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合集下载

诗词诗歌理论

诗词诗歌理论

诗词/诗歌理论观点集经结果来看:1、诗大多以格律为诗,更以含蓄为美。

若以豪放诗之,内容必不失现实意象,必不失合理联想,所以切记于实际豪放,不然只是对天空吟罢了。

2、语言很重要,自古诗成大家者多数以情真意切称好,故不可华丽词藻,而以自然抒发。

经过时间锤炼,必有一日终成大家。

3、本以为这几个月突飞猛进,实则只跨了半步,脚踏实地才是最根本最基础也是最稳重的方法。

4、诗,对外人来说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这个圈子并不纯正。

自己聊天时说过一句话:诗界并不比娱乐圈好。

5、诗以作品说话,韵以平水为尊。

像我既无才华又是入门级别的人,说的话简直无足轻重。

6、刚看到个新闻,60后的诗者投稿四首抄袭了三首。

在我的认知里当自己成为这圈子的一部分时,品德便是处于最高底线的。

当他选择抄袭,就相当于舍弃以及亵渎了这个身份,更不配做为一名学者。

当然,被发现的处罚是非常严重的,自己写诗其实并不难。

7、当沉默写作可怜,我明白你我已不相为谋了。

我常常想起并赞同奥勒留的一句话:人即是由物质、形式组成,在岁月的瀑布中每个事物终会从身边流去,消散又是一轮回,而灵魂只是借靠在物质上,没有任何合并的理由。

不妨思考下,我们的思想会受其限制吗?对于我而言,思想难免与事物相重叠,这是最基本以及符合生理的条件,又回过来说并不全是重合的,如果思想一味的追逐荣华名利,过于沉醉身边的实物,那么可以说已被身体束缚了。

明白身边的一切都有它们的原因身边的一切终会消散的时候,我早已是无所谓,从结果来说这是正确的,以免除自身的浮躁。

当你成功放空时,记住最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而来,同时又获得了什么能力。

比如从我周围的事看起,不是闲事就是安逸,可我们的生活就全是平和吗?你如何知道自己不在信息囚笼里,如何看清新闻写的是全部真正的面目,如何理清互联网背后的手是白或黑,我们无法真正得到想要的东西。

不用悲观,至少我们看到了这个角落,我们有更大更清晰的视野。

那么我们为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心中流淌华夏复兴的梦想的族民,为的是看清这世间的黑暗,真正接触并扫尽阻碍我们强大的危机,相信那一天的到来。

现代诗歌中的文学批评观点

现代诗歌中的文学批评观点

现代诗歌中的文学批评观点现代诗歌一直是文学界备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现代诗歌中,文学批评观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诗歌的价值、意义和表现形式进行评判和解读。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观点,并分析它们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形式主义观点形式主义观点认为,诗歌的意义与表达形式密不可分,形式塑造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它注重诗歌的音韵、韵律和节奏等形式要素,认为这些要素能够独立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现代诗歌中,形式主义观点得到广泛应用,诗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诗体结构和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象征主义观点象征主义观点认为,诗歌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通过隐喻、比喻和符号等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在现代诗歌中,象征主义观点被广泛采用,诗人们通过富有内涵的象征意象,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大量隐喻和比喻的使用让现代诗歌更富有诗意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思考与启迪。

三、现实主义观点现实主义观点认为,诗歌应该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反映社会和人类的现实问题。

在现代诗歌中,现实主义观点被广泛探索和应用,诗人们以生动的笔触和犀利的评论,呈现出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注。

现实主义观点使现代诗歌更加亲近人民,更富有社会责任感。

四、后现代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观点认为,诗歌可以突破传统的结构和形式,追求超脱、自由和创新。

在现代诗歌中,后现代主义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诗人们尝试了各种非传统的写作方法和风格,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边界,以个体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态度表达其对世界的理解和观感。

五、个人主义观点个人主义观点认为,诗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呈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

在现代诗歌中,个人主义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诗人们以自身的经历和感触为素材,通过诗歌表达出内心的忧愁、喜悦、追求和反思。

个人主义观点使现代诗歌更加真挚和感人,打动人们的内心。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中的文学批评观点多种多样,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和评价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现代诗歌的虚构与现实

现代诗歌的虚构与现实

现代诗歌的虚构与现实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虚构与现实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元素。

虚构赋予了诗歌以想象力和抽象性,而现实则使诗歌具备了真实感和时代性。

虚构和现实的结合,使得现代诗歌追求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又紧密联系着现实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一、虚构的表达手法在现代诗歌中,虚构通过拟人化、象征主义、隐喻、对比等手法,给予作品更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拟人化将抽象的概念或物体赋予人的特性与活力,使得诗歌更富有情感共鸣。

