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2 - 26
练习
课间休息轻松一刻
• 5、假设一个国家某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0%,其 储蓄率为30%,该国新增资本/产出比率为5,则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其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引 进外资,以增加储蓄率( )
A. 10%
B 20%
C 30%
D 40%
发展经济学2 - 27
第三节 索洛的新古 典增长模型
洛克式动力的更替,推动了成长阶段的过渡和更替。
发展经济学2 - 14
课间休息轻松一刻
在布登勃洛克家族里
老子(小约翰)追求的是金钱;
儿子(长子托马斯)作为大富 翁之子来到人世,
追求的是社会地位;
孙子(汉诺)生活在丰裕的财 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中, 追求的是音乐。
发展经济学2 - 15
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发展经济学2 - 21
课间休息轻松一刻
哈多模型的应用
• 如果 • s = 12% (储蓄率=投资率) • k = 3 (3 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 • 则G= 12%/3 = 4%
•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投资效益率 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 德-多马模式,储蓄率(投资率)是?
课间休息轻松一刻
经济成长的主观动力
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成长阶段的更替、 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 动力(Buddenbrooks Dynamics)。
此小说曾获诺贝尔奖,被人称作德国的《红楼梦》。 不同时代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的欲望,即布登勃
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面对来自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

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

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地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
是指地区间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着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环境。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 地理位置:硅谷位于加州北部,紧邻太平洋,拥有良好的交通 和通信基础设施。
4. 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硅谷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案例二: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产 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结词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此外,创 新还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优秀人才聚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原则
区域经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

2.联系效应理论:
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 种联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个产业部门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两个有效机制:一个是投入供应、派生需 求或后项联系效应;一个是前项联系效应。
3.理论评价:
强调了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了 资源应合理配置这一重大课题,说明了企 业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经济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低估了产业部门之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 的不良后果,资源稀缺可能会产生垄断; 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2.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
低生产率
低购买力 低收入 投资引诱不足
低资本形成
低储蓄能力
低资本形成
3.理论评价:
• 都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发展 经济的必要性。如何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 呢?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实行计划化的 原因是国内市场机制无法迅速筹集到大量 的资本并按一定的比例配置与各个部门。
理论意义:
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 性和实行宏观经济计划化的必然性 。 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 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 倾向。 是对比较优势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和对 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
理论缺陷与不足:
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低下的限制。 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经济发展的实践未能为平衡发展理论提供 充足的验证。
二、不均衡增长理论:
前提:不能平衡发展 A.产业间的不平衡理论(赫尔希曼 )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 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以此为 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 其他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地理学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该理论主要关注供给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和企业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企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地区经济增长。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

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空间性格。

该理论通过分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区位选择,研究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Fujita。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不仅影响企业和市场的行为,还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研究制度的安排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制度安排和保证制度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North。

人类地理学是借鉴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人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类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radshaw。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区域经济学第2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2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2.2.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G S K
平均储蓄率 经济增长率 资本 产出比率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2.2 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Y a(K / K ) b(L / L) Y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分析
• 2.1.4 资金
•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商投资总额(亿美元)
1,720 to 2,610 470 to 1,720 190 to 470 100 to 190 60 to 100 0 to 60
(3) (6) (3) (8) (5) (6)
2.1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分析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 • 影响劳动生产率 •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 为发展积累资本 •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2.1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分析
• 2.1.3 人口
• 人口数量 • 人口素质 • 人口构成
2.1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分析
• 深圳特区报讯 据《北京晚报》报道,刚刚 结束的“第九届全球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 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全球人才竞争 力中国列第25名,美国、新加坡、瑞士、 丹麦、日本居前5位 ,中国落后于同处亚 洲地区的新加坡和日本,在参与全球人才 综合竞争力排名的58个国家中处于中游水 平。 人才创新竞争力世界排名第一的是日 本,中国排在第21位。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2.2 增长极理论 • 佩鲁认为,在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而基础 设施又需要巨额社会资本的情况下,要促 进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是配置一两 个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实行 重点开发,在其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会带 动周边地区增长。 • 聚集效应 • 扩散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1.理论介绍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Free cultivation area),它紧接中心城市,主要生产 蔬菜、牛奶、鲜花等一些不易运输而运费昂贵,且易腐烂的、集约型的、单位面积 产值较高的农产品。这一圈层在选择农作物与经营方式上受运输条件限制较小,有 很大的自由选择余地。
第二圈为林业区(Forestry area),主要为城市提供产品量大、运费高的木材 和燃料。
第三圈是轮作农业区,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采用6年轮作制。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杜能将其分成7带,采 用7年轮作制。 第五圈是三圃制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极少数的谷物, 采取极其粗放的经营方式。 第六圈为畜牧区。在第六圈以外就是完全没有开发价值的荒野。
2.2.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是通过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 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既提供了建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通常称为经验公式)的一般途径,又可以对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使之能有效地用于预测和控制。 主要思路与工作内容: ①建立回归模型②确定回归方程③方程准确性判断及准确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2.1 统计分析方法 2.1.1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所加工的数据资料一般由大量的对象组成,目的是将这些对象分组, 每 个组的成员应该尽量显示出尽可能相似的属性结构,不同组之间最好没有相似性。
聚类分析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按照事物的所有特征来构建组。 分析过程分三个基本步骤:①相似性的确定②合并算法的选择③类数的确定
-经济地理学——经济要素在地域内的结 合、流动及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 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009-03-10 15:21:10)一般而言,国际上流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区域。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理论注重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和产业之间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较明显:一是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前的区域,不可能拥有所有地区和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和条件;二是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往往会忽视发展的效率;三是由于投资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总体上会放缓地区的发展步伐。

