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好的故事》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好的故事》是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25课,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节选自《野草》,《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摆脱黑暗,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称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由于本课是一篇散文诗,大都是短句,也没有故事情节,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感,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讲授对象是二堡乡中学六(3)班学生,也是我这学期的学生,我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够做到自觉预习,自行解决预习中的困难,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做本课导学案的预习内容,以及本课的生字词,如此我就不需在生字词上多花时间,因此设计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2.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谈话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你的梦里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梦——《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课的目标)三、检测预习、展示交流1.教师通过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教师简介鲁迅的作品,提示易错生字,解释词语意思,展示图片。
(1)教师提示学生“鲁迅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提示学生在读课文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跳过,不停读,不回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通读全文,概括每部分段意。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综、仆"等5个生字,读读记记“澄澈、困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梦境般的场景和美好的境界。
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鲁迅。
2、收集梦境般的画面或片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板书:好的故事),齐读课题。
2、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几乎还是封建社会。
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理解中的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如此渴望出现“好的故事"?3、让我们一起走入这好的故事当中,去感受那梦境般的境界,去体会鲁迅先生那忧国忧民的心吧!4、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开展学习。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轻声读,可以默读;同时用笔在书中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字词。
2、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故事中讲到了哪些人和事?(2)作者在梦中看到了哪些美丽、幽雅、有趣的事?又看到了哪些不好的事?(3)故事中“好的故事”好在哪里?你对“好的故事"有什么看法?3、交流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集体正音。
订正后齐读词语:洒满银滩青天下马匹织女伏织着游牧摇荡美妙幽雅趣味荡漾澄澈困顿呈现在心都络驿不绝各以自己所有以及所无的一切全盘奉献给公家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全都不同凡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讨苦吃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耳目一新如见雪来岁月不惊素昧平生千山万水人海茫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半途而废舍本逐末日以继夜积劳成疾无独有偶天衣无缝不可或缺不堪设想一文不名于心不安面面相觑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十全十美井井有条喜上眉梢如虎添翼(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正字、正句。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六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途径,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思考想象,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初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紧扣中心词“美丽、幽雅、有趣",聚焦“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灵动美和色彩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好的故事”是梦境。
教学难点: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鲁迅内心的苦闷、孤独、惶惑与寂寞,感悟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内心仍充满希望和寄托的心境,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1.复习回顾,导出新课。
师:前面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课文《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同时我们也仿佛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篇鲁迅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叫做——好的故事(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疏通词句。
师:这是一篇散文诗。
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时,可以跳过。
那么,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呢?或者说哪些词语你不理解呢?交流反馈,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内容详见课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后交流:“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一个怎样的梦境?(美丽,优雅,有趣)3.梳理内容结构。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呢?其余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板书:现实————梦境————现实(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昏沉的夜)二、品读:感受梦境,体会美好1.“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那么,从哪些词句能够感受到这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呢?请细细品读3-9自然段,写写批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第26课《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并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
理解掌握“繁响、伽蓝、打桨、底子、泼剌奔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课文的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很多处写到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的情景,可见鲁迅的故乡情结也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我们来品味的这篇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认识作者:鲁迅4.了解写作背景字词梳理: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马+聚=骤毛+=毡扌+郑=掷阝+走=陡肖+刂=削换一换:搁-阁+丁=打综-宗+屯=纯凝-疑+马=冯萍-泙+洛=落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1)指导写字: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重点指导“搁、综、澄、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的书搁:左边是“扌”要小,右边是“阁"要紧凑。
综:左窄右宽,“宗”中的“示"要舒展。
澄:“氵”要小,“登"的最后一笔横不易要过长。
萍:“艹”要舒展,不宜太大,“泙"要紧凑。
藻:上小下大,“澡”要舒展,稍大一些。
漾:左窄右宽,右部中的“永"要舒展。
焰:“火”要小,最有一笔变为点。
削:“肖"要紧凑,“刂”不易过大。
瞬“目"要小,“舜”要写得饱满,紧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浮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份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夸姣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预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1《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份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励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取乌柏伽蓝瘦削蓦地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柏,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夸姣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
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
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4篇
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
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
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
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易读错字:“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
“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不要误读作xio。
易写错字:“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3篇教学设计二泉池畔,面对这淙淙的流水声,双目失明的阿炳思潮起伏、思绪万千。
请问,他想到了什么?生1: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
师:是的,师父曾经跟他说过这样的话——生1:(朗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生2: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板书“坎坷”)请为“坎坷”换词语。
生3:苦难。
生4:痛苦。
生5:穷困。
生6:屈辱。
生7:悲惨。
生8:可怜。
师:(对以上词语一一板书)同学们,他的苦难、痛苦,他的穷困、屈辱,他的悲惨、可怜,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默读课文,寻找有关词句。
)师:谁来读读你的发现,生1:(朗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巳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巳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师:这段文字当中,有阿炳的苦难和痛苦吗?生:(齐答)有!师:有阿炳的穷困和屈辱吗?生:(齐答)有!师:有阿炳的.可怜和悲惨吗?生:(齐答)有!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生:(闭眼听老师的朗读。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
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
但是,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朦胧、预告、昏沉的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感受梦境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感受梦境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梦境图片、鲁迅生平简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做过美好的梦吗?梦中都有哪些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好的故事》就是鲁迅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2.揭示课题,板书:《好的故事》。
