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第一编什么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主体化的历史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0.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五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观能动性1.为什么说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的增长而减退?2.为什么说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限,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3.为什么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实践中能否做出何种准确程度的预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程度?第六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3.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第七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1.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过哪些困惑?怎样才能摆脱那些困惑?2.怎样理解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怎样辨析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4.什么是促成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5.用什么标准衡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是促进性的还是促退性的?6.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第二编历史认识过程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1.怎样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2.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3.为什么说每一项完整的历史认识都包含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这样三个层次?4.怎样理解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相互关系?第二章历史认识的经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1.为什么对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检验要分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地进行?2.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3.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4.通过实践的检验是能够促使历史认识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的,然而对真理的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第三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1.我们是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2.历史学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3.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历史和现实有何联系?6.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第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及研究实践1.史学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2.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和写作大纲?3.怎样积累和整理史料?4.怎样写读史札记和论文?第二章历史研究方法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由此决定研究者必须运用确定事实的技术性方法和解释事实的导向性方法?2.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逻辑存在着依靠或然性前提去寻求必然性结论的矛盾?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矛盾?3.为什么说导向性方法实际上就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理论指导原则?4.怎样评价运用经验规律做解释.运用精神和文化因素做解释.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做解释和运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这四种解释方式的是非得失?第三章新史学方法1. 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2. 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3. 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4. 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课程试题第一编什么是历史第一章客观存在的历史第一节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2.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合理和错误的表现在哪里?3.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第二节1.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2.名词解释: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3.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4.名词解释: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第二章主体化的历史1.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2.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1.历史学本体论、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认识论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3.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形成原因何在?4.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转变为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客观原因,及其表现。
大学历史系试题及答案
大学历史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A. 李世民B. 李渊C. 李治D. 李隆基答案:B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皇帝?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校D. 朱熹答案:D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种文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孔子的教育理念?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格物致知答案:D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6.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答案:D7.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在哪位皇帝的统治下出现的?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宪宗答案:C8.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9.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宋朝的?A. 赵匡胤B. 赵光义C. 赵构D. 赵普答案:D10. 以下哪个事件是清朝末期发生的?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张居正变法D. 戊戌变法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明朝的著名皇帝?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校D. 朱由检答案:ABD4.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A. 《诗经》B. 《史记》C. 《红楼梦》D. 《西游记》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A. 华佗B. 张仲景C. 李时珍D. 孙思邈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许多史学书就是‘把散乱无章的史实,集中在一起,再加上整理、推理归纳,共以完备形式表示出来’” ,这是谁的说法?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蒲松龄
D.司马眺
2. 史学要素中,“研究哪些时期、地域、事件”,属于:
A.时空要素
B.历史变迁规律
C.历史研究主题
D.历史发展趋势
3.哪种派别的历史思想认为“历史的根本所在不在上帝的旨意,而在于人对改变环境的努力”?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社会史观
D.唯劳动史观
4.20世纪初期,最为突出的历史学流派是:
A.马克思派
B.凯勒史学
C.实用史学
D.文化史学
5. 极具本土性特色的活跃学者朱元璋的历史编写属于:
A.官方史
B.新史官派
C.民间史官派
D.民间编年派
答案:1.A 2.A 3.A 4.B 5.C
二、主观题:
1.史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史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有:(1)重视实证研究和客观评价;(2)研究要求以实证史学的客观科学方法来挖掘历史;(3)重视历史过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大潮;(4)重视史料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归纳和思想概括功能;(5)力求研究观点客观中立,避免偏执左右。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8、史的初意是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18、 19、20、 21、22、23、 24、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收集历史资料B. 编纂历史书籍C. 揭示历史规律D. 预测未来趋势2. 史学研究中,哪个阶段被称为“史料学”?A. 史料收集B. 史料整理C. 史料分析D. 史料解释3. 史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D. 所有选项都是4. 以下哪个不是历史学研究的分支?A. 古代史B. 近代史C. 世界史D. 地理学5. 史学研究中,什么是“历史解释”?A. 对历史事件的描述B.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C. 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D. 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区别和联系。
2. 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 描述史学研究中的“史料批判”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D4. D5. 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简答题1. 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区别在于,历史学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来研究历史,而考古学则侧重于通过挖掘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来复原历史。
