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凌氏族
这四个姓氏可能是蚩尤的后裔?
这四个姓氏可能是蚩尤的后裔风萧品史发布时间:2020-12-16 15:03:50如果你是这四个姓氏之一,你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蚩尤的后裔引言《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我们常说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但你知道吗,有些姓氏的后人,或许并不是炎黄子孙,他们可能是战神蚩尤的后裔。
大家对于蚩尤应该并不陌生,他早先是整个九黎部落的酋长,其势力在当时很大。
他与黄帝和炎帝是敌人,后来逐鹿一战之中,蚩尤被击败,从此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如今的华夏儿女当中,有一部人是蚩尤的后代,如果你姓以下四个姓氏,可能中了头彩。
如果你是这四个姓氏之一,你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蚩尤的后裔黎姓第一个姓氏便是黎姓,这个在《姓氏寻源路史》中有记载,它来自于蚩尤的“九黎部落,古代形容百姓时便会用“黎民”来形容,双方有很大联系。
当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后,如何安抚好蚩尤部落的民众便是首要问题,特别是称谓上,因为他们是属于“九黎部落”的人,所以便用“黎民百姓”来称呼蚩尤后人,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黎民百姓”这个称号一直沿用,等到黄帝统一天下以后,当年蚩尤部落中有些人便继承了“黎”姓。
蚩姓至于“蚩”这个姓氏,听到这个字就显而易见是何蚩尤有关,继承蚩尤的名字,真正做到不忘本。
可以从《明伦汇编氏族典》中查询到相关记载。
事实上在中国,真正姓蚩的人并不是太多。
《百家姓》当中,蚩这个姓绝对算是稀有的,可能连1000人都不到。
在中国还有一家姓轩辕,他们是黄帝的后代,人数相对来讲更少。
邹姓可能很多人没想到,邹这个姓氏竟然也是蚩尤的后代,这个姓氏现在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
早在上古时期,蚩尤部落中就有邹氏。
他们追随蚩尤打天下,立下很大功劳,在部落中的地位也很高。
在部落当中担任着“巫师”这个职位,平日里主要负责日常的祭祀活动,帮助人看病。
等到归顺炎黄部落后,邹氏部族待遇也高,并没有受到太大波及。
凌姓的起源和历史作文
凌姓的起源和历史作文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凌姓的起源和历史。
说起凌姓啊,那得从老祖宗那时候开始追溯。
凌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历史就像一幅神秘而古老的画卷。
据说,凌姓是源自周文王的儿子康叔。
康叔建立了卫国,他的后代中有个叫凌人,专门负责掌管冰政。
您想想,在那炎热的夏天,能有冰块来消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事儿。
这凌人的职责就是在寒冬采集冰块,然后储存起来,等到夏天再拿出来用。
久而久之,这负责冰政的凌人的后代,就以他们祖先的官职为姓,这就有了凌姓。
在历史的长河中,凌姓也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
比如说凌统,那可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猛将。
凌统年少时就勇猛非凡,跟随孙权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战斗中,他的父亲凌操不幸战死,凌统悲愤交加,更加奋勇杀敌,那股子冲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每次读到他的故事,我都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硝烟弥漫,凌统挥舞着兵器,大声呼喊,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到了南北朝时期,凌姓也有不少出彩的人物。
有个叫凌僧智的将领,他在战场上也是威风凛凛,智谋过人。
他带领着士兵们抵御外敌,保卫家园,那坚定的眼神,那果断的决策,都让人感受到他的英勇和担当。
再往后,到了唐朝,凌姓的家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虽然没有像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那样惊天动地,但也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为家族的荣耀添砖加瓦。
到了宋朝,凌氏家族中有不少文人雅士。
他们吟诗作画,畅谈天下大事,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一抹文化的亮色。
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庭院里,凌家的文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诗词的韵味,切磋着书法的技巧,那场面是多么的温馨而又充满了艺术气息。
明清时期,凌姓的族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继续钻研学问。
在江南的小镇上,也许就有一家凌姓开的店铺,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在京城的官场中,说不定就有一位凌姓的官员,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心。
在民间,凌姓家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家族传统。
逢年过节,凌姓的家族都会聚在一起,祭祖、吃团圆饭。
浈凌氏族
浈凌氏族目录读谱随笔 (3)谁是迁雄第一家 (4)客家氏族迁雄考 (7)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10)北门邓向世家一门四代三进士 (10)忠节名臣丘必明 (11)尚书里谭大初世家八行家风名闻遐迩 (11)雄州苏武陈德文 (13)东城汪亨元世家清官名宦代不乏人 (15)刘理尧一门孝义八世同居 (16)秉直名宦胡定 (17)乐善名门叶廷荣 (18)一代师表——曹傧罗赞勤 (19)济世名医朱氏叔侄 (21)急公好义莫家风 (22)南雄城区的氏族与文化 (23)城区氏族状况 (23)南雄话的形成 (25)多姿多彩的城区文化 (26)祥和谆朴的民夙 (28)南雄“上方”的氏族与文化 (29)“上方”氏族的历史源流 (30)“上方”文化的特色 (31)姓氏节琐闻 (34)古巷世家的变迁 (37)篛溪风采 (41)一个美好的传说 (41)篛过书房名闻遐迩 (43)挑担秀才多文采 (46)可贵的族情戚谊 (48)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51)刘氏 (52)叶氏 (56)陈氏 (58)黄氏 (63)李氏 (67)张氏 (71)邓氏 (73)何氏 (75)钟氏 (79)王氏 (83)赖氏 (86)徐氏 (90)朱氏 (92)吴氏 (95)沈氏 (98)曾氏 (100)丘氏 (102)肖氏 (104)卢氏 (105)罗氏 (108)林氏 (110)杨氏 (112)廖氏 (114)郭氏 (116)聂氏 (118)周氏 (119)谭氏 (121)马氏 (122)温氏 (123)苏氏 (124)蓝氏 (124)雷氏 (125)龚氏 (127)延溪冯族 (129)水松董族 (129)界址赵族 (130)篛过欧阳族 (130)上朔彭族 (131)平林孔族 (131)隍溪严族 (132)南雄乡村古胜景钩沉 (132)乌迳叶氏宅基八景 (133)锦溪八景 (135)白胜八景 (佚名诗) 136龙溪八景 (138)平林八景 (139)上朔八景 (141)新溪十景 (143)上孔溪八景 (144)浆溪八景佚名诗 (146)官门楼八景 (147)黄地宗居八景 (148)隍溪八景 (150)溯江八景 (151)其他十村胜景 (154)读谱随笔近五年来,南雄各氏族趁太平盛世之良机,竞相编修族谱,收获颇丰。
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
