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合集下载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供大家赏析。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

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

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

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

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XX二夫人。

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

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

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

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

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

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

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

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

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

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

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

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

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

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

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

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2黄梅戏是我的家乡戏,不分老幼,大家都能唱上几句。

我从小便很热爱黄梅戏。

记得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黄梅戏比赛,那时候的我既想展示自己的才艺,又想锻炼一下胆量,便报名参加了。

黄梅戏ppt

黄梅戏ppt

•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 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 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 《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 的陈氏等,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 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 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 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 《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 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
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 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 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 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 《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 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 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 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 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 《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 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 的董永等。 •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 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 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 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
•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 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 奇案》的张柏龄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 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 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 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 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 “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市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 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 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 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 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 “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文案

黄梅戏文案

黄梅戏文案
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而著名。

它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中心,流传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属于中国戏曲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以柔美委婉、细腻婉转为特点,通过吟唱、抑扬顿挫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演形式则以手腕舞和器乐伴奏为主,着重于舞蹈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且极为注重色彩和服饰的搭配。

黄梅戏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特别善于描写女性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它描绘了农村生活和爱情、情感交织的人生,以及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等。

在黄梅戏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经典剧目和著名角色,如《打金枝》中的薛平贵和金枝玉叶,以及《玉堂春》中的兰妃等。

这些经典剧目和角色,对于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总之,黄梅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介绍
挑战与机遇并存,黄梅戏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开发出更多适应 现代观众需求的剧目和表演形式,拓展新的观众群体和市场空间。
06
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
在国内的影响
广泛流传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等省 ,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经典剧目
黄梅戏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 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唱腔分类
平词
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 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
述和抒情。
花腔
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 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彩腔
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 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著名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1
02
03
04

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 功,要求声音高亢激昂,表演
真实自然。

扮演女性角色,讲究唱腔的柔 美婉转和身段的婀娜多姿,展
现女性柔美细腻的特点。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以唱念做打见长,表演风
格粗犷豪放。

扮演喜剧角色,擅长插科打诨 和滑稽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

舞蹈与身段
舞蹈动作
国际传播
黄梅戏正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 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断层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和年轻演员的流失,黄梅戏面临着传承断 层的挑战。
市场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黄梅戏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 压力,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某某某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某某某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02
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剧情优美动
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夫妻观灯》
03
是一出轻松愉快的黄梅戏小戏,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
的情节,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风俗民情。
05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黄梅戏的继承与保护
经典剧目的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将经典黄梅戏剧目如《天仙配》 、《女驸马》等传承下来。
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如学唱黄梅戏、穿戴 黄梅戏服饰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旅游纪念品开发
开发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梅戏脸谱、黄梅 戏邮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THANKS
感谢观看
黄梅戏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许多音乐作品在创作中融入黄梅戏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唱词等,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 和文化内涵。
黄梅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黄梅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推动黄梅戏音乐的传 承和发展。
黄梅戏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
黄梅戏旅游演艺项目
在旅游景区开展黄梅戏演பைடு நூலகம்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传统表演技艺的继承
黄梅戏的表演技艺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这些技艺在传承 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磨练和提高。
传统音乐唱腔的保留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黄梅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留和传承。
新时代黄梅戏的创新与发展
剧目的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1.《天仙配》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黄梅戏曲目,在任何一个黄梅戏大全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是当年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世纪90年代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唱片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张,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统计,从1956年到1959年的四年中,《天仙配》剧目电影在海外各国就拥有了约三百万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一亿四千三百万影迷。

2.《女驸马》是黄梅戏经典选段之一,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

1959年改编的戏曲电影风靡一时,剧中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其中一些经典唱段仍然风行全国。

3.《罗帕记》是黄梅戏经典曲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故事中王科举进京赶考,家人江雄偷来王夫人金丝罗帕,赶考途中在客店诬陷夫人与自己有染。

王科举闻之大怒,将夫人陈塞君休出家门,陈塞君路途生子,被好心店家收留,十余年后,陈塞君之子金龙与王科举同中状元,结为兄弟,王科举与金龙母亲相见,真相大白,全家终得团圆。

该剧在黄梅戏舞台唱红后,一再被中央电视台及安徽、上海、湖北、浙江、香港等地电视台录相播出,并先后被扬剧、庐剧等兄弟剧种移植演出。

4.《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这个黄梅戏经典唱段,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 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 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 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特点

