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论文

合集下载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炉中煤》赏析院系:XXXXX专业:XXXXX年级:XXXXX学号:XXXXX姓名:XXX序号:12《炉中煤》赏析摘要:作者以熊熊燃烧的“炉中煤”自喻,用“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以“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之后新生的中国。

以“煤”之燃烧抒我之激情。

诗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歌跌宕起伏,韵味悠长。

寄予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的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于时代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年青的女郎;黑奴;燃烧;故乡;《炉中煤》 --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赏析:《炉中煤》写于1920年年初,当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上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夺,早已激起作者强烈愤慨,中国封建军阀的腐败和混战,同样使作者深为痛恨。

1919年的五四运动,像报春的惊雷,预示着一场空前的大革命暴风雨已经来临,燃起了诗人胸中的革命激情。

他以文艺特别是诗歌为武器,歌颂人民的革命。

迎接祖国的新生。

郭沫若称五四后的几年是自己的“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

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

”《炉中煤》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他把这时期的诗,集为《女神》,于1921年出版,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现代诗歌教学感受论文

现代诗歌教学感受论文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的感受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现代诗歌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诗文的兴趣,认知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感悟颇深,获益匪浅,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感受: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幽美情境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比如,我在何其芳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就是这样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能描述家乡的秋天给你的感受吗?”看着学生们开阔脑筋、深入思维的样子,我知道大家已经被我这看似简单的问话带进秋的季节中去了。

稍作停顿后,找同学来口头表述自己眼中的秋天:山、水、花、草、树木、人等等。

然后顺势利导:“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带给我们的秋天感受吧!”到这里呢,相信所有同学的思维已经被带进老师的导语所创设的秋天里去了。

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学习进入了状态,而对于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了。

二、反复朗读成诵,品味节奏美感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舒婷诗歌鉴赏论文

舒婷诗歌鉴赏论文

浅析舒婷其诗歌理念学号:1004220241 姓名:闫康俊指导老师:丁燕摘要:舒婷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她和同时代的顾城,北岛,梁小斌等以不同于前人的创作风格开启了中国当时诗坛的“朦胧诗”的高潮。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中唯一的女性诗人,舒婷既有与其他几人相同的创作理念,也有其自我独特的视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作为舒婷最广为传颂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舒婷的诗歌理念,且这种理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当代的部分人群。

关键词:舒婷,诗歌理念,平等自由。

正文:自“五四”以来,新诗的出现使诗歌的创作更加自由。

当代的中国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新诗创作者,然而男性垄断中国诗歌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改观。

除了零星的几个女诗人的出现,大部分的优秀诗歌都出于男性之手。

直到上世界70年代末期,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充满国家意识的诗歌理念:舒婷作为新中国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的诗人,虽然免于战火和革命斗争的洗礼,但却经历新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文化大革命。

这段经历对于这一批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诗人的生活由此被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其中食指的发疯,海子和顾城的离世等,对诗坛都是极大地打击。

然而面对过去痛苦的经历,舒婷却选择了不同于他们的,但更加积极的生活,她的诗歌创作变的更加热情而非消极。

她曾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我们真的觉得祖国有希望了,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我手上干着活,脑子里写着诗,弄得手上全是泡。

写的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出,在经历了那段黑暗时期的舒婷,在文革结束初期的创作是充满了家国的意识的,并没有选择消极的生活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论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论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序地开展。

以苏教版现当代诗歌教学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希望可以为现当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参考作用。

苏教版现当代诗歌高中诗歌教学现当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热点。

由于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独具特色,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也有不同,这一点应该区分清楚。

苏教版的高中诗歌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所以,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研读和理解能力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体诗、旧体诗而言的,大致是以五四时期作为分界线,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形成的诗歌形式,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就是成长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

涉及到高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务必要让学生明白现当代诗歌的含义和来源,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第一步。

只有普及了现当代诗歌的内涵,才能进行具体的诗歌教学。

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现当代诗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也是教师教授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热点。

所以,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要改变过往死气沉沉和长篇大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研读”和“领悟”教学,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领会诗歌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运用方法。

首先,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诗歌,就是要仔细研读诗歌中的“每一句和每个字”,要把诗歌拆卸开来,让学生分解地来看诗歌的语言构成,并逐一解读。

其次,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把诗歌的神韵深入领悟,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手法和技法。

最后,要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的情趣和志向。

这三个阶段,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必备步骤。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余廷林摘要:中华诗词的兴盛,是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

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已涌现出许多可流传百世的佳作。

本文试从诗歌意境方面对诗词的创作进行初步论述,以总结当代影响最巨大的一次诗歌大赛——“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在创作上的成败得失:红豆诗意境当代中华诗词关键词:《随园诗话》卷四云:“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

毕秋州。

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闰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去,浓荫留覆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付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是词客语”。

