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肝脏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调养五脏——精选推荐
调养五脏调养五脏,深度抗衰——国医名⽅之益寿膏五脏养⽣与⼥性容颜不衰的关系⼈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为⽤,脏腑机能平衡、经络畅通、⽓⾎充⾜是⼈体健康的根本,⽽五⾏养⽣是中医的精髓,⼤千世界不外乎⽕、⼟、⾦、⽔、⽊五种物质。
对应于⼈体五脏:⼼(⽕)、脾(⼟)、肺(⾦)、肾(⽔)、肝(⽊),五⾏合五脏,相⽣相克。
五⾏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体的健康和⽓⾎旺盛。
从五脏根本⼊⼿,稳固每⼀个脏腑的⾃⾝功能,这样五脏修和,平衡运⾏,⾝体才能长久处于健康状态。
健康是美丽的基础,从现代医学分析⼈体衰⽼,失去美丽的原因:(1)⾃由基堆积:在⼈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的带有不对称电⼦的原⼦或分⼦。
⾃由基侵害⼈体细胞产⽣致衰因⼦,致衰因⼦进⼀步侵害细胞⽣成脂褐素,脂褐素沉积在⼈体各组织器官细胞中,导致细胞代谢减缓,活性下降,从⽽造成⼈体器官功能衰退产⽣衰⽼。
使⾃由基堆积的因素:1、五脏机能下降,动⼒不⾜,新陈代谢减慢,微循环障碍,使产⽣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2、五脏机能失调,机能亢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过多,加重⾝体的负担⽽不能及时代谢。
(2)雌激素的消耗:⼥⼈和男⼈最⼤的区别:⼥⼈性格温柔、体态妩媚、⾝材苗条、⽪肤细腻、声⾳甜美,这由⼥⼦体内雌激素的多少决定。
肾精——天癸(性腺激素)——以冲任调控⼥⼦的⽣长、发育、⽣育能⼒、性能⼒、以及容颜的养护、形体的维护,以及性情。
肾精不⾜——天癸⽣成不⾜——卵巢早衰:提前闭经,⽣育能⼒、性能⼒下降,⽪肤衰⽼、体形变形。
(3)⽓⾎消耗,致使胶原的流失或⽣成不⾜:代谢下降——杂质、污染堆积——使细胞⽼化五脏机能下降⽓⾎津液⽣成不⾜:⽓不⾜,细胞代谢下降;⾎不⾜,胶原的合成能⼒降低;津不⾜,⽪肤不滋润。
肾精不⾜——内分泌激素减少——⽣命动⼒缺乏——第⼆性特征萎缩⽼化3、如何才能真正的抗衰?健康长寿,是⼈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历代医家,⾃古⾄今⼀直在探索衰⽼的原因和抗衰⽼的⽅法,以期提⾼⼈类的⾝体素质,达到延年益寿的⽬的。
五脏系统阴阳观
五脏系统阴阳观关键词:五脏阴阳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
中医的概念一、中医美容: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运用中草药,调节肺腑,外病内治还你一个健康的美。
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是一个完整,不分割治,有生命力,为腑为中心,通过验格和六腑、五官、四肢、原甲、须发、以全力组织器官,发生联系,构成个有生命力,不能分割治整体,并且以充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未完成整个人治生命活动。
优点:安全,无副作用,有效持久辨证:将回诊-收集证状-中医诊断分析-治疗本质论治:施行,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具体方法:异病同治、同病导治。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阴阳洛和五行学说治合称阴阳概况:阴阳代表著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观点:自然界治万事万物,却是由阴阳两种气体作用下养生、发展。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功能的、机能前的却属于阳。
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减退的却属于阴。
生活举例:1、阴阳说的基本内容:A、阴阳没对立牛羊:阴阳学说以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制的,相互斗争,最终取得动态中的平衡,即为“阴与阳秘”精神乃治。
B、阴阳相互依存,一方面却不能胶离另一方面,面单独存在。
C、阴阳相互消长:阴阳消长,是说相互对立,如:四季气候的变化,由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消阳长”的过程,由夏到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阳长的过程。
D、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滋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各自向着反方向转化,阳可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如: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2、阴阳学说在美容学业的应用人体也是由阴阳来构成A、组织结构人体:上半身皮肤、背、(阳)下半身脏腑,胸腹部(阴)脏:阴腑:阳阴阳平衡,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阳虚则寒,阳虚湿的作用和推动作用降低,血流缓慢亦可引起黄褐斑阴虚则热,阴虚体内津液缺乏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瘀血滞于路洛。
可引起黄褐斑二、五行学说:五行:我们祖先认为自然界一切物质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中医病症术语
中医病症术语本篇文档对一系列常见的中医病症术语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阴阳失调、五行相生相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经络功能失调、寒热湿邪、内风外风、内寒外寒、内湿外湿、火热之邪、痰饮瘀血、食积虫积、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心悸胸闷、咳嗽痰多、胃痛腹胀、腹痛腹泻、腰痛膝软、尿频尿急、生殖系统问题以及皮肤疾病等方面。
1.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导致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两虚则寒热夹杂。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相生是指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滋养作用,相克则是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制约作用。
3.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是指五脏六腑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衡,进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的关系失衡,包括气的不足或过度,以及血的亏虚或瘀滞。
气血失调可导致一系列疾病。
5. 经络功能失调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6. 寒热湿邪寒热湿邪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外邪,寒邪易伤阳,热邪易伤阴,湿邪易阻遏气机。
这些邪气对人体有侵袭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7. 内风外风内风和外风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内风多由肝阳上亢或阴虚内热引起,外风则是由外界风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8. 内寒外寒内寒和外寒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寒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而导致的寒冷,外寒则是由外界寒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9. 内湿外湿内湿和外湿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湿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湿运化失调而导致的湿邪,外湿则是由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10. 火热之邪火热之邪是一种阳邪,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血液,导致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火热之邪与心肝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1. 痰饮瘀血痰饮和瘀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痰饮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则是因为气滞血瘀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肾