例如,杨牧的《塘鳢鱼之歌》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鱼儿赋予了思考、追求自由的特性,通过鱼儿的眼睛看到了人类的悲苦和苦难。

这种虚构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感受。

象征主义是现代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象征符号,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诗意。

例如,顾城的《风筝》中,诗人通过风筝这一象征物体,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

风筝在诗中不仅代表着一种自由的象征,还打破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使诗歌充满了想象和艺术的魅力。

二、现实的抒发与关怀尽管虚构在现代诗歌中具有很高的创作价值,但现实的表达仍然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实让诗歌具备了血肉之躯,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现实的抒发,常常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和时代变革等焦点话题,使得诗歌充满了现实的温度和力量。

例如,北岛的《泥石流》描绘了一幅现实中的悲剧画面,通过诗人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歌中的现实抒发,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人道主义关怀等重大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三、虚构与现实的融合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证明,虚构与现实其实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现实的依据上,虚构可以为诗歌赋予更加丰富的意涵和内涵,提供更多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追求。

同时,现实的存在也使得诗歌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具备了真实感和时代性。

虚构与现实的融合,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载体。

诗歌创作的五大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诗歌创作的五大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诗歌创作的五大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诗歌创作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很多人在创作诗歌时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五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缺乏灵感缺乏灵感是许多创作者的困扰,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诗人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建议:1.观察生活:生活是诗歌的源泉,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物,用心感受并记录下来。

或许一次简单的散步、一次与朋友的对话,都能激发你的灵感。

2.阅读诗歌: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尤其是经典诗歌,可以帮助你获得灵感和启发。

通过阅读,你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3.创造环境:为了激发灵感,你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创作的环境。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听一些轻音乐来帮助你进入创作状态。

二、表达不清晰有时候,我们在写诗时可能会遇到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过于混乱,或者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法:1.思考清楚:在写作之前,先花些时间思考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整理好思路后,再开始写作,这样可以使你的诗歌更加有条理和清晰。

2.用简洁的语言: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思想。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这样可以使你的诗歌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3.修订和修改:写完诗歌后,进行修订和修改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检查你的诗歌,看看是否有不清晰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使其更加准确和清晰。

三、缺乏独特性在诗歌创作中,缺乏独特性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相似或平庸。

以下是一些建议:1.寻找个人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感受方式,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可以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和尝试来发现自己的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2.多样化的主题:尝试涉及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不要局限于某一种类型的诗歌。

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可以使你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并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试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

试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

试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出现过丰富多彩的新诗派别,但在今天急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现代诗歌面临着种种挑战和现实处境。

首先,现代诗歌在主流文化中的位置不高。

中国书店的架子上很难找到大量现代诗选集。

由于传播渠道有限、文化观念转变、社会现状等多种因素,现代诗歌还未形成广泛的接受度。

相较而言,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等大众趋之若鹜的文艺形式似乎更容易被社会精英、大众接受和重视,这就让现代诗歌不得不面临着文化市场的时代竞争。

其次,现代诗歌面临着表达方式的局限。

现代诗歌独有的内涵和形式是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但它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独特,针对特定读者而言,也许需要简单的字面意思无法表达的隐喻及比喻等语言手段解释。

这使得现代诗歌与大众的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壁垒,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作品被误读或无法被理解。

第三,现代诗歌在社会生态中面临着居住和出版的困境。

比如,许多知名的现代诗人因居住问题、音乐会或诗歌节的酬劳问题等而感到较大的压力。

此外,现代诗歌能够刊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越来越少,封面秀的时代更是将大众的眼球聚焦在表面话题上,因此诗歌的生活性质将越来越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和生存空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诗歌依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展现中国精神层面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诗歌无疑是人们对于今日社会的总结,对于自身内在矛盾的解放。

现代诗歌在自身创造性的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深入揭示人类生活的深层内涵。

总之,现代诗歌在中国社会中的处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自身文化视野的扩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诗歌的价值和影响终将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歌越是往后,越变成一块难啃的骨头。

很多人都觉得现代诗要比古代诗难理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一)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

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

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用布罗茨基的说法,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笔者曾花费几年工夫,专门阐释中国台湾现代诗和后现代诗的60种基本"知识"(30万字),加上原来文章著述所涉及的,应该不下百种。

就是凭借这百来种基本钥匙,笔者才可能鼓足勇气试探那道门槛。

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俳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有人会解释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笔者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近百年实践中所积累发展起来的,又平添了多少新货色,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在一般情况下,是古典、外来、自身实践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格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对对象的感悟,纵使你掌握了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入选初三课外读本《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你如果尚未分清"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移情与投射的区别,你就很难对此暴力型的主观投射方式做出深入把握。

