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一、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定义及原因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指血液中每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 2.0~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消耗过多,导致绝对值偏低。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会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3.疾病影响: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营养不良、过度运动等等,都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表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大多数时候是在体检或检查血常规时发现的。
如果合并感染或炎症,则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胸闷等。
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治疗方法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由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应该对原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应注意抗感染治疗。
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促进造血的药物有促红素、生长激素、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爱立信等。
2.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对感染的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等。
3.治疗原发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毒感染等,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会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证足够的卡路里摄入。
2.避免感染:减少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人群,做好个人卫生。
3.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增加体内热量消耗,从而导致能量不足,对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5.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异常情况。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 (2)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一、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血常规是血液检查的一种基本内容,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血细胞情况。
但是,血常规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因素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常规结果会有所改变,例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2.性别因素:男女生理构成不同,在血常规结果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等指标一般高于女性。
3.时间因素:血常规结果还会受到时间的影响。
研究表明,体内的许多指标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尤其是早上8-10点的血常规值最为准确。
4.饮食因素:饮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人,血常规结果一般会更好。
营养不足或过度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皆有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
5.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过量的体力劳动会影响血液代谢,导致血常规结果异常。
6.药物因素:某些特定的药物会影响血常规结果。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停止药物使用。
7.情绪因素:情绪的波动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
二、血常规的治疗方法血常规结果的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发出来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不同疾病的情况进行。
例如:1.贫血: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口服补铁剂、注射铁剂等方式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
2.感染性疾病:对于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情况,需要结合病情抗感染治疗,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营养。
3.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需要针对所发现的具体异常进行治疗,并进行严密的随访监测。
总之,血常规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不同的血常规异常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注意事项1.在确认血常规检查的医生指导下,停止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的药物或食物摄入。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部位和炎症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往往与贫血相关。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促使医生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贫血病症,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与止血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可以对机体血液凝固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疾病。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血常规检查还包括血沉、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与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相对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中。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
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体会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体会血常规检查可以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于系统疾病的诊断也提供宝贵的借鉴,逐渐成为了临床检查中最基本、最终的内容之一。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一些测量结果失真,因此相关人员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全面的检测数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标签:血常规检查;临床意义;影响因素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及形态进行检查。
医生可以根据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疾病的情况以及恢复的状况等。
但是血常规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合理的检查环境已经成为检查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会对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给予介绍。
1血常规检查概述血常规检查就是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有形组分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和分析[1]。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了血液的主要成分,并在人体各循环系统中不停的流动,参与着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和代谢活动。
2血常规检查的原理和方法目前对于血常规检查主要借助仪器进行。
其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均不同,下面对其进行一一介绍。
2.1白细胞测试原理由于白细胞具有一定的非传导性质,因此对其采用了电阻抗法原理,当白细胞经过计数小孔时会导致电阻的改变,通过电阻的变化情况来得出白细胞的数量和体积,根据白细胞体积的大小来对其进行分类。
电阻抗方法无法对细胞的异常形态和幼稚细胞进行判断。
2.2红细胞测试原理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数一般采用电阻抗法进行测定。
经处理好的红细胞放在计数小孔上,随后便会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脉冲,脉冲的高度则表示单个红细胞的体积,而所有脉冲高度的疊加则代表红细胞的体积;而脉冲的个数则表示红细胞的数量。
对于血红蛋白的测定,通常是将血红蛋白溶解到溶血剂中使之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然后将其放在特定波长下进行颜色的对比,通过吸光度的强弱来表示血红蛋白的浓度。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复杂的慢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并伴随着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针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常规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本文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
1.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检查之一,主要通过血液细胞分析,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情及炎症的活动程度。
2.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有一些特点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增高: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炎症,导致机体对病情做出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增多。
在临床上,通常认为WBC>10×109/L是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一项血常规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增高:炎症性肠病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增加,通常意味着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增强,因此PLT的增高也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一个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降低: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在肠道黏膜上持续发生炎症,容易导致慢性的失血,从而引起红细胞计数的减少。
RBC的降低也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一个血常规指标。
血红蛋白浓度(Hb)降低:受到慢性失血的影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低于正常范围。
临床上认为,Hb<110 g/L是炎症性肠病患者贫血的一个重要标志。
炎症活动性的判断:血常规中WBC和PLT的增高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典型反应,因此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炎症活动程度,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贫血程度的评估: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且贫血的程度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 %-5%)嗜碱性粒细胞B ~ (0~1%)淋巴细胞L ~ (20%-40%)单核细胞M ~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的成分进行检测,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常见的项目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
