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中国哲学 复习资料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 冯友兰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则进一步明确了宇宙 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分的架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功之处 正是在于,他较之胡适更彻底地仿 效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哲学 的系统。这个模式绝不只是外在的 形式,因为它关涉到内容的取舍和 诠释的向度。冯友兰说:“哲学本 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 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 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 “诺亚方舟”是上帝为拯救他的子民因应惩罚的 洪水所准备的,而当今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基本 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尼采在十九世纪提出的“上 帝已死”,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神的退 隐”,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彼岸世界的真理” 之“消逝”。这也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为世界 “祛魅”之后的最大成果。科学、工具理性成为 现代社会人类构筑“诺亚方舟”的最重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途径,世界没有救世主,人类必须自 己做主。那么,该由谁来保证人类自己不会犯错? 谁又能确保人类不会自取灭亡?科学和工具理性 是否具有不可辩驳的正当性、合法性?
• 为什么要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1)对于现在中国哲学史论述方式需要反 思,保持警惕;
• (2)对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不应妄自菲 薄;
• (3)担当意识:中国哲学的世界话语权要 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特别需要面对现实问 题——文史哲皆然。
•三、普遍性问题:
•
•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所谓 “全球化” 的时代,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突飞猛进的 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越来越紧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日益 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也似乎日益绑定 在一个不可逆转向前急进的历史洪流中的 “诺亚方舟”之上。
• 然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 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 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尴尬后果: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实在论、 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 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 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国人对于中国 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 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到目前为止的中 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 “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央大学哲学系, 创立于1920年(南高师)。
南京大学哲宗中哲考题2004-2020
2004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法术势(法家)2.元气自然论(王充)3.不真空论(僧肇)4.性情三品说(韩愈)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你认为魏晋玄学的主题是什么?2.你怎么看佛教的四谛说?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述评。
2.谈谈你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看法。
2005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三表(墨家)2、四谛(佛家)3、能听(所)(佛教)4、格物致知(儒家)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儒家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你是如何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并发表评论。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不具“合法法”;有学者则认为,中国哲学不存在“合法”不“合法”的问题。
请阐述你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看法。
2006年三、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每题1分,合8分)1.《春秋繁露》董仲舒2.《论语》孔子3.《仁说》朱熹4.《正蒙》张载5.《传习录》王守仁6.《坛经》佛教禅宗7.《复性书》李翱8.《通书》周敦颐四、解释名词(每题4分,合32分。
简明扼要,无需论述。
)1.道(老子)2.仁(孔子)3.《中庸》(子思子)4.“三玄”(魏晋玄学)5.濂洛关闽(宋明理学四个派别)6.格物致知。
(儒家礼记)7.“四谛”(佛家)8.“五行”五、简述题(每题10分,合20分。
答出要点即可)1.墨家对孔子及其儒学批判的主要方面及你的理解。
2.简述儒家心性学说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六、论述题(1题,20分)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智慧和现代价值的看法。
2007年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四端”(儒家)2.独化(郭象)3.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4.血气心知(戴震)2.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一、中国早期宗教的发展1、自然神崇拜2、图腾崇拜每个氏族或部落成员承认自己与某个图腾有血缘关系而对它加以崇拜体现人对先祖的寻根3、祖宗神崇拜4、上帝崇拜阶级社会帝/天帝廷天命例:“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自然的力量二、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1、商朝的上帝授命思想绝地天通: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败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其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即绝地民与神想通之道。
2、周朝“以德配天”思想周攻打商“恭行天之罚”周人认识到“天命靡(不)常”,唯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敬德保民”“敬德安民”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早体现“民心无常,唯惠是怀”“天不可信,我道为宁王德廷”——《周书》“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易经》体现朴素辩证思想现存《周易》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它们虽同属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年代。
一般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内容:《经》包括卦象、卦辞、爻辞,分上、下二部。
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
共有八卦(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别卦)《传》包括__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卦、杂卦、序,共十篇,旧时称“十翼”。
成书: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了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而挂爻辞大约编纂于殷末周初,殷周之际。
孔子作传思想:1、朴素辩证2、矛盾对立与转化3、变化发展关于矛盾转化与人的能动性的联系第二章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长大后,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
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
后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
南京大学哲学综合(试题)马哲部分2003-2010
