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教材数学1.3集合的运算(1)(公共基础类)数学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数学(新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2
6
2
8
5.2复数的运算
2
3
5.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3
15
拓展模块(一)下
第六章《三角计算和应用》
6.1和角公式
3
16
4
20
第四学期
6.2倍角公式
2
3
6.3正弦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5
5
6.4解三角形
5
5
6.5三角计算及应用
1
3
16
第七章《数列》
7.1数列的概念
2
14
2
15
7.2等差数列
1
2
7
第六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6.1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1
17
1
21
6.2直线的方程
4
4
6.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
6
6.4圆
3
4
6.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
4
6.6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
1
2
8
第七章《简单几何体
》
7.1多面体
5
13
5
13
7.2旋转体
4
4
7.3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4
4
9
第八章《概率与统计初步》数列
3
3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
4
4.5诱导公式
4
5
4.6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3
4.7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3
4.8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2
2
6
基础模块下册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目录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课时安排及目录课时安排第三版上册第1章集合与充要条件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4 充要条件复习题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1 如何在Word文档中录入数学公式阅读与欣赏康托尔与集合论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复习题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2 利用Excel软件解一元二次方程阅读与欣赏数学家华罗庚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3.2 函数的性质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复习题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3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静态)阅读与欣赏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实数指数幂4.2 指数函数4.3 对数4.4 对数函数复习题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动态)阅读与欣赏声音的计量及噪音第5章三角函数5.1. 角的概念推广5.2 弧度制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5 诱导公式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复习题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5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从轨迹角度)阅读与欣赏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附录1 预备知识附录2 教材使用的部分数学符号下册第6 章数列6.1 数列的概念6.2 等差数列6.3 等比数列复习题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6 编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列相关计算的工作表阅读与欣赏堆垛中的数学计算第7章平面向量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7.3 平面向量的内积复习题7现代信息技术应用7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1阅读与欣赏牛顿第8章直线和圆的方程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8.2 直线的方程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4 圆复习题8现代信息技术应用8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2阅读与欣赏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第9 章立体几何9.1 平面的基本性质9.2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绪言第1章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3.1 交集1.3.2 并集1.3.3 补集趣味数学神奇的心灵魔术数学文化无限集的奥秘信息技术应用元素与集合(列表) 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1.1 实数的大小2.1.2 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文化从弦图看基本不等式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2.5 不等式应用举例数学文化等号与不等号的来历信息技术应用四个“二次”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的表示方法3.3 函数的性质3.3.1 函数的单调性3.3.2 函数的奇偶性3.3.3 几种常见的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心形”曲线与函数3.4 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百钱买百鸡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第4章三角函数4.1 角的概念的推广4.1.1 任意角4.1.2 终边相同的角4.2 弧度制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3.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4.3.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4.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5 诱导公式4.6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6.1 正弦函数的图像4.6.2 正弦函数的性质4.7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趣味数学地球的周长数学文化sin 的由来信息技术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新版下册课时安排第5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5.1 实数指数幂5.1.1 有理数指数幂5.1.2 实数指数幂5.2 指数函数5.3对数5.3.1对数的概念5.3.2 积、商、幂的对数数学文化对数简史5.4 对数函数5.5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神奇的对数速算信息技术应用运用指数函数比较值的大小第6章直线与圆的方程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6.2 直线的方程6.