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封建
东亚的封建国家
东亚的封建国家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国的建立,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阶层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朝鲜和日本历史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通过学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
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 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第10课 东亚的封建国家
法隆寺金堂(7世纪,奈良)
日本的东大寺,唐朝高僧鉴真曾在此讲经
Hale Waihona Puke 日本镰仓巨佛(1252年)
日本的“浮世绘”(一)
日本的“浮世绘”(二)
日本的“浮世绘”(三)
日本武士画像
日本武士的庄园
日本将军住宅
第 10 课 东亚的封建国家
一、古代朝鲜
1、新罗统一朝鲜(676年) 2、高丽王朝(10世纪) 3、朝鲜王朝(14世纪) 二、古代日本 1、大和统一日本(5世纪) 2、大化改新(646年) 原因 内容 意义 3、武士阶层的形成
4、幕府统治时期(12世纪末~1868年)
古代朝鲜疆域变迁图
景福宫位于韩国首都汉城,是李朝始祖 太祖李成桂于公元1394年开始修建的.
昌德宫,是韩国的“故宫”,位于首都汉城 市院西洞,是李朝王宫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宫殿。
韩国的绘画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
韩国的文字
朝鲜新罗时期的释迦牟尼坐像
日本国地图
日本弥生时代的瓷器
日本平成京(奈良)遗址
大化改新时期政府的土地国有化地图
大化改新时期纳税人名单
日本的法隆寺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塔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教案
一、作业检查完成情况:优良中差自评:教师评价:背诵5分钟,提问上节课相关知识点二、知识回顾1.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2.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重印度种姓制度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3.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三、知识整理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历史:日本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思考:奴隶制之后的历史形态是什么?6-7世纪,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增强,政局混乱7世纪中期,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实施改革改革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国际:中国隋唐制度非常先进。
改革核心人物——中臣镰足(1)646年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社会过渡。
(2)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原因就国内而言;从国际来看是先进制度的影响。
(3)孝德天皇效法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的势力,形成了以为首的国家。
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土地所有制上,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知识拓展:武士,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一般指通晓、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种语言以日语的“侍”(罗马字:以Samurai来显示,或者Bushi。
东亚和南亚的封建经济
2.2 封建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在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2600多年,
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经济、 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雍正像耕织图(局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 受封的各个诸侯,又按照周王的办法,依次去分封该封地内的 下级贵族,下级贵族再分封给再下级的贵族,即诸侯分封卿, 卿分封大夫,大夫分封士。分封土地时,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 起分封给受封的诸侯,即所谓 “授民授疆土”。
拓展:周王朝的分封制
• 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 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 出一大片圭地,建立由周王 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 此谓之“王畿”。
义下,全部土地皆被大小封建主占有,形成一个天皇幕府-藩镇-武士的层层领有关系。
2.1 封建地主经济
秦代田制:“名有”,既表示对土地的占有,也表示 对土地的所有 西汉:进一步确立土地私有制 西晋、北魏和隋唐:均田制
——国家不是要通过各级封臣掌握生产和经营者,而是直接向
地主和农民授田,地主和农民都是国家编户,国家直接与地主 和农民发生关系
井田制和农奴制
• 井田制度: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庶民以无偿为领主耕种土地为代价, 世代领有份地,即所谓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 下公田上的劳动主要采取集体共耕的方式。
• 农奴制:在土地分封制度下,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 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是领主 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 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精品word--西方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差别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异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
