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伤寒论》的随证疗法思想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证思路之浅述——学习胡希恕讲伤寒有感

《伤寒论》辨证思路之浅述——学习胡希恕讲伤寒有感

《 伤寒论》 辨证思路之浅述
— —
学 习胡希恕讲伤寒有感
李进业

要: 《 伤寒论》 中六 经辨 证 实质 为八 纲辨 证 , 即表 里 、 寒热、 虚 实和 阴阳 。除 六 经辨 证 外还 有 气血 津 液辨 证 。 关键词 : 《 伤寒论》 六 经辨 证 ; 八纲 ; 张仲 景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2 9 — 0 0 9 3 — 0 2
2 0 1 4年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
体 温不 超过 3 8 . O ℃, 余 症好 转 。继续 服原 方 2 O 剂, 1 剂, d , 水 煎饭 前 服 。8 月 1 8日三诊 , 服 药 后未 再 发热 , 体 温 正常 , 月 经在 服 第 1 8 剂 药 后来 潮 , 余 症 均 明显减 轻 。 用 原 方汤 剂改 为散 剂 , 每次 9 g , 3 次/ d , 生 姜 3片 , 大枣 3 枚, 开 水 浸泡 , 取 汁 冲药 面 服月 余 , 以巩 固治 疗 效 果 。随访 半 年 , 未再 复发 , 月经 正 常 。 例4 , 伊X X, 女, 3 O 岁, 2 0 0 7 年 4月 8日初诊 。 该患 者心 悸 2年 有余 , 加重 1 周 。刻 诊 : 心 悸不 安 , 夜寐 不 宁 , 面 色少 华 , 舌质淡 , 舌 苔薄白, 脉 细弱 。B P 9  ̄6 0 m m H g 。 方药 : 选 用 当归补 血 汤加 减治 疗 : 生 黄芪 6 0 g , 当归 1 2 g , 桂枝 2 0 g , 炙 甘草 l O g 。五剂 , 1 N/ d , 水 煎饭 前 服。 4月 1 4 日二诊 , 服药 后 心悸减 轻 , B P l O 0 / 6 5 m m H g 。 继续 服用 原 方十剂 , 1 剂, d , 水 煎 饭 前 服 。4月 2 6日三诊 , 服 药 后 心悸 消 失 , B P 1 1 0 / 8 0 m mH g , 舌脉 正 常 。原 方 汤剂 改 为 散剂 , 每次 9 g , 3次/ d , 饭 前

《伤寒论》针灸思想内涵初探

《伤寒论》针灸思想内涵初探


《 伤寒 论 》 涉及 灸 法 治 病 的条 针 药并 用 , 加 强祛 邪 之 力 。
. 2 灸 药 并 用 如 第 3 0 4条 言 府 是 足太 阳 、 督脉 、 阳 维之 会 ; 大 椎 文 共 7处 , 其 中 3条 在 少 阴篇 , 3 3 条在 厥 阴篇 , 只有第 1 1 7是 在 太 “ 少 阴病 , 得之 一 二 日, 口 中和 , 其 是 手 足 三 阳 、 督脉之会 ; 期 门是 肝 当灸 之 , 附 子 汤 主 之 ”, 之募穴 , 又 是足 太 阴 、 足厥 阴 、 阴维 阳篇 , 而 且 还 是 用 灸 法 治 疗 误 用 背 恶 寒 者 ,
5 宁失其穴 , 勿失其 经
《 伤寒 论 》中有 不 少 条 文 在 提
愈 ”; 刘 渡 舟 等在 《 伤 寒 论诠 解 》 家, 他 根 据针 刺 、 艾灸 、 方 药 等 治
各有所 宜的规律 , 灵 到针灸 时 只强 调要 针 或 灸某 经 脉 , 则云“ 古 代 刺灸 之 法 , 一 般 说 来 刺 病 各 有 特 点 、
利, 手足厥 冷 , 无 脉者 , 灸 之 ”; 第 汤 温 心 阳 降 冲 逆 , 这 样 内汤 外 灸 而汗 出 , 必数 更衣 , 反少 者 , 当 温 用更 完 全 , 内外 皆平 。 其上 , 灸 之 ”, 以上 这 些 说 明 仲 景
或 用 灸 法 通 阳 达 外 以 治 阴 盛 阳
烧 针 后针 处被 寒 , 出现 核 起 而 赤 是 对少 阴 阳虚 外 寒 证 在 用 附 子 汤 之会 ; 肺俞与肝俞则 是背俞穴。也
它 们都 是 特 定 穴 。 由此 可 的 变证 , 不是用于治疗太 阳本证。 温 经祛寒 除湿 的同 时 , 配 合 灸 法 就是说 , 如第 2 9 2条 “ 少 阴病 吐 利 , 手 足不 以特 定 穴 作 用 及