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6.2.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6.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6.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6.3.1 两条直线平行6.3.2 两条直线相交6.3.3 点到直线的距离6.4 圆6.4.1 圆的标准方程6.4.2 圆的一般方程6.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6 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趣味数学数形结合,相辅相成数学文化笛卡儿坐标系的产生信息技术应用用GeoGebra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7章简单几何体7.1.1 棱柱7.1.2 直观图的画法7.1.3 棱锥7.2 旋转体7.2.1 圆柱7.2.2 圆锥7.2.3 球7.3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数学文化祖暅原理信息技术应用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第8章概率与统计初步8.1 随机事件8.1.1 随机事件的概念8.1.2 频率与概率8.3 概率的简单性质8.4 抽样方法8.4.1 简单随机抽样8.4.2 系统抽样8.4.3 分层抽样8.5 统计图表8.6 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趣味数学圆周率π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相同吗?拓展延伸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数据统计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第一章集合(第一册)1.1集合及其表示1.1.1集合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1.3集合的基本运算1.3.1交集1.3.2并集1.3.3补集1.4充要条件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不等式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2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2.2.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2.2.4一元二次不等式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方法3.3函数的单调性3.4函数的奇偶性3.5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6函数的应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实数指数4.2指数函数4.3对数及其运算4.3.1对数4.3.2对数的运算4.4对数函数4.5幂函数4.6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五章数列5.1数列5.2等差数列5.2.1等差数列的概念5.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5.3等比数列5.3.1等比数列的概念5.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第六章空间几何体6.1认识空间几何体6.1.1认识多面体与旋转体6.1.2棱柱、棱锥6.1.3圆柱、圆锥、球6.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6.2.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6.2.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七章三角函数(第二册)7.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7.1.1任意角的概念7.1.2弧度制7.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7.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7.2.2单位圆与正弦、余弦线7.2.3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7.2.4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7.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7.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7.5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1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2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6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八章平面向量8.1向量的概念8.2向量的线性运算8.2.1向量的加法8.2.2向量的减法8.2.3数乘向量8.3平面向量的的直角坐标系8.3.1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运算8.3.2平面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8.3.3向量的长度公式和中点公式8.4向量的内积8.4.1向量的内积8.4.2向量内积的直角坐标运算第九章 直线与圆的方程9.1直线的方程9.1.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点向式方程9.1.2直线的斜率与点斜式方程9.1.3直线的法向量与点法式方程9.1.4直线的一般式方程9.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2.1两条直线的平行9.2.2两条直线的交点与垂直9.3点到直线的距离9.4圆的方程9.4.1圆的标准方程9.4.2圆的一般方程第十章 立体几何初步10.1平面的基本性质10.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0.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0.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的关系第十一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11.1计数的基本原理11.2概率初步11.2.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11.2.2古典概率11.3随机抽样11.3.1简单随机抽样11.3.2系统抽样11.3.3分层抽样11.4用样本估计总体11.4.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11.4.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1.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二章 三角计算及其应用 (第三册) 12.1和角公式12.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2.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12.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12.2倍角公式12.3正弦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像和性质 12.4解三角形12.4.1余弦定理12.4.2三角形的面积12.4.3正弦定理12.5三角计算及应用举例第十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3.1椭圆13.1.1椭圆的标准方程13.1.2椭圆的几何性质13.2双曲线13.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3.