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问题学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面对问题学生

2015-04-06 13:39:26

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310 次 | 评论0 条

“挑战传统理念科学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专题培训班”

学习心得汇报材料

学习时间:2015年3月21-22日,

学习地点:商丘市二高

学习内容:挑战传统理念科学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专题培训班

人物与讲座:

张景浩:扬起自信的风帆

于伟利:为学生成长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

班级管理智慧与技巧

学习心得整理:

怎样面对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要想破解问题学生的难题,我们首先要了解“问题学生”成因。

张景浩老师说:学生中的后进生,60-70%是由家长决定的,10-20%是由老师决定的,另外10%左右是由社会决定的。

由此可见,问题学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在孩子身上。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至于这张白纸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完全是家长、老师这些成人在涂画。甚至于这张白纸的质地如何(比如智力和健康状况),也完全取决于父母。现在,孩子身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这些成人们把过错都算到孩子身上,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一个学生如果出现了学习困难、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甚至是品德不够好等现象,就需要我们首先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几方面因素中来寻找造成学生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破解问题学生的对策。

1、家长的因素

从大面积上讲,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决定因素在社会;

从一个学校来讲,学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老师;

但对具体每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是决定孩子成长的核心因素、关键因素、根本因素。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情况的学生打交道,我们最能理解学生背后的家庭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家长的文化背景、道德取向、习惯修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也知道孩子的智力高低与家长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家长与孩子智力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于伟利老师说:在她曾经到北京参加的一次学习中,有两位理论专家都曾向学员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取决因素是什么?一致的答案是:遗传——内因起决定作用。同时,两位专家告诉学员们,除了遗传之外,对孩子智力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妈妈怀孕时的各种因素:包括几月份怀孕孩子最聪明,还有顺产、剖腹产(张景浩老师说,剖腹产的孩子70-80%的都是差生),还有妈妈在怀孕时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以及妈妈的兴趣爱好(比如爱打麻将的妈妈的孩子,就不如爱看书、听轻音乐的妈妈的孩子聪明),妈妈的性格脾气(性格急躁好发脾气的妈妈就没有性格温和宽容的妈妈的孩子聪明)等等。专家老师说,为什么这个孩子聪明,那个孩子不聪明?就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妈妈在怀孕时没有这个孩子的妈妈做得好。

所以,有很多专家提出,在我们社会上,当律师需要资格证,当医生需要资格证,当老师需要资格证。从家长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来看,当家长更需要资格证。当然,那一纸结婚证是不足以充当家长的资格证的。因此,在巴西,一个人,只有在关于家庭教育知识的考试中合格了,才被允许生孩子。

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家长准入考试制度的情况下,两位专家都告诫老师们:你们再也不要讽刺考不及格的学生。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

2、社会的因素

关于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不难体会。从近几年网络兴起过程中,在学校、家长与网络对孩子的争夺战中我们也都有了切身体会。还有,在课上课下,我经常会从学生手中收起一些关于校园暴力、色情、鬼故事方面的书籍,这也应该属于影响孩子成长的社会因素。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的社会因素,还是无处不在的各

种媒体。这方面,不是我们老师能改变的,我们老师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改变它。因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去过多讨论它了。

3、学校、老师的因素

我想,这方面应该是需要我们重点讨论的,因为造成后进生的诸因素中,唯有这一方面,是我们能够把握、避免的。

后进生是怎样炼成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张景浩老师专门写了一部书——《饿死的梭鱼》。

在《饿死的梭鱼》这部书里,张景浩老师首先讲了科学家们做的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鱼缸中间,加了一道屏障——透明玻璃,在玻璃的一边放上一条梭鱼(以小鱼为食),另一边放上几条小鱼。梭鱼看到小鱼,就凶猛地扑过去捕食小鱼,但在就要接近小鱼的时候,梭鱼被莫名其妙地狠狠地被撞击一下,它不甘心,又一次扑过去,又被狠狠地撞击一下,如此反复多次,梭鱼看着小鱼在一旁优哉游哉的游玩,自己再也没有了捕食的欲望。后来,科学家们把中间的屏障——透明玻璃拿掉,梭鱼也不再去捕食小鱼了。

这个实验与后进生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在于伟利老师讲的一个个案中,我有了较深的理解。

于伟利老师说,某个班级有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某一阶段,他可能受到了某方面的激励,进行了一些努力,在一次考试中,成绩终于从倒数第一进步到倒数第五。他的心里有了一些成就感,回去很高兴地告诉了家长。但就在这个周末的周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了例行的选举:让每个同学选出班内综合表现最差的五个同学,这位同学不幸当选。然后老师宣布让这五位同学的家长下周到校开会。后来,这个学生告诉家长下周去学校开会,家长高兴地说,你们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要对你进行表扬了?学生委屈地说:不是,你去了就知道了。以后,结果大家应该能猜想得到:这个孩子的心里再也产生不了进步的欲望了,再也不进行什么努力了。他已经变成了饿死的梭鱼了。

于伟利老师说,如果当时这个老师换一种做法:在班内选出本周进步最大的五个学生,这个孩子应该能选上。同样让这个孩子通知家长下周到校开会,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趋势。因为,于伟利老师这是给学生的发条上劲,给学生的发展创造内在驱动力。

年前,我参加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网上培训,王海英教授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的讲座中,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习得性无力感”:由于连续的失败而导致的个

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过程是:

失败——“结果不可控”体验——“结果不可控”认知——“结果不可控”期待——无力感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