(水-阴)
4、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心: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同时还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肝主疏泄,主管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调节情志,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协助脾胃消化。
脾:脾主运化,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还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脏腑的作用。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管人体的呼吸功能,调节气机,推动血液运行,通调水道,促进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肾:肾主藏精,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纳气等功能。
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五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调整五脏的功能,以恢复人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五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脾虚有哪些症状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脾虚有哪些症状整理脾虚有哪些症状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下面是pincai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楚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诞生后,各脏腑组织器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官皆依靠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缘由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汲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全部的胃肠道疾病都可消失或伴有脾虚。
分类病因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反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进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消失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缘由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头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渐渐变薄,消化腺也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削减,对食物的分解力量降低。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
液的重要器官。
同时,脾还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防止血溢脉外的功能。
此外,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脾的特点: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液,如果湿邪
滞留,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同时,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与长夏相应,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3.脾的位置: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胃的左方。
4.脾的生理特性: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
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综上所述,中医对脾的描述突出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强调了脾与消化、吸收、血液运行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中医通调补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调补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调和,气血充盈”。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而阴阳失调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通调补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调理气血和调理五脏。
首先是调理阴阳,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属性。
通过调理阴阳,可以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调理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人群,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以平衡阴阳。
其次是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保证身体各部位的供氧供血。
调理气血的方法包括运动调理、按摩调理、中药调理等。
例如,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最后是调理五脏,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划分为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通过调理五脏,可以使五脏功能正常,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调理五脏的方法包括药物调理、针灸调理、推拿调理等。
例如,对于肝气郁结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中药,如柴胡、枳壳等,以调理肝脏功能。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调补的方法包括调理阴阳、调理气血和调理五脏,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手段,对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五脏功能异常等问题进行调理,从而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中医通调补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个体差异,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通调补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
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
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
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
脾统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司宣发,外和皮毛。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
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了解你的五脏(1)
舌有瘀斑
舌尖深红
口舌生疮
舌红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
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
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脉管通畅
心气 充沛
血液充盈
A.
B.
