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讲义(2014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说明
实验一运算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双端口通用存放器堆〔组〕的读写操作。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运算器74LS181的算术逻辑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二、实验原理上图是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
参与运算的数据首先通过实验台操作板上的八个二进制数据开关SW7-SW0来设置,然后输入到双端口通用存放器堆RF中。
RF由一个ispLSI1016实现,功能上相当于四个8位通用存放器,用于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运算后的结果也要送到RF中保存。
双端口存放器堆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B端口〔右端口〕读出的通用存放器,RD1、RD0用于选取从A端口〔左端口〕读出的通用存放器。
而WR1、WR0用于选择写入的通用存放器。
LDRi是写入控制信号,当LDRi=1时,数据总线DBUS上的数据在T3写入由WR1、WR0指定的通用存放器。
RF的A、B端口分别与操作数暂存器DR1、DR2相连:另外,RF的B端口通过一个三态门连接到数据总线DBUS 上,因而RF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B端口送到DBUS上。
DR1和DR2各由1片74LS273构成,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
DR1接ALU 的A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端口。
ALU由两片74LS181构成,ALU的输出通过一个三态门(74LS244)发送到数据总线DBUS上。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其中S3,S2,Sl,S0,M,#,LDDR2,LDDRl,ALU-BUS#,SW-BUS#、LDRi、RS1、RS0、RD1、RD0、WR1、WR0等是电位信号,用电平开关K0—Kl5来模拟。
T2、T3是脉冲信号,印制板上已连接到实验台的时序电路上。
#为低电平有效。
K0—K15是一组用于模拟各控制电平信号的开关,开关向上时为1,开关向下时为0,每个开关无固定用途,可根据实验具体情况选用。
实验中进展单拍操作,每次只产生一组Tl,T2,T3,T4脉冲,需将实验台上的DP,DB开关进展正确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程完整版课件全
02
实验原理
03
实验内容
0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理解累加器的概念和作用。 (2)连接运算器、存储器和累加器,熟悉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掌握使用微命令执行各种操作的方法。
40
02
实验原理
数据通路总框图:
实验原理
03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在已有电路中加入一个74LS374芯片作为累加寄存器。 (2)设计微命令,使用累加器完成一次加法运算。
目录
Contents
01
实验目的
02
实验原理
03
实验内容
0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 熟悉多思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全加器的逻辑结构和电路实现方法。
3
02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1)全加器是一个三输入,两输出的逻辑部件, 三个输入:被加数Ai、加数Bi和低位的进位Ci, 两个输出:本位和Si和向高位的进位Ci+1,
实验原理
总线与微命令实验数据通路图:
实验原理
03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运行虚拟实验系统,导入总线与微命令电路。 (2)执行A+B的微命令。 (3)设计并执行C-D的微命令。
谢谢欣赏
感谢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多思网络虚拟实验系统
实验五 累加器
基于多思网络虚拟实验系统
目录
Contents
01
实验目的
谢谢欣赏
感谢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多思网络虚拟实验系统
实验六 程序计数器
基于多思网络虚拟实验系统
目录
Contents
01
实验目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讲解14章答案.doc
1.1 概述数字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代?各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略。
1.2 你学习计算机知识后,准备做哪方面的应用?略。
1.3 试举一个你所熟悉的计算机应用例子。
略。
1.4 计算机通常有哪些分类方法?你比较了解的有哪些类型的计算机?略。
1.5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机器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可配置外设等。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指标有:机器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
1.6 什么是机器字长?它对计算机性能有哪些影响?答:指CPU一次能处理的数据位数。
它影响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硬件成本、指令系统功能,数据处理精度等。
1.7 什么是存储容量?什么是主存?什么是辅存?答:存储容量指的是存储器可以存放数据的数量(如字节数)。
它包括主存容量和辅存容量。
主存指的是CPU能够通过地址线直接访问的存储器。
如内存等。
辅存指的是CPU不能直接访问,必须通过I/O接口和地址变换等方法才能访问的存储器,如硬盘,u盘等。
1.8 根据下列题目的描述,找出最匹配的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只能使用一次。
(1)为个人使用而设计的计算机,通常有图形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2)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它执行程序中的指令。
它具有加法、测试和控制其他部件的功能。
(3)计算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行态的程序和相关数据置于其中。