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
法国地处西欧,中国地处东亚。
法国的封建体制也就是西欧的封建体制,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则代表了传统的东方政权。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治差异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是其主要特征。
它既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那种专制主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经济的集中反映。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很弱,小生产者始终有赖于封建政权的庇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需要专制主义为其统治利益服务。
历代统治者因此以天子自居为所欲为,力图使其一家天下永存。
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
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
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
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
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
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
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
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
中世纪前期东西方封建化异同
商路, 主要从事于贸易。 外族入侵时, 班田制被破坏后, 封建庄园制确 农业生产濒临崩溃,城市萧条,商业 急剧衰落。倭马亚朝前期农业发达商 业兴旺,税收众多。 立, 成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和社 会基层组织。手工业有所发展。
之前的自由农民土地被大地主兼并,破 劳动者地位的变化 产之后不得依附于封建地主成为其农 奴,受到奴役,失去自由。另外一部分 被迫以“自愿”形式将土地交给地主,失 去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
体,阶级分化产生。土地私有制发展, 程长比西欧缓慢,王权在封建化过 农民逐渐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推行采 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欧采邑制的封邑制, 赐予服役军人。 制被破坏, 封建田庄制代替。 有 依附农对国家有不同程度的依附,向 势力的庄园具有不输不入的特
邑制,将领主与附庸联系起来。最终国 王无力控制领主,领主采用世袭制。
部分人在绿洲从事农业,形成城邦之 后出现了自由手工业者,商人等。半 岛属于地中海文明圈,是东西贸易的
在班田制之下,部民脱离了部, 自由民摆脱了贵族占有, 提高劳 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税制由劳役租先转化为实物租, 业发达,是商贸中心。 最后向货币租转化。商品经济衰落,社 会生产停留在原始水平。
统治者为大王, 王位世袭。 最有 势力的大贵族掌握实权, 并世袭 掌权。 政变中拥立孝德天皇从而 推动了大化改新, 但在封建庄园 制确立后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发 展长大, 脱离中央控制, 形成割 据势力。
政治上层建筑特点
制。教权与皇权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土地以“普洛尼”监领地的形式分给 一度教皇权利达到顶峰,国王向教皇屈 服。 各级封建官员监领。监领地与采邑 制相似,监领地由终身享用到世袭 所有,但独立性不如西欧强。
史学界认为西欧封建制的形成由“罗马 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两种结合。罗马因 封建制形成的方式 素是指大奴隶主转化成封建剥削的大 田庄主,奴隶生产关系瓦解,大地主在 政治上呈现独立,逐渐向封建社会过 渡。日耳曼因素是日耳曼奴隶社会解
初中历史《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适用年初三级所需时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是他们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
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了封建社会,是日本文明的标志,阿拉伯借助于宗教也走上了统一与封建国家,阿拉伯文明由此开始。
法兰克王国建立以后,在它的不断扩张中,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宫相查理马特的改革又使西欧的封建社会带有了明显的等级特点。
随着基督教的诞生,罗马教廷的地位越来越高,教皇和教会成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西欧城市的兴起则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因此,这一单元在九年级历史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本单元共分2个专题,专题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专题二:中古的欧洲社会重点:1、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东亚的封建国家
东亚的封建国家引言东亚地区曾存在着众多封建国家,这些国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通过农业经济和封建士族统治来维持社会秩序。
封建国家在东亚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亚的封建国家的特点、发展阶段和影响。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制度是东亚封建国家的核心组织形式,它基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互惠关系。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土地私有制、农民不完全自由和兼并制度。
具体来说,封建国家通过将土地授予封建领主,领主负责保护农民,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而农民则向领主缴纳租金和服劳役。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东亚的封建国家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以王权集中和贵族统治为特点。
在中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商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制度。
