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张爱林(作者为重庆西南大学副教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因素,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佛教本着“法赖人弘”的基本信念,注重培养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可为当前中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与西方宗教相比,佛教的教育性十分明显。从词源上看,西语中Religion与汉语概念的“宗教”截然不同,Relgion是从拉丁词“religio”词根发展而来,含有尊敬神、履行神的义务,反复默想神,重新与神修好等含义,称为Relgion的宗教至少包含三个特征:崇拜独一的至上神;信奉独一的神圣经典;具有统一规范的神圣宗教组织与宗教仪轨。汉语“宗教”是一个合成词,“宗”是宗旨,即所尊崇的学说,“教”是教化、教育、教导。“宗教”作为一个词的连用首先出现在佛教中,南朝梁代的袁昂(450-540)说:“仰寻圣典,既显言不无;但应宗教,归依其有。”(《弘明集》卷十)因为尊崇某一学说、人物或经典,于是依宗立派,由此“宗”也有了“派”的含义,而“教”便用来指代佛陀的整体教化,“宗”变成了“教”的分支,是依照不同的言教、经典、修行方法等形成的佛教派别,如印度的中观宗、唯识宗,或称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再如中国的禅宗、天台宗等等。每一宗都有自己核心主张,称为“宗见”,如中观宗的宗见为“诸法无自性”,因此又称“空宗”;唯识宗的宗见为“万法唯识”,主张唯识无境,识有境无,因此称“有宗”。“宗”不能违背“教”,但宗派可以有自己特别遵奉的经典和师承,宗派之间不同的修行风格称为“宗风”。因此,佛教作为宗教,更多的意义上是依于其宗旨的教化,即便是如净土宗信仰的极乐世界,也跟享乐的天堂有天壤之别,极乐世界只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而创建的教育培训基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喜欢去那里的人们好好修行,修行成佛了还要出来教化众生。

二、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觉悟实相

中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我们虽然在追求教育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但一直没有真正地创新出来。高校中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行政权威凌驾于学术之上,不科学的目标培养管理模式,使许多大学生如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件,泯灭了自由的创造性,难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中小学中问题也很大,以考试为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奴性思维和功利性价值观,绩效工资让更多的教师向钱看,等等。诸多问题使中国教育创新空间非常狭小,虽然我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嫁接过来,但所结的果子却不太理想。

中国教育的致病因素很多,诸如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材内容陈旧、教育腐败等等,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理念的偏离。而这种教育理念的偏差并不在于陈旧还是先进,而是某种功利性的文化惯性造成的。急功近利让人们忘了追求真理,或者仅仅把真理当作口号。

普遍必然性真理在中国的老子那里称之为“道”,由道而有德,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内在本质,但尊道而贵德的人并不多,人们多是闻道而弗顾,大笑而去。中国的世俗文化教育,

向来缺少探索普遍必然性规律的精神,眼睛只盯着具体有用的事物,而不去从一般的“事”中寻求普遍的“理”,一些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勾三股四弦五等数学成就,都只是一些特例,是在具体经验中发现或创造出的个别的东西,没有进一步去探索蕴含在诸多个体物中的一般性之理念和规律。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科学精神,自然也发展不出科学,近代以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教育理念也因为舍本逐末而随着甲午战争彻底破产。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难以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追求真理,这不仅仅作为一个宏大的理想,而应当是真切的信仰。只有信仰奇妙的自然界有超越功利的客观规律,并且值得人们不惜代价地去追求,才能有伟大的科学成就。只有把法律当成信仰,认识到法的精神是由人自由的本性而决定的客观法则,而不是人为规定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走入法制社会。

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真理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称之为逻各斯(Logos),逻各斯作为万物的原型,渗透到西方的自然科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探索自然科学之规律,经济之规律,政治之规律,法律之必然法则,乃至集真理大全之上帝。

真理在佛教中称为真谛、实相,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就是悟入诸法实相,究竟涅槃。因此,与其说佛教是宗教,不如说是教育,当然二者并不矛盾。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否定至上神的存在,作为教主的佛也只是宇宙真理的觉者和教化者,诸佛菩萨不能创造生命,因为生命之灵性本身不生不灭,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差别只在事实上的觉与不觉。佛教中虽有诸多天神、鬼神之类,但他们只是跟人形类相异的有限生命的存在,有生死,有困惑,也需要佛陀的教化。诸佛不为满足众生的功利性目的出现于世,而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开示即通过有效的方法教化众生如何去觉悟,悟入即成就众生悟入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觉悟宇宙实相,觉悟宇宙之实相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也就是大涅槃。

三、因材施教:四悉檀

因材施教的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共识,但如何去做却各有各的特点。佛教的教化历来讲究观机逗趣,因病与药,佛度生的方法叫做“悉檀”。“悉檀”是梵语Siddhanta的音译。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中国的天台宗也译之为“遍施”,即普遍布施众生的方法。佛教的悉檀共分四种,即四悉檀:第一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又称“入理悉檀”,以最直接的方式直入诸法实相。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一云:“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世界悉檀,又称“乐欲悉檀”,即诸佛菩萨随顺世间法而阐明因缘和合之理。《大智度论》卷一云:“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