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数学教案的模板6篇
数学教案的模板6篇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教学内容: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4、555比427多多少?二、学习例4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
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327+336=663(个)⑴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800-663=137(个)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800-327=473(个)⑴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473-336=137(个)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四、课堂作业: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
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 天。
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大学生数学领域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如定义、性质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三)课堂练习1.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总结解题思路。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内容应具有代表性,难度适中。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2.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3. 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书等教材资源。
2.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互联网资源,如数学论坛、学术网站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提问、解答等。
3.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素养。
通过以上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11篇)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11篇)优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
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
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于是有即l的方程为①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
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即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到、的距离分别为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折纸来学习知识。
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提示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
(板书)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4/5÷31/3÷5指生演板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四、实践应用1、算一算。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7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7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7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提醒课题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惯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如今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如今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
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 =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2023年新课标数学教案范文5篇
新课标数学教案范文5篇!新课标数学教案范文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三、探索新知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
(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四、巩固练习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学问的根底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2、培育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力量。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预备:小黑板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过程一、课题提示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日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
(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二、教学新课(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例如1。
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
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3、引导看线段图,教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
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4、说出式中的各局部的名称。
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5、刚刚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假如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
…,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刚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
假如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2、为什么用加法算?3、比拟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4、假如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5、出例如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拟。
争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展表达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
假如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拟一下文字表达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12篇)
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12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数学教案模板优秀范文
数学教案模板优秀范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有关数学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最新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点: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课前回顾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情境引入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1)画图法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2)一元一次方程法:鸡头+兔头=35鸡脚+兔脚=94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2x+4(35-x)=94比算术法容易理解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3)二元一次方程法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由题意可得:鸡兔合计头xy35足2x4y94解此方程组得:练习1: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甲数的二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和是15”,列出方程为_2x+05y=152.小刚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各若干枚,币值共有六元五角,设5角有x枚,1元有y枚,列出方程为05x+y=65.三、合作探究探究2:以绳测井。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篇一: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学习难点]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知识结构]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
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
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
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
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二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三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数学老师教案范文模板5篇
优秀数学老师教案范文模板5篇每个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所有的数学老师应该在数学课前准备一份优秀数学教案,它在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优秀数学老师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优秀数学老师教案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 (2)(x-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用配方法解方程:(1)ax2-7x+3=0 (2)ax2+bx+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配方,得:x2+bax+(b2a)2=-ca+(b2a)2即(x+b2a)2=b2-4ac4a2∵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x+b2a)2=(b2-4ac2a)2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即x=-b±b2-4ac2a∴x1=-b+b2-4ac2a,x2=-b-b2-4ac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 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2-x-1=0 (2)x2+1.5=-3x(3)x2-2x+12=0 (4)4x2-3x+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2)(3x-5)=0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练习1.(1)(3)(5)或(2)(4)(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4优秀数学老师教案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介绍七巧板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文章一:整数加法与减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特点;2. 能够进行整数的加法运算;3. 能够解决涉及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整数的加法规则与性质;2. 基于整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整数运算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整数的概念及其符号;2. 讲解:整数的加法规则与性质;3.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归纳:总结整数加法的规律;6. 实践:应用整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7. 反思:让学生总结整数加法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五、课堂小结文章二:分数的比较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运算;3. 能够解决分数比较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分数的比较原理与方法;2. 基于分数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分数运算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讲解:分数的比较原理与方法;3.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分数比较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归纳:总结分数比较的规律;6. 实践:应用分数比较解决实际问题;7. 反思:让学生总结分数比较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五、课堂小结文章三:几何中的图形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中的图形及其性质;2. 能够识别和分类各种几何图形;3. 能够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2. 判断和归类几何图形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几何图形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教材中已学的几何图形知识;2. 讲解:介绍新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3. 拓展:引导学生识别和分类几何图形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实践:应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6. 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7. 反思:让学生总结几何图形学习中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5篇)教案一:数字1-10的认知与比较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
