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抗日战争的战场分析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严重地破坏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规模较大的还有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徐州 会战、武汉会战等。
日本发动全面进攻后,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面对日本的进攻,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 民政府发表声明:决心“实行良卫,抵抗暴力”。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 次大会战,抵抗侵略。主要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淞沪会战 这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会战。从 8 月 13 日至 11 月 12 日历时三个月, 双方投入战斗的军队,中方 40 万,日方 20 万。战斗中广大的爱国官兵,再 次显示了他们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 雄事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要在三个月内灭 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军队是战略防御作战的主体,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双方既有战略上的支持配合,又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配合。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关系最好的时期。在抗战中期的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正式形成,国民党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任务,以一套相对稳定的防御作战线,保卫着西南、西北等大片国土,作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空间上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处于脱离状态,双方已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战役战斗上的配合,而主要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和配合。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战场多次出现危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战场。具体表现为:如果“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抗战期间两个战场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不但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而且居于主导地位,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日军事斗争的主流。抗战时期两个战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单独依靠哪一个战场,都难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缺少了哪一个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与发展都是不堪设想的。对于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都不应低估。没有敌后战场,日本就可能抽出几十万机动兵力向正面战场进攻,正面战场将难以坚持;没有正面战场,敌人将其全部兵力压向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也难以承受”。如果“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所受日军压力必定成倍增加,困难自然大得多,但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能够坚持下去。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就无法独力维持。”
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
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作者:暂无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5期刘庭华一、“友退我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抗击日军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日军后方进行广泛游击战的敌后战场。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
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
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
友军是曾经打过10年内战的宿敌国民党军,控制着大部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4万多人,不但没有飞机、坦克,连大炮也没有,只有步枪、手榴弹,但战斗力较强。
与国民党军队严重脱离群众不一样的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血肉联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精神,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
敌后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进行封锁。
所以,共产党领导的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锻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必然能够成为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人民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与正面战场相配合的广阔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日战争国共两个战场的关系与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事战场上,一直存在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开辟并坚持的敌后战场和由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国民政府名义统帅数百万国军承担对日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两个相互呼应又彼此相对独立的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和相互策应的关系。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军队是战略防御作战的主体,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双方既有战略上的支持配合,又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配合。
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关系最好的时期。
在抗战中期的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正式形成,国民党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任务,以一套相对稳定的防御作战线,保卫着西南、西北等大片国土,作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战略大后方。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
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空间上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处于脱离状态,双方已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战役战斗上的配合,而主要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和配合。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战场多次出现危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战场。
如果“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是“整体的民族战争”,是中日两国间的战争,只能把中国看作是交战的一方,把日本看作是交战的另一方,决不能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割裂开来,看作是两国三方的战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在总的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的整体战争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不能割裂的。
这是阶级利益对立的两种力量在与共同民族敌人作战时的一种特殊合作形式。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国民党片面执行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失利以致正面战场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局面。
共产党建立了敌后战场,以陕甘宁边区为指挥中枢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坚持人民战争路线,联合全中国人民抗日。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抗战初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怎样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为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9.18事变,东三省沦陷。
此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别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得人心的政策。
而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与战略布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与战略布局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的未来,也对整个世界的民主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抗日战场的布局与战略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战场的划分和战略布局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抗日战场的划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战场划分主要根据战略地理条件和敌我力量对比进行。
基本上可以将抗日战场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六个战区。
1. 东北战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早战场,也是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
东北地区的宝岛铁血抗战和战略退却成为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象征。
2. 华北战区: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经历了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等一系列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为激烈和艰苦的战场之一。
3. 华东战区:华东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华东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日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华中战区:华中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武汉保卫战和淞沪会战等都发生在这个地区。
华中地区的战斗也为全国各个战区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5. 华南战区:华南地区的抗日战斗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其中闽粤边区的闽南抗日斗争有着重要的地位。
6. 西南战区: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西南战区的红军长征与川滇抗战形成了对日本侵略的有力牵制。
二、战略布局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布局主要围绕着敌情、敌我力量对比、敌人的战术布置以及中国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展开。
以下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些主要战略布局:1. 阻击战略: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以阻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通过埋伏、伏击等战术,不断削弱日军的战斗力,并展开袭扰日军后方的游击战。
2. 歼灭战略:随着敌人的增加和士气的提高,中国军队逐渐转向歼敌为主的战略。
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的一部分,以减少其战斗力,然后再展开反攻。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条路线和两个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
场。
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
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作用又有变化。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了主要日军,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作用日益增大,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抗战时期还
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即国民党实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实行的动员全
民族一切力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两条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造成这种本质区别
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课序号50501033—03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姓名张芳菲学号2011484453年级专业11级经济4指导教师王华玲2012年6月1日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蒋介石表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开,1937年7月7日中日双方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挑衅,日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蒋介石称“守士应具绝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
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国民党在开始显示出对日本强硬立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面抗战时期,我国土地上有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国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面组织的敌后抗日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大战场虽同时存在,但在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态度不同。
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日军某高级参谋称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
试论抗战中两个战场的作用及意义
,
日本 开 始 全 而 侵 华
,
。
大 敌 当 前 国 共 两 党 以 民族 利 益 为
。
,
重 实行 国共 和 作 建 立 了 抗 日 民族 统 一 战 线 共 同 抗 击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由 于 中 国 的 抗 日战 争 是 在 特 定 的历 史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所 以 中 国 的抗 日 战 争一 开 始 就 分 为 两 个 战 场 即 正 而 战场 和 敌 后 根 据 地 战 场
.