(4)处理器中根据程序的指令指示运算器、存储器和I/O设备做什么的部件。
(5)嵌入在其他设备中的计算机,运行设计好的应用程序实现相应功能。
(6)在一个芯片中集成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的工艺。
(7)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以便程序在其中运行的程序。
(8)将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程序。
(9)将指令从助记符号的形式翻译成二进制码的程序。
(10)计算机硬件与其底层软件的特定连接纽带。
供选择的词或短语:1、汇编器2、嵌入式系统3、中央处理器(CPU)4、编译器5、操作系统6、控制器7、机器指令8、台式机或个人计算机9、主存储器10、VLSI答:(1)8,(2)3,(3)9,(4)6,(5)2,(6)10,(7)5,(8)4,(9)1,(10)7计算机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硬件由哪些构成?答: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讲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控制与仿真教研室前言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单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述各大部件级成整机的工作机制,建立计算机工作的整机概念。
本课程还设置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以下目标:1.进一步融会贯通教材内容,更好掌握计算机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各模块的相互联系,完整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研作风,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组装和调试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010年3月目录实验一、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认识实验实验二、运算器组成实验(1)实验三、运算器组成实验(2)实验四、双端口存储器原理实验(1)实验五、双端口存储器原理实验(2)实验六、数据通路组成实验(1)实验七、数据通路组成实验(2)实验八、常规型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实验九、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实验实验十、中断原理实验实验一 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认识实验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由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研制。
它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模型实验仪器,可用于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验。
该仪器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
1.1 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的特点(1)计算机模型简单、实用,运算器数据通路、控制器、控制台各部分划分清晰。
(2)计算机模型采用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体制,能够实现流水控制。
(3)控制器有微程序控制器、硬联线控制器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流水和顺序两种方案。
(4)寄存器堆由1片ispLSI1016组成,运算器由1片ispLSI1024组成,设计新颖。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讲义(15-6)
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适用于计算机科学学院所有专业)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室2015年6月修订目录第1章TEC-8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系统 (1)1.1TEC-8实验系统的用途 (1)1.2TEC-8实验系统技术特点 (1)1.3TEC-8实验系统组成 (1)1.4逻辑测试笔 (2)1.5TEC-8实验系统结构和操作 (2)1.6模型计算机指令系统 (5)1.7开关、按钮、指示灯 (6)1.8实验准备 (7)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实验 (10)2.1运算器组成实验 (10)2.2双端口存储器实验 (14)2.3数据通路实验 (18)2.4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22)第1章TEC-8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系统1.1TEC-8实验系统的用途TEC-8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系统,以下简称TEC-8实验系统,是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一个专利产品,专利号ZL200720149391.9。
它用于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可用于数字系统的研究开发,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1.2TEC-8实验系统技术特点⑴模型计算机采用8位字长、简单而实用,有利于学生掌握模型计算机整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8位数据开关用手动方式输入二进制测试程序,有利于学生从最底层开始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⑵指令系统采用4位操作码,可容纳16条指令。
已实现加、减、与、加1、存数、取数、条件转移、无条件转移、输出、中断返回、开中断、关中断和停机等14条指令,指令功能非常典型。
⑶采用双端口存储器作为主存,实现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体制,实现指令流水功能,体现出现代CPU设计思想。
⑷控制器采用微程序控制器和硬连线控制器2种类型,体现了当代计算机控制器技术的完备性。
⑸微程序控制器和硬连线控制器之间的转换采用独创的一次全切换方式,切换不用关掉电源,切换简单、安全可靠。
