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切片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
《徒手切片制作》课件
《徒手切片制作》PPT课 件
徒手切片制作 PPT课件
介绍
本课程将介绍徒手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材料、切片技巧、保存方法等。
准备材料
水果
西瓜、菠萝、香蕉等
刀具
菜刀、水果刀、削皮器等
盆子或盘子
切片技巧
1 选择合适的水果
2 切除果皮
3 将水果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状或片状 4 处理一些特殊形状的水果
保存方法
1 切好的水果可以放在盆子或盘子里 2 可以将水果放入
1 使用刀具时要小心谨慎
2 切片时要确保水果处于稳定状态
3 常备医药箱,以防切伤手指
结论
徒手切片制作水果是一项有趣的技能,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家可以掌握基 本的切片技巧,享受饮食中的快乐。
技能训练五徒手切片技术
技能训练五
徒手切片技术及 植物各种细胞的组织结构观察,常常 都是要对临时所见到的植物进行即时 的观察,为了能很好的观察其结构特 征,又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仪器,必 须要对它们进行做徒手切片做成临时 装片进行观察。通过本次训练着重要 解决这些问题。
器材和用具
显微镜、双面刀片、载玻片、 盖玻片、解剖器、滴瓶、药芹等。
训练内容和方法:
讲解和反复练习徒手切片技术
训练内容
基本组织细胞的观察,用芹菜叶 和叶柄做徒手切片做临时装片进行 观察,观察其薄壁组织(同时培养 动手能力) 。
训练内容
3.输导组织细胞的观察,观察 南瓜茎纵、横切永久装片(或做芹 菜叶柄纵切片)进行观察。
作业
1.试述做好徒手切片的关键技术 和注意要点。 2. 绘基本组织和厚角组织细胞 图。
徒手切片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切片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徒手切片,并能够对切片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细致观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切片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切片的厚度控制,切片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切片刀、镊子、蒸馏水、染色液等。
2. 教学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组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切片吗?为什么要进行切片?(2)讲解切片的概念和意义,引出徒手切片的制作。
2. 讲解制作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切片刀,准备实验材料。
(2)固定材料:将实验材料放置在载玻片上,用切片刀轻轻压下。
(3)切片:手持切片刀,轻轻切割实验材料,注意切片的厚度和完整性。
(4)洗涤:将切片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轻轻振荡,去除杂质。
(5)染色:将切片放入染色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6)观察:将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
3. 动手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
(3)教师讲解切片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切片的厚度、完整性和透明度。
4. 结果分析(1)学生观察切片,分析切片的特点。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切片技巧。
2. 结果评价:分析学生制作的切片,评价切片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3. 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兴趣和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目标达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42.3徒手切片法制作植物临时装片
一、材料准备
2
二、徒手切片
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材料,拇指略低于中指,使材 料突出于手指之上,以免刀口损伤手指。右手平稳地拿住刀片,将 刀片平放在左手的食指第一指节的皮肤上,与材料切面平行,然后 以均匀的力量,自左前方向右后方拉,注意要用臂力而不是腕力。
切片时要湿润材料和刀面,使之滑润,且动作要快,一刀切下, 切忌中途停顿或前后作“拉锯”式切割。
一、材料准备
徒手切片一般运用于软硬适度的植物根、茎、叶等材料。 先准备一个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准备好毛笔,滴管和刀片等用 具和待切的材料。将待切的材料截成2-3cm长的小段便于手持,削 平切面。 若为质地较软而薄的材料,可将其夹在支持物中一同切片。支 持物通常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先将支持物切成高3~5cm、 长、宽0.5cm的立方体小块,将其中部纵切形成一缝,然后将修整 好的材料夹在其中。
连续多切几片,转移至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然后用毛笔将较 薄切片挑取至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3
二、徒手切片
左手拿材料,右手切片挥臂来自续切片将切片放入盛水的培养皿
4
初中徒手切片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徒手切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徒手切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操作切片刀,使切片达到均匀、薄厚适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切片制作的成品,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切片是如何制作的?如何保证切片的均匀和薄厚适宜?2. 讲解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1)选取材料:选取新鲜的植物或动物组织作为切片材料。
(2)固定材料:将材料用固定液浸泡,使其保持原状。
(3)切片:用切片刀将固定好的材料切成薄片。
(4)染色:用染色液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观察。
(5)封片:将染色后的切片封存,以便保存和观察。