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对历史的认识。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3. “史料批判”是指在史学研究中,对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论述题1. 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过去,为现实提供借鉴;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
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
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5、何谓“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⑦训诂学;⑧史料学。
史学概论
1.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史学的发展;清代章学诚著的《文史通义》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史学的发展。
2.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司马迁。
3.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4.人类历史最基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5.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产生的条件是:文字和历法。
6.我国史书体裁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是: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和章节体。
7.注释有自注和他注两种。
8.历史学的理论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9.中国历史科学的开创者是李大钊,奠基人是郭沫若。
10.唐代刘知几提出史才需有三长,即才、学、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即“著书者之心术也”。
近人梁启超归纳为“史家四长”。
11.历史学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传说阶段、简单的文字记录、历史著作。
12.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概论。
13.引证包括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
14.一般认为,我国历史学产生的标志是《》的成书。
15.历史认识检验的途径有:社会实践的检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历史的相互检验。
16.史书的序有全书的总序和各篇章的两种。
17.中国历史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
18.史书标题的设计,一要,二要简明。
19.就哲学范畴来看,历史观主要有两种,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0.史德指史学工作者治史的目的和态度,我们提倡无产阶级的史德,即不为强暴所曲,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恩怨所扰。
1.唐代刘知几著的《》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史学的发展;清代章学诚著的《文史通义》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史学的发展。
2.我国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史学评论文章是南朝刘勰的《》。
3.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史书体裁,称为体。
4.人类历史最基本的内容是。
5.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产生的条件是:和历法。
6.郭沫若所著的《》,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试题一
问题:什么是历史学概论?
答案:历史学概论是历史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历史学概论,学生可以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深入研究历史学提供
基础。
试题二
问题: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所发
生的事件、人物、思想、制度等。
通过研究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试题三
问题: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口述史、比较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获取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试题四
问题:历史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当前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历史学也有助于塑造个人和社会的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复历史学概论课程。
《史学概论》A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 3 分,共18 分)1、《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它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3、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4、所谓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讹误。
5、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6、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二、简答:(共7 题,每题6 分,共42分)1、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的精神品格;C、温故知新——穿城文化财富。
2、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这三层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一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性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一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因此,持有不同社会历史观的研究者可能采用同样的技术性方法,却不可能采用同样的导向性方法。
每个研究者都只能采用与自己信奉的社会历史观相一致的导向性方法。
其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关系。
这是因为:其一,既然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件事,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史学概论中,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
A. 收集史料B. 整理史料C. 考证史料D. 解释历史2. 历史学与历史的区别在于()。
A. 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研究方法B. 历史是主观认识,历史学是客观记录C. 历史是过去事件,历史学是未来预测D. 历史是个人记忆,历史学是集体记忆3. 史学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主张()。
A. 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B. 历史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C. 历史研究应以假设为出发点D. 历史研究应以预测为目的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个人意志B. 社会制度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5. 历史学研究中,史料的分类不包括()。
A. 原始史料B. 次级史料C. 口述史料D. 虚构史料二、多项选择题6.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比较研究法B. 历史分析法C. 逻辑推理法D. 统计分析法E. 田野调查法7. 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全面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批判性原则E. 创新性原则8. 史学研究中,史料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A. 来源考证B. 真实性考证C. 可靠性考证D. 完整性考证E. 逻辑性考证三、简答题9. 简述史学研究中的“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区别。
10.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11. 论述史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2. 论述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3.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研究法。
六、材料分析题14.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其来源、真实性、可靠性,并给出你的评价。
[此处应附上具体的史料材料]七、综合应用题15.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者,你打算研究20世纪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请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八、结束语通过上述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史学概论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法、原则和理论的深入探讨。
史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2、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
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3、校法四例: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4、历史客观主义:(1)历史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历史认识就是弄清客观历史的“真相”。
(2)真实的历史存在于“史料”中;以“客观态度”和“科学方法”考辨,让史料自己说话。
(3)史学就是史料学。
5、心理史学方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历史现象进行心理学解释的一种史学方法。
7、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8、文化形态论: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一些不相干、自成一体的“文明”的兴亡史。
9、历史相对主义:性质:主观唯心论和怀疑主义史学认识论。
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念(1)历史即历史认识:历史事实是相对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不存在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历史。
(2)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一切“历史”都是人们对过去的主观建构;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记忆、解释、说明。
