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初稿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背景和过程。
b.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b.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生字,进行造句和写作。
1.3 情感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曹冲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
b.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故事,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a.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内容。
b. 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难点:a.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一些特殊词语和成语。
b.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a.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b. 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故事背景。
3.2 合作学习法:a.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b.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3 启发式教学法:a.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b.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曹冲称象》的背景。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b. 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故事背景。
4.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b.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4 课堂讲解:a.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5 课堂练习:a. 学生进行造句和写作练习。
b.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回家作业:a. 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复习故事内容。
b.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课堂作业:a.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b.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年级上册《16 金色的草地》集体备课(初稿)

集体备课记录(初稿)
(用上“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现在才知道不是这样,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
2.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1)课件出示: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2)当蒲公英的花张开时,草地是什么颜色?当蒲公英的花合上时,草地又变成什么颜色?(播放相关视频)(板书:开合)。
师小结:原来草地颜色的变化是根据蒲公英花瓣张开、合上的时间规律来变化的呀!大自然可真神奇!
3.请学生根据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题)
早上,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中午,草地
___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傍晚,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啊!你曾在大自然中有过怎样的发现呢?请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吧。
[教学板书]
16 金色的草地。
11、牛郎织女(二)集体备课初稿 - 副本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设计意图:
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物,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
实践拓展 情智共生
1、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过程和方法:
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简要复述其中的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
解决措施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决措施
2、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旁 注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合作探究 情智共融
合作探究
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
教学没有预设性,却有生成性。人物评论可催生出好多精彩片段的解读,如重点词语的破析,关键词句的赏析,人生哲理的透析等。
四、板书设计
11*牛郎之女(二)
牛郎
勇敢 坚强
勤劳 诚实
织女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1、2、3题。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集体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集备初稿一、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渗透分类思想。
2、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课时子目标1、课题一《直线、射线和角》(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②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④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2、课题二《角的度量》(1)知识目标①知道1度角的大小。
②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③使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课题三《角的分类》(1)知识目标:①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学会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②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
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4、课题四《画角》(1)知识目标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二、单元知识结构图线射线什么是角——角的组成角的度量角的度量——锐角角直角角的分类——按角的度数分钝角平角画角周角三、教学重点剖析(一)课题一《直线、射线和线段》1、教学重点: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标题:集体备课发言稿引言概述:集体备课是一种教师间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形式,通过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明确目标与主题1.1 确定备课目标:明确备课的目的,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等。
1.2 确定备课主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备课的主题,如某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
1.3 制定备课计划:根据备课目标和主题,制定备课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任务分工。
二、准备备课资料2.1 收集教材和教辅资料:整理和准备所需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备课的基础材料充足。
2.2 分析教学内容:仔细研读教学内容,理解学科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3 研究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三、交流讨论备课内容3.1 分享备课心得:教师们分享自己的备课心得和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2 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共同完善备课内容和方法。
3.3 确定教学策略: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策略,如课堂互动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制定实施方案4.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备课内容和讨论结果,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
4.2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备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验等。
4.3 准备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器材等。
五、实施与反思5.1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2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收集教学反馈,为备课改进提供参考。
5.3 反思总结:教师们对备课和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备课提供借鉴。
结语:集体备课是教师间相互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方式,通过明确目标与主题、准备备课资料、交流讨论备课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以及实施与反思,教师们能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初稿)

集体备课记录(初稿)
②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想起哪些童年趣事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深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诗人看到灯火,猜想有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逗引蟋蟀。
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趣事,但想到当下自己的处境,孤单的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
(3)配乐吟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师: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让我们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了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夜书所见》一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挑促织的夜景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两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老师呀请你别生气》初稿+定稿

