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2.正布氏田鼠为某草原地区的主要害鼠其对草场造成的危害大小与其种群密度直接相关一科研小组对新迁入某农场的正布氏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正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会更难捕捉因此正布氏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往往比调查结果偏小B. 正布氏田鼠种群迁入该农场后增长情况应为图中虚线所示C. 图中D点时正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其出生率小于C点D. 此图也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的捕捞最好把每次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图中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答案】【解析】3.下列不属于生态演替的是()A. 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B. 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C. 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D. 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答案】A【解析】解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演替 A符合题意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B不符合题意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不符合题意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属于次生演替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海洋中的全部鱼B. 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A、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A错误B、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蚤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B错误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即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C错误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正确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并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_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D【解析】A、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 A 正确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 CO_2含量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正确C、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_2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 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 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答案】A【解析】解 A.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A正确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主要是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 C错误D.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营养级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 D 错误故选 A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 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答案】D【解析】解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A正确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B正确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C正确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13.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14.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传人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 在人们拓荒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A【解析】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 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 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17.如图为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 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解 A.布氏田鼠在草原上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由图可知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正确C.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将下降 C错误D.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 D正确故选 C1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可能大幅超过b点C.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 b~c段的出现仅与天敌捕食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 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 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 B错误C.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C正确D.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A不符合题意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不符合题意D.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猪这些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D 符合题意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 C【解析】解 A.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A正确B.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C正确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 D错误故选 A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2.(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22.(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22.(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22.(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22.(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23.(1)某研究小组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如何统计?________23.(2)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3.(3)人类活动停止后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降低, 群落,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由此可见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答案】方向, 抵抗力【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初生, 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解析】人类活动停止后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4.(1)田鼠种群数量的调査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使田鼠种群密度调査数量偏大的因素有________24.(2)若鹰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鹰增重1 kg 最多消牦植物________kg.食虫鸟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鹰的原因是________ 食虫鸟的能量去向不同于鹰的途径是________24.(3)该农田若种植的是小麦可在小麦行的间隙种植磨菇不仅可以额外收获蘑菇也有利于小麦增产试分析小表增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24.(4)瓢虫在捕食蚜虫时蚜虫会向体外释放一种挥发性的告警激素避免其他蚜虫被瓤虫捕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3.种群增长的‘T’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4.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了解)5.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6.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理解)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考点呈现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尝试建构种群的增长模型。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6.用数字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8.识别群落,比较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9.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0.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基础知识梳理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做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
计算方法是N:M=n:m。
其中N为估计该样地上个体总数,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体数,为再捕标记数。
限时跟踪练习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B、一个牧场里所有产奶的奶牛C、一条河里所有的鱼D、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C.每平方千米草原内老鼠的数量是种群密度;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研究讨论
第4章种群和群落研究讨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研究目的: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酵母培养条件,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2)通过培养酵母,观察收集数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和解剖数据,主动构建科学模型;探究酵母种群数量变化,感悟种群变动内在的规律。
(3)实验过程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
研究资源:
(1)人力资源:同学,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从事有关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或从事酵母工业化验、检验工作或卫生检疫工作的家长或亲友。
(2)媒体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研究步骤:
(1)课题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实验器具、材料,设计好实验方法和培养条件,设计计数的时间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2)实施探究实验。
①培养基的配制。
②培养。
③计数。
(3)总结交流:根据设计要求绘制酵母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曲线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影响曲线变化的有关因素。
各小组总结自己得出的结果,相互比较,分析曲线差异的原因,共同建立种群数量变动的科学模型。
附实验用表:。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2)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 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原理: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 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 平均值 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估计值,计算公式是:设各样方的种群 密度分别为n1、n2、n3……nm,则该种群密 度的估计值=(nl+n2+n3+……+nm)/m。
⑤注意事项: A.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 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 究期间不能消失。
(3)灯光诱捕法:
对有 趋光性 的昆虫,还可用 黑光灯 进 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 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 变化 趋势。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阅读63页思考与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 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中国等
瑞典美国
德国
老年 成年 幼年
甲 项目 种群构成 特点 增长型 乙 稳定型 丙 衰退型
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 ③公式推导: 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 中已标记的为m,则有 N:M=n:m ,可 得: N=nM/m 。
④举例:
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 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 数为 39X34/15=88 只。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共34张)
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6)森林阶段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4)草本植物阶段 (5)灌木阶段 : 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优
势;各种鸟类迁入;群落结构较稳定, 抵
(御6)环森境林变阶化段能:力高增大强的乔木在竞争中占优
势;群落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光照强度)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自学指导 ➢根据教材P82, 完成要点分析中的四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 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 水土流失,江 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 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 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调节气候 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1)裸岩阶段 : 无生物群落
