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合集下载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一)看完《第七天》这本书,心情是压抑的。

或浓烈,或清淡,却也怎么都逃不出压抑的罩。

《第七天》反射着的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太多的内容,有上层建筑的黑暗,也有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

对于制度里的灰色地带,我们却也无能为力,自身的绵薄之力,说实话,还是难以对付发庞大的体系。

由于自己是法学生,基本的公平正义感在两年的法学教育中还是有的。

但是人也不能太过于天真,也不能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

对此,我只能祈祷,祈祷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很好,仅此而已。

对于社会问题,我确实感到十分愤怒和厌恶,厌恶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厌恶那些人欺压穷苦百姓。

但是我抑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毕竟,即便你再怎么激动和愤怒,好像都是那样,无法改变。

那就要无动于衷吗?也不是。

那就只能祈祷中国法治健全吧。

毕竟,现在的中国,还是有温度的,好人还是大多数的。

书中关于儿女情长的描述最直击我的心灵。

这本书的语言无辞藻之饰,无华丽可言。

但是,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令人揪心的情感,这也许就是文字最初的的灵魂吧。

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终于三观不合。

其实说“终”并不正确——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感情仍在,但是因为彼此不是所谓的一路人,选择了分开。

但李青真的去追随到自己的未来了吗?并没有,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并与杨飞在“这个世界”里相遇。

对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确实会有很多人去进行不一样的评价。

欲望,对女人来说,是贬义词吗?我认为并不是。

其实我都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别人的,我们真的无法对其评价太多。

真的。

我们可以在别人处于迷茫时给人家意见,但是并不是说你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doc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doc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1)第一次看到余华当今时代的书,仍跳不出伤痕文学的特征,让人悲痛,愤慨,却又无能为力。

在交通发达和通讯飞速的21世纪,一个刚刚死去的孤魂野鬼在头七中四处漂荡,遇到了许多与他生命有交集的熟人,回忆了他简短的一生及所在城市里荒唐的时事。

记忆里的人有多温暖,回忆时就有多伤感,这本书里最动人的还是关于亲情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或过分拔高的文学形象,用朴实的文字平铺直叙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却让人泪如雨下。

有些人批评余华将各种时事热点集合在同一作品之中,没有应有的文学素养。

我无力反驳作者,因为这些事都曾真真切切在现实中上演,也无力吐槽他们故意找茬,普通人的挫折在热点的轰炸之下显得如此惊心动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断轮回,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还是我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会再写余华伤痕文学的书评了,这世间本就如此,哪里还有一块净土,哪里还有什么死无葬身之地?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更好的活着。

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2)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第七天》阅读感想

《第七天》阅读感想

《第七天》阅读感想《第七天》阅读感想1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

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

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

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第七天》读书心得1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

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

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关上了。

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

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第七天》读书心得2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新】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精选word文档 (5页)

【最新】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一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

或是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全书后,我重新认识了生与死。

生生死死还不如说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

在本书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另外这个世界可能会丝毫不在乎。

而有些东西,将从这个世界带入另外这个世界里。

本书以荒诞的视角行文,即一个死去的人。

他回忆着和正经历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

从他死去的第一天写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书中开头就以雪、雾、雨这些意象来营造出模糊的环境和视线,朦胧和荒诞的世界。

在刚开始会给人一种困惑或不确定感,继续阅读下去后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

在书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发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对应,从而将全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内容上,这本书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社会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个死去的人视角,从权利、金钱到现实人们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毒、幼稚、冲动......这些在书中展露无遗。

小说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钱的话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有高档的骨灰盒,可以买到一块土地埋葬,最终能够得到安息。

没有钱的人,不能买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一直在那个叫死无葬生之地的地方。

在殡仪馆里,有钱的人可以坐沙发,没钱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

而那些有权力的人更是豪华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

从这个情节里就将社会的许多方面暴露出来,现实中,在候车厅里,同样是设有贵宾区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

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

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

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

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

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

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

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

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

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

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余华笔下的《第七天》是个极为荒诞的故事,但荒诞底下的人性依然闪烁着点点星辉。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第七天读后感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第七天读后体会