• • • •
特征
调式色彩的明朗化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 节奏律动的舞蹈化 旋律线条的口语化 唱词结构的衬字化
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 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花腔
主腔
三腔
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 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 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 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 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 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 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 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 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 是四句体,但形态 比彩腔复杂。一处 是第一句词(七字 句)的后三个字, 另一处是第四句词 全句重复。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 腔诸腔体与三腔之 中表情最单一,拖 腔最充足的腔体。 专用于伤感之时, 上下两句腔的末字 上都有四到六小节 的行腔。
三、艺术特点
• 行当
正旦
正生 花脸 小旦 老旦 小生 小丑

黄梅戏

黄梅戏

黄梅戏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湖北黄梅县,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等地。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

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

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

黄梅戏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 《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 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 《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 《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 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 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 《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 等。
严 凤 英
王 少 舫
韩再芬
马 兰

黄 梅 戏 艺 术 特 点
唱腔 行当 妆容 服饰
1.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
2.行当
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 上四脚: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 花脸。 下四脚: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3.妆容
中 戏 国 戏 曲 黄 梅 —
引子
《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 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 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 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黄 梅 戏 历 史 起 源

黄 梅 戏 保 护 现 状
黄梅戏2006年被批准为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看~(´⌣`ʃƪ)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 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 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 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2.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 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市后, 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 (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 3.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 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 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 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 》,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黄梅戏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本文从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三方面探讨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

一、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念、做、打、舞等五种形式。

其中,唱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演唱剧中的情节和角色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具有强烈情感的表演特点。

念是黄梅戏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通常由老生、青衣等角色担任。

念的表演形式大多是以快速的说话为主,并且语音要有韵律感,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现角色的神态和情感。

做是指黄梅戏中的动作表演,是非常丰富的一个表演形式。

做的内容主要包括肢体活动、表情变化和道具的使用等,可以通过做的表演形式更加生动的表现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打是指黄梅戏中的动作特效、舞台上的打斗动作、武器使用等,通过打的表演形式可以达到惊险刺激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黄梅舞是黄梅戏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舞蹈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来表现戏中情节和角色的感情变化。

二、表演技巧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鼻音技巧。

黄梅戏中的鼻音主要是通过鼻子吐气产生,让唱腔更加柔和优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另外,黄梅戏中的音调也非常复杂,需要演员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黄梅戏的演员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念功和唱腔功底,快速准确的念白和唱腔可以让角色更加生动活泼。

黄梅戏的演员还需要掌握做、打和舞等表演技巧,做的时候需要注意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打的时候需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度和节奏感,舞蹈表演需要演员具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

三、表演风格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流畅、动人、优美为主,突出了角色的细腻感情和生动形象。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也非常注重唱腔和念白的配合,通过快速、灵活的表演方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让观众更好的融入到剧情中。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还强调了现场氛围和交互性的互动感,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需要注意与观众的沟通,让观众感受到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好听的黄梅戏 十首

好听的黄梅戏 十首

好听的黄梅戏十首好听黄梅戏的《罗帕记》、《天仙配》、《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双下山》、《小辞店》、《玉堂春》《西楼会》、《纺棉花》、《秋千架》等。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

作品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女驸马》故事的起源地就在如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古襄阳城内的冯家巷。

但如今的冯家巷已经没有一点道台府的影子,衍变为一个普通的民居小巷。

故事情节为: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主订亲。

后来李家衰落,素贞母也去世。

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故事由此展开。

《罗帕记》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

讲述举人王科举娶妻陈老尚书之独生爱女陈赛金,中途因管家作祟,产生误会休了陈赛金,最后误会解除,与妻儿团聚的故事。

《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女士生前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由岑范执导,严凤英、黄宗毅主演。

影片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

《夫妻观灯》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和王少舫于1956年主演的经典黄梅戏作品。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又名《偷笋》、《扳竹笋》。

据传系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安庆市宿松县的真事改编而成。

《蓝桥会》由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该剧通过韦郎保和贾玉珍的恋爱故事,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真诚、忠实和不为处境所屈服的反抗精神。

