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清水县宋元时期文化遗存浅析

清水县宋元时期文化遗存浅析

清水县宋元时期文化遗存浅析清水县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陇上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宋元时期是清水县文化遗存的重要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的清水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县域内的文化遗存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塑、书画、宗教、民俗等方面。

这些遗存丰富多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对后人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元时期的清水县,在建筑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县城和周边地区发现的宋元古建筑。

这些建筑包括寺庙、庙宇、官府建筑等,其建筑风格和特色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清水县的天王庙和观音庙,它们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宋元时期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当时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水县在雕塑艺术方面也有不少珍贵的文化遗存。

宋元时期的雕塑艺术在清水县有着丰富的表现,尤以石刻为主,如县城周边的寺庙和山岩上的佛像、石刻等。

这些雕塑作品在形态、题材和技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研究当时雕塑艺术的发展和风格变化具有极大的价值。

宋元时期的清水县,书画艺术也有着丰硕的成果。

当时清水县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

在县域内还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的壁画、壁画碑刻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在题材和内容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人文精神,是研究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和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期的清水县在宗教方面也有着丰富的遗存。

当时佛教、道教在清水县相辅相成,留下了众多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城外的韩家山大佛寺,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宋代佛教寺庙,其寺内的佛像和香炉以及壁画等均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风貌。

宋元时期的清水县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存。

这些遗存包括宗族礼仪、民间传统节日、乡土风俗等,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李家崖文化——精选推荐

李家崖文化——精选推荐

《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匈奴时期》在线阅读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乌恩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至辽宁省西部的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相当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公元前3世纪的文化遗存已有大量发现,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涉及青铜文化的研究,还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这里仅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关于北方青铜文化的界定问题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起源年代,目前尚有不同的认识,很多研究者将战国时期(包括战国晚期)的文化遗存纳入青铜文化的范畴。

这个问题在中原地区是明确的,人们不会把战国秦汉时代的遗存视为青铜文化。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

公元前13~前11世纪,冶铁术传入两河流域和埃及。

欧亚大陆草原地带,诸如黑海沿岸的斯基泰文化、俄罗斯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等,在公元前7世纪都已发展成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诚然,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偏晚,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见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1号墓,该墓出土1件铜柄铁剑,年代为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1]。

春秋时期出土铁器的数量有所增加。

战国时期,尤其战国中晚期,铁器得到了普及,冶炼及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北方地区,由于未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加以清楚的划分,所以将一些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纳入青铜时代的范畴。

根据目前的发现,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有宁夏固原杨郎[2]、彭堡于家庄[3]、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4]、凉城县毛庆沟Ⅰ、Ⅱ期[5]等墓地。

属于战国中晚期的有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6]和西沟畔[7]、凉城县饮牛沟[8]和毛庆沟Ⅲ、Ⅳ期[9]等墓地。

在这里,值得我们充分注意的是,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北方少数民族遗存中已包含有铁器,如桃红巴拉墓地出土铁刀、圆形铁块;杨郎墓地出土铁短剑、刀、矛、环、衔、镳、带饰、牌饰、镯等;于家庄墓地出土铁短剑、长方形牌饰、扁连环饰等;毛庆沟Ⅰ、Ⅱ期墓葬出土铁短剑、带钩、双鸟纹牌饰、鸟形饰等。

李崖古城遗址:揭秘嬴秦帝国的崛起

李崖古城遗址:揭秘嬴秦帝国的崛起

李崖古城遗址:揭秘嬴秦帝国的崛起作者:白华来源:《读天下》2012年第02期清水县位于甘肃省的东南天水市西北,历史上是通关中过陇山的必经要道。

清水是轩辕黄帝的故里,秦文化的发祥地。

为了寻找历史遗迹,搞清秦人早期的发展过程,2005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组成一支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清水、张川、礼县、天水等地进行系统调查。

重点了解当地早期秦文化的分布,以及戎人寺洼文化并存的状况,当然包括封邑所在地调查。

排除了其它地区作为秦城邑的可能,将调查的重点转移到清水县境内。

李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牛头河与樊河的交汇处,西临滴水崖沟,北依邽山,台地发育良好,符合城邑的自然条件。

面积100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厚,遗存十分丰富,即将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古城塬残存城墙长50余米,高1—2米,地表采集到大量西周、汉魏时代的陶片,器形有鬲、甗、瓮、盆等。

东、南侧所在区域相当一部分为居民区,从断崖处看,遗存更为丰富,地势更开阔,惜以占用,无法考察。

只能从遗址北侧着手勘探发掘。

北侧全是农业耕作区,地表有大量陶片,包括史前、商周、汉魏等时期的,断崖处有大量盗洞及灰坑。

2009年、2010年、2011年,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开始大面积钻探,发掘历时6个多月,发掘面积数千平方米,解剖城址20余米,清理墓葬近30座,出土陶鬲、陶罐等150余件,灰坑120个,各类标本10000多件。

从墓葬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属于西周中期,与秦非子牧马封邑时代相符;从葬形制看,除4座明清墓葬外,其余15座均头西向,并带腰坑,具有典型秦人葬俗特点。

但由于天气原因,野外发掘暂告结束。

目前,已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据考古队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副院长赵化成教授讲,确定李崖遗址就是秦非子封邑所在地。