现实主义诗歌的困境“现实如何“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的困境“现实如何“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的困境“现实如何“诗歌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朦胧性、凝练性、写意性、抽象性。

“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极终古”、“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表现出的是微言中见大义,强调的是诗歌的宏阔性。

总体而言,诗歌不是一个人间的凡夫俗子,而是一个飞翔在空中的精灵。

正如西川所说:“诗歌是飞翔的动物。

”(1)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原则在于其真实性、准确性,偏重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具有不做作、不虚伪、不浮夸的“写实”态度。

由此,对于现实主义诗歌而言,现实主义的审美要求和诗歌的本质属性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鸿沟。

在现实主义诗歌的身体内部,“现实主义”的符码成为其内在桎梏;而诗歌的本质属性又要求“胀破”现实主义自身的“桎梏”,以超越现实层面从而达到一种“飞翔”的状态。

换而言之,现实主义诗歌,如果完全遵照现实主义的要求,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原则来进行创作的话,那么所带来的后果是诗歌只能匍匐于地面,不能凌空飞翔,会使人感觉“诗味”不足;而如果强调诗歌的飞翔性、飘逸性、凝练性、宏阔性,让诗歌再飞一会儿,偏疏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出现“伪现实主义”的诗歌现象。

面对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的审美要求和诗歌的本质属性之间的悖论如何调和?“现实”和“诗歌”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呢?一、现实主义诗歌的内在张力:“现实”与“诗歌”的悖论《辞海》中对现实主义的解释为:“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2)“客观”、“生活本来样子”、“精确细腻”,这些描述都是现实主义自身内在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要对现实进行真实和忠实的客观描写,审美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原则之一,现实主义自诞生以来,偏重于强调其客观真实性。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席勒在1796年发表的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提出了“素朴的诗”的要义:“素朴的诗则为生活的景象所激动,它把我们带回到生活中去。

对当下诗歌现象的一点思考

对当下诗歌现象的一点思考

对当下诗歌现象的一点思考
一、口语化,回车体。

语言上没有诗的凝练、跳宕、节奏顿挫,内容低俗、格调不高,成人不宜,遑论少儿。

二、西洋化,舶来体。

奉外文现代诗为圭臬,故作高深,生拼杂糅,晦涩拗口,动辄组诗,连篇累牍,不明所以。

三、盛世既无文字狱,写诗尽为利名谋。

诗人们以“钉钉子”精神“朝扣主编门,暮追宝马尘”,使尽浑身解数投机钻营,沽名钓誉,发诗获奖,攫取生活资料最大化。

四、孙某不才,从青春期开始写诗,直至更年期都未发表处男作,但位卑忧国,骚人忧天,愿以诗歌为器,兴观群怨,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为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略尽绵薄。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1)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1)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1.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

2.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3.强调语言的通俗质朴。

4.强调灵感是创作的源泉。

讽喻诗的思想内容1.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如观刈麦。

2.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3.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

4.反映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宫女痛苦。

艺术特点1.主题专一和明确。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2.运用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卖炭翁3.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

轻肥4.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5.语言通俗易懂,通常采用民歌的三三七句式,运用比兴也浅显直切。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张中丞传后叙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

送董邵南序3·逻辑严整,锐利雄辩。

论佛骨表4·想象丰富,巧于用譬。

杂说5·语言融汇古今,富于独创性。

进学解苏轼对词的改革——以诗为词1.提高了词品,在观念,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

2.扩大了词境。

(1)塑造了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2)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3)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浣溪沙(4)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水龙吟(5)一往情深,真挚动人的亲情词,友情词。

(6)咏史怀古之作,境界雄奇阔大。

3.改进了词风。

清旷,豪放,婉丽。

4.丰富了词意。

(1)采用标题和小序。

水调歌头(2)大量用典使事。

李商隐诗歌创作1.关注现实。

曲江2.吟咏怀抱,感伤身世。

3.咏史怀古。

马嵬4.咏物诗。

5.写景记游时。

6.7.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

艺术成就:1.表现婉曲,意境含蓄。

夜雨寄北2.用典工巧,新颖灵活。

锦瑟3.语言清丽,情志缠绵。

春雨4.深于寄托,工于比兴。

贾生缺点:有时刻意追求寄托的深由,爱好含意朦胧的艺术境界,加以诗句之间跳跃性太大,往往使诗旨晦涩费解。

历史地位:1.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开拓。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创作和理解离不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的批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一、诗歌的文学理论1.抒情主义抒情主义是诗歌创作中最为常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诗人对真情实感的表达,通过内心的体验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抒情主义注重诗歌的个人表达和情感共鸣,以及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2.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一种较为抽象和富有隐喻意义的诗歌创作理论。

它通过比喻、符号和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追求诗歌的深远意义,鼓励读者在解读诗歌时进行联想和想象。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的诗歌理论。

