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规范
桩基施工规范标准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粘土、粉质粘土及含少量砂、石粘土层,且地下水位低的人工成孔灌注桩工程2.1 材料及主要机具:2.1.1 水泥:宜采用3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粒径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桩身混凝土也可用粒径不大于5cm的石子,且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选用,粉煤灰掺合料按试验室的规定确定。
2.1.6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
2.1.7 一般应备有三木搭、卷扬机组或电动葫芦、手推车或翻斗车、镐、锹、手铲、钎、线坠、定滑轮组、导向滑轮组、混凝土搅拌机、吊桶、溜槽、导管、振捣棒、插钎、粗麻绳、钢丝绳、安全活动盖板、防水照明灯(低压36V、100W),电焊机、通风及供氧设备、扬程水泵、木辘轳、活动爬梯、安全帽、安全带等。
2.1.8 模板:组合式钢模,弧形工具式钢模四块(或八块)拼装。
卡具、挂钩和零配件。
木板、木方,8号或12号槽钢等。
2.2 作业条件:2.2.1 人工开挖桩孔,井壁支护应根据该地区的土质特点、地下水分布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进行井壁支护的计算和设计。
2.2.2 开挖前场地应完成三通一平。
地上、地下的电缆、管线、旧建筑物、设备基础等障碍物均已排除处理完毕。
各项临时设施,如照明、动力、通风、安全设施准备就绪。
2.2.3 熟悉施工图纸及场地的地下土质、水文地质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2.2.4 按基础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定位点;桩孔四周撒灰线。
测定高程水准点。
放线工序完成后,办理预检手续。
2.2.5 按设计要求分段制作好钢筋笼。
2.2.6 全面开挖之前,有选择地先挖两个试验桩孔,分析土质、水文等有关情况,以此修改原编施工方案。
2.2.7 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区域,先降低地下水位至桩低以下0.5m左右。
桩基础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点
桩基础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点桩基础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重要基础形式。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桩基础施工必须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并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桩基础施工技术规范,并探讨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施工技术规范1. 设计准备在开始桩基础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的设计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桩基础的类型、尺寸和数量,选择适当的桩机和施工方法等。
施工前应组织现场勘察,了解地质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施工设计。
2. 桩基础施工过程(1)桩机操控和监控:桩机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证书,并熟悉桩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桩机的监控和控制应具备远程功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桩基础施工方法: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冲击法、钻孔灌注桩法等。
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桩身的垂直度和位置精度。
(3)桩身施工质量检查:施工人员应对桩身进行检查,确保桩身的质量符合要求。
这包括对桩身的直径、壁厚和强度等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3. 质量检验和验收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基础的质量检验和验收。
这包括对桩身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如强度、抗压性能等。
同时还要检查桩身的外观质量,并核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只有在通过质量检验和验收后,桩基础工程才能交付使用。
二、质量控制要点1. 材料质量控制桩基础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具有相应认证的供应商,确保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同时,对材料进行质量抽检和测试,以确保其质量稳定。
2.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是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应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桩身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其强度、垂直度和位置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3. 质量检验和验收控制质量检验和验收是评估桩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和验收工作,并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
对检验和验收结果要及时记录和整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最新桩基工程施工规范
最新桩基工程施工规范一、总则1.0.1 为规范桩基工程的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的桩基工程施工。
1.0.3 施工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图纸及技术文件2.1.1 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和理解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技术文件,明确工程要求和技术指标。
2.1.2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
2.2 施工现场准备2.2.1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平整、清理工作,确保施工场地符合要求。
2.2.2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设置临时设施,包括施工用房、临时道路、水电供应等。
2.3 材料准备2.3.1 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采购合格的材料,并进行检验和试验。
2.3.2 材料应妥善存放,防止污染、损坏和变质。
2.4 设备准备2.4.1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配置足够的施工机械和检测设备,并进行检查和调试。
2.4.2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三、施工工艺3.1 桩基施工3.1.1 桩基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桩基的质量和安全。
3.1.2 施工单位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
3.1.3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位、桩长、桩径等参数,并进行桩身质量检验。
3.2 桩基连接3.2.1 桩基连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连接的牢固和可靠。
3.2.2 施工单位应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和材料,防止连接部位的渗漏和损坏。
3.3 桩基检测3.3.1 施工单位应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要求,对桩基进行检测。
3.3.2 检测项目应包括桩长、桩径、桩身质量、承载力等。
3.3.3 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了确保桩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特制定本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下文将从基础施工前期准备、桩基础施工过程、验收程序和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基础施工前期准备在桩基础工程施工前,施工方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勘察设计:根据工程要求,进行桩基础的勘察和设计,确保施工方案合理。
2.材料准备: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桩材料,并进行相应的试验,保证其质量达标。
