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译文及赏析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译文及赏析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两汉:司马迁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
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语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文言文:《信陵君救赵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信陵君救赵论》原文译文赏析《信陵君救赵论》明代: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
古诗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赏析
古诗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赏析文言文《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原文】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信陵君窃符救赵文言文阅读翻译注释
《信陵君窃符救赵》文言文阅读翻译注释信陵君窃符救赵作者:司马迁原文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他都谦逊地与他们交往,从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傲视士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他,他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人。
在当时,各国诸侯因为信陵君贤德且门下食客众多,不敢轻易攻打魏国。
魏国隐士侯嬴,年逾七十,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
信陵君听说了侯嬴的名声,亲自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他丰厚的礼物,但侯嬴不肯接受。
信陵君于是摆酒宴请宾客,当宾客们都坐好后,信陵君亲自驾车前往夷门去接侯嬴。
侯嬴撩起破旧的衣服,直接登上车,坐在了公子的上座,并且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
公子手执缰绳,更加恭敬。
侯嬴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集市上,希望能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公子便驾着车进入集市,侯嬴下车会见了他的朋友朱亥,故意站在那里和朱亥聊天,暗中观察公子。
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此时,魏将相宗室及宾客满堂,正等着信陵君开宴,集市上的人们都看着公子握缰驾车,随从们都暗中骂侯嬴。
侯嬴看到公子的脸色始终不变,才告别朱亥登上车。
回到信陵君家,公子领侯嬴坐在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宾客们都很惊讶。
酒兴正浓时,公子起身,走到侯嬴面前为他祝寿。
侯嬴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为公子做了件好事!我不过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自为我驾车,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本不应该有逾越常礼的举动,但公子却故意屈尊去拜访我,是想借我来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啊。
我故意让公子的车马在集市上停留了很久,就是想让那些市井小人看到,公子对我非常恭敬。
结果,他们都认为我是个小人,而公子是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请求魏国援救赵国。
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
秦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能攻下,诸侯中有谁敢援救赵国,我攻下赵国后,一定调兵攻打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观望局势的变化。
《信陵君救赵论》翻译及赏析
《信陵君救赵论》翻译及赏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信陵君救赵论》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信陵君救赵论》作者: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解析
俱死”。 2021/2/12
13
思考: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
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 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 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 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 念的反映。
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 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 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 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 军信心。
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 了魏20国21/2,/12 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15 住
思考;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
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
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
古代的座次:
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 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 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 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 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 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 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
上坐”,又要信陵君跟他一同去市场访问屠者朱亥,
而且装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故久立与其客
语”,一面偷偷地观察信陵君对他的态度。将侯
生倨傲的行动、表情及所以如此的心理,与信陵
君的“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相
互衬托。用侯生的傲视王侯,反衬信陵君的礼贤
下士。不仅如此,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
骑皆窃骂侯生”从侧面反映出侯生倨傲的令人难
《信陵君窃符救赵》对照注释及全文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魏(1)公子(2)无忌者,魏昭王(3)少子,而魏安釐(xī)王(4)异母弟也(5)。
昭王薨(hōng)(6),安釐(xī)王即位(7),封(8)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9)而下士(10),士无(11)贤(12)不肖(13),皆谦而(14)礼交(15)之(16),不敢以(17)其(18)富贵骄(19)士。
士以此(20)方数千里争(21)往归(22)之,致(23)食客(24)三千。
当是时,诸侯以(25)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26)谋魏(27)十余年。
魏有隐士(28)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29)夷(yí)门(30)监(jiàn)者(31)。
公子闻之(32),往请,欲厚遗(wèi)(33)1.魏:战国时国名,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魏晖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2.公子:诸侯的儿子,后来官僚的二子也称公子。
3.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5~前277年。
4.安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6~前243年。
釐:也写作“僖”。
5.异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
者……也:最常见的判断句式,可译为“……是……”。
6.薨((hōng)):周代,诸侯死了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7.即位:指帝王登位。
8.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仁:仁爱。
10.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
下:谦让。
11.无:不论。
12.贤:有才德。
13.不肖:无才德,于贤相对而言。
14.而:顺承连词,可不译。
15.礼交:按一定礼节与人交往。
16.之:他们,代“士”。
17.以:凭仗。
18.其:他的,代信陵君。
19.骄:骄傲地对待,形容词用作动词。
20以此:因此。
此:代上句内容,甚言区域之广。
21.争:争先恐后。
22.归:投奔,归附。
23.致:招来。
24.食客:亦称门客,指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并为主人效劳的人。
25.以:因为26.加兵:施加兵力,及发动战争。
信陵君窃符救赵文言文阅读翻译注释
《信陵君窃符救赵》文言文阅读翻译注释信陵君窃符救赵作者:司马迁原文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最新《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
《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
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
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
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
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
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
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
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
《信陵君救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信陵君救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
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信陵君救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信陵君救赵论明代: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文言文《唐雎说信陵君》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唐雎说信陵君》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唐雎说信陵君》讲的是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
此刻,信陵君流露出自以为有功劳的神色。
唐雎劝说公子不能采取这样的态度,要忘记自己的功劳。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原文】唐雎①说②信陵君出处:《战国策·魏策》信陵君杀晋鄙③,救邯郸,破④秦人,存⑤赵国,赵王自郊迎⑥。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⑦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⑧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⑨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⑩受⑾教⑿。
”【注释】①唐雎(jū):人名。
信陵君:即魏无忌,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公子。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兵围邯郸,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兵救赵。
可是,由于害怕秦国强大,到了赵国边境邺地,就停止前进,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
他用侯生计,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了赵国。
后为上将军,曾联合赵、韩、齐、楚、燕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把秦兵抑制在函谷关,因而威振天下。
②说(shuì):劝说。
③晋鄙:魏国的将军。
邯郸(hándān):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④破:打败。
⑤存:使……存在。
赵王: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年至前245年在位。
⑥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敬重。
⑦憎(zēng):恨,厌恶。
⑧德:恩德,恩惠。
⑨卒(cù)然:作副词,意突然,通‘猝’⑩谨:谨慎,郑重。
⑾受:接受。
⑿教:教导。
【白话翻译】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
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信陵君窃符救赵分析
作业:
熟读课文6—11自然段,揣摩人物性格和心理 声情并茂地分角色朗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明确:
第一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
第二部分写信陵君亲迎侯生,“贤而得士”;
