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

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押击。

先秦儒家诗教重视政教伦理,规范社会秩序,能够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其中关于诗教的“思无邪”的教化思想以及“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诗经》在道德、情感、艺术表现、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后世的审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诗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启示作用。

大学诗教的重要意义与诗词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大学诗教的重要意义与诗词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在诗 词教 学中强化诗教 传统 的重要意义
从 事诗词教学 的高校教师都必 须明确诗词 教学的 目
内” 。所 以, 传统儒学 礼 、 乐、 诗三位一体 , 即《 礼记 ・ 乐记 》
所说的 , “ 乐也者 , 动于 内者也 ; 礼也 者 , 动于外者也 ” 。三 者从 内从外使人心而“ 动” , 从而达到养心种德的 目的。而 诗 比乐之作 用更重要 , 它 的从“ 动 于 内” 而 约束人 比礼 的 从行 为规 范的外在 约束更 有效果 , 因为它依靠情 感 的潜 移 默化力 量 陶冶人 的情操 。 激 活人 的 自律 机制 , 从 而 教
化 于无 形 。
标, 那就是它不 只是 简单地教学生 阅读 、 理解 和欣赏几首 诗。 也不 只是教一些 平仄声韵 的基本知识 ; 而是要通过诗
词的教学 , 营 构 一 种 以 诗 词 为核 心 内 涵 的文 化 气 氛 , 承 续
诗教之传 统 , 陶冶 学生之情 操 , 提升学 生 的人 文 素质 , 重 塑学生的人文精神。诗词 是中华 民族文化 的长期积淀 , 具 有强大 的渗透力 、 诱导力 , 对人 们的思想行 为能产生无形
在 大学文科文学类课 程 中,古代 文学是最重要 的一 门课程 , 其 中的诗词教学是重 中之重 。这其实是 由古代文
学 的内容所决定 的。中国是一个重诗文的 国家 , 诗文一直 以雅文学 的面孔高居 中国文学之殿堂 。而在诗文 中, 诗因 其缘 情绮靡的姿质最适应 中国抒情言 志 的国情 , 因此 , 自 孔子的 “ 不学诗无 以言 ” 及 其对 诗歌 的“ 兴、 观、 群、 怨” 功
于是“ 夕阳文学” 与“ 银发工程” 。诗教不 同于教诗 。 但 诗教
离不开教诗 。所 以, 通过诗词 教学强化诗教传统 , 把广大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情 ” 至 于“ 厚 ” 是 “ 于深 度 、 。 敦 则 富 富有远 意 的感 情 。 也 可 以说 是 有 多 层 次 , 至无 限层 次 的感 情 ” 我 乃 ③。
们都知道 , 随着 时 代 、 环境 的 变迁 。 者 对 于诗 文 意 学
旨的说解 , 有 所 不 同 。 说 作 者 与 读 者 并 非 处 于 也 虽
不 事情 , 云 温 柔 敦厚 是 诗教 也 。 裴普 贤先 生 憎切 故 ” 申言 之 日 :大家 读 了诗经 , 以提 高人 品 。 成温 柔 “ 可 养 敦厚 的性情 。 因为诗歌 是感 情 的流露 。 诗教以 自身 的体悟 与感 受 。 新 态 于 重 赋 予文 学作 品新 的生 命 , 得 读者 之 意 不 能与 作 者 使 之 意 完 全 契 合 。 是 出现 了所 谓 “ 无 达 诂 ” 于 诗 的现
至于 “ 温柔 敦厚 ” 的意 旨究竟 如何 , 孔颖 达 《 唐 正
相 同时空 。 者 抒 发情 绪 的力 量 无法 发 挥 及 时 的效 作
应 . 者无 法 领 悟 或掌 握作 者 在 表 现语 言行 为 时 的 读
义》 :温 谓颜 色温 润 , 谓情性 和柔 , 云 “ 柔 诗依 违 讽谏 ,
敦 厚 之 诗 教 理 论 而 无 由也
关 键 词 : 教 ; 柔 敦厚 ; 无 邪 ; 观 群 怨 诗 温 思 兴 中 图分 类 号 :2 2 10 . B 2 ; 6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6 3 (0 11 -0 1 0 1 7 — 12 2 1 )10 0 — 7
学术繁 荣作 出更 大贡 献 。
“ 教 ” 论 的 现 代 意 义 与 实践 诗 理
李 添 富
( 台湾 师 范 大 学 国文 研 究 所 ,台 湾 台北 0 2 2 02 )

述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诗教理论及其影响

述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诗教理论及其影响

述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诗教理论及其影响摘要: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出现的“诗教”理论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人文思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基本的人文精神的塑造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试从诗教理论的产生着手,分析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变化轨迹和对各时期中国语文教育和社会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诗教理论;语文教育;影响朱自清曾说:“在诗论上,我们有三个重要的,也可说是基本的概念。

