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概论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一、概念题1、观察与参与观察2、文化的定义3、文化变异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区?2、文化结构说的观点?三、论述题1、如何看待中国少数民族的不平衡性特点?答案一、概念题1、观察: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

参与观察:人类学研究中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

被视为传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征之一,由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创立。

它要求观察者在较长时间内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社区中,通过参加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的成为其中一员。

通过参与观察,调查者可以了解到被调查社会的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中各因素间的功能联系。

2、文化是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3、文化变异即文化的变迁,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民族间接触而引起--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二、简答题1、社区研究方法是从人类学对近现代部落社会调查研究中产生的,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包括三要素:人群、人群所居住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层面文化的全貌;个案法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单位,但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2、二元结构说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源于苏联学术界,50年代以来为中国学术界接受。

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

精神文化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知识,以及属于.上层建筑中的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一、人类学概论的基本概念: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起源、进化、文化、社会组织、语言、艺术、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

人类学概论是人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二、人类学概论的考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人类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2. 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不同分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社会结构、人类进化、文化相对主义、功能主义等理论和概念的解释和应用。

4.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5. 人类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应用人类学、发展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人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撰写要点:1. 定义和概念的准确性,对于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准确理解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解释。

2. 分支和研究领域的介绍,对于不同的人类学分支和研究领域,要了解其研究对象、方法和重要成果,并能够进行比较和综合。

3. 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能够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解释社会现象、分析文化差异等。

4. 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人类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5. 综合和扩展,将不同主题和概念进行综合,拓展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四、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组织结构:1. 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人类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概述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意义。

2. 主体部分,按照不同的分支和研究领域进行组织,介绍各个分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列举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进行说明。

3. 综合部分,对不同分支和概念进行综合和扩展,探讨人类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应用。

4. 结尾部分,总结人类学概论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于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起来,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撰写需要准确理解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注重综合和扩展,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人类学概论》PPT课件

《人类学概论》PPT课件
2历时性比较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资料进行比较以揭示进化的模式可以是生物的社会的或文化的进化模式这是人类学不同同于社会学的另一特征社会学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则是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的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
《人类学概论》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学习使用 本课件PPT仅供学习使用 本课件PPT仅供学习使用
整体观
这是人类学不同同于社会学的另一特征,社会学 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则是 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文化、 甚至心理)的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这种研究 通常称之为“整体论”(holism),并且成为人 类学的一个基本点。原因之一是人类学家发现除 了人类学家本身观点各异之外,当代的许多学者 以及传媒在讨论有关人的行为时,如种族、领土、 两性关系、或者大脑结构等,很容易产生单一的 决定因素。
格尔兹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则采取阐释人类 学的观点,因此他将文化界定为:“是指 从历史沿袭下来、体现于象征符号意义中 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表达的传承概 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续和发展 他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习得的 文化是基于象征的 文化是整合的
文化之树的树叶——多元文化的视野
体质人类学
是研究人本身的体质,与生物学不同,主要研究人 类起源、 人种、和人体形态等三个部分。体质人类 学无论是研究人类祖先的化石、当今世界人口的基 因分布、基因遗传机制、我不=同人区??域? 人们的肤色和形 态特征,还是研究人类及相近的灵长类的行为模式, 都关注行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体 质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及相关的灵长类的体质发展 过程中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联。
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工程人类学、 遗传人类学、灵长类人类学等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人类学概论》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人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2、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3、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5、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演化。

6、人类的种族和族群。

7、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

8、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

9、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

10、宗教信仰与仪式。

11、艺术与审美。

1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

三、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约占 20%)对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简要解释,如“文化相对论”“图腾崇拜”等。

2、简答题(约占 30%)回答一些较为简短但需要一定分析和阐述的问题,如“简述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论述题(约占 50%)要求学生对某一重要的人类学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如“论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四、考试要求1、准确理解和掌握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人类学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答题时要有条理,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五、参考教材具体教材名称六、各章节重点内容1、第一章: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和分支学科。

了解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文化的特征,如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等。

理解文化的功能,如适应功能、整合功能等。

3、第三章: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探讨文化普同性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文化多样性与普同性的关系。

4、第四章:语言与文化了解语言的结构和特点。

掌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解语言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5、第五章:人类的体质特征与演化熟悉人类体质特征的主要方面,如骨骼结构、肤色等。

