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8页例1

【课程标准陈述】

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奥运会金牌数的情境,会找条件,能提出与减法有关问题,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

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知道差的

个位是0时,要用“0”占位,感受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3.通过巩固练习,能比较熟练地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学习重点】

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

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

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奥运金牌榜”情境图,在美国和俄罗斯所得金牌数的比较中引出减法算式,来评价

学习目标1。

2.通过摆一摆,直观的学具操作,观看直观图的笔算过程,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来评价学

习目标2。

3.通过“做一做”观看直观图写竖式计算和用竖式计算的练习,巩固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来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评价目标1)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动会吗?(知道!)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我们中国曾经申办过一次,大家想不想

看当时的情境?(出示图片)

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五名。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通过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各组选题,尝试列式(36—23=)

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预设:

a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

b可能会有学生竖式计算。

重点研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用竖式怎样算呢?拿出数位板用圆片摆一摆,再列式。学生展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13。尝试列竖式。)

个位和十位上的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个位上的圆片代表几个一,十位上的圆片代表

几个十)

在个位划去两个圆片、十位划去三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划去23,剩下13)

根据列出的竖式全班交流竖式怎么写?

谁跟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先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列算式要注意什么?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②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③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先想一下减法的竖式怎样写?(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

在竖式上写出答案后不要忘记再把答案写到横式里。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想:个位上得几?怎样写?(个位相减得0,结果的个位写0)

十位上得几?怎么办?(十位相减得0,结果的十位不写0)

四、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猴子摘了65个桃子,送给小猴子23个后,

还剩下几个桃子?应该如何列算式计算?我们帮帮他们!注意要写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全班交流。

(我知道了减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

(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减起)

(我还知道个位相减得零,结果个位上写零;十位相减得零,结果的十位不写零)

大家的收获可真多,希望我们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不仅可以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上,还要用它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目标检测】

1.笔算。

2.看看蝴蝶下边藏着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南城县第一小学余丽娜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6至17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笔算两位数加法之后,是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的多位数减法作铺垫。第一课时安排的是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的顺序:从个位减起。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设计理念: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教数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力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做数学。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3、用数学。生活是数学的土壤。数学教学要回归本色,就是要让学生用明亮的眼睛看生活,把深刻的数学与平实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的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教材主题图,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20以内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20以内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 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1)搭积木(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1、2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喜欢) 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3=13 13+2=15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蓝灵鼠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 ②后来它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3+2=15 2.出示图3。 师:现在蓝灵鼠又在玩积木了,说说这次它是怎样摆弄的。 生:它从15块积木中拿走了两块。 师:观察得的很仔细,刚才图中是向下的箭号表示加上,现在箭号向上就表示拿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15—3 师:怎样计算15—3呢? 生:先用5—3=2,再10+2=12。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说说,也可以同桌之间互说,加深算理。 3.出示图4。先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填空,后集体反馈。 生1:现在又拿走了2块,拿只剩左边的1摞正好是10块,所以12-2=10。 生2:12可以分成10和2,所以12—2就等于10。 4.观察比较。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①小组合作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8页例1 【课程标准陈述】 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奥运会金牌数的情境,会找条件,能提出与减法有关问题,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 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知道差的 个位是0时,要用“0”占位,感受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3.通过巩固练习,能比较熟练地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学习重点】 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 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 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奥运金牌榜”情境图,在美国和俄罗斯所得金牌数的比较中引出减法算式,来评价 学习目标1。 2.通过摆一摆,直观的学具操作,观看直观图的笔算过程,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来评价学 习目标2。 3.通过“做一做”观看直观图写竖式计算和用竖式计算的练习,巩固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来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评价目标1)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动会吗?(知道!)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我们中国曾经申办过一次,大家想不想 看当时的情境?(出示图片) 这

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五名。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通过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各组选题,尝试列式(36—23=) 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预设: a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 b可能会有学生竖式计算。 重点研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用竖式怎样算呢?拿出数位板用圆片摆一摆,再列式。学生展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13。尝试列竖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不退位减法》教案

《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18= 63+17= 15-4= 29-7=(二)笔算 32+16= 24+66= 44+37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36-23= 德国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36-16=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51-36= 中国和俄罗斯相差多少枚金牌?51-23=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对比中,发现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 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备课人】刘淑娟【课时】第一课时【课程阶段性目标】: 1.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 【预设良好习惯养成】: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课件形象教学 2.小棒和计数器的直观教学 3.多种游戏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难点:熟练说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游戏,教案 【前置性学习设计】3+4= 2+5= 3+6= 4+3= 8+1= 6+2= 5+4= 5+3= 2+3= 4+2= 【学习活动方案】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生:1、摆小棒?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

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设计意图]:用摆小棒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加深理解,深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计数器?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摆弄计数器的方式来计算,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实践操作,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化解成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吸收。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摆小棒计算?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不退位减法教案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材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 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 与他人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 是啊,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有许多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奥运会,他们为了能在奥运的赛场上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而拼搏着……这就是第29届奥运会的金牌榜。 二、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1、师:同学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5名。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生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生3:英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 生4: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 2、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呀!你们都很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 想知道小精灵聪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吗? 3、出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生列式:36-23= 4、观察所列算式,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好吗? 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谁想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回答:摆小棒、用计数器、列竖式。 7、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