吾观之,始信之然也。

“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人赛2002年所征十多万首诗词,选编之《红豆诗三百首》中,略可见一斑。

正如丁国成诗家曰:“情至不能已,氤氲能作诗”。

然在十多万首中仅选出此三百首,可见诗词高下异也。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怀,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按瑚《红豆诗三百首》,实为第一等真诗,然余细品读之,觉各组诗之差别大矣,何者,意境高下异矣。

意境有无异矣,意境深浅异矣。

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岂容易谭哉?”(《与极浦书》)然而经历代诗评家的不断研究,已把意境的本质把握住了,特别是近代王国维,在意境说方面达到了顶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如钟振振《红豆》:“海外捐红豆,镶钟十二时。

心针巡日夜,无刻不相思!”从“相思豆”想到了海外赤子无日无刻不思乡,再联想到用“镶钟”时刻勾起赤子们的爱国怀乡之情,真是奇想,从意境上看比起卿卿我我者,要高出许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多,实为佳构。

女诗人甄秀荣《送别》:“思写满天”。

意境何等阔大,何等浩茫,而其象征物“夕阳如红豆”言别人不能言之,却又是人人心目中都存在欲吐的意象,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盖因意境深远矣。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诗歌的谈论文篇1在中国数千年的绚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灿烂瑰丽的一颗明珠。

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化,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唯恐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

它为后世的我们供应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学问,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

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学问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

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

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索、讨论过程,纸上谈兵,经常只会打擦边球。

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忽有好诗生眼底,支配句法已难寻。

'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捕获灵感?闻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登记来。

是呀,经常积累,时时做有预备的头脑,何须等到"支配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

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看、擅长预备的1/ 17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意,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究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照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

现代诗歌语言观简论论文

现代诗歌语言观简论论文

现代诗歌的语言观简论摘要:现代诗歌的语言成型是新诗得以区别于旧诗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然而百年中国新诗的发展一直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背叛。

新诗语言究竟止于何处谁也无法预见。

然而新诗的建设和发展中,对“固有传统的沿袭”与“外来影响的接收”一直是助推新诗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本文企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以文学史的眼光理清新诗逐渐形成的语言观以及在新诗语言变形的过程中的重大现象,以此作为百年新诗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的总结。

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百年新诗一直在建设发展中举步维艰,一方面它无法摆脱古诗和外来诗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以无羁的创造性完成自身的定型。

正如朱光潜当年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

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

”事实上,在新诗的建设和发展中,对“固有传统的沿袭”与“外来影响的接收”一直在焦虑中探索着。

中国新诗在古今中外的融合中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的脚步也从未止息。

一、反叛的语言观在新诗的转型过程中,对于传统的重新审视和估价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新诗在对于传统诗歌语言的反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如果说晚清的“诗界革命”只是对古代诗歌语言传统的小修小补,并没有触及古诗的广厚层面,那么五四的新诗运动则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勇气使古诗受到真正的破坏性冲击。

这种革命性变化最明显最根本莫过于诗歌语言。

然而这种破坏并不是全盘的否定,尽管当时的白话诗人们迫不及待地要推翻千年的诗教,汉语同根的牵连总是牵着诗人脚跟,所以无论如何提倡“作诗如作文”自由号子,总不免赤着小脚跳探戈。

然而,诗人的努力终究催生了新诗的诞生。

有趣的是新诗的语言观从未获得诗人们预期的超然,它依然在古诗的传统中寻找自己定位。

例如,五四时白话新诗的标准是“明白易懂”,在白话诗人看来是以“诗三百”以来“元白”为代表的古诗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的记忆始终是我的——浅析戴望舒《我的记忆》的象征手法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我的记忆始终是我的——浅析戴望舒《我的记忆》的象征手法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我的记忆始终是我的——浅析戴望舒《我的记忆》的象征手法_现当代文学论文我的记忆始终是我的——浅析戴望舒《我的记忆》的象征手法,摘要:戴望舒诗歌的写作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无论是诗歌的形式或是表现手法,都渗透着象征主义的元素。

本文通过诗歌的具象的描述以及对诗歌的分析,让读者更加体会到象征主义手法的丰富与无限变化。

关键词:记忆具象象征寄托记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人们总是时不时从心灵的某处翻出来,在其中找到曾经的快乐,感伤亦或是悲痛。

回想当时的种种,在脑海中无数个“假如”的设想中缅怀过去。

生活喜欢和人们开玩笑,记忆又喜欢和人们捉迷藏,当你以为已经忘却的时候,在某个时间,亦或是在某件事发生时,就在那个点,记忆又重新席卷你的脑海,翻滚着把你再次卷入那时,那地。