它关注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并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社会。

现实主义诗歌常常以写实和细腻的风格刻画社会和人性。

二、诗歌的批评方法1.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重视诗歌形式特征和艺术结构的批评方法。

它关注诗歌的韵律、韵律形式和押韵规律,并探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式主义批评者认为诗歌的形式对于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语言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是一种通过语言学理论来解读诗歌的方法。

它探究诗歌中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语言学批评关注诗歌的语言运用,注重对语言形式和语义的分析。

3.历史文化批评历史文化批评是将诗歌作品置于其时代和文化环境中进行解读的方法。

它关注作品与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的关系,分析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

历史文化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4.心理批评心理批评是一种注重揭示作品中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描写,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心理批评关注作品对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情绪冲击。

三、诗歌理论与批评方法的作用1.拓宽诗歌创作思路诗歌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诗人拓宽创作思路,深入探讨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诗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诗歌,作为文学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入人心的力量。

在不同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角度下,人们对于诗歌的解读和评价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以对诗歌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诗歌的价值与意义。

一、诗歌的定义和特点诗歌是以语言艺术为基础的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美学特征使之从其他文学形式中脱颖而出。

诗歌以韵律、节奏和音乐感为基础,通过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情感、思想和意象。

同时,诗歌也强调形式与内容的交融,通过精致的词语选择和排列,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二、传统文学理论对诗歌的解读与评价1.古代修辞学理论古代文学理论家着重关注诗歌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

比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以咏史抒怀、讴歌爱情等题材为主,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2.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以及诗人对自然、人性的直觉和感知。

浪漫主义诗歌追求真实与自然,追寻内心的感受,并通过意象、符号和隐喻等手法来表达。

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对爱情、对人道主义的赞美和追求。

三、现代文学批评对诗歌的解析与评判1.新批评新批评关注文本本身,通过对形式、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突出诗歌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新批评认为文本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的解读,主张以文本为中心,通过对文本内在要素的研究来解读和评价诗歌。

2.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关注的是语言和符号的力量以及意义的建构过程。

他们认为语言是有限和不稳定的,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诗歌的解读强调词汇的隐喻、符号的作用以及语言游戏等,以达到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挖掘。

四、对诗歌的综合批评与文学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诗歌的批评和理论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进化。

现代的综合批评和文学理论更加注重对诗歌的综合性分析和综合性评判。

他们综合运用传统文学理论、新批评和后结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视角,从多个方面审视诗歌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诗歌创作与理论

诗歌创作与理论

诗歌创作与理论一、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人们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诗歌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随着文字的出现,诗歌开始被记录下来并传播开来。

在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文化都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如中国的古体诗、日本的俳句、印度的吠陀诗等。

二、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诗歌的形式与结构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不同的诗歌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例如,古体诗要求每句都有五、七个字,且韵脚要求平仄相间;而自由诗则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脚要求,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外,诗歌的结构也是创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素,如诗的开头、转折、高潮和结尾等。

三、诗歌的意象与语言诗歌通过意象和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是诗歌中的形象化表达,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

语言则是诗歌的载体,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语言的美感不仅在于字面意义上的表达,更在于其音韵、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四、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诗歌的主题是作者创作时关注的核心问题或思考的话题。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主题,如自然、爱情、社会等。

而诗歌的风格则是作者在表达主题时的独特风格和个人特点。

有些诗人喜欢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有些则喜欢运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思想。

五、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

诗歌既可以是对现实的反映,也可以是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诗歌创作,诗人可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爱情和友谊的思考,对自然和宇宙的赞美等。

六、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方法诗歌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诗人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的素材。

其次,诗人需要熟悉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掌握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此外,诗人还需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表达效果。

七、诗歌创作与审美体验诗歌创作不仅是作者的个人创作过程,也是读者的审美体验过程。

现代诗歌中的社会问题探讨与反思

现代诗歌中的社会问题探讨与反思

现代诗歌中的社会问题探讨与反思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常常将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的题材或背景,通过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探讨和反思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诗歌中的社会问题,并反思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期引起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一、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困与富裕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成为了现代诗人关注的焦点。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贫困、失业、社会阶级差距等问题常常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细节得到了传神地描绘。

这些诗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刻画,直击读者心灵的深处,引发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二、人际关系与孤独现代社会中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人们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孤独感不断增加。

现代诗歌中常常以孤独、无助、失落等情感为主题,表达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迷茫。

这些诗作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对于珍视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内心需求的思考。

三、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议题。

现代诗歌中,对于环境污染、自然破坏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成为了创作的来源。

通过对环境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和对人类活动的审视,这些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反思,引发读者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四、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现代社会所带来的高竞争与快节奏给个体的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隐性问题。

