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0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7
第四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课题名称 山地的形成科目地理课时 1 课时一、课标分析教学对象高一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四章第三节“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 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 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
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 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 到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到这些作用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地作为案例,教学内力作用对 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图及分析表格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例说明山地的形成及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 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成因, 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0
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教学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图片中地貌形态特点的判读,简单推理其形成过程。
2、能够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3、能够利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4、通过对具体地貌形成过程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通过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认识到岩石圈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循环速度,各种矿物的形成具有漫长的周期,人类必须珍惜并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共同的3、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如何相互转化。
(二)难点: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引课:展示暑期去长白山和大连旅游的天池与金石滩地质博物馆的地貌照片,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兴趣,并追问其成因。
(二)地质作用:1、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学,在课本P69-70中快速搜索以下信息:(1)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可以表现为哪两种形式?(2)这两种形式的地质作用各自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这两种形式的地质作用又各自表现为哪些形式?学生在学习完后回答这三个小问题,通过该活动对地质作用有一个表面的了解。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对长白山天池、褶皱山、华山北坡断崖、东非大裂谷等地貌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
其中设计学生活动2:利用身边的道具模拟图片中褶皱山的形成原因要求:1、仔细观察图中不同岩层之间的特征?2、仔细观察图中岩层的形态?3、尽可能将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模拟完整。
4、展开想象,道具的选择可以多样化活动3:展开想象:除了水平挤压,地壳运动在运动方向上还可能会有哪些表现?能否利用身边的道具向其他同学演示说明?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对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所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2.利用课件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图文并茂的向学生授课,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表现和特点,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几组图片导入新课,分别是中国的泰山、华山、庐山,还有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然后问同学们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入内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标分析【教师】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标强调一下几点:①注重实践能力,要求能分析案例②注重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③强调内外力的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过渡】课标是这样要求的,这几年的全国卷是不是这样考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年的【教师】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①近几年地表形态的塑造部分考查量大;②以外力的沉积地貌考查量最大;③内力作用与地貌也类型的题有增加的趋势;④试题的形式多是以区域图、示意图、景观图的为载体,考查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内外力因素的基本特点,抓住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影响。
要明确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渡】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同学们在我们近一步学习前,请看书完成书上基础梳理部分内容。
我们本节课重点关注内力作用与地貌,下一节课才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貌。
【过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章规划通过以上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或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使学生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课时安排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容说课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1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力——内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分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包括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及地壳物质的物质循环四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第一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延续,也与第三章—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密切相关,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地质构造及其实践应用五、教学过程1、图导: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鱼类化石来导入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同时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重点强调地壳、岩石圈、软流层。
2、图学:学生自主预习课本,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内力作用的分类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分钟时间)提问:什么是地质作用?可以分成哪些类型?内力作用主要分类: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岩浆活动可产生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图片、板书)2、地壳运动:先介绍岩层的分布及新老特征,再用课本作为岩层演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概念。
再动画演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后形成的地质构造。
最后板书加强学生的印象。
给出典型的地质构造实例,让学生判断地质构造。
让学生思考这几种典型的地质构造的应用。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2
丹霞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喀斯特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课前预习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其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其运动结果也往往渗透、叠加在一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______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___为辅。
一、选择题(单选)
图1为某地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甲、乙代表地球内部部分圈层,A~C代表三大类岩石,①~④代表地质作用,a~d代表水循环环节,e表示洋流流向。图2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读图,回答1~2题: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
6.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7.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6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山地的形成——褶皱”,分析课标要求:(1)学生应结合实例,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学生应以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学重点背斜和向斜的对比及判断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本节前部分已学习了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的有关理论。
由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以及理解地形倒置的成因,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模型演示、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通过学生自己演示加深记忆,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画出褶皱、褶曲形成示意图;(2)将背斜和向斜的不同特征填入对比表格;(3)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4)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理解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同时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书本演示和折竹签的实验,让学生理解“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使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了解地表形态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课标要求,进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1、学生模拟演示法利用书本受挤压力的变化演示,使学生参与到地理微课堂中2、观察、演示法感性的认识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过目不忘正式此道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8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发展,思维创新。教材编写注重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成目标,培养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课时”,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外力的表现形式,并举例介绍了流水侵蚀、沉积和风力沉积所形成的的地貌。并附有课堂活动材料,读图判断景观形成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知识点的阐述并不系统,需要老师的补充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
二:风力作用的地貌
三:冰川作用的地貌
四:海水作用的地貌
(巩固训练)
写出不同地貌的名称及外力作用的成因。
不同外力作用的分布。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在课件中展示10元、20元、50元人民币图案和现实景观。
教师反馈,并板书演示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展示长江不同河段的景观图及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及溶洞景观。
组织学生完成CO₂溶于石灰水的实验,并解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展示魔鬼城、风蚀蘑菇、沙丘图片,播放《风力作用》视频。
展示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
展示海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
发放不同地貌的彩印图片。
在谷歌地图上找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白板演示练习题。
学生进行比对人民币和现实景观。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并思考其成因。
在谷歌地图上找出不同的地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
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22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1、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外力作用时标准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2、2016年高考仍将以地质结构图或地貌图为平台,联合聚落、家产活动来创设情境。
