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
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编者按】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勇前进。
”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高屋建瓴、掷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要求和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在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战略部署之前,我们党就已经进行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长远性、开创性的重大成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第一个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三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作出的明确安排和总结。
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现中国梦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统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梦,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2018年3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靠千千万万个伟大梦想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来实现”,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
㊃热点问题㊃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王宏舟[内容提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一个新的伟大奋斗目标㊂为了顺利实现新的伟大奋斗目标,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思维体系㊂任何一种思维体系都包含一定的思维结构㊂只有准确认识思维结构,才能准确认识思维体系,从而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㊂纵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体系,蕴含 顶层设计 议题回应 实践推进 实践保障 创新发展 的思维结构,彰显了从理论到实践㊁从问题到回应㊁从现在到未来的高度统一㊂所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要准确认识五层思维结构的各自意涵指向,做到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㊁坚持化解风险与保持定力相统一㊁坚持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统一㊁坚持以制定变与以变促治相统一㊁坚持追溯本源与开创新局相统一㊂[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维结构;历史进程[作者简介]王宏舟,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㊁副教授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树立正确思维来指引改革发展实践,如树立辩证思维㊁系统思维㊁底线思维㊁历史思维㊁精准思维等,这些重要的思维构成了新时代指引改革和发展的思维体系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吹响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集结号㊂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着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㊂另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要求以更富有前瞻性的智慧㊁以更高超的思维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㊂为了达到奋斗目标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维,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事物的实际情况,抓住事物的根本方向,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出现片面的㊁孤立的认识㊂然而,任何一种思维体系都是由一定的思维结构组成的,只有准确认识思维结构,才能准确认识思维体系,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㊂基于此,本文从明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入手,试图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怎么看 与 怎么办 的问题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年第5期一㊁顶层设计思维: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㊁精神文明㊁社会文明㊁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㊂ [1]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康庄大道㊂我们梳理历史文献发现,从邓小平提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 到如今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尽管表述不同,但解放思想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㊂解放思想是前置性㊁基础性的要求,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㊁新要求,就不会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认识㊂同时,除了坚持解放思想,我们还要坚持实事求是㊂这是因为解放思想建立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㊂唯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保证所解放的思想的正确性㊂同时,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内核㊂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正确认识事物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实际上就是追求实事求是的过程㊂习近平强调: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㊂ [2]思想若不解放,实践就无法找到突破的方向与着力点㊂毋庸置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难免会遇到许多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准确认识问题的来源,在解决外部问题的同时,以勇于自我革命的英雄气概解决内部问题,敢于同一切限制性因素作斗争,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制定具体对策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㊂ [3]这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格局㊂面对新的历史格局,我们应当坚持解放思想,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完成新任务㊁应对新挑战㊂具体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对经济发展质量㊁文化繁荣程度㊁社会保障水平㊁民生福祉等内容都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这决定了其实现过程必然是任务更为繁重㊁使命更为艰巨㊂为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当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地创新改革发展理念,适应新的历史使命要求㊂我们要认识到,思想的作用从不局限于思想本身,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㊂解放思想要求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㊂毛泽东曾说过: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㊂ [4]这生动阐明了实事求是对于共产党人的非凡价值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困难和挫折便会接踵而至㊂对于善于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要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㊂习近平关于‘建议“的说明就充分彰显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将党的思想路线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的典范㊂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顶层设计㊂习近平说道: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㊁开门问策㊁集思广益㊂ 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我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㊁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㊁科学家座谈会㊁基层代表座谈会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 文件起草组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认真做好建议稿起草工作㊂ [5]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明确现实要求㊂习近平强调: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㊂ [5]这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制定㊁任务安排㊁实施步骤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此才能使‘建议“提出的各项举措都落实到位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㊂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改革,朝着高质量发展蜕变㊂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这既有利于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理念,及时摒弃落后的㊁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又有利于做到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正确方向前进㊂二㊁议题回应思维:坚持化解风险与保持定力相统一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㊂ [6]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问题,只有正视时代问题,采取积极的方式妥善解决时代面临的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推进时代发展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㊁国情㊁党情皆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尽管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大国主义㊁种族主义㊁贸易保护主义等势力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㊂所以,在‘建议“的起草和完善过程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㊂他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㊂ [7]能否成功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大局,事关能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㊂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紧绷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这根弦,凡事从最坏处着手准备,努力做到最好的结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主动战㊂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并不平坦,各种风险隐患增多㊁风险挑战加剧㊁重大风险隐藏较深,必须始终保持自觉自查的危机意识,不断提升发现风险与化解危机的洞察力与应对力,才能有备无患㊁遇事不慌㊂其次,在方法取向上,要精准研判风险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强化本领意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事先进行科学预判,知道风险来自何处㊁以何种形式呈现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切实防范黑天鹅 事件和 灰犀牛 事件的发生㊂最后,在实际行动上,要敢于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会面临风险挑战,我们应当发扬斗争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年第5期众,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之力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各项事业才能有根本保证㊂因此,防范化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风险挑战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只有把党建设得更为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 任凭风浪起㊁稳坐钓鱼船 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锐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了党的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四大考验 四种危险 依然长期存在,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㊂防范化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风险挑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所以,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㊂这是因为,只有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建立起自上而下㊁统一指挥㊁协同高效的指挥体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才能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定力㊂由此可见,化解风险与保持定力形成了外与内的辩证关系㊂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是外部动力,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持战略定力,达到内部稳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步前进㊂三㊁实践推进思维:坚持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㊂习近平指出: 