现代诗歌中常常通过对内心的探索和对压力的感知,表达了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挣扎和焦虑。

通过这些诗作的阅读,人们能够对自身的压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五、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现代社会中,道德观念逐渐淡漠,一些不良现象与人性的扭曲凸显出来。

现代诗歌中,一些作品以道德沦丧、人性扭曲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审视,唤起读者对于现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关注与反思。

这些诗作通过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思,呼吁人们从自身做起,注重道德与人性的修养。

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

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

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赏。

现代诗歌在审美理论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

一、诗歌的内涵与外延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首先需要明确诗歌的内涵与外延。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其内涵涵盖诗人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而诗歌的外延则包括诗的形式与结构,如韵律、节奏、押韵等。

二、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传统诗歌追求韵律、押韵等规则的严谨,而现代诗歌对诗的形式没有过多的限定,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与思想的深度探索。

现代诗歌通过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突破以及结构的变革等手法,将形式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力。

三、审美主体的多元化在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中,认识到审美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观念认为诗歌的审美需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而现代诗歌则强调审美主体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鼓励诗人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关注个体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使诗歌的审美更加多元化与包容性。

四、隐喻与象征的应用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中,赋予了隐喻与象征以重要的地位。

隐喻与象征是现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它们可以使诗歌更加深邃、抽象,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与审美效果。

隐喻与象征使诗歌既有具体的意象,又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以深思与启迪。

五、反思与抗议的意义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中,也提到了反思与抗议的意义。

现代诗歌鼓励诗人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与批判,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不公平、不正义的声音。

现代诗歌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思辨人性,让读者思考并参与到改变和进步中去。

六、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认为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交融。

现代诗歌可以与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性的艺术体验。

这种交融可以进一步丰富诗歌的审美内涵,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围绕诗歌的内涵与外延、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审美主体的多元化、隐喻与象征的应用、反思与抗议的意义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传递感知来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诗歌的主题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

【主题之一:个体与命运】现代诗歌常常将个体与命运作为主题之一,这反映了当代人对于自我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个体在尘世间的沉浮,表达对于命运的追问和不舍。

他们希望通过诗歌的力量,探究人生和命运的奥秘,凸显人类对于命运的力量感和渺小感。

【主题之二:社会与现实】现代诗歌也常常关注社会和现实问题,探讨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诗人借助诗歌的笔触,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来呈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他们通过对社会不公、人际关系、城市化等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改变与进步。

【主题之三:自然与环境】自然与环境也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诗人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对自然美的赞颂、对环境问题的忧虑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他们借助诗歌之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变幻,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视自然资源。

【形式之一:自由诗】自由诗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不受传统韵律和格律的约束,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自由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创新的语言风格,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它使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情感,寻找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形式之二:现代诗歌的碎片化】现代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碎片化的形式。

通过运用短小、简洁的诗句,诗人试图用镜片般的碎片来拼接和展示人类的复杂情感和思绪。

这种形式使诗歌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信息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特点,并从中寻找诗意和启示。

【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现代诗歌的主题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未来,现代诗歌可能更加关注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探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可能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经验,呈现更真实、贴近人心的表达方式。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中国现代诗学的范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诗体论:现代诗学研究关注诗的形式、结构和韵律等方面的理论。

例如,对于自由诗、白话诗和象征主义诗等不同类型诗歌形式的分析和解读。

2. 诗歌创作理论:现代诗学关注诗人在写作过程中的创作原则和方法。

这包括对于创作意图、主题选择、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于现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态度的研究。

3. 诗歌批评理论:现代诗学关注对于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这包括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于诗歌的艺术特点、意义和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相关的批评框架和方法。

4. 诗学思潮:现代诗学研究也关注不同的诗学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例如,对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的诗学思潮的探讨和评估。

5. 文化背景与诗歌创作:现代诗学也关注文化背景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包括对于社会、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于诗人个人经历和身份的关注。

以上只是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一些范畴,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可能还有其他的细分领域。

关于诗歌的几个问题

关于诗歌的几个问题

关于诗歌的几个问题——胡济卫答尹聿问尹聿:每个诗人对自己的创作要有一种自觉地警醒意识,明白自己的方向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谈谈对自己诗歌的评价或者看法(包括对自己诗歌的期望):胡济卫:一个诗人“自觉地警醒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诗歌创作的“实践”和“积累” 中逐步产生的。

当一个诗人的创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种“忧患、悲悯、担当”就会自然而然的流于笔端,并贯穿一个诗人的一生。

方向即出路。

要明白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就是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创作当中才能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不要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切忌跟风和盲从。