9 9 1 5
第
年 期
长 JO U R N A
春
大
学
学
陡 才
附
99 15
O F C H A NG C H U N U NI V E R S IT
试 论 抗 战 中 两 个 战 场 的 作 用 及 意 义
~
乒 子 刁 尚
一 习 二 卜 公
于
、
一
一 九三 七 年 七月 七 日芦 沟桥 事 变 爆 发
, ,
.
,
但 毕 竟 没 有 公 开 投 降 始 终 还 是 举 着 抗 日的 旗 帜 使 日本 无 法 迅 速 结 束 侵 华 战争 从 而 牵 制 了 日军 主力
。
国 民党 政 府 虽 然 发 动 了 三 次 反 共 高 潮 毕竞 没 有 公 开 挑 起 大 规 膜 内 战
,
。
中 国 的 抗 日战 争虽 然
。
在 日本 诱 降 政 策 鼓 动 下 国 民
党 政 府 态 度 发 生 了 变 化 其 中 重 要 表 现 是 发 动了 三 次 反 共 高 潮
当然
, 、
.
,
。
.
由 于 共 产 党 坚 持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线 及 美 英 等 国 政 策 的 制 约
评述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8年抗战中,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对侵华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
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
◆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对抗战的危害性很大。
◆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参考资料:抗战初期:敌后战场积极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败退之际,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
接着,配合友军(指正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保卫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沉重打击日军,掩护友军的退却。
太原失陷后,友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力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作者:陈立旭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8期文陈立旭中国的抗日战争有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两个战场的配合、呼应,以及演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拖住日本侵略者并最终打败它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国抗战两个战场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
抗战初期局势促成敌后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蒋介石国民政府执行片面的抗战政策,被动防守,节节抵抗,一再出现大溃败。
一年之内致使2亿人口的区域沦陷,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域沪宁杭一带也落入日军之手,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蒋介石面对正面战场溃败的现实,为了避免军事上彻底失败,特别需要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已经被日军占领大部的北方积极作战,拖住日军,至少使日军不能集中更多兵力进攻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实际上已经在敌后积极作战,开辟并不断扩大敌后战场,真正起到了拖住日军的作用。
因此,敌后战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大溃败之时客观形势的需要,是“时”与“势”所决定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特殊发展规律使然。
毛泽东早在全面抗战开始之时就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将是这样一种状况: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
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
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大部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有4万多人,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只有步枪、手榴弹,但战斗力较强。
与国民党军队严重脱离群众不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有密切的血肉联系,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
据此分析,毛泽东预见:在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时,中国必定需要开辟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将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导;敌后战场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浅析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浅析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祖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山东东营!"#$%&)摘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
在抗日战争中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一直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
两个战场相对独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独立指挥所属武装力量,按照各自政党所确定的抗战路线、军事战略及作战原则实施作战。
两个战场在保持相对独立关系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相互配合,主要表现为战略配合,也有战役、战斗的配合。
然而,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有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有消极客观上的配合。
关键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0(*’"##*#12’+$#&$&$#&03$(*45*’(-6&,&*#+#7&$/0123(4566272589:;<=3>32?<=@A5B3<6AB32=B2,0=3C2D?3>E 58F2>D562:;,G5=7E3=7,AH<=@5=74H3=<!"#$%&)!"#$%&’$:IH2=<>35=<60=3>2@JD5=><7<3=?>K<L<=M<?2@5=>H2B5DL5D<>35=M2>N22=>H2O:5;3=><=7<=@>H245;;:=3?>F<D>E N<?>H2L5?>:6<>258C3B>5DE 58>H2N<D <7<3=?>K<L<=P G:D3=7>H2N<D ,>H28D5=><6M<>>628326@62@ME >H2O:5;3=><=7<=@H22=2;E ’?D2<D <D2<62@ME >H245;;:=3?>F<D>E Q2L>>H2D26<>35=?H3L 58D26<>3C2R 6E 3=@2L2=@2=><=@;:>:<6B55L2D<>35=P IH2D26<>3C26E D26<>35=?H3L N<?D2LD2?2=>2@>H<>>H23D <D;2@85DB2?85:7H><BB5D@3=7>5>H23D D5:>,;363><DE ?>D<><72;<=@LD3=B3L62?2C2D<66EP IH2D26<>35=?H3L 58;:>:<6B55L2D<R >35=N<?2;M5@32@ME ?>D<>273B B55L2D<>35=<=@>H2B55L2D<>35=58B<;L<37=<=@837H>P S:>>H2D2N2D2<B>3C2<=@L<??3C2B55L2D<>35=3=3>P ()*+,%-#:>H2N<D 58T2?3?><=B2+7<3=?>K<L<=;>H28D5=><6M<>>628326@;>H2M<>>628326@3=>H22=2;E ’?D2<D <D2<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和职业,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赢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但是对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就我所学的史学知识谈谈我个人对两个战场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南向北再向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大致估计,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其中,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见:其一,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日军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配合,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阻隔;其二,日军和正面战场直接对峙,即日军和正面部队直接进行作战,因此,靠近正面战场的敌后游击队可以和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配合。
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失去大片土地。