3.提问:从课题中你能猜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叫“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课文主要描写了梦境中的美好事物”,也可能会说“鲁迅通过梦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梦境中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梦境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以下是一个示例:(1)引导学生抓住“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等词语,体会梦境中美好事物的丰富多样。
教师随即板书:美好事物的丰富多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等描写,体会梦境中平凡事物的美好。
教师随即板书:平凡事物的美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等描写,体会梦境中动态事物的生动美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读通难读的句子。
3.观察易错部件,会写本课难写的“漾、瞬、骤”等生字,会写本课的词语。
4.抓住关键句,理解“好的故事”是梦境,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鲁迅走进了《故乡》,请说一说,你对鲁迅的了解?相机评价:今天要学的课文《好的故事》,选自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师:老师也带来了关于鲁迅的介绍,先来读一读,说说你对鲁迅的哪部分信息感兴趣?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鲁迅,认识鲁迅,了解鲁迅。
齐读课题。
鲁迅的文章比较生涩,《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诗,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在理解上更有难度,遇到难懂的文章,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难理解的词、难读的句子、难写的字,简称为“三最”。
活动一:用方法,理解词一、学生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有“石油、鞭爆”“膝髁”“四近”“乌桕”“伽蓝”……等不理解的词语。
二、明确要弄懂的词语。
不理解的词语有很多,我们不必全都弄懂,有一些对于课文理解有帮助的词语我们是一定要弄懂的。
(出示词语)三、回顾理解方法回顾在五年级下册古典文学名著单元学过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四、总结运用理解方法方法一:联系上下文1.再读课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活动一)2.一个小组上台汇报,说明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
3.总结读词。
4.师:用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大概意思的词语,可以借助图片理解。
方法二:借助注释师:剩下的词语还能用什么方法理解?(石油山阴道蒙胧泼辣奔迸)借助注释理解石油、山阴道。
方法三:借助工具书还有一些词语用上这些方法还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学习。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 13 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 15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能抓住重点段落,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好的故事》。
那作者笔下的这个好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云锦”“错综”“萍藻”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介绍环境,引出梦境。
第二部分(第 3-9 自然段):具体描绘“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 10-12 自然段):回到现实,表达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四)精读课文,感受“好的故事”1、自由朗读第 3-9 自然段,思考:作者描绘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美丽:文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如“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些景象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图。
(2)幽雅:“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小学教案设计《好的故事》
小学教案设计《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二、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
这篇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景象,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用词丰富且富有诗意,句子结构复杂多变,意象众多且深邃。
三、核心素养目标1. 文化自信- 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国文学文化的自信。
- 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2. 语言运用- 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如“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等,提高学生的语言素材储备。
-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复杂句式和富有诗意的词语进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中复杂意象的理解能力,如“好的故事”这一整体意象以及文中诸多碎片化的小意象,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 通过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如从昏沉的现实到美好的梦境再到回到现实的失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4. 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如“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培养审美情趣。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以及众多意象的内涵。
例如文中的“好的故事”象征着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像“乌桕、新禾、野花”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世界。
六年级语文下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3.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任务。
3.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好的故事》的情节和人物,那么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感悟呢?”
2.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选择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并写下阅读心得。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巩固所学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结合《好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自己喜爱的人物画一幅肖像画,并在旁边配上对该人物的描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师提醒: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确保作业质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事称为“好的故事”?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好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好的故事》丨人教(部编版)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词语1.字音:瘦削瞬间骤然凌乱陡然蓦然2.读7段中罗列事物的句子,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3.字形:骤瞬凝萍藻二、整体感知内容1.跳读1——2段要求:如果遇到障碍,不管它,直接跳过去。
坐在这样的夜里,你觉得他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沉闷沉重师说:昏沉的夜2.快速地看3——10段要求:遇到困难跳过去,关注第一感觉。
生:发生了变化,由昏暗的夜变得比较美好,遇到了很好的事情。
3.快速看最后三个段问题: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生:又变成了昏沉的夜,回到现实当中。
老师总结:从昏沉的夜到美好的事物,再到昏沉的夜,我们只用了第一感觉。
当我们遇上困难的文字,我们不妨连滚带爬地跳读。
三、理解难懂的词语1.自由猜词语意思。
2.指名猜①膝髁鞭爆鞭爆的繁响四近倒影并复联系上下文。
②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
借助注释。
③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
组个词语。
④伽蓝:寺庙夏云头:夏天的云泼辣: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
部编六上语文《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好的故事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二)采用跳读法理清文章结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三)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品析关键语句等方法,感受“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阅读散文诗集《野草》,搜集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借助资料,揭题导入1.指生说说通过之前的学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2.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
强调“好”,指导读“好的故事”;强调“故事”,指导读“好的故事”。
3.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词理脉1.过渡。
这篇课文写于1925年,正是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有些不一样。
(出示初读要求)2.理解词语,梳理方法。
(1)交流反馈:在读课文时,你跳过了哪些不理解的词语?(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随机梳理解词方法。
(出示归纳)3.梳理文章结构。
(1)引导交流。
文中的“好的故事”指什么?(2)教师梳理并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三)聚焦第五自然段,感受梦境的美好1.过渡。
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具体体现在哪里?圈圈画画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写上批注。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2.预设一:景物美。
(出示句子)(1)圈出描写景物的词语。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受到看似无序的、凌乱的景物描写,其实也有巧妙之处的)(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3.预设二:变化美。
(出示句子)(1)圈出表示变化的词语。
(2)发现变化的规律。
(通过交流,感知“解散一摇动一扩大一融和一退缩一复原”这是一个动态往复的变化过程)(3)借助手势的变化,读出动态变化美。
4.预设三:色彩美。
(出示句子)(1)理解词语。
说说对“水银色焰”的理解,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2)指名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
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
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3.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
4.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
他很孤独,很寂寞。
)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
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
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
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二)7.妈妈睡了人教(部编版)
7、妈妈睡了
附:板书设计
妈妈睡着了
7、妈妈睡了
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