(2)地衣阶段 : 地衣首先定居在裸岩;并 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苔藓阶段 : 苔藓与地衣竞争阳光处于 优势;进一步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 壤微生物丰富度增加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的特征是,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 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 间的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 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 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 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 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 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 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讨论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 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 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 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CD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 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 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C.12 B.25 D.100 )
D
•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构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运用构建的曲线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的分析方法构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2、运用生物学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体会数学建模的思路,养成科学分析探究的思维方式。
2、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使命感。
教学标准1.内容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高中生物课本第八章第二节种群与生物群落中种群特征之后的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由于课时有限,这节课主要研究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内容处理上采取了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做法,避开了有关微分方程的内容,以便这部分教学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使学生能从实例分析中找到数学规律,最终构建出增长曲线。
2.重点的确定:运用数学的分析方法构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学情诊断:学生是在学习了种群的特征之后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生物种群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其数量的变化有着一定的理解。
现实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同学们也有所耳闻,所以渴望弄清楚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这节课学习的原动力。
4.教学对策:让学生从简单的实例出发,由浅入深,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教学实例【课堂实录】【课后反思】1、关于课堂结构的思考课堂结构的安排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建模的方法学习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至用的乐趣,所以课堂结构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沿着实验探究→寻找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模型验证的思路学习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S型曲线;第二部分是运用模型探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前一部分主要体现模型的推导和数学分析在生物学习中的运用,后一部分则是学生现学现用及发散思维的体现。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
组别 123 456 78910 株数233112-1233(小样方面积: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I 、 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重点)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难点) II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的 个体 %1. 种群密度1. 种群密度的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问题分析:选取In?草地,计数跳蛹10只,则该样方的跳蛹密度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通常适用于 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 物)%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即: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 %1 例了: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了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步骤:提出问题一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①取样的关键: 不能渗入主观因素②取 样的方法: 法、法)一结论一讨论。
问题分析:下图是某小组同学在进行双了叶植物草本苦荚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法之一,圆圈 表示个体。
(3)取样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不能渗入 因素、样本数量足够 o⑵标志重捕法(通常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 物)%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即: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识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 体数%1 例子:在某小区1000m 2的面积内放置90个捕鼠笼,捕获28只家鼠,做上述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到20只,其中有标记的8只,则该小区家鼠的种群密度是 。
%1. 出生率和死亡率1. 含义: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
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影响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第4章种群和群落、选择题1.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2.某同学在对一块 5 000 m 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4 m 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 符合要求的是A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4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J ”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S ”型曲线5.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 A .先呈“ S ”型增长,后呈“ J ”型增长 B. 先呈“ J ”型增长,后呈“ S ”型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 K 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B .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A .初生演替B .生物入侵C .生物进化D .竞争 5个样点,每个样点A. 15 000B. 16 250C. 17 500D . 70 000正确的是()A .种群处于衰退期精品文档你我共享C.种群死亡率超过10%D.种群结构太复杂7. 下图A 、B 为两个国家的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30- 15 U 15A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 可能发生(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B . 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 . 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 . 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9.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C .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1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0 15 5.1 7JB灌木繁殖能力较强14.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 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 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
为了消灭水葫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1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 hm 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 . 设置1个1 m 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 随机设置1 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 .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 . 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 .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 .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 .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
最后是 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 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请回答:(1) 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2) 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3)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4) 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分别用除草剂和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
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 危害。
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 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
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 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一项调查表明, 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亿元。
(1)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2) 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的角度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3) 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2.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 年为 25.7%, 1974 年为 18.7%, 1981 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并由于进行。
540(4) 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
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 .开展生态旅游B .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参考答案、选择题解析: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竞争。
2. C解析: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则平均数是(12 +15+14+17+ 12) - 5= 14。
每个样点4 m2,一块5000 m2的野生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4 :14= 5 000 : X,解得x= 14X 5 000 - 4= 17500。
3. B解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
4. C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理想状况才有“J”型种群增长曲线。
5. A解析: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呈“J”型增长,后呈“ S”型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6. A解析: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
7. BB图中幼年解析: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
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成年和老年的人口所占比例,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解析:在群落演替中,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不下降。
9. D解析: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 “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
10. A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 物演替。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
陆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 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
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 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 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 件。
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11. A解析: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甲是增长型(幼年600>老年200),乙是稳定型(幼 年400 =老年400),丙是衰退型(幼年200 V 老年600)。
12 . C解析: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 hm 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调查方 案最可行的是:随机设置 1 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3 . B解析: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该地群落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 替。
14 . 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花蜜)在同一株油菜 上采食,是捕食。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是寄生。
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是竞争。
二、非选择题1. (1)竞争(2)当地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 (或环境条件理想) (3)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用除草剂消灭水葫芦,费用大,有污染,且水葫芦很快适应,效果不佳。
海牛以水植物的某培养瓶中生活葫芦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成本低且无污染2. (1)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等 (2) 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3) 速度 方向 (4) 竞争群落种群 (5)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米;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里冰封,万里雪 I 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下,顿失滔滔。
大河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比高。
欲与天公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U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