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中国哲学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

孔子: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

孔子的思想中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天命、礼、仁。

1. 超越层面:天命

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有两个内涵:一是自然之天,二是指一个超越社会与个人的哲学范畴。孔子又将“天命”从周代宗教信仰对象推进到人的理性认识对象,体现了人对鬼神的理性主义态度。

孔子“天命”理性主义因素的影响:一、“天命”的超越性质使中国思想始终保持或潜存着对某种高远精神的追求,不会枯竭于现实、世俗的层面。二、理性特质又阻止了这种追求掉入宗教的藩篱,使儒学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保有非信仰理性。

2. 社会的层面:礼

正名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礼的思想实质:孔子认识到的、追求的是礼的形式之内蕴涵的某种精神实质。具体指的是礼调谐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及其属于人性的根源。他认为“中庸”是从外在形式上确定礼的实践标准。“仁”是从内在实质内容确定。

礼的范围: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和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在基础。

3. 心性层面:仁

“仁”是从内在精神品性上裁定一个人对“礼”的践履程度,具有内在性特点。“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得到“仁”的方法是为仁由己和推己及人。

孟子&荀子: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人禽之辩中,孟子阐述了人之为人的道德特质。又提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则直接阐发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性善论观点。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展现出善性是因为受过教化,所以应该用礼制约束人的恶性。由是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却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老子:思想体系

道论:“道”,老子所说的“道”无形、无相……(无规定性),但没有“道”作为总法则的规定性,万物就无法产生,因为道是万物产生的前提。

人生哲学:1、反者道之动(1)对立的事物和概念互相依赖。(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呈现与之相对立一面的特征。(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2、贵柔守雌3、知足抱朴4、处下不争5、为腹不为目

社会政治思想:1.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2.不妄为:统治者对人民应顺其自然,不强为、妄为。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3.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名家

代表人物:(1)惠施:合同异派。重视事物的同一性,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主要思想历物十事。(2)公孙龙:离坚白派。重视事物的差异性,坚持认为事物及其属性是静止不变的。9主要思想白马论、离坚白论和指物论。

离坚白: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伦理:兼爱、交相利。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天道观:天志、明鬼。天志是墨子兼爱学说的外在保证。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政治:尚贤、尚同、非攻。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社会生活:节用、节葬、非乐。非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节葬。

认识论:三表法。三表法是检验是非利害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前人经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百姓耳目见闻)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功利效果)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分期:

﹝1﹞正始玄学,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何晏主要思想是无名论;王弼则为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中名教本于自然、圣人有情无累以及得意忘言。

﹝2﹞竹林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主要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声无哀乐。

﹝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欧阳建、郭象,裴頠主要思想是崇有论和自生说;欧阳建的主要思想是言尽意论;郭象主要思想是从山林到庙堂、独化论(自生、相因)、玄冥之境(即有即无的统一)、名教即自然。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所在。有无之辩为这一论辩提供了理论基石;言意之辩为有无之辩奠定了思维方式上的依据。玄学总的理论发展方向是一步步地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之合为一体。

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

阮籍和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郭象对名教与自然的统一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二者不可分离。

玄佛合流:

魏晋时期玄学与大乘佛教般若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思潮。

早期般若学的传播先天不足,译传失真又缺乏真正理解般若学的“中观”的方法。

汉末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本无(性空)来论证发挥“一切皆空”的思想,既适应了当时民众朝不保夕、普遍关注个人生死祸福的精神需要,也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相契合之处,故与玄学合流而蔚为一代显学,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玄佛合流”思潮。佛教般若学在玄学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众多学派,其中主要的就是所谓的“六家七宗”。“六家”指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后第一家本无宗分为本无和本无异二宗,故称“七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