要点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根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3、联合详细地貌景观,剖析其成因和散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____。
其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又能够分为水平前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结果是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互相作用,其运动结果也常常浸透、习叠加在一同,就全世界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______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___为辅。
2、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向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____。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方式,其总的趋向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浆岩的代表岩石是喷出岩_____________侵入岩_____________堆积岩的代表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岩石拥有_________结构,岩石中含有_______它是我们判断地质环境的主要依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1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 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 1 课时知识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山地的形成; 4.河流地貌的发育; 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示意图,解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目标3.说明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教学难点 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四川发生地震后,致使河流改到、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二、知识讲解知识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4.内力作用与地貌:(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5.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a.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b.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分类边界类型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举例板块张裂区 生长边界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高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知识点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因素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水、冰川、空气等 风、流水、冰川等条件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 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4.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风蚀貌)侵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型谷”,使坡碎,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侵 蚀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面壑、蚀 流水瀑布)作 侵蚀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用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例: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例:挪(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威峡湾)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沉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积原(中下游)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作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用黄土堆积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知识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四、褶皱及断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从形态上背斜向斜判断 方法从岩层新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 一起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老关系上未侵蚀地貌构 造 侵蚀后地地貌貌新翼岩层较老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 地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 崖,如东非大裂谷。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5
课题:地表形态的变化 (2课时)课型: 新 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分析、比较地壳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岩层和地形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3、说出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能量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产生的热能主要是地球外部的 ,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和 ,其 中,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侵蚀、 和 、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 , 使地表变得 。
把高山 ,把盆地 ,使地表趋于 。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但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 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2、内力作用中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比较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____于地球表面 ____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石发生_________ 使岩层大规模的 _______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绵长的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 引起地势的___ _和_____举 例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张裂: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挤 压【课前导学】【小组通读全文后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课文P69~72, 填写下列表格和方框的有关内容:4、四种外力作用的关系【课堂探讨】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2、完成教材P70和P72的活动 【重难点解析】根据景观图判断是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以及其分布地区是本节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于课本描述比较简单,插图也不多,但近年高考较多见,所以表格归纳需要认真掌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017年版)。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动画和实验现象,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发生过程和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因和总结地理规律的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教学难点: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案例分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3
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9
《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最后分析了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内、外力共同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两部分内容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通过适时适量的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学情分析:学生虽对地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但深挖理论规律,探究原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师应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景观图片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做到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设计思路:1.论联系实际,结合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案例分析内外力;2.助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辨图,以精讲多练为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实例,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4
地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常见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常见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貌形态》,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一、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风侵蚀形成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流水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喀斯特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形态各异的世界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图示地貌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课上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
三角洲成因分析【概念剖析】
【合作探究】
案例1:世界面积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思维建模]
例1:恒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试分析其
形成过程。
(8分)
案例2:内陆河流三角洲——伊犁河三角洲
例2: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
右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图。
伊犁河(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并在其河口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河口及沿岸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湿地。
与乙河相比,伊犁河湖口三角洲更明显,试解释其原因。
(8分)
【迁移运用】青藏高原纳木错沿岸河
流难以形成河口三角洲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
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
第三大咸水湖。
湖面海拔4718米,形
状近似长方形。
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
风天气多。
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
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
分析纳木错沿岸河流难以形成河
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8分)
【链接高考】读图,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
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0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2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解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所形成的各种地形,主要分布地区。
二、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各种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例)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的旅游日志(投影到各地旅游的图片)
概念: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讨论1:那究竟是哪些力量在营造地表形态呢?(带着疑问快速浏览书本P69-71)
小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变质作用
2.岩浆活动
3.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
【实战演练】
二、外力作用
小组互助学习2: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分布?
