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规训与惩罚》要点归纳,推荐文档
福柯《规训与惩罚》主要内容
福柯《规训与惩罚》主要内容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著的一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西方惩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这种制度如何通过规训、监狱等手段来对个体进行权力支配和社会控制。
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1. 惩罚制度的历史演变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了欧洲惩罚制度的演变历程。
他认为,在中世纪时期,惩罚通常是暴力和残酷的,而到了近代,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惩罚逐渐从“体罚”转向“精神虐待”,即通过身体和心理上的规训来实现惩罚的目的。
2. 规训的重要性
福柯指出,现代惩罚制度的核心是规训,即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强制灌输和改造,使其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观。
福柯认为,规训是现代国家权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使得权力可以在不断的监视和调控中得以扩张和巩固。
3. 监狱的功能和局限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详细探讨了监狱作为一种惩罚手段的功能和局限。
他认为,监狱是现代国家权力下最重要的惩罚机构,它不仅可以通过关押和防范来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惩罚,还可以通过规训和改造来修复犯罪者的行为和心理。
4. 权力与知识的交织
福柯认为,现代惩罚制度的运行依赖于权力和知识的交织。
权力通过制定规则和标准来行使对个体的控制和支配,而知识则通过对个体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精细观察和掌握来提供科学化的、有效的规训手段。
权力和知识的交织使得惩罚制度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效率性,也增加了其深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规训与惩罚》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剖析,揭示了现代惩罚制度的本质和演变,引发人们对权力、控制和自由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该书的观点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思想,成为一本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福柯在书中开篇就通过对公开处决这一历史现象的描绘,揭示了旧有惩罚制度的残酷和血腥。
在那个时代,刑罚往往是一种公开的表演,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罪犯,更是为了向社会展示君主的权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残酷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温和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规训权力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不再依赖于直接的暴力和恐怖,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手段来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
比如,学校、工厂、监狱等机构的建立,都成为了实施规训的场所。
在学校里,学生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行为规范;在工厂中,工人的工作流程被精确地划分和监控;而监狱则通过严格的监禁制度、劳动改造和心理矫正来实现对犯人的改造。
这种规训权力的运作方式是极其隐蔽的。
它不像传统的权力那样直接可见,而是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来发挥作用。
例如,在学校里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分类和筛选机制,从而实现对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规训。
福柯还指出,规训权力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控制,更是对灵魂和思想的塑造。
通过不断的监督、训练和教育,个体逐渐接受了社会所设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自觉地遵守规则,甚至将这种规训内化为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探讨监狱这一规训机构时,福柯认为监狱并没有真正实现减少犯罪的目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制造罪犯的场所。
监狱中的犯人在长期的监禁和规训中,可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犯罪文化和心理,使得他们在出狱后更容易再次犯罪。
这一观点让我们反思传统的刑罚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到职场中的绩效考核,再到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规范,都可以看到规训权力的影子。
这种权力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但也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完整)福柯《规训与惩罚》要点归纳,推荐文档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人们很容易能够看到,从君主专制时期到现代社会,惩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酷刑为主的惩罚逐渐被以监狱监禁为基础的惩罚所取代。
很多民众,乃至启蒙思想家都将之归结于现代民众反抗与推翻专制君权的重要成果与标志,或者看成是人道主义和慈善主义潮流对同胞的关心与怜悯。
但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一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驳,福柯提出,以监狱为基础的惩罚机制事实上行使着一种规训化的权力,制造出驯服的肉体,而且这种规训体系本身就是统治阶级维持秩序与纪律,用以更有效地压迫底层阶级的工具。
《规训与惩罚》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和探讨了君主制下刑罚体制的表现与作用机制,主要是以公开的酷刑为主;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与分析了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的流变,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的监狱制度的规训;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以监狱为基础的规训权力的具体措施与运作手段,并讨论了全景敞视主义模式的优势与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揭示了监狱为基础的惩罚与规训制度为什么取代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差异性的惩罚,福柯主要将之归结于统治阶级培养“过失犯”以此来更好地统治底层阶级。