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和重要阶段。

人类学概论 第3章 文化及其特征

人类学概论 第3章 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 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 复杂整体。 文化是由物质的和观念的两个方面要素构成, 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人们创造、生产和使用的产 品及器物及生活设施,观念因素主要指人们的 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两方面因素内部及之 间是相互关联的。如中国南方农民主要以稻作 生产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由此形成相应的 饮食习惯或文化。
文化的普遍性是指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种属的普遍特征如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互动家庭生活以及乱伦禁忌人类的这些文化特征是普遍的它们普遍存在于各种人群或社会之中
第3章 文化及其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系统掌握人类学的核心概念- 文化,了解其内涵及构成要素;懂得文化的普 遍性、特殊性和一般性,以及文化的全括性、 系统性、共享性、习得性和象征性等特点;理 解文化的变迁过程及机制。
二、文化的基本性质




文化性质是指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文化 的普遍性、文化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整体性。 文化的普遍性是指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种属的普遍特征,如有组 织的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互动、家庭生活以及乱伦禁忌,人类的 这些文化特征是普遍的,它们普遍存在于各种人群或社会之中。 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某些文化特征相对于某种文化传统来说是唯一 的、特殊的,而不被其他人群分享。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文 化传统之间在信仰和实践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文化的一般性是介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文化性质,文化的一 般性源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使得一些人群分享某些 文化特征,但不是所有社会都享有;此外,由于相同或相近的需 要及环境,让人们创造了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
三、文化的特点

人类学概论重点

人类学概论重点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第一,认识人类自身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2、人类学的概念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

广义: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大致分为两类:1)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2)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实例:“垃圾调研项目”语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部分:1)描述语言学,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2)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3)社会语言学,目的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文化人类学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两广、江西;⑥、闽南语;⑦、闽北语;⑧、粤语。 奇书《山海经》,传说时代,凶犁之谷,巴西、圭亚那、苏里南。易洛魁人为黄帝后裔。 语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人类学概论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__

人类学概论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__
5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 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 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 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6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 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 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9
这分析焦点不再是进化本身 转向了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 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这些因素的存在 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社 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 社会和文化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 关系的方式
10
(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 概念和方法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 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 心智的能力所 决定,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 更为全面的看法
7
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和劳力。 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 它们得以结合 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 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 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 外地的环境限制
8
(五)哈里斯和拉帕波特的文化唯物论 马文· 哈里斯 1980《文化唯物论》代表该理论的成熟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 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的基础。任何 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续)

1
第一节 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 结构主义 象征人类学
2
一、新进化论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 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 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来描述 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 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多个子领域,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

以下是对人类学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化(Culture)-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套价值观、信仰、惯例、行为模式、艺术和科学知识等。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东西,如建筑、工具等,还包括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符号、价值观等。

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变迁过程。

2.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它包括社会等级、社会团体(家庭、部落、宗教组织等)、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

社会结构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方式。

3.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记忆和传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

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传统、象征符号、宗教仪式和文化表演等方式传递给后代,并塑造着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

4. 批判人类学(Critical Anthropology)- 批判人类学是一种对传统人类学进行批判的学派。

它强调研究中体现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批判人类学挑战旧有人类学研究中的偏见和正当性,提倡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自省和批判。

5.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等密切相关。

跨学科研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进行深入理解。

6. 田野调查(Fieldwork)-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指研究者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实际场所进行观察、交流和参与。

田野调查能够帮助人类学家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和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表达。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疾病的传播方式和影响,从而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医疗保健服务的文化差异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 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尊重