论《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论《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开篇 明义 , 我们 首 先应 当确 定一 个概 念性 的问题 , 即“ 脉 一证 ” 体 系 中的 “ 证” 与“ 辨证 论 治 ” 中的 “ 证” 的 区别 。 “ 辨 证论 治 ” 的提 出 是 在新 中 国成立 以后 , 它 是 在 现代 医学思 维体 系 下 来 理解 中 医理 论 而 提 出 的 , 我 们 现 在所 提到 的 “ 辨证论 治 ” 可 以在 《 中 医基 础理 论 ・ 第 六 版》 找到 明确 的定 义 。原 文 如下 : 所谓辨证 , 就 是 将 四诊 所 收集 的资 料 、 症状 、 体征 , 通 过分 析综 合 , 辨清 疾 病 的 原因 、 性质 、 部 位 和 邪 正 之 间 的关 系 , 概括 判 断 为某 个 证 。但 是 从 原 文 中可 以看 出 , 《 伤 寒 论 》中 的
对误治 、 逆治的处理原则 , 但纵观《 伤寒论》 全篇 , 无一 不体现“ 脉 一 证” 合 参 的辨 证 思维 和 方 法 , 故 原 文虽 发
于误 治逆 治 , 但远 非止 于此 。 1 “ 证” 的具体 含 义
论》 原文来推测张仲景诊治疾病的过程 。仲景将外感 病 概 括为六 个 阶段 , 即: 太 阳病 、 阳明 病 、 少 阳病 、 太 阴 病、 少 阴病 、 厥 阴病 。这 六个 阶段 分别 代表 六种 不 同的
证” 辨 证体 系作 为 经 方 临 床 使 用 的指 导 法 则 , 并 以此 取 得 了 良好 的疗效 。虽 然 仲景此 段文 字 的本 意是 提 出
们必 须还 原 张仲景 原 本 的诊 病 模 式 , 且 由于 仲 景 没 有 留下 任何具 体 的病 案 , 所 以我 们 只 能通 过 阅 读 《 伤 寒
关键 词 : 伤寒 论 ; 辨证 论 治 ; 证; 脉 象 中图分类 号 : R 2 5 4 .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2 4 0 6 ( 2 0 1 4 ) 0 6— 0 0 2 9— 0 3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12一ll 作者简介:李金田(1964一)。男,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伤寒it-)的教学与研究。
一5一
万方数据
第26卷第2期 2009年4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 26
No.2
Apr.2009
这一“变”字则贯穿于全书始终,要么基于邪正斗 争的自然消长而出现,要么因于医者的治疗失误而 发生,而且这种变化每因时间、地点、病人之不同而 有所不同。正是因为如此,为医者唯有“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在动态中准确把握 其病变化之本质,也才能在治疗过程中真正做到法 依证立,方随法出,从而避免“用药失据”及“执死 方以治活病”的现象发生。

脉证并治”。每卷篇题均是在说辨病,说明张仲景 在诊治疾病时都是从辨病开始的,而且每病开篇之 首均以“之为病”的形式提出了判定本病的标准和 依据。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意在说明凡是太阳病均可见脉浮、头项强痛和恶 寒。反之,凡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就要考 虑其病是太阳病的可能。当此之时,病已确定了, 治疗的方向也就明晰了,如太阳病宜用汗法,阳明 病宜用下法等,但这种治疗对于复杂而表现多样的 每经病来说,虽说方向是正确的,却还不够具体,也 不够准确,因为太阳病到底是用桂枝汤,还是用麻 黄汤,阳明病到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用小承气汤 或调胃承气汤,这些还都不够清楚。正是因为如 此,就需要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其病之属 于何证,唯有辨明了何证,治疗才能更加具有针对 性。如此来说,辨病是确保治疗正确的基础,而辨 证则是确保治疗更加精准的关键。 再就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而言,这是中医辨 证治疗中的最大优势所在,其彰显的是原则性与灵 活性的完美结合。在这一点上,《伤寒论》极其成 功,堪称是临证加减用药之典范。如在桂枝汤证的 基础上,兼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证;兼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兼胸满者减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证等,都是在辨 证论治基础上的随症加减,至于加何药或减何药, 均要因“症”而定,并非随意所为。太阳病本有头 项强痛,但14条凸显“项背强几几”者,说明其症 较重,故加葛根既助桂枝汤解肌发表,又能升筋舒 筋,体现针对“项背强几几”的随症加减。同样,21 条下之后,症见脉促胸满,此时虽然表证未解,但因 见到了胸阳受困而不振的“胸满”,故要减苦寒阴 柔的芍药,从而有利于受困胸阳的振作及其本病的 治疗。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研究传染病的内科临床经典,主要以伤寒为中心,涉及到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和预后等方面内容。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预后三个方面。