2. 培养学生对数字1-10的数量概念和大小比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排序和分类。
教学重点:1. 学会认识数字1-10的形状和书写。
2. 了解数字1-10的数量含义和大小关系。
3. 掌握数字1-10的排序和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小型白板和白板笔。
3. 数字比较游戏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导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鼓励他们数一数有多少个同样的物品,并询问他们数了几个。
2. 引导学生讨论更多关于数量的问题,如“哪个数字代表1个物品?”“哪个数字代表10个物品?”等。
探究活动:1. 展示数字卡片1-10到黑板上,让学生识别和读出数字。
2. 把数字卡片混合,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卡片。
3. 分组比较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张数字卡片,让他们按大小顺序排列。
巩固活动:1. 数字比较游戏,老师呈现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
2. 小组竞赛,让学生使用数字卡片进行数字排序比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字1-10,并培养了他们对数字的数量概念和大小比较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排序和分类等活动,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
教案二:加法与减法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符号。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加法和减法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的认识和计算。
2. 减法的认识和计算。
3. 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小型白板和白板笔。
3. 加法和减法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导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怎样计算两个数的总数?”2.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数的相减代表了什么。
教案数学模版七篇
教案数学模版七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写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下面是文档我们为您分享的教案数学模板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案数学模板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了解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转变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为什么? (生说理由)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说想法)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那,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5篇)教案一:加法运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2. 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2. 运用进位原理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大家一起玩游戏,了解加法的概念。
2. 学习新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律。
3. 拓展练习: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整体巩固练习。
4.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举例,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案二:减法运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2. 运用借位原理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减法运算的概念。
2. 学习新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规律。
3. 拓展练习: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整体巩固练习。
4.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举例,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案三:乘法运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2.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3.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2. 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乘法运算的概念。
2. 学习新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规律。
3. 拓展练习: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整体巩固练习。
4.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举例,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案四:除法运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运算;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经典教案模板】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平行【第一课时】
作者:马玉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二上册第5章第1节。
本
节内容由两个主体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平行、认识垂直。
本节
课为第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主要内容是平行的认识。
之前,学生们学习了直线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直线的相关特点。
这
为学习本节课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们树立了基本的几何图形
认知。
本节课重点探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可
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平面几何认识判读能力。
这也顺利地引出了
下一节《平行四边形》。
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从本章的内容上看,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材的安排上,直线位置关系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本节课将围
绕这一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
平行知识点为教材处理关键。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普遍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也能
经常见到平行的事物,但学生直停留在印象感观,并没有很好的认
识学习。
本节课正是研究我们身边的平行现象,得到归纳出数学基
本知识——平行。
平行,每位学生都可以眼见感受得到,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会抱有很大热情和积极性。
但是关于两条看似不相交
其实相交直线的判读,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有趣地多媒体动画,借助演
示动画帮助学生产生空间想象,进一步理解。
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
的乐趣,感受“快乐学习”的理念。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举出平行的例子。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从平面的角度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培养学生平面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课认识到数学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2.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乐于思考,积极动脑。
【教学难点】
1. 平面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分类过程。
2. 理解平行。
【教学重点】
相交和不相交。
平行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篇二: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1
2
【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使用
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使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分析式的方法,根据分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三、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
容是三角函数的使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和,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
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
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
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
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使用。
(二)典型
例题
(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分析式
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分
析式
设计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和后续教学活动。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 c;
t
=14-6=8∴t=16 2
∵t=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8
x+?)+20
+?)=-1, 4
将点(6,10)代入得:∴
, ,k∈z,取?=
44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
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
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②和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形
结合的数学思考习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借助三角函数模型研究的思想方法研究一些较复杂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升华为思想方法。
变式(或跟踪)训练:某动物种群数量1月1日低至最小值700,7
月1日高至最大值900,其总量在此两值之间变化,且总量和月份的关系可以用函数
(2)由分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例2.画出函数y=sinx的图象并观察其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画函数的图象来研究性质。
由已知函数模型来研究
函数,培养学生使用已知函数解决问题方法。
解:法1:去绝对值,化为分段函数(体现转化和化归!);
①利用图象的直观性,通过观察图象而获得对函数性质的认识,是
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
变式(或跟踪)训练:f(x)=sinx+sinx的周期是.
f(x)=sin(x+
3
)的周期是.
f(x)=2+sinx的周期是.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开阔思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数行结合
求周期。
(三)拓展提升
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40)的一幢高为h0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
距离不应小于多少?解:a、b、c分别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时楼
太阳光
h0h0
=2h0 =
tanctan26?34
即盖楼时,为命使后楼不被前楼遮挡,要留出当于楼高两倍的间距。
(四)归纳小结
的简单使用,进一步突出了函数来源于生活使用于生活的思想,体
验了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
五、
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1)习题1.6 1---3
(2)一半径为3m的水轮如右图所示,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2m,已
知水轮每分钟转动4圈,如果当水轮上p点从水中浮现时(图中
求p点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m)和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p点第一次达到最高点约要多长时间?
2.探究性作业:请学生分小组对以下的问题或自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将各组的结果(无论成和败)制成ppt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问题1 电视台的不同栏目播出的时间周期是不同的。
有的每天播出,有的隔天播出,有的一周播出一次。
请查阅当地的电视节目预告,
统计不同栏目的播出周期。
问题2 请你调查你们地区每天的用电情况,制定一项“消峰平谷”的
电价方案。
问题3 一个城市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影响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的?收集其他有关的数据并提供理论证据支持你的结论。
这一过程是探究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是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
六、教学反思
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听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感。
问题串
的设计,使学习内容在难度和强度上循序渐进而又螺旋上升,并通
过互动逐一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的提高了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超级链接
1、设y=f(t)是某港口水的深度关于时间t(时)的函数,其中0≤t≤24,
下表是该港口某一天从0至24时记录的时间t和水深y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