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新时期境外宗教渗透及其对策思考
新时期境外宗教渗透及其对策思考新时期境外宗教渗透及其对策思考摘要:新时期境外势力对我国实施宗教渗透具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因素。
境外宗教渗透主体主要源于西方大国、梵蒂冈及伊斯兰激进势力,渗透渠道和手段层出不穷。
境外宗教渗透挑战“三自”原则,侵害意识形态安全,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干扰中外友好交往,多方侵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目标和基础。
应该从宗教政策、办好教会、依法管理、舆论导向、统一战线的国际化等方面强化措施,有效抵御外来渗透,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宗教文化多元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意识。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建立了与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我国宗教事业健康发展,宗教界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对外友好的重要力量。
新时期,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手段层出不穷,这种趋势日益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境外宗教渗透的背景、手段、特点及其实质和危害,探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政策措施,对于宗教工作和统战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境外宗教渗透的背景分析(一)宗教的复兴及其普世化、世俗化、现代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多元化日益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宗教包括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都在复兴。
这种复兴不仅表现在教徒的绝对人数的增加,教派组织层出不穷,宗教思想、信仰日益深入人心,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宗教的普世化、宗教内部的国际联合日益深化。
在现代科技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推动下,各大宗教呈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个人的发展趋势。
“世界宗教已经培育了具有巨大权力和资源的宗教精英和政治精英”,凭借其巨大的动员能力和跨文化认同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在西方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潮流中,境外宗教对我国宗教的影响和渗透势所难免。
(二)宗教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的扩张当代宗教纷纷与政治结缘,成为一种解释政治生活、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当前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外部势力渗透等挑战。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势在必行。
本研究将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面临的挑战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旨在为加强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当前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以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 探讨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述其重要性;3. 分析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4. 提出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为政府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5. 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对政策制定的建议,促进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全面提升。
1.3 研究意义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保障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中,有着众多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而著称。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地区也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文化的碰撞。
边疆民族地区多样的民族群体以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和矛盾。
这种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
2. 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些地区受到了邻国或国际势力的影响,导致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这种地缘政治的影响使得当地的民族地区面临着来自外部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
3. 发展落后导致的意识形态滞后。
部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这也给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宣传教育。
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础。
通过加强对当地人民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当地群众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增强对错误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
2. 文化交流。
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文化的交融,减少文化冲突,从而提高当地意识形态安全水平。
3. 加强意识形态监管。
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活动进行严格监管,禁止那些可能对当地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危害的活动。
4. 提高对外开放的意识形态安全水平。
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来自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的防范和应对,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水平。
5. 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
只有通过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
1. 保障国家安全稳定。
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安全的保障水平。
跨境民族宗教背景下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流 意识形 态安 全的途径 。 跨境 民族宗教 交往 的特 点
、
要有 国家主 流意 识形 态采 维护边 疆 民族地 区的 思想稳 定 , 摒除 意识 形态 混乱 状 态 , 以正 确 的指 导思 想 , 来引 导边 疆 民族 地 区广 大 少数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不 断发展 , 边 境贸 易随 之繁 荣 , 对 外经济 、 文 化 民族群 众参 与社 会实践 活 动 , 运 用好 国家意 识形 态做 好边 疆 民族地 交往 活动 日益增 多 , 跨境 民族 宗 教 交往 活动 也 臼益 密切 , 其 特点 主 区意 识形 态指 南 。另 一方 面 , 当 前 的跨境 民族 宗教 交流 活动 既包括
要体现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正常 的宗 教交 流 , 还 有 非法的宗 教 交流 活动 , 一 些境 外势 力有计 划 、
第一 , 跨 境 民族 宗教 交往 的 多元性 。首 先 , 这 一 多 元性 体现 在 有组 织地包 装 跨境 民族宗 教 , 利 用 宗教交 往大 力宣 传有异 于我 国国 宗教 种类 的 多元 性 , 如西 北 的多 个 跨境 民族 以 信仰 伊斯 兰 教为 主 , 家意识 形 态 的思 想 , 企 图 扰乱 边 疆民 族 地区 和谐 稳 定的 社会 局 面 , 藏族 信 仰藏 传佛 教 , 西 南的 傈僳 族 、 怒族、 景颇族、 拉 祜 族等 信仰 基 挑战 国家主流 意识形 态主导地 位 。 督教 或天 主教 , 德昂族、 傣 族等信 仰小 乘 佛教 。其次 , 跨境 民族 宗教 第二, 宗教 传播 途 径 影 响 国 家意 识 形 态的巩 固。首 先 , 境 外 组 的传教 方式 是多 元的 , 例如 , 利 用边疆 民族 地 区的边 境贸 易繁荣 , 往 织利 用跨境 民族 宗教从 事 一些违 反我 国法 律法规 的宗 教宣 传活 动 , 来 人 员交 流频 繁 的便 利 条件 , 深 入少 数 民族 居 住地 宣讲 教 义 , 投资 戴着 民族 宗 教交 流 活动 的面 具 , 暗地 里却 是 在进 行宗 教渗 透 活 动 , 设堂 , 传教 吸收 信徒 ; 在边 境线 附近 隆重 举办 宗教庆 典仪 式 , 宣扬其 打着 宗 教的 旗号 破 坏 民族 团结 和社 会稳 定 。通 过跨 境 民族 的 宗教 宗教 信仰 , 吸引边 境 民族 了 解 教义 入教 ; 派 遣人 员运 用 少 数 民族 语 交往 , 宗教 渗透 的方 式主要 有 : 为 了提高宗 教宣 传效 率 , 有 针对 性的 言、 文字, 发 放少 数 民族文 字 宣传 手册 , 有 针对 性的 宣传等 多 元传教 为 某一 少数 民族 进 行宗 教 宣传 , 利 用边 境少 数 民族 语 言说 教 , 用少 数 民族 文字 印发 宗 教宣 传材 料 , 印 发宗 教 典籍 , 利 用强 大 的宣 传力 方式 吸收信 徒 。 第二 , 跨 境 民族 宗教 交往 的广泛性 。首先 , 宗教信 仰在跨 境 民族 度 , 吸 收 信徒 入 教 ; 通 过收 买 或 派 遣人 员 入 境做 代 理 人 , 代 理 人在 中具 有普遍 性 , 由于边疆 地区跨 境 民族 众多 , 全 国边 境线 总长 2 1 0 0 0 境 内收 集 情报 , 传递 信 息给 境外 势 力 ; 在 边 境地 区 开展 大 型的 民族 多公 里 , 仅 在 云南省 4 0 6 0 公 里边境 线地 区就 分布 着有 l 6 个少 数 民 宗 教庆 典活 动 , 以 民族 宗教 交往 和 学术 交流 的 名义 , 宣 传境 外 宗教 族跨 境而 居 , 而 其宗 教信 仰也 不止 一种 , 边境 跨境 宗教 间交往 广泛 : 活 动动 向 , 传播 其宗 教教 义 , 进 行思 想渗 透 , 攻 击我 国宗 教政策 和现 其次 , 宗 教信 仰对跨 境 民族 的影响 具有 一定 的历 史过程 。正 如基 督 状 , 进行 反华政 治宣 传 , 给边 疆民族 地区 增添不 稳定 因素 , 煽动 民族 教 的传 入 , 早在 中 法战 争后 , 西 方 帝 国主义 国家最 终 通过 大 炮打 开 仇 恨 , 破 坏 民族 团结 和社 会 稳定 ; 从 边疆 民族 地 区部 分地 区 封 闭落 了 我 国的 西南 大 门 , 大 量 的基 督教 传 教士 涌入 西 南边 疆 地区 传教 , 后 为切 口, 炒 作 和放 大 贫 困 问题 , 大 肆 散 布 反华 言 论 , 并以 “ 经 济 对 少 数民 族展 开宗 教 教 育为 其殖 民统 治 做准 备 : 再次, 宗 教 信仰 已 援助 ”作 为诱饵 实施 的宗 教渗 透策 略 。其 次 , 跨 境 民族 地 区群 众对 深 入的 影响着 跨境 民族 生活 实践 的各 方面 , 由于 跨境 民族地 区宗 教 跨境 宗 教渗 透 的危 害性 认识 不足 , 反 宗 教渗 透 能力 薄 弱, 加 之 国家 派别 众多 , 信 众较 多 , 宗 教教 义已 深深嵌 入边 疆 民族思 维中 , 对其 生 对边境 地 区的宗 教活 动管 理存 在困难 , 既不 能压 制这 些 民间宗 教活 活 的万方面 面发挥 着巨大 影响 。 动, 也不 能 阻 止 民族 交 往 , 因此 , 在 某种 程 度 上 ,“ 宗教信仰自由”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教育。
