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吸光光度法课后习题测验及答案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2.一束(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D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A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B)该物质浓度很大/(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D )因素有关(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κ545nm=×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 KMnO4溶液,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A )(A)15% (B)83% (C)25% (D)53%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吸收池,B溶液用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D )(A)A是B的1/3 (B)A等于B(C)B是A的3倍(D)B是A的1/3: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D )(A)2T (B)2lgT (C)T1/2 (D)T2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C )(A)20% (B)40% (C)50% (D)80%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D )(A)(B)(C)(D)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

无机及分析化学
34
3、吸光度范围
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在0.2~0.8范围内,使测定
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过大或过小应予以调节。 而当A= 0.434或T% = 36.8时,测定的误差最小。 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一是改变试样的称样量,或采用稀释、浓缩、富
无机及分析化学
12
质量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
• 质量吸光系数 a: 当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浓度 为 1g/L,吸收池的液层厚度为 1cm的溶液时,测 得的吸光度。单位为L.g-1.cm-1
• 摩尔吸光系数ε • 物理意义:当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 1mol/L,吸收池的液层厚度为1cm的溶液时,测 得的吸光度。单位为L.mol-1.cm-1
比耳定律假设了吸收粒子之间是无相互作用的, 因此仅在稀溶液(c < 10-2 mol/L )的情况下才适用。
(2)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朗伯一比尔定律只对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才能成立,但 在实际工作中,入射光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18
化学因素
溶质的离解、缔合、互变异构及化学变化也会引起偏离。
不同的显色反应的适宜 pH 是通过实验确定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24
3 、显色温度:要求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在测定 过程中温度一致。
4 、显色时间: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 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色测定。
5、溶 剂:有机溶剂降低有色化合物的解离度, 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6、共存离子的影响
无机及分析化学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无机及分析化学
19
§10-2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一、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显色剂
显色反应:加入某种试剂使被测组分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在光度分析中生成有色物质的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其中以配位反应应用最广。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D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A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B)该物质浓度很大(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D )因素有关(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A )(A)15% (B)83% (C)25% (D)53%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D )(A)A是B的1/3 (B)A等于B(C)B是A的3倍(D)B是A的1/3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D )(A)2T (B)2lgT (C)T1/2 (D)T2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C )(A)20% (B)40% (C)50% (D)80%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D )(A)0.368 (B)0.334 (C)0.443 (D)0.434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1、在硫酸溶液中,离子活度系数的大小次序为:--+>>244SO HSO Hr r r 试加以说明。
答:离子强度对活度系数的影响是与离子的电荷和离子的体积有关,电荷越高,影响越大,体积越大,影响越大,而受电荷的影响程度大于体积的影响程度,而上述三种离子的体积大小为H +<SO 42-<HSO 4-,但SO 42-是2价离子,所以三种离子的浓度系数的大小顺序为--+>>244SO H SO H r r r 。