秦非子的封邑所在地,一直以来都是个谜。

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秦人早期的崛起、迁移、强大过程被一一揭示。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实现研究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实现研究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实现研究作者:王屹李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10期一、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资源梳理(一)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基本情况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资源蕴含丰富多样,境内发现史前文化遗址7000余处,文化类型众多,规模庞大且保存完整度较高,其中以甘肃境内首次发现命名的典型古文化类型就有近10个,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甘肃史前文化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泾川大岭、镇原姜家塬和寺沟)、新石器时代(大地湾、马家窑、齐家文化等)到青铜时代(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的完整史前文化跨度遗址资源。

甘肃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演进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史前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承续安特生、夏鼐、裴文中的基本脉络,开始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挖掘工作。

1955年,甘肃省文管会发掘兰州白道沟坪马家窑文化马厂期遗址,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制陶窑场。

1956年至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开展围绕渭河、西汉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和兰州周边的文物普查,初步掌握了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大致类别。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以刘家峡水库为中心涵盖大夏河、洮河流域的大规模考古调查中基本摸清了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交变顺序。

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临夏州永靖县张家嘴村遗址,发现窑穴92座,其中辛店类型86座,齐家文化类型6座,以此遗址命名为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

陇东南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近百余处,正式挖掘的史前文化遗址主要有秦安大地湾遗址、王家阴洼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西山坪遗址,武山石岭下遗址等。

大地湾文化的发现过程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渭流域文物普查小组在山坡上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些遗物和遗迹;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秦安县五营鄉初步发现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遗址。

历史解密考古证实秦人来自东方 秦人与商文化有密切关联

历史解密考古证实秦人来自东方 秦人与商文化有密切关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考古证实秦人来自东方秦人与商文化有密切关联导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创立者秦人来自何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创立者秦人来自何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秦人、秦文化来自东方。

考古队成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甘肃清水李崖遗址发掘的20座西周墓中,有19座带腰坑殉狗,很多墓在填土内还有殉狗。

“众所周知,商系墓葬流行腰坑殉狗,西周时期周人墓腰坑殉狗的比例很低,甘青地区古文化墓葬中也未见腰坑殉狗的报道。

秦墓的这种习俗显然源自商文化。

”李崖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组合、种类、数量等方面也有浓厚的商文化风格,与西周时某些殷遗民墓葬的陶器组合相似。

梁云说:“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广义上讲秦人是殷遗民的一支,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面貌还具有浓厚的殷商色彩,王朝更迭并没有中断其世代沿袭的传统。

”2004年,联合考古队启动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

今年是联合考古第十年,一大批早期秦文化考古成果陆续公布。

其中清水县李崖遗址考古共发掘西周墓葬20座,灰坑40余个,大多数为秦人墓,为探索秦人、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专家通过对墓葬的腰坑殉狗习俗研究,基本确认了秦人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

考古队队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向记者表示,秦人“东来说”虽然在文献上和之前的部分考古发掘上已有验证,但李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人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对证实秦人来源更有说服力,“其考古成果可以说非常有力地证实了秦人、秦文化来生活常识分享。

考古学补充史料的例子

考古学补充史料的例子

考古学可以补充史料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
《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劳,被封到秦邑,从此秦的名号叫了起来。

到了秦仲这一代,被周宣王命为大夫,从此跻身贵族行列。

西垂的礼乐声音响起,比喻秦登上了历史舞台。

通过考古学,学者们发现了甘肃省礼县六八图、清水县李崖、宝鸡市陈家崖、礼县大堡子山、宝鸡市阳平镇等考古遗址,这些遗址与秦早期的都邑相对应。

这些考古发现丰富了《史记.秦本纪》中有关早期秦历史记载简略的问题,补充了史料。

通过考古学与史料相结合的方法,学者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开个玩笑等级:狐法王送礼物发消息楼主张家川战国墓葬一号墓坑内出土的铜马车。

先秦西垂陵区就埋藏在礼县大堡子山中这些日子,甘肃省文物部门正酝酿将张家川战国墓葬和埋葬秦始皇先祖的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联合申报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西垂陵区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而是缘于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甘肃省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说。

无独有偶,张家川战国墓葬的亮相也起因于盗墓。

屡遭群体性盗挖盗墓者狂吃文物“盛宴”12月10日,甘肃张家川战国中后期大型古墓已发掘了3个多月。

这一古墓先后出土了金、银、铜、铁、骨、陶等殉葬器物逾500件,绿松石、玛瑙和琉璃等文物多达800余件。

在两座墓坑里还发现了10辆与众不同的二轮马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古墓的发掘要追溯到8月4日。

当天凌晨2时许,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一村民纠集本县城和清水县的3名男子,来到自家的责任田里开始盗掘古墓。

就在他们“挑灯夜战”时,接到报案的张家川县公安局民警来到现场,将3名盗墓贼当场抓获。

这使国内罕见的张家川战国墓葬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了解,张家川战国墓地被犯罪分子觊觎已久,近两年来屡遭盗掘。

除已发掘的3个墓坑外,当地仍有大量未被发掘的墓葬。

这些墓葬地处偏僻且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时下已进入霜冻期,解决今冬明春的保护事项迫在眉睫,需要武警部队或公安人员强力看护。