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那么同学们知道女真族历史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一1、女真始祖莺歌岭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
早期肃慎的桔矢石弩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石器有石斧、石锄、石镞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上看,网坠是肃慎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
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
传说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贞观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六十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实为刚刚为王氏高丽征服的新罗旧地)出走。
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
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
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
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由于王氏高丽政权创立后,积极北上扩张侵占半岛北部中国领土,长白山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山)一带,成为兵家交战的多难之乡,居民纷纷迁走避难。
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迁徙辽东半岛,老三保活里迁徙濒海地区的耶懒,老二函普来到了牡丹江之滨的生女真完颜部卜干水旁居住。
按隋唐时期靺鞨族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丽征服,高句丽全盛时期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地区,而粟末靺鞨人多为高句丽王国的雇佣军,因此后世多将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高丽(高句丽简称,与后世王氏高丽不同)混淆。
凌姓的古代渊源与在东南沿海的发展
凌姓的古代渊源与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凌姓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凌姓的发展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凌姓的起源、在古代的渊源以及在东南沿海的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凌姓的起源凌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凌姓源于古代的山戎部落。
在部落社会中,姓氏起源于族群的命名和区别,凌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另外,凌姓在古代也与农田耕作相关,具有一定的土地属性。
二、凌姓在古代的渊源在古代,凌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凌姓常常被与南方古国吴越王朝的创始人有关联。
吴越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凌姓在该朝的建立和统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在吴越王朝的建立初期,凌姓的始祖凌继舟被封为鄞侯,并成为该地区的首领。
凌继舟及其后代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凌姓的影响下,吴越王朝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
三、凌姓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凌姓的发展尤为显著。
凭借其较早的起源和与吴越王朝的渊源,凌姓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姓氏。
凌姓家族在东南沿海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涵盖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在农业方面,凌姓人士经营着大片的农田,并且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
凭借着对农田的管理和发展,凌姓人士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商业方面,凌姓人士积极参与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活动。
他们经营着各种行业,包括海外贸易、渔业、航运等。
凭借着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凌姓人士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在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凌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凌姓人士在这些领域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使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更加繁荣和多元化。
综上所述,凌姓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其在古代的起源和在东南沿海的发展都充分展示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凌姓姓氏源流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
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
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
”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
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
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
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
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
”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
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康叔。
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
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研究报告凌姓的历史
研究报告凌姓的历史