《王小六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

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四种说法。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 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 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 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 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 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
名人简介
王少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生于1920年,卒于1986年,祖籍 河北。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 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 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 也也演黄梅戏,直至1950年,才 正式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 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 团。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潘璟 琍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 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 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 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5 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 影《天仙配》。
马兰,生于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 母亲是黄梅戏演员,父亲是舞台设 计兼编剧。她1975年考入安徽艺术 学校黄梅戏班,五年后分配到安徽 省黄梅戏剧院。马兰扮相甜俊,表 演细腻,嗓音甜美。擅演剧目:《女 驸马》、《天仙配》、《龙女》、 《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 《无事生非》、《西厢记》、《劈 棺惊梦》、《红楼梦》、《梁祝》、 《秋千架》及电视剧《严凤英》等。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黄梅戏曲目

黄梅戏曲目

黄梅戏曲目
1.《三岔口》:描写女主角小秀娥不屈不挠,终于摆脱险境,与心爱的人团聚的故事。

2.《西楼记》:讲述了张生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3.《打金枝》:以宁荣二家为背景,讲述了宁荣二的女儿金枝与程梅山的爱恨情仇。

4.《红字》:主角张翠翠被陈蕃所爱,但因嫁妆不足,导致婆家反对,最终双双离世。

5.《牡丹亭》:主人公李师师梦游牡丹亭,与柳州、张生等人相遇,展开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6.《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在家族的反对下,以悲剧结尾。

7.《拜月亭》:以杜丽娘为主角,讲述她为救父亲而被迫嫁给了冷血的贵族,却在遭受种种屈辱之后,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8.《霸王别姬》:主角程婴与段奕宏的爱情,因种种原因变得复杂和曲折,最终以惨剧收场。

9.《狄青》:以唐代名将狄青为主角,描写他的忠诚和聪明才智,以及与家族中的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

10.《女驸马》:女主角薛仁贵的女儿薛宝钗为了追求真爱,放弃了一切,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

- 1 -。

黄梅戏精选100首

黄梅戏精选100首

黄梅戏精选100首1. 《花田错》2. 《道情深》3. 《戏楼台》4. 《王敬宜》5. 《春闺梦》6. 《周仁哭坟》7. 《天河记》8. 《飞花艳》9. 《燕子楼》10. 《金壁梦》11.《折桂令》12.《桃花扇》13.《盗军夜奔》14.《梅花香》15.《霸王别姬》16.《杜十娘》17.《芳草碧连天》18.《杨门女将》19.《乐太清》20.《郎玉娇》21.《风花雪月》22.《西楼记》23.《张生记》24.《窦娥冤》25.《倩女离魂》26.《名花旦》27. 《大唐贵妃》28.《铡美案》29.《南浦月》30.《玉簪记》31.《绣鸾凤》32.《救风尘》33.《龙凤配》34.《采桑子》35.《沉香手》36.《玲珑塔》37.《小桃红》38.《金山奇缘》39.《王昭君》40.《半夜雷轰》41.《沙漏记》42.《醉新娘》43.《凤还巢》44.《锁麟囊》45.《偷桃园》46.《飞燕双骄》47.《天女散花》48.《魏紫姑娘》49.《骆马湖》50.《青楼梦》51.《大红灯笼》52.《花落花开》53.《曹操与杨修》54.《双娇传》55.《盛世花》56.《青衫泪》57.《火烧岳阳楼》58.《马嵬坡》60.《春宵梦》61.《陈三五娘》62.《十二妃》63.《茶花女》64.《抱柱记》65.《王小宝》66.《南柯太守》67.《临江仙》68.《太真外传》69.《三家店》70.《蓝堂春》71.《玉蜻蜓》72.《牡丹亭》73.《西京记》74.《姻缘对牌》75.《石榴花》76.《白篦子》77.《苏三起解》78.《韶华舞》79.《豆腐脑儿》80.《凤求凰》81.《霓裳羽衣》82.《胭脂香》83.《秦淮月》84.《一枝梅》85.《弑君怨》86.《牧云记》87.《甘心斋》88.《三登九重》89.《鸳鸯蝴蝶梦》91.《青春调》92.《捣练子》93.《忠烈楚》94.《负心郎》95.《神仙玉佩》96.《水晶箍》97.《朝元梦》98.《仙桃记》99.《万金草》100.《庐山谣》。

