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难度与区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4 z
转换为:平均数为13,标准差为4的标准分数 目的:消除负数,便于计算 转换之后可用所得的Δ值计算整个测验中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四、难度对测验的影响 难度对测验分数分布的影响 过易、过难会造成测验分数偏离正态分布,使测验分数离散程 度变小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
一、区分度的概念

区分度是测验对被试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是测验项目分析的重要内容 是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通常用D表示,取值范围为+1.00至-1.00 D越高时,试题的质量越好 D为正时,试题积极区分

高分组通过率高,低分组通过率低 高分组通过率低,低分组通过率高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
难度与区分度
2005-11-21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一、难度的含义

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刻画被试作答一个题目所遇到的困难程度的量数,叫做题目的难度系数, 用符号 P表示 在教育测量中,P=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二、难度的计算
源自文库
客观试题(二分法记分): P=R/N R:答对该题的人数;N: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对选择题的解答,因被试可猜测,故需对难度系数加以校正
二列相关计算区分度
测验总分与项目分数均为连
续变量,其中一个被人为地 分成两个类别,
X p X q pq rb St Y
生 总 作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公式的说明: p为二分变量中某一类别在全 部变量中所占的比例,q为另 一类别所占的比例(q=1-p) St为全部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Y表示正态曲线下与P相对应 的纵线高度。

我们能说: 我们不能说:


如何进行差异比较?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三、难度的转换
难度指出的仅仅是题目的相对难度,不能客
观地指出题目难度之间差异大小 一般情况下,测验分数呈正态分布 利用正态分布表,可将P转换成具有相等单位 的等距变量
补充:量表的类型
测量:按照一定规则对事物的属性进行量的规定,即:按照法则给事物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二、难度的计算 主观题的平均数法
X P W


主观题的极端分组法 公式: X
P
H

步骤 按测验总分依次排序,确定比例各为 25%的高分组和低分组 为高分组、低分组分别编制每题得分的分析表(试题分析表) 用上述难度公式计算难度值
X L (2 NL) 2 N ( H L)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L 公式的含义: P H XH:高分组所得总分; 2 N ( H L) XL:低分组所得总分;H:该题最高分;L:该题最低分;N: 考生总人数的25% 例: 100名学生参加论文式测验,按高、低分各占总人数的 25%分 组,其中第6题的得分统计表如下所示。求该题目的难度。
kP 1 CP k 1

CP:校正后的难度值;P:实际得到的通过率;K:选项数目
例:某次测验中,20个学生中有15人答对了某一选择题,分别计算此题有
四个选项、三个选项、两个选项时的难度值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二、难度的计算 客观题的极端分组法 根据测验分数按高低排序,用两个极端组(高分、低分)在 某项目上的平均通过率表示项目的难度
X f 10 8 6 fx 100 64 42 低分组 X 10 8 7 f 0 5 8 fx 0 40 56 高分组
X X (2 NL)
试 题 分 析 表
10 8 7
5
4
1
0
5
0
5
4
2
10
10
40
问题:
有3道试题(A、B、C),它们的难度P值分别为
0.85、 0.75 、0.65,试比较这三道题目的难度差异 情况。
另一类数据 Ⅰ 一类 数据 合计 Ⅰ Ⅱ A C A+C Ⅱ B D B+D
合计 A+B C+D N
Ф相关法计算区分度
例:45名学生考取大学的人数和在某题上通过的人数由下
表所示。若以升学为效标,此题对学生是否有区分能力?
考取 未考取
通过
未通过
13 5
7
20
检验计算出的rФ值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还需将rФ值
平均数上下各一个标准差的范围分别包含了全部人数的34%
若某项目有84%的学生通过,这道题的难度在平均数以下一
个标准差的位臵,由0.84-0.50=0.34去查Z值,Z=-1σ 若一个项目的难度位0.16,则这个项目的难度在平均数以上 一个标准差的位臵,由0.50-0.16=0.34去查Z值,Z=σ 若某个项目有50%的学生通过,这个项目的难度落在下图0 的位臵上
题号 1 2
P 0.65 0.55
难度Z值 -0.385 -0.125
难度差异 - 0.26
3
0.45
0.125
0.25
两个项目之间的P值之差相等,但Z值之差不等 将P值转换为Z值之后,它们之间的单位相等,可以比较差异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三、难度的转换 Z分数向Δ分数的转换:
试 题 分 析 表
12 10
8
6 4
4
3 2
32
18 8
8
6 4
6
5 10
48
30 40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
三、区分度计算方法 相关法 考虑中间数据 以项目分数与效标分数的相关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 (效标分数不易得到时,以测验总分代替) 相关越高,区分能力越好 具体方法:
80 75 76 73 46 39 40 41 合 合 合 合
Ф相关法计算区分度
测验的两个变量都是二分变量,可用计算Φ相关系数来表示
某项目的区分度 以测验总分划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的被试在某一题目上通 过、未通过的人数列成四格表来计算
AD BC r A BC D A C B D
转换成χ2值,再进行χ2检验。
Nr
2
2
练习:
20名学生的期末成绩如下表,为考查第一题是否有
区分能力,将该题用二分法记分,答对记1分,答错 记0分。试计算该题的区分度。
生 总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6 90 54 89 50 44 43 28 75 82 60 70 75 81 70 80 76 77 79 50 1 1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r
X p Xq S
pq
况如下表。计算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生 总 题
1 86 1 2 52 0 3 94 0 4 72 1 5 65 1 6 22 0 7 76 0 8 83 1 9 80 1 10 75 1 11 76 1 12 73 0 13 62 1 14 91 1 15 47 0 16 74 1 17 81 1 18 88 0 19 62 0 20 58 0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
例:100名考生参加主观性试题测验,按高、低分各占人数
的25%分组,其中第四题试题分析表如下所示,求该题目的 区分度。 XH XL D N ( H L)
X f 10 6 fx 120 60 低分组 X 12 10 f 0 4 fx 0 40 高分组
12
13 14 15 62 91 47 38 52 21 合 合 不
16 17 18 19 74 81 88 62 39 42 48 29 不 合 合 不
20 58 27 不
86 52 94 72 65 22 76 83 47 37 55 27 22 10 35 42 合 合 合 不 不 不 不 合
S S S 2S X SY
2 X 2 Y
2 D
Sx为全体被试在某道题目上得分的标准差;Sy为全体被试
总分的标准差;SD是由被试总分减去某题目得分而得到的新 变量的方差
点二列相关计算区分度
测验的一个变量是连续变量,另一个变量是二分变量时,
要用点二列相关系数表示某项目的区分度
公式的说明: p为答对某题人数占全体人数 pb 的比例 t q为答错此题人数所占全体人 数的比例 (q=1-p) St为全体考生的标准差 20个学生参加语文测验,总分与某一个选择题的得分情
积差相关法 点二列相关 二列相关 Φ相关
积差相关法计算区分度
非二分法记分的项目,可将题目得分与测验总分求积差相关
系数以得到题目的区分度
rxy
X X Y Y X X Y Y
i i 2 i i
2
积差相关的另一计算公式:
rxy