3. 展示切片制作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切片制作的全过程。
4. 实验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分配任务:每组选取一个实验员,负责切片制作;其他成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过程。
(3)实验操作:按照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4)观察与讨论:观察切片效果,讨论切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教师点评与总结(1)点评实验过程,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总结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强调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6. 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思考:如何提高切片质量?如何改进实验操作?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2. 观察与讨论: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实验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八徒手切片技术》教案
《实验八徒手切片技术》教案实验九徒手切片技术一、教学目标学生学会植物组织徒手切片技术二、材料与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滴管、0.1%碘液、实验材料及夹持物、吸水纸、擦镜纸、毛笔、培养皿三、实验原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样品,必须是透明的薄片,因此,首先要把观察的材料制成透明的切片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徒手切片法是指手拿刀片把新鲜材料切成薄片,制成临时装片的方法。
此法简单方便,不需设备即可保留植物活体状态。
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各组检查实验材料与用品。
2.检查实验预习情况:(1)实验内容;(2)实验原理;(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方法。
3.入门(示范操作)指导。
教师演示:(1)用双面刀片截取材料(芹菜叶柄),削平切面。
左手三个手指拿住材料,使材料突出于手指上面。
(安全教育)把刀刃放在经过削平的平面上,然后轻轻地压住它,以均匀的力量和平稳的动作,从刀刃的右侧,斜着向左的方向切,继续切片,一连切几个切片,然后用毛笔取下,切下的切片放在有水的培养皿中。
(2)叶片夹在莴苣茎中进行切片。
(制片、染色和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前面几次实验已重点练习过,教师简单讲解,不再演示操作。
)4.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讲解注意点:(1)切片时,右手平稳地拿住刀片,两手应该可以自由活动,切时两臂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使肘臂紧靠身体或压在桌子上,要用臂力而不要用腕力而且不要用力过大。
(2)切片时为了避免材料枯干,应使材料的切面及刀刃上保持有水,呈湿润状态。
(3)切片时,所切的材料和刀片一定要保持水平方向。
如果斜向切下材料,虽然切片很薄,但会由于细胞切面偏斜而影响观察。
(4)徒手切片时,最重要的是要切下一小片平而薄的组织,而不是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切片。
例如切一茎的横切片,不要求切下圆形的一片,而只需切下一小部分即可。
5.点评: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6.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7.评比:哪些组运用徒手切片技术制作的切片质量比较好。
实验一徒手切片法
徒手切片法
利用刀片或有柄剃刀徒手将材料切成薄片后置于载玻 片上进行活体观察,或经过一系列药品处理,制成永 久片子。
此法既可做临时制片,必要时也可作成永久制片。 方法简便、快速,要求设备简单。 徒手切片技术要求熟练,才能切出符合要求的薄片,
切片厚度为20-25um。
一、实验目的
4. 观察: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内部结构清晰即可进行 下面步骤;
5. 复水:将70%AL倒出 50%AL(5min) 蒸馏水(5min) 6. 染色:用1%番红水溶液染色30min-1h(染色时番红尽可能时间长些) 7. 冲洗:用蒸馏水冲去表面红色染料; 8. 脱水: 50%,70%、85%,95% AL各5min; 9. 对染:用1%苯胺蓝染液染色30s-5min; 10. 用95%AL溶液快速冲去多余染料; 11. 100%AL脱水两次,每次5min; 12. 透明: ½纯酒精+ ½二甲苯(5min) 二甲苯(5min); 13. 封片:用加拿大树胶封藏,封片时镊子先呈45°角放置盖玻片,后轻放,忌
气泡。
滴水 加盖盖玻片
放置标本 叶的横切
四、实验结果
切片充分且透明,细胞重叠不明显,在显微 镜下能清楚地观察茎或者叶片的各部分横切 面的内部结构;
木质化细胞壁呈红色;纤维素细胞壁呈蓝色; 细胞质呈淡蓝色。
五、作业
实验完毕,每人交制好的玻片标本1片,在 标签纸写上玻片名称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
70%、85%,95%,100%)、1/2二甲苯 +1/2纯酒精,二甲苯,1%番红水溶液,1%苯胺蓝 的95%酒精溶液,加拿大树胶。
三、实验步骤
1. 取材:选择发育正常,有代表性的幼茎或叶片,用刀片从植株上割下,立即 进行切片或保存在水中以防萎蔫;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徒手切片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制作植物切片的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
2.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难点:1. 切片过程中如何保持切片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2. 如何正确观察和描述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刀片、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显微镜用镜头纸、显微镜清洁剂、剪刀、镊子、植物标本(如洋葱鳞片叶、植物叶片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单、笔记本、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切片吗?切片在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徒手切片。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徒手切片的原理和方法。
