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转化法的研发与应用
总结词
生物转化法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详细描述
生物转化法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燃料和化学品,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此外,生物转 化法还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降解的塑料和生物材料。这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减少碳排放并促 进可持续发展。
0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2 3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 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 手段。
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涵盖了化学转化、物理转化 、生物转化等多种技术路线,各路线均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工业应用逐步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在工 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推广,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力 、钢铁、化工等。
详细描述
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有用的燃料和化学 品,如甲醇、乙醇和甲烷等。此外,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利用 还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分离效率。
化学转化法的高效利用
总结词
化学转化法是一种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使用催化剂,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甲醛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以进一 步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此外,化学转化法还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 化学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将 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 展和新应用场景的拓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展望
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和 稳定性
尽管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但 仍存在转化效率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氧化碳(CO2)是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成为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目前,二氧化碳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用途: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尿素、碳酸钠、碳酸钙等化工产品。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制造饮料、干冰等日常生活用品。
食品行业:二氧化碳在食品行业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加工食品、提高食品保质期等。
医疗保健:二氧化碳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一些疾病,例如溃疡、神经痛等。
环境领域:二氧化碳可用于气体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制造人工雨,缓解干旱等问题。
二、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的利用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来,二氧化碳的利用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源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能源介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或电力。
化工领域: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二氧化碳将更多地被用于制造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例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液晶材料、聚合材料等。
环境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利用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可降解塑料等环保材料。
生物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能或有机肥料等。
总之,未来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将越来越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利用也将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可行。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摘要:我国化工业发展迅速,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生产排放的废气总量也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化工生产来说,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回收重新利用,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益引言对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是贯彻节能减排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要点。
想要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率,就需要结合其所具有的特征,从技术角度出发,分析回收、利用现状与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分离、回收,最后选择渠道进行重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工业发展,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逐年上升。
随着国际碳排放贸易(JT)和清洁开发机制(CDM)在发达国家的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元素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达国家通过在国外获取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碳排放贸易交易的主要对象,而我国在2012年以后已经开始旅行高比例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谈贸易的逐步深入、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缺乏和国内不断藏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矛盾日趋明显,加快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已显得日益必要和迫切。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
搞好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对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环节资源短缺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在新型化工产品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化工产品制造业中,以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氧化镁为例,主要生产方式为镁矿石的高温窑分解,反应为MgCO3→MgO+CO2,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作为副产品与氧化镁的产量比约为1:1,回收利用效益价值显著。
目前全球范围内现有的窑分解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立窑(竖窑),一种是内燃式回转窑,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两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燃料及空气均需与产品直接接触,二氧化碳产品气体因助燃空气中大量氮气及其他杂质气体的混入,以现有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手段而言,基本不具备回收利用的价值,大多数企业均作为工业废气利用或直接排放。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Ke wo d :ge n o s e e t b oo c l e h oo y y l h tp c p o yain;me rn y r s re h u e f ; ilg a tc n lg ;c ce p oo h  ̄ h rlt c i o mba e
s p r tn pr sur hii ds r to e a ai g; e s e s f ng a o p i n t
摘 要 : 文介 招 了 = 氧 化 碳 处 理 技 术 厦 其 综 合 利 用 现 状 . 揭 示 了其 在 2 本 并 1世 纪 的 发
展 趋 势 。 作 者认 为 , 用 生 物 法 分 离 固 定 太 气 中 的 : 氧 化 碳 , 过 物 理 法 、 学 法 分 利 通 化
离处 理 燃 放 气是 新 世 纪 解 决 “ 室 效 应 ” 主 要 途 径 。 温 的
: 专题综述 ;
‘ .