⑹控制存储器中的微代码可用PC计算机下载,省去了E2PROM器件的专用编辑器和对器件的插、拔。
2014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同学们拿到题目以后需完成以下要求:1、同学们需完整学习相关理论课中的有关内容,学会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课程设计选题由同学们分组(分组人数<=5)后自行选定,也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同学们在确定选题后需针对课程设计题目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题目列表附后),讨论后进行独立的设计。
3、同学们应在完成原理电路图的设计,并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列出详细的元器件清单之后,经指导教师同意,才能进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答疑,必要时教师可安排适当的讲课,但讲课的内容应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同学们依照安排在实验室内进行独立的调试与运行。
5、在实验电路安装调试完成后,由指导教师验收考核合格后,才能拆线,并归还元器件和相关工具。
6、同学们在实验电路安装调试满足基本功能后,如时间允许,还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最后同学们需按照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7、指导教师验收考核分四部分:(1)实验电路布局及安装工艺;(2)实验电路基本功能及性能指标;(3)该实验模块的扩展功能;(4)指导教师提问,以及同学对本实验电路有关问题的回答。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成绩的评定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方面:1、同学们合作独立设计电路能力,占20%;2、实验电路完成情况(具体视完成质量、先后,是否独立完成等情况而定)占40%;3、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验收,占20%;4、总结报告,占20%。
5、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要酌情减分:(1)总结报告有抄袭行为或有意给别人抄袭;(2)损坏或丢失实验室的物品,包括元器件、仪器设备和工具;(3)迟交总结报告。
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每组必须写出一份4000字以上的设计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题目名称、前言、目录、正文、参与同学、具体分工、鸣谢、元器件明细表、附图、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义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义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协同工作的学科。
它研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涉及到计算机的各个层次、各个组成部分和各种操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基础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提高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总线等。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被称为计算机的大脑。
它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CU),负责执行指令、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等。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分为主存储器(RAM)和辅助存储器(硬盘、固态硬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计算机交互,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总线用于连接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
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对于设计和优化计算机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的表示和存储、指令的执行和流水线技术等。
数据的表示和存储是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基础。
计算机使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
指令的执行是计算机进行计算和逻辑操作的基本单元。
计算机通过解码和执行指令,对数据进行处理。
流水线技术是提高计算机执行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将指令执行分解成多个阶段,可以提高指令的吞吐量。
计算机组成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计算机的设计方法。
计算机的设计方法包括指令系统的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微程序设计等。
指令系统的设计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决定了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实现计算机各个功能模块的基础,包括加法器、乘法器、寄存器和控制电路等。
微程序设计是实现指令的执行和控制的基础,将指令分解成微指令并存储在控制存储器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必修编号:091204 学时:8H编者姓名:薛纪文单位:计算机科学学院职称:副教授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三年级先修课程:《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程序设计》课程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有重要作用。
为今后学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分布与并行处理等课程打下基础。