2. 讲解制作植物切片的步骤:(1)取材: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如洋葱鳞片叶、植物叶片等。
(2)固定:将植物材料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细胞固定。
(3)切片:用刀片将浸泡好的植物材料切成薄片。
(4)展片:将切片展平在载玻片上。
(5)盖片:用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避免气泡。
(6)染色:用稀碘液染色,使细胞结构更加清晰。
(7)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描述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学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切片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学生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四、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徒手切片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切片的厚度、染色时间等。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生物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实验九徒手切片法制片技术
实验九徒手切片法制片技术实验九徒手切片法制片技术一、目的要求徒手切片法是观察植物内部结构的简易制片法。
所需的仪器用具简单,药品经济,操作方便,费时较短,且易于保持材料的天然色泽和活体结构,必要时,也可经过脱水、染色制成永久制片而保存。
但是徒手制片对于体积过小,质地太软或太硬的材料,则难于处理,同时,也不能制成连续切片,这些均为不足之处。
二、材料、用品1、用品显微镜、剃头刀(或刀片)、毛笔、镊子、培养皿、染色皿(或小酒杯)、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1%番红水溶液(或50%酒精溶液),0.5%固绿95%酒精溶液,70%、85%、95%酒精,纯酒精、二甲苯和中性树胶或加拿大树胶等。
三、方法与步骤1、选材所用材料不宜太软或太硬。
一般植物幼嫩的根茎或一些植物的叶片、叶柄等均可使用此法。
质地较薄的材料,如叶片,可沿主脉两侧切成宽约5~6毫米,长1~1.5厘米的小块,夹在夹持物(如胡萝卜根或马铃薯块茎等)中进行切片。
使用夹持物时,先将夹持物的中央切成两半,然后将切好的材料夹入,合拢夹持物进行切片,也可将叶片卷成筒状再切。
2、切片(1)盛清洁的水于培养皿中。
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及食指、中指夹住材料,拇指的位置要低于食指,并使材料的上端伸出指外2~3毫米,材料的切面必须保持水平方向。
(2)右手执刀(剃头刀或刀片),平放在左手食指之上,刀口向内,自左前方向右后方滑行切割,要用臂力,不要用腕力,不可向内平切。
(3)拉切的速度宜快,一次切下,不要中途停顿或似拉锯式,以免损伤材料或切得不平。
(4)切片过程中,如发现由于用力不均而使材料表面倾斜时,必须立即削平。
(5)刀片或剃刀必须锋利,材料及切片均需经常沾水,以保持材料湿润、润滑。
(6)切下的薄片可随时涮入培养皿的水中,以备观察;等切到相当数量后;再选择其中最薄的透明度最大的做成临时玻片观察。
如想短期保存,可用水或甘油封藏。
如希望长期保存所切的材料,则还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做成永久玻片标本。
第三章 徒手切片法
第三章徒手切片法徒手切片法是指用手拿刀片(或剃刀)把新鲜材料切成薄片,徒手切片法所作的切片通常不经染色或经简易染色后,封藏于水中即可观察,但也可制成永久制片。
观察但也可制成永久制片优点不需用切片机等贵重仪器有一刀片或剃刀就可 不需用切片机等贵重仪器,有一刀片或剃刀就可以进行切片;制片简单迅速能及时观察植物生活组织结构 制片简单、迅速,能及时观察植物生活组织结构和颜色。
缺点微小、柔嫩、含水过多以及坚硬的材料,很难用此法切成薄片。
此法切成薄片不经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易切成薄厚不均或不完整的切片。
切出的片子厚于切片机切片,也不适合对植物子房及胚胎等材料做连续切片。
操作步骤选取待观察的植物材料初步切取大约3长的小块1.取材选取待观察的植物材料,初步切取大约3cm长的小块,再依切片的具体要求,将组织块修整为0.5cm的材料块。
2.切片以左手夹住材料,用右手平稳地握住刀片。
切片时,使刀片与材料的断面保持平行刀口自左上方斜向使刀片与材料的断面保持平行,刀口自左上方斜向右下方,动作要均匀有力。
材料与刀片须常以水湿润。
切下的薄片立即用毛笔蘸水后粘取移入盛有清水的培养内培养皿内。
胡萝卜木髓观察材料剃刀双面刀片切片33.选片切片完整,在培养皿中选择薄而均匀且切面完整的组织切片,捞在载玻片上作临时水装片,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结构能被清晰地显示出来,则可制成永久保存封片。
4.固定与染色FAA中固定15分钟至1小时,取镜检合格的切片投入小时将切片移入蒸发皿或小培养皿中,依次用50%、0%浓度乙醇脱水然后60%、70%各级浓度乙醇脱水,然后放入含1%番红的70%乙醇溶液中染色30min以上。
5. 脱水染好色的切片移入70%、80% 、90%、95%乙醇各级脱水5min 。
滴加含1%固绿的95%乙醇溶液染色30s 。
再换入95%乙醇中分色,最后进入无水乙醇脱水5min 。
切片移入1二甲苯混合溶液6. 透明1 :1的无水乙醇:二甲苯混合溶液4min ,再移入纯二甲苯5min ,组织切片呈透明状。
植物徒手切片法
植物徒手切片法植物徒手切片法是一种基于人工操作的植物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与机械切片法和冷冻切片法相比,植物徒手切片法具有操作简便、花费低廉、得到的切片形态更完整等优点。
下面将详细阐述植物徒手切片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操作流程植物徒手切片法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来制备植物组织切片,其步骤如下:1、准备植物材料首先应选择质地较软的植物组织,如果肉、嫩叶、茎尖等部位。
在制备切片前,需要将植物材料沿着纵向切开成薄片,并在切片表面涂上几滴液体切片液,使切片更易于切割。
2、切片将植物材料置于平板上,使用手工刀片沿着组织指定的方向进行切割,制备出薄片。
为使切片均匀,则需细心、耐心地调整刀片角度和切割力度,避免损伤植物组织。
3、染色和封片经过切片制备后,需要进行染色和封片处理,以保证切片的结构完整和细胞形态的清晰显示。
不同的组织染色方法不同,一般采用常见的克罗姆酸盐染色或吉姆萨染色。
然后用封片剂将切片封装,保证切片在显微镜下不受光线干扰。
二、应用领域在植物科学领域中,植物徒手切片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为其在各个领域中具体的应用。