+ . . 々 ÷
. +
. 十
二 氧 化 碳 处 理 技 术 现 状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李 天 成 ‘ 冯 霞 , 鑫 钢 , 李
( 天 津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津 30 7 ; 太 原 化 肥 厂 . 西 太 原 0 0 2 ) 1 天 0 0 2 2. 山 30 1
维普资讯
1 92
化
学
工
业
与
工
程
202年 4 月 C
的 35 .6×1 , 数 据 来 源 于 文 献 [ : 如 果 0 其 2
不 采 取 措 施 控 制 二 氧 化 碳 的 排 放 , 计 到 预 21 0 0年 , 气 中 二 氧 化 碳 含 量 将 达 到 5 5 大 .0x
二氧化碳分离技术及应用技术现状(10.19)
二氧化碳分离技术及应用技术现状(10.19)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二氧化碳分离技术及应用技术现状一、二氧化碳分离应用前景能源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可能超过380亿吨,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国际上,二氧化碳作为化学品原料加以利用已初具规模。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1.1亿吨二氧化碳被化学固定,尿素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最大宗产品,每年消耗的二氧化碳超过7000万吨;其次是无机碳酸盐,每年达3000万吨;将二氧化碳加氢还原合成一氧化碳也已经达到600万吨。
此外,每年还有2万多吨二氧化碳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水杨酸及碳酸丙烯酯等。
实际上,二氧化碳利用的前提是如何持续稳定地获取二氧化碳资源,而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说,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碳捕集、分离与净化技术,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这些都为我国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和规模化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献红也认为,我国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可以从水泥厂、燃煤火力发电厂、炼钢厂、炼油厂、化肥厂的废气中大规模回收二氧化碳,国内的许多企业也有这方面的积极性。
二、二氧化碳分离技术捕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的CO2目前有3个系统,即燃烧前、燃烧后和氧燃烧系统。
燃烧前系统是将烃类燃料转化为CO2和H2,从可燃气中分离出CO2集中应用,H2可用于氨和化肥的生产,以及石油提炼等;燃烧后捕集系统多指燃料燃烧后从烟气中捕集CO2技术,由于烟气中80%的成分为CO2,所以该系统也是目前捕集CO2最具前景的;氧化燃料系统是用氧代替空气作为燃料进行一次性燃烧,产生以水汽和CO2为主的烟道气体。
这种方法产生的烟道气体含CO2的浓度很高(占体积的80%以上),但此法需要首先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这就致使总的能耗大大增加。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_魏晓丹
综述评论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魏晓丹(北京市氧气厂 北京 100022)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其进展情况,并就二氧化碳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二氧化碳 利用 现状 进展1 前 言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的,直接作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在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据统计全世界各种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达到185~242亿t/a,而被利用的年消费量不足1亿t/a,不仅造成了二氧化碳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温暖化倾向。
美国气象局测量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5年提高1.36%,预测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翻一番,致使地球平均温度升高 1.5~4.5℃。
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回收、固定、利用及再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英、美、德、日等国已经制定了一定的对策和措施对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并取得很大成效。
我国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展二氧化碳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二氧化碳的主要物化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和不助燃的气体。
在空气中体积占0.03%,比重高于空气,相对密度为1.0310 (20/4℃),水溶液呈弱酸性。
液态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大气压下不存在,压力必须在0.518M Pa以上才会存在,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是31.1℃,临界压力为7.38M Pa。
温度高于31.1℃时,无论怎样加压也无法液化。
压力小于0.518M Pa,液体二氧化碳会变成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和气态二氧化碳。
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升华而不熔化, 1大气压下的升华温度为-78.5℃。
干冰同乙醚、氯仿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所组成的冰膏温度可低到-77℃,在实验室工作中可用于低温冷浴。
压力为0.518M Pa,温度为-56.6℃时,气、液、固态二氧化碳同时存在(三相点)。
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
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摘要:近年来,我国化工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还需要回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快的方法是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二氧化碳回收和再利用技术,这是现代化工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强二氧化碳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和再利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益引言全球变暖是全人类都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各国都在努力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是所有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碳源,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对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采用有效、可循环利用的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并将其重新应用到制造业生产、农业经济、轻工业等领域,实现循环利用,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和再利用有多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率,从技术角度结合其特点,分析回收利用现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分离回收,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合理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JT)的建立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配置正慢慢开始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越来越大,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目标,而我国自2012 