比如马新朝的《幻河》,就写黄河而言是迄今为止我们无法逾越的丰碑。

自新诗诞生百年以来,可以说写黄河的诗人不计其数,然而能够达到像《幻河》这种海拔高度且具有史诗性的几乎没有。

这就是诗人“自觉地警醒意识”的突出表现。

《幻河》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马新朝在写《幻河》时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80年代,马新朝在《时代青年》当编辑,我到郑州去找他玩,没有见到他,高旭旺告诉我马新朝随郎保洛、雷建生的黄河漂流队采访去了。

后来看到了他发自黄河漂流队第一线的许多真实而感人的文字。

他亲身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考验,并亲自目睹了那些漂流队员葬身黄河的死亡过程。

因此,《幻河》作为一部史诗性的长诗获得鲁迅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我的诗歌应该算是口语诗,我不会故弄玄虚,只是尽量能够让读者明白,也想尽量让我的口语诗做到极致,但至今也没能做到。

尹聿:任何诗人都是有诗歌背景的,谈谈你的诗歌背景或者说影响你的诗人和诗歌:胡济卫:对“任何诗人都是有诗歌背景的”这句话我不持异议。

但是,我所理解的诗歌背景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一个诗人的家庭及其成长环境;2、一个诗人的阅历、学识、境界和他对事物(时代)的洞察力;3、一个诗人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上述三点是决定一个诗人能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

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

来源:文学报 程一身大体而言,诗歌中的现实感可以分成三类:对自身的现实感、对他人的现实感、对物的现实感。

诗是有“我”的艺术。

无论什么事物,只要不和“我”建立有效的关系,就不能进入诗,更不能成其为诗。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迁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

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

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

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

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间。

这种写作技术的进步不免让某些守旧的读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为这些诗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持一种狭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诗中的现实感。

在我看来,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

如果说创作是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从而认识诗中现实的过程。

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在词语中看到现实,但他可以觉察其中的现实感,即诗人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复杂态度和观念迁移,以及由此形成的赞美、讽刺、批判等不同风格。

一显而易见,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也就是说,现实感固然有其主观性,但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

不同的事物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就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中间也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甚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引发同一个诗人不同的现实感。

就此而言,现实感并非单纯的主观之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

如果说现实世界丰富多彩,那就可以说诗人的现实感变化无穷,因为有限的现实可以触发诗人无限的现实感。

这正是诗多于物的一个原因。

完全客观的诗并不存在,完全主观的诗尽管存在,但其中只有感,而不是现实感。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沈秋伟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

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记。

前几天,根据职工文学社和作协的安排,我临时抱佛脚,看了几本新诗论,一知半解,趁今天的机会,也来谈一谈现代诗歌的几个问题,目的是想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一下现代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平常评价一首诗是好是坏,有没有味道,常常只有感觉到,而这种感觉又难于言表。

这常令我们习惯于现代分析的人十分苦恼,为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对隐藏在诗歌文句背后的意识状态难于描摹。

我们常说这首诗太直白,就是说这首诗文字后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有时我们还说,这首诗文字挺美,但没有含蓄,也就是说这首诗徒有其表,背后所承载的意识状态量不足。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是西方诗歌批评的要旨。

其基本原理就是一首诗所涵含的意识状态的多少是衡量这首诗质量的重要标准。

我国台湾诗人洛夫有一说法:“我们判断一首诗的纯粹性,应以其所含诗素密度大小而定。

”这个“诗素”与“意识状态量”异曲同工。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人生经验的推广和加深以及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同时显现,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象征思维与敏锐感觉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

卞之琳一首短诗,大意是“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结合的典型。

诗虽短到极致,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

2.关于象征主义现代诗中象征手法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

到本世纪初,英美诗坛上意象流派充斥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当然,我国古代诗歌中早已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题的解读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题的解读

02
现实激发诗歌
03
诗歌影响现实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激 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 创作出反映现实的诗歌。
优秀的诗歌作品能够深入人心, 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 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现代诗歌对现实主题的深刻反映
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诗歌语言,现代诗歌能够深入揭示社会、历史
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抒发真实情感
02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现代诗歌通过表达诗人的真实情感,反映
出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揭示社会问题
03
现代诗歌往往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诗歌的形式揭示出现实生活
中的不公、贫困、战争等问题。
现实主题如何影响诗歌创作
提供创作灵感
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人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 。
关注现代诗歌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进一步探讨现代诗歌如何参与社会现实、影响公众意识,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独特作 用和价值。同时,通过现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促进社会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孤独与死亡
现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孤独和死亡的题 材,通过描绘个体的孤独感和面对死 亡的无奈,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 探索。
自然与环境的描绘
1 2
自然景观的描绘
现代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细 腻入微的笔触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环境保护的意识
诗歌中反映环境保护的意识,表达对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的忧虑,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拓展现代诗歌与现实主题的研究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现代诗歌如何反映科技、环境、全球化等新兴现实主题,以及不 同文化、地域、性别等背景下的现代诗歌与现实主题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作协诗歌理论研讨会研讨议题□郁葱2010年7月25日,我到北戴河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