1、生理学和解剖学研究植物徒手切片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组织器官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而揭示植物生理生态的内在机理。
该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
2、细胞学研究植物徒手切片法也可用于分析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进一步研究细胞在不同生理生态条件下的变化。
例如,在植物育种中,利用植物徒手切片法可以对遗传育种材料进行细胞形态学评价,从而为植物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3、药物和化学物质筛选研究植物徒手切片法可应用于筛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复含、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植物成分。
通过对植物样品进行切片、染色、显微镜观测等步骤,可以对植物中所含物质的活性和生理效应等进行初步研究。
4、教学与科普植物徒手切片法是学生学习植物科学的基础实验,在学校的植物科学教学中经常用到。
实验三 根茎叶显微观察与徒手切片
实验三根茎叶显微观察与徒手切片一、目的要求1、学习植物的徒手切片技术2、了解植物细胞的多样性,积累植物组织的知识,建立组织与功能协调一致的概念。
二、基本原理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都是由各种细胞和组织组成的。
通过切片,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切片中分别看到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等。
徒手切片法是指手拿刀片把植物新鲜材料切成薄片,制成临时的水装片用于观察的植物组织制片技术之一。
所作的切片通常不经染色或经简单染色,也可以通过脱水与染色制成永久制片。
徒手切片的优点是简单、方便,不要复杂的设备,不经化学药物的处理,基本上保留了植物活体的状态。
其操作要点是:在培养皿中放入清水。
用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等拿住材料,拇指略低于食指,且拇指要伸直呈反弯状态,中指等在下部稳定材料。
材料切面要高于拇指,但略低于食指,双面刀片放在食指上,只有给它略加一个向下的力时,刀刃才能接触到材料。
右手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双面刀片的一角,留出所有的刀刃部分,使刀刃近手指的一端首选接触到材料,然后让刀刃在材料上斜切下去,如果把材料切面看作是一个长方形的活,那么刀刃在材料上拉的是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即从左前方向右后方拉切,注意不是垂直切向材料,一片,一片⋯⋯,轻松、快速地切,估计有满意的了,再一起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挑选最薄的一片,装片观察。
不要试图每一片都很薄,也不要追求切片形状的完整。
其次,一定要注意,切片时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要挺胸、放松地进行,是整个手臂在用力,也就是你在切片时,是肩关节在动,而不是肘关节,更不是腕关节。
另外,切片时水是润滑剂,你的手指上、材料上、刀片上随时都应该有水。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双面刀片、培养皿、滴管、吸水纸、毛笔,根茎叶结构的相关切片、鸢尾Iris tectorum的根、某种合适的双子叶植物的根、蚕豆Vicia faba的茎、蚕豆的叶、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茎、大叶黄杨 Euonymus japonicus的嫩茎、芹菜Apium graveoiens的叶柄、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或大叶黄杨的叶、小麦Triticum aestivum或其他禾本科小草的叶、萝卜的肉质直根,清水、I2-KI水溶液、0.1%番红染液四、实验步骤(一)根的显微结构1、根尖的内部结构取玉米或洋葱根尖纵切永久制片,置于显微镜下,由根的最先端逐渐向上观察根尖的各区,注意各区细胞的特点。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及反思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徒手切片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
2. 徒手切片制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徒手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2. 观察切片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切片、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2. 植物叶片、茎等切片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提问: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呢?二、探究(15分钟)1. 讲解徒手切片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示范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技巧。
3. 学生分组进行徒手切片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观察(15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四、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 教师总结徒手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更薄的切片以获得更清晰的观察效果?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徒手切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植物细胞的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 学生在制作切片时,对于切割力度和角度的控制不够准确,导致切片厚度不均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切割技巧。
2. 学生在观察切片时,对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够清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植物细胞的特点。
3. 在课堂拓展环节,学生对于如何制作更薄的切片以获得更清晰的观察效果思考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动手制作徒手切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结构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模板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徒手切片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能够制作出薄而均匀的切片。