周朝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国家分为诸侯国和藩国,诸侯拥有土地和军队,以服从周天子为条件。
宋朝和元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
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繁荣,艺术和科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动荡。
元朝则取代了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另一封建国家。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通过蒙古贵族的统治来确立政权。
日本的封建社会日本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日本,封建制度从平安时代开始,贵族和武士成为统治者阶级。
武士阶级在日本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领地和军队来掌握实际权力,并且与贵族阶级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
同时,农民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负责向领主交纳租金和劳役。
封建制度的影响封建制度对东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影响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的等级分化,其结果是社会不平等。
贵族和武士享受特权,拥有土地和财富。
农民和工匠则没有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这种社会分层阻碍了社会流动性,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
经济影响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具体表现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具体表现表现:1、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帝国主义通过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他们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军事、文化,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显著的优势,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虽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经济形式。
由于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3、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4、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的艰难过程中诞生的。
这种文化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层面构成的,最终马克思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专题: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精品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考点(部编版)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 军的家臣 (4)结束: 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中考真题
(2022·湖南益阳)“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 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 日本( )
中考真题
(2022·重庆)下图为阿拉伯帝国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D】
A.阿拉伯国家兴起于两河流域
B.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扼守红 海交通要冲
C.8世纪中期,地中海已成为阿 拉伯帝国的内湖
D.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便于 沟通东西方文化
中考真题
(2022·甘肃兰州)与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
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 帝国灭亡
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 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图说历史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共同点
前27年—395年
公元前4世纪
前6世纪—前4世纪
395年—1453年
翻 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大量的希腊、波斯、 译 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数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 学 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 学
《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学
地方:国、郡政、里治、经济制地度方:州县制
社会生活习俗
经 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古代东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古代东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古代东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区。
这些地区在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东亚的特点。
一、社会结构1.阶层结构古代东亚的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为地主阶层、农民阶层和奴隶阶层等。
地主阶层拥有大部分财富和权力。
农民阶层是社会中占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以种田为生,财富不算太多,但由于数量众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奴隶阶层是古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成分,主要是用于从事体力活的劳动力,奴隶通常没有人身自由和权利。