因此,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较窄。

二、梯度推进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发达地区居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居于低梯度地区。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布点。

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地区向低梯地区转移。

梯度推进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用范围较广:第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第二,这种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梯度性更为明显,分级推进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第三,在实践中容易操作。

我国“七五”、“八五”期间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区域发展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1949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自给自足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第四,工业化阶段。

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在这个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这时,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时常常引用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是罗斯托在其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的。

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他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发展经济学2011-2

发展经济学2011-2

21世纪初期,拉美外债超过7500亿美元, 21世纪初期,拉美外债超过7500亿美元 亿美元, 世纪初期 每年支付资金近1500亿美元 每年支付资金近1500亿美元。 亿美元。 外债“雪球”越滚越大, 外债“雪球”越滚越大,财政赤字连年 增加,偿债成为吸吮拉美财富的“黑洞”。 增加,偿债成为吸吮拉美财富的“黑洞”
优点: 优点: 资料易得,计算简便, 资料易得,计算简便, 可以对各国进行比较。 可以对各国进行比较。
缺点: 缺点: 衡量的生活质量范围狭窄, 衡量的生活质量范围狭窄, 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因素。 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因素。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1990 42 72 72 77 58 66 77 69 78 61 79 57 35 43 77 78 2003 .. 74 75 80 64 69 79 71 80 63 82 45 37 41 79 80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 不能充分反映一个经济的总产出(如地下经济、 家庭劳务等) • 汇率影响GDP的可比性 • 不能反映物价结构上的差异 • 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差异 •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如环境和资源的利 用成本) • 不能反映一个经济的财富集中程度
2.2 经济发展的度量
(二)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体系
2.2.1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 PQLI由莫里斯 由莫里斯Morris,M.D. 等人提出。三项指标: 等人提出。三项指标: 由莫里斯 , – 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s the number of years a 预期寿命: newborn infant would live if prevailing patterns of mortality at the time of its birth were to stay the same throughout its life. –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s the number of infants dying 婴儿死亡率: before reaching one year of age, per 1,000 live births in a given year. – 识字率。 识字率。

《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环境污染
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污染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健康问题增多等问题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解决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环保法规、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经 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消费资料工业的相对比重会不断上升,而生产资料工业的相对比重会不断下降。
霍夫曼法则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04
CATALOGUE
经济发展策略与政策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和规划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 政策,引导和规划国家经济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例如,增加政 府支出、减税等措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减少政府支出、增税等措施则可以抑制经济过 热或减缓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就 业和物价稳定。例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利率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稳 定物价。
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
贸易自由化
出口促进
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
政府通过贸易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提 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 力。
进口替代
贸易平衡
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和进 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2 1962 1972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演变定理)
(1)理论前提:三次产业的划分;考察指 标——劳动力就业比重 (2)结论(理论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 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比重状况, 第一次产业将稳步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 产业将稳步增加。
• 显然,PA+PK+PL=1,即经济的总增长是由资金、劳
动力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
三、经济发展的标志
(一)经济增长
(二)技术进步 (三)产业结构的改进 (四)资本积累 (五)与区外经济关系的改善
(一)经济增长
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农工建运商)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农工建运商产值)
发展阶段 传统经济阶 段 工业化初级 阶段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 主导产业 重
Ⅰ>Ⅱ>Ⅲ 农业
总量水平
空间结构 消费结构 收入水平 低
混沌无序均 饮食支出比 衡状态 重大 饮食支出比 重减少,对 工业品的需 求增加 转向耐用消 费品和劳务 服务并呈多 样性和多变 性特点 从耐用消费 品和劳务服 务转向文化 娱乐享受
Ⅱ>Ⅰ>Ⅲ
纺织,食品, 极核发展阶 采矿 段
有所提高
全面工业化 阶段
后工业化阶 段
城镇化速度 电力,化学,加快,数量 Ⅱ>Ⅲ>Ⅰ 钢铁,汽车,增多,空间 机电 分布不平衡, 首位分布 城市空间分 高新技术和 布平衡化, Ⅲ>Ⅱ>Ⅰ 第三产业 城市规模呈 序列分布
大幅提高
很高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1995年
就业比重
5.8
32.8
61.4
3.5
22.5
74
表3-3 中国劳动力构成的变化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4 1 6 11 16 21 26 31 3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辽 宁 从 业 人 员 比 重 的 变 化
• 我们希望的是α+β>1,因为产出的增长快于投入的增长,是 集约式增长,是高效率的增长。所以,在α+β>1的情况下, 应增大投入,加快发展。反之,当α+β<1时,增加投入就要 慎重,因为规模报酬递减是增长质量下降的征兆,持续下去将导 致边际产出-投入为负。
• 3.生产要素贡献率分析
• 取α=0.3,β=0.7,基期时间标度为0,目标期时间标度 为年t(间隔为t-0=t)。有如下定义:
为不超过695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为696-2785美元,上中等 收入国家为2786-8625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大于8625美元
• 3.更要关注绿色GDP:G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 文部分的虚数)
(三)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
• 技术进步
• 产业结构的改进 • 资本积累 • 与区外经济关系的改善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准备起飞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是“起飞 ”,“起飞”要求 下列全部三个相关的条件”: (1)生产性投资的提高,从占国民收入(或国民 生产总值)的5%以下增加到10%以上; (2)一个或更多的主要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发展; (3)这样一种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 存在或很快出现,• 它能够开发现代部门扩展的冲 即 力和在起飞中外来经济潜在的影响,并且能够赋予 增长一种持续前进的特征
(四)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
• 1.地区(部门)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比较 • 取α=0.3,β=0.7,或用回归的方法求出α、 β之后,反求A。此时,不同地区,A不同, Ai代表i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 • Ai越大,i地区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Ai
Yi
Ki Li