(3)学会观察并描述切片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
2. 观察和描述切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 切片均匀、薄而透明。
2.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水、吸水纸、切片材料(如洋葱鳞片叶、植物叶片等)。
2. 学生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切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切片是如何制作的?切片在生物学研究中有何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徒手切片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强调切片均匀、薄而透明的重要性。
三、分组实验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实验器材。
2. 教师演示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观察与描述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切片,描述切片的结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制作切片的过程,评价其操作熟练程度和切片质量。
2. 观察与描述评价:评价学生对切片结构特点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全面。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切片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制作植物叶片切片、观察细胞结构等。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
2. 观察切片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1. 切片的制作技巧。
2. 观察切片时对结构的识别。
教学准备:1. 生物显微镜、切片夹、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解剖刀、解剖针、剪刀、镊子、放大镜等实验器材。
2. 鸡蛋、洋葱、马铃薯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切片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切片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讲解制作步骤1. 实验原理:介绍徒手切片的制作原理,让学生明白切片的目的是为了观察生物组织结构。
2. 制作步骤:a. 准备材料: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b. 制备切片:用解剖刀将实验材料切成薄片。
c. 水合切片: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水。
d. 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切片上。
e. 染色:用滴管滴加染液,染色切片。
f. 观察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征。
三、学生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制作切片。
四、观察与讨论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征。
2. 小组内讨论切片的结构特征,总结归纳。
3.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强调切片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拓展思考:如何提高切片的质量?如何观察和识别切片的结构特征?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和制作步骤时,应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
4.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
初中徒手切片教案模板范文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徒手切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 学会使用刀片、显微镜等工具进行徒手切片。
- 能够识别并描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教学重点- 徒手切片的操作步骤。
-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识别。
#### 教学难点- 切片厚薄均匀,避免细胞损伤。
-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 教学准备- 教具:刀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酒精、盐酸、碘液、显微镜载物台、镊子、纱布、实验记录表等。
-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徒手切片实验器材。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徒手切片吗?它有什么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徒手切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 切片前的准备:将新鲜的植物材料浸泡在盐酸中,以软化细胞壁。
- 切片过程:用刀片在载玻片上切割材料,注意切片要均匀、薄厚适中。
- 染色:用碘液染色,以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与记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并记录下来。
2. 展示徒手切片的操作视频,讲解操作要点。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徒手切片实验。
3. 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观察与讨论1.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识别并描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3.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观察和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 教学反思1. 课后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徒手切片操作的理解程度。