接下来会对各部分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一、酷刑1、犯人的肉体福柯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本书所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逝了”1。
其中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层面上是酷刑的消失,即肉体已经不再作为刑罚的主要对象。
在君主专制时代中,惩罚直接针对的是罪犯的肉体,通过绞刑架、断头台和裂尸刑等等方式增加罪犯肉体上的痛苦,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惩罚开始变得有节制,身体只是惩罚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媒介,肉体痛苦已经不再作为刑罚的一个必然的因素。
第二层面是惩罚的隐蔽性,君主时期的公开处决以及游街示众等行为逐渐消失,惩罚日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所说的“示众场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2,就是指惩罚的公开性与痛苦性完全消除,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已经不再作为惩罚的主要目的与要求。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可真是给了我不少的冲击和思考。
福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规训和惩罚。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论述,而是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
就拿我们熟悉的学校来说吧。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那刺耳的上课铃声吗?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命令着我们立刻结束课间的嬉闹,乖乖地回到座位上。
老师们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教室,仿佛是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稍微走个神,或者偷偷做个小动作,那可就惨了。
被点名批评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还要被罚站。
那时候,教室的布局也是有讲究的。
一排排整齐的桌椅,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
这看似是为了方便管理,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规训。
我们被固定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不能随意走动,不能随意交流。
就连坐姿都有要求,要挺直腰板,双手放在课桌上。
这一切,不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吗?还有那严格的考试制度。
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让人害怕,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监考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那眼神就像是在寻找猎物。
要是被发现作弊,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不仅成绩作废,还要受到严厉的处分。
这种考试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按照规定的知识和方法去答题。
再说说工厂吧。
工人们每天按时打卡上班,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流程都被严格地规定着。
稍微出点差错,就可能会被扣除工资或者受到责骂。
为了保住工作,为了那份微薄的薪水,工人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种规训。
军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兵入伍后,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从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到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种高强度的规训,就是为了把一个个普通人训练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浅谈权力与规训—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姓名:夏守信学号:s150511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指导老师:苏发祥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在书中,福柯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惩罚方式的研究,揭示了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惩罚往往是公开的、残酷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惩戒,更是为了向公众展示权力的威严。
例如,公开的酷刑和处决,让所有人都能目睹犯罪者所遭受的痛苦,以此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公开的、血腥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精细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现代社会的监狱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规训机制。
监狱通过对囚犯的时间、空间和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试图改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规训不再是简单的肉体惩罚,而是深入到个体的灵魂和意识层面。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的运作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监狱、学校、工厂等明显的机构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工厂的工作流程、考勤制度,都在无形中对人们进行着规训。
这种规训权力的实施,依靠的是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
