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4)
相交线说课稿(一) (4)
相交线说课稿(二) (7)
垂线说课稿(一) (9)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一) (11)
平行线说课稿(一) (12)
平行线说课稿(二) (16)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一) (18)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二) (21)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一) (23)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二) (27)
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一) (36)
平移说课稿(一) (38)
平移说课稿(二) (42)
第6章实数(8) (45)
平方根说课稿(一) (45)
平方根说课稿(二) (50)
立方根说课稿(一) (53)
立方根说课稿(二) (55)
实数说课稿(一) (58)
实数说课稿(二) (59)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0)
有序数对说课稿(一) (60)
有序数对说课稿(二) (62)
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一) (65)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一) (68)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二) (70)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一) (74)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二) (76)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8)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78)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81)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87)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89)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说课稿(一) (91)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说课稿(二) (92)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4)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一) (94)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二) (97)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0)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3)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一) (106)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二) (109)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一) (1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二) (113)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15)
统计调查说课稿(一) (115)
统计调查说课稿(二) (118)
直方图说课稿(一) (121)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说课稿(一) (127)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说课0801 (130)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
究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与(集合的元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继而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合理性与严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
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分析(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引导学生回顾………………,然后把本节课的“观察与思考”呈现给学生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会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并且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中下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中对元素的认识)(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也可使学
生知道学习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
(3)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问题:请大家思考(在集合中有多少元素呢)
通过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通过实际的问题来寻找到问题的思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设计意图:重难点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问题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环节。
(4)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通过对练习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步骤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学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自觉运用新课标的理念,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尽情发挥、畅所欲言的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堂课下来,相信学生会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有所提高,思维上有所拓展。
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聆听我的说课,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角的变化来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引出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对于“对顶角相等”,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这个结论进行了说理,这样就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
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我在知识的引入上没有采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画一画,画出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即构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来探索4个角之间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对于例1的处理,则增加了两个变式练习,主要向学生渗透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然后增加了理解概念的识图题,和实际应用此知识的题目,感受学习相交线知识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
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70%的学生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
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 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五、说教法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 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
意图是: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学生画出图形后,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描述一下∠AOB与∠1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个新名字吗问题2:回忆刚才的作图,∠2是怎样形成的∠2和∠4在位置上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能给∠4和∠2
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3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1和∠2是角;∠1和∠4互为角;
∠2和∠3互为角;∠1和∠3互为角;
∠2和∠4互为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1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
∠4的度数.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若∠2比∠1大40度,求∠4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 OA平分∠EOC,并且∠EOC=70°,求∠BOD 的
度数. 例1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
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例2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做一做,试一试
1. 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 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设想上进行了小结。
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3都是成对出现的;不同点:○ 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两直线平行……
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必做题:第8页习题第1题和第2题,第9页8题写书上;第9页第7题,写本上.选作题:如图,直线AB、CD交EF
于点G、H,∠2=∠3,∠1=70 °,求∠4的度数.
必做题要求所有的学生完成,选做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目的是初步体会对顶角相等在后续知识中怎样应用。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相交线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
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四、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
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
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
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
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
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
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
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
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垂线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垂线》。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法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 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α=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