实验一运算器组成的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加、减、乘、与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实验台运算的8位加、减、与、直通功能。
4、验证实验台的4位乘4位功能。
5、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图6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
ALU由1片ispLSI1024构成。
四片4位的二选一输入寄存器74HC298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
DR1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ALU的输出在ispLSI1024内通过三态门发送到数据总线DBUS7-DBUS0上,进位信号C保存在ispLSI1024内的一个D寄存器中。
当实验台下部的IR/DBUS开关拔到DBUS位置时,8个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灯接在数据总线DBUS上,可显示运算结果或输入数据。
另有一个指示灯C显示运算进位信号状态。
由ispLSI1024构成的8位运算器的运算类型由选择端S2,S1,S0选择,功能如表3所示。
表3 运算器运算类型选择表进位C只在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时产生,与、乘、直通操作不影响进位C 的状态,即进位C保持不变。
减法运算采用加减数的反码再加以1实现。
2014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讲义-实验一
第一部分实验基本要求一. 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学生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实验环节来验证、巩固并加深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
本实验指导书共设置了六个基本实验和两个选修实验,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必修实验,并尽可能地通过选修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等加深对计算机组成结构的逻辑特性的理解,加深对运算器、控制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加深对计算机指令、寻址方式的设计原理、执行过程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工作原理的认识程度,同时,在硬件开发环境的使用方面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本实验指导书适用于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专业。
二. 实验环境《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所需的硬件环境是微型计算机和专用的TEC-XP+实验系统平台。
同时,学生应具备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 实验要求1. 实验注意事项⑴禁止插拔总线。
⑵禁止带电插拔,电源接通时,严禁进行任何联机操作。
⑶机器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告,不要擅做处理。
⑷不要随意修改计算机设置及参数。
2. 实验一般步骤⑴编辑汇编语言源程序、汇编生成可执行文件。
⑵关闭实验台电源。
⑶连接线路。
⑷打开实验箱电源,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结果。
⑸需要调整联机时,需在断电情况下进行。
3. 实验预习⑴学生在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查阅有关数据,复习相关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预习报告作为正式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⑵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包括:①实验内容的熟悉。
②实验目的的明确。
③画出实验相关的线路图或时序图或流程图。
④初步计算实验数据。
⑤编制实验应用程序。
4. 进行实验⑴学生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需检查预习报告,学生应能回答实验指导教师有关实验内容的提问。
若发现学生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时,教师应提出批评,或令学生完成实验预习后再进行实验。
⑵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定和操作规则,服从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与实验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 3225017总学时:64学时(讲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预修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数字模拟电路》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地位:计算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而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字逻辑基础、计算机数据表示、计算机各硬件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的举例及新发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硬件、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等等。
2.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最基本的内容:包括逻辑代数;基本数字电路:“与”、“或”、“非门”电路,“与非”、“或非”、“异或”、“三态”门电路;逻辑部件中的加法器、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译码器等。
3.系统掌握计算机各种数据表示极其转换。
包括: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计算机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二一十进制数字编码;字符编码;数据校验码等。
4.掌握定点加减法运算;掌握定点乘除法运算;掌握浮点加减法运算;掌握逻辑运算及内部总线的作用;掌握运算器基本结构及其实例。
