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从调理气血阴阳入手治疗习惯性流产

中医如何从调理气血阴阳入手治疗习惯性流产

中医如何从调理气血阴阳入手治疗习惯性流产习惯性流产是让许多女性备受困扰的问题,不仅给身体带来伤痛,更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的平衡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如何从调理气血阴阳入手治疗习惯性流产。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殖功能与气血阴阳的盛衰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而阴阳则是万物的根本,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从气血方面来看,气血不足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女性平素身体虚弱,或因久病、过劳等因素损伤气血,就会使得冲任二脉空虚,胎元失养,从而引发流产。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的重点在于益气养血。

常用的方剂如八珍汤,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气血双补,使冲任得养,胎元稳固。

除了气血不足,气血瘀滞也可能导致习惯性流产。

比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外感寒邪,血为寒凝,都可导致瘀血内阻。

瘀血阻滞胞宫,新血不能归经养胎,也容易引发流产。

对于这类患者,活血化瘀就成为了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方剂如少腹逐瘀汤。

再来看阴阳方面,肾阴亏虚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肾藏精,主生殖,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

若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损伤肾阴,以致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胎元不固。

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为主,常用的方剂如保阴煎,其中熟地、生地、白芍、黄芩、黄柏等药物共同发挥滋阴清热的作用。

肾阳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胞宫、促进生殖的功能。

如果肾阳虚弱,胞宫失于温煦,宫寒则胎元不固。

此时,温补肾阳、固冲安胎是治疗的重点。

常用的方剂如肾气丸,其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阴阳双补,以达温阳安胎之效。

在治疗习惯性流产的过程中,中医还非常注重整体调理。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

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张仲景唯一补肾方】

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张仲景唯一补肾方】

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张仲景唯一补肾方】展开全文肾阴虚的“腰膝酸软,两腿无力,心烦易怒,眩晕耳鸣,形体消瘦,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肾阳虚的“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腹泻,便秘,水肿”肾阴阳两虚常以“耳鸣耳聋,发焦脱落,齿摇稀松,遗精阳痿早泄,月经失调崩漏,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盗汗,或畏寒肢冷,面色?白,夜尿频数”等症为常见特征,舌脉上常以“舌红或淡,少苔,脉双尺沉细”为辨脉要点。

那么,肾阴阳两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者久病不愈,或者房室劳伤,或者年老体衰,或者过度劳累等,导致肾的阴精、阳气两虚,不能濡养、温煦经络脏腑。

但在临床上,也时常会先由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也或者先由肾阳不足日久阳损及阴。

调理肾阴虚,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饮;调理肾阳虚,可以使用肾气丸或者右归饮;调理肾阴阳两虚,龟鹿二仙胶、八味肾气丸。

龟鹿二仙胶出自明代医学家王三才的《医便》,全方由“鹿茸、龟板、人参、枸杞”四味药组成,方中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有阳刚之性,有“逐鹿中原”之势,温肾壮阳为君药;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有阴柔之性,有“益寿延年”之意,滋阴填精,为臣药;人参大补元气,补气中之怯,灵活灵动,为佐药;枸杞子乃多情之子,补肾益精、调和阴阳,为使药。

全方仅仅四味药,药味少于地黄丸、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但却能填补精髓、益气壮阳、延年益寿,对于肾阴阳两虚大有裨益。

张仲景个调理肾虚的方子--八味肾气丸。

这个方子补阴又补阳,所以无论你是阴虚还是阳虚,还是阴阳两虚都可以调理,何况现在的人多是阴阳两虚呢,所以这个方子更适用了。

桂枝,走的是大循环系统,从中焦脾胃走到全身的肌肉,补一身之阳,重在强大我们的心阳。

附子,补阳圣药,凡是寒症阴症寒湿症非用它不可,回阳救逆的效果比人参还厉害,同样可以强大一身的阳气,重在强壮我们的肾阳。

桂附地黄丸,去掉了八味肾气丸中的桂枝,改用肉桂,引火归元,重在强壮肾阳。

中医五行学说平衡肝肾功能改善肾结石

中医五行学说平衡肝肾功能改善肾结石

中医五行学说平衡肝肾功能改善肾结石中医学在中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五行学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认识五行相互关系的变化和调和,可以平衡人体内的阴阳和五脏功能。