第七天读后体会

第七天读后体会《第七天》读后体会1又读完了一本余华的作品,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憋着一口气,不敢放松。

每读几页都要没有目的地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可能是书里的内容显得压抑,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

余华的作品体量不大,读得快一点,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一个故事。

读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

第二天讲了一个爱情。

很佩服余华的细腻,将杨飞这样的人写得这么真实,文字的力量真是伟大。

自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尾巴,明明看不见,却怎么也摆脱不掉。

第三天讲了一个亲情,杨金彪是个好人,杨飞遇到杨金彪很幸运。

我认为这两天是全书中最精彩的两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复体味。

书中还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市长蹊跷的死因”、“强拆事件”、“领导检查不到的柏油马路”、“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计划生育是国策”等等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庆幸自己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们还有理想。

”越到这个年纪,越觉得理想遥远。

学生时代谈过的那些理想,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理想和现实共同组成了一个沙漏,理想占一头,现实占一头,中间的细沙是我们。

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地向着现实靠拢,一点一点。

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贴切,因为在生活中谈理想往往意味着夸夸其谈,空谈误国;现实才是实践,实干才能兴邦。

夸夸其谈的理想让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钱的现实让现实成为了现实。

人人都开始谈钱了,还谈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钱。

《第七天》读后体会2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7篇)余华第七天篇1《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__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

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

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

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

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

这种爱,是大爱。

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

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

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

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余华第七天篇1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

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

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

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

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

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

《第七天》读书心得《第七天》读书心得1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

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

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

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

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

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

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

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

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

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篇1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

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篇2——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7篇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7篇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7篇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第七天读后感悟的读书笔记呢?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悟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概括和总结,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读余华《第七天》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读余华《第七天》有感篇1最近,我看了《第七天》这本书,非常的让我有省思。

《第七天》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

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

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第七天》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

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

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

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七天读后感篇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无意间发现余华出了新书,打开看到了如上介绍,对余华的欣赏让我决定读了这本书。

不巧的是打折季刚过,图书馆的那本也借出去了尚未归还,于是在网上搜了电子版,放在手机里把它读完了。

原本余华的书我一般是不做摘抄的,也就没在意书签的问题,直到遇到想摘抄的,才发现UC浏览器看书不能加书签(没错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只能先暂停阅读,想着写了读书笔记,抄下再继续看。

结果下一次打开时,却已经不知道当时想摘抄的是哪句,又想写些什么感慨了。

果然看书的连贯性很重要,书签很重要,还是喜欢直接看纸质书啊。

现在的结果就是忘了要摘抄啥,读书当时的心情,却又欲言又止。

书中的'主线是“我”死后的七天里(头七?),去过很多地方,寻找以前的回忆,碰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整部小说由一个又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的故事组成,每一个都让人感到“绝望”。

于我来说,也许是余华的书看得多了看的习惯了,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也可能是有些人说的“对此麻木不仁才更令人绝望”,总之,只是静静地读完,静静地写读书笔记,有些麻木,没有痛哭的冲动,又或许是最深的绝望了吧。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最近余华老师的小说《第七天》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也在观看与赏析,那么写一篇真挚的读后感也不再话下。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一)余华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很独特,既有鲁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钱钟书似的幽默。

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时看根据他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后来上大学第一次买小说,就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

距离他创作出长篇小说《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酝酿出了《第七天》这部在“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说。

有人说:余华把七年的光阴浓缩为七天来度过,未免也太短暂了!但我个人觉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总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一生的思考和触动。

今天下午我大块朵颐的读完了《第七天》,觉得它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评论者认为它很荒.唐,并认为它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

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个人理解是余华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巨作《活着》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说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第七天》无疑就是一个新的尝试。

它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独的,死后也是孤独的,但死后当孤独与孤独相遇,大家围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人人平等时,那便是永生!《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同时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众生的图像。

余华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近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极像一个冷静而又客观的旁观者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写的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直面生活,如拆迁、墓地涨价、女强人的孤独与爱情、死婴、卖肾、iPhone4s、理发店洗头工凄美的爱情、火灾、车祸,枉死的袖管上戴着黑纱的老人。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必备】《第七天》读后感3篇《第七天》读后感1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