监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无论是街道上的摄像头,还是工作场所中的监督机制,都让我们的行为受到无形的约束。
这种监视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规范化的评判标准也是规训权力的工具之一。
比如,考试成绩、工作绩效的评定,都以一种看似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逐渐被纳入到权力所设定的轨道中。
福柯的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复杂的、隐蔽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网络。
它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规训。
比如,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往往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权力规训下的产物。
福柯的规训社会-文档资料
福柯的规训社会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的重要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具有反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和否认整体性的特点。
福柯于1975年出版了《规训与惩罚一一监狱的诞生》,运用谱系学的方法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进行深入了分析,他考察了从18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的监狱史和惩罚史,从历史的角度对监狱的诞生进行了阐述,最终阐明现代社会中既作为权力对象和又作为工具的主体的处境,试图从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中来分析现代社会的本质。
书中首先对比了18世纪下半叶和19 世纪上半叶不同的刑罚机制,列出了三种惩罚机制的转变。
首先是旧君主制度时期以酷刑和公开展示为主要形式的惩罚制度,掌权者是君主及其它当权者,起作用的是政治权威的原则;第二种是 1 8世纪后半叶司法号运用于灵魂的折磨,掌权者是社会共同体和职业的司法人员,重视经济理性原则;第三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规训和监狱为主要方式的规训体制,采取严密划分时间、空间和活动的方式有计划地训练肉体,掌权者是各类专家、技术人员。
其中重点讨论的就是现代社会中以规训为主要方式的体制,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它借助各种具体的规训技巧,将权力作用于能够被训练的实在的肉体上,强化对人体的征服,达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效用。
改革者所设计的人道主义惩戒模式,将被强化的操纵和传播的符规训有其自身的特征与技巧,首先体现在空间的分配,如工人被划分为在各个空间内,每个人有自己的活动的编码等;其次是时间的分配,主要采用时间表的形式,一系列动作被时间限制;再次是时间的积累,即行为的“连续性”,通过对强加于身体的反复动作的累积进行控制;还有人力的编排等。
通过这些规训技巧使对象在安排下进行有规律的强制性活动,并使其习惯和内化规训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微观运作方式来实现惩戒权力的潜能。
在此,福柯揭示了无论是中世纪的酷刑制度,还是现代的监狱制度,都不外是权力运作的模式,惩罚制度的变革过程实际上是重新安排权力策略的过程。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低龄寄宿生的内涵和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规训与惩罚的概念,并简要概括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探讨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在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运用,指出了规训和惩罚的消极意义,最后提出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关键词】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一、低龄寄宿生的内涵如今,由于农村适龄儿童人数的减少,许多村级小学被撤并,相当部分适龄儿童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就读,并且寄宿在学校。
这样就产生了低龄寄宿生。
低龄寄宿生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适龄儿童从学前班进入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离开父母在校住宿,开始独立地学习生活,是人生的一大跳跃。
低龄寄宿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低龄,一般是6~7岁;二是寄宿,住在学校集体寝室。
低龄,决定了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寄宿,决定了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和安全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二、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1.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1] 低龄寄宿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有效地掌握适应学校生活的技能和规范,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班集体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同学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发展自己,又与集体融为一体,从而促进自身个体的社会化。
2.适应小学生活适应性是个体表现在为取得自身和环境相互协调的某种身心活动或学习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能力特征。
适应性是低龄寄宿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低龄寄宿生不适应小学生活,主要是还不习惯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制度,不习惯没有家长在身边照顾,不习惯和来自不同村寨的同学在一起生活,从而心理感到孤独,有的学生甚至变得内向,沉默寡言。
良好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低龄寄宿生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更好地转变自身的角色。
3.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有多种途径和手段。