在中医中,肝肾是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们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针对肝肾功能的平衡与肾结石的改善展开讨论。

一、中医五行学说与肝肾功能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和水。

肝属于木,肾属于水。

木生于土,土生于金,金生于水,水生于火,火生于木。

这种相互生克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若肝和肾功能出现失调,可能会影响五行的平衡。

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

肾主水,调节体液代谢。

肝肾功能平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生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但如果肝肾失衡,可能会导致气滞、湿气凝结,进而导致肾结石等疾病发生。

二、肝肾功能失调与肾结石的关系1.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指肝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气停滞。

湿气凝结可以使肾脏排石功能减弱,易导致结石的形成。

因此,调理肝气郁结对于改善肾结石至关重要。

2. 肾阳不足肾阳不足是指肾脏功能失调,体内阳气不足。

肾阳不足的人体内寒气较重,容易形成结石。

中医认为,肾阳不足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等。

通过调理肾阳,可以改善肾结石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肝肾功能改善肾结石的方法1. 药膳调理中药药膳在中医中被广泛运用于调理五脏功能。

若要改善肝肾功能以及肾结石的情况,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补肝肾、化湿燥湿的中药材,如杜仲、巴戟天、山药等。

将这些中药材配伍制成药膳,可根据个人情况酌情食用,从而改善肝肾功能,促进结石的排出。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改善肝肾功能。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针灸,如足三里、肾俞等,可以刺激经络的畅通,调节肝肾功能。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将燃烧的艾条或艾炷放置在穴位上进行热熏,以起到调理和保健的效果。

针对肝肾功能失调以及肾结石的改善,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肾温阳、祛痰化湿的穴位,如神阙、命门等进行艾灸。

肾病发病年轻化_听听中医怎么说

肾病发病年轻化_听听中医怎么说

OUR HEALTH 健康管理 Health Management 134肾病发病年轻化?听听中医怎么说⊙文/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赵建阳肾病发病年轻化的原因肾病发病年轻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生活方式导致的气血亏虚与肾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加之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容易造成气血亏虚和肾虚。

中医认为“肾主水,主藏精”,气血充盈是维持肾脏健康的根本,然而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合理,容易造成气血亏虚,影响肾功能,增加肾病的发病风险。

情绪压力导致的肝肾失调: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尤以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为最。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激素紊乱等均可引起肝肾失调,加重肾的负担,导致肾功能受损。

年轻人由于学业和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情绪的不稳定,可能是造成年轻肾脏病的主要原因。

长期过量的药物使用: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可能会长期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药物需求,特别是抗菌药物、止痛剂等。

过量用药或不恰当地用药,会损伤肾功能,诱发肾病。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中医讲究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用药不当,易致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损肾而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中医以平衡调理,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情绪管理,合理用药。

如何避免肾病的发生与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很重要。

充足的睡眠与适量的锻炼可以帮助你保持平衡。

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另外,为了减少肾病的发病率,不要过量饮酒和抽烟。

情绪管控与减轻压力:有效地管控情绪是维持肾脏健康的关键。

长期情绪波动、压力过大都会影响肾脏功能,增加肾病的发病率。

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冥想,深呼吸,锻炼等,有助于缓解紧张与焦虑,保持精神健康。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肝肾平衡,减轻肾脏负担,减少肾病的发生。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更好的维护肾脏的健康,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肾虚,气血不足会有哪些症状

肾虚,气血不足会有哪些症状

肾虚,气血不足会有哪些症状?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是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根本和动力。

《灵枢·经脉》云:肾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的根本,只有肾气充盛,五脏六腑才能产生强大动力,发挥其重要功能。

正如《医学正传》所谓:“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天。

”中老年人肾之精气不足,可出现精神疲惫,腰膝酸软,生殖器官逐渐萎缩,性功能逐渐消失等衰老表现。

《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以酒为浆,以忘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指出不善养生,不知保护肾元者,必然有疾病加速衰老。

气虚体质的人常是面苍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体消瘦或偏胖、说话有气无力、声音低怯,容易倦怠、健忘,容易出汗、常常坐着就出汗,稍微动动出汗更多.易感冒。