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我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策略。
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上人数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如张自忠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持下,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有一些反共思想,消极抗战,但是,总体上说,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地位。
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游击战的军事战略转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1945年,经过中国各个阶层广大民众14年的浴血奋战,抗取得了日战争终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存在着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并存,在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一种“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毛泽东语)的关系,这是中国能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坚持持久抗战的根本条件。
而在敌后战场开展的全民性的、大规模的人民战争,则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全面抗战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团结各阶级、各民族发动起来的。
两党合作要求军事上相互配合。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力,在正面战场上经历了多次大会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迷梦;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以大无畏气概,向敌后进军,以至深入到敌人心脏地区,收复被敌人控制的大片失地,并在敌后迅速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
两个战场各自相对独立地对日作战,形成对敌人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日寇处于腹背受敌、顾此失彼的困境。
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到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陷为止,这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全民团结、抗击强敌的轰轰烈烈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抗战处于战争初期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一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其军事优势,向华北和华东地区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进攻,企图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以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为此,日本陆军几乎倾巢出动,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
抗日战争中正面敌后两战场之比较
•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说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 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在这一期间,日军进攻 的重点是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 大部,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 略性会战,歼灭日军25万余人,对于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企 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 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它也客观上为八 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提条件
• •
•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
• 1987年,为纪念「七七」全面抗战爆发五十周年,由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研究室和《民国档案》杂志 编辑部合作编辑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专题档案资料。 其主要内容有:(一)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方针与计画部 署;(二)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的战况;(三)战略 相持阶段的主要战役的战况。但因当时时间紧迫,只辑录 了正面战场中中国陆军抗战的有关史料,对中国海军和空 军参加抗战的作战史料,未予收录。有鉴于此,在纪念抗 战全面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补充了中国军队海军抗战史料, 其主要内容有:海军抗战部分,包括封锁江阴要塞、粤海 军抗战纪实、长江布雷作战、中国海军抗战纪实等及空军 抗战部分,包括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空军联合抗日 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等会战 经过等
海军抗战部分包括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纪实长江布雷作战中国海军抗战纪实等及空军军抗战纪实长江布雷作战中国海军抗战纪实等及空军抗战部分包括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空军联合抗日抗战部分包括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空军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等会战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等会战经过等经过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抗战时期为什么会形成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
抗战时期为什么会形成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1937~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全民族抗战。
这场战争形成了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
两条路线:中国国民党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威胁南京。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宣盲,表示要“抵抗暴力”。
由于国共双方的努力。
国共两党终于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而这次合作是党外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统一政治纲领。
这次合作,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经过改编后,共产党的部队有八路军和新四军。
八路军的总指挥是朱德,新四军的军长是叶挺;国民党的政权是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的是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在抗战开始后,就出现了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
战争一开始,日本的侵华方针是速战速决,主攻目标是南京国民政府。
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针对日军的军事进攻,国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针,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大会战。
形成正面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
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抵抗的结果是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至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也鼓舞了全国人民。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试论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试论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胡珊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中国的革命自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就抗日战争整个过程来看,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共两党的合作、斗争、对抗、分裂等