活动:基础题训练:读图判断与依据解释【实战演练】
【课堂总结】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
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针对性训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21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力——内力作用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认识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结构的主要种类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经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结构的种类,并利用地质结构的特色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剖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结构学说解说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遇到辩证唯心主义教育;培育学生探究自然界神秘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剖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包含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及地壳物质的物质循环四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第一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持续,也与第三章—整体性与差别性的内容亲密有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课重难点:【要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地质结构及其实践应用五、教课过程1、图导:经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海鱼类化石来导入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同时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区分。
要点重申地壳、岩石圈、软流层。
2、图学:学生自主预习课本,认识地质作用的观点、分类,内力作用的分类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分钟时间)发问:什么是地质作用?能够分红哪些种类?内力作用主要分类: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单薄地带向上运动。
岩浆活动可产生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图片、板书)2、地壳运动:先介绍岩层的散布及新老特色,再用课本作为岩层演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观点。
再动画演示岩层遇到水平挤压力后形成的地质结构。
最后板书增强学生的印象。
给出典型的地质结构实例,让学生判断地质结构。
让学生思虑这几种典型的地质结构的应用。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因为经受结构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结构发生不一样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
地球表面形态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分类及表现形式风化地壳运动侵蚀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搬运火山地震堆积(沉积)变质作用固结成岩(二)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不同地区内外力的主要作用不同山区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总体看,地球表面以内力作用为主导,以水平运动为主。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1.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2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③板块相撞或板块张裂形成不同的地形。
由图一可知:①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印度洋板块属于陆地板块,内部有三块陆地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③六大板块中唯一的海洋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几乎全部为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分布范围①太平洋沿岸②地中海(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向东到喜马拉雅一线,东南亚西侧至日本群岛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强调澳大利亚东侧不位于板块的交界处,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而往东的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处生长边界分布范围①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即大西洋中脊/海岭)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印度洋中脊)③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生长边界)、冰岛(t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如图二所示,分析海沟和海岭的特征海沟特征①是海洋中最低的地方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消亡边界③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是岩石年龄最老处海岭(又称大洋中脊)特征①是海洋中地势最高的地方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生长边界③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是岩石年龄最新处4.板块运动与地貌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案例材料简单分析外力地貌及其原因。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审美观。
同时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创设案例分析各种常见外力地貌的成因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并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之一——内力作用,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总体上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内力作用就好比是雕塑家手中的“粗毛坯”,而要完成这件雕塑,让它更富有生命力,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鬼斧神工的刻刀——外力作用。
【知识铺垫】外力作用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相比,无论是在能量来源,还是作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那么接下来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完成有关外力作用的知识铺垫。
(讲解)同学们,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都可以通过外力作用来改变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会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物质条件,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便会发生堆积作用,日积月累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
这样便造成了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创设情境-长江概况和长江源】今天我们跟随着王教授和他儿子小明一起,通过他们两人的长江科考之旅,来了解一些常见的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并简单分析形成这种地表形态的原因。
王教授是一位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着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和科学考察活动。
在出发前,王小明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长江的基本概况,并作了如下摘录:“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
从西向东依次流经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单元,最终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
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为了便于了解长江全河段,王教授和小明首先来到了长江源,准备顺流而下进行考察。
在这里,小明写下了如下的科考日记:“我和爸爸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
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候恶劣。
照片上的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发源地。