步骤:

PH PL P 2
按测验总分由高到低排序 从高分段向下选出全部试卷的27%作为高分组 从低分段向上选出全部试卷的27%作为低分组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项目难度值

例:100人参加某测验,高分组与低分组各取27人,其中第 一题高分组20人答对,低分组10人答对。这道题的难度系 数是多少?

只关心研究对象的顺序,不问津间距是否一致 如:合格与否、优良中差等
3. 等距量表

间距量表,在赋值时有相等的度量单位,采用相对零点,被测所对应的 测量值由明确的距离关系 原始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后推导出一种新的量表分数,此分数的“零
点”是一个相对零点
4. 比率量表 具有等距量表的一切性质,采用绝对零点。 针对总体而不是样本 不但能确定一个被测比另一个被测大(小)多少,而且还能得出其间的 倍数关系
四种量表的比较
量表 水平
名称量表
特性
文字表达
同一性 区分性
图示
功能

符号表达
断定: A=B或A≠B 分类、命名、 准考证号码; 符号化 男1女2;男 3 生喜欢11、男 生不喜欢 10…… 分等级、位 3 4 次、排列顺 序 学习成绩: 好=3 中=2 差=1 温度
1
2
等级量表
等级性、位 次性、大于 或小于
0.13% -3
2.14% -2
13.59% -1
34.13% 0
34.13% 1
13.59% 2
2.14% 3
0.13%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三、难度的转换 P向Z的转换 假定每个试题所要测量地潜在特质或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可将P值作为正态曲线下的概率面积,以此转换成Z分数 问题:三道题目的难度系数为0.65、 0.55 、0.45,比较其差 异。

XH XL 主观性试题区分度的计算公式: D N ( H L) 说明:
XH:高分组所得总分;XL:低分组所得总分;H:该题最高分;L:该 题最低分;N:考生人数(总人数的25%) 步骤: 按测验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别确定测验总分的25%、25%作为高低 分组;列出试题分析表;将数据带入以上公式加以计算

难度对测验鉴别力的影响 测验的主要功效是鉴别考生实际水平的高低 适宜难度可以加大考生得分的差异,从而提高测验的鉴别力 项目难度的适宜值为0.5左右时,测验得分的方差才可达最大值

难度与测验目的的关系 项目难度应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 常模参照评价:区分学生能力或成就的高低 标准参照评价:了解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掌握程度

D为负时,试题消极区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
二、区分度计算方法

极端分组法

客观性试题区分度的计算公式: D=PH-PL
按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序 确定测验总分最高的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最低的27%的被试为低分组 分别求出这两组被试通过试题的百分比 将算得的有关数据带入上公式
断定: A>B A=B A<B 确定 (A-B)+ (B-C)= A-C 设A=KB, B=lC,则A 0 =KlC成立
1 2
等距量表
单位相等 有人定参照 点,无绝对 零点 有绝对零点
1 2 3 4
求等距的度 数,决定差 异
比率量表
1 2
从绝对零点 3 4 开始求等距 的度数、决 定比率
体重 身高
正态分布的特征
指派数字 1. 名称量表


类别量表,最低层次的量表,用于分类,表示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性质
用数字表示每一个研究个体:学号、准考证号 用数字代表事物的类别:“1”、“0”表示“好”、“坏”
2.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

也称位次量表,根据事物的特性和设定的法则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同类 客体中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