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13.3抛物线13.3.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3.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十四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4.1坐标变换14.1.1坐标轴的平移14.1.2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1.3坐标轴的旋转14.1.4利用坐标轴的旋转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2.1化一般二元二次方程为标准式14.2.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3参数方程14.3.1曲线的参数方程14.3.2圆的参数方程14.3.3直线的参数方程14.3.4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14.4参数方程的应用举例第十五章逻辑代数基础15.1常用逻辑用语15.1.1命题15.1.2量词15.1.3逻辑联结词15.2数制15.2.1十进制与二进制15.2.2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15.3逻辑代词15.3.1基本概念与基本逻辑运算15.3.2逻辑代数的运算律和基本定理15.3.3逻辑函数15.3.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15.3.5逻辑函数的化简15.3.6逻辑图第十六章算法与程序框图16.1算法的概念16.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16.2.1程序框图的基本图例16.2.2顺序结构及其框图16.2.3条件分支结构及其框图16.2.4循环结构及其框图16.3条件判断16.4算法案例第十七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7.1数组、数据表格的概念17.2数组的代数运算17.3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17.4数据表格的图示第十八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18.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18.2关键路径法18.3统筹图18.3.1网络图18.3.2横道图18.4进度计划的编制18.4.1网络图的时间参数18.4.2时间优化的方法第十九章线性规划初步19.1线性规划问题19.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19.3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19.4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19.5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第二十章复数20.1复数的概念20.1.1复数的有关概念20.1.2复数的几何意义20.2复数的运算20.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20.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20.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4复数的三角形式20.4.1复数的三角形式20.4.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与乘方运算20.4.3复数三角形式的除法运算20.4.4复数的开方运算20.5复数的指数形式20.6复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概率分布初步21.1排列与组合21.1.1排列与排列数公式21.1.2组合与组合数公式21.2二项式定理21.2.1二项式定理21.2.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1.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3.1离散型随机变量21.3.2二项分布21.4正态分布。
中职数学1.3.1集合的运算(一)-交集说课讲解
1.交集的概念要清楚,记住图示法。 2.熟练的用交集运算:
(1) A ∩ B = B ∩ A ; (2) ( A ∩ B )∩ C = A ∩( B ∩ C ); (3) A ∩ A = A ; (4) A ∩ = ∩ A = ;
作业
课本P12页,练习1,2,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记作 A ∩ B , 读作 “ A 交 B ”.
请用阴影表示出 “ A∩B ”
AB
BA
A (B)
AB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B,求A∩B.
(1) A={1,2},B={2,3};
(2) A={a,b},B={c,d , e , f };
(3) A={1,3,5},B= ;
.
(4) A={2,4},B={1,2,3,4}.
1a1 A
b33
பைடு நூலகம்
c 2
54
d ef
BB
A
A
集合A、B 的相同元素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设集合A={(x,y)|x+y=0}, B={(x,y)|x-y=4},求A∩B.
分析:集合A, B分别表示方程x+y=0,x-y=4的解集,因此集合A与B
的交集就是求它们联立方程组的解集.
x2
求解下面的方. 程组:
想一想: 如果 A B ,那么 A ∩ B = A .
例1 (1) 已知:A = { 1,2,3 },B = { 3,4,5 },
C = { 5,3 }.
则: A ∩ B =
{3}
;
B ∩ C = { 3,5 } ;
最新中职教材数学1.3集合的运算(2)(公共基础类)数学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求A B,A B.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组成的集合. U U 设U =R }12x<,求 作出集合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2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引导分析U =U,U(U)=A.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3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U U U U)() U U()UA B,()A BU.分析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U{ U()(){}0,2,6,9 U UA;)(){U U 因为{}3,5AB =,所以(){0,1,2,4,6,7,8,9UB =因为{1,3,4,5,7,8AB =(){0,2,6,9UA B = 设全集U =R ,集合U A B ,A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U,所以U B={x | x -A B =R .分析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U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B .巡视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中职数学目录