1.写出下列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a .c 1 mol·L -l NH 3 + c 2 mol·L -lNH 4Cl ;c .c 1 mol·L -l )H 3PO 4 + c 2 mol·L -lHCOOH ;解:a. 对于共轭体系,由于构成了缓冲溶液,所以可以将其视为由强酸(HCl 和弱碱(NH 3)反应而来,所以参考水准选为HCl, NH 3和H 2O质子条件式为:[ H + ] + [NH 4+] = [Cl -] + [OH -]或[ H + ] + [NH 4+] = c 2 + [OH -]c. 直接取参考水平:H 3PO 4 , HCOOH , H 2O质子条件式:[H +] = [H 2PO 4-] + 2[HPO 42-] + 3[PO 43-] + [HCOO -]+[OH -]16. 解: 已知10.1mol L -⋅一元弱酸HB 的 3.0pH =,问其等浓度的共轭碱NaB 的pH 为多少?(已知:10a w K c K >,且/100a c K >)解:据题意:[]H += 325(10)/10a K c --==910wb aK K K -==10a w K c K >/100a c K >510OH --===14.0 5.09.0pH =-=19. 用10.1mol L -⋅NaOH 滴定10.1mol L -⋅HAc 至8.00pH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习题参考答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常常选择共振吸收线作为分析线?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后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生,吸收最强。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共振线(特征谱线)是元素所有原子吸收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因此,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元素最灵敏的第一共振吸收线作为分析线。
2.什么叫积分吸收?什么叫峰值吸收系数?为什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采用峰值吸收而不应用积分吸收?积分吸收与吸收介质中吸收原子的浓度成正比,而与蒸气和温度无关。
因此,只要测定了积分吸收值,就可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但由于原于吸收线很窄,宽度只有约0.002nm,要在如此小的轮廓准确积分,要求单色器的分辨本领达50万以上,这是一般光谱仪不能达到的。
Waish从理论上证明在吸收池内元素的原子浓度和温度不太高且变比不大的条件下,峰值吸收与待测基态原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可采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而峰值吸收系数的测定、只要使用锐线光源,而不要使用高分辨率的单色器就能做别。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求用锐线光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中心频率V0相重合。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依据使比尔定律,而比尔定律只适应于单色光,并且只有当光源的带宽比吸收峰的宽度窄时,吸光度和浓度的线性关系才成立。
然而即使使用一个质量很好的单色器,其所提供的有效带宽也要明显大于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若采用连续光源和单色器分光的方法测定原子吸收则不可避免的出现非线性校正曲线,且灵敏度也很低。
故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要用锐线光源。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光源的功能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原子化系统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吸光光度法答案.doc

吸光光度法答案一、单项选择1.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将会产生(C )A,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B,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C,最大吸收峰波长不移动,但峰值降低D,最大吸收峰波长不移动,但峰值增大2,有甲、乙两个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有色溶液,用同一波长的光测定。
当甲溶液用1cm比色皿,乙溶液用2cm比色皿时获得的吸光度值相同,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D)A.甲是乙的二分之一B.甲是乙的四倍C.乙是甲的两倍D.乙是甲的二分之一3,在吸光光度法中,透过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B)A.吸光度B,透光度C,吸收波长D,吸光系数4.有甲、乙两个不同浓度的同一有色物质的溶液,用同一厚度的比色皿,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分别为:甲0.20;乙0.30。
若甲的浓度为4.0xl0"mol/L,则乙的浓度为(D )A. 8.0x10'4mol/LB. 2.0xW4mol/LC. 4.0x10'4mol/L.D. 6.0xl0'4mol/L:5.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浓度为c时,透射比为岛,浓度增大一倍时,透射比的对数为(D )A. T o/ 2B.2T0C. (lgr0)/2D. 21g r06,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同种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B )A. A是B的1/3B. B是A的1/3C. B是A的3倍D.A等丁B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A.摩尔吸光系数e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吸光度A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透射比r随浓度增大而减小 D.透射比r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8,用异烟酸-毗哇酮作显色剂可测定水中CN的含量。
浓度为Cmol/L的氤化物溶液显色后,在一定条件下测得透光率为T。
若测量条件不变,只改变被测物浓度为1/3C,则测得的透光率T'为(B )A. T1/2B. T13C. T1/4D. T/3二、填空题1.吸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用公式表示为。
吸光光度法习题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10.1。
1 在光度分析中,以1cm的比色皿测量透光率为T,若比色皿的厚度增加一倍,透过率为()A、T/2B、T2C、2T D10.1.2 相同质量Fe3+和Cd2+(Mr(Fe)=55。
85,Mr(Cd)=112.4),各用一种显色剂在同样体积溶液中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前者用2cm比色皿,后者用1cm比色皿,测得吸光度相同,则两种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A、基本相同B、Fe3+为Cd2+两倍C、Cd2+为Fe3+两倍D、Cd2+为Fe3+四倍10。
1.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摩尔吸光系数ε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吸光度A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透过率T随浓度增大而增大D、透过率T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10。
1。
4 Ni(NH3)42+络离子为绿色溶液,其吸收最大的光的颜色为( )A、绿色B、红色C、紫色D、黄色10。
1。
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吸光度A与浓度C成直线关系B、透光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C、当透过率为“0”时吸光度为∞D、选用透过率与浓度做工作曲线准确度高10。
1。
6 分光光度计检测器直接测定是( )A、入射光的强度B、吸收光的强度C、透过光的强度D、散射光的强度10。
1.7 某金属离子M与试剂R形成一有色络合物MR,若溶液中M的浓度为1。