年开始实施二氧化碳减排义务,但随着进出口贸易逐步深化、大气中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缺失,以及我国国内温室气体排放不可调和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二氧化碳气体回收利用的研究更必要和迫切。
加强二氧化碳气体资源综合利用,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阻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产品或储存起来,以减缓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目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现有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碳捕集、碳储存和碳转化。
碳捕集是指将二氧化碳从源排放气体中捕集出来,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广泛应用。
碳储存则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以防止其进入大气中。
碳转化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或燃料,以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
目前,碳捕集技术已经商业化,并在一些发电厂和能源设施中得以应用。
例如,化石燃料电厂和钢铁厂可以使用被称为“后燃烧”技术的碳捕集技术,将从烟囱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出来。
此外,也有一些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如化学吸收技术和膜分离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其他行业。
至于碳储存技术,目前主要有地下储存和海洋储存两种方式。
地下储存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岩层中,以永久地储存起来。
目前,地下储存已经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应用,如挪威的斯诺维特气田。
海洋储存则是将二氧化碳注入海洋深处或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但目前海洋储存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环境和生态风险,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评估。
在碳转化技术方面,有很多研究致力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和燃料。
例如,使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燃料,如氢气和甲醇。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合物和纤维素。
这些研究为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需要加大对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其效率和降低成本。
其次,需要加强对碳转化技术的研发,以找到更多的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
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机构投资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并建立全球合作机制,推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氧化碳:化害为宝的“绿色应用”前景可期
五 ” ,低渗 透油藏 二 氧化碳 驱 油提 高采 收率 ” 大 末 “ 重 先 导 试 验 区— — 纯 梁 高 8 一 9 l块 采 出 程 度 可 达
3%, 0 比弹性开采提高 2. 增产原油 3. 万 t 0 %, 5 45 。 8
2 助 力生物 柴油 发展
用 微 藻“ 吃掉 ” 二氧 化 碳 废 气生 产 生 物 柴 油 , 这
是提高低渗透油 田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之一 , 以提 可
高采收率 1%一 0 0 2%。胜利油区 目前有低渗透油藏
7 7 t占总资源量的 1. 自“ . 亿 , 6 5 %, 九五” 4 以来 , 每年
新增的 l t 亿 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新增探明储量都
在 20 万 t 00 左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气源不稳定 ,
该项技术的发明人是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许靖 华。 他提 出了有别于其他的污水处理思路 : 有没有可 能 以废治废? 如果让二氧化碳与污水结盟 , 会产生什
么样 的结果 ?
的产品。该技术将为最终采用生物和工程技术生产
由于二氧化碳融入水中可促其酸化 ,降低水的
可再生能源 , 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
氧化碳地下存储项 目。 该公 司在北海 30 30英尺以下 的沙岩层中开展二氧化碳的存储工作。 他们 自 19 96
年 开始进 行 二氧 化碳 埋藏 试验 。 公 司表示 , 该 目前 为 止 还没有 迹 象表 明会 发生 泄漏 ,二氧化 碳将 在地 下
碳也被藻类和鱼类“ 固化” 现在 , 了。 通过使用这项污 水处理技术 , 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每天处理污水 4 0 0~ 50, 0t 北京翠湖湿地公园每天处理污水 60 8 0, 0 ~ 0t 东 莞示范工程每天处理污水 10 00 。 t 据了解 ,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和废气
CO2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究 ’。据估计 , 每吨 C O 整个捕集 、 运输和封存 系统 需 要 投 入 3  ̄6 0 0美 元 , 以及 附加 2 %~3 % 0 0 能耗 投 入 , 对 于 我 国以及 其 他 国家都 是 难 以承 这
受 的。
2 CO2的循环利用
C 的循环 利用 是 利用 C 的物 理特 性实 现 O O C :的资源 化利 用 。C 的循 环 利用 是 目前 成 熟 O O 的利用 途径 , 能够实 现一 定量 的 C 排 任务 。 也 O减
2 2年 0 01 2月
云 南 化 工
Yu n n Ch mi a e h oo y n a e c lT c n l g
F b. 01 e 2 2
第3 9卷 第 1 期
d i1 .9 9 ji n 10 —7 X.0 2叭 .0 o:0 36 /.s .0 425 2 1 . 06 s
室合作 开展 了从海 藻 生产 喷气 燃料 和 其他 燃 料 的 项 目研 发 。2 0 0 8年 1月 , 佛 龙公 司 又 与一 家 生 雪
干洗 , 以取 代能 致癌 的全 氯 乙烯干 洗 剂 , 减 少 污 并 染¨ 。在美 国液态 c 的干洗机 已很 普遍 j 0 。
2 6 烟 丝膨 化 剂 .