2.家族制度东亚地区的家族制度一直是一个显著特点。
特别是在中国和朝鲜半岛,家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深入人心。
在古代东亚社会中,家族结构基本由父权制和族权制两个层次组成。
父权制是指家庭和家族中由父亲负责管理,子女须服从父亲的权威。
族权制是指由族长负责管理族中的事务,族人必须服从族长的命令。
3.性别差异在古代东亚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
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拥有家长权限和社会地位。
女性则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家务劳动和子女抚育上,地位较低。
尽管女性地位低下,但女性在古代东亚社会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例如,在日本和中国的一些地区,女性被赋予管理家族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职位。
二、政治制度1.封建制度古代东亚的政治制度通常被称为封建制度。
早期的封建制度是以最高统治者的封赏为基础形成的。
在中国的周朝时期,天子为诸侯赋予封地,建立了一个支配下属领主的政治统治体系。
在日本的时代,封建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
2.王朝制度王朝制度也是古代东亚政治制度的一个核心特点。
王朝制度是指国家由一系列相继统治的朝代组成,每一朝代都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皇帝及其官僚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的管理,既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也是社会的文化、思想和教育中心。
中国的王朝制度传承了两千年,直到20世纪,尽管它已不再存在,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东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十二章东欧封建社会的发展12世纪以后,东欧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农业经济的进步使这1地区在整个欧洲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13世纪前后,东亚蒙古人的入侵、西欧封建势力的东扩,以及14--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等外部冲击,使东欧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分裂割据与蒙古的征服】11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开始陷入兄弟阋墙、内讧残杀、兵祸不断、民不聊生的混乱之中,分裂割据的局面延续了300多年。
11世纪中叶,东方游牧民族突厥人的一支波洛伏齐人开始入侵南俄草原。
1061-1210年间,波洛伏齐人进犯罗斯达50余次,大大加剧了基辅罗斯国家的混乱和罗斯人民的痛苦。
11、12世纪之交,在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大公时代,罗斯诸国曾一度遏制了波洛伏齐人的侵扰。
然而好景不长,外患频仍,内乱依旧。
1223年,蒙古成吉思汗在征服花刺子模、击溃波洛伏齐人的抗击之后,率数万铁骑逼近罗斯南部,给罗斯军队以重创。
1237年,蒙军攻入罗斯东北,先陷里亚赞公国,而后势如破竹,连克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特维尔和莫斯科等公国。
1240年12月6日,蒙军占领基辅。
1241年,蒙军又兵分两路攻入波兰和匈牙利。
其中1支在利格尼兹战役大胜波兰、德国和条顿骑士团,但在攻打捷克时失利。
另1支主力攻陷佩斯等城,横扫匈牙利,并直逼奥地利维也纳城下,连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也遭到蒙古骑兵的侵袭。
1243年,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
蒙古的西征给包括基辅罗斯在内的东欧各国以猛烈冲击。
【西方欧洲封建主的入侵】就在遭受东方帝国蹂躏的同时,罗斯西北烽烟又起。
1240年,早已垂诞罗斯西北芬兰湾一带的瑞典封建主,在毕尔格公爵率领下,以传布“真正基督教”为名在涅瓦河登陆,攻入罗斯。
同年,由德意志两大封建宗教武装团体圣剑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合并而成的立沃尼亚骑士团占领了罗斯商业重镇罗斯科夫,并继续向东推进。
罗斯人民奋起反抗,在这场斗争中,诺夫哥罗德公国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
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
由此引入新课。
(一) 大化改新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
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一、东亚封建国家1.1 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主要是由王族和贵族统治的。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皇帝、官吏、士大夫等不同阶层。
封建社会统治者采取的政治方式主要是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社会经济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了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的转型,也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加剧。
到了清朝中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步入衰退,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1.2 日本日本的封建社会起源于5世纪,时期称为古代,关键时期称为平安时期和战国时期。
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的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例如,日本的幕府制度,以及武士作为新兴贵族的身份。
在社会经济方面,日本封建社会开始于农业社会,随后逐渐发展成商业社会。
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封建社会才被推翻。
二、西亚封建国家2.1 波斯(伊朗)波斯(伊朗)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是波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波斯封建社会的开端。
之后,波斯历经数个王朝更迭,直到萨萨尼德王朝。
这一时期的波斯封建社会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例如波斯的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王权与宗教权的合一等。