桃园村及周边墓葬的清理时时处于别有企图者的监视之下……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先例。

上世纪80年代末,盗墓风在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愈刮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

当时,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与其中,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赫然出现了餐饮摊位。

大堡子山西垂陵区埋葬着秦始皇的先祖,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许多器物已流向海外市场。

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_李水城

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_李水城

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 骨干崖墓地位置示意图 干骨崖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南方向约60公里,丰乐河口以下的冲积扇上缘,属于酒泉市丰乐乡大庄村第八生产队(杨家下庄)管辖。

遗址所在地原名下乱沟。

东北距丰乐乡约8公里,西北距金佛寺乡约1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98°51′01″,北纬39°22′59″,海拔1836米(图一)。

遗址发现于1971年。

1986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组成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对遗址进行了详细复查,并采集一批遗物〔1〕。

复查发现,干骨崖墓地位于丰乐河口以下的河东岸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

台地高出河床5-10米,下压深厚的戈壁砾石层。

干骨崖墓地紧靠丰乐河东岸,随河水的冲击下泻,河床剧烈摆动,不断冲刷河两岸的台地,造成河岸断崖不断垮塌,河床逐渐加宽。

加之数千年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修筑沟渠,造成台地表面土壤不断流失,对墓地造成严重破坏。

在干骨崖墓地所在长达百余米的断崖剖面,多处暴露出墓穴、人骨和随葬品,断崖垮塌的堆积内夹杂人骨和随葬品残件,干骨崖一名便由此而来。

鉴于干骨崖墓地破坏的局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进行抢救发掘。

1987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干骨崖墓地进行发掘。

清理墓葬107座,出土一批青铜时代早期阶段的玉石器、陶器、铜器、骨蚌器等遗物。

发掘期间,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详细调查,新发现一批古遗址。

在发掘工作后期,对部分新发现遗址进行勘测和小规模试掘,收获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物〔2〕。

—351—〔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

 考古学报2012年第3期一 墓地概况在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对墓地所在范围进行了详细勘查,根据河岸一线断崖上面暴露出的墓葬,大致确定了墓地的分布范围,出于保护农田的目的,将发掘区选在靠近河岸断崖一线至东侧近农田处一条废弃水渠狭长的台地上。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免费范文精选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免费范文精选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研究员)2006 年8~12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对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的 3 座墓葬,出土陶、铜、金、银、铁、骨及玛瑙、绿松石、琉璃等器物2200 余件,多为车马器和车马饰,另有一部分饰件还保留在车厢侧板上[1]。

而依附于车厢侧板的饰件,由于其木质或皮质基体已不存在,以及墓室坍塌和盗洞的影响,饰件叠加、堆积等现象明显,现场考古清理比较困难。

为保护这批文物,发掘者在现场采取了石膏封护、整体提取的方法,对 M3 墓室车厢侧板进行了提取。

为保护车厢侧板,同时获取相应的考古信息,2010 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项目组,对 M3墓室车厢侧板进行初步的实验室考古清理。

现将工作中的收获报告如下。

一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实验室考古清理”一词,最早见于《考古》2009 年第7 期《浙江瓯海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一文。

文中提出,实验室考古清理既是田野考古的延续,又与田野考古相区别。

除了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剥离、提取文物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还应该注意发现新的文物、现象和信息,观察文物和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保存和记录下来,以供下一步考古研究使用,这就是实验室考古清理的基本内涵[2]。

实验室考古清理是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保护相结合。

相较于考古发掘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考古清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文物保护环境和保护设备,而由于没有考古发掘现场清理时间的限制,实验室考古清理能更加细致地对考古信息进行收集和保存。

因此,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的进行往往是考古工作者与文物保护工作者协作完成,兼顾出土文物的保护需求和考古信息的准确、有效保存。

本次对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初步清理工作,即基于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进行。

甘肃省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作者:刘海波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35期甘肃省清水县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故里,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之一,悠久而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总量涵盖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基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36项非遗保护名录更是呈现出了民俗图式化、沉着朴素的人文特质,形成了地域特色极为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是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

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秦先祖嬴非子、汉光武帝刘秀、唐始祖李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仰韶文化、齐家窑文化遗存印证了远古时期就已产生了村制、族制,婚姻,社交、丧葬、节日信仰、祭祀、居住、饮食、服饰、农耕、手工艺及具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学。

魏晋时期建造的“花石崖”道观群说明了清水县早期建筑、绘画、彩塑艺术的发展状况。

在北宋墓葬砖雕戏剧人物造型图案中,就体现出了表演艺术对民间美术的深刻影响。

明代是清水民间曲艺发展的全盛时期,陆续出现“小曲”、“秧歌”、“道情”、“山歌”等民间表演形式。

清代群众文化艺术和娱乐更为丰富多彩,是民间戏剧的活跃期,清水县出现了最早的秦腔班社“马家戏班”,同时“说故经”、“猜谜语”、“花儿”、“曲子戏”随处可见。

民国以来,秦腔、皮影戏、绘画、剪纸、刺绣、瓷器陶器烧制及高抬、龙灯、旱船、跑驴舞、木人绊跤、高跷等文化形式无一不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为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间信仰、民间消费习俗、民间节令习俗、民间礼俗等16个类别,现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保护名录9项。