在戴望舒的《我的记忆》中,诗人通过具象的描述以及拟人化的手法,把记忆描述成了富有生命的、有它自己思想的“我”的“老朋友”。

诗人不仅在“记忆”中注入了人的感情,同时也借由“记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孤独、寂寞、心酸、无奈、坦然接受都表露无遗。

现实中,不论是谁,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能想起那些自己的曾经,并重现自己的那一段回忆。

对于诗人来说,“燃着的烟卷上”,或许是当诗人点燃香烟,视线透过烟雾定格的那刻,回忆也随着烟雾弥漫开来;“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或许是相恋过的人曾经送给“我”的礼物,每当我用这个笔来写作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就会随着“我”的诗一起跃然于纸上;“粉盒”,有可能是之前的恋人留下的,“破旧”说明这个粉盒是经常使用的,所以每当“我”看到这个粉盒,就会联想到昔日的恋人每日对镜梳妆的场景;“颓垣的木莓上”,在某处倒塌的废墟旁,有着鲜艳可爱的覆盆子的果实,想必当初和恋人一起经过这里的时候,还拿覆盆子那可爱的红色比喻过她的脸颊吧,亦或是一起坐在废墟的土堆上,一起品尝着覆盆子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好像那恋爱的味道一样;“喝了一半的酒瓶上”,酒,让人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我”在这时可能会用酒来麻痹自己,又或者是喝过酒后,能更好的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中,而这没有喝完的酒,同时也在重现着“我”当时的痛苦,重现着我当时的心情;“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象征着那些“我”曾经努力表达自己情感的证据,是证明曾经“我”对恋人的那种热烈、执着,甚至是对“我俩”共同未来的设想,但是如今,已经都被“我”“撕碎”了,而对“我”来说,撕碎的不仅仅是诗稿,撕碎的也是“我”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撕碎的是爱情的欢乐以及对两人共同未来的美好憧憬。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审美维度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审美维度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审美维度下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生机,《新课标》倡导的审美教学在中学课堂得到了广泛实施,并且收效颇丰。

然而,审美的光环遗漏了相对沉寂的现代诗歌,使得现代诗歌的教学显得过于冷清。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是最为薄弱的一环。

出于错误的指导思想,老师不重视诗歌教学,学生也对诗歌没有兴趣,因此,现代诗歌被教学边缘化了,接受着留与弃的考验。

教学中诗歌遭到的冷遇,与诗歌自身的特点和现实处境有密切关系。

诗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物,不同于语言通俗幽默、有情节、有故事的大众文学,诗歌的美不是流于表面的,不能给人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

诗歌的美在于诗歌自身,需要深入的品味、透析。

因此,现代诗歌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在历史的淘洗中积累精华;在批评的推动中,绽放美感。

受当下市场经济的影响,诗歌的境况更为萧条,狭小的读者群,限制了诗歌的传播。

相比之下,古典诗歌的受关注程度要大得多。

古典诗歌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古典诗歌的美超越了历史时空,具有穿透性。

完整的形式和纯熟的艺术,为古典诗歌吸引了大量读者,成熟的诗歌理论和活跃的诗歌批评,不断地挖掘古典诗歌潜藏的美,更坚实地巩固了古典诗歌的地位。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承传性,诗歌的内聚力从未割断,因此,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都有恒定的内容,如:对自由的呼唤、生命的信念、真情实感的阐发,这些情感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只是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

缺少历史的洗礼,现代诗歌中优秀作品的数量远比不上古典诗歌,但我们不能用古典诗歌的美学准则来衡量现代诗歌,更不能否定现代诗歌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现代诗歌源于现代人表达情感的需要,体现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美学原则。

现代诗歌呈现的美感是现代诗特有的,而不是古典诗美的复制。

现代诗歌灵动飘逸之美,是古典诗歌不常见的。

散文化的形式、亲切自然的口语,也是对古典诗歌的超越。

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

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

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在中国的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一位杰出的女诗人,那就是郑敏,作为“九叶派”诗人中的代表之一,她的诗歌总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沉思和玄想。

《诗人与死》是郑敏在九十年代所创作的作品,与她前期的创作相比,在感性的形象中更多了一分理性的思考。

《诗人与死》是由好友唐祈的去世而引发写成的,唐祈因为医疗事故而死,死得很冤枉,死后还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郑敏在创作时曾说:“我这首诗写的时候意图是讲诗人的命运,在我们特有的情况下,我们诗人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整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时还有我对死的一些感受。

”1由此可见,郑敏正是以唐祈的死来引发了对整个知识分子乃至全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郑敏在愤怒、悲痛的心情中写下了这组诗,诗中没有太多的哀怨与悲情,而是以整齐的十四行诗为结构,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从而给人以严厉、肃穆和沉静。

一、音乐性与绘画性郑敏受西方音乐、绘画的影响很大,在创作时,也将音乐与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在诗歌当中。