2003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简述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
3、我们说,”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
请从物质形态普遍反映特性的角度简述人类意识的起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态,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试从认识的历史演化的角度说明“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2004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是什么?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试用认识论基本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请你根据这段话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向工人阶级利益的价值指向性与其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2005哲学综合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与根本性质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183页),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3、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选择论”和“建构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括号里的为另一种答案忠恕:①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
②“忠”要求积极为仁。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途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内容。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
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孟子提出的观点,即通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并用理性把握道与义从而达到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理性道德的高度自觉与意志的坚定作用。
)良知:明王守仁提出,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孟子的良知指先天的道德观念,王阳明的"良知"则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a.道德意识的主体,b.对天理得的觉察与意识,c.与物相对的精神本体。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无非是自然法则。
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
(老子的观点,指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的规律支配,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没有人为的成分。
这体现了无为的观念。
同时这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
)心斋: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
南大中国哲学复习
南大中哲复习指南(一)这些天有几位同学都联系到了我,尽管专业各有不同,但都是立志于在2015年考上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的。
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为各位的考研之路尽一些绵薄之力,当然,我现在还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虽然考上的概率很大,但也绝不可掉以轻心,我会在近期根据同学们的复习进度,给出我不同的复习建议。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
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
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
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
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
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
加入政治的复习。
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试题集
2000年考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卷(限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专业考生做)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要说明你对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解。
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范畴有几种含义?这些含义之间有何联系?3、简析“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
4、剖析“真理是人类经验的自制形式”这一命题的错误实质。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有人说,与毛泽东晚年实行的政策相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政策是“后退”了。
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请运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理由。
2、辨证法、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卷(限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生做)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范畴有几种含义?这些含义之间有何联系?2、剖析“真理是人类经验的自制形式”这一命题的错误实质。
3、试比较“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
4、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辨证法、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2、试述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错误实质。
它对人类认识发展有何影响?3、强调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矛盾调和论”有何本质区别?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课一:507 科学思想史一、你从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过程中,得到哪些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迪?(25分)二、简述近代生物进化论发展的历史过程。
(25分)三、你如何评价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25分)四、简述你所理解的科学史与科学思想史。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5分)2001年考试科目一:311 马克思主义哲学A卷(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考生做)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试述相对与绝对的辨证关系。
2、简要说明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内容。
南京大学哲学综合(试题)马哲部分2003-2010
南京大学哲学综合(试题)马哲部分2003-20102003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简述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
3、我们说,”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
请从物质形态普遍反映特性的角度简述人类意识的起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态,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试从认识的历史演化的角度说明“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2004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是什么?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试用认识论基本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请你根据这段话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向工人阶级利益的价值指向性与其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2005哲学综合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与根本性质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183页),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3、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选择论”和“建构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南京大学历年真题汇总中国哲学史部分(原著填空与翻译)15年上传