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看,学校要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规训与惩罚的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的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的读书笔记篇1《规训与惩罚》的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法国刑罚制度的演变为主线,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权力与惩罚机制之间的关系。
福柯在书中提出,现代社会的规训权力表现为无处不在的监控。
这种权力不通过物理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让被监控者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的惩罚机制不仅仅是惩罚犯罪行为,更是在通过惩罚本身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福柯的论述深入浅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和规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福柯也对刑罚制度的演变进行了详细阐述,使我们对历史上的刑罚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我的个人体验中,这本书让我对生活中的规则和纪律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规则和纪律都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
这本书也提醒我,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规训权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权力。
总的来说,《规训与惩罚》是一本深刻揭示现代社会权力运作和规训机制的著作。
它不仅对于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读书笔记篇2规训与惩罚《规训与惩罚》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撰写的一部关于刑罚与监狱制度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福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规训与惩罚的关系。
在福柯看来,规训和惩罚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权力控制的社会体系。
在福柯的时代,规训和惩罚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他认为,规训通过一系列规则和制度来控制个体的行为,而惩罚则是用来制裁违规行为的一种手段。
福柯指出,现代社会的规训和惩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监禁和死刑,而是以一种更为微妙和隐蔽的方式存在。
在本书中,福柯详细阐述了规训和惩罚的发展历程。
他指出,在中世纪时期,规训主要通过宗教戒律和封建法规来实施。
到了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规训和惩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社会中的权力、纪律和惩罚有了全新的认识。
福柯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权力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规训和惩罚的。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比如说,以前的公开处决,那场面简直血腥残暴到让人无法直视。
罪犯被拉到广场上,当着众人的面遭受各种酷刑,砍头、绞刑、车裂等等。
那时候的惩罚,更多的是一种展示权力威严的方式,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从而不敢犯罪。
但这种方式真的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吗?其实未必。
它可能只是满足了统治者展示权威的欲望,而对于社会秩序的真正维护,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惩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那种公开的、血腥的场面,而是变得更加隐蔽、更加精细。
监狱、学校、工厂、医院,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其实都隐藏着权力的规训机制。
就拿学校来说吧,每天早上的早操,那整齐的队列,统一的动作,不就是一种规训吗?还有上课的铃声,规定的课程表,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我们被要求遵守纪律,服从安排,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惩罚。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上课迟到了几分钟,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那时候我心里特别委屈,觉得不就迟到了一会儿嘛,至于这么凶吗?但现在想想,这其实就是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规训在起作用。
老师通过批评我,向其他同学传递了一个信息:遵守时间是必须的,违反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
还有在工厂里,工人们被要求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扣工资、被责骂。
这种规训看似是为了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再说说监狱,那更是一个规训的典型场所。
囚犯们被剥夺了自由,他们的生活被严格地规定和安排,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劳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表。
而且他们时刻处于监控之下,没有丝毫的隐私可言。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关键词:圆形监狱;全景敞视主义;评析(一)主要观点和代表着作二、《规训与惩罚》结构及内容(一)第一部分:酷刑本部分由“犯人的肉体”和“断头台的场面”两章组成。
“断头台的场面”以一系列的史实和故事复现了从司法拷问到处决执行的过程,以及肉体一再产生或复制犯罪的真相。
司法官在证据不足时可以酷刑施加于肉体的考验来确定事实真相或获取供词。
“惩罚权是君主对其敌人宣战权利的一个层面。
惩罚权属于‘罗马法称之为绝对权力(merum imperium)’生杀予夺大权,君主凭借这种权力,通过惩治犯罪来监督人们尊重法律(muyart de vouglans,xxxiv)①。
”而在公开处决这一恐怖场面中,站在君主对立面的民众不仅是惩罚的观众与见证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惩罚。
当民众对惩罚权力拒斥或阻止不公正的判决时,往往出现暴乱。
因此同时期的关于民间的犯罪传说和警示宣传品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一潮流随着犯罪文学的兴起而逐渐衰落。
(二)第二部分:惩罚本部分由“普遍的惩罚”和“惩罚的温和方式”两章构成。
在“普遍的惩罚”中,18纪的改革者认为刑事司法不应该报复,而只应该给予惩罚。
这一时期“伟大的改革者”有:贝卡利亚(beccaria)、赛尔万(servan)、迪帕蒂(dupaty)等,他们对糟糕的权力体制展开强烈批判。