音乐性使诗歌中的意象得以展开,强烈的情绪、复杂的情感冲破了静态的文字。

组诗《诗人与死》采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由十九首诗组成。

郑敏受其师冯至的影响极深,并且继承了冯至最擅长的十四行诗体,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虽然十九首诗都采用了十四行体,但每首诗的节奏都不相同。

它不同于那种结构严谨的鸿篇巨制,在紧张、平衡的.整体中,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经历支配着诗歌的内在结构。

朗读时就会感到一种参差的节奏美,在音乐性的支配下,语言也变得更有韵味。

郑敏的诗歌还非常重视视觉效果,诗歌《诗人与死》中大量的意象都带有明显的绘画特征:我们都是火烈鸟/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没有发出失去身分的呻吟/然而我们羡慕火烈鸟/在草丛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丛上有无边的天空邈邈/它们会突然起飞,鲜红的细脚后垂这段诗如同一幅画,让我们看到了一只“踩着赤色的火焰”的火烈鸟在自由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飞翔的画面。

中国现代诗歌15篇

中国现代诗歌15篇

中国现代诗歌15篇中国现代诗歌15篇 在学习、⼯作、⽣活中,⼤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国现代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中国现代诗歌1 崛起了,我的中国 你,⽜⽓冲天 可上九天揽⽉ 神⾈飞天 太空⾏⾛ 天宫对接 敢与星星相吻 敢与⽉亮拥抱 弛骋宇宙,寰球仰望, 我们中国⼈做了⼏千年的飞天梦。

如今,梦想成真 崛起了,我的中国! 你,龙腾虎跃 可下五洋捉鳖 蛟龙潜海 七千极限 威震宇寰 敢到深海窥宝 敢到龙宫做客 我们中国⼈做了多少年的深蓝梦 如今,梦想成真 崛起了,我的中国 你,物丰邦宁 千⾥江陵⼀⽇还 ⾼铁驰骋 飞翔速度 朝发⼣⾄ 敢与闪电赛跑 敢与⽇⽉争辉 我们中国⼈做了多少年的飞驰梦 如今,梦想成真! 呵,中国梦 我的中国 你,繁荣昌盛 航母出发 强我中华战舰 实现⼏代海军之梦 奥运⽕炬 洗涮东亚病夫的耻辱 点燃中国健⼉的⾦牌梦 还有西⽓东送、青藏铁路…… 每⼀项都挺了中国⼈的腰 园了中国⼈的梦 我的中国 你不愧是引吭⾼歌的雄鸡 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不愧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不愧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动神州的雄风 你不愧是⼈类智慧的起源 点燃⽂明的星⽕ 我的梦,中国梦 崛起了,我的中国中国现代诗歌2 苦不苦想⼀想⽗母 累不累看⼀看⽗母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 任那岁⽉把容颜变换 任那岁⽉把脊背压弯 养育⼉⼥⽩发你添了⼀根根 养育⼦孙皱纹你添了⼀横横 ⼼似海深脉脉温情 情似⾼峰缕缕温馨 看着那满堂的⼉孙 你脸上露出了笑容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 风⾥⾬⾥四季⾥奔波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 寒来暑往⼀路上欢歌 把那深情挚爱 化作满天星光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 风⾥⾬⾥四季⾥奔波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 寒来暑往⼀路上欢歌 把那深情挚爱 化作满天星光中国现代诗歌3 【序⾔与说明】 除了,年少张狂之时,妄议菲薄之外,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一、本文概述《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运用及其意义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意象理论的演变、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以期揭示意象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概述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各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风格及意象特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意象理论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演变过程,分析意象如何随着诗歌风格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重点分析意象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经典诗歌作品的解读,挖掘出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审美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将关注意象在不同诗人作品中的差异与共性,以揭示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总结意象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意义与影响。

通过对意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塑造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以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还将探讨意象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启示与借鉴价值,以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意象概念及其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体现“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典诗词理论,意指寓情于景,以物喻情,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手法。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元素,创造出一幅幅饱含深意的画面,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现代诗歌在继承传统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意象的内涵和外延。

现代诗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景物,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

这些意象往往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反映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在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

卞之琳诗歌“知性”解读论文

卞之琳诗歌“知性”解读论文

卞之琳诗歌“知性”的解读摘要卞之琳的“知性诗”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他的诗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知性美”,正确地把握卞之琳的“知性诗”要将其放入现代派中西诗学融合的创作背景中,运用阐释学方法来解读。

这将使卞之琳诗歌的解读走出历史窠臼,不断拓展卞诗新的生命空间,而在卞诗及其阐释学解读本身中已包含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卞之琳知性诗阐释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新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音尘集》、《十年诗草》等诗集。