0⨯10-4mol/L,用1cm比色皿于波长525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
400,此络合物在525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A、4。
0⨯10—3 L*mol—1*cm—1B、4.0⨯103 L*mol—1*cm-1C、4.0⨯10-4 L*mol—1*cm—1D、4.0⨯105 L*mol—1*cm—110.1.8 测定纯金属钴中锰时,在酸性溶液中以KIO4氧化Mn2+成MnO4-光度测定,测定试样中锰时,其参比溶液为()A、蒸馏水B、含KIO4的试样溶液C、KIO4溶液D、不含KIO4的试样溶液10。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含答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习题1.是非判断题1-1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所致,VitB12溶液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是红色光波。
1-2因为透射光和吸收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白光,故称这两种光为互补色光。
1-3有色物质溶液只能对可见光范围内的某段波长的光有吸收。
1-4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的浓度越低,其透光率越小。
1-5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吸收峰降低。
1-6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是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是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1-7在吸光光度法中,摩尔吸光系数的值随入射光的波长增加而减小。
1-8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及溶液浓度有关。
1-9有色溶液的透光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透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反比关系。
1-10在吸光光度测定时,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结果也就越准确。
1-11进行吸光光度法测定时,必须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入射光。
1-12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入射光的波长范围越狭窄,吸光光度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1-13吸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被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1-14在实际测定中,应根据光吸收定律,通过改变比色皿厚度或待测溶液浓度,使吸光度的读数处于0.2~0.7之间,以减小测定的相对误差。
1-15在吸光光度法测定时,被测物质浓度相对误差的大小只有透光度为15%~65% 的范围内才是最小的。
2.选择题2-1分光光度法与普通比色法的不同点是A.工作范围不同B.光源不同C.检测器不同D.检流计不同E.获得单色光方法不同2-2 Zn2+的双硫腙-CCl4萃取吸光光度法中,已知萃取液为紫红色络合物,其吸收最大光的颜色为A.红B.橙C.黄D.绿2-3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因素中有关系的是A.比色皿的厚度B.有色络合物浓度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2-4透光率与吸光度的关系是A.1T =A B.㏒1T=A C.㏒T=A D.T=㏒1A2-5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ε)较大,说明A.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厚度厚B.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大C.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很强D.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高E.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低2-6朗伯-比耳定律说明,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有色溶液中,有色溶液的吸光度正比例于A.溶液的温度B.溶液的酸度C.液层的厚度D.有色配合物稳定性E.溶液的浓度和溶液厚度的乘积2-7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D.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2-8已知磷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10%,而它与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吸光度差为0.699,那么,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A. 50%B. 20%C. 30%D. 40%2-9进行光度分析时,误将标准系列的某溶液作为参比溶液调透光率100%,在此条件下,测得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9.1 0.088 mg 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 mL,用1 cm 比色皿,在波长480 nm处测得A=0.740。
求吸收系数α及κ。
9.2 用双硫腙光度法测定Pb2+,Pb2+的浓度为0.08mg/50mL,用2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T=53%,求κ。
9.3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
标准溶液是由0.2160gNH4Fe(SO4)2·12H2O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配制成的。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铁溶液的体积V /mL 0.0 2.0 4.0 6.0 8.0 10.0
吸光度0.0 0.165 0.320 0.480 0.630 0.790
某试液5.00 mL,稀释至250 mL。
取此稀释液2.00 mL,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测定吸光度。
测得A=0.500。
求试液铁含量(单位:mg/mL)。
铁铵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2.178。
9.4 取钢试样1.0 g,溶解于酸中,将其中锰氧化成高锰酸盐,准确配制成250mL,测得其吸光度为1.00×10–3 mol·L-1 KMnO4溶液的吸光度的1.5倍。
计算钢中锰的百分含量。
9.5 用普通光度法测定铜。
在相同条件下测得1.00×10-2 mol·L-1标准铜溶液和含铜试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699和1.00。
如光度计透光度读数的相对误差为0.5%,测试液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如采用示差法测定,用铜标准液为参比,测试液的吸光度为多少?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两种测定方法中标准溶液与试液的透光度各差多少?示差法使读书标尺放大了多少倍?