3、小组演唱新编歌曲《老师呀见你真高兴》。
板书设计
老师呀请你别生气
X XX XX XX|
作业 本上 开大 炮
X XX XX XX|
队列 集合 站不 齐
X XX XX XX|
课外 活动 铃声 响
教学反思
经验与收获
问题与对策
现场照片
“三现课堂”课时集体备课
(成果汇报课◆定稿)
主备人
2、我们再来看一幅图,这一列队伍排的怎么样?(不整齐)有两个同学还在说话呢!
X X X X X X X|
队列 集合 站不 齐
3、X X X X X X X|
课外 活动 铃声 响
注:A: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和刚才两句的节奏是?(一样的)
B:同学们自己能读一读吗?
C: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表扬学生真棒!)
刘畅
研讨团队成员签名
课题
《老师呀请你别生气》
课时
第( 1)课时
课型
演唱课
模块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学唱歌曲《老师呀请你别生气》
关键能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
核心素养: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欣赏、演唱等过程中感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成长的快乐,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增进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美妙音乐的热爱之情。
增进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美妙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高音、切分节奏的演唱教学过程。
掌握切分节奏
教学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
流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发现
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教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教研组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旨在通过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培养教师间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教材分析2. 教学目标制定3. 教学重难点分析4. 教学方法探讨5. 教学过程设计6. 教学反思与改进四、活动流程1. 准备阶段(1)提前通知教研组成员,确定集体备课的主题和内容。
(2)教研组长分配备课任务,明确每位教师的备课方向。
(3)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备课准备。
2. 集体备课阶段(1)教研组长主持,介绍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和目标。
(2)教师依次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分析等环节的发言。
(3)针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形成共识。
(4)教研组长总结本次集体备课的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3. 反馈与改进阶段(1)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对个人备课进行修改和完善。
(2)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试讲,互相听课、评课。
(3)教师根据评课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优化。
五、活动时间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分三次进行,每次活动时间为2小时。
六、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教室七、活动参与人员1. 全体教研组成员2. 学校领导八、活动评价1. 参与度: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认真备课、认真讨论。
2. 教学设计质量: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九、活动预期效果1.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3.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秋天的雨集体备课初稿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书写。
2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解决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识字方法,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解决措施
让学生多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清水河镇育英小学“情智共生”四步教学法模式教案(集体备课初稿)
课题:6秋天的雨案别:集体备课初稿
备课时间:2018.9.4
上课时间:课时:
主备人:丁大伟
议课人:李玲燕朱雪英吴婷申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
实践拓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6秋天的雨
盒颜料票飘争仙淡闻梨勾曲丰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抄写生字。
2、选做题:有感情的读课文。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出示PPT15-24)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及意义。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象”字组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插图,理解故事情节。
(3)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及意义。
3.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象”字组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视频。
2. 生字卡片。
3. 课堂练习题。
4. 角色扮演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谈论对曹冲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段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
3. 生字学习:(1)学习本课的生字,组词。
(2)用生字造句,巩固记忆。
4. 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交流答案,互相评价。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思考课后问题。
2. 拓展作业: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的聪明才智。
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生字学习方面,学生通过组词、造句,较好地掌握了生字。
珍珠鸟集体备课初稿

《珍珠鸟》集体备课初稿主备人:参备人:备课时间:10.18教学目标:1.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熟悉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1.课前板书课题。
2.看图读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背了许多与鸟有关的诗句,今天的课堂,许老师特地带来几位小鸟朋友,看——(出示图片),她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他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它的名字叫珍珠鸟!谁来亲切地叫叫它!当代作家冯骥才把自己和这个小朋友相处的生活情景写成了一篇动人的文章——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会珍珠鸟之可爱)(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思考:珍珠鸟是一种的鸟。
(二)感受珍珠鸟“小巧玲珑”和“胆小”之中蕴含的可爱。
师:读了课文,在你印象里,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谁来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语:(怕人、声小、小巧玲珑、小得可爱)三、品悟“我”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一)师过渡:通过你们的描述,我知道了珍珠鸟由怕人变得信赖人了。
“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二)交流体会(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将所有的句子标出来,再选择交流)过渡:⑴自信交流是对自己的展示,认真地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你准备好展示自己,尊重别人了吗?(学生交流句子)⑵同学们,老师把你们找的句子都打到了屏幕上,你看,句子很多,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将目光聚焦到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抓住字词说说你的体会。
《两件宝》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含初定稿)