他的诗在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固有的诗歌传统相互融合的同时,特别具有冷静的哲思与深邃的智慧,从而与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的“主情诗”形成鲜明的区别,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一直以来,卞之琳“主知性”的诗歌也使不少人难以接受,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是在零度情感中玩弄观念的一种文字游戏。

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卞之琳呢?笔者认为,必须正确分析把握卞之林“知性”诗歌的内涵,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将其放入现代派诗歌创作的大环境中予以观照,透过开阔的文论视野对其进行阐释学的创造性解读,这样才能挖掘出卞之琳诗歌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不得不去思考。

(由于1938年后卞之琳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向”,而其前期作品已基本被公认为其代表作,故本文以下所谈及的主要是卞之琳1938年以前创作的诗歌。

)一卞之琳诗歌的“知性”1937年,金克木在他的《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一文中将30年代“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称为“新的智慧诗”,并指出“以智慧为主”的诗与“说理诗”、“哲理诗”不同,是一种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的“智慧诗”。

这正是针对现代派卞之琳等人的诗作所做的概括。

卞之琳也曾说过他在创作时“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这是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所致。

知性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

现代诗歌教学论文

现代诗歌教学论文

现代诗歌教学论文概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意象,阐发自己心中的感情。

同时,我还在课堂上帮助他们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写作目的,以及对他们的寄望,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写现代诗的兴趣,提升他们写现代诗的水平。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转换较快,内容较难理解,导致学生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这一点,为提高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在鉴赏诗歌前,我设置一些情景模式,留下悬念,吸引学生。

比如: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日本侵略者猖狂践踏中国土地杀人虏掠的片段,以激起学生的仇恨之心。

然后提问学生:“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诗人的艾青,表现是怎样的呢?”这样自然地引入了这首诗歌的教学,也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难当头的表现。

通过这个视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也激起了他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兴趣。

一、题干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一篇文章如何更好地理解,我认为最好的切入点是标题。

标题是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的,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是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我们就从中心切入。

运用修辞手法或象征写作手法的,就从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引导学生切入。

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例,对内容的理解,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四月天是怎样的一种季节,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然后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去寻找有关的信息、关键词。

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有的放矢。

同学们很快就能从诗中找到“春风”“春光”“云烟”等春天的特有景物,也很快明白到第一节诗写的是春风的轻灵、春光的明媚。

而后面的是分别以四月天中不同的意象所表现出的生活画面,最后由感情的深化到作者直抒胸臆,把它升华后是爱、是暖、是希望。

由此,也回答了开篇的问题:四月天是人们心灵绽放的春天,它给人以暖、爱、希望。

“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你”就是能给人以爱,给人希望的。

再联系写作背景,当时正好是作者的儿子出生。

很明显,标题中的“你”就是作者的儿子。

二、意象的提取,找出情感的抒发点阅读诗歌,由于作者思维的跳跃性较大,有很大的“意识流”。

新时代新生活诗歌大全(17篇)

新时代新生活诗歌大全(17篇)

新时代新生活诗歌大全(17篇)作文是一种能够展现写作者思想和观点的文字表达方式,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中汲取灵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歌颂新时代现代诗歌中国进入新时代,政治判断明晰改;主要矛盾新揭开,幸遇扁鹊把准脉。

中国进入新时代,革命信仰第一拜;立党为公补骨钙,共产党员做表率。

中国进入新时代,马列主义放光彩;(新)自由主义脚下踩,历史虚无抛天外。

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利益最关怀;追求公平示大爱,充分发展靠人才。

中国进入新时代,初心不改除公害;反对霸权把祸埋,铲除腐败不懈怠。

中国进入新时代,主义大厦人民盖;地基深挖钢砖塞,雄伟壮观多气派。

中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方向转过来;社会主义福花开,共同富裕永常在。

中国进入新时代,奋力追梦大步迈;复兴中华友谊赛,战天斗地高姿态。

新时代新生活作文诗歌一轮朝阳正缓缓升起。

历经数载劫难的中国。

亦如觉醒的雄狮。

在朝阳的辉映之下。

逐渐展现雄风。

南昌起义的枪声。

井冈山上的号角。

万里长征的足迹。

都见证着伟大的崛起。

党啊,伟大的党。

您是用锤头和镰刀打拼出来的。

是您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遵义会议的曙光。

抗日战争的胜利。

西安事变的调解。

党啊,伟大的党。

您用您那伟大的智慧。

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党啊,伟大的党。

有了您,才有了新中国。

有了您,祖国才能如此强大。

有了您,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如今,您已经历百年风雨。

作为您的儿女。

向您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作为新时代青年。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将不辱使命。