C.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五脏——脾
五脏--脾脾的实体位于腹腔上部,膈下偏左。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灵·本藏》并记载了脾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
《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医贯》谓:“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
”可见,古代医家所说的脾,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和胰两脏。
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古人不名脺,而名为散膏。
散膏即脺也,脾之质子为胰子,形如膏,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即脺与脾为一脏也。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
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故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
”有关脾的理论,《内经》和《难经》奠定了基础,而历代医家有所发挥、补充。
李东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强调脾之气阳的升发。
张介宾明确指出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并提出了“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的观点,李中梓则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
明清之际,对脾阴之生理病理及证治的认识逐步深化,认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
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
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
至此,脾的理论已日趋完善。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舍意,在志为思;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气化。
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脾可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
五脏调理
滋补五脏养容颜:面色无华、晦白或灰暗、肌肤粗糙、斑点丛生或皱纹累累,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
心: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
若心血少,面色就会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龙眼、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武火烧沸,再改小火煮至米粒烂透,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肝主藏血,主疏泄,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
若肝之疏泄失职,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
肝血不足,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银杞菊花粥:银耳、菊花10克,糯米60克。
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
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洗净剖开去核,茯苓30克捣碎,粳米100克,共煮成早餐粥。
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
肺:肺主皮毛。
肺的气机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百合粥:百合40克,粳米100克,粥快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
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作用。
肾:肾主藏精。
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
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皱纹满面,未老先衰。
芝麻核桃粥: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糯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
代早餐食。
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
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肝脏受损表现 1、神疲乏力、精神倦怠、两膝酸软。
2、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
3、皮肤、面色晦暗无光泽、小便呈浓茶色。
4、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
5、在两耳廓相应的肝点区,有一结节状隆起,用火柴棒轻压此点时,疼痛较其它部位明显。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鉴别分类共症证型特症病因病机治法汤方气虚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眩晕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淡白1.生成不足导致心气亏虚,心失所养2.闭耗过多。
补益心气肺气虚喘咳无力、痰白清稀、易于感冒1.生成不足导致肺气耗损、肺失宣肃降2.久咳久喘补益肺气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内脏下垂,失血过多1.饮食失调;2.劳倦损伤;3.吐泻太过4.它病气虚,导致脾气亏虚,气虚下陷。
补中益气健脾肾气虚〈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腰膝酸软,精关、月经、胎元、大小便不固,气喘〈呼多吸少〉1. 年老体虚;2. 幼年肾气未充;3. 房室不节,损伤肾气,以致肾气不固,气不归元。
补肾固气固精血虚证面色无华或萎黄舌爪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无热象〉1.化源不足导致心血亏虚,血不养心2.耗损过多养血安神肝血虚〈血虚生风〉眩晕耳鸣,目涩、视力减退或雀盲、肌麻、拘挛、震颤,肉目闰经少、闭。
1.生血不足;2.失血过多,导致筋脉、爪甲、冲任等失血濡养;3.久病伤血滋补肝血阴虚证潮热,低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颧红、盗汗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兼心血虚特症+虚热〈有热象〉1.五志化火伤阴导致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心失濡养;2.久、热病伤阴滋阴安神肺阴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有血丝,喉痒声哑1.劳损所伤导致虚火内生、肺失清润2.久咳伤阴滋阴润肺肝阴虚〈阴盛生风〉兼肝血虚特症1.情志化火、虚热内炽、肝失濡养2.热病伤阴滋补肝阴肾阴虚〈肾精不足〉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男子阳强易举、遗精。
