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合集下载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是由一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构成的,这种基本粒子称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它们没有形状、大小和颜色,只有质量。

原子之间通过运动和相互碰撞来形成物质的各种形态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运动是无限多样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碰撞。

这种运动和碰撞产生了物质的多样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涉及到原子的大小和形状。

他认为,原子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原子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可以无限地组合和分解,从而形成无穷多样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原子学和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子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研究了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化学家们则通过研究原子的组合方式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除了对科学的贡献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子论提出了宇宙的构成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实体组成的,这与传统的宇宙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种理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物质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摘要】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原子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它们以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存在,并通过运动和碰撞来构成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空隙,这解释了物质的可压缩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发展,为现代原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原子理论、不可分性、运动、碰撞、空隙、形状、大小、总结1. 引言1.1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简介德谟克利特(460-370 BC)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学家和医生,他被认为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

原子论是一种描述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原子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许多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粒子,它们是永恒不灭的,并且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运动和碰撞来形成不同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空隙导致了物质的可压缩性和可变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在古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批评,但它为后来原子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这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及其相关观点。

2. 正文2.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一切物质皆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不可再分的、坚固的实体,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认为,原子在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他主张,物质是由原子在一定空间中排列组合形成的,不同物质的性质由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作者:盛根玉来源:《化学教学》2010年第09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原子,究竟是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还是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只能用思维来把握。

而关于原子的猜想、思辨等带有哲理性的见解,即所谓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远在古代就有。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就提出过这种观点。

从古代中国的墨子到古希腊的某些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著述;尤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最为有名,他所留下的著述内容也较丰富。

1墨子及其类似原子论的著述墨子名称墨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生活在比孔子稍晚一点的春秋末年;他约生于公元前479年,卒于公元前381年。

《墨子》则是墨翟及其学生们留下的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中的“经下篇”里,提出了关于“端”的概念:认为“端”,“体之无序而前者也”;“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这种情形可名之为“端”。

总之,物质要分割就得要那物质本身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如果没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割了。

所以说,“端”是无法间断的。

《墨子》中的这些话虽简单,但包含的思想是深遂的。

若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关于“端”及其阐述,可以说已经具有近代原子论说的原始雏形。

据此,可以认为墨子已有了极其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了。

相比较而言,古代希腊有不少学者,如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均对古代原子论作出过杰出贡献。

而其中尤以德谟克利特对倡导古希腊原子论最为有名,这在欧洲的物理学史界和化学史界获得公认。

2德谟克利特的古希腊原子论思想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北部阿夫季拉(Abdera)色雷斯城,殁于公元前370年。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一、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组合和分离形成不同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约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每种元素都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他还提出了化合物的概念,认为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这一理论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后来原子认识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三、汤姆逊的电子发现在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他利用阴极射线管实验观察到,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

汤姆逊提出了“面包糠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均匀分布在球体内部。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在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

他发现,大部分阿尔法粒子直接穿过金箔而无明显偏转,但少数阿尔法粒子发生了明显的偏转。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围绕核运动,原子是空洞的。

这一模型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波尔的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提出了量子理论,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

波尔认为,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运动,并且在能级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他的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被称为“波尔模型”。

这一理论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是指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不可分
割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
单位,它们不能被分解或破坏,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特征。

下面将对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最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
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不能被分解或破坏的。

这个
观点在当时受到了较大的质疑,但后来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德谟
克利特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2.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同元素的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而每种元素的原子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这种认识为现代化学
中的元素概念提供了基础。

3. 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这个
概念。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不会改变原子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原子
的排列方式。

这种观点为后来原子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这个观点在
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这个观点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
证实。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 卢瑟福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 出原子是由 原子核 和 核外电子 构成的, 原子核 带正 电荷,位于 原子中心 ,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 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就像行星 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He、Ne、Ar为稀有气体,常以单原子分子的单质存 在,表现出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它元素化合。
原子结构示意图:
He
+2 2
Ne
+10 2 8
Ar
+18 2 8 8
钠离子的形成
钠原子 钠离子
Na
失一个电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a+
Na — e
Na+
氯离子的形成
氯原子 氯离子
- 得一个电子
Cl+ e-
Cl-

