻想。

直到19世纪,人们开始利用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这个理论才逐渐得到认可。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元素组成的比例总是按照一定的整数比例出现。

这一发现为原子论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为后来的原子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

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研究,逐渐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等物质基本粒子,并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也对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是早期原子论的重要代表,它的提出为后来的原子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虽然它的一些观点在现代科学已被证实错误,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意义。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示例文章篇一: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超级神奇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你们想啊,这世界上的东西千奇百怪,那到底是由啥组成的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德谟克利特的人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儿啦。

他说呀,这世界是由小小的原子组成的!就好像搭积木一样,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用这些小原子搭出来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德谟克利特觉得,原子那可是又小又硬,还不能再分啦!它们在虚空里不停地运动着,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到处乱跑。

这是不是很像咱们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大家到处疯跑呀?然后时间唰唰地过去,又出来个叫道尔顿的人。

他也研究原子论呢!道尔顿可厉害了,他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和观察。

他说原子可不是随便乱跑的,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原子,而且这些原子的重量还不一样哟!这就好像咱们班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

你们说,德谟克利特在那么久之前就能想到原子,他得多聪明啊!那道尔顿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是不是也特别牛?其实啊,他们的原子论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知道,原来小小的原子里面藏着这么大的秘密!这不就跟咱们探险一样吗?一开始啥都不知道,慢慢往前走,就发现越来越多新奇的东西。

他们的研究就像是给我们指了一条路,让后面的科学家能顺着这条路继续探索。

我觉得啊,他们的研究简直太重要啦!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世界的本质呢?所以我们得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两个特别厉害的理论,一个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另一个是道尔顿的原子论。

先来说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吧。

德谟克利特啊,那可是老早老早以前的人啦。

他就像一个超级聪明的探险家,在那个大家对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的时代,提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

他说啊,这个世界是由无数小小的、看不见的原子组成的。

这就好比我们玩的拼图,每一块小拼图就是一个原子,拼在一起就成了整个世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不灭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运动,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

每种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原子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无限多的,它们可以组合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原子之间的组合和分解是宇宙中一切物质变化的基础。

这个理论揭示了物质变化背后的一种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原子,进一步验证了原子论的正确性。

物理学家们通过对原子核和电子的研究,揭示了原子内部更微观的结构,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发展。

原子论的提出也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本质。

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变化并非神秘不可解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和解释的。

然而,原子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在德谟克利特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原子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他们认为,原子论过于简化了宇宙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例如,柏拉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们超越了原子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和转化。

尽管存在争议,但原子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它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人们揭示了物质的微观本质,深入理解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

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

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

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

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

这一观点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臵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征)。

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臵。

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臵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

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 Leucippus )。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 440 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 Abdera )。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是现代化学史上一项重要的理论,它被公认为是原子论的基础。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原子思想影响了整个古代希腊哲学。

在他的时间里,很多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连续统一的,但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不可分割的颗粒组成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即是由此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该理论。

1. 原理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是德谟克利特对于物质的本质的一种认识,即: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颗粒- 原子组成,而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这一观点直至19世纪才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并且获得了更加深刻的阐述。

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各种现象的解释。

根据他的认识,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这些原子是形态一致的,质量也一致,而他们结合得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物质。

这一基本概念,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物理学基本理论,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基础。

2. 物理学的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原理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性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科学思想的表述。

古希腊科学已经涉及到与原子有关的方方面面:火、水、空气、土等元素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并被视为原子的基本形式。

然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与古希腊物理学的传统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古希腊物理学中,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从而不能去量化或仔细描述。

相比之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更具量化性质,这种量化性质为原子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

随着化学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德谟克利特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领域。

3. 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在20世纪,物理学做出了一些更大胆的科学研究,诸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这些新的研究为德谟克利特思想提供了一种实证证明,其思想体系也得到了更加确立。

量子力学反映了物质的波动性质,因此将原子视为一个单体的实体不再成立。

相反的,量子力学证明原子是由各种各样(如质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都遵循自身对于物质与能量而言特殊的物理法则。