3.施工设备检查:检查施工所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性能,确保施工设备满足要求。
4.技术人员培训:进行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桩基础施工过程桩基础施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标定桩位: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进行桩位标定,保证桩的位置准确。
2.桩孔开挖: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桩孔开挖,保证桩孔的垂直度和直径符合要求。
3.确定桩长: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确定每根桩的合适长度。
4.打桩施工:根据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进行桩身的打入或灌注。
5.维护养护:对新建成的桩进行养护,确保其质量稳定和强度达标。
三、验收程序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前验收:在桩基础施工结束后,进行桩的前验收。
a.对桩身进行观察和检测,确保无明显的质量问题。
b.对桩身进行测量和检测,检查其长度、直径、离地高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试载试验:在桩基础完成后,进行试载试验,检验桩的承载能力。
a.按照设计要求,施加相应荷载,观察和记录桩的变形情况。
b.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桩基础的质量是否合格。
3.终验收:在前验收和试载试验合格后,进行桩基础的终验收。
a.对桩身进行全面检查和测量,确保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b.根据试载试验结果和质量验收标准,判断桩基础工程是否合格。
四、验收标准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如下:1.桩孔开挖:桩孔的直径和垂直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孔底平整。
2.桩长:桩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允许偏差在设计范围内。
桩基础规范
8.5 桩基础第8.5.1条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
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第8.5.2条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
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
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预应力柱不应低于C40。
6.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
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7.配筋长度: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柱应通长配筋。
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
8.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
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
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
桩和柱的连接可按本规范第8.2.6条高杯口基础的要求选择截面尺寸和配筋,柱纵筋插入桩身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混凝土桩基础设计规范
混凝土桩基础设计规范一、概述混凝土桩基础是指通过混凝土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等方式,将桩身深入地下,利用桩身的承载力和桩端摩擦力来承担建筑物或结构物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土壤中的一种基础结构。
本文将从桩基础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1.基础类型的选择混凝土桩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建筑物或结构物的荷载大小、地基土壤性质、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形式、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小型建筑物可采用单桩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板桩基础;中型建筑物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大型建筑物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另外,应根据地基土壤的承载力、变形特性等因素,进一步确定桩长、桩径和桩的间距等参数。
2.桩的承载力计算混凝土桩基础的承载力主要由桩身的侧阻力和桩端的端阻力组成。
侧阻力的计算可采用离散点法、连续土体法或有限元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端阻力的计算可采用静力触探法、动力触探法、静载荷试验等方法进行计算。
在计算承载力时,应考虑桩的端面形式、桩的材料和强度等因素,以及地基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性等因素。
3.桩的布置和间距混凝土桩基础的布置和间距应根据建筑物或结构物的荷载大小、地基土壤的承载力、变形特性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桩的间距应控制在1.2~1.5倍桩径之间,并根据荷载大小和地基土壤的承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此外,应根据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形式、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桩的布置形式,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直线布置、网格布置或环形布置等形式。
4.桩的材料和强度等级混凝土桩基础的材料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基土壤的承载力等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桩的强度等级应在C25~C50之间,钢筋混凝土桩的强度等级应在C30~C60之间。
三、施工1.基坑开挖和土方支护混凝土桩基础的施工应先进行基坑开挖和土方支护。
基坑开挖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同时应根据地基土壤的情况进行调整。
桩基技术规范
桩基技术规范桩基技术规范桩基技术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基础设施技术,通过在地下打入桩机,使钢筋混凝土桩或者其他材料的桩固定于地下,以起到支撑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为了保证桩基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以下桩基技术规范:1. 桩基设计规范:桩基的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和相关地方标准,结构设计要符合工程要求,包括桩长、桩径、桩间距、桩端承载力等参数的确定。
2. 材料选择规范:桩基所选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材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相关规定,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要与工程需求相匹配。
3. 桩机使用规范:桩机的使用应符合安全规范,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对桩机的操作进行培训,掌握桩机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操作常识,保证桩机的正常运行。
4. 建设现场规范:桩基的建设现场应符合相关规范,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周围环境和管线设施,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损害。
5. 桩测量规范:桩基施工后需要进行桩身和桩顶的测量,桩身的测量包括桩径、桩长、桩身直线度等参数。
桩顶的测量包括桩顶标高和桩位偏差等参数。
测量应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6. 施工质量规范:桩基的施工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尤其是桩身和桩顶的质量。
桩身的混凝土应均匀致密,钢筋应正确放置,无锈蚀和损伤。
桩顶应符合设计要求,平整无裂缝。
7. 检测监控规范:桩基的施工阶段需要进行监控,包括静载试验、动载试验等,以确保桩基的质量。
监控应采用准确可靠的检测仪器和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8. 施工记录规范:桩基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包括土层情况、桩身参数、试验结果等。