边疆地区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各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的差异较大。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强调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
要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边疆地区面临来自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对外宣传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防止外部意识形态的影响。
要加强对极端思想的打击和防范。
极端思想在边疆地区往往容易滋生和传播,对社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管理和矛盾化解工作,打击和防范极端思想的传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治建设。
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源于法治建设不完善,群众对权益的保障感不强。
要加强边疆地区的司法体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确保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安全。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是当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宣传工作、打击和防范极端思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实现边疆地区的兴旺发达、民族团结和谐的目标。
我国构建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的几点探讨
我国构建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的几点探讨作者:林创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35期境外反华势力的宗教渗透,是以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思想和宣传活动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境外反动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正确认识抵御渗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扩大宣传教育,建立”反渗透”网络和机制,增强”反渗透”意识和抵御能力,规范国内的宗教活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特别注意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会辨别宗教与邪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决抵制宗教渗透。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境外反华势力的宗教渗透,是以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思想和宣传活动,这加剧了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矛盾和意识形态斗争。
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境外反动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洛透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正确认识抵御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扩大宣传教育,建立“反渗透”网络和机制,增强“反渗透”意识和抵御能力,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国内的宗教活动。
增加抵御渗透的投入,创造反渗透物质条件。
发展先进文化,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有效抵御国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活动。
一、我国宗教关系的现状与发展(一)我国宗教关系的现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信教人数的增加与宗教影响的扩大有其必然性。
宗教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才能深刻理解党关于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当代中国的政教关系,既不是“政教合一”,也不是“政教对立”,而是一种沿袭了历史传统的“政主教从”的“政教和谐”关系。
无论从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上,还是从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上,宗教信仰在中国都不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统一战线”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方式,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信仰上互相尊重的方式处理与宗教关系问题。
今天,我国宗教界致力于“政教和谐”关系的推进和加强。
政教和谐关系的构建和发展,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由于其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结构等特殊因素,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指通过教育、宣传、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管理,防范外来意识形态对边疆地区的渗透和影响。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关注历史和经济发展。
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边疆地区开始接触到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进行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经济发展也对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外来的商业活动可能会对边疆地区的文化产生冲击,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边疆地区群众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还可以通过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防范分裂分离势力的影响。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交流。
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边疆地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向外界展示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理解和认同。
也可以吸引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提高治理能力。
由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必须符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
需要加强对本地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交通、通信的便利化,境外宗教渗透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在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境外宗教势力对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境外宗教渗透的概念入手,探讨其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研究方向和建议。
境外宗教渗透的概念境外宗教渗透指的是境外宗教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如传教、资金援助、宣传等,渗透到本土宗教群体中,以达到影响和改变原有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乃至干扰国家政策和社会秩序的目的。
这种渗透往往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隐藏性强,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交通不便利等原因,这些地区也成为了附近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点目标。
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结果是,一些原本本土宗教信仰相对较弱的地域开始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改变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转而信仰境外宗教。
这种渗透现象严重影响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族团结的削弱。
影响和危害境外宗教渗透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以下影响和危害:1.扰乱宗教和谐: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会破坏原有的宗教和谐,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
2.破坏民族团结:境外宗教势力通过宗教渗透,容易打破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激化民族矛盾和分裂。
3.政治影响力:一些境外宗教势力通过渗透手段,借助宗教影响力获取政治影响力,对当地政权产生影响,威胁国家政治安全。
相关研究方向和建议为了应对境外宗教渗透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和建议:1.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境外宗教势力的传教方式、渗透路径和手段,以及对当地民众的影响程度和原因。
2.宗教教育和培训:加强当地居民对宗教知识和宗教信仰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宗教素质和信仰自觉性。
谈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第一篇:谈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2、谈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各族师生员工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进一步认清当前宗教向校园渗透面临的新情况,筑牢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思想防线,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精神,喀什师范学院党委决定利用两周时间,在全院师生员工中开展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教育活动。