3 1 气肥 .
气体 具 有 与 液体 相 近 的密度 , 扩散 能 力 是 液体 其
的 10倍 , 以它 的萃 取 能力远 远超 过有 机溶 0 所
剂 _ , 临界参 数低 、 毒 、 8且 J 无 无腐 蚀 。 因此 ,0 c 超 临界 流体 萃取 技术被 广泛 应 用 于食 品 、 工 、 化 医药 等行 业 。在应 用 方 面 , 昶 红 等 对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李 碳萃 取 中试装 置 的工艺改 进 后 已顺 利完 成 了生 姜 油、 除虫 菊 、 当归油 、 鸢尾 、 银杏 黄 酮及 蛋 黄粉 等 的 实验 研究 , 中生姜 油 、 其 除虫 菊和 鸢尾 已完成 了工
二氧化碳的影响及综合利用讲解
二氧化碳的影响及综合利用引言:近十多年来,在涉及地球环境保护的诸多问题中,最令人关注的当属大气环境逐渐变暖,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近年来所发生的许多危害,都或多或少被打上了温室效应的烙印,如:严酷的天气类型,变化的生态系统,物种灭绝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饮用水的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陆地减少和平均气温上升等。
尽管产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量研究表明,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与温室气体(CHG)的大量排放有直接关系。
当前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氧化氮,氢氟烃,全氟碳和六氟化硫。
这些气体能大量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热量,从而使地表温度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而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利用这部分温室气体进行工业生产,来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概述:碳循环是碳通过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水圈的变化和传递的总过程。
碳在生物圈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有机碳;碳在水圈中的存在形式为溶解的有机碳,溶解的无机碳,沉淀的有机碳,沉淀的无机碳和有机碳;碳在岩石圈中的存在形式为有机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碳在土壤圈的存在形式为有机碳;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
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
000370%。
而近年来,人类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为280*10^8t,是植被和土壤呼吸及海表交换排入大气的CO2平均自然流通量(总量约为5500*10^8t)的5%。
大气中CO2总量的变化由排放和吸收量之间的净平均差额决定,而不是各流量本身。
有数据表明:在过去的42万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过去的250年增长了31%,其中最近几十年更是以指数形式在增长。
而化石燃料的使用对CO2排放的贡献占人类活动总排量的70%~90%。
Ri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in air in the past decades二、温室效应:目前,公认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几大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极端气象和气候现象频繁发生;二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三是对动植物种群数目和分布产生影响;四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缺水问题;五是全球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后果将使人类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CO2利用减排潜力和效益
类技术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缓解减排压力、提供经济新的增长点、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竞争力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应已经
不断彰显。
2.1
2.1.1
(一)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具有极大的理论减排容量。
若只考虑资源的最大供给和市场的最大容纳能力,各类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具
利用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预期实现如下目标:
•2020年,将建成更大规模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装置,实现二氧化
碳减排2.5亿t/a(若包括二氧化碳铀矿浸出增采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
共2.8515亿t/a),创造工业产值3 756亿元/年;
•2030年,主要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实现二氧化
有以下理论减排潜力总量:
・预期到2020年,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50.78亿t/a(若包括二氧化碳
铀矿浸出增采技术,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为76.61万t/a);
•到2030年,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可能达到53.58亿t/a(若包括二氧化
碳铀矿浸出增采技术,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为80.41万t/a)。
2.2.1
1.在减排的同时具有附带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终端产品种类多样、附加值较高,具有减排二氧化碳和
增加经济收益的双重效应。如,通过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采收
率、提取稀有矿产资源、增产农作物,还能够与其他物质通过合成获得化工材料、
化学品、生物农产品等生活必须消费品(见表2.2)。其中:
占有率预期达到30%,将实现产值392亿元。
(5)对于生物农产品技术,预计到2020年,在没有碳收益补贴支持下,该
二氧化碳用途综述与生产现状
二氧化碳用途综述与生产现状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气体之一,是大气的一部分,也包含在某些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
大气中新增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燃烧、分解等)以及动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量达140亿吨,其中90亿吨成为污染环境的废气,危及人类生存空间。
我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15亿吨,仅次于美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各界已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迫在眉睫。
