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社会主义历史概论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挫折。
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吸取社会主义在苏东兴亡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什么导致苏东剧变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作为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原因教训涉及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经济和政治、宏观和微观、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政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这就需要我们用“合力论”来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
然而,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既要坚持多重性原因的“合力论”,又要坚持“重点论”。
用这种方法,我认为,苏东剧变是由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深层根源一: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苏东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苏联那种计划到一颗螺丝钉的计划不再适应战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弊端日现,严重地阻碍了苏东的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对此,从赫鲁晓夫到勃日涅夫一直改革不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然首先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却没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崩溃的边缘,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
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
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
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2](3)、理论前提“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
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
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
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
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浅谈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反思 (2)
浅谈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反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反思。
首先,文章回顾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世纪改革初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如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
然后,文章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权力过于集中等。
最后,文章总结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
关键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改向、问题、经验教训引言上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浪潮,试图摆脱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些国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向”,即放弃了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向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
这种变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人们纷纷探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否成功,以及改变背后的原因和启示。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初期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初期,无论是苏联、东德还是波兰,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首先,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善了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使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社会稳定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这些积极的变化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经济结构的失衡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权力过于集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改革的过程中,权力在一些人手中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同时,政府的能力和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不容忽视。
首先,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 导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请思考:苏联解体对世界 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冷战”结束,美苏两极 格局被打破,世界政治格局多 极化发展趋势出现。
苏东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笔记
1、苏联改革的开始:
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1953年)
2、苏联解体: (1)时间、宣言: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
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国旗
俄罗斯 国 旗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 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 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笔记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
(1)目的:解决苏联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 (2)内容: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3)政治上: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界混乱
“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评价:苏共领导地位弱化,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国脱离苏联
二、苏联解体:
1991.12 《阿拉木图宣言》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 家联合体”(独联体)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
第9课时
苏东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考点:
1.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2.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社会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旨在通过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和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模式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与特点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采取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一个基于工人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国家。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1. 计划经济:苏联采取了中央计划经济的方式,即通过政府来决定和控制国家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这种经济体制强调国家的经济计划和指导,以此实现全民所有制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2. 集体化农业: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式改革农村经济,将个体农民组织为农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
3. 全民所有制:苏联模式下,国家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实行全民所有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的公有化,避免了私人垄断和利益集团的形成。
4. 阶级斗争:苏联模式强调阶级斗争与革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来达到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社会平等的目标。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20世纪中叶至末期,东欧国家相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
东欧社会主义的崛起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美苏对峙: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立和竞争使得东欧国家倾向于选择与苏联建立密切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从而接受苏联模式。
2. 内外压力:二战后,东欧国家面临经济和社会重建的巨大压力,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发展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的模式。
苏联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3. 共产党的执政: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战后掌握了政权,他们受到苏联的指导和支持,积极推动实施社会主义制度。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欧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
“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综述
“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综述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的启示苏东社会主义实践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东社会主义实践总体情况、苏东国家之间关系、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原因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一、苏东社会主义实践总体情况苏东社会主义实践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东欧国家的实践。
在二战后,苏联迅速在东欧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下面就各个国家的情况进行简要阐述:1.波兰:波兰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但是在经济上发生了困难,政治和经济领域存有非常多的弊端,值得借鉴。
2.匈牙利:匈牙利不太注重重工业的建设,崇尚轻工业,一直到社会主义的凶猛批判时期才开始重视重工业领域的发展,这已成为历史的遗憾。
3.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存在不少问题,整体来看,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磨合和不断调整。
二、苏东国家间的相处和关系在苏东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苏联在东欧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它援助和干涉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与苏联毗邻的国家则受到更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例如,波兰一直被苏联视为最亲密的盟友。
但是,在苏联和波兰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
在东欧国家中,苏联对波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波兰也能够独立地发展。
在苏东国家之间,经常会发生互相批评和谴责,甚至产生紧张关系。
苏东国家的关系异常复杂,充满了政治纷争和争权夺利的背景。
三、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原因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有着众多的原因。
在经济领域,计划经济系统极度僵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成本高企。
同时,无论是技术、质量、营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异于国际的落后状态。
政治上,你争我夺、派系斗争不断,导致国家领导层不够稳定,缺乏有效的决策力。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巨变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统称,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其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面临内外部压力和挑战,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首先,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国初期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试图通过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发展。