我们学习了宗教向学校渗透的一些不良的影响,使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中学生,身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维护校园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
我们不仅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而且我们要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平统一上升到精神层面。
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只有一小戳分子,而维护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是我们整个民族,他们的阴谋不可能得逞。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保卫我们美丽的祖国。
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环境,而宗教与之相违背,不能让宗教以及宗教行为进入校园。
我们要抵制宗教进入校园,坚决不做与宗教相关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拥护党,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法宗教活动。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举全社会之力,培养和教育祖国的花朵,使他们成为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现代青年,是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长相永续的战略之举。
境外宗教渗透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
步注人本族民众的感情因素 , 成为族群政治动员的工具 , 成为族群的社会与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
分 ”③。宗教的这种强大凝聚力在现代传媒手段 的作用下给世界不 同国度 、民族 的共 同信仰者提供
了跨越时空的认 同力量 , 而这种力量足以给现代 民族 国家带来离散的危险 。其次 , 宗教往往和民族
问题纠缠在一起 。在新疆 的少数 民族群体中 ,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早 已渗人 民族心理结构中 成为深层 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 。正如英 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 ·霍布
① 南风窗 》 为 年第 期 。
② 《未来十年 中国将 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 《环球时报 》 《刃 年 月 日第 版 。 ③ 马戎 《民族社会学 — 社会学 的族群关系研究 》,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科 年 , 第 ④ 〔英 〕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 《民族 与民族 主义 》, 李金梅译 , 上海 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 , 页。
。新疆 现有 个 世居 民族 的大 多数群 众
多万 伊斯 兰教清真寺 由改 革开放之初 的
多座 发展 到现 在 的约
万座 , 教职人员由
多人增加到 万多人 ①。由于历史 与现 实 的原 因 , 新疆 与 中亚存 在
大量跨境 民族 。从 民族 、宗教方面看 , 当前生活在新疆境 内的维吾尔族与散居在 中亚 的维吾 尔族 同
宗教渗透对新疆 少数 民族 的中华 民族认 同带来威胁 少数 民族对 中华 民族 的认同是指各 少数 民族族群 与组成 国家的成员 身份对 中华 民族 的归属感 的 忠诚 , 是对 民族 多样性 和 民族统 一性 的认 同 。中国是一个多 民族 国家 , 它是在 中华 民族 发展演变漫 长的历 史过程 中逐渐形成 的 , 是在对统一 的中华 民族认 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 。新疆 各少数 民族对 本族群 的身份认 同与对 中华 民族认 同的协调统一 , 是保 障新疆稳定 、国家领土完整 、民族 团结 、增 强 民族凝 聚力与 向心力 的重要 因素 。但是 ,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煽动少数 民族的族群意识 , 如新 泛伊斯 兰主义宣称 “穆斯林 , 不论 其肤色 、语 言与 国籍 , 他们 是统一 的民族 , 将 从共 同的文 明遗 产 中获得思想 的源泉 ” 鼓 吹所谓 的 “宗教 和 民族是 同一 的 ”, 宣称 穆斯林 是一 个 民族 , 并公 卜叫 嚣 “我们伊斯 兰 民族会前进 , 会复兴 ”④。为 了进 一 步煽 动 民族情 绪 , 他 们还 提 出 “如果我 们 不 信仰伊斯兰教 的话 , 就会被 同化和消化掉 ”的反动 口号 。这些蛊 惑人心 的 号 和主张 , 对新疆 的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发布时间:2013-03-19 来源:毕业论文网摘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重点目标。
本文客观分析当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现状与特点,评价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与危害,结合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际,提出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宗教渗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方面内容。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之一,即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
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宗教宣扬西方价值理念,散布民族分裂言论,以宗教认同挑战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认同。
如果对宗教渗透防范不力,势必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如何有效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现状。
云南有26 个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种类全国最多、五大宗教俱全、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宗教关系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与云南为邻的东南亚国家,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
在云南4060 公里的边境线上,有16 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云南宗教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
历史上,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向云南传播的重要通道。
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经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而传至云南傣族地区的;缅甸八莫、密支那等地,一直是西方传教士向云南传播基督教的重镇;云南跨境民族因受边境线对面本民族同胞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的例子非常之多。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范文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篇一一、引言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整体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研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1. 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地理位置偏远、民族成分复杂、文化多元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独特性。
在边疆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 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些西方势力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试图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不良信息、谣言等容易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三、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内容1.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与特征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思想安全等方面。
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复杂性和敏感性。
2. 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民族政策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稳定、民族关系等。
3.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三是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四是加强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摘要:新形势下,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产生,我国与西方诸国的矛盾不断激化。
意识形态在国家安全方面意义重大,而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高校意识形态常会受到境外宗教的渗透,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意识安全,因此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境外宗教渗透的路径、内容以及特点,研究了其对我国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
最后针对高校如何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境外宗教渗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我国是当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国家,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突飞猛进,这给资本主义诸国产生了威胁和挑战。
部分别有用心的国家通过宗教渗透试图瓦解我国根基尚浅的三个代表价值观,从意识形态上来对我国国民加以控制。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建设的摇篮,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生活条件优越,价值观不稳固,享乐主义者颇多,很容易受到境外宗教渗透的影响,从而给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
本文对境外宗教渗透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行分析一、境外宗教渗透的路径、内容以及特点1.境外宗教渗透的路径2.境外宗教渗透的内容宗教渗透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隐蔽性,其目的即是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消灭我国的东方价值观,影响我国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民族分裂或者颠覆政权的目的。