会议提前发来了几个研讨主题。

两天的研讨很紧凑,已经很久没有召开过全国性的“诗歌理论研讨会”了,因此大家的发言很热烈。

我是编辑和写作者,对理论问题始终敬而远之,但会前还是按照要求对几个问题分别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许多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而且已经在其他场合说过多次了,没有新意但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每位发言者限时十分钟,于是从中选择了一点儿我最想说的话,用了大概八、九分钟的时间,当时一位朋友评价说“口吻缓和但观点鲜明。

”回来后,将当时的发言稿重新看了一遍,觉得依然有可取之处。

观点是否准确不敢肯定,关键是认真的。

愿大家快乐。

一、诗歌与时代。

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由地震诗歌现象看灾难面前诗歌的突出表现与功用:我反复说过,我不是理论家,甚至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人,我的职业是编辑,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单纯的诗人。

我一直觉得写诗、编诗的人应该简单些,理想主义一些,应该与这个社会部分脱节,我一直没有理论的深奥、规范和复杂。

一些理论问题让我敬畏、让我茫然、让我感到自己的肤浅,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原来发给我的一个研讨题目:…诗歌与时代,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到会后我发现这个…大我‟…小我‟被去掉了,我觉得去掉得非常好。

我以为…大我‟与…小我‟是被时代认同了的怪异概念,这两个概念把我们引进了一个永远走不出来的怪圈。

…我‟就是…我‟,…我‟的另一个词意是…自己‟,我的创作中不存在什么…大我‟和…小我‟的矛盾,或者说不存在什么…大自己‟、…小自己‟的矛盾,如果我们认定了…我‟应该是个性的,自由的,变化的概念,如果我们认定了每一个…我‟都是完全不同的自己,如果我们认定了独特的风格,想像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好诗人的标志,如果我们艺术多元化的局面真正形成了,那么关于…大我‟…小我‟的争论就早该成为历史,这场毫无意义的延续到现在的争论也早就应该终结。

当然,每一位诗人几乎都有政治情结,但…大我‟在某一段时间成为了…大众‟的代名词,…大众‟与…人民‟一样,是个虚拟的概念,很容易被人滥用。

全民读诗、写诗的年代是不正常的年代,而且那是政治的力量而不是诗歌本身的力量。

我们这次会议所发的问卷上还提到了好诗的标准,我还是重申我的观点:我理解中的好诗的标准是: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

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

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

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

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6、语言魅力。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深邃的思考、松弛的表达。

关于地震诗歌。

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诗歌似乎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在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中,诗歌成为迅捷的表达感情的感性语言形式,符合国人对灾难与“不幸”的一种情感共鸣。

地震诗歌现象,其实就是由灾难这一事件引发的诗人或非诗人们最初的最直接的不由自主的情感表达。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诗歌成为了一种人们表达悲情、抒写伤感的出口。

应该说,这是诗歌运用公众情绪的一次范例。

或者说,这是公众情绪利用诗歌的一次范例。

四川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9日,《河北日报》记者向我提出了“四川地震,诗人何为”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准确的也很及时的问题。

记者问:您认为这次四川地震,诗人的表现如何?他们发出的声音您满意吗?我当时回答说:“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政治情结和社会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

因此,遇到一些大的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借助诗歌自身的魅力,应该演绎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诗歌作品。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用诗歌纪录的他的民族的苦难史、生存史和心灵史,我们近年来也有过一些社会题材的诗歌作品,但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大而无当,缺少感情和激情,缺少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与我们期待中的作品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然,这次的抗击震灾诗歌创作,使得这种状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在于这次灾难本身触及了诗人内心的痛点和动情点,使诗人的艺术积淀在瞬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那一段时间浏览诗歌博客和诗歌论坛,几乎每一位诗人(包括我自己)都在用心、用自己的所有真挚的情感和良知为抗击震灾创作诗歌,而且表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公众情绪‟,他们的文字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使作品充满了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内心的良善和才智发挥到了极至,实际上成为一次没有组织的、新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同题材创作‟,其作品的深邃和内涵甚至超出了任何一类其它文体抗震题材的创作。

而且诗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迅捷的,在震灾发生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当地的诗人就写作出了诗歌作品并发到了网络上。

”我注意到,这次抗击震灾诗人们的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作品,既遵循了诗歌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是对抗击震灾场景的深层表达,同时也为诗歌本身创造了又一次辉煌。