第1章集合1.1集合与元素1.2集合的表示法1.3集合之间的关系1.4集合的运算1.5充要条件第2章不等式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区间2.3一元二次不等式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第3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法3.3函数的单调性3.4函数的奇偶性3.5函数的实际应用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实数指数幂4.2幂函数4.3指数函数4.4对数的概念4.5对数的运算4.6对数函数4.7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4.8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第5章三角函数5.1角的概念推广5.2弧度制5.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5.6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7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8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6章数列6.1数列6.2等差数列6.3等比数列6.4数列的实际应用第7章平面向量7.1平面向量7.2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7.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4平面向量的内积第8章直线与圆的方程8.1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8.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8.3直线的方程8.4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8.5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6圆的方程8.7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8.8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实际应用第9章立体几何9.1平面的基本性质9.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3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9.4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9.5柱、锥、球及其组合体第10章概率统计10.1计数原理10.2随机事件和概率10.3概率的简单性质10.4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0.5 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10.6 总体分布估计10.7总体特征值估计10.8一元线性回归第11章逻辑代数初步11.1 二进制及其转换11.2 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11.3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11.4 逻辑式与真值表11.5 逻辑运算律11.6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第12章算法与程序框图12.1 算法的概念12.2 程序框图12.3 算法与程序框图应用举例第13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3.1 数据表格、数组13.2 数组的运算13.3 数据的图示13.4 散点图及其数据拟合13.5 用excel处理数据表格第14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14.1 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14.2 关键路径法14.3 网络图14.4 横道图14.5 计划的调整与优化第15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15.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15.2 二倍角公式15.3 正弦函数15.4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第16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6.1 坐标轴平移16.2 坐标轴旋转16.3 参数方程第17章复数及其应用17.1 复数的概念17.2 复数的代数计算17.3 复数的几何意义及三角形式17.4 棣莫弗定理与欧拉公式第18章线性规划初步18.1 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18.2 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18.3 用表格解线性规划问题18.4 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第19章圆锥曲线、极坐标系19.1 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19.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19.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19.4 *极坐标系第20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20.1 排列20.2 组合20.3 二项式定理阶段复习:专题1 集合、充要条件专题2 不等式、线性规划专题3 函数专题4 三角专题5 数列专题6 平面向量专题7 复数专题8 平面解析几何专题9 立体几何专题10 排列、组合与概念统计专题11 数据表格信息处理专题12 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专题13 算法与程序框图专题14 逻辑代数初步第21章函数(续)21.1 函数概念21.2 反函数21.3 初等函数。
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案:集合的运算(全3课时)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教学内容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2,3}之间的关系.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如:{1,2,3,6}∩{1,2,5,10}={1,2}.又如:A={a,b,c,d,e},B={c,d,e,f}.则A∩B={c,d,e}基本性质A∩B= B∩A; A∩A=A; A∩Ф=Ф; A ∩B=A⇔A⊆B注:是否给出证明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例题例1.设A={x|x>-2},B={x|x<3},求A∩B.解:A∩B={x|x>-2}∩{x|x<3}={x|-2<x<3}.例2.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解:A∩B={x|x是等腰三角形}∩{x|x是直角三角形}={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已知集合M ={(x ,y )|x +y =2},N ={(x ,y )|x -y =4},那么集合M ∩N 为( )A . x =3,y =-1 B.(3,-1) C.{3,-1} D.{(3,-1)}分析: 由已知得M ∩N ={(x ,y )|x +y =2,且x -y =4}={(3,-1)}.也可采用筛选法.首先,易知A 、B 不正确,因为它们都不是集合符号.又集合M ,N 的元素都是数组(x ,y ),所以C 也不正确.注: 求两集合的交集即求同时满足两集合中元素性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本题中就是求方程组⎩⎨⎧=-=+42y x y x 的解组成的集合.另外要弄清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形式.课堂练习:1、设A={x|x>-2},B={x|x<3},求A B.2、设A={x|x 是等腰三角形},B={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基础巩固1.若集合A ={0,1,2,3,4},B ={1,2,4}则A ∪B =( )A .{0,1,2,3,4}B .{1,2,3,4}C .{1,2}D .{0} 答案:A 2.设S ={x||x|<3},T ={x|3x -5<1},则S∩T =( ) A .∅ B .{x|-3<x<3}C .{x|-3<x<2}D .{x|2<x<3 答案:C3.已知A ,B 均为集合U ={1,3,5,7,9}的子集,且A∩B ={3}, A∩∁UB ={9},则A =( ) A .{1,3} B .{3,7,9}C .{3,5,9}D .{3,9} 答案:D4.设A={(x,y)|4x+y=6},B={(x,y)|3x+2y=7},则A∩B为()A.{x=1,或y=2} B.{1,2}C.{(1,2)} D.(1,2)解析:A∩B=x,y4x+y=63x+2y=7={(1,2)}.答案:C5.已知集合A={(x,y)|x,y∈R且x2+y2=1},B ={(x,y)|x,y∈R且x+y=1,则A∩B的元素个数为()A.4个B.3个C.2个D.1个解析:由x2+y2=1,x+y=1⇒x=1,y=0或x=0,y=1,即A∩B={(1,0),(0,1)}.答案:C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再次突出交集概念中“且”的含义.课后作业:第18页练习A、B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编号:备课组别数学组课程名称数字所在年级一年级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课题§1.4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重点、难点);(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的运算》word教案