凌姓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下面是凌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凌姓起源于中国,据考证,最早凌姓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百家姓》等古代文献记载,凌姓源于姬姓,是周朝卫国的后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凌姓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尤以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主要分布区域。
据统计,凌姓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人口比重较大,其中江苏省常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是凌姓人口多的地方。
在宋朝时期,凌姓的一支曾经有重要官员和学者。
据《宋史》记载,凌翰林是当时官僚机构中的重要职位,主要负责编纂书籍和撰写文史资料。
凌姓在宋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到了明清时期,凌姓的人口逐渐增加,并且在文化、商业、军事等领域有所成就。
还有一些凌姓的家族在明清时期建立了家族势力,成为地方上的一方霸主。
在现代社会,凌姓的人口仍然较为庞大。
凌姓的后裔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贡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有的凌姓后裔还有自己独特的家族传统和家训。
总的来说,凌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久的历史,曾经有过多
个时期的辉煌和影响力。
如今,凌姓的后裔在现代社会也在各个领域中有着积极的贡献。
凌姓的历史研究为了解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凌姓来历的作文
凌姓来历的作文说起“凌”这个姓,那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来历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凌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传说,凌姓最早是源自官职。
在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凌人”,这“凌人”是专门负责掌管藏冰之事的。
您想想,在那炎热的夏天,能有冰块来消暑,那是多么珍贵和重要的事情啊!这些担任“凌人”官职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后来就以“凌”为姓啦。
还有一种说法,凌姓是出自姬姓。
据说是周文王的后裔,因为封地上的一些缘由,从而有了凌姓。
不过,具体是怎样的曲折情节,还真得细细探究一番。
但要说起凌姓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那可真是波澜壮阔。
就拿凌统来说吧,他可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猛将。
凌统年少时就勇猛非凡,跟随孙权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战斗中,凌统的队伍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
那场面,真叫一个凶险!敌军密密麻麻,像潮水一般涌来。
但凌统毫无惧色,他挥舞着长枪,左冲右突,大声呼喊着激励着士兵们。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无畏,仿佛在说:“兄弟们,别怕!跟我一起杀出去!”士兵们看到凌统如此英勇,也都鼓足了勇气,跟着他奋力拼杀。
凌统身上的铠甲已经被鲜血染红,脸上也沾满了尘土和汗水,但他的动作却没有丝毫的迟缓。
他的长枪每一次挥动,都能带起一阵劲风,让敌军不敢靠近。
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突围。
这场战斗让凌统声名远扬,也让人们对凌姓有了更多的敬佩和赞叹。
到了宋朝,凌姓也有不少杰出的人物。
有一位叫凌景夏的,他为官清廉,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据说,他在治理地方的时候,非常注重农业生产。
他亲自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一起劳作,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他还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让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百姓们都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凌姓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说,在某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姓凌的老人,他医术高明,常常免费为村民们看病。
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疑难杂症,他总能找到办法治好。
村民们都非常感激他,把他当作活神仙一样尊敬。
新建凌姓约述
新建凌姓约述⼀:新建凌姓分布与⼈⼝新建凌姓主要分布在流湖镇,⼈⼝5000以下。
北宋建隆年间,凌⽒从⽯岗迁⼤岗江下湖开基后,衍⽣出⼗来个村庄。
⼆:凌姓得姓始祖及新建凌姓迁徙情况康叔为凌姓得姓始祖。
第⼀个以凌为姓的⼈,是出⾝于周代初年周⽂王幼⼦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姓纂》说:“康叔⽀⼦为周凌⼈,⼦孙以官为⽒”。
所谓“凌⼈”,是当时的⼀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
凌⽒是源⾃周⽂王的孙⼦,由于在周天⼦的朝廷上担任“凌⼈”,以官为⽒,称凌⽒。
故凌⽒的后⼈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新建凌姓分布情况。
流湖有:江下湖、门头、上洲、中房、沿⼭、下洲、四房、柏树凌家等村庄;厚⽥有北下凌家;⽯岗有凌家。
松湖有南岸凌家。
三:凌姓家规家训凌⽒家规有:⼀、顺⽗母⼆、和兄弟三、睦宗族四、教⼦孙五、择姻婚六、守祖茔七、课农桑⼋、⽏侵税粮九、守基业⼗、戒赌博凌⽒家训有:1.罢黜浮华崇尚俭朴2.孝敬⽗母善待他⼈3.谨慎交游勿近⼩⼈4.⽏贪酒⾊⽏好赌5.尊重长辈怜恤孤苦6.勿贪⼩利轻财重义7.敦睦宗族礼让乡邻8.亲近君⼦崇敬有德9.⾃律⾃强淡泊名利10.⾏万⾥路读万卷书四:新建凌姓历代名⼈简介新建凌⽒⾃元末以来,诗书传家。
凌⽒杨林⽀凌云标,元⾄正⼗六年(1356)举⼈第⼀名,是新建科举史上第⼀位解元。
潜⼼学问,⽆⼼仕途,主讲云⼭书院。
凌志魁,明万历⼗年(1582)举⼈,⼭东泰安知州,为官清正廉明。
凌壁,明贡⽣,湖⼴荆门知州,修堤治⽔,百姓爱戴。
凌昊,明贡⽣,棠⾢知县。
凌元璟,清康熙五⼗九年(1720)举⼈,⼭西解州盐⼤使。
北下村凌之调,清乾隆元年(1736)进⼠,诗⼈,⼯部屯⽥司员外郎。
克⼰奉公,拒绝贿赂,归家办学,教授乡⾥。
后掌湖北汉江书院。
凌之调之侄凌家梧、凌家芝、凌家剑兄弟,皆为乾隆年间举⼈,主要受益于凌之调主讲的位于北下的丹陵书院。
五:新建凌姓历代名⼈简介故事⼀:云标拒官凌云标(1306---1370,元代新建南乡杨林⼈(今流湖杨林⼈),以《易经》中元⾄正丙申(1356)科解元,是新建县⾃建县以来的第⼀位解元。
满族的族称族源
满族的族称族源关于满族的起源,《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中记载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个叫布儿湖的湖泊。
三个仙女降浴于泊。
其中一位名佛古伦的仙女衔神鹊叨来的朱果入腹即感成孕,于是生下一男孩,是为满族祖先,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英雄。
众所周知满族崛起于十七世纪,并非天降下来的。
但是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满族的先民曾经历了人“知母而不知其父”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满族的先民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肃慎。