‘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的‘诗教’。

后世论诗,都以这三者为金科玉律。

‘诗教’虽托名为孔子的话,但似乎是《诗大序》的引申义,它与比兴相关最密。

”儒家将最早提出“诗教”这一概念术语归结于孔子,而且,儒家的“诗教”观念与“温柔敦厚”的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较早体现这个观点的是托名孔子编定的《礼记·经解》,其中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毛诗序》更是直接穿凿附会,将《诗经》的所有篇目都解释为完全述说“后妃之德”、体现温柔敦厚的作品:“《关雌》,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诗经》到底能不能承担这个大的任务?经过《诗经》教导出来的是否就是温柔敦厚的呢?历代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争论。

声乐教学中的“诗教”实践

声乐教学中的“诗教”实践

声乐教学中的“诗教”实践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诗教”则是在声乐教学中的一种实践方法,通过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诗教”的概念、特点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声乐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诗教”的概念“诗教”是一种在声乐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将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通过诗歌赏析和演唱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在“诗教”中,老师会选取一些优美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并通过声乐训练的方式来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强调情感表达。

在“诗教”中,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演唱歌曲,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更是对诗歌情感的体味和传达,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曲调和情感的融合。

2.突出意境表现。

诗歌有其独特的意境,通过声乐表演来展现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这是“诗教”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学生在演唱时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声音的表现来传达出诗歌中的情感和情境,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3.结合文学艺术。

在“诗教”中,音乐和文学艺术相结合,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演唱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三、“诗教”的实践方法1.选择合适的诗歌作品。

在“诗教”中,老师需要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不仅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更要适合声乐演唱的要求。

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来选择不同难度和风格的诗歌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深入解读诗歌。

在选择好诗歌作品之后,老师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并通过声乐训练的方式来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准确地把握曲调和情感的融合。

诗教的历史溯源和当代功用

诗教的历史溯源和当代功用

教学主张|诗性之光早已光照中华民族生存的思而诗教正是延先民在这是迄今我们可以信赖的关于诗歌谣和歌辞,是一种人类生命》《击壤歌》等就折射出人类最初的生诗逐渐从率性的语言流的特殊精神生活表达。

正因从采集到的战争是生存不可把握的选而统治者需要赞美,契合随着人类精神需要的多诗的创作,可见物质生成过程中,中国先民诗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字表达的独“持人性情”之理。

而后可考名人因性情成为特征更加明显的文体,成了人唐以诗取士,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诗歌明清诗词余绪萦回,滋润了一代又一“诗教”一词源于孔《诗》,无以言。

”此时,孔子的诗教是以蹈,亦诗亦歌,尝试设计读写结合、说唱结合、等多种类型组合的学习活动,在作”的教学流程中增加“自选动作”,的就是在于求新、求变、求突破。

提升。

毕竟,只有打开窗户,地看到阳光;只有推倒围墙,会发现远方。

3.诗歌学习任务:高阶突破从根本上说,量的多寡,相和质量。

如果任务过多,的含金量,难免高耗低效;一,但又缺乏必要的要求界定,要。

”事实上,习任务,的回应。

比如,“背诵全诗”求和任务,要求:场合选择、人员组织、果评价……也许,“背诵全诗”级成为“视频制作”,任务,又丰富了学习体验。

无论是“问题引导”还是动”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是否体现性”;二是是否突出“创新性”;富有“挑战性”。

比如,可以设计人‘驴友’”的学习任务,友”并说明理由。

题很现代,答案很开放。

其实,要,背景、人生追求,并通过寻找分析、评价,以形成“创见”。

显然,的任务简约而不简单,及各种知识的介入。

机给予资源、支持、点拨与品评。

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实践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KY202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责任编辑田12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2.10|《诗经》教,其具体课程是编订“六经”,《诗经》为首,由此确立了我国的诗教传统,孔子诗教有与礼教、乐教融合的传统。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后学孟子、荀子,直至韩愈、朱熹、王阳明等,皆重视以《诗经》教。

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一、儒家诗教介绍儒家诗教是一项深切考究和理解礼仪主义的思想。

它以表达礼仪道德准则为本,将儒家价值观以华丽的文字、理论精辟地呈现在歌词中。

崇尚美德,反对暴力,要求人们以仁义为准则,扩大普世价值,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二、儒家诗教深远影响1、提升良知:儒家诗教的禀赋膳食能够提升人们的良知感和对于礼仪的认知,使大家更加明确对于行为表现的要求,有助于各位人士的修养与陶冶。

2、让社会更和谐:儒家诗教也能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把包容、重视、尊重以及敬老尊幼作为行为准则,让社会关系具有更加融洽而和谐的特质。

3、增强道德意识:儒家诗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素质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设定,加强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强调了仁义的个性美育,进而极大的促进人们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儒家诗教价值突出1、追求真理:儒家诗教坚持追求真理,启迪人们去思索本质,故而布局思考、认知和实践等层次,全方位运用理性,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实现整体发展。

