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科学社会主义
院、所、中心文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级别09级
学年第一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郝春花
学号112008308990960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0年 3 月 6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苏东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在苏联东欧各国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严重和普遍的腐败、特权现象,从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党风和社会风气日趋恶化,犯罪率不断上升,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使人民群众丧失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希望和信心,最终导致苏东剧变。我们应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关键字:苏东剧变、历史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诞生的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照搬照抄了斯大林模式,从而使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相继产生了与苏联极类的难题和困难,先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尽管原因不尽相同,性质也有差别,但同样都同一个问题紧密相关,即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付出了很大代价的教训。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这是苏东剧变留给我们的教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
“合力”的结果作为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辨证的分析。当然,强调全面分析不是不分重点,强调诸因素综合作用,不是不讲主次,而是要分析其中哪一个是关键的、决定的因素,从中找出根本原因,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动乱,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和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在上述手段中,最突出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派。
历史问题的积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指出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问题。“斯大林模式”也即“苏联模式”是在列宁逝世后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的。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长期得不到纠正,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被严重扭变形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在思想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使社会主义理论停止、
僵化。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将自己定位在各方面都已经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阶段上。其次,经济发展战略失当,囿于产品经济,在经济联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几任领导人,不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不力,官僚主义严重,对干部缺乏监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脱离群众,逐渐失去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在民族关系上,大俄罗斯主义根深蒂固,地方民族主义严重,民族矛盾复杂化、尖锐化。同时,在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方面出现严重失误,尽管一度在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等问题上有过局部性的比较合理的看法,但苏联领导人却热衷于扩军备战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既延缓了经济建设,削弱了国力,又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这对东欧各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带来了极大影响。所有这些历史问题的积淀造成的苏东社会潜伏的危机,是苏东剧变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苏东剧变的基础性原因。有资料显示,从上世50 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3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收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例一直是在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的,而这两者又交互影响。对此,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一直是改革不力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虽然首先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却没有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
苏联改革了余年,直到解体,旧体制的基本框架仍几乎原封不动,致使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这一时期,东欧国家除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经济不发达,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到苏东剧变前夕,苏东各国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有的国家社会生产已从原来的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这不仅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而且导致了群众思想混乱及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危机,为国内外、党内外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进攻及“和平演变”图谋得手提供了条件,也为戈尔巴乔夫等人的反马克思主义路线提供了温床。这无疑是苏东剧变的基础原因。
苏东的改革”变成“改向”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苏东各国的改革困难虽多,阻力虽大,但如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并非找不到一条可行的改革途径,关键在于,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路线葬送了改革。戈尔巴乔夫人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突破点选在何处,沿着什么方向进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使改革的性质、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至最后搞得苏联居民面临挨饿的地步,人民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反而怨声载道,对改革失去信心。经济体制改革受挫,戈尔巴乔夫继而转向搞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政治改革,最初说是为了“克服改革障碍机制”,但很快就变成了对社会主义和整个苏维埃制度的低毁和攻击。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召开第十九次代表会议的报告中强调,“公开性”、“民主化”和“舆论多元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引人了歧途。因此,苏共对社会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权不断削弱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