如何在科学有效地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尽快使二氧化碳应用产业化、规格化。
1.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CO2)气体俗称碳酸气,是碳的高价氧化物,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1.53,略带微酸刺鼻气味。
熔点-56.60℃(0.52Mpa),沸点-78.6℃。
微溶于水,溶液呈弱酸性。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助燃。
但在一定条件或适宜的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也参与一些化学反应,如高温下的还原反应(CO2+C=2CO),有机合成反应(CO2+3H2=CH3OH+H2O);生化反应(6CO2+6H2O=C6H12O6+6O6)等等。
2.二氧化碳用途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民用和工业价值,在多种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不仅广泛应用在石油开采、冶金、焊接、低温冷煤、机械制造、人工降雨、消防、化工、造纸、农业、食品业、医疗卫生等方面,还可应用于超临界溶剂、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领域。
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棚菜气肥、蔬菜(肉类)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也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2.1 石油开采液态二氧化碳以其易溶于地下油层的特性和1t液态二氧化碳可以驱出3t原油的良好效果,被国际上许多大油田广泛用作驱油剂。
二氧化碳的回收及再利用-精品文档
二氧化碳的回收及再利用一、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本来是一个学术性的一个问题,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元首们却会就这样一个技术问题举行多边会议,专题讨论全球气候变暖。
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引发了众多的自然灾害,如气候异常,冰山融化,泥石流、洪水,干旱、地震、海啸等等。
这就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氧化碳(C02)因为是很稳定的物质,所以它的反应性很低,也就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这些年来,世界经济正强劲增长。
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全球化迅速扩张,这一切将推动着巨额的能源消费。
由此,也导致了无节制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也相应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废气等。
植被被大量的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
能源专家预测,到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超过380 亿吨,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二氧化碳减排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二氧化碳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主要是通过燃烧、发酵等工艺过程产生。
比如,植物、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啤酒饮料的生产过程中,麦芽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成分占全部气体的99%以上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源于土地用途改变、林业和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
我国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近40 亿吨,随着新建火力发电厂、水泥厂和煤化工项目及食品饮料行业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持续增加。
在众多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途径中,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燃煤电站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约占50—55%。
二氧化碳有其危害性的一面,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利用价值和使用范围正迅速扩大,变废为宝的二氧化碳利用新途径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大力度开发二氧化碳潜在的巨大市场,并注重二氧化碳捕集、提纯与回注技术的研发,以实现应用领域的实质性拓展,是一个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万代的重要课题。
2024年二氧化碳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二氧化碳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CO2排放量不断增加,这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开始寻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了二氧化碳市场。
本文将对二氧化碳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2. 国际二氧化碳市场2.1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协议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通过了一系列国际协议和议定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
通过这些协议,各国确定了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承诺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2 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限制,然后通过购买和出售碳排放配额来实现减排目标。
在该市场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被称为“碳排放权”,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买卖。
2.3 国际二氧化碳市场的发展现状目前,国际上有多个二氧化碳市场在运营,如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加拿大联邦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系统等。
这些市场以不同的方式规范碳排放交易,促进了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进展。
3. 中国二氧化碳市场3.1 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计划。
其中包括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下降。
3.2 碳交易试点项目为了推动二氧化碳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一些省份开展了碳交易试点项目。