2、促进友爱:儒家诗教以一种能传承友爱的语境,提倡“仁义礼智信”,从而推动民众之间用理性的心态、文化的基础去理解和沟通,引领人们用忠诚友爱的态度来交往与沟通。

四、儒家诗教现实意义1、促进社会建设:儒家诗教对于个人和社会素质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搭建社会的关系,推动大家在习惯、行为和道德观念上更加和谐一致,促进社会建设的进程。

2、塑造良好形象:儒家诗教能够反映社会良好的实践,引领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非正常行为、恶劣对比成为少数,从而完善社会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儒家诗教概念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准则,并且将其与文字、理论精辟全面结合,既提升了大家的良知感和对礼仪的认知,有助于各位人士的修养与陶冶,又降低了人们之间的矛盾紧张,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表达了以仁义为准则的道德要求,在当今社会大有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搭建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文化,促进大家协作共融、和谐相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相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诗教”的当下意义(演讲稿)

“诗教”的当下意义(演讲稿)

“诗教”的当下意义(演讲稿)“诗教”的当下意义谢有顺最近参加“诗润南国·首届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接触了很多小学生诗人,看他们现场作诗、发言,都有良好的诗歌教养,令我十分惊奇。

我后来才知道,仅仅是在广州,就有数百位研究“诗教”课堂创新教育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学校悄然发起了一场“诗教实验”,提倡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诗育心,起到了明显的实效,也培养了一批小诗人。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媒体上读到关于诗人的丑闻或者轻言诗歌无用的论调。

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信息,却迫使我思考诗歌在当下的意义、“诗教”在当下的意义。

一中国长期来强调以文立国,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偃武修文,四方来朝”,“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

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人的人生,就得熟悉中国的文学。

因为对文有这种异乎寻常的尊崇,日本人甚至给中国取过一个讥讽性的外号,就叫“文学国度”。

确实,中国是一个对文有特殊癖好的民族,历史上也不乏一封信吓退敌国(李白)、一封信气死了人(诸葛亮)、一篇文章吓退鳄鱼(韩愈的《祭鳄鱼文》)的神奇传说。

可见,文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近乎是一种宗教。

而文的核心,正是诗。

所以,在古代,官员中有诗人,隐士中有诗人,皇帝、僧人、侠客中也不乏诗人。

但哪个文人若是写小说或编戏曲,不仅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都不敢留下自己真实的姓名——所以四大名著的真实作者,至今争议不断。

因此,现在风行的小说,在一百年前,还只是被贬为“小道”的文体,那时真正令文人骄傲的是诗。

胡适当年发动白话文革命,阻力最大的也是诗,所以他说,如果把新诗的堡垒攻克下来,白话文学的革命就彻底胜利了。

诗在民众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如林语堂所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中国一直来缺乏那种恒定的、终极意义上的宗教传统,许多人的心灵都处于无所信、也无从信的状态,即便有人说中国是偏重于信佛的国家,但在日常生活层面,佛教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小的。

这点,我们比较中西方的父母给孩子取名一事就可看出:在西方,笃信圣经的家庭,经常把孩子的名字取为摩西、约翰、彼得、以诺等,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圣徒同名是好事,也希望孩子生来就是相信神的人;但在中国,即便是最虔诚的佛教家庭,我也没见过有哪个父母愿意用本尘、了因、空相之类的作为小孩的名字——他们不仅不这样取名,甚至还会觉得取这种名有一种不祥之兆;而像张恨水、谢冰心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被人喜欢,参考的标准正是诗歌,因为这些名字有诗意,有一种特殊的美——这说明,许多中国人并没有把他的宗教信仰带到日常生活中来,真正影响、塑造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还是诗歌的力量。

古典诗词创作的现代意义分析

古典诗词创作的现代意义分析

古典诗词创作的现代意义分析摘要:我国有着丰厚的古典诗词资源,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形式多样。

通过领略古典诗词、借鉴古典诗词、创作古典诗词,一方面可以滋养现代我国社会里人们相对浮躁、匮乏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重温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底蕴,开发其中适宜现代社会的普适意义,让我国的古典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文坛在涉及古典诗词创作方面成果丰硕,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欠缺等问题,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词创作;现代意义;分析我国的古典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韵味深长,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

近代以来,由于一些原因,已经基本淡出了中国社会。

特别是在商业化条件下,人们对于诗词中静谧的氛围、闲雅的境界已经开始陌生。

这就需要借助于普及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古典诗词的创作,在我国当代社会重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境界得到艺术安顿,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标准,对于我国建成现代文明社会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创作的作用(一)达到情感层面的真借助于古典诗词,在开展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疏导现代社会的各种情感,让生活中的快乐、忧伤等情感体验艺术化,当那些喜怒哀乐被通过古典诗词来表现,进行充分的阐释、表达,不仅在形式方面更为典雅,在底蕴方面也更为丰富[1]。