首先,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之一是病因病机。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伤寒的发病与外邪入侵有关,主要指的是寒邪和暑邪。

寒邪入侵人体后,阻滞了经络,使气血循行不畅,导致正气亏损,邪气留滞,从而引发发热、恶寒、肢冷、头痛等症状。

与此同时,伤寒论还指出,寒邪也可以导致人体津液减少,内环境失衡,再加上津液不足,使得人体体液运行失常,表现为大便失常、小便短少、口干等症状。

其次,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之二是辨证施治。

伤寒论将伤寒分为六经变证和两感变证两大类。

六经变证主要是根据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六经与内脏的相互关系,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而两感变证则是指伤寒的两种主要病机,分别是寒邪与暑邪,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食疗调理等,旨在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最后,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之三是预后。

伤寒论在预后方面主要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一旦发现伤寒病的早期征兆,应该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免病情进展,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对于预后的影响,主张调节体质、增强抵抗力,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综上所述,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主要涉及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预后三个方面。

其中,病因病机主要是指寒邪和暑邪对于人体的影响,辨证施治主要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食疗调理等,预后则主要是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对于预后的影响。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为医生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临床经验,对于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经典名言名句

伤寒论经典名言名句

伤寒论经典名言名句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原则,强调了依据病人的脉象和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2.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疾病诊断的灵活态度,只要有一种症状符合柴胡证的标准,就可以考虑使用柴胡汤。

)3.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合病症状的描述,三阳病的不同表现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病典型症状的描述,太阳病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为主症。

)5.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鉴别诊断,根据脉象和症状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和发展方向。

)6.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使用发汗法后,如果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可以考虑使用真武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7.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少阴病的治疗原则,由于少阴病的病位较深,所以不能使用发汗法。

)8.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原则,如果发汗后出现漏汗、小便难、四肢微急等症状,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进行治疗。

)9.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原则,太阳病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等症状为主,可以使用麻黄汤进行治疗。

)10.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阳中风病的治疗原则,采用桂枝汤可以起到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应用小结

《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应用小结

《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应用小结《伤寒论》诸篇中,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共33条,包括了火针、灸法、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变证诸条,凡未明言熨、熏者,皆可视同误用针、灸之变证。

这些原文,基本可以反映出《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针灸应用方法等重要内容,对指导针灸临床,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伤寒论》针法的应用规律《伤寒论》针法多用于治疗三阳经病、热证、实证,也用于防病和截病。

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在应用针刺疗法的10条中,有9条见于三阳病篇,这9条中,有4条属于三阳病变证,而5条属于三阳经本证。

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用针阳明经的方法,防止太阳经之邪传其它经。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用针法直接治疗太阳经病。

第142条和171条,论述太阳与少阳并病,症见头项强痛、眩冒、心下痞硬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用针法治疗太阳与少阳经皆病。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是用针法治疗三阳同病。

而针法的10条中,只有1条见于三阴病篇,这就是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从而提示,《伤寒论》中治疗三阳病多用针法,而在针刺部位方面,所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皆阳经穴位,而第8条之“针足阳明”,第231条之“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也皆取阳经。

至于治疗变证取厥阴肝经之募穴期门,308条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刺法可选阴经穴位,则属少数。

据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在针刺法的选穴上,也有多选阳经穴位的规律。

2. 针法多用于热证、实证,在《伤寒论》用针法的10条中,除上述5条三阳经病本身即属热证或实证外,其余4条变证也皆属热、实证。

如143条和216条皆论热证血室证,该证为热与血结的热实证,症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但头汗出等。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辛智科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西安710003)摘要:方证治法源于古代,为仲景所创立,《伤寒论》使之系统完善,唐宋后历代医家有所发展,近现代医家研究有所创新。