人们对酷刑怀有普遍的恐怖并强烈要求惩罚应该“人道”,人们不仅批判了司法特权、司法专横以及司法集软弱和暴虐于一身,既耀武扬威又漏洞百出,而且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这种混合体的本原,即君主的“至上权力”。
这些改革和批判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惩罚权力结构,使权力分布更加合理:既不过于分散也不过于集中。
惩戒不再是一种展示的仪式,而是一种表示障碍的符号。
这种符号技术有以下五六个主要原则:最少原则,充分想象原则,侧面效果原则,绝对确定原则,共同真理原则,详尽规定原则。
(三)第三部分:规训本部分由第一章:驯顺的肉体和第二章:规训的手段以及第三章:全景敞视主义三章构成。
规训与惩罚 详细整理
一、现象与观点(第一章)达米安公开处决、少年犯监狱作息时间——1760-1840惩罚体制转变(一)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这种转变中有两个进程:作为公共景观的惩罚消失;惩罚的仪式因素逐渐式微。
惩罚逐渐不再是一种公开表演,其中的戏剧因素减弱。
惩罚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这样的后果:惩罚进入抽象意识领域、惩罚的效力源于其必然性、受惩罚的确定性应该能阻止犯罪。
司法与执行判决保持距离司法不再因其与暴力相连而承担社会责任;判决的从纯粹赎罪转为使人改邪归正。
公开处决的消失标志着对肉体控制的放松:惩罚从制造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利的经济机制。
侩子手被技术大军所取代。
肉体和痛苦不是法律惩罚行动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司法保持克制的乌托邦。
现代处决仪式证实了这一双重进程:示众场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
死刑对任何人一样、在瞬间完成、惩罚只针对个人。
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酷刑消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有滞延、各种反复,酷刑减少但并未终结。
(二)惩罚对象变化肉体——灵魂、思想、意志、欲求。
受审判和受惩罚的是潜藏在案件背后的幽灵。
凶杀与冲动和欲望一起受到惩罚。
精神病学、犯罪人类学、犯罪学的重复话语通过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正当控制的权力:不仅控制犯罪,而且控制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在、将来、可能的状况。
对罪犯的评估、诊断、预测、矫正开始在刑事审判中占据一席之地,把罪行认定变成一种科学-司法复合体。
判决不再仅仅是一项针对罪行的判决,还包含着技术性预测。
由此,造成了司法决策权威的大量衍生。
一整套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
观点:惩罚体制的抓变不是集体情感的变化,不是一种人道化趋势。
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
本书研究的四个基本规则:1.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可能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
2023年福柯规训与惩罚要点归纳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人们很轻易可以看到, 从君主专制时期到现代社会, 惩罚机制发生了巨大旳变化, 以酷刑为主旳惩罚逐渐被以监狱监禁为基础旳惩罚所取代。
诸多民众, 乃至启蒙思想家都将之归结于现代民众对抗与推翻专制君权旳重要成果与标志, 或者当作是人道主义和慈善主义时尚对同胞旳关怀与怜悯。
不过, 福柯旳《规训与惩罚》一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驳, 福柯提出, 以监狱为基础旳惩罚机制实际上行使着一种规训化旳权力, 制造出驯服旳肉体, 并且这种规训体系自身就是统治阶级维持秩序与纪律, 用以更有效地压迫底层阶级旳工具。
《规训与惩罚》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要描述和探讨了君主制下刑罚体制旳体现与作用机制, 重要是以公开旳酷刑为主;第二部分重要讲述与分析了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旳流变, 从启蒙思想家主张旳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旳监狱制度旳规训;第三部分重要分析了以监狱为基础旳规训权力旳详细措施与运作手段, 并讨论了全景敞视主义模式旳优势与影响;第四部分重要揭示了监狱为基础旳惩罚与规训制度为何取代启蒙思想家所设想旳差异性旳惩罚, 福柯重要将之归结于统治阶级培养“过错犯”以此来更好地统治底层阶级。
接下来会对各部分进行详细旳梳理和简介:一、酷刑1.犯人旳肉体福柯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本书所关注旳重点:“作为一种公共景观旳酷刑消逝了”。
其中包括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面上是酷刑旳消失, 即肉体已经不再作为刑罚旳重要对象。
在君主专制时代中, 惩罚直接针对旳是罪犯旳肉体, 通过绞刑架、断头台和裂尸刑等等方式增长罪犯肉体上旳痛苦, 而伴随现代社会旳到来, 惩罚开始变得有节制, 身体只是惩罚旳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 肉体痛苦已经不再作为刑罚旳一种必然旳原因。
第二层面是惩罚旳隐蔽性, 君主时期旳公开处决以及游街示众等行为逐渐消失, 惩罚日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旳一部分。
当然, 这里所说旳“示众场面旳消失和痛苦旳消除”, 就是指惩罚旳公开性与痛苦性完全消除, 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中, 它们已经不再作为惩罚旳重要目旳与规定。
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第一章犯人的肉体1 、惩罚的变化福柯在开篇用史料详尽的为我们展示了1757年3月2日达米安被处决的场景——血腥而残忍,紧接着引用了八十年后“巴黎少年监管所”的规章——紧扣时间的作息表。
尽管两者针对的不是同一种罪行或犯人,但两者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处罚方式。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刑罚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其包含两个不是同步、而且原因各异的进程。
用福柯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悲剧结束了,一种喜剧开始了。
”(17)第一个进程是“作为公共景观的惩罚的消失”(8)。
人们开始质疑这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处罚过程本身的野蛮程度,被处决的对象在处决现场甚至开始成为人们称颂的对象。
这种景观的逐渐消失产生了以下几个后果:“它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性,而不是源于可见的强烈程度;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应该能够阻止犯罪;惩罚的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