其总量如下:1.民间文学类包括人物传说和民间谚语:《轩辕黄帝的传说》系列8个,《常遇春的传说》系列7个,《赵充国的传说》系列7个,《郭相忠的传说》系列4个,其它人物传说104个,民间谚语440条。

战国秦汉考古:四 关中地区的秦墓

战国秦汉考古:四 关中地区的秦墓
• 青铜礼器均为中原式,仍然有蒜头壶、 鍪、圆甗。仿铜陶礼器为中原式。日用陶 器以釜、盂、瓮为多,茧形壶形制有多种。
(五)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与东方六 国文化的相互影响(秦文化的流)

在甘谷毛家坪西周中期开始的墓葬中已经使用
屈肢葬,一直到进入汉代才基本绝迹。

• 对这种弯曲很甚的屈肢葬,有三种解释:
• ⑴ 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形状。
• ⑵ 在火膛边睡觉的姿势。
• ⑶ 怕鬼魂跑出来骚扰活人。
• 但是并非所有的秦墓都是屈肢葬,也有直肢葬。 春秋早期就发现:墓主为直肢葬,殉人为屈肢葬。 这种屈肢葬与三晋两周的自然屈肢葬截然不同, 胫骨与盆骨的角度小于40度。
• 3 战国晚期至秦
• • 青铜礼器中已经没有秦式器物,均为 • 中原列国式。新出现蒜头壶、鍪(来自巴
蜀文化)以及上甑下簋的圆甗。

仿铜陶礼 器以中原 式为主, 出鼎、盒、 壶等。
• 日用陶 器中普遍出 釜,几乎不 见秦式鬲。 常见茧形壶。 有些墓中出 现了一种铲 脚袋足鬲.
• 4、秦统一后到汉初

洞室墓和铲脚袋足鬲也曾被认为是秦文化源于 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它们在秦 文化中出现的年代已经晚到战国中期以后, 很难将其与秦文化的起源联系在一起。
• 一般认为秦首先继承了商、周文 化,后又吸收了西戎的文化,最后形 成了秦文化。
(二)战国时期秦墓的特点
• 1 屈肢葬
• 可以认为是识别秦人的标志,也是区别 秦墓与其它墓葬的标志。
马坑、殉奴、多重棺椁等,有的随葬陶
囷。——高级贵族墓葬。
甲类秦墓举例
• B类墓: • 不见有青铜礼器,随葬仿铜陶礼器
(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一样),或共 出日用陶器,墓室边长在2-3米之间,一 般有棺有椁。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P15埋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居民死后都得按当时的葬俗进行埋葬,并有一定的埋葬制度。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墓地一般选在住地的附近,形成一个较大的氏族公共墓地。

这时期的墓葬形制,成人盛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墓坑四壁较整齐,有的筑造较粗率。

没有发现木制葬具。

葬式采用仰身直肢葬河屈肢葬。

墓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头向以西向的为主,推测他们根据西方为日落方向,认为西方是人们魂魄归宿之所,认为人死后都要到那里去继续生活。

儿童埋葬多使用大型陶器作葬具,即瓮棺葬。

做瓮棺盖的陶器多是陶钵,陶钵底上穿有小孔,以为灵魂可以从此出入。

这是当时存在灵魂崇拜的真实反映。

墓内一般都有随葬品,各墓随葬品多寡不一。

P24师赵村一期文化的居民,经济生活水平较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蓄养和狩猎业等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较简陋。

有石质的长方形或梯形斧、长方形刀、穿孔刀、舌形铲、条形凿、砍砸器、长条形或圆柱形磨棒、带柄杵、方形或长方形带凹槽磨盘、石弹丸和石叶;骨质的有镞、锥、铲、针和鹿角器等。

石斧、刀、铲多磨制,为农业翻土和收割工具,石磨盘、磨棒或杵多为农作物加工工具,骨镞和石叶、弹丸等为狩猎工具,骨锥、针为纺织工具。

蓄养的动物油猪和牛、羊,猪是当时主要的家畜,各个遗址都有猪骨出土,并且幼猪骸所占比例较大。

狩猎的对象有马鹿等。

P36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在师赵村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清楚的文化层叠压关系,该期文化所在层位的下层为师赵村一期文化,其上层为仰韶中期文化,故其相对年代是早于仰韶中期文化,而晚于师赵村一期文化。

从大地湾和师赵村两处遗址采集有木炭标本8件,经碳—14测定结果,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899~前3819年,这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同期文化的碳—14年代大体是一致的。

甘青地区仰韶早期文化大约经历了千年之久。

P38—39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

甘肃省清水县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甘肃省清水县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43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甘肃省清水县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孙学博(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摘 要:清水县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赋存于秦岭岩群的一套深变质的含石墨大理岩、富铝片麻岩,长英质片麻岩与华力西期花岗岩接触部位,并具有一定的成矿专属性;矿区受多期次岩浆岩侵位,热液活动强烈,各类蚀变广泛发育;区内断裂极为发育,北西西向和北东向、近南北向三组断裂互相错断,形成辐状断裂带,矿体赋存其中并受其控制,北西西向次级断裂为锡、锂多金属矿化的有利部位,锡、锂、铜、铁矿化分布于花岗斑岩与白云质大理岩或大理石之接触带上,有典型的矽卡岩分布,综合分析该矿床属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并初步总结了六大成矿规律。