下面将对这几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对抗感染和炎症等病理状态。
正常范围是4-10×10^9/L。
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或器官损伤等情况。
若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感染或药物反应等。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的运输工具,它们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机体氧合能力。
正常范围是3.5-5.5×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失水、肾脏疾病或肺部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慢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它可以与氧气结合,然后通过红细胞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
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种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片段,它们对止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感染或骨髓异常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自身免疫疾病、肝脾功能异常或骨髓抑制等。
5.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Hct)是指红细胞占据血液总体积的百分比,它也是反映机体氧合能力的指标。
正常范围是35-55%。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6.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衡量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它与一些贫血类型有关。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提供关于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以及各项指标的解读。
一、血常规检查的意义1. 评估机体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贫血、感染、出血等病理情况。
2. 监测疾病进展: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比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的风险。
通过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指导药物治疗: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
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某些药物对骨髓的影响,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
4. 手术前的评估:血常规检查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
它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术前基础状况,帮助医生判断手术的安全性和风险,并指导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
二、血常规检查的指标解读1.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4.0-5.5 × 10^12/L。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氧运输能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提示存在疾病。
例如,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下降,而多红细胞症时红细胞计数增多。
2.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20-160 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
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常常与贫血相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的存在。
3.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50-400 × 10^9/L。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 × 10^9/L。
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参与抵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而过低则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
血常规分析报告心得
血常规分析报告心得引言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测定与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的健康状态的重要信息。
本文旨在从我个人的角度,对一份血常规分析报告进行解读与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心得。
报告内容这份血常规分析报告包括了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同时也提供了参考范围,以帮助医生对比患者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与心得: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能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并协助排除二氧化碳。
根据报告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存在异常。
如果血红蛋白水平过高,可能是患者身体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或者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过多。
另一方面,如果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可能是因为贫血或出血等原因导致。
基于这点,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医生需要进一步分析患者的病史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测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它能反映患者体内氧气运输能力的强弱。
报告中的红细胞计数结果显示患者的红细胞数量较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某种贫血的情况。
贫血可能是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的,在此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为了确切诊断贫血的原因,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补充检查,如骨髓穿刺等。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及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白细胞计数超出了正常参考范围,这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感染状态。
感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为了确定感染的来源,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开展一些相关的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以便对症治疗。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低。
低血小板计数通常会导致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造成低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骨髓疾病等。
血常规报告单解读
血常规报告单解读血常规报告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检查报告,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正确解读血常规报告单对于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血常规报告单中常见的各项指标。
首先,我们来看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 4.3-5.8×10^12/L,女性的范围是3.5-5.0×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部疾病、肾脏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等原因引起;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出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其次,红细胞压积(HCT)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是40-50%,女性的范围是37-47%。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慢性肺部疾病、多骨髓增生症等原因引起;而红细胞压积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出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血红蛋白(HGB)是红细胞中携氧的主要蛋白质,也是衡量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范围是130-175g/L,女性的范围是115-150g/L。
血红蛋白的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部疾病、多骨髓增生症等原因引起;而血红蛋白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出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接下来是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身体的免疫防御。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10×10^9/L。
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白血病等原因引起;而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最后,我们来看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的增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骨髓增生异常等原因引起;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抑制、感染等原因引起。
做血常规血红蛋白163(120-160),治疗方法
做血常规血红蛋白163(120-160),治疗方法血常规是检查人体健康的基本指标之一,其中红细胞参数中的血红蛋白(Hb)是反映贫血情况的重要参数。
若Hb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体内缺铁或患有贫血症等问题,需要及时治疗。
一、治疗方法1.评估病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因素,确定病因和贫血程度。
肝病、肾病、癌症等恶性肿瘤和长期失血等情况常常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同时可能存在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
2.补充营养:贫血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体内的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这些营养素是合成血红蛋白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改善贫血症状。
例如:多吃新鲜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肝脏、豆类和全谷物等,补充铁、维生素和蛋白质等。
3.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可以使用口服铁剂治疗。
静脉注射铁剂可以快速补充体内的铁储备,但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贫血也可以采用口服补充的方式进行治疗。
4.血液透析:如果是肾衰竭所导致的贫血,应在肾脏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从而提高体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症状。