No。
1课时序号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学年第1学期第1。
2课时12机电预19.17工作课时2课时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测验课综合课1.1.1集合的概念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难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点教具准备教学后记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引课】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引入课题【新授】课件展示引例:(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正数的全体;(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1.集合的概念.(1)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3)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巩固】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小于10的自然数的全体;(2)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4)非常接近1的实数.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周长为20cm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如果a∈Q,b∈Q,则a+b∈Q.例2用符号“∈”或“∉”填空:(1)1N,0N,-4N,0.3N;(2)1Z,0Z,-4Z,0.3Z;(1) -3 N ;(2) 3.14Q ;(3) Z ; (4) - R ;(5)2 R ; (6) 0Z(3) 1 Q ,0 Q ,-4 Q ,0.3 Q ;(4) 1 R ,0 R ,-4 R ,0.3 R .练习 2 用符号“∈”或“∉”填空:1312【小结】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作业】教材 P4,练习 A 组第 1~3 题课时序号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专业学校课时工作计划No。
中职数学1.3集合的运算)课件
交集的性质
性质2:任意集合A与空集的 交集是空集
性质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交集
定义: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 是指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 成的集合
性质3:任意集合A与自身的 交集是A本身
性质4:两个集合的交集与 它们的对称差是相同的
性质5:如果集合A和集合B 没有交集,则它们的对称差
等于它们自身
交集的运算方法
交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交集操作可以用于找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例如在网 络安全领域中,可以使用交集操作找出两个网络之间的共同点,以便进行攻击防御。
差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差集操作可以用于找出属于一个集合而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 元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在数据挖掘中,可以使用差集操作找出某个特定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
集合的概念及定义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事物的总体,事物称为集合的 元素。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将元素括起来表示一个集合。
集合的分类:根据元素的不同,集合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
集合的运算定义
交集:从两个集合中选取相 同的元素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集合运算的应用实例
第七章
集合运算在数学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集合运算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应用
集合运算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 系
集合运算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并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并集操作可以用于处理计算机中的多个集合,例如在数据库 查询中,可以使用并集操作将多个查询结果合并成一个结果集。
集合的补集运算
第五章
补集的定义
补集的定义: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记作 CuA。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集合的运算》优秀教案(全站免费)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
2、探究新知(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集。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UB={x |x ∈A ,或x ∈B }。
(2)解剖分析1)“所有”:不能认为A ∪B 是由A 的所有元素和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 和B 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2)“或”:“x ∈A 或x ∈B ”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B x A x ∉∈但; A B ∉∈x x 但; B x A x ∈∈且3)用Venn 图表示A ∪B :3、讲授教材 例4和例5。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 与B 相交的Venn 图)?5、交集的含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且 解剖分析:1)“且”: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中职数学教案:集合的运算
中等专业学校2024-2025-1教案
为研究方便,用序号代表学生.例如,“1”代表学生“李瑞凯”.
女生组成的集合为M={5,6,7,8} , 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为N={1,3,5,7,8} .
那么, 集合M 与集合N 有什么关系?可
以看出,女生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
S={5,7,8}.这个集合的元素既在女生集合M={5,6,7,8}中,又在团员集合N={1,3,5,7,8}
例1 设集合A ={2,4,6}, 集合B ={0,1,2}, 求
A∩B.
分析 2 是集合A 与集合B 的公共元素. 解A∩B={2,4,6}∩{0,1,2}={2}.
例2 设集合A ={(x,y) |x -y=1},集合B ={(x,y)
|x+y=5}.求A∩B.