人类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 制定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
据。
人类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财富 ,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遗 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 承这些宝贵的资源。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人类的心理和行 为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
02
文化人类学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详细描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共享的、习得的、有组织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行为、信仰、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文化 具有传承性、共享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性。
文化适应与变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社会人类学
社会结构的定义与特性
社会结构定义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相对固定的关系,包括家庭、组织、 社区、地区、国家等。
社会结构特性
稳定性、复杂性、动态性、适应性。
社会制度与功能
社会制度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规则 、习俗和惯例,它们规定了人们的行 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社会制度功能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 域。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族群中间住下来,考察其社会文化旳方方面 面,诸如生计与经济行为、政治、信仰、宗 教、习俗等,经过他(她)旳组织、描写、 转述和分析,提供一种“族群图景” 这一工 作成果构成了比较民族志(comparative e人类学意义上旳资料搜集还 扩展到历史文件、考古发掘等跨学科旳 知识,目旳是为了重建某一种过去到目 前旳社会文化体系
三、考古人类学
(一)围绕考古旳学问 考古人类学旳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旳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研究 经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旳连续性来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
发展历史,陈说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 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旳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 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
41
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旳主要知识内涵中,不 论从人本旳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旳 族群生活方式旳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于探 索世界各地人类将来发展旳基础理念旳重心 之中。
它旳某些理念与原则能够构成一种潜在旳知 识贮备,提升每一种人旳文化素养,提议人 性与文化将来转换旳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 社会有益旳作用;这门知识能够使每一种社 会组员增强文化学习与了解旳自信力,提供 不同民族之间旳友好交往之道;
37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构造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
38
文化人类学旳研究一般经过田野工作和 撰写民族志旳措施取得资料与结论。
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旳学 术老式。
39
(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旳意义 老式上,人类学家要到一种特定旳、较小旳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 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共时性比较是在一个时间点进行的横向分析,而历时性比较涉及对同一文化在较长时间内的纵 向分析。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
• 在人类学中,有三种主要的比较法操作模式: • 1. 隐含的比较法
在田野工作中,当观察到目标文化的实践时,人类学家会不时地将其与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实践进 行比较。这种隐含的比较法通常产生有价值的理论建构。 • 2. 两元文化比较法 这需要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实践,以识别共性和差异性,并建立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于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 • 3. 多元文化比较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多个文化场景的比较。例如,研究者可能会比较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以识别共 性和差异性。
学者学会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研究对 象交流和理解他们的文化。
长时间居住于研究对象的社区,通常不少于 一个年度周期,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和社会互动。
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学者不仅是旁观者, 还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和生活,以获得 更深入的洞察。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fford Geertz)将文化视为象征系统, 强调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如何塑造了社会行为者的看法 、感知和思考方式。他强调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的构 建。
后现代主义派强调文化的建构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建构性的过程,而意义是通过互 动和交流而形成的。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一)田野工作的特征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的理想之一,它 允许我们在不同文化之间验证理论、发现共 性和差异,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跨文化比较建立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 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虽然各地 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但仍存在着一些共 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

人类学概论论题

人类学概论论题

人类学概论论题
人类学概论的论题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题:
1. 人类学的领域与方法:讨论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学等,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跨文化比较等。

2. 文化相对论:探讨文化相对论的概念、原则和应用,如何理解和评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文化偏见和冲突。

3.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演化:讨论人类社会的起源、演化和变迁,包括人类物种的形成、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发展、文明的兴起与衰落等。

4. 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如家庭、亲属关系、社会阶层、经济制度等,以及这些要素在社会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文化变迁与适应:探讨文化变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情境,包括文化适应的策略和机制。

6. 全球化与本土化:讨论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本土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

7. 种族与民族:探讨种族和民族的概念、分类和认同,以及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如何在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处。

8. 人类学与现代社会问题: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如全球化、移民、城市化、环境保护等等。

以上论题只是人类学概论中可能涉及的一部分,实际上,人类学的论题非常广泛和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和深入探讨。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的演化和多样性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人类的生物学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多样性
人类文化
1 文化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2 文化的传播和变迁
文化通过语言、教育和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会在不同历史和环境条件下发 生变化。
3 文化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概论》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介绍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以及人类的演化 和多样性、人类文化、社会组织和制度等内容,帮助您深入了解人类学的意 义和价值。
什么是人类学
• 从什么角度看待人类 • 研究人类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 涉及对人类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人类学的历史
1. 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2. 经历了不同学派和理论的发展 3. 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文化是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社会组织和制度
社会组织和关系
• 家庭、社群和组织 • 社会角色和互动 • 权力和社会地位
社会制度和规范
• 政治制度和法律 • 经济制度和交换 • 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社会控制和权力
• 社会规范的维持和执行 • 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 • 社会正义和社会变革
2 未来发展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问题和挑战。
应用人类学
1应用人类ຫໍສະໝຸດ 的领域应用人类学在医学、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实践和问题解决
应用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交流、社会问题和冲突。
3
良好的民族关系和跨文化沟通
应用人类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公式述评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140201027 宋小丹摘要:关于人生公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而人生这个话题却是说不尽的话题。

人生公式是什么?怎样按照人生公式将我们的人生过得无怨无悔呢?本文就将从人生公式(人生素质+勤奋+际遇)来阐述这个话题。

人生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将我们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过得有意义。

关键词:人生素质勤奋际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并且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规划。

但放眼世界来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但每个人都想追求成功的人生,都想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很充实很精彩。

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只有那些具备条件的人,才可以做到如此,这些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公式(人生素质+勤奋+际遇),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以下就是我对人生公式的概述: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

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

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这几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