从人过世以后的角度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世间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与贪婪。

在这样的世界里,亲情和友情是我们生活里唯一存在的依靠。

余华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每天都遇到不同和他一样在生活底层的人们,时时刻刻有人遭遇不同的事故导致死亡,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

这里聚集着没钱买墓地的亡灵们,他们都存留着遗憾和生前的后悔,不过终究可以在这里获得他们所渴望的安宁,并与之前死去的家人、朋友们相汇直到在世的家人有钱帮助买墓地。

我对这本书的感触特别深,被爱感动的同时也为世间的不平等和残酷而感到恼怒。

第一天,杨飞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带上预约号前往了殡仪馆。

殡仪馆里竟然还分成了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

余华展示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有钱人都趾高气扬的走向进口焚尸库,拥有着价值连城的墓地,且能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

然而普通人静静的等侯着,走向国产的焚库炉。

杨飞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并没有墓地,不知去何方。

余华运用讽刺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社会中其实也是如此。

第二天,他回忆了自己过去的婚姻。

上流社会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边两年多,之后她却厌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为一个海归博士而跟他离了婚。

后来李青第二次的婚后生活过的极其不幸福,结果自杀了。

人们总是会被金钱所迷惑、对自己生活感到不满,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后变得一无所有。

杨飞和李青的爱情被现实所隔绝,但是两人之间的挂念和爱一直存在着。

第三天,杨飞讲述了自己的出身。

出生时,从厕所洞里掉落到了火车铁轨上,被杨金彪即时发现并辛苦拉扯长大。

他年幼在杨金彪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被他们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动了,使我热泪盈眶。

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杨飞!在工地工作时还把他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杨飞喝;为了照顾好他终身未娶;毫不犹豫地支持着他的工作事业;得了不治之症离家出走为了不拖累他。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

《第七天》读后感5篇整理《第七天》读后感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七天》读后感1怀着奇怪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余华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无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许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许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大事之后有怎样的.经受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无望确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眠,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2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第七天》。

看完了心里有点憋得慌。

想知道一本小说讲什么,不能不了解。

余华祖籍山东,浙江长大,做过牙医,后弃医从文,北京生活过十几年。

擅长构建奇异、怪诞的框架。

但他认为这是极力接近真实。

《第七天》也是他构建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亡者的。

里面有人们生前的回忆,有墓地者得安眠,无墓地者可以永生。

有点类似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亡灵的世界。

里面的情节也很紧凑,每个故事靠着巧合的时间串联起来,不至于太突兀,但是连起来看又让人觉得悲凉。

前天十月初一,约等于北方人的清明节。

这一天里,人们会到逝去亲人的坟头画个圈,烧些纸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好些,也期望亲人能保佑这个世界的人生活顺当些。

下班的时候,观察十字路口,好多人都在烧纸钱。

大约是新北京人吧,老家的坟头太远,回不去,只好在路口烧些钱,表达一下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七天》感
再读余华的《第七天》,依然热泪盈眶。

书中以我(杨飞)死后还魂,行尸走肉,穿梭阴阳,追忆过往,逼问现实,勾勒出一幕幕现实的死,憧憬了一幅幅期许的生,描绘了一片凄美的世外桃源,取了一个讥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但看这里有多美: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十分欣赏这个地名——死无葬身之地——哈哈,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唐朝杜甫就在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千年之后,在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努力实现小康之际,我们依然活时买不起房按不起揭安不了家,死后买不起墓地入不了土安不了身!
我国民间习俗,人死后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即所谓烧七,魂魄才会散去,方能重新投胎。