战国之后,肃慎的后裔称挹娄。
在南北朝时期,挹娄后代被称为勿吉,隋唐时,又被称为靺鞨。
勿吉后来逐渐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宣、黑水等七大部。
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远祖。
黑水靺鞨被契丹人称为“女直(真)”,此后,女真这一称呼逐渐代替了靺鞨。
辽王朝把女真人区别为“熟女真”和“生女真”。
女真人15世纪中叶逐渐南迁,分成了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这三个部落联盟进入奴隶制社会,但内部彼此攻伐,并不统一。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举兵统一了女真各部。
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皇太极即位后,1635年下令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这就是现在的满族。
满族是满州的简称。
皇太极1635年所下的谕旨中说,其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等名,不清楚的人往往称之为诸申,而其国建号满洲相传已很多世。
传令从此后称其国民为满洲。
满洲与哈达、乌喇等名并列。
史料记载,哈达为女真部落名,其名来源于地名,因此满洲应同哈达一样来源于其部所居之地的地名。
与满洲这个名称最相近的是“蔓遮”,此地位于今吉林集安县境内,是女真诸部的故乡,并为明代女真的部落名,在民间长期流传,至努尔哈赤时见诸满文,朝鲜人发音“蔓遮”,皇太极时写作汉文的“满洲”。
但是“满州”作为族称的来由,此说还需进一步的事实来加以论证。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在清代,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其中广南府地区的夷人构成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夷人是指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清代,广南府地区的夷人构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研究课题,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和演变。
一、地理环境与夷人构成广南府地处中国与越南交界地带,地势复杂,民族分布密集。
在清代,广南府境内主要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多居住在山区,以农耕为生,其经济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有着较大的区别。
与越南接壤的边界地区,人口更是民族构成多样,涉及居住范围的交错和民族关系的交融。
二、土地所有权与夷人居住分布清代,中越两国在边界划分和土地所有权上存在着一些争议,这也直接影响了广南府地区夷人的居住分布。
在清朝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后,广南府地区的土地被划归了清朝的版图之内。
广南府地区的一些居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存在着不同的认知,这也导致了当地夷人居住分布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这一背景下,广南府地区夷人的构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民族的居住范围和人口数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文化交流与夷人构成清代,中越两国的交流频繁,也促进了广南府地区夷人构成的演变。
在边界地区,中、越两国的居民经常进行贸易、互通婚姻等活动,这也催生了广南府地区夷人的构成。
一些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与越南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影响了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广南府地区的夷人构成日趋多元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政策影响与夷人构成清代,中央政府对于广南府地区的夷人构成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直接影响了夷人的居住、生活和文化传承。
清政府在扩张疆土、巩固边防的也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也影响了广南府地区的夷人构成。
一些政策对于夷人的居住范围、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规范,这也影响了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凌姓起源-凌姓的由来 -
凌姓起源|凌姓的由来-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京1、通州区潞城镇凌家庙村河北一、沧州市1、泊头市四营乡凌屯村、赵三番村。
2.河间武强县二、承德市1、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凌营村三、衡水市1、景县杜桥镇凌庄村2、故城县郑口镇西城镇村四、保定市1、安新县寨里乡增庄村五、唐山市1、迁安市于洪庄乡后沱村六、邢台市1、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七、邯郸市1、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八、廊坊市1、香河县大罗屯乡凌家吴村九、石家庄市1、高邑县西富村镇贾村山西一、晋中市1、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胡峪村二、晋城市1、阳城县町店镇凌家沟村2、高平市三甲镇徘北村内蒙古一、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头牌子乡、广德公乡、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黑龙江一、绥化市1、海伦市扎音河乡二、哈尔滨1、宾县三宝乡凌家屯辽宁一、本溪市1、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北甸村、田师府镇南甸村二、鞍山市1、岫岩满族自治县县岭沟乡山城村2、海城市感王镇他山村三、葫芦岛市1、南票区暖池塘镇团山子村2、连山区沙河营乡地藏寺村上海1、青浦区华新镇凌家村2、浦东新区高桥乡群力村3、浦东新区张江乡团结村江苏一、盐城市1、盐都区葛武镇杨师村、凌华村、舍孙村。
楼王镇丁马港村2、亭湖区凌家桥村3、东台市溱东镇草舍村、广山镇胡家堡村4、建湖县卢沟镇凌葛村、庆丰镇北凌村5、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6、响水县小尖镇四丰村二、常州市1、武进区湖塘镇凌渡村、丁沟坝、姚家桥、马家巷、与宁头、古方村、墙门头、凌道村,雕庄镇柏墅村、勤丰镇城巷村2、钟楼区西林街道凌家村3、武进区奔牛镇祁家村委夏家塘、谢家塘、贺家塘4、武进区卜弋镇蔡庄村5、武进区邹区镇段庄村委姜家村三、徐州市1、铜山县汉王镇路沃村四、苏州市1、吴县封溪开发区宝南村五、无锡市1、江阴市青阳镇里新工业园区2、无锡市滨湖区华庄凌甲里六、扬州市1、高邮市龙虬镇周庄村、高邮开发区灯塔村2、宝应县西安丰镇、泾河乡泾阳村3、江都县(扬州市)城内东关大街观巷口七、镇江市1、润州区大凌家湾小凌家湾(史称润城京岘山)2、丹徒区荣炳镇蒲干村、小蒲干村、汪甲、洋湖棚、小柳巷、宝堰镇后亭村、上党镇义村3、句容市茅山镇郭干村,后白镇芦江村4、京口区汝山镇方家湾村八、宿迁市1、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2、沭阳县悦来镇沟崴圩、方凌村。
匈奴、丁零、敕勒、突厥、回鹘这些古代民族和裕固族有何关系?