素质是底蕴、是内涵,只有高素质,才能转化为高能力。

这样才能为成功奠定基础。

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就好比一副空皮囊,只有血肉之躯却没有灵魂。

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因为在今天的这个社会,我们要求的是全面性的人才,综合性的素质。

但毋庸置疑科的是科学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但其他三大素质也显得尤为突出。

只有这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四大方面都具备了,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有素质的人,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人。

人的素质是通过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其中后天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这就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各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性全面性的人才。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重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一〉健康素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

健康素质包含两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身体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以前我们看到的创业者是“年轻是用身体换钱,老时用钱买身体”,这是愚蠢的做法。

身体在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重要的,要时时保持健康的身体。

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就业又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培养和谐心态,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二〉能力素质1、一般能力即智力。

智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其内容和结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四个方面。

联合国的“21世纪全球开发计划”指出:“智力(Intelligence)并非是一个单向度概念,除了基本智商(IQ,telligence Quotient),它还包含了人的更多能力:成就智商(AQ)、道德智商(MQ)、情感智商(EQ)、体能智商(PQ)……”。

2、特殊能力。

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眼、手动作协调)、特殊从业能力等等。

如飞行员除了“视力好”以外,还要求对空间距离的判断要非常准确,要求两眼的深度感要好。

〈三〉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内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职业道德感。

〈四〉专业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在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扎实是被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五〉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人脉”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依据。

大学生应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这样你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及人际交往艺术,这样自己才会进步,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理。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培养应着眼于语言表达、社交、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

〈六〉学习、创新方面的素质。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创新意识和能力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中。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为了不落后于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时刻的学习。

此素质的提高必须着眼于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审美素质很多大学生缺乏审美观,主要是缺少审美能力,因为从小就没树立好审美意识。

现代世界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作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

当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也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和谐眼光”-----审美。

审美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其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等五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1、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培养职业理想。

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

所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2、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

这是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大学生要把握好每次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

只要你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你就会从你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

同时,你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以上都是从大学自身角度来说的。

我们知道大学生毕竟是从小在学校度过的,对社会了解不多,对就业信息了解太少,刚出社会对他们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辅助指导。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

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如自信心的培养、政治素质的培养、就业观念的培养等等都是职业素质培养新增的内容!勤奋就是坚持不懈地(工作或学习),并且勤奋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

产生勤奋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心怀抱负和信念,也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或在某事上受挫,从而勤勉起来。

但是,只要勤于工作,就会有成功的必然。

很早以前,古人就曾说过,天道酬勤,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

数不胜数的名人志士、学者大师都是最好的例子。

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花了整整40年时间才写出著名的作品,他为了搜集资料,光日记就有1300多篇。

由于经常思考时经常爱踱步,竟把地踱出一条深深的印痕;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

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也只有经过汗水浇灌的成功才是最值得称赞的。

在当代社会,我们所要求的勤奋不再是那种死读书的勤奋,而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勤奋,是劳逸结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勤奋。

这才是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勤奋。

际遇:遭遇。

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其实自古为良相的并不是都从举业出身,一靠自己确实有经济之才,二靠风云际遇耳。

”其实光靠素质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需要一个最必要的因素就是际遇。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的文人骚客空有学识却壮志未酬的原因了。

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自己固有的机缘,只是这个各不相同的机缘在每一个人的领悟、把握和错失中演化成为他自己所经历的人生际遇。

每一个特定的人生机缘当中,每一个人能否领悟到和把握得住,并真实经历了它之时,这个机缘才能转化为他的人生际遇。

从某一角度说,人生机缘是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固有的机会和缘份;但每一个人能否领悟并把握了,这又是另一回事。

本来这些都是可以在自己意识到的基础和能够认识到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到的,可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将这些本可以把握住的机会疏漏了。

如明知自己拥有文学创作天赋,可是他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坚韧意志来坚持创作;因此,他为了舒适生活去从事琐碎工作而抛弃文学事业。

有的则因为我们自己没能够感知一些机缘的存在而丧失的,如一个人他拥有音乐天赋,由于他本身没能意识到这一优异条件而没有去开发它。

如此,我们实现生活当中的有些人有些事就是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

这样,他这一生中所遇所为便造就了他一生这个现状,这个现状就是他的人生际遇了。

古今中外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牢牢抓住际遇,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这个人生公式是否适用于每个人呢,又是否科学合理呢?我看不完全。

比如爱迪生就曾提出一个他认为的人生公式: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在爱迪生看来,素质是必要的,而勤奋则是重要的。

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人生公式则是:现实-梦想=禽兽;现实+梦想=心痛;现实+梦想+幽默=智慧。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写道,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