原子组成的发展历程

原子组成的发展历程

原子组成的发展历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和研究原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时期。

以下是原子组成的发展历程:古代希腊时期,原子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对物质的构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微小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被他称为“原子”,原子的运动与结合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性质。

然而,古代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化学的发展使得原子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道尔顿原子论”,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

根据道尔顿的理论,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化合物则是由具有不同原子数目的元素原子组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出现,对原子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

188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他提出了“波尔模型”,认为原子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组成的。

根据波尔的理论,正电子和负电子之间的吸引力保持了原子的稳定。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原子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结果。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设”,认为光的能量是以粒子的方式传播的,这也暗示着原子的组成可能发生了变化。

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这个理论对原子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新的认识。

根据薛定谔的理论,原子中的电子不能被简单地描绘为经典的粒子,而是可以看作是波动函数。

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行为和性质,为现代原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原子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其组成的认识。

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这使得原子的组成更加完整。

目前认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以不确定的方式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

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差异主要在于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目。

总的来说,原子的组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古代的原子概念,道尔顿原子论,电子的发现,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理论以及对质子和中子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古希腊哲学家在古代就开始探讨物质的构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可是由于当时实验技术的限制,无法对原子进行实证研究,这一模型只能是哲学的概念。

到了18世纪,化学实验的进展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道尔顿原子论”。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具有各自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道尔顿的原子论为化学实验提供了定量解释,但无法解释电磁现象。

随着电磁学理论的发展,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1832年,迈克尔逊提出了“地球化合物模型”,认为原子的结构类似于地球的地壳,由各种元素化合而成。

但该模型未能得到广泛接受。

之后,汤姆逊提出了著名的“汤姆逊原子模型”,也称为“西瓜蛋糕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形电子云中的。

实验证据表明,原子内存在带负电荷的粒子,这是对原子内部结构的重要发现。

然而,该模型未能解释如何维持原子的稳定性,以及为何不会发生电子从原子中心边缘漂移的现象。

在汤姆逊的学生拉瑟福的领导下,研究人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

拉瑟福利用金箔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具有类似太阳系的结构。

他提出了“拉瑟福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带正电荷的小核心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然而,该模型仍未解释原子内部结构和电子运动的机制。

到了20世纪初,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根据玻尔和德布罗意的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和轨道。

根据这些理论,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和玻尔提出了“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电子以波动性结合粒子性存在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中,这解释了光谱和其他电子运动现象。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关于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及其影响10081530208 闫鑫蕾 2008级物理系2班伊壁鸠鲁14岁从师德谟克利特,成为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除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直线下落和互相排斥运动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有的原子因其内部原因而自动地脱离其原来的直线运动轨迹,向旁边倾斜出去。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关于原子运动上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原子论”对于原子理解有不同的出发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排斥运动只是产生在原子间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运动,并没有办法解释产生于原子本身的概念规定的、自为的运动是什么,可见,德谟克利特并没有从原子本身来研究原子特性,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原子内部的矛盾。

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说形象的实现了原子内部包含的矛盾,正是因为原子的偏斜,原子间才有了冲击和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成为了世界多样性的最原始论证。

德谟克利特通过世界的多样性来界定原子,可见他对世界的理解有些单一和片面,认为只有必然性统治着世界,人一定要受到必然性规则的支配。

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理论肯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他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原子偏斜运动中同时产生,那么人本身就是自由的。

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偏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这样的不同对于两个人的认识论也有着一些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公民也跟着灭亡。

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制约的。

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的互相碰撞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

而伊壁鸠鲁反对贵族奴隶主专横统治,十分维护个人自由,尽管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是指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不可分
割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
单位,它们不能被分解或破坏,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特征。

下面将对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最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
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不能被分解或破坏的。

这个
观点在当时受到了较大的质疑,但后来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德谟
克利特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2.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同元素的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而每种元素的原子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这种认识为现代化学
中的元素概念提供了基础。

3. 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这个
概念。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不会改变原子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原子
的排列方式。