匈奴、丁零、敕勒、突厥、回鹘这些古代民族和裕固族有何关系?56个民族起源之九——裕固族。
鬼方、狄人、匈奴、丁零、敕勒、铁勒、高车、突厥、回鹘这些古代民族和裕固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原始的高车六氏中没一个能干过柔然?裕固族1大家好,我是孩子的百科。
肃南草原,祁连山下生活着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裕固族。
裕固族人口14706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
裕固族2商周时期北方的鬼方,在春秋时期被称为狄。
战国末期一部分狄人进入中原,融入华夏族;停留在塞外的狄人和其他部族形成胡人,也就是匈奴;之后一部分狄人被匈奴挤压,无奈向北迁徙到贝加尔湖一带,形成丁零人。
丁零人被匈奴奴役,匈奴灭亡后又被鲜卑奴役,鲜卑称他们为敕勒或铁勒,汉族人因为他们多乘高轮车,所以称他们为“高车”。
裕固族3高车分六氏,分别是丁零氏(也叫狄氏)、袁纥氏(也称回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也叫契苾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首脑氏族是丁零氏。
后丁零氏、护骨氏等几个氏族先后融入鲜卑,再跟着鲜卑融入了汉族。
裕固族4高车的首脑氏族转移到斛律氏手中,后来没干过柔然,斛律氏逃往北魏,后也跟着鲜卑融入汉族。
斛律氏放弃领导权后,高车的首脑氏族转移到袁纥氏手中,后又被柔然打败,沦为柔然的臣属。
可以说原始的高车六氏中没一个能干得过柔然。
裕固族5后来原始六氏分化出的十二姓中,有一支叫副伏罗氏,建立了高车汗国,一度称霸西域,后来还是被柔然灭国,高车部族大规模加入突厥。
突厥是匈奴人和丁零人以及其他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所以和高车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不过高车加入突厥后,并没有因为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而得到很好的融合。
其内部依然区分种姓,原本突厥人称为“蓝突厥”,后加入的高车人称为“黑突厥”。
这也造成了后期的分裂。
裕固族6隋朝时期突厥内战分裂,高车中的十二姓之一的薛延陀部落强盛起来,建立薛延陀汗国,后被唐太宗所灭。
唐玄宗时期,高车中的回纥部联合后突厥汗国,建立回鹘汗国。
广宁凌氏族谱
⼴宁凌⽒族谱廣寧楓樹崀元慶公祠凌⽒族譜(總★譜)♥凌廷森主编⼆O⼀九年⼰亥★★★★★★★★★★★★(⼀)家风、家训、家规。
⼀、好家风担当、奉献、遵纪、守法。
⼆、好家训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与⼈为善。
三、家规13则1,顺⽗母;2,和兄弟;3,睦宗亲;4,教⼦孙;5,择姻婚;6,守祖茔;7,课农桑;8,⽏侵税粮;9,守基业;10,戒赌博;11,戒健讼;12,⽏事奢靡;13,⽆崇斋醮。
(⼆)凌⽒源流凌⽒源远流长,但正本清源,乃周⽂王姬昌后裔是也。
康叔名封,为周⽂王九⼦。
因平叛三监之乱有功,赐封卫地(今河南、⼭东⼀带北部),国都朝歌(今河南省濮阳市)。
康叔有⽀⼦(庶出)名甸,留任周王朝内府,执掌冰政,称为凌⼈。
尽忠职守,历三代有功,遂被赐官为⽒,史为凌⽒正宗。
凌⽒发祥于河北河间、渤海,遂以河间为堂号,喻⽰⽴姓之根本。
三国即⽴,先祖操公,追随东吳吴主孙策⽗⼦,⾝经百战,荣膺骁勇将军;其⼦凌统,年⽅⼗五,马上救⽗;从征江夏,累功迁⾄勇烈都尉、龙虎将军,孙权优抚有嘉,视为江表虎⾂。
⾃始,统公英名远播,凌⽒⾃此益盛!(三)凌⽒源流纪遗⼀、甸公世系(直系):48代1姬甸,2姬扩,3姬恢,4凌阅(凌⽒授姓始祖),5建,6珩,7紞,8括,9伯钧,10鲔,11詹,12絅(⾳炯),13震,14权,15嵎,16恒⽗,17瓒,18灼,19衮,20钺(⾳越),21渚,22柽,23纷,24坦,25不沧(居河间成族,始有河间堂); 26谌,27弁(⾳汴),28允,29陶,30,锐,31颉(⾳洁),32彬,33华釐,34鱖,35邵,36麞,37遹,38璩(⾳渠),39孜,40夔(⾳葵),41诏,42⾿(⾳唱),43翼,44宽,45灿,46昱,47靖,48操。
⼆、统公世系(直系):35代1凌统(江东始祖),2烈,3河江,4汉烈,5郁,6拱,7冕,8仪,9猷,10光,11琼瑶,12永中,13煦,14钊,15睿(⾳锐),16佐,17董,18诰,19嵩,21准,22云霖,23⽃,24政,25融,26景阳,27冲,28⼠燮(⾳协),29策,30必昇,31叔杰,32才美,33思彦,34宗颜,35承先。
凌的姓氏研究报告
凌的姓氏研究报告凌姓氏研究报告凌是一个在华人社会中常见的姓氏。
根据中国的姓氏排行榜,凌姓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266位,大约有20万人使用这个姓氏。
本篇报告将对凌姓的起源、分布和历史背景进行探索和分析。
凌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凌姓起源于三苗部落,属于苗族后裔,其始祖为三苗部落的首领,由此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姓氏。
姓氏的起源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有关。
根据凌姓族人的口头传承和家谱记录,凌姓的创始人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他们居住在山区,生活方式与其他部落有所不同。
凌姓的家族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这些地方是凌姓最为集中的地域,人口数量最多。
当然,凌姓的分布也不限于这些地方,还有一些分散在其他省市,如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凌姓族人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凭借勇猛的战斗能力和领袖才能,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和权力者。
他们在各个朝代都有许多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文学家凌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凌姓族人的文化传统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方面,凌姓族人有着特定的传统和习俗。
例如,在传统婚礼上,凌姓的新娘会穿着以红色为主的婚纱,而新郎则穿着传统的男子服装。
总结起来,凌姓作为一个常见的姓氏,在华人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凌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苗族部落,他们尤其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着较为集中的人口数量。
凌姓族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勇猛的战斗能力和领袖才能而闻名。
凌姓族人的文化传统也是多样而丰富的,反映出地域和历史的特色。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在清代,中越边界地区是中国和越南交界的地带,其中广南府是中国在清代沿边地区的一个重要行省。
在这个地区,有着大量的夷人,他们是清代中越边界地区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文将对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进行研究,并探讨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是中国与越南之间重要的交界地带,也是中越双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广南府境内的夷人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夷人是指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民族、语言、风俗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中原汉族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这些夷人群体在广南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主要包括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广南府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是广南府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山区,以农业、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民族服饰。