2.2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两个主要王朝是奥特曼王朝和阿拔斯王朝。
早期的阿拉伯帝国封建社会发展成一个高度中央集权、政权和宗教相互干涉、国家各族与阶层之间极端划分的社会。
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现实政治的压力,帝国内逐渐形成了新的阶级,如附庸土地权贵、缴税一党等,不断发展了封建士绅阶层。
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3.1 社会及政治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等级的分布构成了社会。
在这些社会等级之间,尤其是在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
在政治方面,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基本上都是贵族、王族等拥有权力和土地财产的阶层。
3.2 经济方面封建制造业和商业往往是手工艺的形式,由手工匠人和小商贩来维持。
教学设计:亚洲封建国家
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日本曾扣留中国渔船事件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二、讲授新课:1.日本大化改新:(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
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2)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班级:行政管理一班学号:130302101 姓名:王徐旺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鸦片战争后,亚洲国际政治舞台上存在两种不平等的国际系统结构:一种是西方殖民帝国与殖民地国家构成的殖民体系;一种是清王朝与周边国家构成的宗藩体系。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被纳入殖民体系的范畴。
另一方面,中国仍是宗藩体制下的宗主国,笼罩着“天朝上国”的神光,对各藩邦“施字小之恩”,并力图维持这种古老的封建宗藩体制。
可以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
所以简要分析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及其原因。
一、晚清宗藩体制建立的原因晚清宗藩体制是清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
“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宗藩体制的形成和维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体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国国力强大、藩邦弱小,双方国力对比悬殊,藩邦慑于中国武力的强大,而循守贡献礼仪,对宗主国俯首称臣。
因而,清朝宗藩体制都是在清朝处于全盛时期确立的。
而且,清朝与朝鲜和缅甸的宗藩关系就是直接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历史学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总结九年级历史知识点,以下是一个关于九年级历史知识点的详细总结,方便同学们复习。
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早期人类文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特点,以及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2.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特点、发展阶段及其贡献。
3. 黄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包括商代的特征和青铜文化。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孟加拉文明和莫亚文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5. 东亚古代文明: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社会结构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明1. 希腊城邦文明:希腊民主政治制度、雅典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古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共和国的崩溃、凯撒大帝的改革、奴隶制度的作用以及基督教的兴起。
三、南亚和东南亚的古代文明1.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城市——哈拉潘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典型特征。
2. 东南亚古代文明:吴哥窟、暹罗、渡马人的文化及其影响。
四、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与文化1.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脱离农奴制、商业和城市的兴起。
2.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社会影响:新教的兴起、教会改革、宗教战争的影响。
3.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4. 探险与殖民:欧洲探险家、殖民地的形成以及殖民地对原住民的影响。
五、现代国际关系与革命1. 近代国际关系:列强侵略与中国的抗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反抗。
2. 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 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革命实践及其国际影响。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影响和战争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5. 二战与冷战:二战的原因和影响、冷战的展开、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联合国的作用。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教学⽬的:1.基础知识⽬标:新罗统⼀朝鲜半岛⼤部;李成桂建李朝并改国号朝鲜;⼤和统⼀⽇本;武⼠阶层的形成和幕府统治的开始;奥斯曼⼟⽿其的兴起和扩张2.思想教育⽬标:①新罗统⼀和李朝的建⽴,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化的发展,中朝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