施工记录应清晰可读,存档备查。
9. 桩基验收规范:桩基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
验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包括桩身和桩顶的质量检测、试验结果的合格判定等。
桩基技术规范的遵循,可以有效保证桩基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性,降低工程风险,为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建筑基础桩工程施工规范
建筑基础桩工程施工规范一、引言建筑基础桩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为了确保建筑基础桩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基础桩:建筑物的桩基础承受建筑物自重和荷载的桩。
2. 桩顶标高:桩底标高至地面或建筑物顶部的高度。
3. 桩身直径:桩的直径。
4. 桩身长度:桩的长度。
三、施工前准备1. 施工前必须对桩基础的设计和相关图纸进行认真审查,了解桩的材料、规格和数量。
2. 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施工现场没有隐患。
3. 施工前必须对桩基础周围地下管线、设施等进行调查,确定桩的施工位置和方向。
4. 施工前必须准备好相关施工机械和设备,并经过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运转良好。
5. 施工前必须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四、施工工艺1. 桩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进行。
2. 在桩基础的施工现场必须明确设置施工标志,确定桩的位置和桩的方向。
3. 在桩基础的施工现场必须科学地设置施工场地,确保施工场地平整、无积水、无杂物。
4. 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地下管线、设施等进行保护,避免对其造成损坏。
5. 桩基础的施工必须按照规定的机械和设备进行,确保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6. 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五、施工质量检验1. 在桩基础的施工进度较快时,必须进行施工质量检验,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 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桩的质量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桩的质量。
3. 桩基础的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验收,确保桩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
六、施工中的安全防护1. 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施工的安全。
2. 桩基础的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
3. 桩基础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防护用品,确保个人安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一、桩基基础施工技术规范
(一)施工工艺要求
1、在安装桩基前,要根据结构抗震要求、现场环境条件搭起临时的模板、表面校平,以便安装桩基深度控制。
2、原始土层一般不在低于桩顶0.3米处,不得存在自流水和自潮汐等水文条件,不
得存在砂及重粘土屒层。
3、桩命名应按照施工图示或现场标识,严格按照表面顺序进行堆置,每一面的桩顶
高度应尽量一致匀称。
4、桩内的混凝土注浆,及其与桩体的结合处,应有较好的排水效果。
5、安装桩基钢筋后,应按规定配置好辅助及支撑钢筋,以防止拉应力的引起的桩体
变形,及配置征令梁。
6、桩基加固,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对临时和永久性桩基做合理的计算及设计,以分
析和确保桩基安全性能。
(二)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1、桩基深度及抗震增量计算时,应考虑地基抗剪系数和水位变化的影响,并实测现
场地基动残、静残配合度。
2、桩基立管型及角口处,应充分考虑管体与桩体间拉应力的关系,根据形式变化,
选择合适的抗震技术措施,避免拉应力过大而引起桩体变形及损伤。
3、桩油和铺设底板时,应严格控制其厚度、能耐受外力及抗腐蚀性,以确保设桩定
位的准确性。
4、桩油和缝填料使用完毕后,需及时清理掉其余的材料,以确保施工质量。
5、施工完毕后,需对整个桩基系统进行详细的质量验收,并补偿其余部位的定位与
深度,以确保桩基的完整性及稳固性。
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桩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桩基础设计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建筑桩基础设计的一些规范要求:
1. 桩基础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如《土木工程基础设计规范》、《土木工程桩基础设计规范》等。
2. 建筑桩基础的承载力设计要考虑各种荷载的作用,包括静荷载、动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 桩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质勘察数据和土层条件来确定,以确定桩的长度和直径等参数。
4. 针对桩基础的不同类型,如钻孔灌注桩、钢管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等,应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程。
5. 桩基础的纵向受力分析应考虑桩的弯曲和剪切等作用,以保证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6. 建筑桩基础的水平受力分析应考虑土体的侧阻力和摩擦力等作用,以确保桩基础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7. 桩基础的深度设计应根据土层的承载能力和沉降要求等来确定,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不受沉降影响。
8. 桩基础的间距和布置应根据荷载特性和地质条件等进行合理的确定,以均匀分担荷载并提高整体的承载力。
9. 在桩基础设计中,还应考虑到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确保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和长期使用性能。
10. 建筑桩基础的施工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桩的位置和孔径、剪应力的控制、钢筋的布置和混凝土的拌制等方面的要求。
总之,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科学,并与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相符。
只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基础安全可靠,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为了确保桩基础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规范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
一、设计原则1. 桩基础应根据工程性质、地质条件、桩型和承载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2. 桩基础应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不发生沉降或倾斜。
3. 桩基础设计应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二、桩的选型1. 桩的选型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进行,常见的桩型有混凝土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钢管桩等。
2. 桩的直径和长度应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计算和选择,确保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桩基础的设计计算1. 桩基础设计应按照相关的力学原理和桩的受力特点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桩的受力状态和承载能力。
2. 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桩的类型进行合理估算和计算,确保桩的整体承载能力。
3. 桩基础的抗拔能力应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计算,确保桩在抗拔方面具备足够的稳定性。