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㊁齐头并进,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㊁治本和治标相结合㊁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㊂ [8]72这一论述阐明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全面建设,又要突出重点,不断开拓新局面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整体思维㊂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在全部社会活动中,分工与合作㊁个体与整体都日益呈现一体两面的关系㊂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㊂习近平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㊂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㊂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㊂ [5]坚持系统观念是整体思维的鲜明体现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完整准确理解 全面 的科学内涵㊂ 全面 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互相关联,每一个领域的改革发展都离不开其他领域的支持与配合㊂也就是说,如果不坚持全面推进,某一领域的短板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并影响其他领域的建设成效㊂诚如习近平所言: 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㊂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全面建设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预期目标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将更加复杂,且交织叠加,若不区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轻重缓急㊁不抓住重点,就容易陷入迷茫,各项改革事业就可能陷入无序状态㊂所以,应当坚持突出重点的思维方法㊂重点,指的是事物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不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还有矛盾本身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㊂其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整体发展㊂这说明 重点突破 尽管是局部的,却对事物的发展全局起关键性作用㊂坚持以 突出重点 带动 全面建设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方法论㊂习近平反复强调: 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 牛鼻子 ㊂ [8]16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全面建设,又不能平均用力,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上㊂‘建议“聚焦 十四五 期间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进行阐释,内容涉及科技创新㊁深化改革㊁文化建设㊁绿色发展㊁安全发展㊁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这是对突出重点的生动诠释㊂毋庸置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绝不可 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要先从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着手,在最具决定意义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再逐步解决其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㊂简言之,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互统一㊁相辅相成,要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通过突出重点推动全面建设,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向前发展㊂四㊁实践保障思维:坚持以制定变与以变促治相统一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制度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定力,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用制度威力来保持中国的发展定力㊂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㊁全局性和长期性,正因为有了 中国之制 作为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才稳健向好,才开创了中国之治 ㊂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当坚持以制定变与以变促治相统一㊂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强则国家强㊂‘建议“指出: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㊁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㊂ [3]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㊂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为民族谋复兴㊁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㊂ [10]从历史维度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㊁产业结构日渐优化㊁基础设施显著改善㊁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使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从世界维度看,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历程,我国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㊂这一系列 变 的原因何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㊂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㊂中国之治 源于 中国之制 ㊂ 中国之制 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向好,令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 中国之治 的新局面㊂理解 中国之治 ,不仅需要从国内两大奇迹的视野进行探析,还应当从 西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年第5期之乱 与 中国之治 的比较视野进行探析㊂当前,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中国风景这边独好㊂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乱象频生,特别是美国近年来实施的对外政策引发了巨大争议,美国政治斗争加剧㊁经济发展缓慢㊁社会撕裂程度加深㊁消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因素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㊂另外,英国公投 脱欧 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㊂西方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㊁恐怖危机㊁金融危机㊁福利危机,西方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㊂ 西方之乱 与 中国之治 的鲜明对比,更加验证了 中国之制 的科学性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 中国之制 ,继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朝着长期向好的势头发展,进一步彰显 中国之治 的巨大优势㊂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认清 中国之制 与 中国之治 的关系㊂其中, 中国之制 为 中国之治 提供了制度保证, 中国之治 是 中国之制 的历史必然, 中国之制 与 中国之治 共同作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㊂五㊁创新发展思维:坚持追溯本源与开创新局相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质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㊂习近平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㊁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㊂ [1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㊂具体而言:其一,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㊂与此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㊂为了顺应这一历史转变,中国共产党决定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决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充分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㊂其二,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必须依靠人民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㊂ [12]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主要力量㊂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与人民保持紧密联系,紧紧依靠人民共创新的历史伟业㊂其三,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果要接受人民评价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效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问需于民㊁问计于民,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㊂同时,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及时改正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当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表达㊂在中国革命与战争时期,人民希冀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㊂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人民需要更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人民富起来了㊂进入新时代,人民向往更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维结构加美好的生活㊂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抓住人民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成为高频政治话语,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㊂中国共产党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政治担当,将赢得民心视为执政追求,同一切背离民心的因素作斗争,就是为了坚决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㊂而且,中国共产党总是能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中心任务,不断调整工作的中心,及时回应人民的时代需求,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便是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㊂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以人民为中心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结合,既一以贯之地站稳人民立场,又结合新时代实际需求,努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真正达到追溯本源与开创新局相统一㊂树立正确的思维体系内在要求先正确认识思维体系中的思维结构,以此来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㊂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树立科学思维的重要论述精神,做到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㊁坚持化解风险与保持定力相统一㊁坚持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统一㊁坚持以制定变与以变促治相统一㊁坚持追溯本源与开创新局相统一,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4.[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49.[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7]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中共中央党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7.[10]王宏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出场情势㊁话语建构及意义创生[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23-29.[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45.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编辑:杨峻岭)。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心得(10篇)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心得(10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心得(精选篇1)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必须涵养“四心”,阵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一块“铺路石”。
涵养一以贯之的“初心”,做“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铺路石”。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才能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荣辱与共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年轻干部必须将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刻进骨子里、融进血液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炼就共产党人信仰信念的“钢筋铁骨”。