《两件宝》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含初定稿)《两件宝》课堂教学教案(初稿)年级:一年级科目:语文课文:《两件宝》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双手”和“大脑”的作用,认识到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动手又动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双手”和“大脑”的作用,认识到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难点:将课文中的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动手又动脑。
教学准备:谜语、图片等导入材料互动游戏道具绘制材料(纸张、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猜谜语引入“双手”和“大脑”的话题:“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会动一个会想,它们是谁呢?”2.展示人们用手工作的照片和科学家思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双手”和“大脑”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分段落解读课文:第一、二句:模仿动作感受“双手会做工”,用比喻法解释“大脑会思考”。
第三、四句:通过对比讲解“用手不用脑”与“用脑不用手”的区别。
第五、六句:强调“用手又用脑”的重要性。
每位老师分享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和教学方法,共同丰富教学内容。
使用肢体语言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双手”和“大脑”的结合。
三、巩固练习互动游戏:“我做你猜”(动作表演配合词语猜测)、“头脑风暴”(简单问题讨论)。
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用手又用脑”的小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想象并分享自己未来的“动手动脑”计划或发明。
五、作业布置编写一首关于自己“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的小诗。
绘制一幅表现“动手动脑”场景的图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猜谜语、图片展示、互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和创意想法,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共鸣。
作业布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Step 8 Food Survey
先让学生根据3c图片写出食物的名称,然后通过询问句型Do you like …. ?的形式调查其他同学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然后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 likes ….;… doesn’t like ….
Step 9 Grammar Focus:归纳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应用及一般现在时的应用,完成3a.
Step 9 write P36-3b
让学生写出自己和同伴一日三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写作过程中应用如下句型:
1.For breakfast, I like …, but I don’t like …早餐,我喜欢……,但我不喜欢……
2. I like …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早饭/午饭/晚饭我喜欢……
就早饭/午饭/晚饭而言,他/她喜欢/吃……
6. He/She doesn’t like … for breakfast/lunch/ dinner.
早饭/午饭/晚饭他/她不喜欢……
Step 10 Exercise
写出下列单词的复数形式
1. tomato ____________
2. girl ____________
3. family ____________
4. box ____________
5. radio ____________
6. volleyball ____________
7. strawberry ____________
Step 11 Homework
下面表格是简一日三餐的爱好,请根据此表写一篇50词左右的短文,介绍一下他的饮食习惯。首句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二上《曹冲称象》集体备课教案(初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曹冲称象》的故事内容,了解曹冲的聪明才智。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第二章:教学内容一、课文内容简介:《曹冲称象》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曹冲在年幼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父亲解决了一次重要的军事问题。
二、重点词汇和句型:1. 重点词汇:曹操、曹冲、称象、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等。
2. 重点句型:How did Cao Chong solve the problem? Whatcan we learn from Cao Chong's wisdom?第三章: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曹操和曹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曹操和曹冲的了解,引出故事主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曹冲是如何利用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一、评价内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评价方式:1. 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一、教材:1. 课文《曹冲称象》。
2. 教学指导书。
二、辅助材料:1. 曹冲称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力组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活力组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初稿)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龙洞小学珠委小学一、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二)子目标1、课题(一)精打细算——小数除法(一)(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知道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方法目标: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能准确进行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情感目标:①培养良好的说理能力和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2、课题(二)参观博物馆——小数除法(二)(1)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到被除数末位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添0继续除;以及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写0的计算方法。
(4)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3、课题(三)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小数除法(三)(1 )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用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 3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课题(四)人民币兑换——积、商的近似值(1).使学生通过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5、课题(五)谁爬得快——循环小数(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故乡》集体备课初稿

主备人:刘英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137班课题:《故乡》(初稿)课时分配: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2年10月上课时间:教材分析:《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学情分析: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分析: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法学法: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包括师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讲授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故乡的景色有怎样的变化呢?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集体备课(初稿)