方证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

关键词:医学史;方证;伤寒论;研究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The Q 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 reatment Method of Corresponding 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esesXING Zhi2K eS haanxi Province Institute of TCM,Xi’an710003Abstract:Treatment method of corres ponding 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which started from ancient times,was made b y famous doctor Zhang Zhongjin.The system of it was well improved in the book of“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it was developed by doc2 tors in Tang and S ong dynasties.Doctors in modern times have added something new in it.The method is the ess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hich has strong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 ey Words:Medical history;Treatment method in corres ponding;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T 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tudy 方证治法是《伤寒论》临证治病的一大特色。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的代表医学成就,是中国上古著名医学家华佗所作,它被公认为是中国医学思想史上的贡献,也是世界医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伤寒论》倡导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以此构建体系和研究方法,反映了中医思想的开放性特征,由此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实质上是一种思想工具,把脉象、症状、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防治等连结在一起,以此辨识疾病。

这种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采用流程化、要素化、改进性迭代和反馈机制,完成一连串简单易行的步骤,从而建立一种解释性系统,有效地帮助把握医学起源、科学管理疾病,健康继承与生物精神平衡,准确地进行辨证论治,使得诊断准确、治疗高效。

《伤寒论》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把病因、诊断、疗法合二为一,以此实现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它把疾病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病因一个病,采用辨识因果关系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它们之间的原因和症状关系,用代表症状的脉象考量每项病因,运用诊断方法,对脉象作出判断,此种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利用了结构化思维,把所作判断传递给具体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获得更高的治病效果。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有助于医学科研和治病,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用于临床应用,完成使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诊疗,把无数疾病的治疗规律系统汇集成一体,使治疗方案更有可操作性,并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案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保证针对性的、更为客观准确的疗效,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率的治病效果。

总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学的宝藏,对今天的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超越了传统医学的概念,以其独特的视角把疾病视为一个完整体,把脉象、诊断病因、治疗方法等元素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客观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它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使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了新的动力。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伤寒论》创⽴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全书字数不到3万,但充满了丰富的哲理和中医治病的辨证思想,前⼈称其为“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书”,因⽽成为中医学者必读之书。

由于该书⾔简意赅,隐含⽞机,其中的意境难以领悟,特别是中医的治病思想和理念。

笔者从事《伤寒论》研究30年,对其中的精华略有体会,择要者如下,供同道借鉴。

1 ⽅证相应“⽅证相应”出于《伤寒论》原⽂317条的⽅后:“病皆与⽅相应者,乃服之。

”“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

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通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进⾏综合分析,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对疾病发展到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度概括。

⽅证相应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为证⽴、⽅随证转⼆个要素,具有增强辨证论治能⼒,扩⼤辨证论治范围,提⾼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实⽤意义。

1.1 ⽅为证⽴⽅为证⽴,即⽅随着“证”的出现⽽产⽣。

如同为风寒表实证的太阳病由于腠理的疏松和致密不同,有桂枝汤、⿇黄汤、桂⿇各半汤、桂⼆⿇⼀汤之分,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者⽤桂枝汤缓汗,腠理致密不宜汗出者⽤⿇黄汤峻汗,腠理致密⽽病邪不重则⽤桂⿇合⽅⼩汗之。

《伤寒论》113⽅是为10病(六经病加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113证⽽设,确定了⽅剂辨证的“理”与“法”。

林亿在《⾦匮要略·序》中说:“若对⽅证对者,施之于⼈,其效如神。

”说明了⽅证对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临床上表现的症候与《伤寒论》所描述的典型症候有⼀定的差距,关键在于我们对“证”的认识,认真辨析“证”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机,才能实现《伤寒论》⽅运⽤的原则性以及灵活性。

如⽬前⼩柴胡汤的应⽤范围⼤⼤超越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的范畴,⼴泛运⽤于内伤杂病,原因就是服药后能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因和”的疗效,反过来说凡是三焦不畅,⽓机不利,胃⽓不和的病证都可以选择⼩柴胡汤加味治疗。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解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解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解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伤寒论》中的一条治疗原则,强调了四诊合参、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这一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方面。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对疾病有准确的判断。

2. 判断病情,掌握病机:通过四诊合参,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病机,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提出切合实际的治法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提出切合实际的治法原则。

这包括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或疗法,以及根据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随证治之:随证治之是指在掌握患者具体病情和病机的基础上,根据证候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原则强调了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治疗原则要求医生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准确判断病情,掌握病机,提出切合实际的治法原则,并随证治之。

这一原则对于一切疾病的辨治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人文精神

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人文精神

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人文精神
伤寒杂病论是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作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古代医学的人文精神。

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关于内科学诊断和治疗的宝贵经验,张仲景开创的"伤寒论"(仲景六经)被誉为中国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他介绍了四诊法(视、闻、问、切),提出了不断尝试的重要原则,提倡针对具体病人的个体化研究。