5.系统掌握指令系统及计算机工作过程,包括指令格式及寻址方式;CPU功能及组成;指令类型、指令周期;控制方式及时序部件;组合逻辑控制及微程序控制等。
6.系统掌握存储器及存储体系结构等工作原理及使用,包括: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及性能指标;主存储器及辅助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存储体系、虚拟存储、缓冲技术等概念及作用。
7.系统掌握输入输出系统的概念和作用,包括:输入输出指令、接口、总线及其控制方式;外围设备的概念、分类以及常用外围设备。
8.一般了解典型小型机及微型机的硬件、软件及其应用。
9.一般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讲义
19
2.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细化的计算机组成框图(整体):
ACC ALU
X
CPU
MQ 运算器
……
控制 单元 CU
控 制 器
IR
PC
存 储 体 M
MDR
MAR 主存储器
I/O
接口
I/o 设 备
图中示出了一台计算机寄存器级的最简结构(连接省去)。
细化的计算机组成框图(运算器):
ACC
MQ
ALU
X
运算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
唐朔飞 编著
代课教师:吝春妮 所属单位:教科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教学内容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第2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第3章 系统总线 第4章 存储器 第5章 输入输出系统 第6章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第7章 指令系统 第8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 第9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第10章 控制单元的设计
一、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
硬件——组成计算机的各种实际装置的总称。 特点:看得见摸得着。
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各种程序及相关 资料。分类是? 特点:看不见摸不着。
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
5
二、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组织方法:分层——层次结构。 分层方法:从硬件开始,按与其结合的紧
26
细化的计算机组成框图(存储器):
②. 主存: 存储体: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 存储单元:由若干存储元组成 存储元:存放一位二进制代码的物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讲义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稿贾茂盈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系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1.1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1.1.1 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分类:模拟:处理在时间和数值上连续的量数字:处理离散的量数字计算机分类:专用计算机:如工控机、DSP、IOP等通用计算机:GPP通用机分类:巨型机(Super-Computer)、大型机(Mainframe)、中型机(Medium-size Computer)、小型机(minicomputer)、微型机(microcomputer)、单片机(Single-Chip Computer)1.1.2 计算机的应用科学计算传统方式:工作量大、人工处理慢自动控制:数控机床、流水线控制测量和测试:提高精度、在恶劣条件下的测量信息处理:教育、卫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教室、CT(Computerizedtomography)家电人工智能1.2 计算机的硬件1.2.1 数字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五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概念:存储单元、地址、存储容量、外存储器、内存储器、指令、程序、指令的组成、存储程序、程序控制、指令系统、指令周期、执行周期、CPU、主机、数据字、指令字、数据流、指令流、适配器。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1)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数据和指令在代码的外形上并无区别.都是由0和1组成的代码序列,只是各自约定的含义不同而已。
采用二进制、使信息数字化容易实现,可以用二值逻辑工具进行处理。
程序信息本身也可以作为被处理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例如对照程序进行编译,就是将源程序当作被加工处理的对象。
(2)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这是诺依曼思想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它意味着事先编制程序,事先将程序(包含指令和数据)存入主存储器中,计算机在运行程序时就能自动地、连续地从存储器中依次取出指令且执行。
这是计算机能高速自动运行的基础。
计算机的工作体现为执行程序,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所存储程序的扩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义第1章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1.3.2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⒈寄存器:如图1.32 常用正边沿触发D触发器和锁存器,在CP正沿作用 下,外部数据才能进入寄存器。 ⒉移位寄存器:如图1.33 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称为移位寄存器,每来一个 CP,寄存器中的数向左或向右移一位。
1.3.3 计数器
* 计数器由移位寄存器构成。 ⒈按时钟作用方式划分: 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 ⒉按计数进位划分: 二进制和十进制,如图1.39。
1.3.1 触发器(续)
⒊主-从触发方式触发器:
