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附件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2.教学成果总结

成果完成人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成果完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安徽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2004 年12 月30 日

成果科类中国语言文学

代码□0□5□0□1□4□1□2□2

序号□9□3□4□0□1□8

编号

附件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其他完成人姓名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安徽师范大学

其他完成人所在单

位名称

组织鉴定部门名称安徽省教育厅

鉴定组织名称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鉴定委员会

鉴定时间2004年12月20日

鉴定意见:

以刘运好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研究成果。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成果汇报、提问答辩、审读材料等方式,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该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科学的鉴定。鉴定意见如下:

该成果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突出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对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该成果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从教改实验的两个年级教学效果看,已经取得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深化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此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鉴定组织负责人签字郁贤皓

2004年12月20日

组织鉴定部门意见:

2004年12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聘请郁贤皓教授等五位专家,组成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对安徽师范大学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汇报、查阅材料、提问咨询和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和科学的鉴定。鉴定专家组成员结构、鉴定程序等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我厅同意专家组对该成果的鉴定意见。

盖章填写人签字

2004年12月20日

鉴定成员姓名在鉴定

组织中

担任的

职务

工作单位

现从事

专业

专业技

术职务

职务签字

郁贤皓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

古籍所名

誉所长

莫励锋组员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

系主任

程杰组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

王锡九组员江苏省教育学院古代文学教授

张采民组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

副院长

附件二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总结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运好

一、问题的提出

1.目前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两个突出点:一是压缩基础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教学时数,以培养学生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二是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分开讲授,既注重培养学生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分析能力。

毫无疑问,新大纲的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但是,由于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基本因袭传统,所以在新大纲实施过程中,就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第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方法缺少创新,必然造成教学效率偏低。而且在新大纲实行后,教学基本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本质差异,文学史与作品分析均衡用力,教学时数相当。然而,由于现行基础课实际教学时数比原来减少近一半以上,这就使文学史教学容易流于浮光掠影,作品阅读与分析量上也明显不足。要解决这种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往往只能通过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以保证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分析能力。

第二,就选修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有限教学时间与所传授知识部分重叠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矛盾。一般地说,选修课基本上是授课教师的研究专题。但是,教学毕竟不同于研究,教学除要求内容创新外,还要求所传授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因此,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有时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往往又容易出现简单知识的重复传授。这也造成有限教学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此外,科研与教学的部分脱离,选修课与基础课的知识序列缺少深层的逻辑性,一直是困扰着高等师范学校的两大难题。

要解决这两方面矛盾和两大难题,就必须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2.教改课题的实践意义。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而造成教学效率的偏低,选修课部分知识重叠而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要保证所传授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就

必须减少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而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是培养学生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又是构成其古代文学素质的重要方面,牺牲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就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就可能导致学生古代文学素质的下降。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本课题:“以提高教学效率,注重人才培养效益为基本途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基本宗旨;以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为着眼点。”试图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改革目标与具体内容

这一课题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构成网状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古代文学的综合素质。

1.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础层——知识积累层;中间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体制、经典作品、作家风格等,都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对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探寻、时代风格的抽象思辨、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等,属于思维训练层与能力培养层。其中,对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抽象、概括等,属于思维训练的层面,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理论思辨与概括,尤其是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等,均属于能力培养的层面。

为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针对文学史和作品阅读与分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文学史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之以教师专题讲座,以点带面;作品分析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专题讨论,点面结合。就文学史而言,其基本概念、发展线索、基本特点等以自学为主;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体制演变等则辅之以专题讲座。就作家作品而言,经典作品以讲授为主,一般作品以自学为主;作品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作家与文学流派的关系等,则辅之以专题讨论。在知识优化的同时,训练思维,培养审美直觉和作品分析能力。

2.构成网状教学体系。

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将在传统的基础课与选修课基础上,增加专题课(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并使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课三者构成一种网状教学体系。即基础课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专题课着眼知识点的深化与提高;选修课强调研究性与前瞻性。如以魏晋文学史讲授为例,在基础课中,着重讲授魏晋文学的基本特质、发展概貌、阶段特点、嬗变逻辑;而将“文学自觉”、“汉魏风骨”列为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玄言诗的产生渊源”,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审阅。而其中“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