分析集合A表示方程x-y=1的解集,集合B表示方程x+y=5的解集.所以两个集合的交集就
是方程组⎧x -y =1 的解集.
⎨
⎩x+y = 5
解解方程组⎧x -y =1
得到
⎧x =3
,所以
⎨⎨
一般地,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则由集合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 A.即∁U A={x|x∈U 且x A}.
“情境与问题”中,不是共青团员的学生组成的集合E={2,4,6}就是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N={1,3,5,7,8}在全集U={1,2,3,4,5,6,7,8}中的
补集,即∁U N= E.
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可以用V een 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中职教育-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第一章.ppt
例1 下列对象能否组成一个集合? (1)所有短发的女生; (2)小于10的正奇数; (3)方程x2-9=0的所有解; (4)不等式x-7>0的所有解.
解 (1)由于短发没有具体的标准,表述的对象是不确 定的,所以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例 指出条件p是结论q的什么条件. (1)p :x 1 ,q :| x| 1; (2)p :x 5 ,q :x 0; (3)p :x 4 ,q :(x 4)2 0 ; (4)p :x 0 ,q :xy 0; (5)p :x2 49,q :x 7 0; (6)p : 4x 12 0 ,q :x 3 .
g ,o ,d.
(2)解方程x2 2x 3 0 得
所以该方程的解集为
x1 3,x2 1,
3,1 .
例4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3的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3x 1…0 的解集; (3)直线 y 2x 1 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解 (1)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可以描述为 x 3,且x 2k 1,k Z ,
(2)由于小于10的正奇数包括1,3,5,7,9五个数, 它们是确定的对象,因此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3)方程 x2 9 0 的解为3和-3 ,它们是确定的对象, 因此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x 7 0 ,可得 x 7,它们是确定的对象, 因此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 方程的解集;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 解集.显然,方程的解集和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
它的真子集.
1.2.2 集合相等
一般地,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 集合相等.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 ,读作“A等于B”.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集合的运算》ppt课件1
1.3 集合的运算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学?
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 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 第一学年的三好学生有哪些同学?
问题3 集合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斜三角形}.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2019/10/19
教学资料精选
26
谢谢欣赏!2019/10/19教学资料精选27
•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1a1 A
b33
c 2
54
d ef
BB
A
A
集合A、B 的所有元素
创 新培养 自我归纳
对于任意的两个集合A与B,都有: (1) A B B A . (2)A ,A A . (3)A A B , B A B . (4)若 B A 则 A B .
例4 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 求A∪B.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已知集合A={2,3,5},B={-1,0,1,2} , 求A∪B ,A∩B.
集合A、B 的相同元素
.
集合A、B 的所有元素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6 设A={x|0<x ≤2 },B={x|1<x ≤3},求A∪B ,A∩B.
集合1-3集合的基本运算ppt课件
授课人:谭君玲
;.
1
教学目的: (1)使同学们初步理解集合交、并、补的概念; (2)使同学们会集合交、并、补运算; (3)使同学们会用文氏图表示集合的交、并、补。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集合交、并、补概念的理解 会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课型:
新授课
3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集合的基本运算: • 1.交集: • 2.并集: • 3.补集:
4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1.交集:
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 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 B”), 即 A∩B={x|x∈A,且x∈B}.
例1、已知:A={1,2,3,4},B={3,4,5,6}, 求:A ∩ B
记 C U A 作 { x |x U ,且 x A }
U A
CUA
11
例3、填空题
.
⑴ 若 U = {2,3,4
} , A = {4,3} ,则
A = {2}
.