他的医学思想以"自然论、抗气论、微观论"三大基本理论为核心,把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理解了良好血液循环对人体机能的重要性,重视了内部脏器的保护,认为人、药、病之间具有相互关系,药物要结合患者的痰湿、热温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以及手术等,也开创了中医运用脉管法、行气疗法、针灸、推拿等特点。

伤寒杂病论的创作,体现出张仲景的智慧和精神。

他想要把"治病解难、释病灭愁"作为“负责任的医者”的信念,并且以“怜悯”作为他的医学原则,开创了中医的“仁者心”。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体现出中国医学界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

它把人、药、病关系精准拼凑,把“治病解难,懂病释愁”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上当受骗。

这种人文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崇尚责任、仁爱、关怀的传统价值观,在世界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影响。

试析《伤寒论》中的两步疗法

试析《伤寒论》中的两步疗法
挽 不 治 、 疴 于彼 岸 。 沉
( 收稿 日期 :08— 1 0 20 0 —1)
如《 伤寒论 ・ 辨太 阳病脉证并 治》 9 条 ,伤寒论 ・ 厥 第 l 《 辨
阴病 脉证并治》 32条指 出 , 第 7 表里 同病 , 实表 未解 的, 里 当先解 表 , 用桂枝 汤 , 表解后 再攻 其里 ; 虚表 未解 的 , 里 则 当先温其 里 , 四逆 汤 , 用 尔后 攻 其 表 。前 后 两 步 相互 照 应, 方能药到病除 , 达到满意 的治疗效 果。
维普资讯
河 北 中医 20 08年 4月 第 3 0卷
誊 j 。 -- ≤ 苦 害 豢 一 蓦 簟 每 : - : 誊
一 ‘ 誊 = 。 差j 害 : . × 垂

4 ] H b i C A r 0 8 V l 0 N .  ̄ ee JT M, pi 2 0 , o 3 , o 4 l
作 者 简介 : 建 新 (9 6_ , , 治 医 师 , 士 。 从 事 中 医 临 床 尚 16 _ ) 男 主 学 工作。









¨

¨

一Leabharlann …一…一











[ ] 何蓓晖 , 4 陈芝芸 , 严茂祥 , 大鼠溃疡性结肠 炎模 型的实验 等. 研究 [] 中国中西 医结合 消化 杂志 ,04 1( )22 J. 20 ,4 4 :4 .
证并治》 10 , 第 0 条 提示少 阳兼 里虚寒证 , 治当先补后 和之
法。补里虚用小建 中汤 , 和少 阳用小 柴胡汤 。 13 先 和少 阳 , . 后下里 实 如《 伤寒 论 ・ 辨少 阳病 脉证 并 治 》 13 , 乃少 阳病兼里 实之 证。少 阳病不解 , 先 第 0条 此 如

《伤寒论》(讠严)语证探讨

《伤寒论》(讠严)语证探讨

《伤寒论》(讠严)语证探讨伤寒论(讠严)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它的应用深受后世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以探索我国古代医学新的证据观念。

伤寒论(讠严)总结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内科和外科疾病及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理论就是“川字证”,即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条断其疾病,以此作为判断病因和治疗方法的依据。

伤寒论持有古代明儒“率然义”(L-Rankz)的文化思想,重视自然规律,强调观察、辨别、证据询证等,这些方面是其重要诊断原理所在。

“率然义”认为,证书审慎必须依靠观察,是以客观标准细微辨别出本质来。

伤寒论以该理论作为诊断的根基,即严格询证,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不同来判断疾病本质及其病因,从而洞若观火,把握临床走向,得出疗法。

在讠严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证据观念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医学认为的重要观念——“无证不医”。

“无证不医”被定义为医治必须有正确的证据,而没有证据则不施治。

这个观念体现了古代疾病的治疗以及保护患者的重要思想。

根据这一观念,医生必须凭借证据来判断病人的疾病,不能仅凭一己之见去进行治疗。

对于这种要求,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应该严格询证,根据症状和体征判断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病人的病情。

此外,在伤寒论(讠严)中,出现了“三重证”伦理体系,即医师必须综合考虑“头-脉-痰”三项证据,这有助于科学性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如何实施“三重证”的原则,即按照“脉头痰”的先后顺序,先着眼脉搏,再考虑病史描述等头部信息,最后综合痰的颜色、性质等特点,以此来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伤寒论(讠严)提出的证据观念和理论,包括“率然义”的思想、“无证不医”的哲学、“三重证”的伦理实践等,为我国古代医学提供了路径和基础,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值得总结和学习,并在现代医学中加以实践应用。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伤寒杂病论思想