这种观点为后来原子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这个观点在
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这个观点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
证实。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

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

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

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

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

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能的之信仰,从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以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 和虚空。

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

大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由无空隙的、紧密的、坚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坚固性而不可能再分割,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

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不变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可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坚硬,因而相互破碎。

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

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运动的根本条件。

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运动的前提。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

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而原子分离时,事物就消亡。

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5)。

德谟克利特把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理解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连续的、无限的。

&nb sp;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

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

“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十分诡异的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困惑:对存在可进行无穷可分的观点将导致非存在,而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排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存在进行分割。

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分割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

为了回避这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分割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最后“不可分割的形式”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

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406b21-23)。

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

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

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

这一观点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7)”。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征)。

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

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

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

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

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不可入性(impenetrable)和具有一种密度的比例(density proportionate)构成了它们的体积。

这一观点影响到了牛顿用密度与体积来定义物体的质量(8)。

现代,由于技术理性的进步,质量成为比密度更为基础的一个物理量。

但在古代,密度与体积比现代意义上的质量更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他们设定所受作用的本原就是浓聚和稀散(985b14-15)”。

德谟克利特有时也将原子的性质与人对物体的直接感觉联系在一起:“每个不可分的东西超过得越多,也就越重,所以很显然,它也就越热”(326a11)。

德谟克利特还试图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来解释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

例如,他认为磁石和铁是由相类似的原子构成的,不过磁石的原子比铁原子更精细,磁石原子之间的空隙比铁原子之间的空隙要大得多,因此磁石原子的活动能力更强。

由于原子的运动永远趋向于与它相类似的原子,所以,磁石的原子向铁移动,钻进了铁原子的空隙,使铁原子运动起来,并流向磁石。

十分明显,他的这个解释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

但是他努力用自然本身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理性主义精神则是可贵的。

2、漩涡运动说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之初,在无限的虚空中充满着无限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原子,它们向不同方向凌乱运动,相互碰撞(正象现代气体分子的运动理论那样),从而形成一种漩涡运动。

在漩涡运动中,相似的原子聚集在一起。

这正像在筛子的旋动中,扁豆和扁豆、裸麦和裸麦分别聚拢在一起;波浪把狭长的石块与滚圆的石块分别冲在一起。

圆形的、光滑的、最精细的和最活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火元素;钩形的、粗糙的、较大的原子聚集起来,形成土元素。

另外一些相同的原子结合起来就成为水、气元素。

之后,各种元素再结合成万物。

在漩涡运动中,轻的物体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重的物质则留在漩涡中心,它们更加紧密地结合而形成最初的球形体。

这个球形体由于来自中心的推动力而继续旋转着,邻近的物体不断附着在上面,最初是潮湿的泥沙,后来渐渐干涸,于是地球形成了。

在漩涡运动中被抛向外面的最轻物体燃烧起来,从而发出亮光,日、月、星辰也就产生了。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原子形成的漩涡运动不止一个,所以从漩涡中产生的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无限。

它们的大小各不相同。

在一些世界中没有太阳和月亮;在另外一些世界中太阳和月亮比我们这个世界的要大,还有一些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在数量上多于我们这个世界。

一些世界有生物,另外一些世界则没有生物。

德谟克利特不但根据原子论详细地论述了世界产生的过程,而且还指出世界也会生长和衰落。

他认为,一个世界达到鼎盛时期之后,就会逐渐解体,或者由于碰撞而毁灭。

德谟克利特的天体起源于漩涡的理论在天体演化学上有重要意义。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都是在继承他的漩涡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近代科学为根据的新漩涡说。

不仅如此,德谟克利特在论述天体形成过程时,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它们是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是,他认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因为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毁灭。

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

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产生、成长和衰亡都遵照一种必然性。

他把必然性理解为自然界固有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法则,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

在他看来,原子的自身运动是必然的,而由原子结合为一定的物体和结合为全部分繁多样的世界也是必然的,从而宇宙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根本不存在偶然的事情。

德谟克利特认为,“偶然性”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