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b64f72310661ed9ad51f365.png)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844ea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f.png)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7b6b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6.png)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蒙学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仅涉及古代语文教育,同时也对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最主要功能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帮助孩子掌握和理解知识,以及把语言、数学、书法、古文等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同时,它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帮助孩子形成有礼貌的举止、包容不同的思想、谦让待人、仁爱友善等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和比较文学教育,以及书法、中医和医学的教育,还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古代语文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蒙学。
中国古代的蒙学注重语文的学习,将经典文献的内容,如诗词、文章等,进行立足本地的语言学习,从而使孩子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教育,是指古代中国的“十堰数学”以及中医、中药等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们教会孩子们如何计算、思考和分析问题,从侧面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比较文学教育,也就是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及文学文化比较史。
通过对各种文学、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的比较,使孩子们获得全面的文化视野,而有助于培育孩子们的思想、见解和艺术修养。
书法教育,也就是学习古代书法文化,包括宋体、汉隶、楷书等各种书法文字,以及篆刻、拓片等,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写写,更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中医和医学的教育,是指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使孩子们学习关于人体结构、病理以及生理和药物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对保持身体健康有较深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乐理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制作乐器等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易经教育,则是帮助孩子们理解“道”,学习历史发展及其本质,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10f7b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6.png)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咱都知道,孩子的教育那可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幼儿时期,这就像给小树苗扎根呢,根扎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以后能长多高多壮。
说起幼儿教育,咱就不得不聊聊传统蒙学啦。
传统蒙学啊,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以前的小孩都得学。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他家的小娃娃才四五岁,正摇头晃脑地背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那模样可爱极了,奶声奶气的,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朋友笑着说,这孩子自从开始学《三字经》,说话都变得有条理了,有时候还能冒出几句让人惊讶的道理来。
咱就拿《三字经》来说吧,它可不光是简单的文字堆砌。
里面有好多历史故事、道德规范,用简单易懂的话讲给孩子听。
比如说“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这就是告诉孩子要孝顺父母,小小的黄香才九岁,就知道给父亲暖被窝,多贴心啊!这可比咱们成天在孩子耳边唠叨“要孝顺”有用多了。
孩子通过这些故事,自己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有《百家姓》,虽说只是罗列了各种姓氏,但这能让孩子早早地对咱们国家丰富的姓氏文化有个了解。
说不定哪天,孩子在幼儿园跟小伙伴说起自己的姓氏,还能讲讲姓氏背后的故事,多有面子!再说说《千字文》,那文采,真是没得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短短几句话,就把天地宇宙描绘得那么宏大。
孩子多读这样的文字,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能不强吗?传统蒙学可不只是让孩子背背书那么简单。
它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
比如说,要懂礼貌、守规矩、尊敬长辈。
这些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我曾经在幼儿园观察过一段时间,发现那些接触过传统蒙学的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更懂得分享和谦让。
有一次,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其中一个学过传统蒙学的孩子就说:“融四岁,能让梨。
咱们也要互相谦让。
”然后就主动把自己手里的玩具让给了别的小朋友。
这一幕真的让我很感动。
当然啦,传统蒙学也不是说拿来就能直接用的。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3e71e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0.png)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早在《周易·蒙卦》中记载:“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自先秦至清末,几千年蒙学教育绵延不绝,编写了大量文质兼美、适于教学的蒙学读物,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以儿童启蒙教育为编写出发点,充满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儿童的成长教育大有裨益。
历代蒙学读物累世选出,早在周代就有了读书、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最早的《史籀篇》据传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所作,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至明清时期,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蒙学教材体系。
据最新统计,中国古代各类蒙学书目多达两千余种,其各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决定性作用,故特别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氏家训》也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思想还没有散滥的时候,及早进行教育,易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能够“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
蒙学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
蒙学德教为先首先表现在明人伦,教育蒙童明白人伦秩序,懂得长幼有别,树立正确的对待尊长的态度。
《三字经》开卷便说:“人之初,性本善。
”接着又提出“首孝弟,次见闻”的价值标准,接着又用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齡,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些故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品质。
教育蒙童做人的基本道理。
《弟子规》中也强调真诚与守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
故古人认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只教之以事”。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7bf2d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c.png)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也需要从古代蒙学教材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包括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教材。
这些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和教育基础。
通过这些教材,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优秀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蒙学教材强调了道德修养。
在《三字经》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念。
教材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种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对于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迷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重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千字文》中,“童蒙师,言必信;信必果,果必行;行必成,成必学;学必敬,敬必慎;慎必愼,愼必明;明必格,格必正。