首先,宗教渗透的主题多以爱为主。
宗教渗透的内容大多以爱为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不仅要爱他人,爱父母还要爱社会,做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和协调。
我国因为长时间受到封建思想中某些糟粕的影响,再加上文革的破坏,社会上常存在较多的缺乏爱的事件。
大学生大多热血冲动,富有理想和批判,希望通过宗教来改变我国的社会氛围。
除了爱的主题之外,其传输的内容还有利他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等。
其次,其内容多以灌输民族分裂思想为主。
他们之所以向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其意是增强他们的受众力量,从而达到分裂我国领土的目的,我国的台独、藏独以及疆独等事件无不是他们的“杰作”3.境外宗教渗透的特点首先,它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造成了影响。
探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
经验交流183作者简介:范全欢(1975— ),男,汉族,云南宣威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云南边疆地区拥有多个民族,各民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在整个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
因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云南边疆地区所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通过对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意识形态的相关调研工作,从中我们发现该地区民众受外界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外境宗教势力、封建迷信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其意识形态存在诸多的不安全问题。
(一)外界思想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边境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体安全受到各类消极因素的影响,跨境地区各类思想跃跃欲试。
再加上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未能对该地区居民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对我国党政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制约。
(二)市场经济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不少居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忽视政治、文化等工作的开展,奢靡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蔓延,严重影响到我国党政工作的开展。
(三)外境宗教势力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互动十分的频繁,对该地区民众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外境宗教势力的影响下,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居民的正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极大的威胁,影响我国社会和平与稳定。
(四)封建迷信思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拥有众多村寨,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活跃,严重弱化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办法我国党政工作人员为积极做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需要我国党政工作人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分别出发,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居民的意识形态进行科学引导。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域,是国家重点安全领域,也是国家安全道路的薄弱环节之一。
在稳定边疆地区的过程中,注重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种综合性安全。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文化传承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消化,包括宗教、思想理念、国家理论、文化价值观等。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
在边疆民族地区中,由于多历史文化传承,不同民族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民族意识也更加强烈。
因此,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必须注重边疆地区的特别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民族团结与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以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原则为核心,重点在于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认同感。
一方面,要坚定对所在民族的认同,加强对该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不同民族意识形态的融合,强化跨民族团结意识,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极端思想、宗教极端主义等问题的关注和防范。
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还需要加强教育等手段,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观念,推进边疆地区的思想文化工作。
应把握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点,让居民树立共同的历史观、国家观、社会观和文化观。
在教育、宣传工作中,应注重目标与实效,创新宣传手段,将意识形态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特别性的边疆文化,促进边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涉及到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是发展和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保障之一,必须重视并加强相关工作。
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当前,宗教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信仰也成为许多人精神世界的支撑。
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境外宗教势力也开始向我国渗透。
这些境外宗教组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展开探讨。
一、境外宗教组织在高校渗透的现状在我国,境外宗教组织渗透现象的确存在。
这些宗教组织在高校的渗透方式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社团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宗教宣传和招募,甚至向学生提供异议宗教教义和教育。
另外,一些境外宗教组织还会派遣代表或骨干进入我国高校,以有规律、有组织的方式展开宗教活动。
二、境外宗教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境外宗教渗透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许多威胁。
首先,某些境外宗教势力对本国文化和思想进行扭曲、破坏,会妨害我国的文化传承和本土意识形态的生存。
其次,境外宗教渗透还会在高校内部形成一定的宗教势力,和谐稳定环境受到威胁。
此外,一些宗教组织可能会对学生进行洗脑和灌输,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措施为遏制境外宗教的渗透,高校应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必要的措施和文件,规范和明确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机制。
2.加强对高校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高校内宗教活动的监管力度。
3.加强学生教育,向学生宣传友爱、和谐、科学、进步的思想形态,同时警惕他们吸收和接受非法、邪教思想。
4.对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对非法媒体和非法活动进行查处和打击。
5.加强公共宣传,向社会传达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构建理性、和谐的宗教文化氛围。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探讨,指出境外宗教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并提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措施。
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
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㊀㊀∗㊀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高校宗教渗透防范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18A K S 006)的阶段性成果.杨延圣㊀邢乐勤[内容提要]㊀高校宗教渗透问题是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国内学者主要围绕高校宗教渗透与意识形态安全㊁高校宗教渗透现状的实证调查和高校宗教渗透的防范策略等研究视角开展研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但已有成果在研究思路㊁实证调查方法㊁整体性防范策略建构等方面还有不足;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宗教与意识形态关系㊁全球化背景下宗教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和境外宗教进入中国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但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因立场原因,为境外宗教进入中国出谋划策,需要警惕.下一步研究应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㊁准确把握总体态势㊁强化问题导向和构建整体防范体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关键词]㊀意识形态安全;宗教渗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者简介]㊀杨延圣,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邢乐勤,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㊀㊀一、问题的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1] 在经济全球化㊁市场化㊁网络化大潮冲击下,再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我国国内一些地方㊁部门㊁单位对意识形态工作不够重视以及部分党组织㊁党员不重视甚至忽视思想理论建设,面对错误思潮不敢亮剑,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㊁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㊁削弱㊁冲击甚至动摇,威胁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2]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否制约影响着整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随着社会 宗教热 的升温,宗教正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显示,受访学生中表示曾经遇到校园传教的比例高达60%,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40%参加过宗教活动.