徒手切片的基本要求
、目的与要求1、学习并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学习徒手切片技术。
3、了解细胞基本结构和厚角组织的特点。
二、材料和用品1、自备材料:解剖器(镊子、解剖针、单面刀片或双面刀片);洋葱鳞茎、青红椒、芹菜叶柄、女贞叶片或其它植物的叶片、胡萝卜块等。
2、其它材料和用品: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纱布、蒸馏水、吸水纸、10%甘油水溶液、50%甘油水溶液、纯甘油、碘—碘化钾稀溶液、培养皿、吸管。
三、实验内容1、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徒手切片方法四、实验方法要观察、研究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以及一些很微小的藻、菌植物等,这些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来观察,要用显微镜观察,首先必须制成各种制片,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制片的方法很多,这里着重介绍临时装片法和徒手切片的方法技术。
1、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临时装片法是用少量的新鲜植物材料,如单个细胞、薄的表皮或切成的薄片以及其它小的或扁平的材料(如丝状或叶状的藻类、菌类、蕨类的原叶体和孢子囊、纤细的苔藓植物等等),把这些材料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做成玻片标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可以保持材料的生活状态和天然的色彩。
此法一般多做为临时观察使用,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染料染色,制成永久制片或用某些化学试剂作组织化学反应。
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如下:(1)清洁玻片:将盖玻片和载玻片用清水洗净,再用纱布擦干,擦玻片时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夹住玻片的两边,右手食指和拇指包住纱布,同时擦到的玻片的两面,用力要均匀。
注意:由于盖玻片很薄,所以擦盖玻片时要特别小心,用力要轻,右手食指和拇指要轻轻捻动,以免把盖玻片捏破。
(2)放置材料:先将载玻片平放在桌面上,于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或稀甘油,然后用镊子镊取或吸管吸取少量要观察的材料(如洋葱鳞叶表皮或水绵……),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或甘油中,再用镊子和解剖针将材料展平或分散开,勿使材料折叠或干燥。
(3)加盖玻片及其它处理:为了避免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以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盖玻片的两个角或用镊子夹住其一端,使盖玻片的一边先与载玻片上的水滴边缘接触,而后徐徐放下另一边,当盖玻片被夹持的一边将贴近载玻片时,则可放手或抽出镊子,使其自然轻轻复盖,这样可以使盖玻片下的空气挤出,免生气泡。
徒手切片的制作教学设计
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一、教学设想根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通过观察、观看、多次探究、给予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获取制作临时切片的知识,实现认知迁移,进而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练习制作徒手切片。
2.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识别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等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切片的能力和进一步操作显微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三、教学重难点制作临时切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突破徒手切片的制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回忆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来熟悉徒手切片的制作,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制作全过程,以此来突破这一难点。
五、学情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并且也学过临时装片的制作,但要让学生完全按照书本的介绍进行独立操作,还有一些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教学策略1、通过观察,指导和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采用直观手段,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协助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的活动逐渐获得制作临时切片并观察叶片结构的能力,实现认知迁移。
3、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逐渐获得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并通过课上反复的自主动手实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七、课时分配1课时八、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鲜嫩的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如小叶黄杨、菠菜叶)、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盛有清水的小玻璃器皿、吸管、纱布、毛笔、显微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九、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复习提问:1.依据制作方法的不同,玻片标本分哪几种?2.依据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玻片标本分哪几种?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二)讲授新课(板书)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1、多媒体软件展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2、实验步骤:1)切取观察材料取小叶黄杨或其他双子叶植物的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与要求1、学习并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学习徒手切片技术。