第七天,恰是头七,据说这一天死去的人
回魂返家,兴许这是书名第七天的由来。

又或许上帝造人从死到生用了七天,书中的我从生到死也恰好行尸走肉了七天,似乎还给了上帝,隐约中有点生不如死的味道。

人生的精彩,在于活的多样。

一切都是约数,除了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一步步迈向死亡。

正因这生的不易,才憧憬死的安乐。

因这生的不公,才憧憬死的平等。

当然,也只有在那个美丽的“死”外桃源,才能实现人人死而平等。

君不见书中殡仪馆里,普通死坐塑料椅候烧,豪华死坐着舒适的沙发;普通死用国产的炉子烧,豪华死用进口的炉子烧。

如果遇到市长这种权贵,哪怕是死在和嫩模共进高潮的床上,也可以坐在豪华贵宾室候烧,烧的时候炉子用一台停一台。

君不见普通死穿着平时的衣服甚至别人的衣服,豪华死身穿蚕丝寿衣图案鲜艳价格上万;普通死骨灰盒没有雕刻几百元,豪华死大叶紫檀雕刻精美价格六万;普通死有的有墓地有的没有墓地,豪华死墓地“建在高高的山顶,面朝大海,云雾缭绕,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

而我,不仅没有墓地,连骨灰盒也没有,迎接我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于是,虽然轮到我烧了,我却没有起身,开始了我第一天的行尸走肉。

我于是看到了很多人的死,这些死,多是被和谐社会活活逼死的:我去家教,碰到了郑小敏,而她的只能付得起30元家教费的工人父母在午睡时被政府强拆压死在废墟中,政府甚至连报道都没有,
可怜的小敏怕父母找不到,一直坐在废墟上等待父母回来,在寒风里哆嗦地写着作业。

我去吃面,谭家菜饭馆煤气爆炸,我和谭家鑫一家被炸死。

而其实,他们可以跑掉的,因为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常年大吃大喝入不敷出,他们只好堵着客人收钱以期维持生计,结果谁都没堵住,谁都没收着钱,反而把命搭进去。

我的死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报道我曾经的爱人而忘了跑,是因为爱情而死,算是殉情。

我的前妻李青,一个美得惊艳的女人,一个被总裁当成花瓶陪酒的女人,一个外表强硬内心柔弱的女人,一个拒绝官二代嫁给老实巴交的我的女人,一个为了事业离我而去的女人,一个被留美博士丈夫包二奶找小姐后传染了性病的女人,一个被官员包养卷入高官腐败案的富豪的女人,在浴缸里割腕自杀。

我的父亲杨金彪,21岁时从铁轨间捡了我,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25岁时为了爱情把我在孤儿院门口丢弃了一夜,从此悔不终生,为了我拒绝所有的姑娘;大四时掏光积蓄给我买西服领带,忍痛把我还给亲生父母,27天后我回到他身边,当夜他泪流满面;退休后第二年患了淋巴癌,被病魔一点点吞噬;为了不拖累我,在去曾经丢弃我的孤儿院心灵救赎时病死。

商场着火,报道7人死亡,21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而其实,通过封口费,删除了38个死者的名字。

我心里的妈妈李月珍,在发现医院弃婴后被车撞死,连着27具死婴的尸体停放在太平间时被人为制造的塌陷神秘失踪。

鼠妹刘梅因不满男友拿山寨的苹果骗她而跑去跳楼,在回心转意时因手脚僵硬不慎坠楼死。

鼠妹的男友伍超为了给鼠妹买块墓地跑去卖肾,结果感染致死。

鼠妹的男友伍超自知时日不多时委托肖庆帮女友买墓地,肖庆买好墓地后,遇到车队为市长送死导致堵车加上天气原因造成的车祸在公交车站被压死。

暴力审判,张刚踢了李姓男子的一双睾丸,“一双睾丸”多年上访无望后报复砍死张刚,半年后被执行死刑。

还有一个终因无法承受警察的毒打与折磨被迫承认杀死老婆的人,被枪毙半年后老婆回来了,政府赔了钱,父母和哥哥嫂子为他买了墓地。

他是屈打成招冤死。

嗟乎,豪华死的普通死的爽死的冤死的该死的不该死的……终究死了,但愿生的人活得美好,死的人活得自在。

即便贫穷如我,不仅没有墓地,连骨灰盒也没有,迎接我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死后仍可死无葬身之地。

好好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