伤寒杂病论思想

《伤寒杂病论》性、位、量、学术思想概要四川 2012县级中医临床骨干青川县中医院苟文亮文章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

做为一部临床价值极高的中医经典,已为后人临床中所证实,研究《伤寒》的书籍汗牛充栋,理论众多。

《伤寒》的辨证,前人多有论述,在这里,就“性、位、量、”的辨证法,与大家共勉。

可以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的理解和运用仲景的思想方法。

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性位量学术思想概要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 。

《伤寒杂病论》即是现今《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如果说“八纲辩证、六经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那么“五脏”则是从病位入手, “辩方证”结合分析而确定量治疗原则的一种辩证方法。

故概括性位量学术思想为 :一、关于病性辨证病性-病-类,指病的属性分类,包括去除各种特殊情况后的伤寒与杂病各自的属性, 还包括各病往下细分出来的属性归类。

主要病性辨证方法 (六经、八纲辨证 , 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即体系 , 进行分析研究 , 以探求对各种辨证使用方法 (辩证严谨、整体辩证、据脉论治、四诊合参、轻重缓急、明确标本。

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张仲景在自序中批评当时的一般医生, “不念思求经旨 , 以演其所知。

”可见他的著作 ,是以《内经》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的。

《内经》对诊疗疾病或辨证论治过程中 , 非常强调辨别阴阳:“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治病必求于本【 1】。

论《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论《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辩证 程序~ 知犯何逆 ;③根据确立 的证型 、立 法遣方 、用药行治 】 一
2 . 2 对症治疗 指根据检查诊 断的结 果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和 应对 医 治 。中医认为对于 治疗 而言 ,应系统地将 病症根据 根本 病因进行分 类
整 理 ,并在 利用精 密仪器 得 到检查 结果 、经 验医 师综合 准确 诊断 的
规 范的诊 治过 程 。而 中医诊 治倡导 六字 方针 ,即为 “ 观 脉 、知逆 、 随 治” ,笔者 将其概 括 为 “ 诊 、析 、治 ”三 字 ,主 要有 以下 几层意
F e b r u a r y 2 0 1 5 , Vo l 。 1 3 , No . 4
也认为诊 和析的过程 中存在 以下 问题 :①检查时 间并不确定 ,导致最 初症状 消失难寻 ;②病情不 稳定 ,症 状多样 ,病 因复杂 】 。在 诊治过
物 活性广 泛 ,其 可 以将NK 细胞 激活 ,达到调节 免疫 的效果 ,又 可通 过提 高淋 巴细胞增 殖 ,达到增 强机体免疫力 的效果 。匹多莫德 急慢 性
仅 出现一次呼吸道 感染 ;改善 :呼吸道感染 次数 明显 减少或无 明显减 少 ,但呼吸道感 染情况与 之前相 比有 明显 改善 ,病 史缩短 ;无效 :呼
随证治 之 。不难 看 出,中 医以望 闻 问切 手段对 病者 行初 步诊 查 ,从
而掌握 病者 脉症 的过程 叫诊 病 ,依据 脉症合 参推理 出疾 病 的病 因和
基 础上 ,根据相 关文献和资料证据 ,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制定合理 、安
全 ,有效的治疗 方案。其 中通 过根 据病 因将症状 分类可 明显提 高治疗
[ 3 ] 卢 晓荒 冯 尚克, 郭瑜 修. 匹多莫德 联合玉屏风 颗粒 防治小儿反 复呼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少阳病的讨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古代,叶天士是一位医学权威,他对于《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证治方法。

一、叶天士对少阳病的认识1. 强调“证候法”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强调“证候法”,即通过较为明显的症状来确定病情。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证候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

2. 认识少阳病的“三焦”叶天士认为,少阳病的发生与“三焦”有关。

他认为“三焦者,上注于肺,中注于脾,下注于肾。

”在三焦机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少阳病的发生。

3. 重视“诊肝察苦”在对少阳病的诊断中,叶天士强调“诊肝察苦”。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苦味重,因而需要通过诊察肝脏来确定病情。

二、叶天士的证治方法1. 表里规律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重视表里规律,即通过调整表里关系来治疗疾病。

他认为疾病初期应以清热解表为主,中期则需以调和脾胃为重点,晚期则需要以滋养肝肾为主。

2. 方剂运用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常采用“柴芍汤”等方剂。

他认为该方具有清少阳、解表退热、活血化淤等功效,适用于少阳病病情较为轻微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他还会根据病情的变化调制其他方剂进行治疗。

3. 针灸疗法叶天士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用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功能。