结果之一是,司法不再因与其实践相连的暴力而承担社会责任。
”(9-10)司法不再注重执行的场面,反而与执行逐渐拉开距离,而民众的注意力也转向了审讯和判决。
这同时意味着“对肉体控制的放松”,(10)第二个进程出现了,“惩罚从一种制造无法忍受的感觉的技术转变为暂时剥夺权利的经济机制。
”(11)而这首先意味着,惩罚的对象改变了,肉体隐退、灵魂登场。
惩罚措施的“目的不是惩罚违法行为,而是监督这个人,消除其危险心态或改造其犯罪倾向,甚至在罪犯转变以后,仍然维持这些措施。
”(19)这个阶段,精神病学尤其是犯罪人类学及犯罪学登堂入室,它们的话语发挥了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庄重地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它们就结合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正当控制权力:不仅控制犯罪,而且控制个人,不仅控制他们的行为,而且控制他们现在的、将来的、可能的状况。
”(20)由此,法律体系借助“科学”将影响力从肉体“扩张”至灵魂。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
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
”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
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关于权力、规则以及人类行为的神秘世界。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规训和惩罚的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学校的一些经历。
记得那时候,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上课不许交头接耳,到课间不准追逐打闹,仿佛每一个举动都被无形的条条框框所约束。
就拿上课来说吧,老师那锐利的眼神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不停地在教室里扫视。
谁要是胆敢偷偷做个小动作,比如在桌肚里翻一本漫画书,或者给同桌传个小纸条,那可就惨了。
老师会立刻点名批评,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面红耳赤。
而且,一旦被批评,放学后还得留下来写检讨书。
那时候,觉得这种惩罚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心里还暗暗抱怨,为啥不能自由一点呢?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大扫除。
每个小组都被分配了特定的任务区域,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教室后面的那块小角落。
本来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可我不小心把水桶打翻了,水流了一地。
这时候,卫生委员冲了过来,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赶紧把地拖干净,不然班级卫生要被扣分啦!”我当时心里那个委屈呀,又不是故意的,怎么就这么凶呢。
但没办法,为了不被扣分,我只能乖乖地拿起拖把,一遍又一遍地拖着那湿漉漉的地面。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也能看到这种规训的影子。
报名参赛的同学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有个同学因为太累了,想偷偷懒,少跑一圈,结果被体育老师发现,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被罚多跑了两圈。
当时我们在旁边看着,心里都有点发怵,想着千万不能偷懒,不然这惩罚可受不了。
再想想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大家必须排着整齐的队伍,动作要标准一致。
要是有谁的动作不规范,就会被站在台上的教导主任点名。
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举一动都得符合规定,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惩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这些看似严厉的规训和惩罚背后的一些道理。
《规训与惩罚》(福柯)
五 规训的特点与手段
2.人体规训的技术 (1)分配艺术。对空间的分配:封闭、分割、定位、分类、等级 (2)对活动的控制。时间表、动作的时间性规定、肉体与姿式的
关联、肉体与对象的联结,等等。
五 规训的特点与手段
导
论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主体)与一种新的审判 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
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
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 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24页)
导
2.研究问题的立场
论
(1)对惩罚的研究不单限于“镇压”效应和“惩罚”方面,惩罚 机制还可能产生积极效应;
,有自己的法律、自己规定的罪行、特殊的审判形式。规训分割
了法律所不能染指的领域。
五 规训的特点与手段
3.规训的手段 (2)规范化裁决。 规训处罚所特有的一个处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规训
处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因此它实质上应该是矫正性的。
奖—罚二元体制,对行为和表现的定义基于善与恶两个对立的价 值;规训机构排列出“好的”与“坏的”对象的等级顺序,作为
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
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 彩,讲究修辞,包含激情,这也是他在
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福柯的谱系学方法
在后现代主义的诸子百家中,福柯对于社会、知识、话语和权力 的分析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启蒙运动的合法性
及其与理性、进步和解放的意义勾连,指出,所谓现代性实际上
【大咖主讲】《规训与惩罚》
【大咖主讲】《规训与惩罚》大咖主讲听书笔记酷刑:一般观点:酷刑在18世纪中叶非常普遍,但是到了19世纪,就在欧洲大地上销声匿迹了。
在现代化进程中,惩罚制度的这一转变,要么保全了人的生命,要么减少了死亡的痛苦,在很多人看来,这代表了一种人道主义的胜利。
福柯观点:惩罚不再采用酷刑,考虑的初衷,并非人道主义,而是为了让权力控制更有效。
现代社会人道、温和的做法只是表象,把你关进监狱,实际上比起处死一个人,收获的效果要更好,方式也更严酷。
18世纪之前流行酷刑:君主把公开酷刑处决,是实现司法公正,向社会宣扬自己的权力。
酷刑的本质:公开的酷刑虽然残忍,但它并非出自统治者原始的冲动,更不能说是野蛮的。
酷刑其实是一种精密的技术,背后的考虑非常理性。
酷刑三标准:1、酷刑所制造出的痛苦,必须能精准地度量。
2、酷刑应该具有仪式感。
3、公开的酷刑和死刑必须是引人注目的。
酷刑效果不稳定:1、如果民众觉得某个处决不公正,那他们可能会从刽子手手中抢走犯人,用暴力争取赦免犯人,就像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那样。
2、倘若那位犯人在酷刑之下面不改色,那他就有了任何权力都无法征服的力量,围观群众反而会把他当作英雄好汉。