常见于大病后体力没有恢复。

肾禀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阴阳皆由肾之阴阳供给。

肾开窍于耳,足少阴肾脉起于小趾,斜趋足心内下方,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并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膜,进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可见肾与五脏六腑内在联系极为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人至老年,肾脏衰,形体皆极,则可出现各个脏器的衰老症状。

肾主纳气,肾气虚衰,纳气功能失常,则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韵”,肾精不能充于耳,则听力逐渐减退,甚至耳聋失聪。

发为肾之外候,肾气虚衰,则有须发花白,脱落或枯槁不荣。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肾精亏乏,不能生髓,髓少不能充养骨骼,可出现腰膝酸软,行动迟缓,步态不稳,骨质疏松,易于折断,牙齿松摇,脱落,稀疏,牙根外露,脑髓失充,则可出现眩晕、耳鸣、健忘、目无所见等。

人体疾病诸多见症,虽涉及五脏六腑,但其根本均在于肾,皆由肾元虚衰,阴阳失调所引发。

因此,服用阿胶黄精丸滋阴补肾调和气血,可以起到补肾健体的效果。

用西医解释阴阳两虚的原理

用西医解释阴阳两虚的原理

用西医解释阴阳两虚的原理阴阳两虚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人体功能失调的一种状态。

西医学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但可以通过西医学的理论解释其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阴阳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阳在人体中也存在,阴包括了脏腑、液体、气血等柔和、温暖、柔顺、保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阳则代表了经络、肌肉、骨骼等强壮、外抗、运动、活动并传导阴的物质和能量。

阴阳两虚的原理可以用西医学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营养不良:阴阳两虚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均衡、营养摄入不足引起的。

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热性食物(阳性食物),如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糖高脂食物等会导致阳盛而阴虚。

另外,一些脆弱的人群,如老年人、病后体弱者,由于饮食调整不当,摄入的营养不足以支撑身体正常功能的需要,也容易导致阴阳两虚。

2. 慢性病引起的失衡: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肝病等,会长期消耗人体的阴阳能量,导致功能失调。

例如,肾阴虚常常伴有慢性肾炎,导致尿量减少、夜尿频繁等症状;肝阳虚常常伴有慢性肝病,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

慢性病导致的阴阳失调需要通过西医治疗来调整病理过程,以恢复阴阳平衡。

3. 精神压力引起的紊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会影响人体阴阳平衡。

心脏是中医理论中的火脏,当心火旺盛时,会耗散其他脏腑的阴气,导致阴虚;而精神状态不佳时,会导致肝气郁结,耗损肝阴,导致阳盛阴虚。

4. 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阴阳两虚。

例如,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因体内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阴阳两虚。

总之,阴阳两虚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在西医学中可以用营养不良、慢性病、精神压力和免疫功能失调等方面进行解释。

然而,在西医学中,对于阴阳两虚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才能更好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第三节,阴阳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患有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疾病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患有的疾病究竟是如何转变的呢?在中医中阴阳失调又是有着怎样的医学含义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阴阳失调的相关知识。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肺肾阴阳两虚辩证

肺肾阴阳两虚辩证

肺肾阴阳两虚辩证肾阴阳两虚的中医辩证与治疗别名:中医:虚劳,消渴,阳痿,遗精,⽔肿,咳嗽,喘证,⽉经不调,崩漏,绝经前后诸证,西医:慢性⽓管炎,糖尿病,⾼⾎压,神经衰弱,肺结核,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再⽣障碍性贫⾎,⽉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病机:本证或由肾阴先虚,⽇久阴损及阳,发展⽽来,或由肾阳不⾜,⽇久阳损及阴,逐渐⽽成。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元阳,若肾中元阳不⾜,命门⽕衰与肾中元阴不⾜,阴精亏损同时并见,即为肾阴阳两虚证。

其常见原因为禀赋不⾜,或久病不愈,或房室劳伤,或⽼年体衰等,以致阴精、阳⽓两虚,不能濡养、温照脏腑经络,⽽形成此证。

病仗在肾,其性质属虚,不过临床常见阴阳各有偏重的不同,这须权衡阴虚阳虚的程度⽽定。

体征:腰脊痠病,胫痠膝软,⾜跟痠痛,⽿鸣⽿聋,发焦脱落,齿摇稀松,遗精阳痿早泄,⽉经失调崩漏,或五⼼烦热,⼝⼲咽燥,失眠盗汗,或畏寒肢冷,⾯⽬虚浮,夜尿频数。

⾆红或淡,少苔,脉双尺沉细。

中医治疗:治疗法则:补肾温阳滋阴,阴阳⽓⾎双补。

施治⽅法:(⼀)内服⽅药1. 基本⽅药:肾⽓丸合龟⿅⼆仙膏:由⿅⾓500克、龟板250克、枸杞100克、⼈参50克,先熬龟板、⿅⾓为胶,再将⼈参、枸杞熬膏和⼊⽽成。