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本身就承载着古代社会的社会情感,虽然时代有所差异,但是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

对于情感来说,其最高境界就属于“真”。

考诸浩瀚的古典诗词内容,已经将各种情感充分体验,形成精炼而又非常蕴藉的文字。

借鉴这些作品,描述人心世态,无论在文学成果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会有更大的成就。

(二)达到艺术层面的美文学作品属于“美的艺术”,借助于优美的语言,精炼地传达丰富多样的感受。

而我国的古典诗词应属其中的优秀代表,特别是在表达形式方面,通过采用诸如押韵、对偶以及用典、平仄等方法,充分描述人类生活,表现各个领域“美”的感受。

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中国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一、传统诗教美育思想简介中国传统诗教美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核心理念是以诗歌来表达价值观,并以此进行美育。

诗歌以其拟人性的表达方式,叙说出美的追求与道德修养等应有的道德观,从而扩大了人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气质。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如《论语》中充满着仁爱的理律和权威的道德准则,《礼记》中渊源于家庭教养,强调礼贤下士和尊重父母。

还有鲁班、老庄等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在发出诗歌美育的呼声。

二、传统诗教美育思想的特色1、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提倡爱国爱护自然,尊重礼仪,热爱和平,追求自然永恒的主题思想,被认为是诗歌和美育根本。

2、浸染着中国科学文化观念。

推崇正气正义,发扬精进敦厚,安定团结,励行诚信,提倡勤学励学等典型理想,可以用来调节国家文化和民族性情,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发展自身潜力。

3、培养着美德义与自省自爱的观念。

认为人的物质关注和精神修养缺一不可,唯有内心的理性冷静和情感的热情相结合,才能塑造出一个高尚的品格。

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对当代诗教的启示1、发扬传统文化精品。

当代诗教应以传统文化精品为基础,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及其习俗的认知,让更多的人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德智体社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自我发展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坚持商道德准则,完善社会伦理价值,以全面培养德智体的素质。

3、提升诗歌的精神意义。

当代实践学习研究诗歌时,应勇于超越美学功能,关注诗歌教育作用,强调精神意义,用新的思想与形式谱写美学新田园,努力超越传统,彰显新时期诗歌思想文化精湛的神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诗教美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诗教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当代人应把诗教美育思想融入到学习诗歌的实践中,提升情感地体验与思想理论的和谐统一,让传统文化精神延续下去,激发更多的人去追求美德。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一、绪言《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①彰焯地阐明了以诗为教,可以培养温柔敦厚情操的道理。

至于“温柔敦厚”的意旨究竟如何,唐孔颖达《正义》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恉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裴普贤先生申言之曰:“大家读了诗经,可以提高人品,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

因为诗歌是感情的流露,诗教即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所以增进文学修养,就有陶冶性情的功能。

”同时更进一步地指出:“这‘温柔敦厚’四字,也可说是《论语·八佾》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两章综合的发展。

”②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中,则从根本指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

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

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

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③。

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学者对于诗文意旨的说解,也有所不同,虽说作者与读者并非处于相同时空,作者抒发情绪的力量无法发挥及时的效应,读者无法领悟或掌握作者在表现语言行为时的情感、态度与思想,于是以自身的体悟与感受,重新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生命,使得读者之意不能与作者之意完全契合,于是出现了所谓“诗无达诂”的现象。

④然而,尽管我们无法统一规范诗篇的意旨,但是每一首诗所呈现的都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是“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的感情。

谈孔子“诗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谈孔子“诗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谈孔子“诗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黄霞;徐晖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1)002
【摘要】诗教在中国历史悠久,是我们独特的教育传统。

最早地有意识地开展诗
歌教育的人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认识到诗歌的多种作用,提出了诗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诗歌教育理论。