[3]虽然国家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等同于宗教自由,更不等同于宗教活动自由.宗教在校园内向师生布道传教显然与我国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工作方针相背离.高校 宗教热 的背后,除了与宗教世俗化运动中宗教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原因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与西方借助宗教分化㊁西化我国的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关联.东欧剧变㊁苏联解体以后,我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权颠覆的首要目标,宗教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擅用的载体.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成为西方宗教渗透的首选之地,高校师生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成为西方宗教渗透的首选目标.总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严峻的冲击挑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防范宗教渗透,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二、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梳理㊀㊀通过对近1000篇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学界研究主要围绕意识形态安全与宗教渗透基本问题㊁高校宗教渗透现状实证调查㊁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策略研究等问题展开.1.宗教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基本问题梳理宗教与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界定㊁宗教的意识形态属性㊁宗教渗透界定与宗教渗透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意识形态安全界定.近年来,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考察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梳理中,提出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国家本质,其核心是在一个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稳定,并能与其他意识形态构成因素之间能够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的斗争关系,还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意识形态构成要素的引领上.高峰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应从四重视角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认识: 首先,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角度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首先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即主流意识形态正常发挥其功能.其次,从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角度看,国家意识形态不安全,意味着在特定的民族国家范围内,主要阶级和大多数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丧失认同感.再次,从国家政权的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机器能够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各种意识形态要素进行有效调控,同时避免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侵袭.最后,除了指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维系其主导地位外,还意味着已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要素之间能够保持良性互动的结构性关系. [4]第二,宗教意识形态属性研究.改革开放迎来了宗教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改变了以往对宗教本质的唯意识形态论,部分学者提出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宗教属性观.如吕大吉教授认为把宗教归结为政治意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形态具有片面性,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并且会对其他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5]也有学者在充分肯定 宗教是文化 命题的历史功绩基础上,担心一旦宗教研究泛文化倾向后,会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提出了要对 宗教是文化 命题重新进行审视.[6]段德智则指出: 新中国宗教学界对宗教本质属性的看法一直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即 唯意识形态论 和 唯文化形态论 .我们应当学会并且善于区分 宗教文化论 与 唯文化形态论 ㊁ 宗教意识形态论 与 唯意识形态论 ,执两用中,努力理解和把握宗教本质属性的整体性共时结构,跳出 唯意识形态论 和 唯文化形态论 争论所陷入的非此即彼的逻辑怪圈. [7]还有学者提出: 把宗教视为意识形态,是对宗教的政治功能的揭示,而不是对宗教本质的把握.宗教意识形态说混淆了宗教的功能与宗教的本质.虽然宗教的本质往往通过其功能表现出来,但宗教的本质毕竟不同于宗教的功能.宗教最直观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超验性.这是对马克思宗教本质观的准确把握. [8]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对宗教本质的解读,其始终避不开宗教本身所带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要开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研究,在宗教未消亡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其正向功能,摆脱宗教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9]第三,宗教渗透的界定.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宗教渗透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目前有关宗教渗透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以境外团体㊁组织和个人作为宗教渗透的实施主体,将宗教渗透定义为境外团体㊁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㊁法律㊁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境外宗教势力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㊁发展教徒;三是境外宗教右翼势力利用 文化交流 学术研究 ,进行 合法渗透 .[10]第二类观点认为宗教渗透的主体不仅仅是境外团体㊁组织和个人,还包括宗教本身世俗化和扩张化的进程,是宗教自身不断扩展自己势力和影响力的表现.顾建平曾指出应从两个方面认识宗教渗透,一种是指境外势力利用㊁运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一种指任何宗教都希望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也具有向外渗透的功能.[11]第三类观点是孙浩然提出的宗教渗透经历了文化意义上的广义宗教渗透㊁政治意义上的一般宗教渗透㊁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的狭义宗教渗透(现代宗教渗透)三种历史形态.广义宗教渗透是指宗教作为 一种社会文化体系 向本民族内部文化㊁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进行的渗透.一般宗教渗透包括历史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大征服者利用宗教控制和奴役异族人民的活动,也包括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全球飞速扩张和发展时期西方殖民者利用宗教同化和征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活动.狭义宗教渗透是人类社会诞生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后,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有神论的意识形态 宗教来颠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活动.[12]第四,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日益成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战场,而宗教因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成为西方列强进行渗透的重要工具.邓国林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进行过界定,他指出: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高校不受动摇并经得住各种社会思潮侵蚀的一种状态和能力. [13]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种西方社会思潮㊁西方多元文化㊁邪教渗透等.如莫岳云认为,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从事非法传教活动,发展信徒,企图通过传播某种宗教以控制信众,进而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冲击主流价值体系,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14]特别是在新疆地区,宗教极端主义㊁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等势力联合勾结在一起,把新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作为渗透的突破口,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学者李玲等指出: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向学校渗透,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校的坚守,决定着社会主义办学宗旨㊁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问题.