关键词: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分析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2-0043-2收稿日期:2020-06作者简介:孙学博,男,生于1982年,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

清水县别市沟锡、锂及多金属矿位于甘肃省清水县城南约10公里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祁连造山带和北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位。

矿区夹持于龙口峪石英闪长岩体和坪道二长花岗岩体之间,主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反“S”型延伸。

1 矿区地质特征1.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秦岭群、奥陶-震旦系葫芦河群、古近系小河子火山岩组、新近系甘泉寺组及第四系。

受多期次岩浆岩侵位以及区内韧脆性断裂、褶皱等影响,矿区地层支离破碎,分布杂乱。

古元古界秦岭群为一套深变质的含石墨大理岩、富铝片麻岩,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毕家里一带,岩石在与花岗岩脉接触处局部可见透闪斜长透辉角岩,且黑云母大理岩具透辉石化及绿泥石化。

锡、锂及多金属矿(化)体主要产于该套地层或地层与花岗岩体的接触带附近[1]。

东部地区矿床的地质构造由奥陶-震旦系葫芦河群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碎屑矿物构成,矿石出现不同情况的方铅矿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

北魏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北魏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北魏古城遗址坐落在清水县李崖村西北的古城塬上。

西接天火沟,北濒轩口窑,南依牛头河,东临樊河,与清水八大景之一的红崖观遥遥相望。

该城址在198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长约300米,宽约100米,面积为30000平方米。

西南遗存着一段古城残墙,夯土层清晰可见,北面还有一道古城壕;城址内发现了一些灰坑,坑中有大量的汉代陶片,而且还采集到一些云纹瓦当;在搞农田基建时又出土了铜鼎、壶、熏炉、灶、勺、甑等器物。

该城址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清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古城历史悠久,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东汉初期,建武八年(32),光武帝刘秀为了歼灭一代枭雄隗嚣的陇上割据势力,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来到上邽。

他把大本营扎在上邽故城(今张家川县恭门镇)与盘踞在西城(今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村后山之巅)的魁嚣相抗衡。

经过激烈的决战,最终被围困的魁嚣在大将王元的保护下从西城逃到了冀县。

不久穷途末路的魁嚣忧愤而死,称雄陇右11年之久的魁嚣势力终于结束。

牛头河孕育着的这片热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东汉王朝在消除魁嚣割据后,将上邽县治从后川河上游的上邽故城迁徙到了牛头河流域的古城塬上。

从此,魏晋古城遗址在清水县历史上作为上邽县的新治所,历经东汉、三国、魏晋、北魏(在北魏时为了避道武帝拓跋珪的讳改上邽县为上封县)、西魏、北周、隋、唐初(唐初改上邽县为邽州)之后,因开元大地震的摧毁退出历史舞台。

上邽在中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风云人物。

首屈一指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

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

相传在炎帝神农氏统治天下的晚期,王权衰微,炎帝的号令得不到通行,诸侯之间各自为政,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社会上呈现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面对这种形势,轩辕黄帝用武力征服了那些作乱者,并使大多数诸侯归顺在他的麾下。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作者:刘家兴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4期[摘要]甘肃清水县李崖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址。

2009~2011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早期秦文化遗物、遗迹。

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秦人最早都邑遗址就是清水县李崖遗址。

[关键词]清水李崖遗址;早期秦文化;非子封邑[中图分类号]K928.7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17-02李崖遗址位于甘肃清水县城西北侧牛头河和樊河交汇的台地上,西至滴水崖沟,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行政区划包括李崖村、白土崖村、仪坊村。

李崖遗址背山面河,地形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370~1450米。

大体以清水县至张川县盘山公路为界,其东南为一级台地,主要分布着西周时期的遗存,面积约60多万平方米;其西北为二级台地,主要分布北魏时期遗存,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有110多万平方米。

2013年,清水李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李崖遗址调查勘探情况2005年和2008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正式在甘肃清水开展工作。

首先,对包括李崖遗址在内的牛头河流域众多周秦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共调查各类遗址117处,其中含周代(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31处,战国时期遗存12处,汉代及其后遗存12处。

其中发现的31处含周代遗存的遗址,有13处分布于清水县白沙乡至红堡乡的牛头河中游两岸,是整个牛头河流域周代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李崖遗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在这片周代遗存最发达的区域内,甚至是整个牛头河流域以周代文化为主的遗址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①显然牛头河中游的周代遗址是以李崖遗址为中心分布。

其东北樊河东岸有孟家山遗址,其北樊河西岸有吴家咀遗址,其南牛头河南岸有柳树塬、祝英台塬遗址,这些遗址都可算李崖遗址的南北屏障。

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思考

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思考

甘青地区主要包括甘肃、青海两个省区,地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两个地理单元,区域内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均有分布。