奋勇向前。

新时代女性朗诵诗歌轻轻奏响了世界上最美的赞歌。

在春天苏醒的大地上放飞希望。

如春风一般明媚,似阳光一样灿烂。

伸出双手捧出蔚蓝海水般冷静的智慧。

带着明月皓洁的神秘。

淡而清,美而雅,宛若清池里洁白的莲花。

女人如画,如一抹桂林山水,清丽、神奇。

女人如烟,仿佛温婉朦胧的江南水乡,安详、静谧。

女人如歌,似淙淙如练的飞瀑,开朗、奔放。

女人如水,宛然山间清澈透明的小溪,纯净,润泽。

如何进行现代诗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进行现代诗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进行现代诗课堂教学(西安市长安区王曲中心校陕西西安 710106)摘要:现代诗体的进入,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新的挑战和考验。

笔者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也亲历了一些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迷茫,坦诚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障碍:现代诗歌难教!最近,在同几位语文教师的交谈中,也发现了共同的问题。

作为现代诗歌的尝试者,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关键词:现代诗;挑战;实践【中图分类号】i210.5现代诗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现代诗歌教学难、学习难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适度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流派上,现代诗大体上有二、三十种之多,过于复杂。

它们之间有的有时很难界定、把握。

但从种属上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类,既是诗也是歌。

其文字含蓄优美,富有意象美、音乐美、节奏美;可以朗诵、吟诵,易学易懂,但又很难谱曲和唱。

如,某些叙事诗、抒情诗等;第二类是歌。

其文字凝练,浅显、易懂、直白,极富音乐美,节奏美,可以谱曲和唱。

比如时下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化的大部分歌词等;第三类是诗。

其文字凝练含蓄,寓意深刻,其意象、建筑很美,但很难谱曲和唱。

这类诗属内审型的,重在理解,重在解读,需要读者仔细品读,仔细品味,仔细体会,仔细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某种灵性的抵达。

二、注重教学拓展,切忌陷入就诗论诗、就诗学诗的本本主义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是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大忌。

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进行现代诗歌教育教学时,过于注重诗歌本体的教与学,注重翻译式、捆绑式,甚至劫持式的教授、讲授,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张力所在,忽视了诗歌自身所特有的深刻的寓意美、含混美特质。

比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课堂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把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引起客体——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共振共鸣紧密结合起来,往往陷入到某种知识的学习、传授领域。

关于诗歌论文总结范文

关于诗歌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从诗歌的魅力、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及诗歌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诗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诗歌的魅力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凝练:诗歌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内涵,使读者在有限的语言中感受到无尽的意境。

2. 情感真挚: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3. 思想深刻: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

4. 艺术性:诗歌在形式上追求美感,如韵律、节奏、意象等,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现代诗歌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诗歌在创作手法、题材、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 创作手法:现代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手法被广泛应用。

2. 题材:现代诗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爱情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3. 风格:现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又有现代派诗歌的异域风情。

4. 传播方式:现代诗歌的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诗歌的价值诗歌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文化:诗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 情感宣泄: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渠道,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 思想启迪: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4. 艺术欣赏: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诗歌的创作与研究,让诗歌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与文学风格

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与文学风格

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与文学风格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与文学风格摘要:现代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它以其独特的诗人形象和文学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和文学风格,并分析其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人形象、文学风格、重要性。

一、引言在当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自由性。

这种多样性和自由性可以从现代诗歌的诗人形象和文学风格中窥见一斑。

本文将以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和文学风格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二、诗人形象在现代诗歌中的体现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是诗人个人和社会环境交织的产物。

与古代诗歌中的“飞扬跋扈”的诗人形象不同,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更加平实且充满思考。

他们关注社会现实,与读者建立起了一种近距离的联系。

1. 诗人的自我表达现代诗歌中的诗人形象通常展现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观察力。

他们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助文字描绘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他们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通过诗歌将这些洞察力传达给读者。

2. 诗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现代诗人形象不再孤芳自赏,他们更加注重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担忧。

通过诗歌,他们试图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变革。

三、文学风格对现代诗歌的影响文学风格是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现代诗歌的文学风格多样,充满着经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1. 自由诗歌自由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打破了诗歌传统的格律和韵律限制,给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自由诗歌的语言自由自在,节奏流畅,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2. 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其抽象、复杂的语言和形式内容而闻名。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突破传统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探索人类内心的深处和存在的本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缪斯来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前后浅析【摘要】“文化救国”引发的的中国诗歌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异质共生的关系中螺旋状朝向离散空间上升发展的。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审美文化心理和诗歌创作特色的不同,导致异质文化夹缝中的中国诗歌现代化一直“寻寻觅觅”,至今未形成系统化、稳定化的美学创作原则,文学论争间歇性发病。

当下,后现代主义随科技的高速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中国新诗迫切需要一场革命。

【关键词】异质共生审美文化心理后现代主义一、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源起“中国诗歌现代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整体概念中的一部分,而“中国文学现代化”又是在“现代中国”意义下生存的概念。