[15]整体而言,宗教渗透,会消解甚至解构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整体性地动摇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特别是境外宗教渗透,大都带有政治意图,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成为制约和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所以,应该站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宗教渗透的问题,抵制宗教渗透,遏止宗教渗透蔓延趋势.2.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实证调查学界对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展开,在现状调查中梳理出了高校宗教渗透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征,并就成因及影响进行了探讨.一是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部分学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如韩轶等对大连地区8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调查,得出了8.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35.7%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可以传播宗教,8.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此外还发现不同地域㊁民族㊁家庭经济状况㊁家庭出身㊁学科背景㊁学历大学生的宗教观具有显著差异.[16]陶倩等对上海地区4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9.4%的学生选择自己有宗教信仰,在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45.1%的信教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校园宗教传播行为,此外,25.4%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校园传教行为.[17]王康等对浙江省大学生宗教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约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有宗教信仰,但需要指出的是约16%的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模棱两可,80%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18]2014年武汉大学沈壮海团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以全国30个部属院校做的实证调查为样本,发现11%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状况.虽然各位学者实证调查得出的大学生信教规模数值不一样,但大学生宗教信仰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宗教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日益加大,这势必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影响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关于高校宗教渗透的主要表现及特征研究.学者认为宗教向高校的渗透主要是隐性渗透.左鹏指出:在境外敌对势力主导的向高校的宗教渗透中,文化宣教已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为一种隐性形式.此类文化宣教是境外敌对势力同我争夺大学生的重要举措.[19]庞龙斌指出当前高校隐性宗教渗透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带有宗教宣传倾向的刊物和图书流入大学校园,部分宗教研究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也带上了浓厚的宣教色彩;二是依托网络平台的宗教思想传播;三是国内少部分人借助文化交流的幌子,积极鼓吹宗教或者神学.[20]当前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体体现在:渗透渠道多种化㊁渗透手段现代化㊁渗透形式隐蔽化和渗透人员专业化的特征.[21]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渗透意图隐蔽化㊁渗透方式多样化㊁渗透手段专业化㊁渗透形式生活化和渗透范围国际化.[22]此外,还有学者专门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陈国成研究了网络宗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3],卢远提出网络成为宗教渗透的隐形推手等观点[24].三是关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分析.学者对当前高校宗教渗透问题成因的研究较为细致,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㊁个人因素㊁学校因素㊁家庭因素及宗教本身等五个方面.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归因,从社会转型的背景㊁现实社会的世俗化倾向㊁大学生的知识构成㊁莘莘学子的自我期望和宗教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五个方面归因.[25]冀志刚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动机角度阐释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成因,将其归纳为追求时髦㊁家庭影响㊁功利目的㊁心理需求和信仰真空等五个方面.此外,他还从对意识形态的冲击㊁对党团学生组织的危害和对安全稳定环境的破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宗教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26]宗教渗透对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高校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除了上述对高校的影响以外,有的学者还指出了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如莫岳云认为宗教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削弱了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14]3.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策略研究学界关于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策略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防范㊁法治防范㊁网络防范和制度机制防范等四个方面予以归纳.其一,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防范视角.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应在各门课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内容宣传,发挥防范宗教渗透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27]还有学者指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在面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利用宗教渗透实施 西化 ㊁分化的严峻形势下,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御宗教渗透[28].还有部分学者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角提出高校辅导员应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㊁扩大宗教政策宣传和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应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29]其二,基于法治防范视角.有学者通过对«宪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和一些地方法律法规中有关防范宗教渗透的条款梳理,指出:由政府主导开展抵御宗教渗透工作固然有效,但从法治的角度看,还需要明确执法主体.对宗教渗透行为进行防范及惩治,应区分行为的性质㊁情节及影响等因素,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要依据其规定由不同的部门处理.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典型案例的处理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应 送法下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乡 ,让人民群众成为抵御宗教渗透的主力军.[30]其三,基于网络防范视角.有学者提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网络防御机制,鼓励大学生自觉投入到抵御宗教渗透的工作中来.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建立专门的宣传网络,运用微信㊁Q Q㊁微博等新型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这不仅要联合公安机关㊁民政部门等,建立通畅的信息联络平台,及时掌握宗教渗透活动的情况,还要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及时检测和过滤宗教渗透信息,阻止㊁控制背离社会主义发展主旋律的信息散播,主动预防境外宗教渗透.[31]其四,基于体系制度机制防范的视角.有学者指出高校应加强党委领导,顶层设计,完善各项防范宗教渗透的制度;高校的外联部门尤其是党委的统战部门应当与驻地党委统战部门㊁政府宗教部门紧密合作,了解驻地宗教传播的情况,认清传教渗透的形势,建立和完善与驻地统战㊁宗教部门的联动机制,经常互通情报,共同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措施,形成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合力,齐抓共管,从战略高度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32]三、国外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梳理㊀㊀根据大量外文文献检索,国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通常围绕宗教与意识形态关系㊁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与意识形态相关问题㊁境外宗教进入当代中国状况等主题展开论述.1.宗教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从社会学㊁心理学㊁新马克思主义等多视角对宗教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产生的心理根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反对将意识形态视为虚假,强调其建构作用并指出要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33]有学者区分 特殊的 和 总体的 意识形态,将包含宗教在内的具有总体性普遍性的意识形态作为知识来源.[34]有学者在对不同宗教的比较视野下探讨宗教的世俗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35]还有部分学者介绍了各国基于意识形态的宗教教育实践研究.在 政教分离 的世俗国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不允许在公办学校内进行宗教教育,如美国㊁韩国㊁日本等,但私立学校则不受限制;另一类允许甚至提倡公办学校内进行某种程度的宗教教育,如英国就颁布了宗教教育指导大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宗教教育,但只停留在介绍各种宗教基本知识的层面.