U
⑵ 若 U = { 三角形
} , B = { 锐角三角形
},
则
= {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B
⑶ 若 S = {1, 2, 4, 8}
( 2 ) 若 C h , e , l , o ,D l , o , v , e , 则 C D h,e,l,o,v
( 3 ) 若 P x x 1 0 , M x x 2 1 0 , 则 P M 1
(4)NZ Z
9
并集的性质
(1)AB BA
B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高温导热油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风冷式离心油泵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BWCB沥青泵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YHB立式齿轮泵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YHB轴头齿轮油泵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YCB齿轮泵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ZYB-33.3A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ZYB系列渣油泵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知识目标:了解“”、“”、“180°”的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搅拌站渣油泵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ZYB型增压渣油泵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课时安排:2课时.6.1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ZYB重油泵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ZYB煤焦油泵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3等比数列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3等比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沥青拌合站重油泵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3课时.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高温导热油泵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课时安排:2课时.7.3平面向量的内积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课时安排:2课时.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YHB润滑齿轮泵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8.2直线的方程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8.2直线的方程(二)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课时安排:2课时.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ZYB点火增压燃油泵判断及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8.4圆(一)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8.4圆(二)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9.1平面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3GR普通型三螺杆泵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YCB齿轮泵解.课时安排:2课时.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KCB型不锈钢齿轮泵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课时安排:2课时.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二)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1计数原理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RYB电动齿轮泵和分步计数原理.课时安排:2课时.10.2概率(一)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概率的定义.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2概率(二)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公式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一)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ZYB增压燃油泵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二)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10.4用样本估计总体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NYP高粘度保温泵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课时安排:2课时.10.5一元线性回归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程的建立.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CYB稠油泵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ktyzyb/KZYB.html//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分析: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定位在面向大多数学生。
高教版(202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的运算》课件
1.3 集合的运算
1.3.3
补
集
一、知识回顾
1.设集合A={1,2,3,4},集合B={0,2,4,6},求A∩B,A∪B.
2.设集合A={x|-2<x≤3},集合B={x|0<x<4},求A∩B,A∪B.
二、学习新知
1.全集
如果某些集合是一个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这个给定的集合称
4.设全集U=R,集合A={x|x>1},求∁UA.
【解】把集合A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观察图形可知,∁UA={x|x≤1}.
5.设全集U=R,集合A={x|-3<x≤2},求∁A.
【解】 把集合A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观察图形可知,∁A={x|x≤-3或
x>2}.
6.设全集U={小于10的自然数},集合A={1,3,5},集合
为
,通常用字母
表示.
2.补集
一般地,如果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则由全集U中不属于
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在全集U中的
记作
即∁UA=
.
.
*当全集U为实数集R时,集合A的补集∁UA可以简写为∁A.
,
3.由补集的定义可以推知,对于任意集合A,有
(1)A∩∁UA=
;
(3)∁U(∁UA)
A.
【解】 ∁UA={1,3,7,8}.
2.设全集U=R,集合A={x|1≤x<3},求∁UA.
【解】把集合A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观察图形可知,∁UA={x|x<1或
x≥3}.
3.设全集U={x∈N|x<5},集合A={0},求∁UA.
Hale Waihona Puke 【解】由题可知U={0,1,2,3,4},则∁UA={1,2,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
(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x x
A与集合
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4) A ={2,4},B ={1,2,3,4}.
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
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
(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
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
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
4x y x y +=⎧⎨
-=⎩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
2x y =⎧⎨=-⎩.
所以(){}2,2A B =-.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 B .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
解 {}{}|12|03A
B x x
x x
=-<<{}|02x x =<.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
;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强调 含义 说明 启发 引导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25
}
y=,求
23
}4,求A.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
}4,求A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
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
{}B x A x x B A ∈∈=或 ;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
(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 质疑 归纳 强调 小组 讨论 回答 理解 强化 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
7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
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
{}{}2,1,0,15,3,2-= B A {}5,3,2,1,0,1-=.
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
{1A
B x x =<≤2},{0A
B x x =<≤3}.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领会 思考 求解
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75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1.{}{}1,0,1,2,0,2,4,6A B =-=,求B A ,B A .
引导 提问 巡视
回忆 反思 动手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
x B x x
=,求A 2,04
活动探究
教材章节1.3;
学习与训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