3、了解细胞基本结构和厚角组织的特点。
二、材料和用品1、自备材料:解剖器(镊子、解剖针、单面刀片或双面刀片);洋葱鳞茎、青红椒、芹菜叶柄、女贞叶片或其它植物的叶片、胡萝卜块等。
2、其它材料和用品: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纱布、蒸馏水、吸水纸、10%甘油水溶液、50%甘油水溶液、纯甘油、碘—碘化钾稀溶液、培养皿、吸管。
三、实验内容1、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徒手切片方法四、实验方法要观察、研究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以及一些很微小的藻、菌植物等,这些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来观察,要用显微镜观察,首先必须制成各种制片,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制片的方法很多,这里着重介绍临时装片法和徒手切片的方法技术。
1、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临时装片法是用少量的新鲜植物材料,如单个细胞、薄的表皮或切成的薄片以及其它小的或扁平的材料(如丝状或叶状的藻类、菌类、蕨类的原叶体和孢子囊、纤细的苔藓植物等等),把这些材料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做成玻片标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可以保持材料的生活状态和天然的色彩。
此法一般多做为临时观察使用,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染料染色,制成永久制片或用某些化学试剂作组织化学反应。
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如下:(1)清洁玻片:将盖玻片和载玻片用清水洗净,再用纱布擦干,擦玻片时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夹住玻片的两边,右手食指和拇指包住纱布,同时擦到的玻片的两面,用力要均匀。
注意:由于盖玻片很薄,所以擦盖玻片时要特别小心,用力要轻,右手食指和拇指要轻轻捻动,以免把盖玻片捏破。
(2)放置材料:先将载玻片平放在桌面上,于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或稀甘油,然后用镊子镊取或吸管吸取少量要观察的材料(如洋葱鳞叶表皮或水绵……),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或甘油中,再用镊子和解剖针将材料展平或分散开,勿使材料折叠或干燥。
(3)加盖玻片及其它处理:为了避免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以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盖玻片的两个角或用镊子夹住其一端,使盖玻片的一边先与载玻片上的水滴边缘接触,而后徐徐放下另一边,当盖玻片被夹持的一边将贴近载玻片时,则可放手或抽出镊子,使其自然轻轻复盖,这样可以使盖玻片下的空气挤出,免生气泡。
注意载玻片中央的液滴要适中,既要使其充满盖玻片,又要不会使盖玻片浮动或使液滴从盖片下外溢,假如水不够,可用吸管小心地从盖玻片的边上再滴入一小滴水,使它和盖玻片下面的水相接触;如果水太多,溢出盖玻片,则可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的上面,一定不能被水浸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小心地取下盖玻片,擦干以后,再按上述方法重新盖上。
这样做好的装片,便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根据需要,临时水装片做好后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染色(例如用碘—碘化钾或番红等来染色),其方法是直接在盖玻片的一侧加一滴染液,用吸水纸条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引入染液,以使盖片下的材料染上色。
注意:临时装片根据需要可以水封片或以甘油封片,凡用以临时观察,不欲久留的装片均可用水封片,制成水装片;需要提前半天或一天就备出的装片或者观察后须保留一定时间的装片,为防止水分蒸发,出现材料收缩现象,则适宜用甘油封片,制成甘油封片,用甘油封片时,保留时间短者,可用10%甘油水溶液,保留时间长者则须从10%甘油中再转入50%甘油水溶液中或在此液中浸一小时后再转入纯甘油中封片。
用甘油做临时装片的优点是不仅封片保留时间长,且有加强材料透明的作用。
本实验以洋葱(或大葱)鳞茎内表皮为材料,通过撕皮法做临时装片,用碘—碘化钾做染色剂,在观察做片效果时同时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细胞核等。
2、徒手切片法徒手切片法简称手切片法,即手拿刀片将材料切成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的薄片的方法。
是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及研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
徒手切片的材料一般是新鲜的,有时也可用预先固定好的。
这种切片方法虽然有其缺点,如:不易做到将整个切面切得薄而完整,往往切出的片子厚薄不一;过软过硬的材料比较难切。
但其优点很多,如:工具简单,只要有一把锋利的剃刀或双面刀片就够了;方法简便,容易学会;节省时间,只要有现成材料,可以立刻用刀片切成薄片,当即观察,即便要染色,时间也不长;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可以看到组织细胞内的自然结构和天然颜色。
徒手切片的方法见图2—2。
一般材料的徒手切片方法(1)将材料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削平切面。
(2)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关节指弯夹住材料,使之固定不动摇。
为防止刀伤,拇指应略低于食指,并使材料上端超出手指2~3毫米,不可高出过多,否则切片时材料容易动摇,也不容易切薄。
(3)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刀片的右下角(刀片要非常锋利,双面刀片必须是新用的),刀口向内,并与材料切面平行,切片前先将材料和刀口上蘸些水,使之切时滑润。
(4)切的方法,以刀口自外侧左前方向内侧右后方拉切,这样可以边切边看清切片的进展情况,同时切起来也比较顺手。