[36]而在 政教合一 的国家,如伊朗,宗教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国外学者在此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冲突论.这种观点认为冷战之后,以宗教为特质的文明正成为聚合国民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将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主导世界政治的关键,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37]二是理解论.有学者试图寻求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相互理解㊁对话的理论基础.[38]也有学者在一些具有多元宗教文化环境下的国外高校进行不同宗教群体对话实证研究.三是终结论.部分西方右翼学者认为,由于社会结构和时代的变化,尤其是苏东剧变后,意识形态问题已终结,西方意识形态将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39]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3.境外宗教进入中国状况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宗教进入中国所遭遇的障碍㊁对中国进行渗透的策略及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宗教进入中国所遇障碍研究.有研究者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西方宗教在进入中国历程中遭遇的各种文化传统障碍.[40]也有的学者将障碍归结为政府政策与意识形态差异.[41]二是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策略的研究.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支持家庭教会进行非法宗教活动[42],重点针对高校学生㊁高级知识分子㊁私营企业主等文化层次高或社会经济地位等较高的群体进行宗教渗透[43].三是境外宗教渗透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研究.部分研究者站在西方的立场,分析境外宗教的传播和渗透与教徒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状对中国社会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领域造成的影响.[44]四、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述评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㊀㊀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来看,学者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即宗教向高校渗透的形势非常严峻,亟须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加以防范,不同学者提出了有所侧重的应对策略.但目前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也为进一步开展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第一,既有研究成果中对高校宗教渗透的主体界定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开展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研究首先必须明确防范的对象,即哪些势力㊁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针对不同性质的势力㊁组织和个人采取的防范措施应该有所侧重.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宗教渗透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两类,分别为境外势力㊁组织和个人及宗教自身.但从实际来看,现实的宗教渗透主体可能要复杂得多,如境内外的宗教极端势力㊁民族分裂分子㊁暴力恐怖分子㊁邪教组织等,有些是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情况十分复杂,需要仔细认真地加以区分和鉴别.有的研究成果将其归为境外势力㊁组织和个人,但大部分研究成果并没有明确聚焦和界定,只是探讨渗透的表现㊁特征㊁原因及防范的对策,从防范成效上来讲,因为没有认清防范的对象,所以导致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防范效果不尽人意.第二,既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思路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当前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思路和逻辑基本围绕高校宗教渗透的表现及特征㊁渗透的原因及防范策略展开,很多研究文献只是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上有差异,其实质内容是雷同的,重复研究成果多,缺乏学术价值.此外,已有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分析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针对当前网络宗教㊁互联网宗教传播㊁ 一带一路 倡议大背景下正确区分宗教文化交流与宗教渗透行为㊁文化宣教㊁宗教法的制定等问题,这些都是亟须开展相关研究厘清㊁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应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拓展和深化,突出宗教研究的时代价值,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第三,既有实证研究成果的调查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学界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和高校宗教渗透防范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绝大多数调查都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结论展现方面主要是百分比的数值,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缺乏社会学严格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在缺乏显著性差。
专家建议把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
专家建议把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提高到国家
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来源:宣讲家网
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农村的渗透,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发展更多的信徒,而是要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与精神信仰,消解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整体性地动摇中国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取向,最终用宗教思想和西方价值观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控制农民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动摇党和政府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弱化执政能力。
境外宗教全方位的渗透愈演愈烈,已对国家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给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各宗教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与各国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友好交往活动,但同时要警惕和反对外国宗教敌对势力干涉我国宗教的内部事务和重新控制我国宗教的图谋。
我国法律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对非法宗教活动、异
端神学及邪教则采取坚决制止和打击的措施,更不允许宗教活动破坏党的领导,干涉地方内政,危害公共安全,必须严肃处理和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发布时间:2013-03-19 来源:毕业论文网摘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重点目标。
本文客观分析当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现状与特点,评价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与危害,结合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际,提出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宗教渗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方面内容。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之一,即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
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宗教宣扬西方价值理念,散布民族分裂言论,以宗教认同挑战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认同。
如果对宗教渗透防范不力,势必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如何有效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现状。
云南有26 个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种类全国最多、五大宗教俱全、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宗教关系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与云南为邻的东南亚国家,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
在云南4060 公里的边境线上,有16 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云南宗教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
历史上,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向云南传播的重要通道。
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经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而传至云南傣族地区的;缅甸八莫、密支那等地,一直是西方传教士向云南传播基督教的重镇;云南跨境民族因受边境线对面本民族同胞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的例子非常之多。
在地理位置上,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在人文环境上,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同民族同宗教现象十分突出。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将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变为殖民地,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扩张,云南则首当其冲。
除了直接采取武力措施外,也间接利用宗教进行软性渗透。
当前,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的国际背景下,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参与渗透的有美国、英国、韩国、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