苗族也是广南府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壮族是广南府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山区和河谷地带,以农业、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民族传统。
这些少数民族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地位在当时社会中是比较特殊的。
在当时的社会中,夷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政治方面,夷人在清代的中越边界地区属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范围,他们在当地的政治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夷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主要以农业、狩猎、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凌姓的源出有什么
凌姓的源出有什么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主要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凌姓的源出,希望你喜欢。
凌姓源出1.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
2.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3.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4.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5.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得姓始祖康叔。
《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
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
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
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凌姓家族名人凌统:字公绩,余杭人,事孙权为偏。
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人称江表虎臣,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
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
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他还创作过杂剧9种,有《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
凌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
太宗雍熙2年(985)进士。
释褐广安军判官,后历知数州。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
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
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
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1《凌氏起源》
凌氏起源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泱泱华夏五千载,绵绵凌姓三千年。
凌姓者,凌人氏也。
家传旧谱世系开篇记载:“阅稽凌氏宗脉、籍自云南省、原系周文王姬姓三十六代孙、系武王封弟康叔之国南圵、传至三十七世以分凌姓、肇自卫康叔支孙名曰徵音、裔居河涧而依邑郡”。
溯寻凌姓之源,家谱说明很清楚,更有史籍确实记载,凌姓来源于官名,出自黄帝姬姓。
即系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康叔的后裔,因康叔之支子仕周凌人衍生官族,因官得姓氏,从姬姓中分姓而出,得凌姓者在其孙辈,其后子孙裔居河涧成族。
不叙康叔焉有凌氏。
凌氏起源于周朝,是周朝宗法制之“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产物,系康叔世宗姬姓分姓而出,与康叔及其封国有渊源。
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
《礼记》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就是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
而其余的庶子(长子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大宗来说是为小宗。
从别子起,要另外自立新宗(小宗),其即为这个新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
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
而他的诸弟(即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
嫡子对于大宗,他是家长;对小宗,他是族长,只有他,才能继承始祖的爵位,并主持祖庙的祭祀。
小宗既不能袭爵,也不能祭祀,只能尊宗敬祖。
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天子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
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
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
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
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在紧密严厉的宗法制下,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里分裂出来,另立门户。
嫘祖的传说中国古代神话
五千年前,中条山脚下居住着一个 古老的部落-—西陵族。 农历三月初六这天,忽然下起了暴 雨,整整三天都没有停下来。巫师 告诉西陵王∶"这是老天爷要把灾星 降临在西陵国,万万要引起重视。"
哇!哇! 清脆的啼哭声在西陵王的屋子里 响起来。 "我的妻子在这时候生宝宝?这孩 子伴着风雨而来?"西陵王焦急地 钻进屋子,自己的妻子正抱着一 个白白胖胖的孩子。
嫘祖和伯余把用丝绸做成的的 衣服献给黄帝。黄帝看到这样 的衣服也是赞不绝口,他让大 家多多收集这种白果,以便做 出更多更好的丝绸衣服。 后来,人们给这个能吐丝的虫 子起名为“蚕”,把蚕吃的树 叶叫作“桑叶”。
在嫘祖的带领下,人们学会了采桑,养蚕, 学会了用蚕丝来织制丝绸。后来因为她的 贡献,人们草敬地称她为“先蚕”。每年 的农历三月初六,人们都要纪念嫘祖呢!
"现在有火了,咬不动,要不用水来煮一 煮?"有个烧水的大娘说。 "好呀,好呀!"小姑娘连忙把白果倒进咕 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锅里。 煮了一会儿,小姑娘想用树枝把白果捞 起来,可白果不见了。倒是这根树枝上 缠着不少头发丝一般细的白丝。 "白果呢?"人们叽叽喳喳地叫起来,"白 果怎么不见了,反而出现了很多白丝?'
“你们在做什么?”嫘祖被大家的吵闹 声惊醒,来到大锅旁。她看了看缠在树 枝上的白丝线,又仔细摸了摸,出神地 想了一会儿。突然,她开心地笑了。 “好姑娘,你可办成了一件大事!果子 是从里摘来的?明天我和你一起去看 看!”