9.6 某含铁约0.2%的试样,用邻二氮杂菲亚铁光度法)κ=1.1×104)测定。
试样溶解后稀释至100mL,用1.00cm比色皿,在508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1)为使吸光度测量引起的浓度相对误差最小,应当称取试样多少克?(2)如果说使用的光度计透光度最适宜读数范围为0.200至0.650,测定溶液应控制的含铁的浓度范围为多少?
9.7 某溶液中有三种物质,他们在特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a(L·g-1·cm-1)如下表所示。
设所用比色皿b=1cm。
给出以光度法测定它们浓度的方程式。
用mg·mL-1
为单位。
物质400nm 500nm 600nm
A
B
C
2.00
0.60
0.05
1.80
1.00
9.8 在下列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甲基橙的浓度均为2.0×10-4 mol·L-1。
用1.00cm 比色皿,在520nm处测得下列数据:
pH 0.88 1.17 2.99 3.41 3.95 4.89 5.50
A 0.890 0.890 0.692 0.552 0.385 0.260 0.260
试用代数法和图解法求甲基橙的p K a值。
9.9 在0.1 mol·L-1HCl 溶液中的苯酚生物碱与波长365nm处的摩尔吸收系数为400;在0.2 mol·L-1NaOH 溶液中为17100。
在pH=9.5的缓冲溶液中为9800。
求p K a值。
9.10 Mn2+与配合剂R-反应形成有色配合物,用摩尔比法测定其组成及稳定常数。
为此,固定Mn2+浓度为2.00×10-4 mol·L-1,而R-的浓度则是变化的。
用1cm 比色皿在波长为525nm处得如下数据:
C(R-)/( mol·L-1)
A525C(R-)/( mol·L-1) A525
0.500×10-4
0.750×10-4
1.00×10-4
2.00×10-4
0.112
0.162
0.216
0.372
2.50×10-4
3.00×10-4
3.50×10-4
4.00×10-4
0.449
0.463
0.470
0.470 求:(1)配合物的化学式;(2)配合物在525 nm处的κ;(3)配合物的K稳。
9.11 配制一系列溶液,其中Fe2+含量相同(各加入7.12×10-4 mol·L-1 Fe2+溶液2.00mL),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7.12×10-4 mol·L-1的邻二氮杂菲溶液,稀释至25 mL后用1cm比色皿在510nm处测得吸光度如下;
邻二氮杂菲
2.00
3.00
4.00
5.00
6.00 8.00 10.00 12.00 溶液的体积
/mL
A 0.240 0.360 0.480 0.593 0.700 0.720 0.720 0.720
求配合物的组成。
9.12 常温下指示剂HIn的K a是5.4×10-7 mol·L-1。
测定指示剂总浓度为5.00×10-4 mol·L-1,在强酸或弱碱介质中的吸光度(1cm比色皿)数据见表9-8。
(1) 指示剂酸型是什么颜色?在酸性介质中测定时应选什么颜色的滤光片?在强碱性介质中测定时应选什么波长?
(2)绘制指示剂酸式和碱式离子的吸收曲线。
(3)当用2cm比色皿在590nm波长处测量强碱性介质中指示剂浓度为
1.00×10-4 mol·L-1溶液时,吸光度为多少?
(4)若题设溶液在485nm波长处,用1cm比色皿测得吸光度为0.309。
此溶液的pH值为多少?如在555nm波长出测定,此溶液的吸光度是多少?
(5)在什么波长处测定指示剂的吸光度与pH无关?为什么?
(6)欲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指示剂总浓度,需选择什么实验条件才能使标准曲线不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9.13 未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胺试样,通过用苦味酸(相对分子质量229)处理后转化成胺苦味酸盐(1:1加成化合物)。
当波长为380nm时大多数胺苦味酸盐在95%乙醇中的吸光系数大致相同,即κ=104.13。
现将0.0300g胺苦味酸盐溶于95%乙醇中,准确配制1L溶液。
测得该溶液在380nm,b=1cm时A=0.800。
试估算未知胺的相对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