5.手术治疗:如果贫血的病因是肿瘤和出血压迫等原因,需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贫血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二、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当避免食用过多的糖、咖啡因等造成血液变稠的食品,同时要增加饮水量,使血液保持较为稀薄状态。
患者需通过医生指导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整,增加足够营养素,以保证体内铁、维生素、叶酸等的充足。
2.注意药物使用:避免滥用含有麻黄素和激素成分的药物,尽量使用纯天然草药和中药进行治疗。
3.保持乐观心态: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同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心理调适。
4.定期检查: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及相关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解读血常规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本文将对血常规报告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主要负责携氧和运输二氧化碳。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人体内的氧运输能力和贫血程度。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女性为3.5-5.0×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或失血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成分,负责抵抗感染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应激等情况,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3.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蛋白质,负责携氧和运输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反映机体的贫血程度。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0 g/L。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止血功能和凝血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出血、感染或骨髓疾病等情况,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外,血常规报告还包括其他一些指标,如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
血常规报告单分析
血常规报告单分析血常规是常规体检中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
因为它能够反映出人体血液的基本状况,包括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和一些血液指标。
但是有时我们看到报告单上一堆参数,且不知其意,此时该如何解读呢?一、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数量。
红细胞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说的血红蛋白,是一种携氧细胞。
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是因为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慢性病或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与输血、肺疾病、高原、低氧环境等因素有关。
而正常范围则是每升4~5.5万亿/µL,若异常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原因。
二、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主要职能是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送到身体各部位。
血红蛋白含量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血红蛋白偏低是贫血的主要表现,常见的原因包括贫血、遗传性疾病、慢性肾病等。
正常的血红蛋白含量范围为每升120到160克,而偏高则可能是与肝脏疾病或髓样肉芽肿等有关。
三、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测量。
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例如是否感染、是否存在癌症、是否正在进行炎症反应等。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炎症、感染、癌症等疾病引起。
而白细胞的计数偏低则可能是由白血病、免疫功能低下、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的。
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每升3.5到9.5亿个,若异常则应及时就医。
四、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人体内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其主要职能是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收缩。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骨髓血细胞性肿瘤、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而血小板计数偏高则一般是由血液恶性肿瘤或过敏反应引起的。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每升15到35万个,若异常则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总之,血常规检查是我们日常体检中的必备项目之一,可以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健康,及时发现患有疾病的可能性。
但是仅仅依靠报告单上的数字并不足以了解整个身体的情况,建议大家在检查之后,一定要得到医生的专业建议以及随时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报告
血常规检查报告概述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档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常见指标及其意义,以及一些常见异常结果的解读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常见指标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组织和器官。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为110-160 g/L(男性)和100-150 g/L(女性)。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有关。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总血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压积参考范围为35%-50%(男性)和30%-45%(女性)。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脱水或高原适应性有关。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为4.0-10.0 x 10^9/L。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药物治疗有关,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如白血病)有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参考范围为40%-7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功能受损或某些感染有关,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有关。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淋巴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范围为20%-40%。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疾病有关,而偏高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或淋巴瘤有关。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为100-300 x 10^9/L。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药物使用有关。
血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意义
临床经验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系统的量以及质进行测定与分析。
上述3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
参与机体的代谢以及每一项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
相反,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血液学分析以及结果对疾病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
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等检验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肝硬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破坏正常的肝小叶。
肝硬化的患者前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为探讨血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价值,现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血常规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肝硬化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均经临床、相关实验室、B 超或CT 确诊;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3~73岁,平均51.9±12.5岁。
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2.5±1.2)年。
乙肝后肝硬化19例,洒精性肝硬化15例,丙肝肝硬化2例,其他4例。
肝功能分级,级5例,B 级例,级5例。
血常规检验报告
血常规检验报告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常规检验报告的相关内容及其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主要负责抵抗外来病原体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炎症和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在4-10×10^9/L。
如果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意味着机体正在发生炎症反应或者感染,而白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
二、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在3.5-5.5×10^12/L,如果计数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计数偏高可能是慢性缺氧的表现。
三、血红蛋白浓度(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20-160g/L,如果浓度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浓度偏高可能是慢性缺氧或肺部疾病的表现。
四、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它们主要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止血的过程。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00-300×10^9/L,如果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计数偏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五、其他指标。
除了上述几项基本指标外,血常规检验报告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指标,如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比值(LWR)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与机体的炎症、感染、贫血、白血病等疾病有关,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
六、总结。