四、桩基础施工要求1. 桩基础的施工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2. 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定期检查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3. 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和检查,确保桩的质量和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五、桩基础的检测和监测1. 桩基础的检测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包括桩的质量、尺寸、强度等方面。
2. 桩基础的监测应定期进行,包括桩的沉降、倾斜、抗拔性能等方面。
3. 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桩基础,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以上是建筑桩基础设计的一些常见规范,设计人员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应参考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在桩基础施工和检测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桩基础的质量和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
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 篇一:建筑工程桩基施工规范 1总则 为了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包括构筑物)桩基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并应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桩型、成桩工艺和承台形式,优化布桩,节约资源;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进行桩基设计与施工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桩基 piled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联结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联结的单桩基础。
复合桩基composite piled foundation 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
基桩 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基桩 composite foundation pile 单桩及其对应面积的承台下地基土组成的复合承载基桩。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ettlement-reducing piles 软土地基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减小沉降采用疏布摩擦型桩的复合桩基。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lti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身侧表面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ltimate tip 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端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是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针对新建、改建建筑工程桩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质量检验的专业规范。
1.定义、类别、结构和材料:在jgj94-2008中明确定义了桩基础工程,并将其分为桩工程和基础工程两大类,桩基础工程桩主要分为打桩、钻孔桩和连续桩三大类,打桩和钻孔桩分为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连续桩可以分为无筋桩和筋桩。
基础结构主要分为柱基础、板基础、桩基础、屋檐基础和墙基础等五大类;结构材料主要有混凝土、钢筋、砖、石、木等。
2.设计规范:根据建筑物的独特性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桩基础结构,使其能够耐受活载荷和老化载荷。
采用合理的桩径、长度以及桩端处理方式,确定桩群安装和拼接位置,检验土质和承载力,规定了桩的等级、加工水平等技术要求。
3.施工技术规范:主要规定桩基础的施工工程的生产、施工、检验、验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桩基础的性能,体现该规范的时代性和现代性。
4.实施质量检验:特别是在建筑桩基础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施工质量,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具、仪器、施工组织以及施工材料等。
1. 为了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按照jgj94-2008的有关规定,使桩基础施工达到预期的施工要求,有效地提高桩基础施工质量,避免由于缺乏和欠缺施工技术、管理和检测配套而导致桩基础施工质量不稳定和不可预知。
2. 为了充分发挥桩基础工程的作用,在施工中进行设计、施工和检验,不断提升桩基础工程技术水平,减少施工工期,提高施工绩效,提高桩基础质量,减少施工成本和施工风险。
3. 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整体性,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效果,使桩的安装、拼接更加合理,桩基础工程更加精确配合;使桩基础工程的施工更加透明,桩基础的质量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3.1.3 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1 应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2 应对桩身和承台结构承载力进行计算;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 、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于混凝土预制桩应按吊装、运输和锤击作用进行桩身承载力验算;对于钢管桩应进行局部压屈验算;3 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4 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5 对于抗浮、抗拔桩基,应进行基桩和群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6 对于抗震设防区的桩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3.1.4 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2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 建筑桩基;3 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5.2.1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 N k ≤ (5.2.1-1)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R N k 2.1max ≤ (5.2.1-2)2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 N Ek 25.1≤ (5.2.1-3)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R N Ek 5.1max ≤ (5.2.1-4)式中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max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Ek N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max Ek N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最大竖向力; R ——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5.1建筑桩基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
桩基础设计规范
桩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桩基础设计规范的内容。
1.设计依据:设计师需要根据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土建工程相关法规来设计桩基础。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质条件、土层特性、荷载要求等。
2.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桩基础类型,包括钻孔灌注桩、沉管桩、螺旋桩等。
选择桩基础类型要综合考虑土层条件、荷载要求、施工条件等因素。
3.设计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对桩基础所承受的荷载进行计算和分析。
需要考虑静力荷载、动力荷载、地震荷载等。
4.桩长和直径确定:根据设计荷载计算结果和土层特性,确定桩的长度和直径。
需要考虑桩的承载能力、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5.桩基础布置:根据建筑物的布置要求和荷载分布,确定桩基础的布置形式和间距。