这些试点项目旨在通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一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3.3 中国二氧化碳市场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二氧化碳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数据不完备等。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碳市场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为二氧化碳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024年二氧化碳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二氧化碳市场分析现状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对CO2排放的关注逐渐增加,全球对减少CO2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市场正逐渐形成。
二氧化碳的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也在增加。
二氧化碳市场的主要需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指通过购买和销售排放权来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
在碳交易市场中,企业可以购买排放权以弥补其超过限额的排放量,也可以将其未使用的排放权出售给其他企业。
碳交易市场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
2. 清洁能源行业清洁能源行业是二氧化碳市场的另一个主要需求方。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行业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
清洁能源行业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和设备,这也为二氧化碳市场提供了发展机会。
3.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将CO2从工业排放源中捕集并储存起来的技术。
随着对二氧化碳减排的需求增加,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二氧化碳市场中的需求主要来自科研机构和工程公司。
二氧化碳市场的供应现状与需求相对应,二氧化碳市场的供应也在逐步增加。
1. 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气是二氧化碳市场的主要供应来源之一。
工业排放中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捕集和利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 生物质燃烧过程生物质燃烧过程也是二氧化碳市场的重要供应来源。
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捕集技术进行捕集和利用。
3. 自然气和石油开采自然气和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市场的供应来源之一。
这些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进行减排和利用。
二氧化碳市场的发展趋势1. 政府政策的推动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政府政策的推动将为二氧化碳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2. 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创新对二氧化碳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
二氧化碳利用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开发利用碳碳链中的多种物质,从而有效利用二氧化碳这一可再生资源,帮助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一、国内二氧化碳利用现状及进展
1、工业有效利用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利用日趋成熟,利用技术已经从碳纤维、孢粉砌筑、泡沫建材等传统技术向新领域不断蔓延,以最大限度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
比如,东风本田在山东台儿庄建造了一座二氧化碳利用厂,其产品碳循环利用成品密度高达
4.4kg/DT,并于2018年7月成功投入运营。
2、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
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是指利用植物碳资源,以植物碳负载物生产活性二氧化碳,并由此获得碳固定产物的技术。
比如,宁夏大学机电学院院长欧阳志胜研制出了大豆发酵产氢生物质煤技术,有效利用大豆和水煤中的二氧化碳。
二、国外二氧化碳利用现状及进展
1、工业有效利用
美国和欧洲已经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英国特里姆大学正在制备CO2反应器。
它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用的化学制品,如氢、氧,以及用于饮用水消毒的亚硝酸盐。
2、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
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发一系列生物碳利用的技术和应用,以促进二氧化碳可再生利用。
来自比利时、斯里兰卡以及美国的研究者正在研究使用木质纤维或灰渣等来构建新型复合结构,并以此来检查碳纳米纤维材料的实际应用。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前景预测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前景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日渐严峻的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我们需要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利用和处理废弃的二氧化碳,探索二氧化碳利用的技术和可能性。
本文将从现状和前景两个方面,探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现状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生产、交通、生活等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对此,全球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减少燃料的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新能源等。
但是,这些措施都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和压力,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仍在不断增加。
针对这一情况,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应运而生。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制作成为各种有用的化学品和产品,如燃料、化学品、塑料、纤维材料等。