该区域的旧石器考古工作开始较早,1920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的赵家岔和辛家沟发现了几件石制品[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陆续开展,先后发现了6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其中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主,还有个别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以及零星古人类化石和动物骨骼,为研究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与此同时,谢骏义[2]、许新国[3]、张行[4]、仪明洁[5]等也对近20年来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对青海地区史前考古发现的阶段性梳理,尚未涉及系统性的区域研究。

因此,笔者拟将甘肃地区和青海地区的相关旧石器遗址纳入到一个大区域进行探讨,在分区梳理的基础上,从旧石器文化面貌、古人类化石及古环境状况等方面探讨早期人类在甘青地区的活动情况。

一、旧石器遗址(一)甘肃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出现了两次小高峰,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陇东泾河上游的一系列发现,另一次是21世纪以来陇东楼房子遗址的发掘和在陇中盆地的一系列发现,相对来讲,甘肃中、西部的发现要少一些。

以下将甘肃地区分为陇东泾河上游、陇中盆地和甘肃中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思考慕占雄1,2问娜娜3(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3.西安博物院,陕西西安710000)【关键词】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文化交流【摘要】甘肃、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群汇聚和交流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在回顾与梳理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讨论区域内旧石器文化面貌、古人类化石及古环境状况,对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此次考古勘探共发现各类遗址遗迹244处其中夯土基址8处夯土处石块范围1处枯井1眼灰坑144处红烧土范围1处墓葬60二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2009年天水至平凉铁路施工途经李崖遗址联合考古队在铁路沿线做了部分钻探和小规模发掘清理了3座被盗座西周时期的灰坑
2014 年第 24 期 总第 289 期
THE SILK ROAD
[注 释]
① 早 期 秦 文 化 联 合 考 古 队 :《牛 头 河 流 域 考 古 调 查》,《中 国 历 史文物》,2010 年第 3 期。
② 毛 瑞 林 、 梁 云 、 南 宝 生 :《甘 肃 清 水 县 的 商 周 时 期 文 物》,《中 国历史文物》,2006 年第 5 期。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陕西龙腾勘探公司:《清水李崖遗
[关键词]清水李崖遗址;早期秦文化;非子封邑 [中图分类号]K9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17-02
李崖遗址位于甘肃清水县城西北侧牛头河和樊河交汇 的台地上,西至滴水崖沟,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行政区划包 括李崖村、白土崖村、仪坊村。李崖遗址背山面河,地形平坦开 阔,西北高、东南低,海拔 1370~1450 米。 大体以清水县至张 川县盘山公路为界,其东南为一级台地,主要分布着西周时 期的遗存,面积约 60 多万平方米;其西北为二级台地,主要 分布北魏时期遗存, 面积约 50 多万平方米, 遗址总面积有 110 多万平方米。 2013 年,清水李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李崖遗址调查勘探情况 2005 年和 2008 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 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正式 在甘肃清水开展工作。 首先,对包括李崖遗址在内的牛头河 流域众多周秦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共调查各类遗址 117 处,其中含周代(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 31 处,战国时期遗存 12 处,汉代及其后遗存 12 处。 其中发现的 31 处含周代遗存 的遗址, 有 13 处分布于清水县白沙乡至红堡乡的牛头河中 游两岸,是整个牛头河流域周代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李崖遗 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在这片周代遗存最发达的区域内, 甚至是整个牛头河流域以周代文化为主的遗址中都是绝无 仅有的。 ① 显然牛头河中游的周代遗址是以李崖遗址为中心分布。 其东北樊河东岸有孟家山遗址, 其北樊河西岸有吴家咀遗 址,其南牛头河南岸有柳树塬、祝英台塬遗址,这些遗址都可 算李崖遗址的南北屏障。 牛头河南岸,东南有程沟西、李沟坪 遗址,西南有蔡湾遗址。 这些遗址可算李崖遗址的东西两翼。 此外, 清水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批出自李崖遗址的铜器、陶 器,其年代约为西周早中期到春秋时期。 ② 在对李崖遗址进行重点调查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进行了重点的文物勘探,总勘探面积 28 万平方米。 此次考古 勘探共发现各类遗址遗迹 244 处,其中夯土基址 8 处,夯土 墙址 2 处,房址 1 处,石块范围 1 处,枯井 1 眼,灰坑 144 处,

古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古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古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李建霞
【期刊名称】《新丝路:下旬》
【年(卷),期】2022()7
【摘要】现如今,在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古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在对古遗址保护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使得古遗址的保护工作并不理想,难以为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文章从古遗址的相关论述和古遗址保护的原则及保护的形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古遗址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古遗址保护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促使古遗址的样貌得以保存,发挥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而为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助力。