⑴主-从R-S触发器:如图1.30
由两个R-S型电位触发器级联而成,主触发器接收 输入数据,从触发器接收主触发器的输出,主、 从触发器的同步控制信号是互补的。
⑵主-从J-K触发器:如图1.31
若将主-从R-S触发器的Q和非Q分别与R和S相连, 再增设J和K输入端,就构成主-从J-K触发器。
1.2.1 加法器(续)
⒊n位加法器: n个全加器相连形成n位加法器; 见图1.15 串行加法器。 ⒋超前进位加法器: 采用“超前进位产生电路”同时形成各位进位; 见图1.16 4位超前进位加法器。
1.2.2 算术逻辑单元(ALU)
⒈定义: 进行多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组合逻辑电路。 ⒉基本逻辑结构: 超前进位加法器。 ⒊举例: 美国SN74181型4位ALU中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义
第1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诀窍
详细内容请参阅王诚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⒈三态电路:介绍三态电路的原理、参数及使用特 点。掌握总线上三态驱动器驱动三态接收器时输 入、输出电流的计算方法。 ⒉算术逻辑单元:掌握其分析和设计方法。 ⒊触发器:掌握其触发方式特点及其参数。 ⒋阵列逻辑部件:了解其原理及其使用特点。
(完整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2012A
长沙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计算机系硬件教研室编(内部使用)2014年2月目录实验一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原理 (4)1.4 实验步骤 (5)1.5 数据记录表格 (8)1.6 问题与思考 (8)实验二系统总线和具有基本输入输出功能的总线接口实验 (9)2.1 实验目的 (9)2.2 实验设备 (9)2.3 实验原理 (9)2.4 实验步骤 (10)2.5 问题与思考 (12)实验三基本运算器实验 (13)3.1 实验目的 (13)3.2 实验设备 (13)3.3 实验原理 (13)3.4 实验步骤 (14)3.5 问题与思考: (17)实验四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 (18)4.1 实验目的 (18)4.2 实验设备 (18)4.3 实验原理 (18)4.4 实验步骤 (22)4.5 问题与思考 (23)实验五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24)5.1 实验目的 (24)5.2 实验设备 (24)5.3 实验原理 (24)5.4 实验步骤 (30)5.5 问题与思考 (32)实验六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33)6.1 实验目的 (33)6.2 实验设备 (33)6.3 实验原理 (33)6.4 实验步骤 (36)6.5 问题与思考 (39)课程设计内容 (40)复杂模型机设计 (40)一目的 (40)二设备 (40)三原理 (40)四总体设计 (42)五、步骤 (48)附件1 软件使用说明 (54)附录2 时序单元介绍 (63)实验一 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1.1 实验目的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 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1.2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CMA 实验系统一套。
1.3 实验原理实验所用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 ×8bit )构成(位于MEM 单元),如图1-1所示。
6116有三个控制线:CS (片选线)、OE (读线)、WE (写线),其功能如表1-1所示,当片选有效(CS=0)时,OE=0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本实验将CS 常接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讲义new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讲义爱迪克教学实验系统20010年2月24日目录实验一、实验系统介绍 (3)实验二、时序与启停实验 (4)实验三、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实验 (5)实验四、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 (9)实验五、存储器和总线实验 (13)实验六、堆栈寄存器实验 (16)实验七、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20)实验八、指令部件模块实验 (23)实验九、模型机的总体设计 (27)实验十综合实验的调试 (35)实验一、实验系统介绍一、实验目的:1、熟悉爱迪克教学实验系统的组成;2、了解该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芯片组成情况二、实验原理1、本功能模块本实验仪自身就是一个可运行的系统,整个系统采用功能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实验者可单独设计和调试各个功能模块,最终实现一个新的系统。
整个实验机提供了运算器模块、指令部件模块、堆栈寄存器模块、存储器模块、总线传输模块、微程序模块、启停和时序模块,以及用于调试和观察数据的监控模块。
2、组成结构系统采用总线结构。
本实验机的总线分为:内部、外部地址总线,内部、外部数据总线。
整个系统的各个总线都布有测试孔,以便于测试。
各模块的电源、地、地址数据总线已经按照标准连接完毕,控制信号都按各功能模块的布局引出,供实验者便定位各测试点。
3、监控模块实验者可通过监控模块来修改微程序和内存中的程序,并可以通过本机提供的液晶屏观察当前地址、当前总线上的数据和当前的微指令和一些关键寄存器的值。
4、操作方式单机方式:通过24个按健和液晶屏来编辑内存和微程序存储器中的数据,在系统运行时可监控所有关键数据。
实验者使用开关来产生二进制吗进行微程序和程序的编写。
联机方式:本系统可与PC机相连,PC机上提供了windows界面的操作软件,实验者可在PC机上进行编辑、加载、动态调试等操作。
三、实验步骤1、进行仪器使用前的测线训练;2、逐步了解仪器上的时序单元、启停单元、串口通讯、电源、算术逻辑单元、微程序控制单元、寄存器组、指令寄存器、监控单元、总线、内存等实验单元的芯片组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二、时序与启停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方式2、熟悉启停电路的原理3、体会新旧仪器在该实验上的不同二、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了解程序如何开始、停止运行,用示波器观察时序,并且画出时序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说课稿