孔子的“诗教”理论为后世的诗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孔子在诗歌教育的内容方面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在方法上重视“温柔敦厚而不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在“诗教”的功能方面,间接指出了学《诗》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黄霞;徐晖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工
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孔子的“诗教”理论及其启示 [J], 黄霞
2.孔子的人格理论与诗教观及其关系浅析 [J], 齐雪峰;王丙琴
3.从"《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谈孔子的《诗》教观 [J], 盛莉
4.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J], 马兆杰
5.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J], 马兆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诗教理论及实践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孔子诗教理论及实践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选择上体现 题材的多样性 和体 裁的丰富
性。
忠 、 。” “ ” 信 这 文 即孔 子 整 理 的 六经 ;
“ ”指 的 是 躬 行 实 践 ; 忠 ”指 尽 自己 行 , “ ,
( ) 教学 目标分解上 , 3从 语文学科 应 凸显核心 目标 , 其余 目标应具 体明确 , 既 有层次性 , 又有联系性。孔子诗教的 目标 可以分成三个层 次 ,其 核心 目标也是最 高 目标 , 是培养 “_ ” 君子” 次一级 的 f= “ _ = 人 , 目标 , 是培 养 “ 授之 以政 ” 达 ,使 于 四 能 “
方 ” 专 对 的 士 , 低 层 次 的 目标 是 “ 能 最 培
的心做事 ;信 ” 指的是言 出必躬行 。但 “ , 孔子更强调行 动和实践 的重要性 ,当代 语文教育多受 诟病 的是 学生 口语交际和 书面表达能力等实 践层 次语文能力 的不
足 。 因 而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听 说 的 教 学 最 终
2 1 .( O 09 总第 7 8期 )
孔 子诗教理论及实践 对当前语 文教育 的启示
刘 晓 霞
摘 要 : 千 多年 前 孔 子提 倡 的诗 教 理 论 及 其 实践 . 语 文 与 其 他 学科 的 关 系上 、 教 材 编 写 的 选 材 上 、 教 学 目标 分 解 上 、 两 在 在 在 在
疑 也 限 制 了 语 文 学 习 的 内 容 。 语 文 教 育
候才有意义。 “ ” 仁 是孔 子学 说中最基本 而又是 最核心 的概念 , 以说 “ ” 可 仁 是孔 子理想 人格 的标 本 , 仁人 ” 君 子 ” 是“ “ 的 本质特征 。孑 子 的诗教 审美 思想也是建 L 立在“ ” 仁 的基础上 的人生境界 和做人 之

当代诗教美育的意蕴、原则及其实践策略

当代诗教美育的意蕴、原则及其实践策略

1中国传统诗教的内质分析 、
中国是诗 的国度 , 国文 化是 诗性 文 化 。“ 教 ” 词 中 诗 一 出现在 《 记 ・ 解》 ,孔子 日 :入 其国 , 礼 经 中 “ ‘ 其教可 知 也 。 ’ 其 为人也 , 温柔敦 厚 ,诗 》 《 教也 ” 。 “ 诗教 ” 实践 活动 的萌 芽 , 在 《 早 尚书 》 就 有所 记 载 。 中 在《 尚书 ・ 尧典》 , 中 记述 了虞舜 实施 乐 教 ( 教 ) 实践 和 诗 的 理论 :帝 日 : ! 汝典 乐 , 胄子 。直而 温 , “ 夔 命 教 宽而 栗 , 刚而 无虐 , 无傲 。诗言 志 , 简而 歌永 言 , 声依 永 , 和声 , 音 克 律 八
关键词 : 诗教 ; 育 ; 念 ; 法 美 理 方
诗 教美育 是以诗 教为载 体的美 育实 践 活动 。中 国 自古 有着悠 久的诗 教传统 , 历 史上 它曾 发挥 着锻 造品 德 、 情 在 陶 育美 、 长 知识 、 进 交 流 、 增 促 讽谏 教 化 等 多种 功能 。诗 教 的 美 育功能在传 统的 诗教 活 动 中 虽不 是 主 流 , 在 当代 社 会 但
是诗歌 , 否则就 不能 讽 、 、 、 , 就 点 出 了 上古 诗 、 、 诵 言 语 这 礼
乐相互 渗透 、 歌 教学 与 音 乐 教 学 同时 进 行 的 特 色 。 这 诗 ” 里 的“ 教” 一种 包含 道 德 、 言和 艺 术 教育 的综 合 性文 乐 是 语 化活动 , 是一种 系统 的美 育工程 。郭沫若 在《 青铜 时代 ・ 公 孙尼子 与 其 音 乐 理 论 》 指 出 : 中 国 i 时 的 所 谓 ‘ ’ 中 “ E t 乐
中, 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品格 , 拓展诗教中的美

论孔子的诗教观

论孔子的诗教观

论孔子的诗教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其学说中强调文化学习、道德教育以及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其中涉及诗教观,本文将围绕孔子的诗教观展开论述。

一、孔子与诗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有关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能够教育人们,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文化思想,从而指导人们有所作为。

例如孔子曾说过:“望其项背,信其制礼乐也。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他对诗歌的态度,他认为诗歌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礼乐制度。

此外,孔子在《诗经》中也有较多的体现。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几百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

孔子对《诗经》的研究非常深入,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不仅有一定文学价值,还体现了先贤们的思想和哲学。

孔子在其著述中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诗经》的重视。

二、孔子的诗教理念孔子认为诗教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情感,使人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力。

在诗教中,他不仅注重诗歌的技巧,更重视诗歌中的文化精神。

孔子认为,如果诗歌中没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高尚的道德理念,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成为一首优秀的诗歌。

孔子的诗教理念还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语言表达上。

他强调诗歌的语言要清新、自然、讲究节奏,使人们感受到自然和谐的美感。

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对诗歌表达方式的要求,例如“和风细雨”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诗歌显得平和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孔子的诗教实践孔子对诗教的理论探讨相当系统和深入,同时他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传授。