(3)历史学是解释学:史学就是对历史事实和史料进行解释的一门艺术。
二、简答题1、史料搜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利用工具书,分类搜集,追踪搜寻,平时阅读搜集,调查采访,利用互联网。
2、史事考证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校法四例、二重证据法、诗文证史法。
3、如何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多样性?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条件,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必须从人类经济活动中去寻找。
五种社会形态论排列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4、简述德国历史哲学家赫尔德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史学概论考评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史学概论》考评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即“移情式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历史学概论考试试题
历史学概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项不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A 政治制度的演变B 科学技术的发展C 未来社会的预测D 文化传统的传承2、中国古代史中,夏朝的建立者是()A 启B 禹C 汤D 周武王3、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A 新航路开辟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 美国独立战争D 法国大革命4、以下哪一位不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A 希罗多德B 修昔底德C 亚里士多德D 色诺芬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马关条约》B 《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天津条约》6、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德国7、以下哪一项不是历史学研究的方法?()A 文献分析法B 实地考察法C 实验法D 比较研究法8、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A 恺撒B 屋大维C 君士坦丁D 戴克里先9、中国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A 五四运动B 新中国成立C 改革开放D 辛亥革命10、以下哪一位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但丁B 薄伽丘C 达芬奇D 卢梭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A 中途岛战役B 诺曼底登陆C 斯大林格勒战役D 柏林战役12、以下哪一项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A 生产力的发展B 阶级斗争C 人民群众的创造D 历史人物的意志13、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A 印度河流域B 恒河流域C 两河流域D 尼罗河流域14、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苏格拉底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萨拉热窝事件C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D 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8、史的初意是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支学科和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是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18、 19、20、 21、22、23、 24、25、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陈垣的《古教四考》是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分组成。
两部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专业整理.《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历史宏观研究: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就是要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2、历史微观研究:从微观上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考察。
它所要认识的往往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因素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方面3、历史中观研究:一是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属于这种中观认识的范畴。
二是中观考察历史也被看做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步骤。
4、《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时期的历史。
记述内容丰富。
《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后人对其史实加以补充和评论,先后有《春秋公羊传》、《左传》等。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作为研究工具的、体系的理论著作。
该书侧重论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表述请乞降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还论述了史官制度、史著得失;并论述了作者关于历史的见解。
《史通》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组成。
5、维科《新科学》: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1725年发表的《新科学》(《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一书,是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
该书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书中,维科强调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动力是人的共同意志;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三个阶段,各民族历史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三个阶段向前发展;他认为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前进的,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互相衔接,周而复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
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
遵循“可比性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
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
明确比较研究的主题,确定比较对象。
深入比较,找出异同。
广泛验证,揭示规律。
这样就有助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
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生牵强附会。
历史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1924年《史学要论的》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初步形成,该书是李大钊系统地阐述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
全书分六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具有理论的深刻与实践的激情相结合的特点。
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
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的考实、玉门关址、楼兰及海头城位置的确定,西域丝绸之路的探索以及汉代边郡都尉官僚系统的职官制度的排列等汉晋木简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做了详尽的考释,博大精深,对后人裨益极大,由此他创立的“二重证据法”。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年鉴派三时段论对立史学研究的影响: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发展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各学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
但是历史观的局限使他们既看不到那些“模式”和“结构”本来就是有他们刻意研究的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更看不到它们也是随着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
相反他们看到得只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填空:1.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2.史学的功能的历史观有: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3. 外考证有版本、校勘、(辨伪)。
考证分为内考证和外考证4. 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布罗代尔的三时段论:短时段论、中时段论、:长时段论。
6. 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训诂学、辨伪学等。
7.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8.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9.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郭沫若。
11.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12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 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1. 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②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
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
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
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⑤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
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
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
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
⑥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⑦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
⑧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
所以,研究社会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