诗歌发出了坚实的声音。

而且,由于抗震救灾中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对诗歌的关注,使得诗歌的受众面大大增加,我想,这既是对诗歌艺术的一次良性推动,也会使真正的诗人们得到一些内在的启示,会使得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诗歌创作,这显然是我们所期待的。

但同时,我也有另外几点感受。

其一,诗人在灾难面前不应该再有语言的“表演欲”,在创作灾难题材的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想到的是经历着这场灾难的人们的感受,用自己真实的真切的感受去写诗。

再一点,不是说有了激情就一定能够写出好诗,也不是“全民创作”就一定会出好诗。

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人们用一些分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赞赏的,但那里面的口号式的语言和非诗的因素实际上与诗歌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话多诗少,直白浅陋。

我想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我们还是要对诗歌艺术有一种理性的尊重。

并不是谁都能写诗——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人听着刺耳,但却是事实和真话。

还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忧虑的现象是,其实我们对灾难的理解和抗争的诗歌创作还没有真正深入进去,仅仅停留在发生的现象本身和人本能的最初情感本身。

短期内大量的诗集纷纷重复编辑出版,几乎来不及沉淀和筛选。

当时单是我接到的约稿邮件、电话就已经很多。

我收到的同样题材的诗集就有20多本,我所在的城市就出版了两部。

让我兴奋的同时我也真的不想看到,面对这样一个必将留在国家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用一些肤浅外在的诗歌文字来诠释,我愿意看到有一部真正的诗选集,当多年之后人们再读起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诗歌面对灾难时整体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高度。

我还注意到,在这类诗歌创作上,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诗人不见得会比普通民众写得要好,所以,网络上出现的那么多被广泛引用与转载的作品,艺术粗糙但情感浓烈(请注意情感这个词),却很少出自专业诗人之手。

原因很简单,面对灾难,普通人不会比诗人更缺乏感同身受的共鸣。

相反,在对地震灾难进行反思和内省的诗作里,专业诗人就显出了他们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思想思辨色彩的诗歌,更能突出批判的性质和思想的功用。

最近我参与了一个“地震诗歌墙”作品的筛选,当我重新再读那些抗震诗歌时,我的确更多地感到了失望。

这样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的是表面的倾诉,重要的是,它应该具有一种清醒的超越感,超越个人悲痛的阶段,而进入对人与社会、自然反思的层面,这样就提升了现代诗的思想性,从而获得了经典的价值。

很遗憾,我很少看到。

因此,表象的地震诗歌,只是让边缘化的诗歌在短期内有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但这种地位随着灾难的逐渐被淡忘,也会渐渐淡去;只有那些进入了反思层面的地震诗歌,或许才真正显出了它独特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我注意到,再后来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难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四川地震时的诗歌现象,因此我说,四川地震诗歌,是诗歌利用公众情绪的一次典型范例。

二、诗歌与传承。

从旧体诗和现代诗的发展状况,看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正是在打破旧体诗的前提下,才推出了白话新诗。

之后,新诗又在一批留学欧美的诗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泊来的现代感,最终形成了具有启蒙色彩的现代汉语诗歌。

这是对新诗由来的一个简要概括。

在很多人看来,新诗正是在与旧体诗断裂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它无所谓继承,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没什么关系。

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现代诗人,对于古典诗词大都很精通,他们是建立在对旧体诗词进行比较、过滤的前提下来进行诗歌革命的,他们提倡现代诗,写现代诗,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叛逆和反抗的姿态。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新诗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青春期的产物。

很多诗人后来又不写新诗,而改写旧体诗词,甚至是以研究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并且终身坚守。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也逐渐被一些学者所研究。

我们现在提起诗歌,通常意义上指的就是新诗,但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教孩子学习诗歌,也基本是在古典诗词的范畴内,孩子们所背诵的,无不是押韵并富有节奏感的经典古诗词。

在普通的社会大众那里,古典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据我了解,喜欢诗歌的人,绝大多数是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在诗人的诗歌写作上,少有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而开始写新诗的,也没有多少青年诗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古典诗词与新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诗人们在写诗时的情感与气质,可以是相通的。

新诗相较于工整的古典诗词,显然更富有现代感,因此也更能承载思想的含量。

从当下一些诗人的写作中,我们也看到,他们对于古典的重新发现,正在影响他们的诗歌写作,像柏桦、杨键等,他们对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创作。

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灵性和境界,是能够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的气象与节奏的。

还有就是,一些古代诗人在诗作中所倾注的情感和气息,也会对现代诗人形成涵盖,像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王维的空灵惮意、李商隐的幽怨悲悯,都会对现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我曾经表述过,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

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

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缺憾。

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

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可能就开始枯竭了,比如唐诗,比如宋词。

如果我们认定了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

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由此形成的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也是新诗的很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