【总页数】3页(P0241-0243)
【作者】李建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2.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存在问题及措施探析
3.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存在问题及措施探析
4.民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发掘点遗迹单位以西周灰坑为主, 坑里陶片形制很丰 富,比如鬲、甗、簋、罐、盆等。
E 发掘点,2009 年曾发掘过 3 座墓葬,2010 年又发掘了 1 座汉墓。 总长度 7 米,其中墓道长 2.2 米,宽 1.6 米,墓室长 4.8 米,宽 2.8 米,深 1 米。 一棺一椁,椁前有头箱。 棺置于墓室左 侧,头箱内置漆器数件,陶灯、陶博山炉各 1 件。 随葬品多处于 墓室右侧,计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灯和陶博山炉、陶灶、陶甑 等,另有铜柿花饰数件。
秦文化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以鬲、簋、罐,个别墓葬 出土少量豆、盆、尊,还有少量墓葬随葬有一两件寺洼文化陶 器,以单耳罐、簋式豆、马鞍口罐为主。
三、关于李崖遗址发掘的几点认识 第一,李崖遗址发现的夯土遗址,目前可以确定为古城墙 遗址。 城址东墙、北墙保存较好,地表仍有部分夯土暴露。 大量 出土北魏时期的陶器,证明是这一时期的城址。 根据大量夯土 墙遗迹,结合《水经注·渭水》牛头河、樊河的走向有关记载判 断,当为汉魏时期的清水县故城。 这是甘肃省首次大规模发现 的北魏时期地方城镇遗址, 是研究魏晋时期地方城址的重要 资料。 第二,发掘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经判断属于西周时期。 墓葬 大都是东西向、仰身直肢葬、带腰坑殉狗,随葬器物带有明显的 商式风格。 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高级贵族墓葬俗一致,因而 这批墓葬很可能是早期秦人嬴姓宗族的遗存,这对探讨秦人、 秦族、秦文化来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第三,李崖遗址西周时期遗存相当丰富。 经判断,大多数 墓葬和灰坑集中在西周时期, 尚未见东周时期的遗迹单位或 标本,表明遗址的繁荣期在西周时期,进入东周则很快废弃。据 《史记·秦本纪》记载“ : 非子……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 嬴……秦嬴生秦侯。 秦侯立十年,卒。 生公伯。 公伯立三年,卒。 生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 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 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 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⑤非子 活动在周孝王时期,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从非子到秦侯、公伯 再到秦仲,属于周厉王时期,相当于西周晚期,到秦庄公时相当 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李崖遗址的兴衰时期正好与文献记 载非子至秦仲四代居秦邑,到庄公迁徙至西犬丘时间段吻合。 因此,李崖遗址可能是非子封邑所在。 第四, 调查所知的城墙和夯土建筑多集中在 A~D 发掘 点,多是魏晋时期遗存,已发掘城墙经确认为北魏时期。 目前, 还没有发现非子时期的建筑基址,但是将非子封地“秦邑”地望 推定在李崖遗址是调查和发掘所得出来的最好选择, 我们仍 需采取慎重态度,对其进行更深总第 289 期
THE SILK ROAD
考古与考察 S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刘家兴
(清水县博物馆,甘肃 清水 741400)
[摘要]甘肃清水县李崖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址。 2009~2011 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发 现了大量早期秦文化遗物、遗迹。 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秦人最早都邑遗址就是清水县李崖遗址。
F 发掘点共发现灰坑 9 个,墓葬 3 座。 墓均东西向,头向 西,M5、M7 仰身直肢葬,M6 仰身屈肢葬。 均带腰坑,M5 腰坑内 殉狗。 陶器组合为鬲、簋、盆、罐。
G 发掘点发现 16 个灰坑、2 道灰沟和 1 座墓葬。 H 发掘点以墓葬为主。 2009 年,曾发掘西周中期的灰坑 1 个,2010 年又发现了 2 座灰坑,1 座墓葬,均属于西周时期。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掘,发现墓葬 20 余处(M1、M5~M10、 M15~M27),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 除 1 座残墓破 坏严重,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不清外,其余墓葬均保存完好。 带 腰坑殉狗的墓葬 18 座。 人骨均西首葬,除 M9 为二次扰乱葬、 M6 为屈肢葬外,其余 17 座均为仰身直肢葬。 依据棺椁数量,葬 具分为三种:一棺一椁墓 11 座,墓圹长度超过 3 米;单棺无椁 墓 7 座,墓圹长度不足 3 米;无棺无椁墓 1 座,木框长度为 2.17 米。 出土随葬品多者 20 多件,少者无随葬品。 器类以陶器为大
17
端城墙遗迹已接近一条天然深沟, 该沟深 20~30 米, 宽约 50~60 米,呈西南走向,可能是古城西面天然屏障。 古城西南 部现为白土崖村民居住区。
根据 A、B 发掘点情况来看,A、B、C 三个发掘点距离接近 且同属李崖村所在一级台地上,出土遗物较为相似,多见北魏 时期典型器物,据此可判断古城建造时间应为北魏。 据《巩昌 府志》及清康熙《清水县志·地理纪》记载“ : 秦武公伐邽戎,置上 邽县,汉武帝更名为清水,属天水郡,隗嚣窃据,筑东、西二城, 东曰上邽,西曰西城。” 又《水经注·渭水》记载“ : 东亭川水,又西 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 西南流,历细野峡,径清池谷,又径清水县故城东,王莽之识睦 县矣。 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 又迳清水城 南,又西与秦水合……”④这里描述的河流走势与樊河流经城墙 遗迹所在遗址台地东,西南注入牛头河,再向西流经遗址台地 南的情况完全吻合。 由此,本次发掘城墙遗址很可能就是传世 文献记载汉魏时期的清水县故城。 据《清水县志》记载,清水建 城之后,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地震被毁,约存在并 使用了 300 多年。