南京大学历年真题汇总中国哲学史部分(原著填空与翻译)一.原著填空:《论语》:1.,天下归仁焉。
,而由人乎哉?2.,其为仁之本与。
3.,可谓仁之方也已。
4.礼之用,。
5.,非道弘人。
6.子曰:笃信好学,。
危邦不入,。
天下有道则见,。
7.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2.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老子》:1.,唯道是从,道之为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反也者,道之动也,,。
3.,解其纷;,同其尘。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二曰,三曰。
5.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6.,是以有德;,是以无德。
7.圣希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孰为此者?天也。
,而况于人乎?8. ,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
9.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0.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地法天,天法道,。
《中庸》:1.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
2.诚者,;诚之者也,。
3.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莫见乎隐,。
故君子慎其独也。
,谓之中;,谓之和。
4.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
《孟子》:1.,犹刍豢之悦我口。
2.父母俱存,,一乐也。
仰晃愧于天,,二乐也,,三乐也。
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
4.,义,人路也。
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6.万物比备于我矣。
,乐莫大焉。
,求仁莫近焉。
《易传》:1.一阴一阳之谓道,,善也,,性也。
南京大学哲学系《9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目 录2014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版)200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06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0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04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03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02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4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2中国哲学原著(含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版)哲学综合一、简述题。
(30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及理论实践上的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为什么说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哲学?二、论述题。
(40分)1.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谈谈对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的理解?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简述题(80分)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及特点?2.禅宗的主要思想及特点?3.魏晋玄学的主题及发展过程及各学派观点?4.朱熹理气关系论?中国哲学原著一、写出下列句段的出处或作者。
(30分)1.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2.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
3.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6.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7.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8.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9.道远乎哉?触事而真。
圣远乎哉?体之即神!10.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11.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2.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
13.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之也。
1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011-2014南大中哲真题
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综合+中国哲学原著真题先给你们看看今年的题目吧,大部分我还记得:(带下划线的以前考过)哲学综合一、简答(4*10')1、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条件论的基本观点。
3、谈谈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论述(2*15')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2、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三、作者(2*8')大同书大学问道德经复性书论衡通书论语(忘了两个,欢迎补充)四、名词解释(4*6')1、五行2、八识3、离坚白4、鹅湖之会五、论述(2*20')1、孟子“仁政”思想评述。
2、程朱理学“理”的主要内涵。
中国哲学原著一、出处或作者(2*15')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3、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4、行之非艰,知之惟艰。
5、道不离人,人不离道。
(坛经)6、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7、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8、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9、若无心而已,尔介有心,即具三千。
10、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11、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王守仁)12、性者,心之理也;情者,性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朱熹)13、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剩下两个忘了二、原著填空(2*10')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4、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三、翻译(2*20')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新祥旭南硕堂: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24年考研全科定制辅导计划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简老师对2024年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专业介绍,招生人数,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复试内容,录取办法,复习规划等几大方面。
一、院系介绍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20年。
1952年院系调整时撤销系建制,1960年恢复设立政治系哲学专业,1977年恢复哲学系,2000年在哲学系编制内设立宗教学系。
本系另一源头为民国时期另一哲学重镇——金陵大学哲学系。
在数十年历史中,刘伯明、汤用彤、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程石泉、倪青元、殷海光、熊伟、陈康、苗力田、潘菽、孙叔平、孙伯鍨等一批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本系任教。
1978年,以本系教师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并直接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