据史书记载,孔子开设了诗歌课程,向弟子传授了自己的诗教观,激发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热情。

同时,孔子也亲自创作了一些诗歌,其中不乏传世名篇。

孔子的诗歌作品中,体现了他对诗教的思考和理念,这些诗歌经常被用于教学和文化传承。

例如《鲁颂》、《雅颂》等,都是孔子创作的传世佳作,至今在中国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关于诗教传统的体认及现代性思考

关于诗教传统的体认及现代性思考

◎毕玉俊中华诗词在数千年中华文明长河中哺育着华夏子孙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教的优良传统,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可事父,远可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及“不学诗,无以言”的诗论观点,将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讽谏和审美作用,提到一个治性安邦的高度。

今天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内,理应更好地发挥古典诗词这一宝贵遗产的作用,呼唤传统“诗教”的回归,进一步使语文教学回到文化传承本质的轨道上来。

一.在历史文化视野中,充分认识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诗教”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人作的《礼记·经解》篇,托言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实质就是以《诗经》为教材的教育实践活动。

《诗经》最重要的功能在《论语》上有非常鲜明的论述:其核心理论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及“不学《诗》,无以言”学说的创立。

其目的就是通过《诗》教,经世致用,教人“修齐治平”,实现儒家思想核心“仁”、“礼”的目标。

同时,还可以明人伦之道,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毛诗·诗序》对《诗》的教化功能作了进一步强调:“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这种“正、动、感”的育人功能和“经、成、厚、易”的育人成效,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由此,孔子成为“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

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经历朝历代社会制度的变革动荡,而“诗教”文脉绵延流转,流淌成一幅轨迹清晰的民族心灵地图。

诗经的美刺,屈原的悱恻,汉魏的生命精神,陶潜的自我意识,李白的奔放,杜甫的沉郁,东坡的旷达,稼轩的悲慨,遗山的哀怨,直到近代黄公度的时代强音,诗歌文化的精神底色,就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人类、热爱生命。

“诗教”:传统文学教育的当代启示

“诗教”:传统文学教育的当代启示

“诗教”:传统文学教育的当代启示传统文学教育的精髓在于“诗教”,而“诗教”的精神则在于以审美的方式感发人的性情,实现人格塑成与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等诸多目的。

关于传统“诗教”的现代研究和阐释,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已逐渐展开,并且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

本文拟对“诗教”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品格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诗教”,并对现实文学教育有所助益。

一、“诗教”的理论前提与实践品格“诗教”的核心命题在于“教化”,即“启发情性”、宣扬伦理道德,并兼以“博学多识”之实用功能。

因此,“诗教”所呈现出的并非单纯的文学命题,而是一种具有多重内涵的关系命题——人创造了诗歌,而诗歌又作用于人。

具体而言,则可分为文学发生学意义上的人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文学功用论意义上诗歌与人的关系,以及最终意义上人与人的关系。

如“诗言志”、“诗缘情”等可以归结为发生学层面;“诗之为学,情性而已”、“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等可归结到功用论层面;而“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等则可归结到人与人的关系层面。

在这三重关系中,隐含着一个理论前提:有一种类似于中介物的“情性”可以穿行于诗歌文本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畅通无碍。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共通性的,可以通过诗歌为中介来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

正如孟子基于“性善”这一前提提出“仁政”论、荀子基于“性恶”前提设计“礼乐教化”体系一样,“诗教”理论也是基于人类在情感经验、感性认知等多方面的共通性前提的。

取消了这一前提,“诗教”便无法成立。

而事实上人的情感皆是经验性、个体性的,虽然可以大致归纳为“喜怒哀乐爱恶”等“六情”(或“五情”、“七情”)等基本类型,但具体到每个经验个体而言,其“喜怒哀乐爱恶”则是有赖于其生活经验、人生经历而各自不同的。

因此,如何克服具体的经验壁垒,实现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对话,才是“诗教”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此,儒家提出了一种生活化的“诗教”理论,即在日常生活中体味诗的意蕴和乐趣,把抽象的哲理和道德等融入日常行为中,如《论语》“侍坐”章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门的诗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孔门的诗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孔门的诗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孔门提出了一种以“礼义”和“仁政”为基础的社会理想,这种思想受
到了古代许多哲学家的推崇。

孔子的思想主张重视政治立法,他把十
九大本原---礼、义、信、忠、恭、敬、惭、慎、仁、节--归纳为和规同
调的因素。

他提倡仁义礼智,认为只有仁义礼智立法共存,才能修复
政务,使国家以礼义而立,仁政而治。

这就是称为“门”的孔教思想。

孔门思想影响深远,历来受到后人的关注和赞赏。

对孔子的理论著述,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脱颖而出的政治思想,后人无不叹服不已。


代中国正借鉴孔子的理念,在改革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衍
生出一种新的叫HOPE的理念,即“Help Others Prosper Everyday”。