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涉嫌利用基督教对云南进行渗透的境外组织达80个之多。
①其中,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中的“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境外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中的“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仰光华人基督教会”;早年云南外国传教士后人及其教团中的美国摩尔斯家族;非政府组织中的“世界宣明会”、“乐施会”、“传爱医援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
②。
总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交织、地域性与多样性结合、日常性与功利性融合等较为显着的特点,在整体上使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特殊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与周边国家复杂的社会和民族宗教形势相重叠,使跨境民族地区成为境外宗教渗透的前沿阵地。
随着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进程的不断深入,抵御宗教渗透工作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必须高度重视且采取有效对策。
二、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危害性。
宗教渗透与宗教传播、宗教交流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传播是以宗教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手段,跨越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争取信徒、扩大宗教影响的一系列宗教性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宗教主要作为一种信仰资源而被宗教组织或个人所使用。
宗教交流是以宗教自身作为媒介开展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友谊、加深理解的文化友好性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宗教是一种良性的文化资源。
而宗教渗透则是在宗教名义下进行的政治破坏活动,其目的不在于争取更多的个体信仰者,而是消融异质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信仰基础,是针对异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整体进行的渗透活动。
宗教渗透不是服从宗教目的而是服从政治目的。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危害首先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而向社会领域全面扩散,如同恶性肿瘤不及早切除,必将引起整个肌体的全面病变。
1、大力宣传宗教,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重点在意识形态领域,方式更为多样,手段更为狡猾,目的更为隐蔽,“直接渗透”、“硬渗透”也逐渐转变为“间接渗透”、“软渗透”。
有紧密配合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加大对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等“社会精英”进行所谓的“洗脑工程”;有针对基本信教群众的所谓“松土工程”;有针对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所谓“福音西进计划”;有针对云南跨境民族的所谓“哈尼撒种计划”等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宣传宗教思想,与我争夺群众,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2、制造分裂,挑战中华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一是对中国发达地区的“西化”,一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化”,“西化”和“分化”都拿宗教做文章。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省份,也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反动势力制造民族矛盾、祖国分裂的重点地区。
民国初期传教士编写的拉祜文《圣经》读本第一句话就是“上帝,汉人来了,我害怕”;③在带有政治倾向的外国传教士宣传下,部分少数民族教徒“只知道英国人好,上帝好,八莫、密支那好”。
④解放初期,云南跨境民族中一些基督教教徒公开响应传教士的号召,要求与中国割土分界,隶属英国;一些教徒在国内外反动传教士的鼓动策划下,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动武装叛乱和集体叛逃活动。
一些渗透分子毫不隐讳的提出“把教徒组织起来,与共产党和政府对抗到底,不要听共产党的,要听神的”。
1994 年,泰国清迈基督教会在一些西方国家宗教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企图利用基督教统一各民族的信仰,建立包括我国景颇族、傈僳族、怒族等在内的“克钦独立国”。
⑤一些信奉基督教的景颇族群众私自越境到缅北进行宗教活动,有的还参加了克钦独立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果我们忽视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必定削弱我国边境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
3、散布反动言论,动摇党的群众基础。
境外宗教渗透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散布反动言论,企图借以诋毁党的形象,离间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特别是信教公民中的影响力。
如云南边境某县的农村党员中有224 人信基督教,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其中179 人是入党后信教的,而另外的45 人入党前就信教,但入党后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活动。
由于境内宗教活动的蔓延和境外宗教势力的宣传鼓动,使一些具有境外宗教势力背景的宗教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很有影响力,一些信徒不接受政府工作人员领导,而是听从宗教权威人士的安排。
同时,一些境外宗教势力极力向我信教公民灌输基督教起源于西方,只有接受西方教会领导,才能受到上帝保佑的思想,还千方百计篡夺合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领导权。
由于受境外教会的影响,个别近期信仰基督教的公民把本民族的传统风俗统统视为邪魔外道,不参加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等活动,不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挑起群众纠纷,制造民族矛盾,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心,在信教与不信教的群众间形成隔阂,破坏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4、危害正常宗教秩序,削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
宗教渗透不仅以直接形式挑战一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还通过控制现有宗教来间接实现这一目标,对宗教界的正常活动造成很大的冲击。
所以,宗教渗透不仅是人民的公敌,而且也是宗教的公敌。
宗教渗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控制我国教会,破坏我“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方针”,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危害宗教正常秩序,使正常宗教活动受到干扰,引起信徒宗教生活的混乱,侵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境外渗透活动往往直接与我国现有宗教争夺信徒,由于宗教渗透往往以丰厚的物质利益为诱饵,加之极具煽动性、迷惑性的说教,也使一些辨别力不强的公民和正统宗教信徒转向渗透进来的宗教,这对我国宗教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转向渗透宗教的信徒会被境外敌对势力强行洗脑、改造和控制思想,并被利用来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
这些被控制的教徒,很难再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
如果宗教神圣性总是为各种罪恶的政治活动所利用,那么,宗教在信徒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
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不乏以虔诚之心传播基督教的友好传教士,但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基督教还是被利用为侵华工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所以,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名誉是不好的。
在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就在“为基督征服世界”口号的激励下开始为武装侵华制造舆论,搜集情报,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战争,成为殖民者的“特种部队”,起到了辅助帝国主义侵华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获得在华公开传教的特权,从“非法偷渡者”变为拥有诸多特权的“外来文化传播者”了。
他们开办的医院、学校等各种“慈善机构”也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其根本目的,用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话说就是为了“盗窃中国人的心”。
⑥1877 年举行的在华传教士大会上便有人说:“传播基督教的工作很适当地被比作军队的工作。
军队的目的不单是尽量杀伤或擒获敌人,乃在征服全部敌人……基督教的工作目标也是一样,它不单在尽量招收个别信徒,乃在征服整个中国。
”⑦旧中国的不少基督教徒长期在“洋教”的影响下,接受奴化思想,原有的民族意识减弱,以致社会上流行一句痛心的话“: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
”⑧。
些境外基督教组织在云南进行渗透活动时,抓住我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等特点,大肆渲染“世界末日论”,给社会造成极大恐慌,有人听信以后,抛弃财产或变卖家产,不工作、不劳动,吃喝玩乐,坐等世界末日到来。
一些地方因为出现了境外渗透活动,原来的堂点班子被分裂,信徒形成了派别闹不团结,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宗教秩序。
如果我国的宗教界不能站稳立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它将很难获得自身的独立和正常发展,宗教一系列积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势必日渐凋零,逐渐失去社会的信任,失去信徒,势将危及宗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宗教渗透对宗教这一社会意识形态本身的最大危害。
三、抵御宗教渗透,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是境外宗教渗透的重点所在,而宗教渗透的危害也总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扩展至社会现实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