2.区域规模经济报酬分析
• 用回归的方法求出α、β后,根据二者之和的大小,可以对研究 对象进行规模报酬分析: • 当α+β=1,规模报酬不变,产出量的增加比例与投入量的增 加比例相同 • 当α+β<1,规模报酬递减,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小于投入量的 增加比例 • 当α+β>1,规模报酬递增,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的 增加比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三、经济发展的标志
图3-1 经济地域与诸条件因素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二)人口与劳动力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 动力保障,也是区域消费的主要对象。 (三)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 区位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经 济资源。 (四)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 从自然经济到社会经济
• 从资源经济到技术经济 • 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 • “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 经济”
倪静雪.解读 乡村景观 的意象 [硕士学 位论文]. 上海交通 大学, 2007, 25~29
诺瑟姆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图
二、时间过程规律: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到底是要GDP还是要GNP
• 1.GDP和GNP之间的关系
• GNP=GDP+来自国(区)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 (区)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 2.GDP和GNP都有意义
• GDP是繁荣的标志:带来就业、税收、土地增值……
• GNP是富裕的标志:世界银行1993年制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s)(地区生产总值GRP)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s)
2.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生产的增长导致收入及其分 配的增长,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而更多地满足 人们的需求 3.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增长的幅度;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 速度
• 划分工业化阶段主要包括人均GDP、非农 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三项指标,如果 从人均GDP美元计, • 初期:600~1200 • 中期:1200~2400 • 后期:2400~4500
2.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成果
(1)非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 附加值比重<20%; (2)正在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 品附加值比重20-40%;
三次产业就业(产值)比例变化
日本、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单位:% 国别 产业 19世纪90年代 GDP比重 就业比重 20世纪20年代 GDP比重 第一 产业 42.7 72 28.1 日 本 第二 产业 21 13 37.7 第三 第一 产业 产业 36.3 15 34.2 17.9 42 11.2 美 国 第二 产业 44.1 28 41.3 第三 产业 38 30 47.5
就业比重
1960-65年 GDP比重 就业比重
55
9.7 29
22
47.9 31
23
42.4 40
27
3.3 7
34
43.5 34
39
53.2 59
80年代中期
GDP比重就业比重 Fra bibliotekDP比重3
10.3 2
54.8
34.8 38
42.3
54.9 60
2
3.6 2
34.0
30.2 26
64.0
66.2 72
二、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 (一)生产要素
• 资源(R)、劳动力(L)、资金(K)、技术(T) • (二)生产要素的配置 • R,L,K,T • RL,RK,RT;LK,LT,KL
• RLK,RLT,RKT,LKT
• RLKT
• (RLKT)
(三)生产函数模型

P k b b ,...,b
a1 1 a2 2
(3)半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 附加值比重40─60%
(4)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净产值)占商品附 加值比重>60% (5)后工业化阶段(耐斯比特大趋势,1950-1960• 世界开始 年 进入,标志:美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苏联人造卫星上 天)。知识经济时代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 ——基于工业化过程的考察
am m
Y AK L


• K=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 L=社会劳动力(区域)或职工人数(部门) • A隐函了技术的作用,故称技术因子,也称是经济技术管理水平, α、β需通过间接途径求得,如可用多区域或多部门统计数字回归 分析得到。一般情况下取α=0.3,β=0.7。
增加值比重(%) 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前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现代社会 第一产业 39.4 31.7 22.8 15.4 9.7 第二产业 38.2 33.4 39.2 43.4 45.6 第三产业 32.4 34.6 37.8 41.2 44.7 第一产业 74.9 65.1 51.7 38.1 24.2 就业比重(%) 第二产业 9.2 13.2 19.2 25.6 32.6 第三产业 15.9 21.7 29.1 36.3 4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