需要保证桩的承载均匀分布,避免桩与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6.桩基础施工方法:确定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需要考虑土层条件、周围环境、施工设备等因素,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
7.监测与检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桩基础进行监测和检验,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监测内容包括桩身竖向沉降、桩身侧向位移、桩身抗拔能力等。
8.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对桩基础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桩孔钻探、清孔、灌浆、桩身钢筋埋设等,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9.防止共振现象: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注意防止桩基础产生共振现象。
需要对桩基础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合理控制桩的长度、直径和间距,避免共振发生。
10.工期和进度控制:对桩基础的施工需要制定合理的工期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施工按时完成。
以上是桩基础设计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设计师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应遵守这些规范和要求,以确保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桩基础规范
桩基础规范桩基是构建结构物的基础,它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桩基必须按照规范来设计和施工,以便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介绍桩基的规范。
一、设计规范1.在桩基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抗力、桩的负载情况和桩基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以确保桩基能够承受构建结构物的基本荷载。
2.桩基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以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
3.设计应考虑桩基本体横向位移情况,以确保结构物正确性能。
4.桩基应该考虑桩体的水平线自重和结构荷载,以确保地基的位移范围在允许范围内。
5.桩基设计应考虑桩体的竖向变形,以便确定桩基的抗滑能力。
6.在桩基设计中,应考虑桩基周围环境和地下水位等因素,以确保桩基能够抵御外部荷载。
二、施工规范1.桩基施工需要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施工,遵循设计的步骤和特点,以保证桩基的品质和质量。
2.施工中,需要对桩基地基的抗力、抗滑能力以及垂直应力等参数进行检测,以确保桩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桩基施工过程中,应该控制桩基的混凝土环境温度,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4.确保混凝土施工时的浇筑深度和抗压强度,并且施工时应注意梁底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5.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排水控制,以确保桩基不受潮湿的影响。
6.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提供安全的施工环境,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任何安全隐患。
三、维修保养规范1.维护桩基应考虑结构物的使用状况,定期检查桩基结构,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桩基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桩基若有破损,应及时修复或更换,以确保桩基正常使用。
3.确保桩基结构的牢固可靠,应保持桩基的清洁和平整,以防止湿度的影响。
4.冬季的时候,应注意桩基的防冻,以保证桩基的正常使用。
5.确保桩基施工现场的卫生,以防止污染和病虫害的危害。
四、总结桩基是构建结构物的基础,任何忽视桩基质量的行为都可能导致结构物发生倒塌。
因此,在桩基的设计、施工、维修保养等方面,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以确保桩基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桩基规范
2 术语符号2.1 术语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
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单桩基础——采用一根桩(通常为大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常为柱)荷载的独立基础。
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桩基——由桩和承台底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
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土阻力的基桩。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单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
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一般由土对桩的支承阻力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身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
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受土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群桩效应系数——用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力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而降低或提高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土阻力的群桩效应系数。
桩侧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阻之比。
桩端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限端阻之比。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比。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土阻力与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之比。
负摩阻力——桩身周围土由于自重固结、自重湿陷、地面附加荷载等原因而产生大于桩身的沉降时,土对桩侧表面所产生的向下摩阻力。
在桩身某一深度处的桩土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
中性点是正、负摩阻力的分界点。
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
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2.1.1 桩基 pile 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
2.1.2 复合桩基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
2.1.3 基桩 foundation pile桩基础中的单桩。
2.1.4 复合基桩 composite foundation pile2.1.5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ettlement-reducing piles软土地基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减小沉降采用疏布摩擦型桩的复合桩基。
2.1.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ulti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
2.1.7 极限侧阻力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身侧表面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2.1.8 极限端阻力 ultimate tip resistance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端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2.1.9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itic value of th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后的承载力值。