一系列矛盾,本文试就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是由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特点和多方面历史条件决定的。
自从日本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坚持不懈的做出努力。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当局由其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
【总页数】5页(P24-27,65)
【作者】胡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J], 陈登贵
2.浅析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J], 祖雷
3.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 [J], 童广俊;于秀萍
4.试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期两个战场的关 [J], 徐刚;
5.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 [J], 李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年抗战中,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对侵华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
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
◆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对抗战的危害性很大。
◆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参考资料:
抗战初期:敌后战场积极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败退之际,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
接着,配合友军(指正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保卫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沉重打击日军,掩护友军的退却。
太原失陷后,友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力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
八路军展开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作战,对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之敌取四面包围的战略态势,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山西为主的敌后战场。
之后,依托山区,发展平原,迅速扩展到晋、察、冀、绥等省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
在华中,当日军攻占上海、南京继续西进之际,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配合友军作战,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
在华南,当日军攻占广州和海南岛时,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珠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武装,积极打击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形成华南敌后战场。
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前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东北敌后战场,牵制日本关东军,对关内抗战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
作战行动上的配合、支援与策应也是不能小视的。
当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徐州、武汉会战时,八路军以主力一部挺进冀鲁平原,牵制日军第2军,威胁其后方,分散其兵力。
同时,以晋冀豫、晋察冀边区部队破袭平汉、津浦的铁路交通,以支援正面战场。
特别是1940年六七月间,当日军加紧政治诱降,并攻占宜昌,造成溯江而上威胁重庆之势时,八路军于8月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上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唯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
”此后,日军由华中抽调两个师团的兵力加强其华北方面军的力量,对付八路军。
1944年春,当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妄图打通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交通线,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又一次大败退时,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另外,战略、战役指导上的协商与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
全国抗战开始后,当国民党当局准备研究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部署时,中共中央提出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并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为代表,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积极建议全国抗战应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外线速决运动战的作战指导原则。
当国民党军与日军进行忻口、太原会战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建议:要加强娘子关和龙泉关的防守,指出这是保卫太原和山西腹地的关键所在;战役部署上应将主力置于日军两翼,一部扼守正面阵地。
然而,这些建议并未被接受,导致日军突破娘子关,威胁太原侧后,造成全线溃败、太原失守的危局。
在正面战场第五战区进行徐州会战时,周恩来、叶剑英等积极向李宗仁、白崇禧建议:在津浦路南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在津浦路北段,以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并派张爱萍到徐州向李宗仁进一步阐明这一战役指导方针,得到李宗仁的赞同,从而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支援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目标,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因而它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战役,共毙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余万人。
国民党军为此付出了伤亡104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正面战场为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配合作用。
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反击日军围攻的作战中,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合八路军参加反围攻作战,或间接配合,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8年二三月间,八路军第120师在反击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围攻的作战中,得到了国民党军傅作义部的积极配合,从而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并收复了7座县城。
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第129师、第115师、第344旅和山西新四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
正是由于两个战场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防御阶段相互配合,从而陷敌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放弃速战速决,改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
从此,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转移其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这样,抗日的重担就历史性地
落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肩上,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虽然有国民党顽固派搞一些军事“磨擦”,或者勾结日伪军搞腹背夹击,甚至发生过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一直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着重打击和揭露少数顽固派的阴谋,使两个战场对日作战的相互配合、协助,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小变强大。
8年抗战中,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
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其占领区人力、物力等资源,不断增强其战争力量,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