五、教学改革
1、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定位上,完成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2、在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教学”; 3、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转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结合实验课,注 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 4、教学中,采用“微格教学”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以达到提高教学目的的效果。
二、课程及课时 理论学时:56 实践学时:8 开课学期:大三上学期进行 先修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操作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
软件开发等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试课、4学分
二、课程及学情分析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难点:定点数 四则运算、加 难点:半导体存 法器的基本原 储器原理、存储 理及进位方法。 器的扩展方法、 主存储器与 CPU的连接。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指令系统 总线系统 外围设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指令的 寻址方式及有 效地址的计算 方法、指令编 码优化方法; 难点:指令的 寻址方式及有 效地址的计算 方法 。
四、教学规划与方法
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每节课,每个课程阶段都会介绍一种电路。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关到ALU,都能存储和运 算。他们只不过是一种电路的状态,或者通过一个信号,控制另一部分电路的状态。最后当你 把所有东西拼成一块CPU的时候,就像你趴在地上拼拼图,拼完最后一块起身俯视的感觉。会
了解到高低电平是如何通过各种门电路变成数据,变成屏幕上千变万化的内容的。这就是所谓
的“原理”。 这门课虽然“抽象”。但也是整个计算机设计中所蕴含的灵魂。其实一个门电路完全不知 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是按照电气特性把高电平变成低电平,低电平变成高电平。是人们把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实验讲义(2014版)任国林编写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实验是为巩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验掌握计算机部件的逻辑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熟悉数字电路芯片的使用方法,提高逻辑设计能力,为设计计算机模型机打下基础。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实验共有4个,分别是运算器组成实验、存储器组成实验、寄存器组成实验、CPU数据通路实验。
所有实验均基于EDA工具Quartus II进行设计和功能仿真,条件允许时基于FPGA芯片进行功能验证。
实验一运算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加/减法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算术逻辑部件(ALU)的功能及其逻辑组成。
(3)加深对运算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掌握Quartus II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2)验证Quartus II所提供加/减法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3)设计具有加法、减法、逻辑与、逻辑非4种功能的ALU,并进行功能仿真/验证。
三、实验原理及方案运算器是计算机硬件对数据进行加工的重要部件,算术逻辑部件ALU是其核心,还包括存放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寄存器/锁存器、存放运算结果状态的触发器等器件。
根据给定控制信号的不同,运算器可以实现不同的运算功能。
为便于运算器组成设计有效进行,先介绍一下Quartus II的使用方法。
1、基于Quartus II的电路设计及仿真方法基于Quartus II,电路设计的主要过程包括:建立工程文件、编辑原理图文件、编译原理图文件,电路仿真的主要过程包括:编辑仿真波形文件、生成功能仿真网表、验证仿真波形正确性。
以功能为Z=X·Y的电路为例,使用Quartus II、采用原理图方法进行电路设计的过程如下:1)建立工程文件:通过主菜单File→New Project Wizard可建立工程文件,包含5个页面的设置。
·第1页为设置工程文件信息,包括工程文件名、工作目录名·第2页为在工程中加入文件,可将已有的GDF文件添加到工程文件中,本例中无·第3页为选择FPGA器件型号,本例中采用Cyclone系列的EP1C6Q240C8芯片·第4页为添加准备使用的EDA工具,通常直接选择Next·第5页为查看、确认工程文件信息,无误时选择Finish即可。
2)编辑原理图文件:通过主菜单File→New→Device Design Files→Block Diagram/schematic File可进入原理图编辑器,进行电路原理图编辑,通过主菜单File→Save保存为原理图文件。
注意,原理图应包括输入引脚、输出引脚,电路编辑包括选择元器件、引脚连接,本例中电原理图有2个输入引脚、1个输出引脚,电路逻辑为1个2输入端的与门,假设文件名为C_AND.bdf。
3)设置顶层文件:在Project Navigator窗口的File页面中,选择需编译或仿真的电原理图文件,通过该文件的右键菜单Set as Top-Level Entity可设置该文件为顶层文件。
本例中选择的文件名为C_AND.bdf。
4)编译工程文件:即编译顶层文件,通过主菜单Processing→Compiler Tool进入编译界面,按Start开始编译。
编译时,提示窗口中将显示编译相关信息,包括错误信息。
编译完成后,即可进入功能仿真阶段。
以原理图C_AND.bdf为例,使用Quartus II进行电路功能仿真的过程如下:1)编辑仿真波形文件:通过主菜单File→New→Other Files→Vector Waveform File 可进入波形文件编辑器,进行当前顶层文件的波形文件编辑,选择所需的I/O引脚,设置各输入引脚信号波形后,通过主菜单File→Save保存为波形文件。
已有波形文件的编辑可以通过主菜单File→Open进入。