要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矢志不渝晒出“好样子”、彰显“真本色”,切忌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为苍生只为己,确保在新的赶考路上不“迷糊”、不“迷路”。
涵养一往无前的“信心”,做“摸石过河,守正创新”的“铺路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年轻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研究新热点、新领域,摸索新思路、新办法。
要着力提升缜密系统的战略思维,学会观大势、谋大局,以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来思考谋划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同时,要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用专业思维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决策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和改革魄力,牢牢掌握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全局性与战略性主动,在立破并举的棋局中不懈追求“妙手”,全面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创新本领。
要坚持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不断提升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研究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客观、精准地探索未知事物、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路径
2022年第3期理论建设NO.3.2022●新理念·新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路径于新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5)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必须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为此,要深入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普遍联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相互联系之间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好运动变化而非静止不变的观点方法,以这五种辩证思维为指导,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辩证思维;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2)03-0037-13收稿日期:2022-03-16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新方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692115300)作者简介:于新东(1969—),男,湖南邵阳人,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1]。
这表明我国已经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在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又必须与时俱进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新影响、新效应、新任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新格局。
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
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一、引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命题,正是我国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我国发展现实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的科学概括。
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评估现状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要全面认识现状。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在政治方面,我国的政治体系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估,要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政治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也需要全面认识文化建设的现状,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这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三、深度探讨在全面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深度探讨,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和路径。
我们要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在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
政治体制也是我们需要深度探讨的重点。
要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就需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依法治国能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再次,我们要深度探讨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总结回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全面认识现状,深度探讨新路径。
在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
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迈进,愿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宏伟蓝图。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通用10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心得体会篇1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关系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关系作者:谢凯来源:《党政论坛》2021年第01期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归属与质量规约,也反映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与价值意蕴。
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蕴的逻辑架构,厘清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对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联系党的十九大确立了“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①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即将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入新的历史奋斗阶段之际,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旨,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蕴的逻辑关联,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在于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②在近百年的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境界,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而且创造性地拓新了世界上其他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 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渐地迎来了由过去民族、地域的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和发展,并由此造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世界历史性的力量,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欧美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成了现代化的弄潮者,并将现代化与其社会制度相捆绑,企图为现代化贴上“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的标签,从而形成“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特征,能够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始终走在时代潮流前面。
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面向未来、开拓奋进的主心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面前始终具有正确主导和引领的主动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先导作用。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塑造社会大同,提倡和谐、善良等观念。
反对极端、自我等思想。
使每个社会主义下的每个公民都是倒模出来的优秀公民。
用普通话取缔所有方言,只有普通话才是幽雅先进的语言,所有的方言都是低劣和粗浊的,方面各地沟通之余也能用大文化取缔所有地区文化,这能使祖国万众一心地去发展。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全程开启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它本身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科学、严整的世界观为轴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工人运动内在结合的历史产物。
离开这个特定涵义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无从问世,它的全部奋斗历程自然就更是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任何国家的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之后,依赖这个文化的浸润和指导,才终于获得了它在接受共产党领导之前所不具备的自觉的、科学的性质。
怎样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怎样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11期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完成之后我们党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继续和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早已提前实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鼓舞人心的战略部署,是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所包含的事业更伟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繁重、结果更辉煌、影响更深远。
全党一定要胸怀这样的远大目标,不骄傲,不自满,不懈怠,不停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倍努力,继续前进,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战略步骤上分两个阶段来推进。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50年历时近30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
为了更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精准奋斗目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凝聚全社会力量,统一全社会意志和行动,需要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把30年划分成若干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把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目标分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以更好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读后感中国人民的强国之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中应对外来侵略的刺激和挑战而启动的,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的强国之路,必须首先取得国家的独立,然后选择符合国情的强国步骤,确立强国的发展思路,最重要的是培育民族精神,将强国的精神溶化到国民的血液中去。
这些既是强国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为探索强国之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创造了强国的首要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严重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改变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道路。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梦想,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强国创造了首要前提。
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启动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也是他关于强国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毛泽东认为,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和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发端,为强国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经历了百年曲折之后,终于能在独立的国家中自主地进行和展开,而这正是强国的首要前提。