每晨酒服10克。

2. 加减变化:偏于阴虚诸证,可按肾阴虚证治中的加减法处理;偏于阳虚诸证,可按肾阳虚证治中的加减法处理。

(⼆)⾷疗⽅1.芡实粉30克、核桃⾁15克(打碎)、红枣5~7个。

先以凉⽔将芡实粉打成糊状,再加滚⽔搅匀,⼊核桃⾁、红枣煮粥,加糖⾷之。

2. ⽺⾁粥:⽺⾁60克(去脂膜切成细丝),粳⽶50克,⽣地黄汁30克,⾁桂末3克。

先以⽔煮⽶及⽺⾁,将熟时加地黄汁及⾁桂末,粥成加五⾹粉及盐少许即可。

3.炖猪腰:猪腰⼀对,杜仲30克或核桃⾁30克,⼀同婉熟⾷之。

4.胡桃栗⼦糖羹:胡桃⾁30⾄50克,栗⼦(炒熟)30⾄50克(去⽪),⽩糖适量。

先将熟栗⼦,与胡桃⾁同捣如泥,再加⼊⽩糖拌匀即成。

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失调与发病

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

痰饮停聚、舌淡、清
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
“阴胜则寒”:是实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发病规律: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肾阳虚最重要。
精选课件
13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精选课件
14
2.阴偏衰
概 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产热相对增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精选课件
转归 亡阴 亡阳
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
30
阴阳失调
精选课件
31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①阳邪伤阴
阴气具有
②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③久病耗伤阴液 临床特点: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凉润、宁 静、抑制 等作用
颧红、盗汗、消瘦
阴虚则热
燥——咽干口燥、尿少便干 (以虚为主)
动——舌红少苔、脉细数
转 归: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阴气 阳气
偏 衰
证候
虚 热 证
发展
阴损 及阳
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阳气 阴气






阳损 及阴
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精选课件
11
1.阳偏衰
概 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产热不足,机能
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

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①久病耗伤阳气
(阴损及阳)
区 别:▲
精选课件
15
▲ “阴虚则热”:是虚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是实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一个治肾阴阳两虚的良方!

一个治肾阴阳两虚的良方!

⼀个治肾阴阳两虚的良⽅!明清两代,⼭东淄川罗村镇的王家,是当地有名的望族。

官⾄苑马寺少卿的王君赏,⼜名王三才,正是由此⾛出。

据县志记载,在淄川县城的东街的⾘史牌坊,就是为王三才所⽴的。

但此牌坊,主要是以王三才的廉洁勤政⽽建。

他任浙江佥事时,治理海、河泛滥,⾝先⼠卒,不辞劳苦,带领当地百姓筑塘坝、修海堤,抵挡海潮侵袭,受到⼈们的爱戴。

但王三才还有另⼀重要贡献,那就是他对《医便》的编录和刻印。

王三才虽为官,却颇有医术,认为“医弗烦⽽药⾜,⽅弗繁⽽⽤备。

”也就是说⽤药以简便廉为主,注重临床疗效。

《医便》之名,正是由此⽽得。

全书有历代名⽅、验⽅226⾸,按四时及妇、幼、外、伤诸病证科⽬分类选⽅,很多医家都喜欢采⽤。

如补中益⽓汤,防风通圣散等。

该书⾃刻印以来,备受医者重视,多次增改,并有了多达428⽅的续集《医便⼆集》。

是贡献颇⼤的良⽅集。

经典⽅剂:龟⿅⼆仙胶阴阳并补,滋阴填精,益⽓养⾎主治腰膝酸软,两眼昏花,发脱齿摇,阳痿遗精,久不孕育等。

临床常⽤于治疗内分泌障碍引起的发育不良、重症贫⾎、神经衰弱以及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属真元不⾜,阴阳两虚证者。