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2.借鉴课文写法,读写迁移。
(1)回顾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文是怎么介绍海底生物的?
预设:用上“……像……”“有的……有的……”等句式。
(2)选择一幅图,把你看到的景观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指导书写,抄写词语
1.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读一读,按结构归类。
左右结构的字:优淡浅错虾挺刺鼓数上下结构的字:岩宝贵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
(2)分类观察字形,说说书写的注意点。
(3)教师范写“挺、鼓、数、厚、贵”。
2、学生抄写词语,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初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备课效率,我校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3.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4. 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全校各学科教师六、活动流程1. 准备阶段(1:30-2:00)- 教师签到,领取备课资料。
- 各学科备课组长介绍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和内容。
2. 主题发言(2:00-2:30)- 邀请资深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就本次备课主题进行专题发言。
- 发言内容应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 分组讨论(2:30-4:00)- 各学科教师根据分组,围绕备课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 讨论内容包括:-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调整。
-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优化。
4. 成果展示(4:00-4:30)-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 汇报内容包括:- 教学设计思路。
- 教学环节安排。
- 教学资源利用。
- 教学评价方式。
5. 总结反思(4:30-5:00)- 各学科备课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 学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对今后的备课工作提出要求。
七、活动要求1. 全体教师应高度重视本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2. 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
3. 各学科备课组长要负责组织本组教师的讨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学校将本次活动纳入教师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二单元《搭支架》集体备课尊敬的各位市教研培训的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尼尔基二中小学部的逯华老师。
今天参加我们集体备课的教师有:姜小杰老师、张亮老师、王瑞颖老师、宋玉芬老师,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搭支架》。
作为主备人,我将从课标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的处理及策略选择、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搭支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2课的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
各位老师的意见让我对课标的确立的到了更好的完善。
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性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加上三角形的耗材少,承受力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帮助或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法,自行设计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但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教师帮学生准备统一的材料),(在限定的时间和材料下,比孩子搭的承受力强)同时也为后面的《建桥梁》和《造房子》这两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已经做过“制作不同形状的支架并感觉其稳固性”的类似活动,知道平面支架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建构模型进行解释的能力,但立体支架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搭支架,难度更大,变量也不好控制,而且探究的时间过长,也会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效果。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
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表达、交流,这在高年级的学生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删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看我这样加可以吗?)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承受力大,用才少。
·知道增强支架稳固性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设计方案,初步学会搭立体支架的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的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能对立体支架进行加高加固。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承受力大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历搭支架的过程,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有安全的意识,知道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4.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知道不同的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5.教学难点:搭建立体支架,知道增强支架稳固性的一些基本方法。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四.教材的处理及策略: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模式确定为“自主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应该是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团队意识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环节为提问-猜想- 操作-分析-结论。
这些在本节课中都有非常具体的体现。
五.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二)比较体验平面支架的特点(预设10分钟)(三)学以致用,搭建高塔(预设20分钟);(四)联系生活,扩大视野(预设5分钟)。
(五)课外延伸(预设2分钟)具体阐述如下: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然后介绍埃菲尔铁塔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法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全塔高307米,至今依然坚固如旧,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引入课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板书课题:搭支架第二个环节是比较体验平面支架的特点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吸管和报纸片分别搭建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支架,然后让组内的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通过拉、晃等动作,自主探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学生自然的得出:三角形支架最稳定牢固。
同时板书。
(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树立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意识。
)其次让学生探究怎样使不稳固的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支架变得稳固?学生小组内交流并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仅是点拨指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三角形的稳固性,为学生动手搭建支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后讲述你知道埃菲尔铁塔至今依然坚固如旧的秘密了吗?学生自然说出答案,并有种探索出奥秘的成就感。
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搭造高塔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吸管、报纸片搭建一个稳固的立体支架。
首先提出要求:看看那个小组用材最少且最稳固。
在搭建高塔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草图。
完成后汇报设计情况,让其他小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共同修改。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完成后进行验证是否牢固的方法是把科学书依次向高塔上码放,承重多者胜。
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三角形支架稳固性的知识,还让学生经历快乐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的艰辛和合作的重要。
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扩大视野,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用多媒体出示石油井架、吊车、高压线塔等图片,然后让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它们的结构特点,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是建筑中的基本形状,不但牢固稳定,而且使用材料最少。
将本课的知识进一步总结升华。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观察三角形结构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五年级科学《搭支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3、通过搭建稳固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用材少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会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演示教具(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2、分组材料:塑料吸管大头针剪刀筷子橡皮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几种平面支架。
2.谈话:这样的框架,我们也把它叫做“支架”。
(板书:支架)3.学生齐说支架的名字: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4.学生猜测:在这几种支架中,大家觉得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5.学生充分发言。
6.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板书:搭)(二)搭建平面支架1.谈话:所以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材料分别搭建几种平面支架,然后将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比看到底那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
(要求:看哪个组最先搭好这几种支架,看哪个组有更多的发现。
)2.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取胜呢?(提醒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
)怎么连接呢?(温馨提示:不要扎到手)3.学生分组搭建平面支架。
4.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三角形结构不易变形最稳固用材少(教师板书)5.引导提问: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大家有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吗?6、学生说方法,老师演示提醒学生梁的链接方法(强调不能用大头针)7、学生分组实验。
8、全班交流:同学们,把你们加固好的支架举起来,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亲自尝试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用可以加横梁或斜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定性。
(三)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其实设计师们早就将三角形的特性广泛地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了,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2.学生欣赏:(课件展示)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既稳固又能承受重量呢?3.学生发言。
4.(出示艾菲尔铁塔)教师介绍:它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307米,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可它仍然岿然屹立。
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一看塔的结构,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年来艾菲尔铁塔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吧!(四)搭建立体支架1.谈话:那大家想不想现在就动手亲自搭一座高塔呢?(提示:动手之前要动脑,设计一个高塔的模型,可以利用已经加固好的平面支架,想好了就开始动手。
)2.学生分组搭塔。
(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大家来观察这些塔,你比较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4.学生充分发言。
5.教师小结: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只有三角形支架最稳固、最结实、最不容易变形。
这些建筑物除了运用三角形结构稳定的原理之外,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五)课堂小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
(六)板书设计搭支架结实不易变形三角形结构最稳固用料少8.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通过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的,比语言更直观,它有效地弄清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记忆保持与迁移。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说板书: 2、搭支架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不易变形我的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