3、民众围观暴力久了,暴力就变得不再那么恐怖了。
到了18世纪,刑场已经成为了狂欢之所。
酷刑背后的权力:君主的权力影响范围有限,而且影响手段不稳定。
司法改革的诉求:酷刑转向规训1)从古代走向现代,权力的运作要求的是稳定、有序、按部就班。
在18世纪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司法改革者们要建立一种更稳定、更有效、更持久的惩罚原则,来贯彻权力的意志。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
2)在18世纪,成熟的资本主义最终在欧洲出现,社会对司法产生了新的要求,公开的酷刑走到了尽头。
当时,犯罪案件的大头,从人身伤害转向经济犯罪。
不仅如此,资产阶级和工业经济的上场,让整个社会对于“人”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人变成了一种劳动力,具有经济效用和商业价值。
只要他还有利用价值,就不用着急把他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人们很容易能够看到,从君主专制时期到现代社会,惩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酷刑为主的惩罚逐渐被以监狱监禁为基础的惩罚所取代。
很多民众,乃至启蒙思想家都将之归结于现代民众反抗与推翻专制君权的重要成果与标志,或者看成是人道主义和慈善主义潮流对同胞的关心与怜悯。
但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一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驳,福柯提出,以监狱为基础的惩罚机制事实上行使着一种规训化的权力,制造出驯服的肉体,而且这种规训体系本身就是统治阶级维持秩序与纪律,用以更有效地压迫底层阶级的工具。
《规训与惩罚》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和探讨了君主制下刑罚体制的表现与作用机制,主要是以公开的酷刑为主;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与分析了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的流变,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的监狱制度的规训;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以监狱为基础的规训权力的具体措施与运作手段,并讨论了全景敞视主义模式的优势与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揭示了监狱为基础的惩罚与规训制度为什么取代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差异性的惩罚,福柯主要将之归结于统治阶级培养“过失犯”以此来更好地统治底层阶级。
接下来会对各部分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一、酷刑1、犯人的肉体福柯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本书所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逝了”1。
其中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层面上是酷刑的消失,即肉体已经不再作为刑罚的主要对象。
在君主专制时代中,惩罚直接针对的是罪犯的肉体,通过绞刑架、断头台和裂尸刑等等方式增加罪犯肉体上的痛苦,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惩罚开始变得有节制,身体只是惩罚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媒介,肉体痛苦已经不再作为刑罚的一个必然的因素。
第二层面是惩罚的隐蔽性,君主时期的公开处决以及游街示众等行为逐渐消失,惩罚日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所说的“示众场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2,就是指惩罚的公开性与痛苦性完全消除,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已经不再作为惩罚的主要目的与要求。
这种变化意味着,惩罚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不再是肉体,而是人们的灵魂;不仅仅是具体的罪行与行为,而且还包括罪行背后的精神与性格。
我认为在这里福柯所讲的“灵魂”,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与肉体相对的、虚无缥缈的形而上的意识体,而是精神病学、犯罪学等知识所测量并展现的思想动态与精神面貌。
因为如果仅仅将灵魂按照前一个意思理解的话,君主时期本身宗教处于强势地位,惩罚在肉体的定点消除的同时,必然包括宗教上灵魂的忏1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7页.悔(虽然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强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君主时期的惩罚就已经包括了灵魂的层面,和现代社会就可能会无法区分,而且福柯在书中也指出,“人们把灵魂交给法庭,加以渲染,影响人们对案情的的理解,并被‘科学地’运用”3,“精神病学、尤其是犯罪人类学以及犯罪学的重复话语,在此发挥了它们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庄重地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它们就给合法惩罚提供一种正当控制权力”4。
也就是说,灵魂是科学化运用的结果,而这种科学化的运用无疑就是这些科学知识所测量与界定的罪犯的行为动机与精神面貌。
在这一章节中,福柯提出了本书研究的基本规则,即“基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学来研究惩罚方式的变化,从中解读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5,其中包括惩罚的镇压效果之外的另外一些积极效应;行使权力的自身特色对惩罚方式的影响;权力技术学所导致的科学知识与刑罚的统一;科学进入法律实践是权力关系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
2、断头台的场面在本章节中,福柯主要探索了君主时期刑讯与惩罚过程中对肉体的残暴对待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权力方面的原因,并分析了这种公开处罚消失的内部原因与张力。
福柯认为,这种酷刑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公开的酷刑和死刑应该是引人注目的,应该人所有人把它看成几乎是一场凯旋仪式”6。
而这种仪式是与整个刑法机制所紧密联系的,“在这种刑法机制中,关键是通过一种机制来产生事实真相,这种机制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由司法机关秘密进行的调查,另一个是被告的仪式行为”7。
首先,司法机关秘密调查是指整个行使诉讼的过程,包括最后的判决,都是秘密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君主及其法官在判断事实真相方面具有绝对排他的权力。
当前这种权力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随意判断,在确立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某些准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证据的性质与使用方法。