真元,指肾所藏之元⽓。

故真元不⾜,阴阳两虚证,便是指肾阴阳两虚。

很多的⼈⼉有⼀个问题:⾃⼰到底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其实,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匮乏到⼀定程度,就会阴损积阳,阳损积阴。

也就是说,两种症状会有交织。

故肾阴阳两虚,常以“⽿鸣⽿聋,发焦脱落,齿摇稀松,遗精阳痿早泄,⽉经失调崩漏,或五⼼烦热,失眠盗汗,或畏寒肢冷,夜尿频数”等肾阴肾阳都有的症状为常见特征。

以“腰膝酸软,两眼昏花,阳痿遗精,⾆红或淡,少苔,脉双尺沉细”,为辨证要点。

治疗上,不仅要阴中求阳,还要阳中求阴。

龟⿅⼆仙胶正是这样的配伍。

组成:⿅⾓胶、龟板胶、⼈参、枸杞⿅⾓胶与龟板胶,均为⾎⾁有情之品,⼀个壮阳,⼀个滋阴,补肾益髓以⽣阴阳精⾎。

共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胶⽢咸微温,⼊肝肾经。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即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阴阳互损,或阴阳相互格拒,或阴阳亡失等的病理状态。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说明]中医发病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到阳气和阴精,除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外,阴精、阳气两方面之间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阳气的功能是温煦机体,卫外御邪,助养精神,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阳气的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并起着主导作用。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精的功能,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化生阳气,助长精神。

阴精既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则又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阴阳失调病机,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

[概括表]阴阳偏胜阴阳的偏胜,主要可见于“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偏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治疗肾病原理

中医治疗肾病原理

中医治疗肾病原理
中医治疗肾病的原理是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保护和修复肾脏的目的。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水液代谢、骨髓生成、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肾病的发生与肾脏本身的功能失调以及体内的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肾病时,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改善肾脏功能。

中医治疗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药物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具有补肾、清热、利尿等功效的中草药,通过服用药物来调节肾脏功能。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肾脏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肾脏功能。

中药熏洗是将中草药煎煮后浸泡在温水中,通过热力和药物的渗透作用,刺激皮肤和穴位,达到保护和修复肾脏的效果。

推拿按摩则通过按摩和揉捏肾区,促进身体经络的疏通,调整肾脏气血的运行。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肾病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肾脏的功能恢复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鉴别分类共症证型特症病因病机治法汤方气虚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眩晕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淡白1.生成不足导致心气亏虚,心失所养2.闭耗过多。

补益心气肺气虚喘咳无力、痰白清稀、易于感冒1.生成不足导致肺气耗损、肺失宣肃降2.久咳久喘补益肺气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内脏下垂,失血过多1.饮食失调;2.劳倦损伤;3.吐泻太过4.它病气虚,导致脾气亏虚,气虚下陷。

补中益气健脾肾气虚〈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腰膝酸软,精关、月经、胎元、大小便不固,气喘〈呼多吸少〉1. 年老体虚;2. 幼年肾气未充;3. 房室不节,损伤肾气,以致肾气不固,气不归元。

补肾固气固精血虚证面色无华或萎黄舌爪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无热象〉1.化源不足导致心血亏虚,血不养心2.耗损过多养血安神肝血虚〈血虚生风〉眩晕耳鸣,目涩、视力减退或雀盲、肌麻、拘挛、震颤,肉目闰经少、闭。

1.生血不足;2.失血过多,导致筋脉、爪甲、冲任等失血濡养;3.久病伤血滋补肝血阴虚证潮热,低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颧红、盗汗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兼心血虚特症+虚热〈有热象〉1.五志化火伤阴导致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心失濡养;2.久、热病伤阴滋阴安神肺阴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有血丝,喉痒声哑1.劳损所伤导致虚火内生、肺失清润2.久咳伤阴滋阴润肺肝阴虚〈阴盛生风〉兼肝血虚特症1.情志化火、虚热内炽、肝失濡养2.热病伤阴滋补肝阴肾阴虚〈肾精不足〉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男子阳强易举、遗精。