然而,由于政治制度缺乏制衡机制、权力过于集中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导致国家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社会出现腐败、经济停滞等问题,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揭示了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苏联和东欧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在早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混乱等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技术革新使得这些国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经济水平越来越落后,最终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崩溃和国家的解体。
第三,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尊重人权。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下,政府对言论、思想和信仰进行严格控制,导致人们的自由受到侵犯。
人们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益受到压制,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国家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民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强调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解体之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直紧张,双方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造成了深刻的分歧。
国际社会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变革反应各异,有的国家积极支持和帮助,有的国家则抱有怀疑和警惕。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国家之间应该坚持和平相处、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彼此的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
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苏东剧变是指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1989年至1991年间发
生的政治和经济剧变,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首先,苏东剧变表明集权政权容易陷入腐败和僵化。
苏联和东欧
国家的政权权力高度集中,导致决策和领导层的腐败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最终导
致了政府的无能和不信任。
其次,苏东剧变揭示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苏联和东欧国家长期实
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使经济无法自由调节和发展。
中央计划对资源配
置的不灵活性以及生产效率的低下限制了经济的增长潜力,并导致供
应不足和质量问题。
再次,苏东剧变证明了人权和民主意识的重要性。
苏联和东欧国
家的人民长期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和政治参与的渠道,这导致了社会
的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积聚。
苏东剧变中的抗议和示威运动表明,人民对自由、民主和公正的追求是无法逆转的。
最后,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和平转型的重要性。
在苏东剧变期间,一些国家出现了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因此,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和社会重建是保障稳定和发
展的关键。
总之,苏东剧变是一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经验,从中我们应该
认识到集权政权、计划经济模式、人权和民主意识以及和平转型的重
要性。
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审视和改进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具有
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苏东剧变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再认识
对苏东剧变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再认识一、苏东剧变的原因苏东剧变指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1989年至1991年间的政治经济转型过程。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制度矛盾激化,推动了政治改革。
2. 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人民对于民主、自由的需求日益增加。
3. 集权式政治管理方式导致经济不景气,国家实力日益减弱。
4. 全球化思想观念的日益普及,让人们意识到自由与开放的重要性。
5. 老年领导层的逝去,新领导层对于政治改革的渴求。
二、历史教训的再认识苏东剧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 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万能的。
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人民渴求开放、自由,政治改革也逐渐成为了必然。
2. 发展经济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它不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点,并及时采取措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3. 民主和法制的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
法制和民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保障人民权利,保障社会交往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现今社会,我们不论在个人还是在国家层面,都应该始终坚持法制和民主。
4. 改革应该从全局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一时之利。
改革应该考虑全局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
改革需要持久的力量,需要整体性的思考和规划,不能单纯追求一时之利。
5. 照顾和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
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政治领导层必须时刻倾听人民的呼声,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为国家的保持稳定创造良好的氛围。
阐述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阐述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生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其历史经验教训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苏东剧变告诫我们,政治体制的僵化和腐败会导致国家失去人心。
在苏东剧变之前,这些国家的政权长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府对社会民众的需求缺乏反应,腐败盛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种政治失信和不公平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剧变的爆发。
其次,苏东剧变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僵化和落后将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发展问题。
在苏东剧变前,这些国家长期奉行计划经济模式,国有化程度极高,市场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经济体制创新的动力被压抑。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逐渐被边缘化,继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加剧了人们对体制的不满,推动了剧变的发生。
再者,苏东剧变教育我们,民主和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剧变后,苏联及东欧国家纷纷转向民主体制,并建立了法治社会。
这一转变使人民能够通过选举和法律手段来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制约和平衡。
民主和法治为社会建立了稳定的框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苏东剧变提醒我们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公平。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牺牲人民的权益为代价。
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保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稳定。
总之,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我们,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革新、民主法治的建设以及关注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是确保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体制,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苏东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发展
摘要: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冲击,使社会主义面临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
虽然社会主义陷入了低潮,但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止,社会主义在艰难探索中和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正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6-01一、中国社会主义遭受过重大挫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大全局性的失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艰难前进。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抵制住了巨大的压力,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依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了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的实现现代化的政策,特别是把市场经济引进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势,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发挥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除此之外,还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
共产党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争取杜绝一切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一切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已慢慢释放出来,中国在拉美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华尔街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使人们把目光逐渐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崛起使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使世界社会主义看到了社会主义走出低谷的希望。
二、东欧剧变和美国的封锁使古巴进入了1959年革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古巴共产党和古巴人民抵制住了美国的压制,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措施,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过开放自由市场、改革农业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变传统单一支柱产业结构、采取机动灵活的政策吸引外资等经济政策,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摘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早已尘埃落定。
苏联剧变和解体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三个方面的原因。
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今天、我们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前车之覆”。
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评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同时引发了有关国家的社会动荡与分化、国家的分裂与重组。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现实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教训价值评判一、苏东剧变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先后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
从1990年开始,蒙古也发生了剧变。
1991 年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
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苏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又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宣言再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苏联第8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交给了叶利钦。
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10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与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空前严重的大挫折。
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阐述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阐述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发生在苏联及其东欧盟友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一剧变不仅对苏联及其盟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些历史经验教训。
苏东剧变告诉我们,政治体制的僵化和腐败会严重削弱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苏联及其盟国,长期以来一党专政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的滋生。
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抗议,进而导致了剧变的爆发。