+
5.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 空间内稳定的 轨道 上绕核作 高速 运动。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 提出用 量子力学 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
模型 年代 依据 主要 内容 问题
道尔顿 1803
a-m=b+n
a= b+m-n
课堂练习3: 2.有X,Y,Z三种元素,X原子核内无中子,Y原 子的第三个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Z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试判断 X____,Y____,Z____. 并画出其原子结构 示意图______, _____, _____.这三种元素 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原子理论,而原子理论的演变也伴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本文将从古希腊开始,探讨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期,化学的先驱者们对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提出了各种假说。

其中,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假说。

他认为,物质是由一种不可分割、具有永恒存在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被称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未能得到充分验证与发展。

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最早的封闭式原子理论。

他认为,每种元素都由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子构成,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组合或分离而引起的。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在当时奠定了化学的基础,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开始出现与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不一致的现象。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理论。

他认为,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并形成新的化合物分子。

这一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一系列化合物性质的规律,并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阿佛加德罗的分子理论使得原子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化学家巴斯德提出了原子价电子理论,更加深化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他认为,原子中存在着能够参与化学反应的价电子,并以电子的转移与共享来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

原子价电子理论的提出为化学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和预测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著名的“面包糠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状核心与分布在核外的电子组成,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为研究原子性质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进一步实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原子核中存在着核子,即质子和中子。

由此,原子结构的理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一般多于4个 已达到最多(2
a
个或8个)20
画出K、Ca、Fe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K
Ca
Fe
结论:同一电子层内,电子能量也并非完全相同。
a
21
5、原子轨道——电子亚层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处于同一电子层 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 子轨道上运动。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a
33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 电子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 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 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 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原子核外电子
在能量相同的各个轨道上排布
时①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原
子轨道, ②自旋状态相同,
③全充或半充满时能量最低。
a
34
a
35
2.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1)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格式: ①元素符号; ②轨道符号(带电子层数); ③电子个数(右上角)。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Na:1s22s22p63s1
K: 1s22s22p63s23p64s1
Rb:1s22s22p63s23p64s23d104p65s1
几率少,通常用所谓的“电子
云”名称形象地加以描述。电
子运动的轨道也不是传统意义
上的轨道,而是通过求解薛定
谔波动方程的一个统计值,指
的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区域。
这个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
原子结构模型才是今天我们认
识的、完整的、科学的原子结
构理论。
a
9
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示例文章篇一: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超级神奇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你们想啊,这世界上的东西千奇百怪,那到底是由啥组成的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德谟克利特的人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儿啦。

他说呀,这世界是由小小的原子组成的!就好像搭积木一样,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用这些小原子搭出来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德谟克利特觉得,原子那可是又小又硬,还不能再分啦!它们在虚空里不停地运动着,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到处乱跑。

这是不是很像咱们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大家到处疯跑呀?然后时间唰唰地过去,又出来个叫道尔顿的人。

他也研究原子论呢!道尔顿可厉害了,他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和观察。

他说原子可不是随便乱跑的,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原子,而且这些原子的重量还不一样哟!这就好像咱们班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

你们说,德谟克利特在那么久之前就能想到原子,他得多聪明啊!那道尔顿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是不是也特别牛?其实啊,他们的原子论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知道,原来小小的原子里面藏着这么大的秘密!这不就跟咱们探险一样吗?一开始啥都不知道,慢慢往前走,就发现越来越多新奇的东西。

他们的研究就像是给我们指了一条路,让后面的科学家能顺着这条路继续探索。

我觉得啊,他们的研究简直太重要啦!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世界的本质呢?所以我们得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两个特别厉害的理论,一个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另一个是道尔顿的原子论。

先来说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吧。

德谟克利特啊,那可是老早老早以前的人啦。

他就像一个超级聪明的探险家,在那个大家对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的时代,提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

他说啊,这个世界是由无数小小的、看不见的原子组成的。

这就好比我们玩的拼图,每一块小拼图就是一个原子,拼在一起就成了整个世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不灭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运动,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

每种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原子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无限多的,它们可以组合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原子之间的组合和分解是宇宙中一切物质变化的基础。

这个理论揭示了物质变化背后的一种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原子,进一步验证了原子论的正确性。

物理学家们通过对原子核和电子的研究,揭示了原子内部更微观的结构,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发展。

原子论的提出也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本质。

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变化并非神秘不可解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和解释的。