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1.久病伤肾 2.房事不节3.失血耗液4.过服温燥 5.情志内伤、暗耗肾阴面致腰府失养、相火妄动、君火不宁滋补肾阴阳虚证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心阳虚〈心阳暴脱〉心痛兼心气虚特症,或风面色暗,舌青紫,大汗淋漓,神昏肢厥,脉微欲绝1. .久病体虚2.暴病伤阳3.年老体衰4.禀赋不足、导致心阳虚或亡阳虚脱温补心阳回阳救逆脾阳虚兼脾气虚特症,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1.脾虚伤阳2.过食寒凉3.寒从中生脾失健运温运脾阳肾阳虚兼肾气虚特症,浮肿、阳痿、完骨不化、五更泄泻或心悸、心痛、脉结代1.素体阳虚2.年高肾亏3.久病伤肾4.房劳过度导致腰失温养、命门火衰,火产暖土或水气凌心温补肾阳气滞证胀满疼痛胀甚过痛舌质较暗脉多弦心脉气滞心失疼痛而胀,发作与情志有关情志内郁,气机阻滞疏肝理气通脉肝气郁结少腹、胸胁、乳房胀闷串痛,喜太息,痛经,或月经不调情志郁结,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疏肝理气血瘀证刺痛、钝痛、痛处固定,拒按,出现紫暗夹血块,舌黯淤阻心脉阵发性必前区闷痛或刺痛,或牵引肩背,舌尖有淤斑,脉结代1.阳虚失宣通2.痰浊凝聚诱发3.情志内郁活血化瘀1 / 3有紫斑,脉细涩阴盛证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病埋产物〈痰、湿〉寒凝心脉心胸剧痛暴作阴寒凝滞、心脉痹阻不通温通心阳痰阻心脉心胸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痰浊停聚,阻滞心脉理气化痰通脉痰迷心窍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神昏谵语或昏睡不省,喉中痰鸣,或两面三刀目上视,手足抽畜,发出牛羊叫声1.七情所伤2.感受湿浊,阻塞气机,气结痰凝阻闭心窍涤痰开窍寒邪客肺〈风寒束肺〉喘咳痰多稀白,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紧外感寒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宣肺散寒疏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而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喘咳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1.脾气亏虚心2.久咳伤肺3.感受寒湿健脾燥湿化痰寒湿困脾食少、腹胀、便溏尿短,头身困重,呕吐清水,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1.贪凉饮冷2。

肾阴阳两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肾阴阳两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肾阴阳两虚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肾阴阳两虚概述肾阴阳两虚(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of kidney)是指肾阴不足,肾阳亏虚,不能调控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温煦或濡润全身脏腑经络,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化生精血津液和运行输布的作用减弱的病理变化。

临床以怕冷,肢体不温,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阳痿,尺脉沉细无力等为主要表现。

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及肾;或因劳伤过度,房室不节,年高体衰所致。

肾阴阳两虚往往出现于疾病的晚期,正气大伤,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阴阳离决,危急生命。

英文名称: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of kidney。

其它名称:肾阴阳俱虚。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肾脏。

常见症状:怕冷,肢体不温,手足心热,心胸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

主要病因:素体虚弱,久病及肾;或劳伤过度,房室不节,年高体衰。

检查项目:手足心热,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男子阳萎、遗精,女子不孕。

重要提醒:若出现手足心热,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延误,阴阳离决。

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肾阴阳两虚的发病特点三、肾阴阳两虚的病因病因总述:肾阴阳两虚发生多与久病及肾、劳伤过度、房室不节、年高体衰等因素有关。

是在肾阳虚或肾阴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致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常见于多种疾病的后期,与虚劳关系密切。

病位在肾,病性属虚。

基本病因:1、久病及肾平时体质虚弱,或患病日久不痊愈,脏气亏虚,久而延及肾气不足,继而损及肾阳,肾阴,出现阴阳两虚。

2、劳伤过度(1)长时间的过度劳累,精气亏耗,脏气虚少,功能减退,影响肾脏,日久阴阳两虚。

(2)房劳过度,房事不加节制,耗伤肾精,肾气,继而损及肾阳肾阴。

女性肾虚 (2)

女性肾虚 (2)

女性肾虚什么是女性肾虚?女性肾虚是指女性体内肾脏功能不足或肾精亏损的病态状态。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主管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以及调节人体内各个系统的功能。