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1.久病伤肾 2.房事不节3.失血耗液4.过服温燥 5.情志内伤、暗耗肾阴面致腰府失养、相火妄动、君火不宁滋补肾阴阳虚证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心阳虚〈心阳暴脱〉心痛兼心气虚特症,或风面色暗,舌青紫,大汗淋漓,神昏肢厥,脉微欲绝1. .久病体虚2.暴病伤阳3.年老体衰4.禀赋不足、导致心阳虚或亡阳虚脱温补心阳回阳救逆脾阳虚兼脾气虚特症,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1.脾虚伤阳2.过食寒凉3.寒从中生脾失健运温运脾阳肾阳虚兼肾气虚特症,浮肿、阳痿、完骨不化、五更泄泻或心悸、心痛、脉结代1.素体阳虚2.年高肾亏3.久病伤肾4.房劳过度导致腰失温养、命门火衰,火产暖土或水气凌心温补肾阳气滞证胀满疼痛胀甚过痛舌质较暗脉多弦心脉气滞心失疼痛而胀,发作与情志有关情志内郁,气机阻滞疏肝理气通脉肝气郁结少腹、胸胁、乳房胀闷串痛,喜太息,痛经,或月经不调情志郁结,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疏肝理气血瘀证刺痛、钝痛、痛处固定,拒按,出现紫暗夹血块,舌黯淤阻心脉阵发性必前区闷痛或刺痛,或牵引肩背,舌尖有淤斑,脉结代1.阳虚失宣通2.痰浊凝聚诱发3.情志内郁活血化瘀1 / 3有紫斑,脉细涩阴盛证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病埋产物〈痰、湿〉寒凝心脉心胸剧痛暴作阴寒凝滞、心脉痹阻不通温通心阳痰阻心脉心胸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痰浊停聚,阻滞心脉理气化痰通脉痰迷心窍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神昏谵语或昏睡不省,喉中痰鸣,或两面三刀目上视,手足抽畜,发出牛羊叫声1.七情所伤2.感受湿浊,阻塞气机,气结痰凝阻闭心窍涤痰开窍寒邪客肺〈风寒束肺〉喘咳痰多稀白,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紧外感寒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宣肺散寒疏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而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喘咳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1.脾气亏虚心2.久咳伤肺3.感受寒湿健脾燥湿化痰寒湿困脾食少、腹胀、便溏尿短,头身困重,呕吐清水,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1.贪凉饮冷2。
我的中医学
一、五脏六腑之阴阳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属阴,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这六腑属阳。
五脏的功能是存储营养,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说五脏是“藏而不泻”,就是说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不能外泻,否则人就虚了。
六腑的功能是消化、传导,负责分解食物,给人体吸收营养,剩下的废物排出去,它们是营养物质的通道,所以中医说六腑是“泻而不藏”,就是说它们的作用是传送而不是贮存,要保持畅通才好。
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就找到了食补的捷径。
五脏主藏,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补”法;六腑主泻,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泻”法。
另外,当你要用食物调理某一脏的症状,直接用泻法不见效,就可以对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个腑来下工夫;同样的,当你要调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以补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一脏。
举个例子,肾和膀胱是一对阴阳。
比如肾有问题了,是实证,应该用泻法,清湿热。
怎么泻?肾不宜泻,一泻就肾虚了。
应该泻膀胱,把湿热从膀胱赶出去。
再比如,夜尿频多,原因在膀胱,是虚证,要用补法,可膀胱是管排泄的,没法补,你听说过哪道药是补膀胱的吗?只能是补肾,才能治标。
五脏六腑的阴阳分别都可以配对。
肺为阴,大肠为阳,这是第一对;脾为阴,胃为阳,这是第二对;心为阴,小肠为阳,这是第三对;肾为阴,膀胱为阳,这是第四对;肝为阴,胆为阳,这是第五对;心包为阴,三焦为阳,这是第六对。
这种配对关系,也就是经络学所说的脏腑表里相合。
记住脏腑之间的阴阳关系,我们就不会我们就不会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为什么进补首选脾和肾?人体还可无限地细分下去,像五脏,相对于六腑来说属阴,它们自身之间也有偏阴偏阳之分。
如果在五脏之中分阴阳,那么它们可以分为两组,心、肺是一组,它们属阳,肝、肾、脾是一组,它们属阴。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脾呢,是阴中之至阴。
如果按从偏阳到偏阴的程度排序,那么五脏中依次是心、肺、肝、肾,最偏阴的是脾。
脾为阴中之至阴,那我们就知道它不太容易阴虚,而是容易阳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
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
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
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
脾气虚损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
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
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
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
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水湿中阻,从寒化更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
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疽。
(2)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
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
津液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
脾阴不足,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又可见干呕、呃逆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