2.1.10 变刚度调平设计 optimized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stiffness to reduc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考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地层分布以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调整桩径、桩长、桩距等改变基桩支承刚度分布,以使建筑物沉降趋于均匀、承台内力降低的设计方法。
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国家标准与规范解读
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国家标准与规范解读桩基是在土方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其稳定性和承载力对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桩基施工的质量和符合安全要求,国内针对桩基施工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与规范。
本文将对这些标准与规范进行解读。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13)该规范是桩基施工中最基本的通用性标准,旨在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其中对桩基施工进行了详细规定,如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桩基施工记录与档案、验收方法等。
同时,还对不同类型的桩基施工进行了分类和要求,例如钢筋混凝土桩基、钢管桩基等。
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B50007-2011)该技术规范是针对桩基工程而制定的,主要包含了桩基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桩基,如钻孔灌注桩、驱动桩等,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
此外,还对桩基的检测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确保桩基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桅杆桩施工技术规范》(JGJ187-2009)该技术规范适用于桅杆桩的施工,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桩基设计、施工工艺、测试与验收等。
桅杆桩是一种常用于大型建筑物和桥梁工程中的桩基形式,对其施工要求和技术指标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范的制定旨在保证桅杆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持久。
四、《桩基础施工规范》(JTJ004-89)这是我国桩基施工的最早发布的规范之一,该规范已于1989年颁布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对桩基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测与验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虽然此规范已有一定年限,但其规范化的桩基施工要求依然有效,对于一些老旧工程的维护和修复仍具有参考价值。
五、《混合土桩工程技术规程》(JGJ182-2013)该技术规程适用于混合土桩的施工,混合土桩是指钢筋混凝土与原土或砂浆混合成的桩体。
该规程着重介绍了混合土桩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提供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方法,以确保混合土桩的质量和可靠性。
桩基础规范
桩基础5.1.1 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群桩 20mm;单排桩 10mm。
5.1.2 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
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
说明: 5.1.2 桩顶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如不做中间验收,在土方开挖后如有桩顶位移发生不易明确责任,究竟是土方开挖不妥,还是本身桩位不准(打入桩施工不慎,会造成挤土,导致桩位位移),加一次中间验收有利于责任区分,引起打桩及土方承包商的重视。
5.1.3 打(压)入桩(预制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寰、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3的规定。
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打桩顺序不当,造成挤土而影响已入桩的位移,是包括在表列数值中。
为此必须在施工中考虑合适的顺序及打桩速率。
布桩密集的基础工程应有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沉桩的挤土影响。
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
每浇注50m2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说明: 5.1.5 对重要工程(甲级)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本检验桩的垂直承载力。
工程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第3.0.1条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 桩基础第8.5.1条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
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第8.5.2条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
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
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预应力柱不应低于C40。
6.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
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7.配筋长度: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柱应通长配筋。
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
8.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
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
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
桩和柱的连接可按本规范第8.2.6条高杯口基础的要求选择截面尺寸和配筋,柱纵筋插入桩身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9.在承台及地下室周围的回填中,应满足填土密实性的要求。
第8.5.3条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偏心竖向力作用下2.水平力作用下式中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Gk---桩基承台自重及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n--桩基中的桩数;Qi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桩的竖向力;M xk ,My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x i ,yi---桩i至桩群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H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Hi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的水平力。
第8.5.4条单桩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表达式: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公式(8.5.4-1)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水平荷载作用下式中RH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第8.5.5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单桩的静载荷试验,应按本规范附录Q进行。
当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卵石或其他承载力类似的土层时,对单桩承载力很高的大直径端承型桩,可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试验方法应按本规范附录D。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采用静力触探及标贯试验参数确定Ra值。