爸爸告诉我,在这里冰川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受重力作用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会形成像金字塔尖顶状的角峰和如圈椅状的冰斗。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所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冰斗、角峰)描述了哪个外力作用?(冰川侵蚀)【创设情境-长江出山口冲积扇】长江科考之旅继续进行,在小明随后几天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几段文字,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
由于可开垦居住的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冲积扇上。
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两侧的交通。
”“在四川雅砻江边,爸爸用高清照相机捕捉到了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景象。
梯田如鳞片般沿山坡铺至江边,田间阡陌交通,民房错落。
”“爸爸告诉我,大渡河和雅砻江都是长江的支流,它们携带着砾石和泥沙冲向山口,在出山口扩展开来,形成一个扇状堆积体铺展在山前大地上。
这种景观被称为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随着流水搬运能力的不断减弱,大颗粒物先堆积,然后是小颗粒物,物质组成由粗变细。
我觉得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那些长江源的大山、雪峰、草地……”【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所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冲积扇)描述了哪个外力作用?(流水的搬运和堆积)【创设情境-长江三峡】航程在继续,过了几天,王教授和小明一起来到了长江三峡。
小明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三峡风光的:“两岸峭壁对峙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只有100米左右,呈现出“V”型。
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爸爸说,李白还写过一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也是写的类似的景色。
两首诗句里的“山”其实指的是峡谷,由于长江长年累月的侵蚀着河床和河谷两岸,河水不断下切,河床不断加深,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便形成了如今的三峡风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峡谷)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呢?(流水侵蚀)【创设情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来到了宽广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小明的科考日记是这样描述的:“这里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江湖串连。
长江到了这里,流速变缓,堆积作用加强,泥沙沉积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深厚、肥沃的土壤。
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又一首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冲积平原)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流水堆积)【创设情境-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全程的科考之旅即将结束,王教授和王小明随着游船来到了终点上海。
王小明又开始写科考日记了:“长江在这里就要注入东海了,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堆积,沧海桑田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洲。
这里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王小明的这段科考日记中,描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呢?(三角洲)是受到哪个外力作用?(流水堆积)【创设情境-海蚀地貌】长江的科考之旅结束了,王教授和小明做了一次交流,他说:“小明,其实我们所走的这条长江科考线路也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中推荐的一条旅游线路。
我们所做的科考工作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找找长江最后注入东海,那么海水会不会也通过外力作用,塑造出一些特殊的地表形态呢?你可以试着找些图片,并做好注记!”于是小明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找了以下这两张图,随手在日记本上做了如下注解:“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以海蚀柱和海蚀洞为例,水位的升降﹐岩壁的干湿变化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波浪和潮流不断对岩壁进行侵蚀﹐最终形成海蚀柱和海蚀洞。
……沙滩是最主要的海滩形态,是由于堆积而形成的。
根据其中矿物的不同,沙滩的颜色也会不一样。
比如说红色的沙滩是因为含有红色的三价铁,绿色的沙滩是残留了密度较大的橄榄石,黑色的沙滩则是因为含有了大量的暗色玄武岩矿物等。
如果是接近100%的石英,那么就是纯白色的沙滩。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所找的图片是什么地貌吗?(海蚀柱、海蚀洞、沙滩)又是什么作用形成的呢?(海水侵蚀和堆积)【创设情境、学生活动-图片分类总结】结束这次快乐和辛苦的科考旅行之后,休整了几天,小明开始整理其在一路所拍摄的照片和科考日记,但有个问题难住了小明,因为日记写的较多较零碎,照片也没有及时的分类编号,有几张拍摄的照片和日记对应不上了,你能帮帮他吗?【教师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趟跟随着王教授和小明的科考之旅可谓是受益匪浅,为了便于我们学习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我们一起通过表格来把相关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冰川流水海水风力侵蚀冰斗、角峰峡谷海蚀柱、海蚀洞搬运和堆积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滩【探究学习活动】材料一: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指具有陡壁的小山。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侵蚀作用,形成风蚀柱或“风蚀蘑菇”。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最著名的为敦煌古海雅丹群,这里看不见一草一木,到处是砺石沙海,各种造型的“雕像”在蔚蓝的天空下惟妙惟肖。
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人们将这片“风蚀城堡”称之为“魔鬼城”。
材料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力减小时沙粒变沉积形成沙丘。
沙丘迎风坡一侧往往坡度较缓,而背风坡一侧由于风速小,沙粒因重力下滑,坡度较陡。
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一般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
在背风坡前方,也种植植物以挡住沙丘前移。
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
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乔、灌木,使沙丘全面固定下来。
材料三:黄土高原位于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这里在800万年前曾是一片湖泊,但经过千万年的风沙堆积,湖水干枯,黄土渐渐堆积成了高原。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气候较干旱,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在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交错其间。
黄土高原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1999年起,陕北各地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专家们评价:这是农耕文明以来这片黄土地上自然界最大的变化。
百姓们高兴地唱到:“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
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植被的破坏会导致侵蚀作用增强,使土地沙化或水土流失,带来严重后果。
【教师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趟跟随着王教授和小明的科考之旅可谓是受益匪浅,为了便于我们学习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我们一起通过表格来把相关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冰川流水海水风力侵蚀冰斗、角峰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海蚀柱、海蚀洞风蚀雅丹搬运和堆积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滩黄土高原沙丘【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外力作用——这把大自然的神奇的刻刀,对自然地理环境所起的修饰作用真是奇妙至极。
那么外力作用和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通过以下两个小案例来分析分析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PPT,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板书总结】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同学们,内力作用形成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而内力作用则会对这种地表形态起到修饰和雕刻,那么这些地貌类型、地表形态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