”这些古代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学习的推崇和重视,强调了“学就是信、果、行、成、学、敬、慎、愼、明、格、正”的过程。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百家姓》,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统;通过学习《千字文》,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古代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习俗;通过学习《三字经》,孩子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观念和道德伦理。
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学习能力的不足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成为了当代教育的痛点和难题。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dc30b8168884868662d683.png)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acbd530740be1e650e9afa.png)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fdc79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6.png)
【提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不管是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大不相同。
但是,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依然有不少教育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因此,传统蒙学的语文教育启示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借鉴集中识字的经验,提高当前识字的效率;培养写字能力,了解汉字文化意蕴;渗透属对训练,了解汉字运用规律;启发学生思路,多角度探析题意。
【关键词】传统蒙学 小学语文 特点 启示一、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蒙学指我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前身。
以下根据蒙学的发展阶段讨论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发展状况。
(一)先秦两汉时期——识字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主。
随着汉字的演变,识字教学日趋完整。
西周、秦、汉都出现了广为流传的蒙学读本,其中著名的有《史籀篇》《仓颉篇》等。
这一时期蒙学读本形式较为单一,皆为识字读本,四字为句,隔句押韵,①目的是方便学生认读和背诵。
基本方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多次朗读识字课本,通过熟读和记忆培养认读的能力。
这一时期主要将汉字的认读作为重点,汉字的书写教学似乎处于次要地位。
(二)魏晋到隋唐时期——初读经书这一时期,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书写,并且开始了初读一般经书的教育阶段。
识字教学中识字量为2000字左右,而对于汉字的学习,不只满足于能够认识汉字,还开始要求能够读字音、辨字形、懂字义等。
同时,这一阶段是汉字楷书字体演变的重要阶段,书法名家辈出,这为初学书者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写字教学一开始便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写出一手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书一般教学《孝经》或《论语》,而对读经的要求是能够简单的读懂意思,不求有精深的理解。
该时期建立了一个从识字教学到初读一般经书再到专经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宋元时期——属对作诗蒙学发展到这一时期,蒙学教材全面,出现了系统的读书计划,并开始要求写作。
蒙学教材不仅数量多,类型多,而且覆盖面广。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67b81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5.png)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蒙学,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教育传统之一,它不仅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建议。
首先,蒙学强调诗歌传授。
古代国家实行典教,认为文学和音乐经典是接受教育的重点。
古代的教育方法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授,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三百篇”、“千古百家”以及“文选”等诗歌语文。
以古人的《诗经》为例,它侧重野兽的教育原则,不仅表达了古代的思想情感,还具有浓郁的人类性,所以古人把它用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合理。
其次,蒙学重视实践。
古代实践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中,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
古代学前教育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考试和教学结果,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验来引导和指导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蒙学注重言传身教,古代蒙学认为,古老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语言更有效。
现代学前教育也表示赞同,用多种方式,以有趣的方式,传授孩子知识,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展示和表演,获得学习的全方位体验,而不是单纯依靠灌输。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具有以上主要特点,它不仅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为学前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
现代学前教育应把这些传统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用到重要的地方,以古为鉴,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be052f6fad6195f302ba605.png)
浅谈传统蒙学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育好比人生大厦的基础,基础打的牢不牢固与否,以及打成什么样的基础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来如何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蒙学经历了两多千的提炼,是倍受儿童喜爱的启蒙教材。
对于幼儿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树立远大志向、增长幼儿的知识及拓展幼儿的思维,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展开传统蒙学是为了更好的促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展开传统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导向发展“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
蒙学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能够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
传统蒙学,融大道理于易懂,汇为人处世于通俗,且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道德启蒙、习惯培养,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教育功能;对于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奋发向上的意志,很有协助。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即使是远离幼儿之后,我们也一直保有早年的生活经验,并成为塑造我们性格和气质的关键要素;即使我们没有察知,在意识上遗忘了,它依然强有力地被保留在潜意识里,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
既而幼儿教育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开端,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影响着幼儿个人与社会的美好未来。
从而幼儿教育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需要成人更多的关怀、接纳、尊重、激励,需要更高标准的教育水准及教育模式。
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生。
所以,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终身享受它的利息。
”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反之则终身受害。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406da6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2.png)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不乏声誉,其中,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内容和启示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蒙学的功能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中华文化,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蒙学重视每个孩子的成长成功,让他们获得更加健全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保证孩子们能够尽快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