女性的肾虚主要表现为经期不调、月经量少、腰膝酸软、盗汗、头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女性肾虚的原因女性肾虚的原因可以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不足:先天禀赋决定了个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一些女性由于先天不足,肾脏功能就会比常人较弱。

2.后天损伤: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会对女性的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长时间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等都会导致肾脏过度消耗,从而引发肾虚症状。

3.子宫功能问题:女性的子宫与肾脏有密切的关系,子宫功能失调或疾病会对肾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肾虚。

4.妊娠及产后:女性在孕育和分娩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肾精。

如果妊娠期间保养不好或分娩后未及时调理,肾虚的风险就会增加。

如何判断女性是否肾虚?判断女性是否肾虚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1.经期不调:肾脏是调节女性月经的重要器官,当肾虚时,常常会导致经期不调,如经期提前、延迟、经量不正常等。

2.腰膝酸软:肾虚会导致肾脏虚弱,腰部与膝盖是肾经的主要部位,肾虚时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的症状。

3.头晕、失眠:肾虚还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引起阴虚内热,从而导致头晕、心烦失眠等症状。

4.盗汗、畏寒:肾虚会影响阳气的升发,导致盗汗和畏寒等症状。

5.月经量少:肾虚还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停经。

如何治疗女性肾虚?治疗女性肾虚需要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1.调整生活方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过劳、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补充充足的营养物质。

2.中药调理:中医药有很多草药和方剂可以调理女性肾虚。

常用的补肾草药包括何首乌、杞子、枸杞等,可配合使用,具体用法和用量需根据个体情况来定。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肾脏功能,提高血液循环和气血的供给,从而加强肾脏的养护。

亚健康与脾肾阴阳气血失调的关系初探

亚健康与脾肾阴阳气血失调的关系初探

� 2 5�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 1 年第 23 卷第 3 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调神大论 � 云 不治已乱 治未乱, 此之谓也 � " 已 提出了"治 未病 " 的预 防思 "治未病" " 想� 尽管 与 亚健康 " 两者概念不能等同, �黄帝内经 � "亚健康" 但可见早在 年代 概念就有所 体现了� 根据中医学理论以及现代中医学关于健康 与疾病的认识与论述, 可以认为 : "亚健康 " 是机体 在病因作用下, 机体与外界 环境 ( 含 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 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 ( 含脏腑� 经络 � 气血 精津液, 即形与神) 之间出现了阴阳平衡的偏倚, 其 所表现出的部分症状与体征, 尚未形成典型的证候, 即尚未达到发生疾病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是处于 距健康状态近, 距疾病状态远的健康与疾病之间的 一种中间虚弱状态 ; 其通过增强机体自身正气的调 节能力或休息 , 能使虚弱消失 , 重新恢复健康; 但是 这种程度 ( 量 ) 上差异的中间状态, 若不加以 注意, 任其发展, 则由量变到质变, 此种虚弱也可向疾病发 展, 演变为疾病 � 根据中医阴阳学说及现代中医学 健康与疾病的定义 , 特别是中医学将证候作为其认 识疾病的一个特有的概念, 从中医证候学角度 , "亚 健康 " 出现的 部分症状与体征, 可被 视为尚未达到 典型证候 ( 疾病 ) 特点的一种初始, 轻度 � 不完全和 非典型的 , 既失于健康, 又非疾病的准证候� 我们认 为这样表述, 的确更能符合中医学理论特点, 更能很 好地理解中医学关于健康 � 亚健康 � 疾病三者关系的 共性与区别, 特别更能有利于亚健康的中药药物调 适( 包括药物组成及药量等) � 2 亚健康与脾肾阴阳气血失调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源于现代高节奏生活带来的 机体与心理的反应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引起 亚健康的原因除遗传与体质因素 ( 先天不足 ) 外, 主 要是现代社会的高效率, 快生活节奏与紧张状态, 繁 重的工作与激烈的竞争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生活方 式与习惯等� 亚健康的主要临床表现已如前述, 其 本质表现就是上述不良因素引起的机体虚弱现象, 是一种以紧张应激伴随生活方式异常为主要原因的 健康低质量状态� 根据中医学理论, 引起亚健康的上述原因属于 中医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度等范畴� 持久 , "正气存 内, 的不良情志刺激 , 能损伤人体的正气 " , " ,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可以说 , 正气不 足是产生亚健康的内在依据 �由于正气受损, 正邪 交争可使机体阴阳失调, 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失和� 中医学认为七情与五脏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 "喜怒不节则伤脏 " , "恐则气下, 恐伤肾 " , "思则气 结, 思伤脾 " , 因此思 虑伤脾, 惊恐伤肾表现得 特别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中医认为:健康的肌体应是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重阴或重阳都会损寿,气血不足显得缺乏活力。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从中医角度讲,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