“现代中国”指1840年以后中国的中心任务转为反帝反封建。

“中国文学现代化”即产生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然延续和发展,又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不断寻求自身品格的文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首要是由于“文学救国”引发的。

现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中华民族通过自身的现代化来抵抗外来侵略。

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中国人更加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于是“西学”通过西方直接输入和国人翻译介绍迅速扩散,中国文学现代化至此便从以“文学救国”为目的的“翻译介绍”开始了。

“文学救国”中的“文学”涵盖一切文化教育的观念。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使“文学革命”势在必行。

“文学革命”首先从“诗界革命”开始。

晚清,“以诗歌韦政通,以古人为范约束今人”的传统受到部分先觉者的不满,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个。

黄遵宪不仅提倡新思想,还最早提出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胡适先生提倡用白话文写诗,“诗界革命”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文学救国”为目的的“文学革命”有些激进:在引进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却未能及时对外来文化本身加以批判性吸收。

这便未至今未停歇的文化论争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诗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有诸多流派,异彩纷呈,但无一不是以西方文化的介入为前提的,其创作理论、手法等可谓一路学来而未能有所超越。

中国诗人至今认为能找回失掉已久的民族自信。

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不是从中国自身内在经济、政治、社会的自然演变而来的,被西方“文化殖民”被迫现代化,未能考虑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审美文化心理、创作特色的不同。

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被迫”深究一下。

(一)、中国传统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质中国诗歌现代化是在异质共生的文化夹缝中发生的。

这种异质共生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审美文化心理的异质。

首先,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文化异质的根本原因。

早在中西方先民创制文字时就表现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

由于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注重对直观形象的感受,汉字在创制时即以刻画符号和原始图画的形式表现人对事物的感受。

西方人注重智性思维,注重逻辑推演,拉丁字母在创制时即以严格的逻辑分析精神规定了每个单词的语音、语义的准确性。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样导致语法上的差异。

由于感性思维方式和文字的表义性特征,是中国汉语语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模糊性;二西方因其注重严格的逻辑推演和文字的表音特性,是西方语言语法逻辑严密、具体。

汉语人称代词、介词、表示比较的词和动词可以省略,没有时态的变化,虚词可以代替动词,这是汉语与拉丁语的语法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方诗歌表达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上的差异还导致中西方对“诗”的认识上的差异——“诗”与“pome”的差异。

中国的“诗”是建立在感性直觉思维基础上的诗,起源于“诗言志”、“诗缘情”说的中国诗是用来表现感性心象的文本,其中的主观情感超验的、超文本的。

而西方的“pome”诗是智性思维方式下被制作出来再现先验逻辑的文本工具。

其次,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同是文化异质的基本原因。

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同是由于不同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同认识而造成的。

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同是基于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不同。

中国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要求人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自然意象表现诗人的心象,用“以物观物”的角度作诗。

西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天人相对”的理念。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极力追求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把人与自然“分析”为二元对立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征服自然欲望的指引下,西方着重发展了以自然科学基础的理论科学哲学,而未能注意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

于是西方诗歌通过再现客观物象以表达先验逻辑或“追求真理“的倾向明显。

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同也因中西方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的不同造成。

中国文化重视“情”,在中国伦理道德中,情与理是可以共生的,有时理是可以为情让步的。

在中国人际关系中情即理,理即情,太讲理便是无情,无情便是无理。

在情与理的纠纷中,中国人发明了中庸之道,目的是使人伦关系更和谐,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在诗歌上,体现为“诗缘情”——诗因情而生,中国抒情诗的早熟与发达。

西方文化则崇尚“理”,理性是西方哲学的基石。

在人伦关系中,他们追求自由。

自由的概念分为先验意义上的自由和实践意义上的自由:先验意义上的自由排斥感性,实践意义上的自由虽部分牵涉到“自由感”(感性)但还是以纯粹理性为主体。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之间也讲求逻辑,体现为时间概念很强,注重事情的条理性。

西方的理性体现为他们强烈的个人和自我意识。

西方诗歌拥有个人主义的奔放激情和理性的自我解剖。

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同,最终导致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以善为美,西方则以真为美。

中国的哲学是“道”,是伦理制度的哲学;而西方哲学是“逻辑”,是理论科学的哲学。

不同的美学原则表现在诗歌上为:中国诗是“女性型”感性直觉抒情,西方诗是“男性型”理性逻辑叙事。

最后,创作理念与手法的不同是中西方诗歌文化异质的直接原因。

在思维方式与审美文化心理不同的基础上,创作理念与手法也必然不同。

中国然在追求“道”的理念下充分发挥汉语表意优势——语法灵活多变、指意模糊,以实现诗歌传达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目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本的意蕴超越了文本本身。