然而,原子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在德谟克利特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原子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他们认为,原子论过于简化了宇宙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例如,柏拉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们超越了原子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和转化。

尽管存在争议,但原子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它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人们揭示了物质的微观本质,深入理解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

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

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

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

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

这一观点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臵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征)。

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臵。

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臵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

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1.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原子是内部充实,不可分的最小微粒,但本身是不可被感知的;
第二,数量无限,性质相同,彼此之间只有形状、次序、位置方面的差别
第三,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这种漩涡运动称为必然性;
第四,原子是不生不灭的,万物生灭只是原子或聚或散。

虚空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是实在的,也是本原之一。

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生成万物。

2.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一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作用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

感觉与事物的真相并不一致,它只是因人而异的暗晦的认识,真理只有原子和虚空,只能被理性所认知。

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较为完满的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

德谟克利特首次不借助任何神或精神力量,只凭借物质本身解释自然对后世唯物主义影响颇深。

原子结构的认识史

原子结构的认识史

α粒子散射实验模拟
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 子直接穿过金箔
2.少数α粒子发生 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被 直接弹回
结论
原子中大部分是空的
原子中间有一带正电荷 的核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 在小核上
4.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 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 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 做高速运动。
3.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 荷的球,其中镶嵌着许多电 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 了中性原子。
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 电子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X射线(伦琴射线)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 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 现象
放射出的射线为α射线和β射线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思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阶 段?划出代表人物和具体贡献。
1、 古典原子论: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
为 :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2.近代原子学说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原子结构的发展历史
德谟克利特:古典原子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
1803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904
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1911
射线
本质
电性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氦离子流
(He2+)
电子流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电磁波 不带电荷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探明 原子内部电子和其它粒子的分布状况,进 一步验证他老师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 式”的原子结构模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他设想了打碎原子的方法。而为了打碎原 子,他选择了带正电的α粒子作为“炮弹” 轰击金箔的实验思路。

古典原子论

古典原子论

古典原子论古典原子论是指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的一种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

根据古典原子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稳定的、永恒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古典原子论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在空间中以不同的形式和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和恒定性,不会自发地分裂或消失。

根据古典原子论,原子具有以下特点:1.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能再被分割得到更小的粒子。

2. 原子具有稳定性:原子是稳定的,不会自发地分裂或消失。

3. 原子是永恒的:原子存在的时间是永恒的,它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4. 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种类的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古典原子论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化学、物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典原子论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比如化学反应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结合。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古典原子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在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原子不再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相反,原子内部存在着更小的粒子,如电子、质子和中子。

量子力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原子内部粒子的量子行为,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古典原子论的观点无法完全解释原子世界的行为。

尽管如此,古典原子论作为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为人们理解物质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同时,古典原子论的提出也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古典原子论是一种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稳定的、永恒的微小粒子原子组成的。

尽管古典原子论在现代科学中已经被量子力学所取代,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人们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对古典原子论的提出表示敬意,并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原子世界的奥秘。

原子的发现史

原子的发现史

如:氯元素的同位素有:1735Cl 1737Cl 两种, 相对原子质量为 34.969 36.966 原子个数百分比为 75.77% 24.23%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34.969x75.77% + 36.966x24.23% = 35.453
D、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如: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35x75.77% + 37x24.23% = 35.48
卢瑟福原子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 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波粒二象性。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一个 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 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X10-31 1.673X10-27 1.675X10-27
相对质量①
mx 相对原子质量= 1 m 12 c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 粒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一个 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 单位正电荷
1 1 2 1 3 1

H
H H

同种元素
1 1
2
3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自然界中各同位素原子的物质的量百分比(个数含量)一般不变
四种相对原子质量
1.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一种原子的相对质量
2.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

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
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

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

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

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

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能的之信仰,从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以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 和虚空。

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

大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由无空隙的、紧密的、坚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坚固性而不可能再分割,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

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不变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可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坚硬,因而相互破碎。

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

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运动的
根本条件。

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运动的前提。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

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而原子分离时,事物就消亡。

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5)。

德谟克利特把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理解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连续的、无限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

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

“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十分诡异的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困惑:对存在可进行无穷可分的观点将导致非存在,而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排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存在进行分割。

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分割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

为了回避这
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分割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最后“不可分割的形式”的存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 12345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理学论文→ 物理学论文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