[注 释]
① 早 期 秦 文 化 联 合 考 古 队 :《牛 头 河 流 域 考 古 调 查》,《中 国 历 史文物》,2010 年第 3 期。
② 毛 瑞 林 、 梁 云 、 南 宝 生 :《甘 肃 清 水 县 的 商 周 时 期 文 物》,《中 国历史文物》,2006 年第 5 期。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陕西龙腾勘探公司:《清水李崖遗
址勘探报告》,内部资料。 ④北魏·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卷 17《渭水》,巴蜀书
社 1985 年版。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5《秦本纪》,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18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家兴 清水县博物馆,甘肃 清水,741400
灰土范围 12 处,窑址 8 处,红烧土范围 1 处,墓葬 60 座,活土 坑 1 处,冲积沟 5 处。 ③
二、李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2009 年,天水至平凉铁路施工,途经李崖遗址,联合考古 队在铁路沿线做了部分钻探和小规模发掘,清理了 3 座被盗 的残墓和 1 座西周时期的灰坑。 鉴于该遗址的重要性, 2010~2011 年,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报请国家文物局批 准,正式对清水县李崖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笔者作为清水 县博物馆代表有幸参与此次发掘,参与并目睹联合考古队的 发掘工作,获益良多,现将 2010~2011 年发掘的主要成果、 收获介绍如下: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掘,主要发现有北魏古城 1 座,汉代 墓葬 1 座,齐家文化墓葬 1 座,西周秦墓 20 座,西周灰坑近 40 余座。 发掘采用象限法布方, 将整个遗址划分为 4 个象限,以 顺时针方向分别记为Ⅰ、Ⅱ、Ⅲ、Ⅳ。 并在其中 8 个地点发掘, 分别编号为 A、B、C、D、E、F、G、H 发掘点。 A~C 点在遗址二级台地, 发掘出北魏时期一道夯土墙 基和一座方形建筑,还解剖了一段城墙。 D 点也在二级台地, 清理了 1 个西周灰坑。 E、H 点在一、二级台地交界处,前者发 掘一座汉墓,后者清理 1 座西周残墓和 1 个残灰坑。F、G 点在 一级台地,在 F 点发掘 3 座西周墓葬和若干灰坑,在 G 点发 掘 1 座西周墓葬、1 个马坑及若干灰坑。 A 发掘点为一处夯土墙基,西北─东南走向,总长约 20 米,宽 2 米。经解剖,内含北魏时期的陶片和瓦片,被多个灰坑 打破,根据灰坑出土的布纹瓦,莲花瓦当,套索纹、水波纹、短 线纹带的陶片,判断其年代为西魏至唐代,该夯土墙基废弃 约为西魏以后。 B 点为一处方形建筑,被北魏至唐代灰坑打破,其建造年 代不晚于北魏。 C 发掘点是对一处夯土城墙遗迹的解剖,该夯土城墙为 一古城城墙,其北墙及东墙北部夯土城墙遗迹仍在地表可见, 东城墙南段已无遗迹可寻。 西南城墙不见夯土遗迹,北墙西
[关键词]清水李崖遗址;早期秦文化;非子封邑 [中图分类号]K9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17-02
李崖遗址位于甘肃清水县城西北侧牛头河和樊河交汇 的台地上,西至滴水崖沟,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行政区划包 括李崖村、白土崖村、仪坊村。李崖遗址背山面河,地形平坦开 阔,西北高、东南低,海拔 1370~1450 米。 大体以清水县至张 川县盘山公路为界,其东南为一级台地,主要分布着西周时 期的遗存,面积约 60 多万平方米;其西北为二级台地,主要 分布北魏时期遗存, 面积约 50 多万平方米, 遗址总面积有 110 多万平方米。 2013 年,清水李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李崖遗址调查勘探情况 2005 年和 2008 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 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正式 在甘肃清水开展工作。 首先,对包括李崖遗址在内的牛头河 流域众多周秦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共调查各类遗址 117 处,其中含周代(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 31 处,战国时期遗存 12 处,汉代及其后遗存 12 处。 其中发现的 31 处含周代遗存 的遗址, 有 13 处分布于清水县白沙乡至红堡乡的牛头河中 游两岸,是整个牛头河流域周代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李崖遗 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在这片周代遗存最发达的区域内, 甚至是整个牛头河流域以周代文化为主的遗址中都是绝无 仅有的。 ① 显然牛头河中游的周代遗址是以李崖遗址为中心分布。 其东北樊河东岸有孟家山遗址, 其北樊河西岸有吴家咀遗 址,其南牛头河南岸有柳树塬、祝英台塬遗址,这些遗址都可 算李崖遗址的南北屏障。 牛头河南岸,东南有程沟西、李沟坪 遗址,西南有蔡湾遗址。 这些遗址可算李崖遗址的东西两翼。 此外, 清水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批出自李崖遗址的铜器、陶 器,其年代约为西周早中期到春秋时期。 ② 在对李崖遗址进行重点调查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进行了重点的文物勘探,总勘探面积 28 万平方米。 此次考古 勘探共发现各类遗址遗迹 244 处,其中夯土基址 8 处,夯土 墙址 2 处,房址 1 处,石块范围 1 处,枯井 1 眼,灰坑 144 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