在数代学者的努力下,本系形成了既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迄今已发展成为人才培养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研究成就显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教学与研究基地。
本系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
2002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自设)等八个博士点和相应硕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宗教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设有涵盖上列所有学科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本系还主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建设工作。
各学科均可接受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和海外留学生。
二、专业介绍招生年份:2023年招生院系:哲学系招生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01 (全日制)儒家哲学02 (全日制)佛教哲学03 (全日制)道家与道教哲学04 (全日制)儒、释、道三教关系05 (全日制)20世纪中国哲学06 (全日制)东方哲学与宗教注:01-05方向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拟招生人数:12 (06方向单独排名,招生4名)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③673 哲学综合④998 中国哲学原著与东方宗教三、参考书目673哲学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哲学概论》,林德宏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与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中国哲学复习笔记
中国哲学复习笔记中国哲学复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
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
(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的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礼记(参百科)第二章孔子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
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根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他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讲解,首句以"无极而太极〞解"太极图"第一图,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
"太极图"的第二图由坎离互含之象构成。
周敦颐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然后根据物极必反之理,推断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这时便会生出阴气。
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动静各以对方的终极状态为转化依据。
"太极图"的第三图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织之象。
周敦颐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五行是阴阳的展开,而阴阳又是太极的展开,太极本来即是无极,由此也引申出"一〞与"万〞的关系。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万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故"是万为一〞;由统一的本原可以分化出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来,故"一实万分〞。
由"太极图"的第四、五图,周敦颐得出,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不同的是人得二气五行之秀,为万物之最灵,在衍化的意义上,人与万物的产生并无先后之分。
但就人类与万物的差异性而言,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的思想。
"立人极〞主要指"中正仁义〞之类的人伦规。
二."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根本命题是"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哲考试是中国哲学专业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哲考试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易是造物者的智慧之作,也是造物的法则”。
周易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道家主张隐逸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法家崇尚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成为主流,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隋唐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并称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宋明清时期,儒家成为正统,但佛教和道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元的思想流派。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忠敬君父,尊孝弟兄。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礼、乐、义、礼等价值观。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隐逸自然,强调谦和柔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道”、“无为”、“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等理念,提倡“兼爱”和“非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济世安民”理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著作反映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以法治国家和约束人民,提出“法治”、“权谋”、“法非仁”等重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孔子: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孔子的思想中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天命、礼、仁。
1. 超越层面:天命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有两个内涵:一是自然之天,二是指一个超越社会与个人的哲学范畴。
孔子又将“天命”从周代宗教信仰对象推进到人的理性认识对象,体现了人对鬼神的理性主义态度。
孔子“天命”理性主义因素的影响:一、“天命”的超越性质使中国思想始终保持或潜存着对某种高远精神的追求,不会枯竭于现实、世俗的层面。
二、理性特质又阻止了这种追求掉入宗教的藩篱,使儒学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保有非信仰理性。
2. 社会的层面:礼正名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礼的思想实质:孔子认识到的、追求的是礼的形式之内蕴涵的某种精神实质。
具体指的是礼调谐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及其属于人性的根源。
他认为“中庸”是从外在形式上确定礼的实践标准。
“仁”是从内在实质内容确定。
礼的范围: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和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在基础。
3. 心性层面:仁“仁”是从内在精神品性上裁定一个人对“礼”的践履程度,具有内在性特点。
“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得到“仁”的方法是为仁由己和推己及人。
孟子&荀子: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人禽之辩中,孟子阐述了人之为人的道德特质。
又提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则直接阐发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性善论观点。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展现出善性是因为受过教化,所以应该用礼制约束人的恶性。
由是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却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老子:思想体系道论:“道”,老子所说的“道”无形、无相……(无规定性),但没有“道”作为总法则的规定性,万物就无法产生,因为道是万物产生的前提。
人生哲学:1、反者道之动(1)对立的事物和概念互相依赖。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呈现与之相对立一面的特征。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2、贵柔守雌3、知足抱朴4、处下不争5、为腹不为目社会政治思想:1.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2.不妄为:统治者对人民应顺其自然,不强为、妄为。