二、提出了强国的战略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逐步形成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在1944年,毛泽东就从保障民族独立,免受外敌欺辱的角度,宣告"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一现代化理论是否是一个筐“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22年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
在1935年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现代化”一词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
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现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它的兴起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
虞和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
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
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
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
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罗荣渠先生认为现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
(二)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三)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的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
(四)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另外,人们对现代化的历程和模式也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有的认为始于洋务运动,还有人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二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吗罗荣渠先生多次分析马克思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并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事实上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以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现代化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确立的奋斗目标,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
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 学习西方,拯救中华" 的口号。
“戊戌变法”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其实质都是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起就一直把探索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人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逐个的落后状态,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首先组织人民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扫清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制度障碍,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然后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革新政治,繁荣文化,实现国家的现代的正确选择。
从1921--1949 年这28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摸索出一条使中华民族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进而使中国能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大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49 年 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的现代化任务。
1964 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 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
尤其是自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21 世纪的重要战略部署。
中华民族由1840 年开始的现代化潮流,是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展。
从向西方学习,改革政治,发展实业教育,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至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自觉,走向成熟的过程。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党的根本任务和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领人民勇于创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行稳致远,就需要对此抱有一致的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制度实践,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系统改革,涉及到国家发展壮大和社会变革深远,只有深入了解目标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历史任务的具体内涵,才能发挥有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
第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推进现代化步伐。
现代化不是机械复制、追随别国,而是要巧妙运用各国经验、坚持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况下自主发展、着眼于突破发展瓶颈,把我国处在现代化过程的实践动力,变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第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旅程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就是党的改革创新理论,而这一理论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制度机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各类产业结构,实现技术革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等。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扬光大,在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必须以人为本,发挥好人民创造性的生机活力,加快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彩,使人民得到实惠,获得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总之,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深入落实全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力量,形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根本大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解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解一、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维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从三个维度理解:第一个维度是物质的现代化;第二个维度是治理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制度的现代化;第三个维度是人的现代化,即更大程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物质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各有其侧重点的。
例如过去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物质的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我们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着重讲的是物质的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在物质的现代化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之后,我们就要及时跟进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
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眼点从物质的现代化开始过渡到制度的现代化。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重要部署。
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也将难以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
有了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来支撑,物质的现代化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重庆嘉陵江两岸的渝中区CBD和江北嘴CBD高楼林立。
新华网发(傅杰摄)3.人的现代化近年来,我们党开始关注“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言材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言材料1. 引言1.1 概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任重道远。
为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介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关键因素;再次,探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和策略;最后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展望。
1.3 目的通过撰写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关键因素和路径策略,并为推动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考和参考。
同时,希望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2.1 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在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才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经济实力,有效促进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充足资源和支持。
2.2 社会进步与国家建设的互动作用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具备先进文化、广泛知识普及、良好社会秩序等特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在于实现社会进步与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
通过加强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工作,可以推动整个社会在道德、科技、文化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全面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2.3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一个现代化强大的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在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024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0篇
2024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0篇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篇1中国建设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是欧美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五条论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接续奋斗,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就现实依据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使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水平的目标。
以下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些认识:
1. 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包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
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2. 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人人享有发展机会的社会体制。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以及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等。
3. 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主、法治和依法执政,加强反腐败斗争,构建和谐稳定的
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4. 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5.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6. 国际合作与竞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开展对外开放与交流。
这包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这些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些基本认识,具体的实践和路径会因国家情况和时代条件而有所不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科学规划、协调推进,朝着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