但展现结构韵律是表意文字的缺点,也正是之一点束缚了中国传统诗歌。

西方人在追求“真”的理念下利用严格逻辑推理得来的分析性、单指性的拉丁语追求在“再现”过程中的真。

由于表音文字在韵律上有优势,使得西方诗歌结构自由松散,这也是西方早期大量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成为“诗”的原因。

西方对词汇语法规定严格,使其不善于表现“意象的朦胧”,于是寻求用象征手法使自身突破这一阈限。

松散自由的尸体结构使西方诗歌善于叙事,这是西方有大量“史诗”的原因之一。

(二)、异质文化夹缝中的中国新诗由于西方的“文化殖民”,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在异质文化夹缝中焦虑、犹疑、挣扎、徘徊、探索。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新诗发展以一种螺距不等的螺旋状形式不断上升发展:从历史宏观态势上看,中国新诗从原始生命意识形态——异质共生中的异化状态——新的生命意识形态(中国自身新美学原则的确立);从结构韵律上看,经历了自由体——格律体——自由体的几次循环,汲取了西方结构上的优点;从主题上看,在人生与艺术之间也经历过徘徊,然后人生与艺术走向统一,再趋向分裂。

再者,中国新诗主题走向“离散空间”。

西方分析性哲学和自然科学给中国新诗注入了智性因素的同时也迫使中国新诗主题走向多元化。

在中国新诗中,很少有诗人追求中国传统诗式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很少有诗人以“以物观物”的境界作诗,很少有诗人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大都趋向个人主义情感的宣泄。

许多新诗引入了分析性、演绎性的元素,加入了人称代词、指示性时间词,使诗歌失去了朦胧美、意境美,得到的诗精细化的、多元化的、缺乏整体感的、主题离散的新诗。

中国诗歌现代化是从“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开始的。

作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开端的标志,白话诗派彻底否定了传统诗歌以文言文为诗歌书面语言的正统地位,使白话文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语言形式。

白话诗派以“诗体解放”的名义对传统诗歌的格律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这就为中国现代诗歌接纳西方诗歌和自由诗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诗歌现代化中异质共生也由此开始。

继白话诗派之后,人生派与早期浪漫主义诗派相继出现。

“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分歧自此纠缠上中国现代诗人们。

从浪漫诗派的郭沫若开始,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观念有了深层次的革新。

以其《女神》为代表,对自我新人格的推崇与张扬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革新意识,也以其宏大的气势为中国新诗现代化大了一针鸡血。

《女神》的自由体使中国新诗从形式上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

但其自由体诗中尽唱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这种喊口号式的诗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中的意象朦胧的观念是颠覆性的。

浪漫诗派在确立尸体自由的同时发现了诗歌的内在律,这是它的另一大贡献。

紧接着出现的是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和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格律诗派,他们继续共同致力与异质共生文化下的中国现代诗歌探索。

象征诗派从法国“引进”象征主义,在新诗的形式上开始注意“音乐、节奏、色彩”的塑造。

格律诗派则自比较保守的英国引进“格律”,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

象征主义的“引进”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成就的一次可谓大胆妄为的否定,这种否定是以其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色的无知为前提的。

周作人曾说《诗经》中的“兴”即是种象征手法,有人指出其言是牵强附会。

对于其言是否真是附会暂且不论,但《离骚》中的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莫非也是“附会”?中国传统诗歌以其含蓄、朦胧、象征的模糊意境缔造为特色优势,何故无端从外国“引进”象征主义?象征诗派的语序凌乱、诗风“怪异”只证明了其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的不够深。

格律诗派在对待中国传统诗歌的态度上有了较大进步,主动汲取传统诗歌中的“营养”,可惜未能吸取传统诗歌善于“表现”的优势,却在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为神韵的前提下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最“封建”最束缚诗体的格律。

虽然两派在诗歌现代化进程中不无片面化缺陷,但象征诗派提出的“|纯诗化”和格律诗派提出的“三美”原则和追求唯美倾向有效的遏制了二三十年代诗坛混乱无序状态,是新诗继续在艰难的现代化之路上跋涉。

到三十年代现代诗派戴望舒、何其芳等诗人的出现,中国新诗现代化进入了“成熟期”。

现代诗派比较成功的将中国传统诗歌的和谐、优雅、含蓄、意境化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注重多重暗示、朦胧隐晦、弯曲跳脱等意象化表现艺术相结合,较成功的调和了偶那个西方诗歌间的异质争战。

只可惜它仍未认识到: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的表象,意境的营造是高度和谐的高级象征手法,反而仍以西方诗歌为了弥补其渔阳固有的缺陷而从中国学去的象征手法作为西方的“原创”加以学习。

可谓师傅教出了徒弟,又向徒弟学习自己教给他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