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3.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名家代表人物:(1)惠施:合同异派。
重视事物的同一性,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主要思想历物十事。
(2)公孙龙:离坚白派。
重视事物的差异性,坚持认为事物及其属性是静止不变的。
9主要思想白马论、离坚白论和指物论。
离坚白: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伦理:兼爱、交相利。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天道观:天志、明鬼。
天志是墨子兼爱学说的外在保证。
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政治:尚贤、尚同、非攻。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社会生活:节用、节葬、非乐。
非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节葬。
认识论:三表法。
三表法是检验是非利害的标准。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前人经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百姓耳目见闻)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功利效果)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分期:﹝1﹞正始玄学,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何晏主要思想是无名论;王弼则为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中名教本于自然、圣人有情无累以及得意忘言。
﹝2﹞竹林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主要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声无哀乐。
﹝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欧阳建、郭象,裴頠主要思想是崇有论和自生说;欧阳建的主要思想是言尽意论;郭象主要思想是从山林到庙堂、独化论(自生、相因)、玄冥之境(即有即无的统一)、名教即自然。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所在。
有无之辩为这一论辩提供了理论基石;言意之辩为有无之辩奠定了思维方式上的依据。
玄学总的理论发展方向是一步步地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之合为一体。
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
“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
阮籍和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对名教与自然的统一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二者不可分离。
玄佛合流:魏晋时期玄学与大乘佛教般若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思潮。
早期般若学的传播先天不足,译传失真又缺乏真正理解般若学的“中观”的方法。
汉末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本无(性空)来论证发挥“一切皆空”的思想,既适应了当时民众朝不保夕、普遍关注个人生死祸福的精神需要,也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相契合之处,故与玄学合流而蔚为一代显学,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玄佛合流”思潮。
佛教般若学在玄学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众多学派,其中主要的就是所谓的“六家七宗”。
“六家”指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
后第一家本无宗分为本无和本无异二宗,故称“七宗”。
佛学性具善恶说:“一念三千”之念为“心念”,“心”为性体、理体;“三千”含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前者为净法、善法,后者为染法、恶法。
故天台宗依“一念三千”,又可引出“性具善恶”“性具净染”之说。
天台学依其“圆融三谛”的实相观,就实相说展示了“空”“假”“中”三谛,就众生说则开立为成佛的“正因”“了因”“缘因”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作为非善非恶的中道,人人都有;“了因佛性”和“圆因佛性”或善或恶,或善恶相杂,九届众生的善恶高下就是依此二佛性得到分判的;及至众生成佛,则了、缘二佛性皆归一于中道。
智者大师认为,了因、缘因二佛性中善恶兼具,且不可断,如果断了善恶,就非了因和缘因佛性了。
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理论基础是一念三千与法界互具。
性具善恶的提出,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修行成佛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禅宗南北六祖之争及背后旨趣:神秀与惠能的宗风差异,一是顿悟,一是渐修。
神秀北宗以本觉的自性清净心为依持,强调拂尘看净、息想摄心的坐禅渐修,形成了与慧能南宗依持人们当下之心而强调不假修习、顿悟见性的禅法之差异。
神秀的禅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观心论》中。
弘忍的“守土真心”,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
神秀继承了这一理论,他从“一切善恶,皆由心发”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
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
神秀认为,心有“静心”和“染心”两种差别。
若随染造恶,则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若观心修行,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
根据这一理论,神秀进而提出,观心的根本要求就是摄心守净,去恶离染。
神秀把贪嗔痴“三毒”视为种种烦恼和邪恶的根本,把六根而起的六识视为损真如体的“六贼”。
求解脱者,就是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苦。
这也是修行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神秀把观心和念佛联系在一起。
惠能南宗禅法,主要是以融摄了《楞伽》心性论的般若无所得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自心与佛性无二,众生与佛无别,强调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自心迷悟的不同。
南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是建立在般若实相学与涅盘佛性论相融合的产物——人们的当下之心的基础上的。
宋明理学致良知: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一方面指人要扩充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指良知所知实在地付诸行为中去,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鹅湖之辩:朱熹和陆九渊就心即理和性即理、无极与太极、为学之方几个观点在鹅湖寺发生的一次讨论。
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
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
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无极与太极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
3、为学之方陆九渊:先立其大;朱熹:格物穷理张载气论:1、太虚即气,气化万物。
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
“气”是“至实”又是“太虚”这种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不同的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2、气化:张载认为,气是运动变化的。
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与气的关系在于理气先后与理气动静。
1、理气先后:就本体层面而言,理与气是不可混;就其运行显现而言,理与气决不可分。
2、理气动静:“理有动静”指涵动静之理。
周敦颐所谓阳动阴静并不是指太极自身能静动,所以说“非太极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静的根据是理。
能够运动的二气与自身不动的太极好像人跨马,人(太极)没有绝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
理学的发育环境极其形成路径:发育环境:(一)佛教、道教的理论挑战(二)三教的冲突与融合(三)唐代儒学的觉醒;孟子升格运动:1、唐初-安史之乱:科举考试没有《孟子》。
韩愈尊“孔孟”,取代“孔颜”。
2、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首次列入科举。
王安石3、南宋:《孟子》上升为经,与《论语并列》。
周敦颐、张载、二程、朱陆等人的推动。
升格运动完成。
4、元文宗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封“邹国亚圣公”。
形成路径:1、超越经学2、消化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