第三部分写侯嬴朱亥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体 现“士为国用” 。
仁而下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 救?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 抱什么态度?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 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写信 陵君仁而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性格的?
① 虚左
② 执辔愈恭
正面描写 ③ 颜色愈和
④ 色终不变
⑤ 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
⑥ 为寿侯生前
侯赢
侧面烘托
从骑 信陵君仁而下士
宾客
市人
2、从信陵君给侯嬴交出的“答卷”,看何谓 “尊严”。
《史记·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
秦、 楚、 齐、 赵、 韩、 魏、 燕
写作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 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 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 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国 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 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 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 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 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 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 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 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信陵君窃符救赵》评注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3页
主题词: 《信陵君窃符救赵》;评注;春秋战国;宁陵县;河南省;意思
摘要: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xi)王异母弟也。
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
信陵,地名,现在河南省宁陵县西北。
古时把一块土地封给谁,此地的名字即为他的封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而又是魏国安厘王同父、不同母的弟弟。
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薨(hong):春秋战国时候,诸候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天子死了则叫“崩”。
这句的意思是:魏昭王死了,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分析
行过夷门,见侯生
经过
之:
此五霸之伐也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如姬资之三年
.
的,助词 助词,无义
他,代词 代事件
34
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实持两端以观望 欲以客往赴秦军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在,介词 而,连词 与,连词 因,介词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故久立与其客语 今公子故过之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陵君“约车骑百余乘行过夷门”, 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 2、耳目众多,不便说出。 3、关乎人命,干系重大,不宜轻易说出。且轻易说出恐不能 引起信陵君的重视。 4、侯嬴对信陵君的了解,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 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
28
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俾倪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辞决而行
“坐”通“座”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乡”通“向” “决”通“诀”
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29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
32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欲以(之)观公子
请救于魏
遍赞(于)宾客
何功之有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唐雎说信陵君(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雎说信陵君先秦:佚名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标签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对话、劝谏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
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
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
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注释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
破:打败,打垮。
存:存在,存活。
这里是使......幸存。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德:恩惠。
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卒然:“卒”通“猝”,突然。
谨:郑重。
受教:接受教诲。
赏析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
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
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信陵君窃符救赵》浅析
《信陵君窃符救赵》浅析
鄢朝让
【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2(000)004
【摘要】<正>《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
(某些课
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
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
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
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
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鄢朝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三处质疑 [J], 陈堆稳
2.对《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三处注释的质疑 [J], 周冬连
3.信陵君窃符救赵 [J], 土豆
4.信陵君窃符救赵 [J], 土豆;
5.线索·中心·映衬·照应——《信陵君窃符救赵》作法浅析 [J], 张汉清;方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陵君窃符救赵》简析
作者: 徐秉忱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81-84页
主题词: 信陵君;公子;下士;司马迁;赵国;兵权;写人;本纪;魏国;途停车
摘要: <正> 本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题目为编者所加.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记文学作品,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史记》是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一 部巨著.它概括了上下达三千年之久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释制度,列传以志人物”(赵翼:《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
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
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
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
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
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
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
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
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
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有一个较杰出者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
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在为国求贤。
“公子与魏王博”一事,就充分说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对巩固魏国国防的客观作用。
然而,此事却引起了魏王的疑忌,“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
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
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
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
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
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
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
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
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
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
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
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
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
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
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
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
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
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
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
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使文章再生波折。
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
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
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
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
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
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
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
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
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
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
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
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
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
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我岂有所失哉?”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
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
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
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
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
”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
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作品没有写。
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