血常规检验报告是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因此,患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时,应该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检验,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引言概述: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一、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1.1 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估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人体供氧能力。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贫血,而高血红蛋白则可能与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
1.2 红细胞计数是衡量人体运输氧气能力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红细胞计数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氧供应和代谢需求。
1.3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测结果可以匡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2.1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人体免疫系统的活跃程度,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与感染、炎症、过敏等疾病相关。
2.2 白细胞分类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变化可以提供更具体的疾病信息。
2.3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检测结果对诊断和监测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某些白血病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3.1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3.2 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可以评估血液的凝固能力,异常结果可能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3.3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4.1 红细胞压积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比例的指标,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数量。
过高或者过低的红细胞压积可能与贫血、脱水等疾病相关。
4.2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异常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可能与营养不良、骨髓疾病等有关。
4.3 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检测结果对于贫血、骨髓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五、血液中其他指标的检测5.1 血沉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可以反映炎症程度。
5.2 血液中的电解质、蛋白质、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可以提供关于人体代谢、肾功能、糖尿病等方面的信息。
公务员体检标准血常规
公务员体检标准血常规公务员体检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而血常规作为体检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候选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公务员体检标准血常规的相关内容。
血常规是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检查。
在公务员体检中,血常规通常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贫血情况、免疫功能、出血倾向等重要信息,对于评估候选人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
首先,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红细胞是携氧的重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出人体供氧能力的强弱。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在4.0-5.5×10^12/L之间,如果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会出现贫血等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其次,血红蛋白浓度是血常规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物质,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之间,如果血红蛋白浓度偏低,也会导致贫血等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常规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免疫功能。
而血小板则是人体止血的重要因素,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出血倾向。
这两项指标的正常范围分别在4.0-10.0×10^9/L和100-300×10^9/L之间,如果偏离正常范围,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止血能力。
最后,红细胞压积是血常规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红细胞压积可以反映出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压积在35%-50%之间。
如果红细胞压积偏低,可能会出现贫血等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血常规作为公务员体检中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候选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希望候选人在体检前能够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体检顺利通过。
血常规异常影响公务员入职吗,治疗方法
血常规异常影响公务员入职吗,治疗方法血常规异常影响公务员入职吗?在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时,身体健康是一个必备条件。
血常规是针对人体血液的常规检查指标,其主要目的是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成分,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健康状况。
如果血常规出现异常,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一定弊端,这会影响到公务员入职。
可以说,血常规异常对公务员入职会有影响。
在很多机关单位的体检标准中,血常规指标是必须要检查的。
如果血常规指标存在异常,则可能会导致公务员招录失败。
特别是对于那些招录体检要求高的职业,该异常指标可能成为淘汰或否决的理由。
治疗方法如果血常规指标异常,我们应该尽快寻找对应的治疗方法。
正常的血常规指标应是在生理标准范围内,不同的指标对应不同的情况,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同时采取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来改善身体状态。
注意事项在治疗血常规异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对医生:查找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好的医生对诊疗有一定经验,可以帮助有效解决问题。
需要选择权威的医院和合格的医生,而不是随便找医生或者自行买药来治疗。
2.遵医嘱: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治疗。
一些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可能并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治愈的,需要持续服药或者加强监测。
3.注意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健康。
4.定期检查: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容易复发或者反复发作,定期进行复查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血常规对于公务员入职是有影响的。
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应该及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指标,恢复身体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入职公务员的身体要求。
新生儿血常规贫血看哪个指标,治疗方法新生儿血常规中贫血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浓度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平均含量,红细胞计数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压过高引起的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症状的原因;
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
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高血压加重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功能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容易造成血管出血、血栓;还可形成动脉瘤,一旦血压骤升,血管瘤破裂即有生命危险。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血压偏高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
血压过低引起的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称为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慢性低血压,其病因很多,也很复杂,而且许多原因还不清楚,根据其临床发病情况一般可分为: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
②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血压突然下降而出现恶心、眼发黑、心悸、短暂意识丧失,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或见于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③进餐
后低血压:主要见于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神经反射减弱,对血压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能力下降所致。
④排尿性晕厥:主要见于男性,夜间小便时突然晕倒。
⑤药物性低血压:服用降压药、利尿药、抗精神抑郁药等。
临床表现:病情轻者可没有任何症状,或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记忆减退、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憋气,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长期低血压的危害:长期低血压可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减退,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使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
另外会导致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
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脑梗塞和心脏梗塞。
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者,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导致被迫长期卧床不起,另外长期低血压也可诱发心肌缺血等。
二到三:红细胞值过高:
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红细胞值与血红蛋白过低: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
成年男性Hb小于120克/升(女性小于110克/升)为贫血。
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
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RBC 与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
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
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四:注:红细胞积压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
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五: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
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