注意,一个电原理图文件可以有多个波形文件,仿真时允许进行选择。
2)生成功能仿真网表:仿真有功能仿真、时序仿真两种,该步骤仅在功能仿真时使用。
注意,原理图修改后,仿真前需重新进行编译、生成功能网表。
3)验证仿真波形正确性:按Start开始仿真后,通过Report显示仿真波形,对照电路功能真值表,查看所设计电路功能是否正确。
注意,原理图文件被修改后,必须重新编译,且重新生成功能仿真网表。
上述介绍仅为总体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参见Quartus II相关使用指南。
2、ALU的逻辑组成ALU是运算器的核心部件,能够实现多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功能,其功能种类是由指令系统的功能所决定的。
ALU的外部引脚通常由两组数据入端A和B、一组数据出端F、一组功能选择信号SEL、几个结果状态信号组成,数据宽度通常有8位、16位等。
由于F=function(A, B),故ALU 又常称为函数功能发生器,其功能选择信号SEL决定了所实现的功能。
本实验所要求的ALU数据宽度为8位、具有4种算术及逻辑运算功能,其功能选择引脚记为SEL[1]~SEL[0]。
该ALU实现的具体功能如表1所示,其中,算术运算可以实现有符号数、无符号数的运算功能。
表1 ALU 功能表ALU 的加法、减法功能可由Quartus II 提供的lpm_add_sub 模块实现,逻辑与、逻辑非功能可由Quartus II 提供的lpm_and 、lpm_inv 模块实现。
Quartus II 中,lpm_开头的模块均为参数化模块,使用时可以自定义其功能参数,如lpm_add_sub 是一种参数化加/减法器,可以定义其实现功能、数据宽度、结果状态等。
ALU 引脚与内部模块引脚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门电路、数据选择器、编码/译码器等实现。
如各功能模块的数据输出,与ALU 数据出端F 的连接,可通过多路数据选择器实现。
相应地,Quartus II 提供了参数化的数据选择器lpm_mux 、译码器lpm_decode 。
为了降低硬件实现成本,比较操作通常通过减法操作、逻辑判断操作的组合实现,例如,判断X <Y 可通过X -Y 、判断结果是否有借位或是否为负数实现,判断X =Y 可通过X -Y 、判断结果是否为零实现。
由于减法与逻辑判断是2个操作,因此,运算器应提供算术运算结果的状态,如零标志、进位/借位标志、溢出标志、结果符号标志。
本实验所要求ALU 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控制形成电路负责产生各功能模块的控制信号,本实验中与门、非门无需控制是特例;状态形成电路负责产生4个状态标志,分别是零标志ZF 、进位/借位标志CF 、溢出标志OF 、结果符号标志SF 。
数据输入B 数据输入A 功能输入数据输出F状态输出图1 ALU 逻辑结构3、运算器的设计与验证本实验中,运算器的设计通过Quartus II 的原理图方法进行,设计过程包括:建立/打开工程文件、编辑原理图文件、编译原理图文件。
注意,原理图的功能实现有多种方法,原理图文件编译前需先设置顶层文件。
本实验中,运算器的验证可以通过Quartus II仿真实现,或通过FPGA电路实现。
基于Quartus II,仿真过程包括:编辑仿真波形文件、生成功能仿真网表、验证仿真波形正确性。
通过FPGA电路实现仿真时,验证过程包括:分配电路的I/O管脚、下载电路到FPGA中、连接FPGA引脚到开关/指示灯、根据输入信号观察输出结果。
注意,仿真/验证时,输入信号波形应能够反映电路功能的所有特征,如运算溢出、结果符号等特征。
基于Quartus II的设计及仿真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相关指南。
四、实验要求(1)做好实验预习。
了解ALU的逻辑组成原理,基于Quartus II提供的元器件,画出具体的电路图。
(2)完成实验内容。
实现所设计电路,进行ALU各种功能仿真,及时记录电路及实验数据改变(如保存为多个波形文件)。
(3)撰写实验报告。
按“实验报告规范”书写实验报告,需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心得体会与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实验二存储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取方法。
(2)掌握存储器的扩展方法。
(3)掌握存储器与总线的连接方法。
二、实验内容(1)验证Quartus II所提供半导体存储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设计一个读/写端口分离的256×8bit的存储器,地址空间中前一半只读、后一半可读可写,并进行存取操作仿真/验证。
(3)将256×8bit的存储器连接到地址/数据复用的总线上,并进行存、取操作仿真/验证。
三、实验原理及方案1、半导体存储器的操作Quartus II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半导体存储器模块,如lpm_dq、lpm_dp、lpm_rom等,这些模块均均为同步存储器,可以自定义存储字长、存储字数。
本实验中要求存储字长为8位即可。
以8位字长、256个存储单元、读/写端口分离的存储器lpm_dq为例,其I/O引脚如图2所示。
其中,data[7..0]、q[7..0]分别为数据输入、数据输出引脚,wren为写操作(写使能)信号、高电平有效,clock为同步操作的时钟信号。
data[7..0]q[7..0]wrenaddress[7..0]clock图2 lpm_dq引脚示例对lpm_dq的操作有读、写两种。
写操作(wren=1)时,数据在clock上升沿时锁存并写入到存储单元中。
读操作(wren=0)时,数据在clock上升沿后一段时间输出到引脚(功能仿真时延迟可忽略、实时仿真时延迟为1个时钟左右)。
存储器操作的设计与验证过程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
2、存储器扩展的设计与验证本实验的存储器扩展要求ROM与RAM一起进行字扩展,两者地址空间相同,均为128个单元,地址引脚为address[6..0],数据引脚为q[7..0]。
存储器扩展的原理图设计很简单,设扩展后存储器的地址引脚为A[7..0]、数据输出引脚为Q[7..0],则A[7]用于选中ROM或RAM,即控制ROM或RAM的clock时钟信号产生、哪个q[7..0]连接到Q[7..0]。
存储器扩展的验证可以通过Quartus II仿真实现,或通过FPGA电路实现。
不同功能电路的Quartus II仿真过程基本相同,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Quartus II相关指南。
3、存储器与总线连接的设计与验证本实验中存储器lpm_dq连接的总线要求是地址/数据复用总线,即存储器的地址引脚、数据引脚连接到同一组总线上。
而存储器lpm_dq是读/写端口分离的,即数据输入引脚、数据输出引脚是不同的引脚。
因此,本实验中存储器lpm_dq的address[7..0]、data[7..0]、q[7..0]引脚同时连接到同一组总线bus[7..0]上。
总线操作的基本要求是,同时只允许一个设备向总线发送信息,允许多个设备从总线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