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塑造。
“蒙学”五字,蕴含“言行一致”的普遍价值,强调教书育人要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二、蒙学的内容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智慧能力、素质教育和价值取向教育。
文化素养包括儒家文化、儒家道德、诗词歌赋、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精神文明,它们既是明确的知识内容,也是经典文化的普遍性价值。
智慧能力是指心智、技巧、调节等,它是指让孩子们有自觉的能力去探究、获取、运用知识,以及调节个人情绪、思考,是为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聚焦于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艺术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价值取向教育注重孩子思想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国家宗旨、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价值观上较好地融入社会,找到人生价值所在。
三、蒙学的启示蒙学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1、要树立提高学子全面素养的理念。
需要明确“言教”和“身教”的关系,把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言传身教的桥梁作用,以提升学生的素质。
2、要坚持以价值取向为指导,使教育成为智慧、美德、助人和做事之基础。
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孩子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并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批判性思维、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让学生具备潜力去突破自我,追求极致的美好。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5a2879c7e21af45b207a8df.png)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魏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4期魏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教育是启迪心智的重要方法,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不乏优秀的教育思想,其中的蒙学教育就有很多宝贵的经验。
如:德育教育、诵读背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该文从总结蒙学教育中的宝贵经验着手,结合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提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启示蒙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28-02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教育的发展。
历代优秀的教育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锤炼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不断向前,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不妨回头看看,从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寻找一些启示。
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蕴藏巨大潜能,可塑性强。
成长阶段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
《周易·蒙卦》中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古人将启蒙教育视为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可见古代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
在古代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学教育方法,其中散见着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1 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1.1 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
”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e40b7eefad6195f302ba6ac.png)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概观“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
蒙学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
传统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学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
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统称。
根据教育史记载,它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日趋成型。
明清时期,古代蒙学教育从形制到内容日臻完善,为后世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育资源。
1.蒙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学者对古代教育家蒙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反思传统蒙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姚郁卉在《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一文中指出:“朱熹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小学》一书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视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视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夏益军在《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一文中综述了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夫之、颜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希望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为学,能够从中吸取精华,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增强教育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学者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奉献心。
②2.古代蒙学教材及教育内容颜佳琪③、张雨海④、何立新⑤等学者关于古代教育家蒙学教材的研究,大多以批判与继承的观点出发,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教材及其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其封建的、腐朽的伦理纲常、等级次序等成分进行了批判。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2e834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2.png)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汉代,到唐宋时期更加完善。
古代蒙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把握大致、熟悉细节”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概念,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然后再深入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是以“联系现实、培养实践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是以“强调综合、培养分析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重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全面理解一个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古代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5e35d9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59.png)
名家名作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谢亮亮 邱奇智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教育史无疑是这条大河的最主要支流之一,中国古代蒙学(以下简称蒙学)则无疑是这条大支流里一段秀美的景色。
一、蒙学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时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至小学阶段。
