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言文复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陶庵梦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我 )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全,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矣,余挐.(撑 )一小舟,拥.(裹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
湖上影子,惟.(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刚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哪能 )更.(还 )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尽力 )饮三大白.(杯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 )此。
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痴迷 ),更(还)....有痴似相公者。
”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条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着酒,在炉上刚刚沸腾。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2、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 做……长官)巴陵郡。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废具.( 通“俱”)兴。
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扩大)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通“嘱”,嘱托)予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记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新课标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
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一)、《桃花源记》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4、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9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10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关于桃花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陋室铭》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1500字以下是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包括选修12篇,每篇1500字左右:1. 《论语·为政篇》- 通过研读《论语·为政篇》,可以了解到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政治智慧、政治方法等方面的思想。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哲学思考。
- 刻意体味其思考方式和言辞特点,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笔。
2. 《资治通鉴·宋世宗广运之治》- 这篇文章介绍了宋世宗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他的改革政策。
- 可以通过认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了解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 分析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 可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哲学思考以及人性的揭示。
-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4.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风貌。
- 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言论对社会的抨击。
- 研读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论语·述而篇》- 《论语·述而篇》是孔子的言论记录,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
- 讨论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6. 《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研读《孟子·梁惠王上》,可以了解到孟子关于仁义道德和政治智慧的思想。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思想精髓。
- 讨论其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正义意识。
7.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其中的英雄形象和社会风貌。
- 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历史背景。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9年级文言文整理
7~9年级文言文整理七年级上册。
1.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重点字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儿女:子侄辈的人。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
3. 翻译。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 文学常识。
1.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重点字词。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3.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报任安书·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复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篇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通过描绘一个人独处的夜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古文篇1.《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并且要乐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2.《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寡人之于河内也,亦尽心焉耳矣。
察其凶也而趋焉,亦未晚也。
察其不凶而趋于义,亦未迟也。
如使人于予,则皆可使如河内焉,何千乘之有?”这是《孟子》中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段对话中向梁惠王解释了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梁惠王的官职。
他认为,只有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他才会全力以赴去帮助国家。
这段对话表达了孟子对道义的坚持和对君主的忠诚。
三、散文篇1.《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民幸福的向往。
这篇散文通过对楼台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
2.《黄州快哉亭记》予尝谓汉、魏之际,无可与言者,忽焉有古快哉亭。
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资料夫文者,言其心声也。
古人之心,今人之意,皆文之所现也。
故文言者,犹水月镜花,皆虚幻之象,非真实之体。
然而,文章之妙,不在言而在意。
有意而无辞,犹欲诉诸无言矣。
古人云:“言之有故,持之有故。
”文言者,务必通其意,明其理,才能运用自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若不晓其意,徒饰其辞,亦枉然也。
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观古人之作,破万卷而博览群书,方能知其意,得其神。
诗、书、礼、乐,皆为古人之心声。
领略其中,便可知古人之意,从而掌握文言之技巧。
复云:“文以载道。
”文言之本意,在于表达心意,宣扬道义。
若只求华丽之辞,而忽略其意,则为舍本逐末。
因此,作文之道,在于心意,有诚意之心,方能写出好文章。
总之,文言文复习之要,在于通其意、明其理、饰其辞、载其道。
若能悟此,则文言文复习之境,亦可达矣。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2、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3)其真无马邪(无马:没有好马)(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亲戚:父母兄弟和亲朋好友)(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愚:笨)(8)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破衣烂衫)(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3、一词多义(1)自董卓已来(已经)(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以顺为正者(把…当作)(4)以天下之所顺(用、拿)4、重点词语解释(1)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2)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3)日初出大如车盖 (早晨)(4)及其日中如探汤 (天气)(5)问女何所忆 (思念)(6)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往返)(9)而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孩子)二、文言虚词1、之(1)辍耕之垄上(到,去)(2)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义)(3)二世杀之(代词,指扶苏)(4)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指这件事)2、其(1)其父曰(他的)(2)其如土石何(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3、于(1)皆朝于齐(到)(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4、孰与:与…相比,谁…?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和) 三、文言句式1、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式“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第一讲文言词汇【知识梳理】一、积累文言词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个。
”因此,高中阶段应积累不少于个文言实词。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
如:“卒”这个词——[卒](ú)()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
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一)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高考前注意事项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全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初中全册目录三峡郦道元(北魏) 1陋室铭...................................................... 刘禹锡(唐) 2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4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10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1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14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17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20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24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26马说韩愈(唐) 28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30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明) 32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 36《论语》十六则 (41)三峡郦道元【北魏】一、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水经注》。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古文集复习资料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古文集复习资料1. 《论语·为政》-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孔子2. 《史记·苏秦列传》- 「众人之事,必先勇于自负其能,然后人才乃出,非人才勇于自负其能也。