②⼤化改新标志着⽇本从奴⾪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化对⽇本⽂化产⽣了重⼤影响。
③奥斯曼⼟⽿其普国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对世界历史产⽣了重⼤影响。
3.能⼒培养⽬标:①通过新罗统⼀和朝鲜王朝的建⽴的教与学培养学⽣概括知识的能⼒。
②通过⽇本⼤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培养学⽣评价重⼤历史事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罗统⼀朝鲜半岛⼤部,⽇本⼤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奥斯曼⼟⽿其的扩张和拜占延帝国的灭亡。
2.难点:⽇本⼤化改新和⽇本社会性质的变化(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法与⼿段:讲述法(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的统⼀有什么作⽤?[导⼊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拉伯帝国的有关内容,领略了充满神秘⾊彩的阿拉伯的历史风情,感受到了东⽅⽂明的悠久和灿烂。
在亚洲的历史舞台上,西亚除阿拉伯外,还有对世界历史发展产⽣过重⼤影响的奥斯曼⼟⽿其;东亚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朝鲜和⽇本。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授新课]朝鲜是东⽅⽂明古国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的⽂化。
⾃古以来,中朝两国⼈民唇齿相依,关系密切。
下⾯我们就来探讨⼀下朝鲜历史的发展轨迹。
⼀、古代朝鲜(板书)公元前后,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句丽⼈的原始公社制度⽡解,建⽴了奴⾪制国家。
后来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韩⼈,在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建⽴了百济和新罗两个奴⾪制国家。
从此,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国⿍⽴的局⾯,史称“三国时代”。
⼏百年⾥,随着社会⽣产的发展,封建的⽣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
7世纪时,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掉了百济、⾼句丽。
676年,新罗统⼀了朝鲜半岛⼤同江以南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比较丁田制、田柴科 与科田法的异同, 总结朝鲜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 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 的结合占统治地位 以及私人土地支配权的增长。
大陆文化的传播
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绳 纹时代末期和弥生时代初期,中国大陆正值秦朝统一 及迅速崩溃时期,为逃避战乱和秦朝苛政,居民纷纷 外逃,家喻户晓的徐福率众多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找仙 药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另外,从以农耕技 术与金属工具为中心的弥生文化首先出现在日本列岛 西南的北九州地区,然后逐渐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历史 进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大陆文化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箕氏朝鲜:
箕氏朝鲜:先秦时期我国与朝鲜半岛已有经济文 化的交流。相传在中国商末周初,出身商朝王 族的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 侯国”,史称“箕氏朝鲜”。箕子朝鲜与朝鲜 本地部落群相邻而立,中原的物质文明、文化 道德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公元前1世纪被燕人 卫满取代。
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迅速传播
大和政权
大量考古发掘表明,至少从公元三世纪后半期 开始,以大和(今奈良县)为中心的畿内地区 出现一个较大的国家,史称倭国或大和政权, 因为此时出现了许多象征权威的巨大前方后圆 陵墓。从四世纪开始,这种古坟从畿内地区遍 及列岛中部以西各地,显示至少在西日本地区 已经出现了统一的政治联合体。
大化改新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
公元1世纪前后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 期,儒家文化道德首先传入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国,继 而传入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国和东南部的新罗国,而汉 字的运用则有助于促进儒家文化道德的传播与交流。 这三个国家就这样逐步建立起国家机构,采取儒教和 佛教的等级结构,把国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们 颁发国家法典,开始实施统治人民的法制。在这个过 程中,高句丽吞并了扶余,新罗征服了伽耶。三国竟 相加强佛教和儒教相结合的国家政权,由此试图进行 认真的领土扩张。
国家土地所有制
。 班田收授法: 农民从国家领取口分田, 6年一次,终生耕种,死后归还国家。 租庸调制: 租为田租,庸为徭役,调为贡品。 君主制: 天皇至上。 官僚制: 太政官与神祗官,下辖八省; 地方设国、郡、里, 其中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 废除私兵,实行国家征兵制。 701年《大宝律令》, 最终确定大化改新的诸项举措。 性质: 奴隶制→封建制? 群体依附→个体依附?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形成 于17世纪的伊豆(Edo)王朝时期, 在城市居民中相当流行。起初,男女 演员都有,但后来禁止了女演员的表演。 这一限制保留至今,所以现在所有的歌 舞伎表演都是男演员。专门扮演女角色 的男演员叫做昂那咖塔(onnagata), 他们来自一个颇为典范的专业世家。其 中两个主角的类型是“aragoto“(硬风格) 和“wagoto”(软风格)。 歌舞伎表演的多是有关历史事件和恋爱 关系中道德冲突的题材。演员说白具有简 单的韵腔并伴之以日本的传统乐器。舞台 配有许多设施,如旋转舞台和活板门,通 过它,演员可以出场或入场。歌舞伎舞台 的特殊之处是有一个伸出去的人行桥,它 一直通到观众席中。