以礼义仁政为基础,为在实践当中找到真正的幸福而努力,让更多的
凡夫俗子对社会都有益处,使社会健康远于病弱,团结而不分裂,和
睦而不仇视。

今天,世界各国都正在研究孔教思想,并在实践中推行,特别是中国
大陆地区,由于历来重视文化认同,在吸收西方的新思想的同时,积
极弘扬孔子的思想,促进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增加民众的幸福感,
升华社会文明。

总之,孔门思想,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新思
想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今后可以以孔子的理念为指引,
将礼仪之道、仁政之道、克己励志之道正确认识和运用,努力构建公正、宽容、愉悦和谐的社会。

诗教的作用简答

诗教的作用简答

诗教的作用第一,诗教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在文化传统中,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抱负的人不可能不会赏诗、写诗。

正因此,我们才有了数不清的优秀诗歌,形成了诗教传统,激励我们前行。

古代的儿童教育书籍也就是蒙学读物,往往与诗歌相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打上了诗歌的烙印,还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诗教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

如今,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挥新时代下的诗教作用。

第二,诗教有利于促进德育发展。

诗教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广阔胸怀、崇高理想、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自古以来,有着“诗言志”的传统,无数志士仁人少年时以诗言志、以诗抒情,成人后不忘初心,沿着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先贤的道路,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

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广大青少年,通过诗歌的写作和欣赏,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第三,诗教有利于促进智育发展。

诗教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聚焦能力和表达能力。

近年来,教育界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实诗歌学习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

当然,这些能力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的,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诗歌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第四,诗教有利于促进体育发展。

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概念,更是广泛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考察活动。

许多古代诗人少年时便走出书斋,结伴游学,体会风土人情,观察社会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样的活动不只是达标成绩的项目训练,更是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五,诗教有利于促进美育发展。

诗歌是美学的集中反映,所有的美学现象、美学内容都可以用诗歌加以表达。

中小学从诗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万物之美,并且积极地学习运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表达,从而加深对于美学的认知乃至人生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一、绪言《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①彰焯地阐明了以诗为教,可以培养温柔敦厚情操的道理。

至于“温柔敦厚”的意旨究竟如何,唐孔颖达《正义》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恉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裴普贤先生申言之曰:“大家读了诗经,可以提高人品,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

因为诗歌是感情的流露,诗教即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所以增进文学修养,就有陶冶性情的功能。

”同时更进一步地指出:“这‘温柔敦厚’四字,也可说是《论语·八佾》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两章综合的发展。

”②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中,则从根本指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

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

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

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③。

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学者对于诗文意旨的说解,也有所不同,虽说作者与读者并非处于相同时空,作者抒发情绪的力量无法发挥及时的效应,读者无法领悟或掌握作者在表现语言行为时的情感、态度与思想,于是以自身的体悟与感受,重新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生命,使得读者之意不能与作者之意完全契合,于是出现了所谓“诗无达诂”的现象。

④然而,尽管我们无法统一规范诗篇的意旨,但是每一首诗所呈现的都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是“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的流露与呈现,正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在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推崇《诗经》、强调学习《诗经》必要性的言论,比如在《论语·阳货》篇里,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又云:“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季氏》篇里,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又如《为政》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路》篇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礼记·经解》篇的“温柔敦厚,诗教也”当然也是孔子的见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移易,许多在孔子时代里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譬如: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事父事君、授政出使等,已经失去效用或不切实际了。

因此便有学者以纯文学作品或历史遗迹的态度来研读《诗经》、赏析《诗经》。

但是从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经》所呈现的既然是一种不太冷也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而且富于深度、富有远意,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柔和感情。

当然它自身也必须具备有适度的、多层次的,易于为人所接受等特质。

因此,编纂者、作序者或者援引诗篇作为教学素材者,因应当时的情势与需求,为诗篇作最为适切的说解,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如果我们纯然以今人未尽深切的认识,对孔子推崇《诗经》、以《诗经》作教材等为不合时宜而进行批判,恐怕才是真正的未尽合宜。

窃以为只有让“温柔敦厚”的诗篇,再度因着现今的时势背景与环境,重新绽放富于深意的多层次生命,才是客观、公允而且适切的做法。

因此,或许我们可以顺着孔子的诗教理念,检讨并发扬孔子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

同时探讨在21世纪的今日,有关诗教理论的实践问题。

二、诗序的撰著与意义在讨论孔子的诗教理论之前,不能不先论述有关诗序问题。

了解学者各本己说对诗篇作出不同说解之后,学者大抵都可以体会董仲舒“诗无达诂”⑤的理念,应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即使是意旨较为明确的赋体,在说解上都可以出现很大的差异,透过比、兴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诗旨更是言人人殊;当然就诗文本身而言,究竟是赋,是比,还是兴?各家的说法也非一致。