蒙学,又被称为开蒙、启蒙、发蒙、训蒙,意为启蒙之学。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一)蒙学的内容开始于多种学术,次独尊儒术,再为八股文打基础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科举的创立、兴起、兴盛,进而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最后明清时期八股文的盛行。
自汉代起,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的官方学说,也使蒙学的教育内容逐渐向儒学靠拢,到最后明清时期,形成了为科举的八股文打基础的蒙学基本教育内容。
(二)蒙学倾向人文社会类科学,自然科学较少涉及;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以唯心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蒙学主要的学习内容为儒学,儒家的教学内容多以儒家经典以及文史辞章为载体,是讲究修齐治平的古典人文学科。
《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书籍也亦可以看出蒙学强调人文、强调道德的教育内容。
自董仲舒后,随着“君权神授”思想的不断深入发展,逐步发展出一个完善的唯心思想体系。
统治者们为了更好地维护及巩固自己的政权,形成了一个中国所特有的唯心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也对蒙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蒙学注重德育,强调修身养性修身就是使自己具有足够的才华和美德,《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可见封建时期伦理道德是学子们对自身的要求。
蒙学教育与专经教育一脉相承,也对就学儿童的道德提出相应要求,蒙学教材《增广贤文》一书中就包含诚实做人、进善修德、虚纳人言、凡事善忍、谦而受益、知足常乐、居安思危、节俭自持、读书增智、中年不惑、为官以正十一类的道德教育内容。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8a7c5de5a8102d277a22fab.png)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所谓蒙学一般是指对儿童处于智慧开启的时候,教师对其进行文化以及道德方面教育。
过去的蒙学教育就是古代对儿童开展的启蒙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识字、练字以及道德教育等,那时候要求教师也要具有相应的水平与文化。
中国蒙学方面教育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经典蒙学方面教材以及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多。
近些年来,国内又掀起了蒙学热潮,这使得传统蒙学方面教育对现代幼师方面教育具有较强影响,同时传统的蒙学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现代幼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蒙学教育具有的特点秦汉时期,传统蒙学方面内容以识字为主,到了隋唐时期比较注重道德方面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蒙学教学已经初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特征。
第一,比较重视识字以及常识方面启蒙教育。
从古代《四书五经》、《六艺》、《百家姓》、《百家姓》、《三字经》以及《千字文》都可以看出,传统蒙学之中含有大量的生字,可见识字是传统蒙学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特别重视文化道德方面教育,传统蒙学方面教育当中不只一次提到过“三纲五常”,这1/ 5是典型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理念以及礼教规范,特别重视个体的修养。
其中《弟子规》以及《小儿语》等都是从前典型的代表。
例如,《弟子规》当中提到,儿童与其父母在相处期间,父母的命令必须马上服从,父母的指使必须马上去做,可以看出封建时期蒙学思想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第三,比较重视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特点。
基于传统蒙学这三个特点,当前师范院校在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这三方面教学,只有幼师专业学生有效的掌握一些蒙学内容,才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对儿童展开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育。
二、蒙学教育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传统蒙学方面教育主张用文章来说明道理以及传播思想,在对文章进行学习期间,探索蒙学方面教育之中含有的精华以及精粹,这对师范院校当中幼师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育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起着重大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b64f72310661ed9ad51f365.png)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试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幼儿的影响
![试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幼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cbad9184868762caaed5c9.png)
试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幼儿的影响作者:朱红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蒙学读本教材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素材,蒙学读本教材中的很多典型人物为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培养个体品质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关键词】古代蒙学;个体品质培养;学前教育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9-0091-02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中国文化早就意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
蒙学取之于《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易·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
”《易》有蒙卦,象征儿童蒙昧无知,故该卦辞将童蒙称:“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1]。
”因蒙卦的卦辞中有“童蒙”的词语,所以后人逐渐将幼童的教育与此相联系。
幼童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但其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处于蒙昧无知、幼稚茫然的阶段,只有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才能把他们引入正道,成就“至圣之功"。
在中国古代社会,蒙养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是人生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的幼儿心智还没有成熟,就像一张白纸,容易教化。
中国古代私学的蒙养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认为这一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养”,通过“养”来实现教育目的。
非常重视通过日常的生活的教育,使幼儿养成其成人以后所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
“蒙养之始,德育为先”。
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蒙学所采用的教材大都简单易懂,句式简单,易于朗诵。
例如《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文字简明流畅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教育不但宣扬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也使幼儿在现实实践方式中自觉地接受道德教化,从而“培其根,固其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8月 第16卷第4期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ug. 2015, 16(4):098–102DOI:10.13331/ki.jhau(ss).2015.04.016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主要基于教材、教法视角吴音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传统蒙学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诸多经典内容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对当代儿童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教材方面,经典蒙学教材不仅注重识字常识的启蒙,而且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特征;在教法方面,吟咏背诵作为蒙学教学特色之一,为幼儿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传统蒙学还充分重视儿童兴趣志向的激发,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形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基于传统蒙学教材、教法上的特色,传统蒙学给当代儿童教育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重拾经典教材,利用传统文化的宝贵载体;二是重视方法迁移,传承传统蒙学的先进经验;三是回归家庭教育,坚守儿童蒙养的首要阵地。