弥生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日本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的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比绳纹时代陶器在技术上更为进步的新型陶器,其形制一致、 纹样简单、外形美观。由于这种陶器最早发现于东京都弥生町,所以被命名为弥 生式陶器。直到公元二世纪的这一时代为弥生时代,同时也称作弥生文化。该文 化的主要特征除弥生式陶器外,还有水稻农耕的普及、金属工具的应用、阶级及 地域国家的出现等。 在弥生时代,水稻农耕获得迅速发展。 从中国大陆传入的水稻栽培技术首先 扎根于北九州地区,然后逐渐向本州 岛传播。水稻的种植,使绳纹时代的 日本人从采集、狩猎、捕捞为主的半 定居生活急速转化为以农耕为主的定 居生活。
四、高丽时代 (918——1392年)
1、首都松岳(开城)
相当于中国的两宋时代。
Hale Waihona Puke 2、经济制度田柴科: 私田(官吏和将士的俸禄; 终生享用,死后归还国家)。 勋田(功臣和贵族的赏赐, 可世袭占有)。 公田(国家直接控制, 由农民耕种)。
3、政治制度
集权政治与文武分治。
4、蒙古入侵与征东行省
五、李朝(1392——1910年)
从天皇制到幕府政治
班田制的解体与国家财源、兵源的枯竭。 庄园的扩展→武士势力的膨胀→天皇 权力的削弱。
镰仓幕府 源氏(源赖朝)家族政权,驻地镰仓。 1192——1333年。 政所/侍所/问注所与守护/地头。 公武两重政治。
室町幕府
足氏(足利尊)家族政权, 驻地京都室町。 1336——1573年。 武士的松散联合。 4、 德川幕府。
1、 经济背景与国际环境 铁器的使用 与生产领域的个体化趋势, 否定部民制的群体生产状态。 墓葬的变化可为佐证。 东亚大陆的政治变迁、 隋朝的统一和新罗的崛起, 深刻影响日本社会。 2、圣德太子的改革 冠位十二阶: 废除官职世袭制, 以头冠的颜色明确官吏的身份和地位。 宪法十七条: 明确天皇至上的政治秩序。
歌舞伎的重要特点包括:独特的音乐、服饰、舞台设置和道具、以 及保留剧目、说白和表演风格。比如“密(mie)”,即演员用一 个特殊的姿势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卡叟(Kesho)”即特殊 的扮相,它使那些不熟悉这项艺术的人很容易辨认出这就是歌舞 伎表演。 1868年后,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歌舞伎演员们努力提高其 在上层社会的声誉,以使传统风格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今天,歌 舞伎成了日本最广泛流行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歌舞伎的名角经 常出现在电视或电影中。申报书区分了“采用传统风格和趋向的 表演”与“一般的地方社区表演”两种类型,这里提到的主要是 前一种形式。
第四章 东亚和东南亚的封建国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朝鲜 日本 越南
第一节 朝鲜
一、自然环境 二、早期历史 三、新罗时代 四、高丽时代 五、李朝
一、自然环境
1、地貌
农业与定居生活。
2、位置
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和交往。
二、早期历史
1、原始文化 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 青铜时代(前5世纪)。 2、北部 箕氏朝鲜(古朝鲜):商周之际。 卫氏朝鲜:秦汉之际。 乐浪四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 高句丽:最初活动于辽东和鸭绿江流域。 (4世纪)集安→(5世纪)平壤。 3、南部 马韩: 活动于汉江流域。 百济(2世纪;汉城)。 辰韩: 活动于汉江/洛东江流域。 新罗(4世纪;金城)。 弁韩: 新罗(6世纪)。
早期国家的形成
邪马台国 日本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八世纪初撰写成书的《古事记》和《日 本书纪》,但其中搀杂了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因而在其之前的历 史需要参考东亚其他国家的古籍,其中最有文献价值的是《三国志· 魏 志· 倭人传》。根据该史料的记载,公元二世纪末日本列岛上本以男性为 国王的倭国发生动乱,小国之间相互攻击,一年后共同推举邪马台国的 女王卑弥呼为王。女王“事鬼道,能惑众”,独身,深入简出,由其弟 辅助治理国政。卑弥呼死后又立一男王,结果再次引起动乱,公元248年, 与卑弥呼有血缘关系的13岁少女壹与成为国王后局势才稳定下来。30多 个小国组成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联合王国,其政治机构尚未成熟。最高 统治者是女王,其下有大率、大倭、大夫等高级官员。
三、新罗时代(4世纪——935年)
1、新罗的统一;相当于中国的唐代。
660年,联合唐军,灭亡百济。 668年,联合唐军,灭亡高句丽。 677年唐朝安东都护府自平壤迁至安东,大同江以南尽属新罗国。
2、经济制度
丁田制: 年满15岁为丁, 由国家分给土地, 称丁田; 口分田终生耕种, 60岁归还国家; 永业田可世代占有。 丁田不得买卖, 丁民固着于土地。
遣使的目的首先是去中国学习,吸取当时世界最先进 的文物制度,同时要争取日本的国际地位。遣唐使的先 驱是遣隋使。刚刚制定了几条成文法的圣德太子做起 小帝国梦,隋炀帝虽然看他在国书上托大甚为反感,但 还是派裴世清出使"宣谕"。618年隋亡, 630年日本第 一次派出遣唐使。到菅原道真建议停止的894年,实际 成行十余次。200年间,遣唐使纷纷带回中国文化,使日 本走出氏族制度末期的状态,面貌一新。
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由陆海两路进犯位 于辽河口的古朝鲜。两年后,古朝鲜被打败, 中国在满洲南部和韩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郡。 汉武帝继位后不久便举“贤良对策”,采用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启了 中国封建社会2 000余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 局面。而人类文明的传播路径一般是从大陆向 半岛再向岛屿这样的方向传播的,因而强大的 大陆国家即中国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自此以 后也在朝鲜半岛迅速传播。
。奈良时期(710-794年)
迁都: 难波(大阪)→平城京(奈良)。 国家土地所 有制与小农经 济的流行。 小农经济 的脆弱性与 破产的趋势
平安时期(794-1192年)
武士的兴起: 征兵制的解体。 私人武装的出现。 血缘关系与主从关 系 结合的武士集团。 源氏家族的关东集团 与平氏家族的关西集团
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的结合 即封建性质的经济制度。 3、政治制度
集权政治/官僚机构/科举制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公元1世纪前后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 国鼎立”时期,儒家文化道德首先传入半岛北部的高 句丽国,继而传入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国和东南部的新 罗国,而汉字的运用则有助于促进儒家文化道德的传 播与交流。这三个国家就这样逐步建立起国家机构, 采取儒教和佛教的等级结构,把国王置于至高无上的 地位。它们颁发国家法典,开始实施统治人民的法制。 在这个过程中,高句丽吞并了扶余,新罗征服了伽耶。 三国竟相加强佛教和儒教相结合的国家政权,由此试 图进行认真的领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