这些产品既能应用于能源生产、工业制造、汽车运输等方面,又能帮助我们深度利用废弃的二氧化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实践,并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燃料利用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一定的能量反应,转化成为一种新的燃料,如甲烷、甲苯、甲醇等。
这样产生的燃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废弃的二氧化碳,同时降低对传统燃料的依赖和使用。
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已经在一些电厂、化工厂和工业企业中得到了尝试和应用。
2、化学产品二氧化碳还可以被利用于制造化学原料和产品,如乙酸、尿素、碳酸钾、氯化氢等。
这些化学产品可以应用于化工、制药、农业等领域。
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原料的成本,更好地回收废弃二氧化碳,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3、工业生产二氧化碳还可以被制造成为普通的商品,并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
例如,二氧化碳扑灭器、冷却剂和混凝剂等,都可以使用废弃的二氧化碳进行制造和生产。
通过这些应用,废弃的二氧化碳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还可以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郑学栋【期刊名称】《《上海化工》》【年(卷),期】2011(036)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二氧化碳; 综合利用; 消费结构【作者】郑学栋【作者单位】上海市化工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27.1+2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大范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可明显看出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2007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非常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这也得到了世界上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广泛认同。
2009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落幕,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作为全球共识写入《哥本哈根协定》中,至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如何快速推广应对气候变化新技术的讨论也趋于白热化。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CO2)排放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
2008 年全球CO2年排放为2.94×1010t,其中中国的年排放量已经达到6.55×109t,为全球排放的22.3%,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2010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国家针对各行业的低碳建设风起云涌。
同时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碳排放绝对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长。
中国在政府承诺的低碳情景下,整体碳排放需要在2035年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而在基线情景下,中国整体排放将在2045年达到峰值,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依靠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在短时间内是解决不了全球大幅减排CO2这个难题的,所以CO2捕集和封存(CCS)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估计整个CCS系统(包括捕集、运输和封存)需要投入30~60美元/吨CO2,且尚有附加20%~30%能耗投入,这对于我国以及其他国家都是难以承受的,另外的一个思路是部分利用CO2,即CO2的直接利用(Carbon capture use and storage,CCUS),这样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近几年来关于CO2的综合利用也被全球特别关注,世界各国已开展了许多CO2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1 二氧化碳的物理应用CO2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易液化或固化、安全无毒、使用方便等性质,使物理方面综合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且用量逐年增加。
1.1.1 焊接保护剂CO2保护焊接具有生产率高、焊接低合金钢不易产生冷裂纹、焊接变形小、焊接电弧可见性好、操作简单和成本低等优点。
与手工电弧焊相比,自动CO2气体保护焊接的功效可提高2~5倍,半自动可提高1~2倍,能耗下降40%~50%。
由于CO2气体保护焊可选不同厚度工件的各种位置的焊接,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如今CO2保护焊接已经逐渐取代了手工电弧焊成为焊接方法的主流。
1.1.2 啤酒饮料CO2可用作汽水、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充气添加剂,使水溶液呈弱酸性,赋予饮料特殊口味,带来清凉舒爽的感觉,并能提高防腐性能。
啤酒饮料等也是食品级CO2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美国人均消耗饮料为147 kg/a,全球的饮料人均消耗量为21.3 kg/a,而我国人均消耗量比较低。
近几年随着国外饮料集团在我国的落户以及我国啤酒饮料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CO2的消费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1.3 食品行业目前国际上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广泛采用液体CO2、干冰速冻、CO2气调法贮存食品,使保存期延长且味鲜如初,同时起到抑制细菌和防霉的作用。
由于CO2致冷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不浸湿和不污染食品,液体CO2和干冰被广泛用作各种食品的冷冻、冷藏剂,将干冰直接和被冷冻物品混合在一起。
另外,对食仓用CO2薰蒸24 h,杀虫率可达到99%。
因此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食品的冷冻、冷藏、保鲜、薰蒸是CO2的一个巨大潜能市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都市型食品加工等颇有意义。
1.1.4 油田驱油(EOR)利用CO2提高油田采油率,在高压下将CO2注入油田后,与油、水相混,当油与水内含有大量溶解的CO2时,它们的粘度、密度和压缩性都得到改善,可把原油推入油井,有助于提高采收率,特别是经过一次及二次采油后的衰老油井,通过压入CO2对残留在油岩中60%~70%的油可进行第三次开采。
美国是应用CO2驱油研究试验最早、项目最多的国家,截止2008年,全球CO2驱油项目达到124个,每天产油27.4万桶,其中美国实施项目有108个,每天产油25万桶。