关 键 词:传统蒙学;教材;教法;特色;启示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5)04-0098-05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for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Based mainly 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WU Yin-yi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has a long history, many of the classic contents form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hey are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literacy common sense, but also put more focus on ethic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from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read and recitation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ethods, so it’s built a firm foundation for kid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Meanwhil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gave full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mong childr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we get three enlightenments: the first is to return to classic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ke use of precious tradition culture carrier, the second is to emphasis on methods migration and inheritance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hird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recognize it as the first place in children's education.Keywords: traditional children's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characteristic; inspiration现代辞海中对“蒙学”的解释是“蒙馆,即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1]蒙学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虽然没有统一界定,但其内涵大致趋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收稿日期:2015-06-20作者简介:吴音莹(1982—),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体制等不同内容。
中国传统蒙学历史悠久,为当代儿童教育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经典蒙学教材以及值得借鉴学习的传统蒙学教法。
近年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多次掀起蒙学回归的热潮。
传统蒙学滥觞于周秦时代,《易经》有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2],这里的“童蒙”是指可以入学的儿童少年,儿童于事多有蒙昧幼稚,需要家长老师予以有益的引导启迪,谓之“求我”,也称训蒙、养蒙、发蒙,当时的儿童教育已经开始讲究从出生的第16卷第4期 吴音莹 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99“保傅之教”到七岁以后的“出就外傅”;唐宋成为蒙学的发展期,汉唐开始蒙学被推广于宫廷显贵,宋代以后推广至民间,开始出现了识字为主,知识和道德教育为辅的蒙学教材,普通百姓的孩童也开始接受正规的蒙养教育,蒙学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随后的宋元至清,蒙学教材演变为识字、韵语、经书三大体系并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传统蒙学教育进入了兴盛期;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新式教育进入古老的中国,传统蒙学逐渐让位于新式学校,悄然衰落并退出历史舞台。
时隔一个世纪,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蒙学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宝贵价值。
为此,笔者拟基于传统蒙学的教材教法视角,在梳理其特色的基础上归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的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蒙学教材及其特色传统蒙学教材在周秦汉魏时期以识字教育为主,在隋唐五代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宋元明清时期发展为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轨共存,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
1.注重识字常识的启蒙传统蒙学教材是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启蒙教科书,它通过识字训诂、计算技巧、天文地理、常识典故等“教之以事”的方式,让孩童了解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六艺常识,为后面的听说读写打下基础。
作为开启蒙童智力、规导其做人立世的必备之书,兼具多重教育功能的蒙学教材在古代最为家喻户晓的就是识字常识的启蒙教材。
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识字启蒙的经典,《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是韵对启蒙的典范,《小学大字》、《小学句解》是训诂启蒙的代表,《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是常识启蒙的翘楚。
识字的启蒙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例,三部教材生字量大,重复用字少,是古代启蒙阶段对孩童识字的基本要求。
常识启蒙以《幼学琼林》为例,共计四卷的内容编写包罗万象,集中了天文地理、岁时节令、典章制度、身体服饰、家庭人伦、生老病死、衣食器用、鸟兽花木等涉及自然、社会的常识内容,是以成语典故为载体来介绍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读物,如果孩童能涵泳背记这本“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百科全书”,那也就能通过常识启蒙来了解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文化的传承。
2.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传统蒙学教材作为封建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多强调“三纲五常”“孝悌人伦”等封建伦理观念与礼教规范,尤为重视个体德性修养的养成。
尤其是《弟子规》、《小儿语》、《五子经韵译》等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的综合性经典蒙学教材,注重文采斐然的形式表达,具备丰富齐备的知识体系,同时还特别重视交予孩子重义轻利、谦恭有礼、进退有度的伦理道德观念,告诉初涉世事的孩童如何为人处世、修身慎独。
例如《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等告诫孩童与父母相处时的孝行孝道,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3];《千字文》中耳提面命“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以约束慎独为前提,立足于培养根植于孩子内心的善念;《小儿语》中的“自家过失,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劝诚孩童戒谎;《五子经韵译》中“信实在人间,百事一句言”的谆谆告诫,引导孩童崇诚向善。
不可置否,蒙学教材的封建伦理观念中的确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从现代观点看古代教材也不免过于复杂繁冗,但它通过孝悌忠信等外在规范来明晰强调人伦之序、礼仪之规、成仪之则、进退之节等礼仪规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和延续,其核心内涵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重品性的传统。
3.注重儿童心理的特征传统蒙学教材能够从儿童的理解能力、兴趣立场出发,编写上选用浅显易懂、丰富有趣的内容,采用押韵对仗的形式,教之以事,诵之于声,注重并贴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传统蒙学所选用的内容多贴近生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蒙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循序渐进,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使用韵语,并通过多种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交错运用,采取“先入为主”的意蕴涵泳式教育,寓认知于趣味之中,使得蒙童在学习中不觉枯燥乏味,始终兴趣盎然。
例如旧刻本的《千家诗绘本》图文并茂,诗意显豁,在劝勉孩子用功识记的同时根据认知规律激发孩童兴趣,利用孩子天性“乐嬉游”的特点引导孩子通过所见所闻去生发导向为人处世、积极向学的深层思考;又如蒙学教材10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年8月好用善用“讲故事”的传统方式,《三字经》中窦公教子、九龄温席、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和《千字文》中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卫青为牧猪之奴、樊哙为屠狗之辈等典籍传说以古贤轶事教之,寓生活道理启之;尤其是《龙文鞭影》一书,书中史料全部源于故事神话,四字独立成述,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大量的联想留白将孩童导向“习书质疑”的方式自觉,达到兴趣激励、自主建构的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