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案例材料简单分析外力地貌及其原因。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同时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创设案例分析各种常见外力地貌的成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并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之一——内力作用,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总体上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内力作用就好比是雕塑家手中的“粗毛坯”,而要完成这件雕塑,让它更富有生命力,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鬼斧神工的刻刀——外力作用。

【知识铺垫】外力作用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相比,无论是在能量来源,还是作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那么接下来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完成有关外力作用的知识铺垫。

(讲解)同学们,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都可以通过外力作用来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会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物质条件,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便会发生堆积作用,日积月累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便造成了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创设情境-长江概况和长江源】今天我们跟随着王教授和他儿子小明一起,通过他们两人的长江科考之旅,来了解一些常见的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并简单分析形成这种地表形态的原因。

王教授是一位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着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和科学考察活动。在出发前,王小明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长江的基本概况,并作了如下摘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从西向东依次流经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单元,最终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为了便于了解长江全河段,王教授和小明首先来到了长江源,准备顺流而下进行考察。在这里,小明写下了如下的科考日记:

“我和爸爸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照片上的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发源地。爸爸告诉我,在这里冰川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受重力作用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会形成像金字塔尖顶状的角峰和如圈椅状的冰斗。”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所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冰斗、角峰)描述了哪个外力作用?(冰川侵蚀)

【创设情境-长江出山口冲积扇】长江科考之旅继续进行,在小明随后几天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几段文字,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

“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由于可开垦居住的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冲积扇上。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两侧的交通。”

“在四川雅砻江边,爸爸用高清照相机捕捉到了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梯田如鳞片般沿山坡铺至江边,田间阡陌交通,民房错落。”

“爸爸告诉我,大渡河和雅砻江都是长江的支流,它们携带着砾石和泥沙冲向山口,在出山口扩展开来,形成一个扇状堆积体铺展在山前大地上。这种景观被称为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随着流水搬运能力的不断减弱,大颗粒物先堆积,然后是小颗粒物,物质组成由粗变细。我觉得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那些长江源的大山、雪峰、草地……”【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所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冲积扇)描述了哪个外力作用?(流水的搬运和堆积)

【创设情境-长江三峡】航程在继续,过了几天,王教授和小明一起来到了长江三峡。小明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三峡风光的:

“两岸峭壁对峙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只有100米左右,呈现出“V”型。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爸爸说,李白还写过一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也是写的类似的景色。两首诗句里的“山”其实指的是峡谷,由于长江长年累月的侵蚀着河床和河谷两岸,河水不断下切,河床不断加深,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便形成了如今的三峡风光。”【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峡谷)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呢?(流水侵蚀)

【创设情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来到了宽广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小明的科考日记是这样描述的:

“这里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江湖串连。长江到了这里,流速变缓,堆积作用加强,泥沙沉积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深厚、肥沃的土壤。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又一首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冲积平原)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流水堆积)

【创设情境-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全程的科考之旅即将结束,王教授和王小明随着游船来到了终点上海。王小明又开始写科考日记了:

“长江在这里就要注入东海了,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堆积,沧海桑田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三角洲)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流水堆积)

【创设情境-海蚀地貌】长江的科考之旅结束了,王教授和小明做了一次交流,他说:“小明,其实我们所走的这条长江科考线路也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中推荐的一条旅游线路。我们所做的科考工作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找找长江最后注入东海,那么海水会不会也通过外力作用,塑造出一些特殊的地表形态呢?你可以试着找些图片,并做好注记!”于是小明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找了以下这两张图,随手在日记本上做了如下注解:

“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以海蚀柱和海蚀洞为例,水位的升降﹐岩壁的干湿变化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波浪和潮流不断对岩壁进行侵蚀﹐最终形成海蚀柱和海蚀洞。……沙滩是最主要的海滩形态,是由于堆积而形成的。根据其中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