"可是,您还病着……""看到这白果,我 的病就好了!" 第二天,嫘祖她们来到那片树林。这里 静悄悄的,只听见树上传来簌簌的声响, 像秋天细雨打在树叶上似的。"是虫子 在吃树叶!"螺祖仔细观察着,原来,树 上的白果子其实是吃树叶的虫子不断吐 出细丝,然后由细丝结成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浈凌氏族目录读谱随笔 (3)谁是迁雄第一家 (4)客家氏族迁雄考 (7)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10)北门邓向世家一门四代三进士 (10)忠节名臣丘必明 (11)尚书里谭大初世家八行家风名闻遐迩 (11)雄州苏武陈德文 (13)东城汪亨元世家清官名宦代不乏人 (15)刘理尧一门孝义八世同居 (16)秉直名宦胡定 (17)乐善名门叶廷荣 (18)一代师表——曹傧罗赞勤 (19)济世名医朱氏叔侄 (21)急公好义莫家风 (22)南雄城区的氏族与文化 (23)城区氏族状况 (23)南雄话的形成 (25)多姿多彩的城区文化 (26)祥和谆朴的民夙 (28)南雄“上方”的氏族与文化 (29)“上方”氏族的历史源流 (30)“上方”文化的特色 (31)姓氏节琐闻 (34)古巷世家的变迁 (37)篛溪风采 (41)一个美好的传说 (41)篛过书房名闻遐迩 (43)挑担秀才多文采 (46)可贵的族情戚谊 (48)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51)刘氏 (52)叶氏 (56)陈氏 (58)黄氏 (63)李氏 (67)张氏 (71)邓氏 (73)何氏 (75)钟氏 (79)王氏 (83)赖氏 (86)徐氏 (90)朱氏 (92)吴氏 (95)沈氏 (98)曾氏 (100)丘氏 (102)肖氏 (104)卢氏 (105)罗氏 (108)林氏 (110)杨氏 (112)廖氏 (114)郭氏 (116)聂氏 (118)周氏 (119)谭氏 (121)马氏 (122)温氏 (123)苏氏 (124)蓝氏 (124)雷氏 (125)龚氏 (127)延溪冯族 (129)水松董族 (129)界址赵族 (130)篛过欧阳族 (130)上朔彭族 (131)平林孔族 (131)隍溪严族 (132)南雄乡村古胜景钩沉 (132)乌迳叶氏宅基八景 (133)锦溪八景 (135)白胜八景 (佚名诗) 136龙溪八景 (138)平林八景 (139)上朔八景 (141)新溪十景 (143)上孔溪八景 (144)浆溪八景佚名诗 (146)官门楼八景 (147)黄地宗居八景 (148)隍溪八景 (150)溯江八景 (151)其他十村胜景 (154)读谱随笔近五年来,南雄各氏族趁太平盛世之良机,竞相编修族谱,收获颇丰。
已重新刊行的族谱有刘、叶、陈、黄、李、张、邓、何、钟、王、赖、谢、徐、朱、吴、沈、曾、丘、肖、卢、罗、林、杨、廖、郭、聂、周、谭、马、温、苏、董、赵、严、蓝、雷、龚、欧阳、彭、孔、冯、丁等40余姓50余种(有的一姓数种)。
这些新编族谱,洋洋300余册、6000余万字。
这是一次空前的群众性编史活动,填补了南雄宗族史五六十年以至一、二百年的空白。
上千编修人员多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他们一头白发,满腔热情,不辞劳苦,奔走伏案几个春秋,为地方历史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编修中,既继承发扬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又以现代精神进行改革,使新编族谱的质量大为提高,完整翔实地反映了各氏族的历史源流、迁徙发展、祖德宗功以及宗族文化等。
深信在南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族谱必将在资治、教化、存史方面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我以近年时间,浏览了各氏族族谱,深感在编写《南雄县志》时,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这些宝贵的族谱资料,以至有关氏族的记述残缺不全,至今嗟叹不已。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因撰文八篇,名之曰《读谱随笔》,以供关注南雄地方史志者参考。
谁是迁雄第一家从出土文物看,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南雄已有人类活动。
但从现居氏族迁徙看,则是近千年左右的事。
翻遍现居南雄姓氏族谱,其祖先都是从中原迁来的移民。
最早迁来的是新田李族,始迁祖李耿,字介卿。
1997年《新溪李氏十修族谱》载有唐会昌五年特旨升授太尉爵国公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德裕撰的《晋太常李公介卿传》。
其传云:“介卿公古秣陵后街人也,赋性忠纯鲠直,为晋愍帝太常。
公见朝政危乱,国事日非,乃叩陛出血,极言直谏,愍帝弗纳,而廷争不已,帝遂怒,左迁公始兴郡曲江令。
”“公于建兴三年(315年)乙亥秋,奉上曲江之谴,挈家之任,由虔入粤,道经新溪,环睹川原幽异,可卜筑以居,因浩然叹曰:晋室之乱,始于朝士大夫崇尚虚浮,废弛职业,继由宗室弄权,自相鱼肉,以致刘聪乘隙,毒流中土。
吾既屏居远方,官居末职,何复能戮力王室耶。
于是遂隐居新溪之岸,肆志图书,寄情诗酒,悠然自得,而付当世之理乱于罔闻焉。
”由此可见,李耿徙居新田是在公元315年,比浈昌县建制于684年还早371年。
在现居南雄的氏族中,可以说是来得最早的,故称迁雄第一家。
有谓“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其言不假。
当然,在李耿之前来居南雄的还有梅鋗。
《直隶南雄州志·宦迹》载梅铜传:“梅鋗,其先越王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曰梅里。
周末,散居阮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自皋乡逾零陵往南海。
鋗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民因号台岭为梅岭。
……”后来,梅鋗从刘邦破秦有功,楚霸王项羽封梅鋗十万户侯,食邑岭南。
楚汉争霸时,梅镉没有从刘邦伐项羽,刘邦立国后不封梅鋗,且岭南已为赵佗所踞。
梅鋗乃率族从长沙王吴芮去了长沙。
故现居南雄氏族中无梅族,更无梅鋗后裔留居南雄。