截止2010年2月,注入CO2已从一些成熟油田回收了近15亿桶石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大庆油田注入CO2提高采油率进行了先导性试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导试验项目“江苏富民油田CO2吞吐技术”于1996年在富48井进行了现场试验;2008年6月对中原油田濮城水驱废弃油藏开始进行CO2驱油试验,井组日产油由0.6 t最高上升到15.9 t,至2010年3月,累计注入CO21.23万t,累计增油3 272.7 t,预计实施CO2驱油后采收率可提高7.9%。
另外胜利、辽河、吉林、新疆等油田在CO2驱油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1.1.5 其他物理应用烟丝膨化剂使用液体CO2用于烟丝膨化处理的香烟烟丝蓬松度和柔软度更均匀,膨化过程中又能有效带动出烟油及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改善香烟口感,提高香烟等级,还能大幅节约烟丝用量。
制冷剂 CO2作为制冷工质在环保、安全性及容积制冷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环保制冷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船舱空调以及热泵热水器、热水系统。
超临界萃取剂超临界萃取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化工分离技术,它是利用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与被萃取物料接触,使物料中的某些组分(称萃取物)被超临界流体溶解并携带,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
这一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食品、医药、香料及保健等行业。
CO2制植物气肥是加大植物生长空间中的CO2浓度,增加植物的干物质,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目前,我国许多省已推广应用CO2气体肥料技术,提高大棚蔬菜优质、高产水平。
另外,CO2还是一种安全更利于环保的发泡剂,使用CO2发泡剂生产的发泡包装物具有更好的延展性、不易折断和更长的使用寿命;CO2可作为清洗剂,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和水溶剂;利用CO2的惰性做灭火剂等。
1.2 CO2的化学加工CO2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许多无机和有机化工产品,其产品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行业。
CO2的化学利用作为实现CO2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化工生产中大量利用CO2,对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
CO2标准生成热为-394.38 kJ/mol,惰性大,不易活化,其化学固定和转化都非常困难,所以在化学加工过程中关键是解决CO2的活化问题,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无数的开拓和研究。
1.2.1 生产无机化工产品以CO2与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为原料生产的无机化工产品主要有轻质NaCO3、NaHCO3、CaCO3、Mg-CO3、K2CO3、BaCO3;碱式PbCO3、Li2CO3、MgO等多为基本化工原料,以及利用CO2生产白炭黑和硼砂。
1.2.2 合成尿素和水杨酸在传统的化学工业应用中,CO2利用最具代表性例子是合成尿素和水杨酸。
CO2在化学工业应用中生产尿素是最大规模的利用。
由于含氮量非常高(46%),尿素主要用做氮肥,还用于生产各种聚合物材料。
2009年全球尿素产能为1.708亿t/a,产量为1.517亿t/a。
工业生产水杨酸是通过柯尔伯-施密特反应,用苯酚与CO2在高温高压下合成。
1.2.3 合成甲醇绿色温室气体制化学品资源(GTR)技术,由CO2加氢制备甲醇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日本在该领域处世界领先地位。
该工艺关键是催化剂方面的研究,所以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催化剂的改进,包括添加辅助元素和催化剂的超细化。
目前,CO2合成甲醇技术研究最为成熟的为日本三井化学,其通过工厂排放的CO2由水解产生的氢气经高活性催化剂催化生成甲醇。
2009年三井化学公司在日本西部大阪工厂内投运了一套利用该技术的100 t/a示范装置,该装置建设投资为1 600万美元,采用氧化铜、锌、铝、锆和硅催化剂,这也是全球唯一一套以CO2为原料生产甲醇的装置。
通过此套示范装置获得的数据,三井化学正准备建设利用该技术的大型生产甲醇装置。
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多偏重于对催化剂研究。
目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H2的来源,如果能够通过太阳能而获得廉价的H2,CO2合成甲醇将会得到广泛的推广。
1.2.4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是CO2加氢制甲醇。
但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受热力学平衡的限制,CO2转化率难以达到较高值。
为了使反应打破热力学平衡的限制,人们已开始关注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因为它不仅打破了CO2加氢制甲醇的热力学平衡,使CO2的转化率得以提高,而且还可通过对该反应的研究,了解CO2在传统的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改善现有的工艺过程。
目前,该合成二甲醚过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的催化剂都是复合催化剂即具有脱氢脱水双功能,但是这种双功能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匹配和失活问题等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2.5 CO2加氢合成低碳烃CO2在Fe、Co、Ni、Ru等组分催化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低碳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转化率比较低,不能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许多催化专家一直致力于更为高效的催化剂的研究。
如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孟宪波等以ZSM-5担载的铁金属簇Fe3(CO)12/ZSM-5为催化剂,在常压下、H2/CO2=2、空速= 1 000 h-1对CO2加氢制低碳烯烃进行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对C2~C3烯烃(尤其是乙烯)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达96.6%)和较好的反应活性(达16.3%)。
1.2.6 CO2加氢制甲烷由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首先提出的CO2甲烷化技术备受关注,其反应又称为Sabatier反应,该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资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5]。
当CO2与H2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主要用Ru、Ni、Co、Fe等Ⅷ族元素为活性催化组分,以Al2O3、SiO2、海泡石、TiO2、ZrO2等氧化物为载体的催化剂,首先H2在金属上吸附时发生离解,分解为H,同时CO2在氢及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含碳物种,再与氢进一步反应生成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