他认为,在治疗少阳病时,针灸一般适用于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更为有效。

结论:综上所述,叶天士对于少阳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他将“证候法”、“诊肝察苦”作为治疗少阳病的重要手段,忠实地遵循表里规律,选用合适的方剂和针灸疗法,为后来的医学界研究少阳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6谈《伤寒论》的随证疗法思想王国强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450008)摘要:“随证疗法”一词是朱颜在《中医学术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随证疗法这个名词,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中‘随证治之’一语而起的,其含义是随证候的出现与发展,给以不同治疗的意思,就是某几个有关系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有一定类型的症候群出现的时候,给以一定的治疗;同一类型的症候群在病情发展中,增加或减少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时,也有不同的治疗”。

随证疗法基本上是调节机能的治疗方法,对于症状的处理采取积极的态度,它不同于西医的对症治疗,它不是完全为了消灭或减轻疾病的症状,而是根据疾病症状的出现或变化,去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证的变化和转归趋势,针对不同的证而施用不同的治法。

不同的病可以有相同的证,相同的病可以有不同的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随证施治,随证加减是《伤寒论》重要的治疗观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随证疗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温课1六经病证传变的复杂性决定了随证治疗的具体性,灵活性1.1单经病变的一般规律与变化《伤寒论》把疾病的发展变化按其按其表现的证候不同分为六个阶段或类型(六经),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疾病证候的产生,必然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因此,六经病证的区分,和脏腑气血都有一定的关系,不能简单的孤立的看六个症候群的划分,而必须全面理解,结合脏腑,八纲辨证。

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六经的症候群,可以按次序或不按次序传经。

传经的一般规律,阳经多自表而里,阴经都由实而虚。

太阳的表证,传入少阳,或传阳明;三阴经病则首太阴终厥阴。

但不是绝对如此,又有“循经传”“越经传”等形式。

另外还有不经过三阳,直接出现三阴的证候,这又叫做“直中”,例如一起病就是下利呕吐,腹满或痛,四肢不暖,无热恶寒,口不渴的,这是直中太阴,甚则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就会累及少阴厥阴。

太阴与阳明同主中土,惟有一虚一实之异,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因此,太阴病,是属脾胃虚寒证。

太阴病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脏有寒”,另一方面是医所误下,伤及脾土,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内经云“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太阴病的症状,主要的是腹满时吐,食不下,自下利,时腹自痛,其脉缓而弱。

这些脉证,都是由脾胃虚寒有湿所形成的。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

病至少阴,机体抗病能力已明显衰退,多表现为全身性虚寒证。

少阴病的发生,或有本经自感外邪,或由他经传变而来,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正气虚衰,太阳之邪最易陷入少阴,故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

历来医家,根据经络学说,一般认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所以自成无己以后,多把少阴病归纳在肾经的范畴内。

不过我们知道,心肾两脏互为水火,心病可以影响及肾,肾病也可影响及心,例如水液不足,可使心火上炎,《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即是此证。

心火既虚,亦使肾阳衰竭,《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即是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

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邪正交争,进退消长,达到最后阶段,且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盛则热,阳衰则寒,因此,厥阴病所表现的病症,也最复杂而危恶,其病变不外是寒热错杂,阴阳胜复的证候。

《伤寒论》第3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即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诸病原候论》云:“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简明地指出了上热下寒的机转;《伤寒论》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就是厥热胜复,厥多于热为病进的证型;厥阴病还有一条就是阴阳逆乱不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冷证,如《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就是阳虚阴盛阴阳不相顺接的寒厥证治。

1.2两经或多经的合病与并病证候复杂我们知道病理变化,是在不断的矛盾中向前发展,不是固定的,诸凡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治疗的得当与否,都是导致疾病变化的因素,比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也会传及三阴,如其病人体质强健,或医治得当,虽阴证也能回出三阳。

合病,并病,是在热病发生和传变中的一种复杂现象。

合病是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多在发病时见之,称之为合病,例如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同时出现,并不由于传变而成的,称为太阳阳明合病(二阳合病),若又兼见少阳半表半里证的,就称为三阳合病了,如《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表邪已化热入里,热结在里,必有大便不通之证,此为阳明腑实证。

若又见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则病属阳明热结而兼病少阳不合,亦即少阳阳明并病,当用大柴胡汤表里两解之法。

病见头微汗出,而周身无汗,此乃热在水中被郁,不能向外透越,治用大陷胸汤。

并病多在传变中见到,是一经的病邪未解,又传入了又一经,多在疾病的传变中见到,称之为并病。

例如太阳表证尚存在,又出现了阳明里证的,称为太阳阳明并病《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是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伤津助热,以致邪热传属阳明的证治。