至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谪徙五十万人戍五岭,又徙女无夫家者一万五千人“为将士衣补”,这批人当有不少曾居于南雄地域,但是遍阅各族族谱均无蛛丝马迹的记载。
可能都迁到别地去了。
所以,从现居南雄的氏族来考察,还是新田李族为迁雄第一家。
李耿是仕宦世家,在朝廷位居九卿(太常卿为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弃官举家从南京迁来新溪开基创业,子孙蕃衍,代有名人,族望一方。
唐元和间,裔孙李金马才识兼茂,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开南雄人文之先肇。
新溪李族在南雄堪称名门望族。
清嘉庆知州罗含章在《新丰陂记》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新水为州属产谷之区,昌水萦回,舟航毕集。
考诸志乘,李氏巨族,卓有英才。
”称赞该族列祖治族有方:“蒸尝有田,讲学有馆,劝善有条,惩恶有约。
”宗祠叙伦堂有田租284石,其收入“除祭祀完粮众用外,所余华利照丁颁胙,遇有子孙荐泮帮补,出贡中举登第者必给以花红奖赏,以示鼓励。
”族约十四条: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勿犯奸淫,勿犯盗窃,勿娶亲属妻妾,毋许居丧嫁娶,同姓不婚,异姓勿抚,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胡作非为,毋好奢靡,祖宗坟地不可弃尸出卖,祭祖膳学不可盗卖瓜分。
每年祭祀日开卷当众对祖朗诵族约,以示儆戒。
新溪李族迄今聚居1600多年,虽历经沧桑,星移物换,而全族兴旺不衰,为全市一姓聚居人户最多的村落。
可见该族有较强的宗族凝聚力。
早期迁来南雄的还有百顺麦族和陂头、乾村邓族。
百顺麦族,以隋右屯卫大将军,赠宿国公、光禄大夫麦铁杖为始祖。
但麦氏族谱的记载只自麦铁杖始,不知其祖先从何时何地迁来。
其得姓亦有诸说:麦丘氏去丘说,麴氏去匊说,隋文帝赐姓说等等。
依《隋书·麦铁杖传》,麦铁杖家族当在南朝陈(557年)以前迁来百顺。
隋书麦铁杖传对麦铁杖气质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
从这描述中使人想到他与古越族人相似,百顺麦族可能是在秦末越人大批南迁那个时候迁来的。
事实如何,有待调查研究。
民国38年《南雄邓氏四修族谱·乾村源流序》记述邓普遗言,谓乾村邓氏祖先早于唐开元间已卜居南雄。
邓普,雄城北关世显坊解元,族长,于南宋嘉定六年八月在陂头大会邓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参加祭祖序族。
在此大会上邓普说,唐开元间先祖邓少立,任工部尚书,曾受朝廷之命,协助张九龄开通大庾岭道,其子邓官遂与张九龄家结为姻亲,居梅关设卡收费,世代相袭。
南汉立,卡废,邓家徙陂头居住。
北宋乾德间,邓固自陂头分迁横水,并以乾德年号名其村为乾村。
此事在史志中都不见记载,而族谱言之凿凿。
且在隋末唐初,邓之先为韶州刺史,张之先为韶州别驾,两家都因官而家居曲江,都是曲江名门世家,又是世交。
因此,张九龄开梅关时得邓族官员之协力襄助,不似无稽之说,记以备考。
客家氏族迁雄考历代迁雄氏族约有千族,大体迁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为唐宋两朝,因避乱而由中原迁来的仕宦氏族,他们多驻足于珠玑巷及大庾岭南麓。
迁于珠玑巷者有103姓,多于南宋末南徙珠江三角洲一带。
迁于大庾岭南麓者有平林孔族、古城李族、上朔彭族、浆田黄族、延村冯族、山下叶族、水松董族、横水陈族、苍石四脑赖族等。
他们在比较稳定的青山秀水间创业兴家,都蕃衍成一方望族。
后一个时期为宋末至明代、清初,由闽西、赣南迁来的客家氏族,其迁徙路线,有的由闽西、赣南直接迁来,有的则由闽西、赣南迁始兴而后再迁南雄。
如南雄第一大姓刘氏,历代迁雄60余族,其中的一半来自赣南之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今大余)、上犹、安远及福建之武平,约有一半则从闽西、赣南迁始兴,历数代而后再迁南雄。
又如陈氏,迁雄十大族,主要来自始兴笃庆祠、外营祠、顿岗祠、净花祠,人户几占七成。
李氏,迁雄三大族,西晋太常卿李耿大族来自秣陵(即今南京),唐西平王李晟大族来自赣南,宋进士、节度使李火德大族来自始兴,而来自始兴的人户约占六成。
再如张氏,迁雄48族,其中来自始兴的有36族。
钟氏、王氏、林氏、卢氏、徐氏、沈氏、聂氏迁雄者多数来自始兴。
吴氏、罗氏、何氏、郭氏、邓氏、周氏迁雄者少数来自始兴。
详见《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来自始兴的氏族都属客家民系,他们的先祖原居闽西、赣南客家大本营,多于南宋时南迁始兴,在农耕条件良好的墨江流域开基创业。
到了明代、清初,特别是在明嘉靖前后大批氏族向南雄迁徙,且多散居于中部丘陵地带。
客家氏族迁雄走这条路线,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
始兴由于水利、土壤、资源等农耕条件良好,自闽西、赣南南迁的客族,自然优先择此定居,可是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蕃衍也快,历一、二百年之后,不免有人多地少之患。
作为客家人来说,历经辗转迁徙的磨炼,有一种为创业兴家而不怕艰险跋涉的开拓进取精神,便四处找寻新的生活基地。
于是他们把目光落在了南雄。
南雄、始兴山水相连,田土相接。
历史上南雄地域曾是始兴统辖的横山、化南二乡,南雄建州、府后又统辖始兴。
两地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百姓相互迁徙,本属平常。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了南雄自宋至明,兴建凌陂、连陂、叶陂、罗陂、宝陂、虎岸陂、圭塘陂、涧头陂以及永灌塘、大湖塘、长丰塘、湖口塘、新塘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原来极其干旱的丘陵地带农耕条件已有了改善。
加上黄烟于明末清初传入南雄,在丘陵地带的红砂土种植,烟叶质量上乘,经济效益可观。
这些有利条件吸引了始兴氏族前来创业兴家。
还有一个历史情况,明嘉靖前后,赣南盗寇蜂起,龙南尤为严重。
《直隶南雄州志》载:弘治六年“强贼李三奴剽掠始兴”。
正德七年“安远峒寇流劫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