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原理。

一、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物质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而且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引起的。

在物质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物质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人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的重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的方向。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导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意味着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创造或消灭物质,而只能在尊重物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物质。

意识范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重要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的漫长过程。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还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他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实践,人类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联系范畴反映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度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2.世界的物质统⼀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然界的物质性与⼈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意识是⼈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

2.对⽴统⼀规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盾的含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 个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四种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
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认识的本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论
认识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起源: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私有制为基础的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②
形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 纸币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实质
展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新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发展趋势
8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 代表人物、贡献、局限性
7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 特征: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由调节
形成: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 垄断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最根本特征:垄断统治、金融资本、资本输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作者陈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论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一、辩证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复习:马哲理论框架及重点原理

政治复习:马哲理论框架及重点原理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地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地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地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地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地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等七大理论.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地说明.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对立.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地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锐利武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地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地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方式;()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意识地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地原理,是唯物论,是党地思想路线地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地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地关系及对运动所持地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第二,在实践观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地主客体地关系特别是对主体地能动性地正确认识;二是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地关系,即如何认识人类改造世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人和自然地和谐问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意识观是本学科地命题重点之一.其侧重考查意识地本质、能动作用及旧哲学对此所持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地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物质和意识地辩证关系原理,分别考查物质和意识地区别和联系.第五,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世界地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本讲回答了“世界怎么样”地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地联系和发展地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地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地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普遍联系地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地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地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度地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地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地实际问题;()矛盾地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地综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发展地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以上第、、、原理地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地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四、第四讲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地本质和过程)本讲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地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地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地问题.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认识地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实践和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辩证过程地原理.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原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地作用原理.真理地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地辩证关系原理.检验真理标准地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真理和价值地辩证关系原理五、第五讲历史唯物论本讲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地主要内容.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地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地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地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地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地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地和谐发展原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原理.社会地实践本质原理.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地有机体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地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地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地创造者.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主要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基本矛盾地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地依据及意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地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动力原理.交往理论.科学技术地两重效应.历史观和党地群众观地统一。

政治理论知识应知应会

政治理论知识应知应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第一节绪论一、哲学的含义(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可区分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最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最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专题复习专题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八个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马克思在思辨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与哲学相关的观点和理论。

其基本观点和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是基本的、根本的客观存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是指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相互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论是依据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和斗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的先进阶级,可以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四、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唯一的客观的认识来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

这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的思想、文化、自由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观点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人类认识、阶级斗争、实践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当代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加快推进着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论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论中认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中理解世界的本质,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中认识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中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很多学员极易混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四大概念。

考研专家为广大学员进行这一部分复习策略的讲解。

第一,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辨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

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了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从而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框架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框架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框架当今我国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

解读马克思哲学,关键要确立一个接近于马克思哲学本来面目的较为合理的解读框架。

可以确立这样的框架: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三种形态: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由哲学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内容、表述形式、涉指主体和运思方式所呈现出的哲学形象。

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大众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以大众哲学形象出现的,是为大众立言的;马克思又是一位以学术支撑思想的理论哲学家,他建立了作为解释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还是一位从哲学上言说政治、从政治上谈论哲学的政治哲学家,他的哲学还是以政治形象出现的,即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

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其核心和特点,马克思在研究和阐释哲学时也各有侧重,但也具有内在统一性,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马克思开始其哲学活动,最关注的就是人民大众的生存处境与发展命运,期望建立一种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为大众立言、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头脑”或“精神武器”的大众形态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必须通过分析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通过分析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建立起来,这就需要从哲学上系统研究问题,并建立起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理形态的哲学;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还必须建立一个能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且用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使这个政党组织和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需要确立起政治形态的哲学,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勾勒出马克思哲学的完整图景。

运用“三形态”的解读框架,既可以解读马克思哲学,也可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三种形态呈现出不同演变,也出现了一定的分离:政治形态不断强化;学理形态虽然为政治形态服务,但没有获得真正的完整和独立;且政治形态和学理形态一定程度上疏离大众,未真正赢得大众的认同,即大众形态未真正确立起来),还可以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即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断得到倡导,但没有真正实现;在当今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日趋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突出;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要进一步赢得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

狭义的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广义的来说既包含创始人的理论奠基,又包含了继任者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有苏联理论体系、中国理论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

要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一般书本的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况马哲的具体内容,即从传统哲学理论框架下,来总结马哲回答了那些哲学问题?由此可以大致总结成五个方面来解读。

如果是考试的话,请按照书本标准答案来记忆,如下观点为个人理解,仅供学习和交流,不能作为考试答案。

一、认识的本质(讨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理论,都是侧重于强调哲学原理的,也就是说重点是解释世界。

马克思将“实践”赋予极高的哲学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由此引发了哲学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讨论。

旧的哲学体现中,并非没有“实践”这个概念,只是理论占据主导,实践占据从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后,将二者关系替换过来,他们自称共产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去理解,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这个主题方面去理解。

简单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主客观的对立关系,又是在实践条件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世界的本质(讨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部的哲学都力图揭示世界的本质的秘密,不同的体系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

哲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后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而再地宣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由于马哲原理一方面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又可以被新的科学所论证。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其核心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以下将对其进行分述: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一切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基本世界。

唯物史观透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驱动的推进。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动力。

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基于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形成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泉。

2.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哲学的第二个核心理论,它指出人类社会一直处于阶级斗争的状态中。

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抗和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消灭的漫长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终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认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样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在物质世界中,一切都是永恒流变的,一切都包含着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因素。

4.历史唯物主义考究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决定其他上层建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5.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指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得到劳动所得。

马克思企图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制度。

这个学说是马克思哲学的组成部分,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思想。

总之,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理性逻辑,是世界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其核心,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制度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哲框架

马哲框架

一、哲学的含义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派别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哲学史发展基本线索)辩证法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条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2、3。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四大优秀理论成果。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唯心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旧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规律的特点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界1、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论社会二、意识2、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3、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表现实现条件途径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2)、(3)、(4)1、世界物质统一性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三、世界物质的统一性于物质性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世界的普遍联系2、普遍联系与系统论一、唯物辩证法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的总特征世界的永恒发展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对立统一规律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质、量、度的含义及其意义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和质变及相互关系1、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二、唯物辩证法2、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规律3、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4、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a)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字句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极,丧失斗志。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起阻碍作用。

b)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a)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b)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即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a)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b)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

a)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尤其适用的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c)新增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

a)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方法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b)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B.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a)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客观性。

b)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意识。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条件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b)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

a)原理内容: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体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a)原理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a)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b)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避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b)方法论: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果断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c)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中求成和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

a)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促进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防止向不利方向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a)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a)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b)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他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方法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即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同时,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把握关键。

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a)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