证据被划分为了不同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充足证据”,能够直接证明罪行的发生,其次就是“半充足证据”,最低的是“副证”,而且它们之间可以按照精确的算数法则进行组合。
但是,这种程序往往要求获得犯人招供的供词,一方面是由于供词本身就可以作为较强的证据,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人们相信“这种程序运用自己全部明确无误的权威真正征服被告的唯一途径,真理充分展3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19页.4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19-20页.5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25页.6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38页.示其全部威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罪犯认罪”8。
在这种条件语境下,供词具有两种歧义性,一方面人们强调它不过是许多证据中的一种,不是“明确证据”,但是另一方面有人也认为供词比其他任何证据都重要。
这种供词功能的歧义性实际上是和获得供词的两大手段分不开的,一种是要求被告在正式讯问前宣誓,完全有被告自愿给出,这种供词的有效性就将很高,但是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供词由司法拷问获得的。
这种拷问也并不是一种不惜代价获取事实真相的方式,而是也受到一定的制约,遵循明确规定的程序,刑事诉讼论证不是遵循非真即假的二元体系,而是遵循着逐渐升级的原则,根据已搜集的信息开始施加惩罚,同时利用这初步的惩罚来获取尚不清楚的事实真相,形成了惩罚的循环。
这个过程也在事实上意味着,“调查与惩罚已交融在一起”9回到之前所说的刑法机制的另一个因素:被告的仪式行为,即对犯人的公开惩罚,而在这种公开的、公众参与的仪式中,犯罪者的任务是公开承认对他的谴责和所犯罪行的真相,并当众受到肉体上的惩罚。
总而言之,在这种刑法机制中,“肉体受到多次折磨,从而成为一个承担着行为现实和调查结果、诉讼文件和罪犯陈述,犯罪和惩罚的综合体”10。
那么,造成君主时期往往倾向于公开处决犯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福柯将之归结于君主权力的彰显。
违法行为“是对君主人格的冒犯,因为法律体现了居住的意志。
它也是对君主人身的冒犯,因为法律的效力体现了君主的力量”11,因此,“惩罚权是君主对其敌人宣战权利的一个层面”12,它通过公开处决犯人的形式,“用展现君权最壮观的情景来恢复君权”13。
事实上,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分析的,就可以发现不仅仅是公开处决方面,事实上之前所说的在刑法流程中对犯人肉体的残暴对待也可以归入君权来加以分析。
如果想要实现公开处决仪式的完全效果,就离不开犯人的公开认罪,而如果一个案件中证据确凿,但是犯人在临刑前仍然大呼冤枉,那么这就会使得对案件并不完全了解的围观民众对法官判决的正确性产生质疑,最后非但无法彰显君权的神圣,反而引起民众的猜忌。
因此,君主就必然想方设法来使犯人来认罪,如果犯人拒绝认罪,那么刑讯逼供就难以避免了,即使从罪名确定方面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
8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41页.9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45页.10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51页.11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52页.12同脚注11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公开处决的仪式逐渐式微呢?福柯发现,在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主要角色是民众,“他们实际而直接的存在是举行这种仪式的必需品”14。
在君权鼎盛时期,民众作为君权的自觉维护者与支持者,主动参与到对犯人的惩罚,“民众的报复被召唤出来,成为君主报复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15,对于民众的这种暴烈行动,君主“将此视为忠诚的表示,但他又用自己的特权严格地限制这种行动”16。
但是,随着君权在随后的衰落,民众和君主的分歧开始产生,“民众被召来观看旨在恫吓他们的场面,而他们则可能表现出对惩罚权力的拒斥,有时会发生暴乱”17,这在民众认为不公的案件中以及因暴动而被判处死刑的案件中经常发生。
二、惩罚1、普遍的惩罚这一章节福柯主要讨论了刑法改革呼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刑罚过程中的“人道”的形成根源。
改革者抨击惩罚权力的过分性质,只是作为批判君主的“至上权力”体制的副产物,他们所针对的,是这种处于无规则状态的糟糕的权力体制,“或许应减轻惩罚的严酷性,但目的在于使惩罚更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18。
那么,为什么改革者会对君主时期的刑法机制不满,要求更有效的惩罚呢?福柯提出,这和君主时期对待非法活动的政策有关。
“在旧制度下,各个阶层都有各自被容忍的非法活动的余地”19,这种非法活动根深蒂固,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而底层人民通过暴力或顽强地坚持也获得了一块宽容的空间,例如偷税漏税、走私以及抢劫等等。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财产私有制的观念的加强,使得底层的这种非法活动越来越难以被资产阶级所容忍,因此,君主时期的法律体系已经无法应对这种新出现的状况,控制这些非法活动,针对它们制定新的法律,就成为了一种必要。
在这个过程中,“非法活动结构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被改造。
财产的非法占有与权利的非法行使相互分离,这种区分体现了一种阶级对立”20。
底层阶级的非法活动多是财产的非法占有,而资产阶级的非法活动多是权利的非法行使,因此“对非法占有财产——盗窃,有普通法庭审理,给予常规的惩罚,对非法形式权利——欺诈、偷税、不正当14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63页.15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64页.16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65页.17同脚注1618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4版,第91页.19同脚注18的商业活动,有专门法律机构来调解”21。
因此福柯得出结论,“刑法改革产生于反对君主的至上权力的斗争与反对司空见惯的地下权力的斗争的汇合处”22。
那么,“人道主义”的需求又是如何在刑法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呢?福柯将其归因于“惩罚权力经济学”。
福柯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惩罚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对过去罪行的救赎,而是为了防止其重演,所以没有必要继续对肉体实行残暴的惩罚,而追求在进行惩罚时应该正好足以防止罪行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