切片时只用臂力而不要用腕力及握刀指关节的力量,左手保持不动,不要两手同时拉动,两手不要紧靠身体或压在桌子上,并且动作要敏捷,材料要一次切下,切忌中途停顿或推前拖后作“拉锯”式切割。
关键是要切得薄而平。
如此连续切片,切下数片后,用湿毛笔将切片轻轻移入培养皿的清水中备用。
(5)在切片过程中刀口和材料要不断蘸水,以保持刀口锋利和避免材料失水变形。
所切的材料和刀片一定要保持水平方向,不要切斜,如果切斜,即使很薄,但由于细胞切面偏斜,同样影响观察。
(6)切下足够多的切片后,挑选薄而平的切片做成临时装片供镜检,必要时也可以制成永久装片。
挑选切片时,不一定要材料切得很完整,只要切得很薄就行,有时只要有一小部分就可以看清其结构了,如玉米茎横切片,只要有四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小片,就可以看出内外维管束的大小、多少及每个维管束的构造。
因此切下的切片不是每一片都适用,也不是只有全面切得薄的才能用,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次可多选几片置于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通过镜检再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材料用以观察。
柔软和坚硬材料的徒手切片方法过于柔软的材料,如植物的叶片或其他薄而微小的材料,难以直接执握手切,则须夹入坚固而易切的夹持物中切。
常用的夹持物有胡萝卜根(用胡萝卜时可将中间硬心即木质部切去用其余部分)、土豆块茎、接骨木的髓部及通草髓等。
但须要注意的是通草髓遇水既变软,可将其保存在酒精中备用。
切前先将夹持物切成长方小体,上端与纵轴垂直面削平,若被切材料属叶状体一类的薄片,将夹持物从上至下纵切一缝,材料夹于其中即可,如不是叶状体,即将材料夹于其中,或根据材料不同在缝里挖一个和材料形状相似、大小相同的凹陷,把材料夹在凹陷里。
然后用手握住夹持物,采用上述方法将夹持物和其中的材料一齐切成薄片,除去夹持物的薄片,便得到材料的薄片。
坚硬的材料要经软化处理后再切。
软化的方法:一种是对于比较硬的材料,先把材料切成小块,后进行煮沸,经3~4小时煮沸后,再浸入软化剂(50%酒精∶甘油=1∶1)中数天至更长些时间,而后再切。
另一种,对于已干或含有矿物质,比较更硬的材料,要先在15%氢氟酸的水溶液中浸渍数周,充分浸洗后,再置入甘油里软化后再切。
本实验主要以青红椒、芹菜叶柄为材料做徒手切片练习。
并通过青红椒切片结果装镜观察来了解细胞基本结构中叶绿体和有色体;(提示:青椒切片细胞内绿色的小颗粒为叶绿体,红椒切片细胞内红色的小颗粒为有色体。
)通过芹菜叶柄切片结果装镜观察来了解厚角组织的结构特点。
(提示:芹菜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棱角处稍靠内方有一团具有珠光色彩的组织即为厚角组织。
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其细胞壁厚为角隅处,其细胞壁的性质是初生壁性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有强烈的吸水性,故显微镜下有珠光色彩。
)五、综合分析1、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是什么?2、做临时装片盖盖玻片时应注意什么?3、徒手切片法切取柔软和坚硬材料时应怎样进行?六、实验报告自选材料制做几种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写出你所做装片的步骤和要点。
学案六实验一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解读两纲1.识记鉴定实验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2.掌握实验原理、步骤,理解实验目的、方法。
3.学会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正确选用鉴定试剂,并能按规范的要求操作,独立完成鉴定工作。
4.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样液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作出实验结论。
5.能熟练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和使用低倍显微镜,了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6.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二、高考热线1.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以简答题出现,重点是以对比的方式考查相关实验的异同点。
2.以教材实验为依据,设置实验设计题是今后考查的重点,如“设计实验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就是依据教材中的实验3的原理和步骤。
三、学法指点1.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三种物质的鉴定原理、过程及注意事项。
2.对比三种物质鉴定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掌握试剂使用上的区别。
3.根据所学的原理鉴定类似物质,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
四、教材梳理(一)实验原理生物组织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可分别与某些化学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_____________。
(1)可溶性还原糖+__________试剂—→砖红色沉淀可溶性还原糖+班氏糖定性试剂—→__________(2)脂肪+__________________染液—→染成橘黄色脂肪+苏丹Ⅳ染液———————→染成______(3)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试剂—→溶液呈紫色(二) 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 实验材料(四)方法步骤1.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1)制备组织样液:苹果切块、研磨、________。
(2)鉴定组织样液:1 支试管+2mL_____________+2mL________________,振荡试管,(溶液_______色?),________2min左右,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________色→棕色→_________色)。
2.脂肪的鉴定(1)切片制作:用花生子叶作徒手切片。
(2)染色:1块载玻片+切片+ 3滴________染液,3min后吸去染液+ 2滴50%________溶液去浮色,吸去后+ 2滴__________,盖盖玻片。
(3)镜检鉴定: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子叶最薄处,再用高倍镜观察。
(圆形的脂肪颗粒为_____色)。
3. 蛋白质的鉴定(1) 制备样液:大豆切片、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