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导语】在⼩学的语⽂教学中,古诗是⼀部分⾮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法,从⽽使学⽣清晰透彻的理解古⼈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及反思,供⼤家参考!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

晚唐杰出诗⼈,尤以七⾔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集》。

⼈称“⼩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李杜”指李⽩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等。

2.听《⼭⾏》的朗读,画出⽣字词,读准字⾳、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由朗读《⼭⾏》: (1)读准字⾳,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对照,作者在⼭⾥⾏⾛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诗歌,指导学⽣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这是三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三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的是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一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名诗意环节,我先让学生圈出这首诗里所含地名,结合出示的地图找找各地的大致位置,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河南”、“河北”特殊的位置由此引出古今异义这类词语,但由于讲述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古今异义的含义,而是误以为在找古今地名的变化,本环节还应讲述更清楚一些,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古今异义,从而借助注释找出本课另外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画面和悟诗情环节,我先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开心的事,此时都会有什么表现?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开心时的情形。

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其实这也是我本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这个环节应及时点评,并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这样在后面想象诗人“喜欲狂”的画面时,学生就有了框架,会去思考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教学不够灵活机变。

给学生回答格式:我从“—”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这里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后面在说画面的环节学生还是先理解意思并没有先去想象画面。

教学的整体应该先是从句子到词语,而学生在回答时好像并没有把词语放到整句中去体会,这也是我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说:我从“”这一句中的“”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在体会情感这一部分,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将学习三首经典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内容涵盖对古诗的字词理解、诗句朗读、诗意体会及作者情感表达。具体包括:《山行》中描绘的秋日山色与诗人情感;《赠刘景文》中友情与景物的描绘;《夜书所见》中表达的书斋生活与志向。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意境感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文》中“水落石出”的景象。
-朗读节奏掌握: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往往把握不准确,需要指导如何根据诗句的意义和结构进行恰当的断句和重音。
-作者情感洞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感受美的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山行》这首古诗。它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举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学生可能不清楚这是古代对朋友的敬称,需要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厚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自然美和诗人情感的探究兴趣。
-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表达的情感,如《山行》中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7古诗三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3篇)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4古诗三首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4 古诗三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旨在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在本次教学中,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不仅选取了课本中的三首古诗,还引入了一些相关的补充材料,如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等。

通过这些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拓宽视野。

二、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

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同时,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古诗的绘画和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效果良好,有待改进之处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学习古诗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有了提升。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此外,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内容,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和解释。

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知识和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反思参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反思参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反思参考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