」 --- 苏秦3. 《史记·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无能为也。
曷者?不秦者众也。
」 --- 陈胜4. 《史记·平准书》- 「盖天下之治乱,其要在於持说法者也。
」 --- 司马迁5. 《史记·白马篇》- 「市井之徼幸者异常而好闻也,其马不肯步,曰驰;其人不肯步,曰逸。
」 --- 司马迁6. 《史记·陈涉世家》- 「民财力充实,吏治罚明,唯是所欠者无恶耳。
」 --- 陈涉7. 《唐诗三百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兼怀南陈诸贤》- 「庐山秀出南斗峰,秋月清江白露中。
」 --- 刘长卿8. 《唐诗三百首·长安晚秋独游宿广文馆》- 「青云直上三万尺,白日升天九万里。
」 --- 杜甫9. 《西游记》- 「观音在世间风,对虾介命摄偏龛;是非只为为尘劳,且劝家奴莫犯禁。
」 --- 吴承恩10. 《古文观止·明堂孔写阐宣公》- 「万物二运,顺与逆,审可用乎?惟天地不能逆运耳。
」 --- 程颢11. 《古文观止·天文述》- 「非徒亮世能使人耀,如复金石也;明世胜乎巧伪,亦如火星也。
」 --- 纪南溟12. 《古文观止·明石刻碑》- 「金石小达其跻跻,而楚遗楚风。
」 --- 何象先13. 《古文观止·于说衡传》- 「所以藩者,置土垂khī守之官。
」 --- 王同祖14. 《全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红烛留灰汗湿衣,当年戏马莫迟迟。
」 --- 白居易15. 《全唐诗三百首·登飞来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李白16. 《全唐诗三百首·泊秦淮·钟情汉苑千秋晓》- 「独倚朱阑无限事,未曾惆怅淮。
中考会考的文言文
中考会考的文言文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三峡》(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1、龟虽寿东汉• 曹操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5、如梦令宋•李清照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7、《论语》十那么春秋• 孔子8、观沧海汉• 曹操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10、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1、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1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14、泊秦淮唐• 杜牧15、浣溪沙宋• 晏殊【七年级下册学问点】16、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7、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18、山中杂诗南朝•吴均19、竹里馆唐•王维2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逢入京使唐•岑参2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25、送灵澈上人唐•刘禹锡26、约客南宋•赵师秀27、论诗清•赵翼【八年级上册学问点】28、石壕吏唐•杜甫29、归园田居晋•陶渊明30、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1、登岳阳楼宋•陈与义32、长歌行选自《汉乐府》33、野望唐•王绩34、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3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6、黄鹤楼唐•崔颢37、送友人唐•李白38、答谢中书书(古文) 陶弘景39、秋词唐•刘禹锡4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41、浣溪沙宋•苏轼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43、陋室铭唐• 刘禹锡44、爱莲说宋• 周敦颐45、望岳唐• 杜甫46、使至塞上唐• 王维47、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48、三峡北魏• 郦道元49、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50、春望唐• 杜甫【八年级下册学问点】50、赠从弟汉•刘祯5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2、终南别业唐•王维5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4、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北宋• 范仲淹55、满井游记(古文) 明袁宏道5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57、赤壁唐• 杜牧58、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5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60、山坡羊•潼关心古元• 张养浩61、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6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6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6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6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68、无题唐• 李商隐69、相见欢南唐• 李煜70、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71、杂说四•马说唐• 韩愈73、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73、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74、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75、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76.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77.五柳先生传晋• 陶渊明【九年级上册学问点】76、隆中对(古文) 陈寿77、陈涉世家(古文) 司马迁79、唐雎不辱使命(古文) 选自《战国策》79、望江南(梳洗罢) 唐• 温庭筠80、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81、月夜唐• 刘方平82、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83、卜算子•咏梅南宋• 陆游8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8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8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8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88、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89、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90、出师表三国• 诸葛亮91、渔家傲宋• 范仲淹9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93、破阵子宋• 辛弃疾94、观刈麦唐• 白居易【九年级下册学问点】9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96、参军行唐•杨炯97、月下独酌唐•李白101、羌村三首唐•杜甫101、登楼唐• 杜甫10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10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2、望月有感唐•白居易10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104、别云间夏完淳105、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10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07、蒹葭选自《诗经》108、关雎选自《诗经》109、雁门太守行唐•李贺1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1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112、公输选自《墨子》113、惠子相梁选自《庄子》1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115、愚公移山选自《列子》看了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学问还看: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人教版语文初中古文学问点复习资料3.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4.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5.初中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1、童趣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3、山市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八年级上册:三峡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9、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山水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尤:格外。
2.道:道路。
见:出现。
3.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 可:大约。
5.佁然:呆呆的样子。
6.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跟从。
8. 西:向西。
9.下:在下面。
10. 下:往下。
11. 空:在空中。
12.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乐:逗乐。
15.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上呆呆地不动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1)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到了3)乃:于是。
制:规模。
4)于:在;其:它的。
5)予:我;以:来。
6)夫:那。
胜状:胜景。
7)衔:衔接。
8)涯:边。
晖:日光。
9)大观:雄伟景象。
10)述:描述。
备:详尽1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霪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开:放晴。
国:京城。
15)薄:迫近。
去:离开。
16)景:日光。
集:栖止。
17)芷:小草;汀:小洲。
极:穷尽。
18)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持。
20)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2)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24)()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5)若夫:像那。
嗟乎:唉。
26)以:因为。
怡:愉快。
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一、词语解释:1.环:环绕。
环:包围。
2.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飞泻。
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给……命名。
6.辄:就。
7.意:情趣。
8.寓:寄托。
9.归:聚集。
10.归:回家。
从:跟从。
11.归:归依。
12.芳:香花。
秀:繁荣滋长。
阴1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于:在。
15.肴:野味。
蔌:菜蔬。
16.酣:尽兴的喝酒。
17.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18.弈:下棋。
19.觥:酒杯。
筹:酒筹。
20.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翳:遮盖。
22.上:树的上部。
下:树的下部。
23.谓:是。
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
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