3.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 pa ,qsia---桩端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由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A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up---桩身周边长度;li---第i层岩土层的厚度。
当桩端嵌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中时,可按下式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式中qpa---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
4.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三倍桩径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并应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无岩体临空面。
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当桩端无沉渣时,应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本规范5.2.6条确定,或按本规范附录H用岩基载荷试验确定。
第8.5.6条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进行带承台桩的载荷试验,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第8.5.7条当作用于桩基上和外力主要为水平力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对桩顶变位的限制,对桩基的水平承载力进行验算。
当外力作用面的桩距较大时,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视为各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总和。
当承台侧面的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应计算土抗力的作用.当水平推力较大时,宜设置斜桩。
第8.5.8条当桩基承受拔力时,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及桩身抗击裂验算。
第8.5.9条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计算中应按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的不同将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工作条件系数ψc,桩身强度应符合下式要求:桩轴心受压时式中fc </SUB>---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Q--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力设计值;Ap---桩身横截面积;ψc---工作条件系数,预制桩取0.75,灌注桩取0.6-0.7(水下灌注桩或长桩时用低值)。
第8.5.10条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2.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3.摩擦型桩基。
嵌岩桩,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吊车工作级别A5及A5以下的单层工业厂房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对地质条件不复杂,荷载均匀,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桩基也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桩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并应符合本规范表5.3.4的规定。
第8.5.11条计算桩基础沉降时,最终沉降量宜按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
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宜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按下列方法计算;1.实体深基础(桩距不大于6d);2.其他方法,包括明德林应力公式方法。
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R进行。
第8.5.12条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考虑特殊土对桩基的影响。
应考虑岩溶等场地特殊性,并在桩基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
抗震设防区的桩基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执行。
软土地区的桩基应考虑桩周土自重固结,蠕变,大面积堆载及施工中挤土对桩基的影响;在深厚软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进行桩基稳定性验算。
对于预制桩,尚应进行运输,吊装和锤击等过程中的强度和抗裂验算。
第8.5.13条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时,应结合地区经验,并满足下列要求:1.桩身强度应按桩顶荷载设计值验算;2.桩,土荷载分配应按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确定;3.桩端进入较好的土层,桩端平面处土层应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设计要求;4.桩距可采用4d-6d(d为桩身直径)。
第8.5.14条桩基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
第8.5.15条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
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 BR>2.承台的最小厚度距离不小于300mm.<BR>3.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图8.5.1a),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图8.5.15b)。
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图8.5.15c);4.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
第8.5.16条柱下桩基承台的弯矩可按以下简化计算方法确定:1.多桩矩形承台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台高度变化处(杯口外侧或台阶边缘,图8.5.16a):式中M x ,My---分别为垂直y轴和x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x i ,yi---垂直y轴和x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Ni---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第i桩竖向力设计值。
2.三桩承台1)等边三桩承台(图8.5.16b):式中M---由承台形心至承台边缘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Nmax---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三桩中相应于荷载效应其本组合时的最大单桩竖向力设计值;s---桩距;c---方桩边长,圆柱时c=0.866d(d为圆柱直径)。
2)等腰三桩承台(图8.5.16c):式中M 1,M2---分别为由承台形心到承台两腰和底边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s---长向桩距;a---短向桩距与长向桩距之比,当a小于0.5时,应按变截面的二桩承台设计;c 1,c2---分别为垂直于,平行于承台底边的柱截面边长。
第8.5.17条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对承台的冲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8.5.17-1):式中Fl---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冲切力设计值,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构成的锥体,锥体与承台底面的夹角不小于45°(图8.5.17-1);ho---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其值按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取用。
βox ,βoy---冲切系数;λox ,λoy---冲跨比,λox=aox/h0、λoy=aoy/ho,aox、aoy为柱边或变阶处至桩边的水平距离;当aox (aoy)< 0.2h时,aox(aoy)= 0.2h,当aox(aoy)> h时,aox(aoy)= h0;F---柱根部轴力设计值;∑Ni---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