随证疗法按照这六个阶段或类型群的出现,转归或重叠,处以各种适合的治法方药,这个非特殊性的随证施治在临床治疗中很重要,也很普遍。

2随证疗法思想还体现在治病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病因病症,动态治疗疾病《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辨证中有机的结合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不同病人,病症不同,同一个病人在不21317同病程中又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证候,张仲景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体现了《伤寒论》临床辨证的细微性、严谨性,这就是随证疗法的特点。

临床治病是复杂的,具体的,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有机结合和具体运用。

2.1随证疗法首先要求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观察要细致入微,病人不同,症状不同,因此,辨证施治不同如《伤寒论》第77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指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证治;《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指出太阳伤寒经气不舒的证治,同为太阳表病兼经气不舒,共有项背强几几,恶风,但一个汗出属太阳中风表证,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一个无汗属太阳伤寒表证,故用葛根汤,可见张仲景对病人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汗出和无汗就是辨证的关键,辨证不同,故治法有异。

2.2仔细询问病人病史及治疗史,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归纳病人现在及误治后的症状,通过具体细致的辨证分析,给出正确的治法方药如《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病本属太阳表证,而遭到误下的治疗,出现脉促胸满的症状,属误下后引起外邪内陷,损伤胸阳,阳郁不伸,故用桂枝去芍药汤,而不能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即是素有喘息病人外感风寒的证治,它不同于单纯的太阳表证,仔细询问病人既往病史,宿疾喘息才不致遗漏,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

2.3结合病人体质,生活嗜好,生理状况等辨证分析,给出不同病人的具体治疗《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病人素好饮酒,虽有外感,但脏腑蕴热,桂枝属甘温之剂,辛温助热,故当禁用,可用葛根、芩、连以解肌。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因妇人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月经适断,体质虚弱,邪热内陷,与血相结,治用小柴胡汤,因势利导,和解枢机。

2.4治病是个动态的过程,不但要注意病人治疗前的临床表现,而且对病人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症状及反应要多加观察,并分析处理如《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本应遍身微似汗出而病解。

今服桂枝汤后,不仅病证不除,反而增加烦闷不舒,似属变证,但认真分析,其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邪气较重,正邪相争,邪郁不伸,治疗当先刺风池、风府以泄邪,再服桂枝汤以解肌。

针药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伤寒论》六经辨证始终注重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体质情况,饮食起居,心理状态,发病史,现病史,既往史,服药情况等,将病人的复杂证候,综合分析,具体辨证,随证施治才能给出正确的治法和方药。

王大鹏著《中医思想方法与基本观点》一书就有随证疗法的观点,他指出:《伤寒论》证治法,首先将病证归纳为六种基本证候,基本证候在不同患者和不同病程中又会千变万化,衍生成无数具体的,有细微变化的不同证候。

《伤寒论》证治法就是直接着眼于具体证候,针对无数具体证候遣方用药,《伤寒论》所倡导的辨证施治体系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极深远广泛的影响。

直到目前,强调辨证具体,主张完全以具体证候作为施治用药依据,形成了后世所谓的“经方派”。

所谓“经方派”就是指强调辨证施治的严谨性,细微性的学派。

笔者认为王教授强调张仲景等“经方派”辨证的严谨性、细微性就构成了随证疗法的实质和精髓。

(收稿日期:2008-07-04)浅述中医老年病治则及养生徐顺利赵瑞辉长春市二道区人民医院(130041)摘要:古老的中医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家学说,对老年病治则及养生方面有独特的论述,将这方面的理论及知识应用到我们的临床工作,将得到治疗老年病及老年养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关键词:中医养生学;老年病;中医药疗法《老子》、《庄子》养生思想的产生,以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闻周人爱老,即为耳目痹医”的史实,说明早在二三千年前,古人不仅已从祛病延年的养生角度对老年的长寿进行了研究,而且还从医疗的角度对老年的发病特点和治疗进行了研究。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确立了完整的体系。

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从“阴阳欲辨”、”津亏宜濡”“表虚忌汗”、“气衰当补”、“积滞应消”方面加以论述。

阴阳欲辨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阳逐渐出现失衡,古代诸多医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老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盛者当补其阴,阴盛者当补其阳,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

人身阴阳互根,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长,阳亢则阴必伤,阴盛则阳必虚,所以阴盛补阳,阳盛补阴。

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认为老年阳盛者多;徐灵胎也赞同这个观点。

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则认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而尤以阳虚为常见,故主张温补命门,持此说的不乏其人,两家的理论看似各执一偏,其实正好互为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