《汉书·艺文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左传·襄公十四年》则云:“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采诗之官所以采诗的目的,明晰简直,那些被采以献闻于天子的诗歌,有所兴寄,可以反映社会情状,生民苦乐以及民心向背等作用,更是理所当然。

《虞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荀子·儒效》云:“言是其志也。

”《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

”而《说文·言部》云:“诗,志也。

从言寺声。

訨,古文诗,省。

”段注:“左从古文言,右从之,省寸。

”《释名·释典艺》曰:“诗,之也,志之所之也。

”由典籍的论述,可以得知所谓“诗”,必与心志之表现、向往,密切关联,所以《诗·大序》以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仅指出诗歌、音乐与舞蹈的三位一体,更说明了诗歌言志与抒情的特性。

其实所谓“情”、“志”,二而一也,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孔颖达《正义》云:“民有六志,其志无限,故人君为政审法,时之所宜,事之所类,以至民之六志,使之不过节也。

……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所从言之异也。

”至于诗的形成,则如朱熹《诗经集传·序》所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矣。

此诗之所以作也。

”依情而发,由言而现,始而永歌韵律,终于手舞足蹈,诗歌就在情感自然流露下,创作完成。

诗歌的创作与形成,既然为“志”,为“志之所之”,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篇当中自然必须呈现作者所以创作诗歌的原意;而这情志的产生,当然就是有感于外在事物的结果了。

生活苦乐的感触、儿女私情的悸动、社会情状的变化、国家政事的兴革,都能让诗人有所感而发言为诗;或毁或誉,或隐或显,在在皆足供施政者用以察考政事施行中失、风土民情良窳,因而诗篇之中当然存在政治与道德性质。

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之后,《诗经》的地位除了更具实用性质之外,也由原先包含政治、道德的内涵,转变为政治、道德批判的标准与依据。

而使得《诗经》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便是“诗序”了。

有关诗序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是一个无法求得确诂的问题。

虽然卫宏作序之说见于《后汉书·儒林传》,但王式以三百篇谏教昌邑王的故事,⑥却告诉我们诗序的“美”、“刺”观点与运用确属事实,而且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因此,诗序的产生与形成,应在后汉之前。

至于诗序是否为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时所作,也因证据未尽充分而不能断言。

但是我们却可以很肯定地说:诗序的产生一定和儒家的教化理念有关,也一定和孔子有关。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顺阴阳而明教化,于六经之中,于仁义之中。

”儒家既然以六经仁义来达到顺阴阳、明教化的目的,因此,自然必须赋予诗篇某种特定的意义与地位。

换而言之,透过诗序传达美、刺观点,透过诗序使得诗篇更具教化功能的,应是儒家无疑。

在《论语》里,随处可以见到孔门富有深层意涵的对话。

比如在《述而》篇中,子贡从孔子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的回答,推知孔子不赞同卫公子辄的与父争位;⑦又如《学而》篇中,子贡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赞美之曰:“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⑧可知诗篇必须蕴涵多层意旨,方能令子贡有“告诸往而知来”的体会;也由于子贡具有多方解诗的功夫,故能从“伯夷叔齐求仁得仁而无怨”的故事,推知孔子的不与卫君。

进一步地说,假设孔子不认为诗歌除字面意旨外,另有深层意涵,未曾多层次解诗,也不以读诗当深入一层的理念教导学生,师弟间如何进行这看似答非所问,却又深富哲理、完美无瑕的对答。

因此,也许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论,即使诗序的作者不是孔子,也必须跟孔子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也因此,有关透过诗序进行教化的观点,当然和孔子有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都有可能是由孔子的诗教理论推展出来的。

由于《诗经》是“温柔敦厚”的,所能包含表达的意旨,当然也是有弹性、多层次的,而且更可以因为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解;而且不论如何的说解与活用,总因诗的多层次特性而能恰如其分地达成任务。

或者只是吟咏情性,或者用以表达心志、毁誉人物、刺时美政,或者如孔子般用以为教材而使之包罗万象。

三、孔子的诗教理论由于《诗经》的“温柔敦厚”,因此可以用来美、刺,可以用来言志,也可以用来观风察俗,当然更可以用来当做教材。

高师仲华认为孔子诗教,大抵“分析(1)兴观群怨四可,是从人的情志,来说明诗的功用。

(2)君父二事是从人的伦理,来说明诗的功用。

(3)鸟兽草木四名,是从人的智慧,来说明诗的作用”⑨。

窃以为除此之外,思无邪的情感呈现应该也是诗教理论的重要功用之一,因此拟从以下几项,说明诗教理论的作用:(一)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经》教也。

”在绪言部分,我们曾经提过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中指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

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

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

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

而这种“温柔敦厚”的感情表现,也可以说是孔子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中庸”之道。

我们都知道“中庸”思想在中华文化里,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不管是汉学家将它解释为“记中和之为用也”⑩,还是宋学家将它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11)。

事实上并无不同。

因为所谓的“中和”便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意思。

《尚书·洪范》说:“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