2024版传统文化艺术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2024版传统文化艺术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传统文化艺术黄梅戏介绍PPT课件contents •黄梅戏概述•黄梅戏表演艺术•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黄梅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应用•总结与展望目录01黄梅戏概述定义与起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黄梅戏的专业院团和业余演出团队,黄梅戏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发展历程及流派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流派包括皖派、鄂派、赣派等,其中皖派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艺术特点为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艺术特色与价值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黄梅戏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同时,黄梅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黄梅戏表演艺术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与表演技巧01020304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功,形象塑造要求真实自然。

扮演女性角色,表演柔美细腻,唱腔委婉动听。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色,表演豪放洒脱,唱腔高亢激越。

扮演滑稽幽默或狡猾的角色,表演诙谐风趣,唱腔轻快跳跃。

唱腔与音乐伴奏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包括平词、二行、三行等,旋律优美,节奏灵活。

小调类的唱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欢快活泼。

由彩腔、仙腔、阴司腔组成,是黄梅戏中极富表现力的唱腔之一。

著名黄梅戏曲目

著名黄梅戏曲目

著名黄梅戏曲目1.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自唐代演变而来,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剧目而备受瞩目。

2. 《杨门女将》《杨门女将》是一部著名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明朝末年杨家将女儿杨乃武和宋江等英雄豪杰联手抗击倭寇入侵的故事。

该剧以其英勇豪迈、忠诚正直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3.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爱情故事,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喜爱的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白娘子为救许仙而化身为人类,并与许仙相爱的故事。

《白蛇传》以其唯美的音乐、动人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

4. 《西施》《西施》是黄梅戏中一部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西施》以其精致细腻、唯美动人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瞩目和喜爱的剧目之一。

5. 《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关注和演绎的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充满人生哲理和深刻意义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宫廷等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

6. 《纪晓岚》《纪晓岚》是黄梅戏中的一部历史剧,讲述了明朝末年纪晓岚与杨家将的故事。

该剧以其激情燃烧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了观众。

《纪晓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剧目。

7. 《兰陵王》《兰陵王》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历史人物兰陵王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讲述了兰陵王与嫂嫂邹氏之间错综复杂、充满爱恨情仇、忠诚与背叛等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兰陵王》以其精湛绝伦、感人至深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之作。

8. 《大明宫词》《大明宫词》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唐代宫廷生活为背景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豪华与荣耀,以及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黄梅戏的概述

黄梅戏的概述

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

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的发展历史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与安庆当地其他各种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安庆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一、文化地位的重要性。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梅戏作为湖北地区的地方戏曲,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观众们在欣赏黄梅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湖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二、音乐与唱腔的独特之处。

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黄梅戏的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它融合了中原音乐、湖北民间音乐和剧场音乐等多种元素,使得黄梅戏的音乐旋律丰富多样、富有变化。

而黄梅戏的唱腔则以婉转缠绵、柔美动人为特点,如著名唱段《痴女即景》、《剑侠行》等,通过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打动观众的心弦,引发共鸣,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

三、剧情的吸引人。

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等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和创作,使之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黄梅戏的剧情多变且富有张力,不仅有喜剧般的轻松愉快,还有悲剧般的悲凉有情。

对于爱情的精彩描述尤其引人入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荆钗记》等,通过真挚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们在欢笑中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和悲伤,使其情感得到满足,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四、演员的精湛表演。

黄梅戏传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表演传统,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注重身段、音律、咏诵以及面部、眼神、手势等细腻的表演技巧。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剧中角色的情感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而且,黄梅戏演员通常会注重角色的塑造和形象的表现,通过服饰、化妆和造型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剧中人物更加鲜活、立体,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五、近年来的传媒推广。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黄梅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得到传媒的广泛推广。

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逐渐开始介绍黄梅戏的历史、特点和艺术魅力,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认识黄梅戏。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如音频、视频等,使得黄梅戏的演出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进行观看和欣赏,从而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和接触机会,提高了黄梅戏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戏一.简介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旧称‘黄梅调’。

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三.发展阶段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 。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

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

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

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

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

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唱腔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1.黄梅戏的主腔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

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

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

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

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

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2.黄梅戏的花腔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

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

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

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

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

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

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

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

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

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

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

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

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2)花腔的用法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

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