因此,一个政治体制应该保持活力和适应性,以及有效的反腐机制,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苏东剧变也提醒我们,经济改革不能过于急进和片面。
在苏东剧变前夕,一些苏联及其盟国领导人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这些改革导致了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经济改革应该逐步进行,平衡考虑市场机制和国家规划的作用,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和社会的不公平。
第三,苏东剧变还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时的一些弱点和不足。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相对落后,使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苏东剧变后,一些国家选择了向市场经济和多党制转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这表明,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苏东剧变还告诉我们,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应该被充分尊重和保障。
在苏东剧变中,人民的不满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腐败和剥削,以及对基本权利的限制。
因此,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的言论、新闻、组织等基本权利,并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便了解和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
苏东剧变也提醒我们,国际社会应该保持和平与合作的态度。
苏东剧变后,东欧国家和苏联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期,国际社会给予了他们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这表明,各国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以建立一个稳定、公正和有序的国际秩序。
苏东剧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东欧各国是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东欧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开始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是一党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多党制的几个阶段联合的人名民主国家,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
但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
总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它们有的是主动地效仿苏联模式,更多的是苏联向它们推销。
而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1】。
结果,使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
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
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国家从时间先后来说分别是,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八国。
送方式上看有的国家是执政党本身改变了性质,变成了社会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有的国家则是共产党被迫向反对派让权,从而使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多数国家的剧变是“和平演变”,个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领导人一“左”到底,硬要用强力镇压群众,结果被人民以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政权。
但是东欧各国剧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三,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
1.2苏联解体1988年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
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
从1990年8月到1991年8月,即苏共二十八大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评 在一定程度上 ①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 经济改革未取得预 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价 冲击了斯大 期成果,开始把 ( 林模式;但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 改革重点转向政 结 无法从根本 治领域,最终导 担不断增长,1975年 果 上突破这一 致国内局势的失 以后,经济发展进入 ) 模式 控和苏联的解体 停滞时期
• • • • • • • •
(3)内容 余粮收集制 ①农业:实行 。 国有化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②工业:实行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识梳理
• • • • • • • •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面临严重形势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企图扼杀新政权。 国内战争 ②苏俄进入艰苦的 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取得国内革命 战争的胜利。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5)特点 •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式存在。 • [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①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的。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 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为了从 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 策。
集体化 • 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 (3)评价 市场经济 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功绩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 工业化强国 。 ③为 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摘要: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一件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也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
它不仅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而且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本文主要从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苏东剧变的原因探究以及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三个方面对这一事件展开论述。
关键词:苏东剧变;斯大林模式;原因;教训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总结其深刻历史教训以启示后人,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就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做了大量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苏东剧变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针对自己对苏东剧变的若干思考展开相关论述。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一)苏联解体。
自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苏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制度模式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已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在政治上,独裁专制与任人唯亲愈发明显。
在官员作风上,腐败横行,官僚特权意识日益严重。
在民生问题上,人民长期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难以解决温饱。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苏联的发展,才导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意对苏联的传统体制进行改革。
这项改革最初以经济为突破口,在遭受挫折难以取得明显成就的情况下,经济改革又转向为政治改革。
即以经济改革失败为导火索引发了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但是,随着改革局面的失控,戈尔巴乔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偏激,主张全盘西化,接受西方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最终导致苏联亡国。
随后的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签订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理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
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抛开中央正式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2013.11CONTEMPORARY WORLD20“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
“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
“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
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是一个国家群体,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地处中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和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八国组成。
与同一时期的西欧或西欧国家一样,东欧或东欧国家表明的不是地理位置,而一样是受特定时空规范的政治概念。
雅尔塔体系将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东欧就专指前者。
也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苏联与东欧的社会发展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缘政治区域——“苏东地区”,它与美国和西欧的全面抗衡和对峙成为冷战的主要内容。
“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孔寒冰/文冷战后“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在存续的四十多年里,“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种制度”、“一种模式”。
“一个政党”指的是在原苏东国家执政的只是共产党,即使有其他的政党,它们也从属于共产党,而没有任何政治独立性。
在不同的国家,共产党的具体名称不太一样,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工人党,有的叫社会党,还有的叫共产主义者联盟。
但是,它们的性质和社会地位都是相同的。
“一个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在每个国家都有本土化的形式,只是程度上深浅略有差别。
“一种制度”指的是这些国家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都强调同资本主义的不同甚至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社会主义历史概论(韩欣达)
简介:开头介绍,“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
“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
一个地缘政治名词。
一、苏东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渊。
(1)、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2、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3、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3、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
4、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萌芽和初步探索。
2、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完善。
3、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
(4)、列宁之后苏东各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
1、斯大林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
2、战后初期苏东思想文化的建设。
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苏东思想文化建设和实践。
二、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简述。
(1)、开辟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时代的变化与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2、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4、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1、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苏联模式及其局限。
3、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尝试。
4、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
结语:
当一种发展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时候,仅仅对其小修小补,很难建构适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
各国虽然对社会主义发展观作了这样那样的思考和探索,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适合“战争与革命”的苏联模式。
要从根本上克服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以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的思想自觉,在本国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