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和抽象概括才能,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具准备】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1、教学天鹅例题1。

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

如今呢?谁能说出完好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

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好图意。

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如今有几只天鹅?谁能把图意完好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3)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学生答复后老师在“4+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

(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 [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演示课件,鼓励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2、教学天鹅例题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激疑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②1米=100厘米1m=100㎝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二互动解疑1.黑板的长是多少?①估一估2米3米5米……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2.完成试一试①先估测②再量一量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1.在○里填上“ ”“ ”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再测量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展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展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展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才能。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展探究的才能。

教学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独立操作交流方法答案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展运用。

一、开放引入〔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示。

小结:灵敏使用计算器独立考虑讨论交流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展回忆、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敏运用。

二、核心推进〔一〕用计算器计算4____+5237+2705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独立操作过程中发现方法尝试练习交流反响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刚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敏运用〔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小结规律〔二〕找规律〔1〕5×7=55×7=555×7=5555×7=〔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987×9+598×9+69×9+7小结:观察发现规律独立记录本记录考虑发现交流反响独立练习同桌讨论、交流生独立练习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历,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一、教案一:《分数的认识与比较》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的基本形式。

2.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将分数转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3. 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体分成几份。

二、新知呈现(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水杯中水的情况,并问学生水杯中水的多少是整数还是分数。

2. 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例子,如1/2、1/3等,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教授读写分数的方法。

3. 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的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三、分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拿到一组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不同的分数。

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分数进行排队,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完成相关的分数比较练习题。

2. 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练习,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设置一个“分数大比拼”游戏环节,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分数比较,获胜者可以得到奖励。

六、总结归纳(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比较方法。

二、教案二:《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 能够读、写和比较任意整数和小数。

2. 掌握整数和小数的意义和特点。

3. 了解数轴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教学工具:数轴、数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如“你家离学校有几公里?”“你花了多少时间完成作业?”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字。

二、新知呈现(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数字,并教授读写整数和小数的方法。

2. 通过数轴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整数和小数的位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叫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

(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 29 37合数:22 35 87 93 96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

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考虑,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小组二:12x4x6=288小组三:12x3x8=288小组四:12x20+12x4=288小组五:用竖式计算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7、研究笔算方法8、稳固法那么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纯熟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考虑、敢于质疑、擅长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p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拟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时机,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历较多。

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泼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情境图)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一《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

看黑板:814+1142=?1956-814=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谢谢,请坐。

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

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

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

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

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

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

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

谢谢,请坐。

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

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

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

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

板书课题。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

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生:点、线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生:黑板、面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

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2、哪些棱长度相等?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生:8个师:怎样有序地数?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生:6个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

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保留两位小数0.256 12.006 1.0987(2)精确到十分位3.72 0.58 9.0548(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4、拓展题四、全课总结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二、创设情境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

)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

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可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以下是我准备的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四、教学过程: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

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

D、发展题: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是几?△+△=○○=11.4-1=10.4□+○+☆=11.4△=()△=5.2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

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

效果不错。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驾驭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验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阅历理解算理,驾驭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打算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要起先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接着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觉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两个班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出示图片2(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35+2,师板书出示图片3(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察。

组织学生沟通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老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

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老师引导学生依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 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

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

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揭示课题)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 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

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

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案一:《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朗读0-10的数字。

2. 能够将数字和相应的数量和物品联系起来。

3. 能够用数字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数量。

二、教学重点:1. 认读数字0-10。

2. 数字与数量和物品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10)。

2. 带有图案的物品卡片。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拿出数字卡片并出示数字0,学生看到后一起大声朗读。

教师再出示数字1,2,3...直到10,学生跟读。

2. 数字认读:教师将数字卡片打乱顺序,逐一出示给学生认读。

3. 数量对应:教师拿出一张带有图案的物品卡片,学生观察图案后,说出相应的数量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教师可以多次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4. 数字与物品联系: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相应数量的物品卡片出来展示给全班同学。

5. 讨论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与物品数量的联系,并总结归纳规律。

五、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上的课后作业,并相互交流讨论。

六、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数字和相应的物品数量,如家庭成员的人数、水果的个数等等。

教案二:《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

2. 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10)。

2.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并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加法运算:教师出示一个加法的算式,例如2+3=,学生思考后说出结果。

可以依次增加难度或通过游戏形式进行练习。

3. 减法运算:教师出示一个减法的算式,例如5-2=,学生思考后说出结果。

可以同样增加难度或通过游戏形式进行练习。

4. 运用实际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1、才能目的: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开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才能。

2、知识目的: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纯熟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可以纯熟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老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以下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老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答复以下问题。

老师提问学生答复以下问题。

(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老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局部的1/2。

此时,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假如第三次再剪去剩余局部的1/2,那么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老师让学生考虑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展提问。

1/2×1/2?分析^p 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

也就是1/2×1/2老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考虑,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那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老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

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老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那么: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p 为什么?课堂讨论: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局部占斜线局部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稳固练习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那么来进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07—P10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师:观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1+3+5+7=1+3+5+7+9+11+13=1+3+5+7+9+11+13+15+17=1+3+5+7+9+11+ (99)(设计意图:通过快速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1.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师: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师:想一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师:议一议,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师: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7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设计意图:通过拼摆学具,引导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①1+3+5+7+9+11+13=( )2②1+3+5+7+9+11+13+15+17=( )2③_____1+3+_______________=92④1+3+5+7+5+3+1=⑤1+3+5+7+9+11+13+11+9+7+5+3+1=⑥1+3+7+9+11+13=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师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设计意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升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这一规律的认识,清晰规律,灵活运用。

)3. 通过形的变化规律,理解数的变化规律。

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蓝色小正方形?红色:蓝色: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第几幅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中间每增加1个红色正方形,上、下都必须增加1个蓝色正方形;后一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和2个蓝色小正方形。

师:照这样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师: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算出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吗?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设计意图:利用数形对照,说出图的变化规律,探究数的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并能运用规律快速的计算出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

)4.应用华罗庚爷爷的话,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华罗庚三、总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拓展: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2+4+6+8+10+12+14+16+18+20=()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n×(n+1)。

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篇三:最新2014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1一、情景导入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㈠教学题例1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2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二)教学例题2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200÷40=5(小时)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总结:(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一)确定观测点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2课:位置与方向㈡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知识与技能: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4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过新知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km,到达A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