也正是因为阴阳的平衡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因此,这样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很容易失衡。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甚至死亡。

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阴,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津液。

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与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数值去衡量每个人的阴阳,但可以由身体的感觉知道阴阳是否调和。

阴阳失调的几种情况和症状1、阳盛:身体机能过渡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津液。

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头痛、失眠、烦躁不安。

2、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

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3、阴盛:阳虚而阴盛。

外无力,身体寒栗;阴盛则内寒,肢冷,自汗等。

4、阴虚:身体阴分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

怎样维持生命阴阳平衡呢?养生,就是维护生命阴阳平衡,减少体能和内力的损耗。

保持阴阳平衡重在日常养生,而养生又包括“节能养生”和“储备养生”。

节能养生包括静养生、慢养生和低温养生,三大法宝。

节能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气,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储备养生包括食养生、眠养生和性养生。

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这三大本能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1、食养生,是通过补泄来补充人体营养以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2、眠养生,是通过对生命的充电而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生命的涵养储备,睡子午觉就是道家提倡的一种睡眠养生法;3、性养生,是对生命的协调、阴阳平衡的一种把持。

中医治疗高血压中药调理肾气平衡阴阳

中医治疗高血压中药调理肾气平衡阴阳

中医治疗高血压中药调理肾气平衡阴阳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人体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厚的医学体系,注重全面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具有独特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其中,中药调理肾气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中药如何通过调理肾气平衡阴阳来治疗高血压。

一、高血压与肾气失调的关系中医将高血压归为“阳盛阴虚”的范畴。

其中,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阴阳的根源,被视为真阳之官、真阴之本。

肾脏内有肾气,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阴阳平衡。

而高血压的发生与肾气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是肾气不足导致了机体阳盛,形成了高血压的症状。

二、中药调理肾气平衡阴阳的作用中药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通过调理肾气平衡阴阳来治疗高血压。

具体而言,中药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降压作用:中药中的许多药材具有降压的功效,如天花粉、茶叶等。

这些药材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降低血压水平。

2. 调节肾脏功能:中药中的一些药材可以起到保护和调节肾脏功能的作用,促进肾脏气血畅通,增强肾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能力。

3. 平衡阴阳: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中药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4. 调节神经系统:中医治疗高血压还注重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中药中的一些药材可以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血压水平。

三、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方剂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方剂种类繁多,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方剂:1. 天王补心丸:此方剂具有活血通络、降压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

2. 龙胆泻肝丸:此方剂具有清肝泻火、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肝火上扰的患者。

3. 华佗丹:此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降压宽胸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烦躁、头晕等症状的患者。

4. 参茸复方注射液:此方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急性高血压危急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为失于藏,或为精气不充,皆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不良。

若影响肾的主水功能,则可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少,或水肿,或多尿、小便清长等。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亦有其明显的特点。

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

因此,在肾往往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

为了有别于肾的阴阳失调,故分别从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阐述。

(1)肾的精气不足,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

这是因为,肾中精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卒。

肾精不足,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青年时可影响“天癸”的至,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见滑泄、阳萎等病理表现。

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

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而致。

肾气不固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

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而见遗精、滑泄等病理表现;影响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

对二便失于固摄,则可
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2)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

肾阴,即是真阴,又称元阴,亦即是命门之水;肾阳,即是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

肾阴和肾阳,分别代表肾的生理功能活动中的寒和热、静和动、降和升、入和出等对立的状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肾的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活动。

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于肾阴亏虚与肾阳不足等两个方面。

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伤阴所致。

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损耗各脏之阴,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则肾阳(命门之火)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

也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耗损肾阴,而致阴虚火旺。

当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时,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病理表现。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实际上即是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则有程度轻重之别。

肾阳不足,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亦可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

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

肾阳虚损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而见阳萎、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

阳虚火衰,无以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病理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