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分析婆媳难相处的社会根源
《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重新解读
《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重新解读作者:张明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2期《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传统观点往往从封建礼教、门阀制度、宗法制度等时代性阶级性的角度去理解分析。
这些分析当然有其合理性。
笔者认为如果抛开所谓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可能更有利于解开这样一个问题。
一、婆媳矛盾《孔雀东南飞》里最主要的矛盾是焦仲卿的母亲(以下简称焦母)和刘兰芝的矛盾,这是导致刘兰芝被赶回娘家的原因,也是悲剧的开端。
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生活习惯不同婆媳双方生活习惯不同,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歌开始,刘兰芝告诉我们她“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有二:一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即对夫妻甜蜜生活的渴望;二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即对繁重家务劳动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女性感性而又浪漫。
婚前渴盼甜蜜的爱情,婚后希望过上如胶似漆的恩爱生活,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焦仲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从诗歌内容看,焦仲卿的父亲不在了,焦母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一般会形成以母亲为权威的家庭关系,这在文中表现也非常显著。
新婚妻子的到来,必然产生两个变化。
一是,礼敬不够,二是家庭重心转移。
不幸的是,刘兰芝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误,给焦母带来了心理伤害。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这里我们不能认为焦母是歪曲事实,而应该理解为焦母的内心真实感受。
因为特殊的家庭状况,焦家在生活中也必然是比一般家庭更勤劳。
刘兰芝对这样的生活并不能适应,以致发出“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抱怨。
一方面刘兰芝在抱怨日夜操劳,一方面焦母“嫌迟”,“故”在这里作“仍旧”解,可以看出,不是焦母的故意刁难,而是婆媳二人对劳动强度的不同体验。
刘兰芝,无法适应焦家繁重的劳动。
作为婆婆,面对儿媳的到来,焦母又是如何做的呢?诗歌中我们看到的焦母,不是对儿媳的接纳、包容或迁就,而是对自己固有生活习惯的顽固坚持。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新探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新探家庭矛盾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今,都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婆婆和儿媳关系又是家庭矛盾的重中之重。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家庭矛盾产生的起因在于家庭成员中首先有人心理不平衡,即心里某个角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导致心理失衡、情感失落,从而产生强烈的发泄情绪的欲望,矛盾则应运而生。
从表面上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因不满儿媳而遣之,但只要稍作追问:焦母的心理因何不满?就可以找到答案。
实际上,焦家矛盾的产生是因仲卿的不当表现引发的。
当家庭关系紧张时,既作儿子又作丈夫的焦仲卿没有公正公平地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也没有用爱打通心与心之间的壁垒,反而用极端的言语激化了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悲剧的结局。
焦仲卿在整个悲剧事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从焦仲卿对事业与家庭关系的态度上看。
焦仲卿属传统的重事业的男人。
无论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还是“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都足以证明焦仲卿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
如果没有婆婆发难,刘兰芝在她自己的生活空间内也游刃有余。
男女主角各尽其职,完全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家庭模式。
其实,任何家庭,内部矛盾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
关键在于矛盾出现前后,主要当事人处理妥当与否。
焦仲卿把事业放在首位,把家庭完全交给母亲和妻子,这种做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对于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运作机制而言,当官做小吏的焦仲卿只是在另一个“家庭”中有自己的角色而已。
既然家庭与事业同等重要,就应统筹兼顾,不应厚此薄彼,更不应把家庭与事业对立起来,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
当家庭关系紧张时,他不仅没有意识到家庭危机的严重性,仍一如既往地扑向工作,以为家庭不和是不足为患的。
须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没有和谐的家庭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建设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家庭和社会彼此之间密不可分。
在社会上,焦仲卿入朝为官(事业),也做到尽心尽职,而在家中所扮演的家庭成员角色则极不合格,面对家庭矛盾茫然不知所措。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原生家庭语境下《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探析
原生家庭语境下《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探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描写旧时代封建家庭婚姻悲剧的作品。
作品通过对原生家庭语境下的塑造和描绘,深刻地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弊端与不足。
在此作品中,男主角武松原本是一个英俊潇洒、勇武善良的青年,但是他却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凶狠残忍的脾气,对妻子王婆极为残忍,甚至最终将其杀害。
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时代封建家庭的家庭伦理制度所带来的影响。
观念上,旧时代封建家庭婚姻制度讲究门当户对,重视女子的独身贞操,而男子则要具备一定的威严和权威。
男女在婚后的关系被视为母慈子孝、妻贤才德、夫勤持家等形式化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使得妻管严、夫权重的家庭关系逐渐形成。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亲对母亲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妻子也只是丈夫的财产和附属品。
这种传统婚姻制度不仅影响到了男性,在女性身上同样也存在着严格的家庭束缚。
那些比较封建的家庭常常会将女性视为家庭装饰品,女性需要服从丈夫的各种安排,整个婚姻生活极度单调乏味,如果丈夫对妻子不满意,甚至会使用家庭暴力,进一步扭曲忠诚、才能和独立精神。
在《孔雀东南飞》中,武松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妇女,生活在闭塞、封建的家庭环境中,她对于自己的丈夫始终是依依不舍,无怨无悔的。
而父亲则一直在母亲的压迫下,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这个家庭中夫妻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包容,导致了儿子成为了一个毫无良心的凶手,反过来让母亲错过了一个忠于她的儿子,失去了家庭的幸福。
总的来说,《孔雀东南飞》尝试通过对男性、女性角色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相关性的深刻探讨,揭示了传统婚姻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夫妻关系的缺陷和弊端。
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将朝着积极的方向探索,表现人们对手足之爱、父母之亲、妻子之爱等真挚感情所持愉悦、渴望、向往等各种积极情感。
《孔雀东南飞》里婆婆焦母为什么那么讨厌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婆婆焦母为什么那么讨厌刘兰芝?《孔雀东南飞》开头便展⽰了刘兰芝的优秀和贤惠"⼗三能织素,⼗四学裁⾐,⼗五弹箜篌,⼗六诵诗书。
",但婆婆仍然对这个善⼥⼯懂诗词的媳妇⼗分不满"三⽇断五匹,⼤⼈故嫌迟。
⾮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引来了婆婆的如此痛恶呢?第⼀,婆婆对⼉⼦有极其强的"控制欲",她对后来的媳妇充满了敌意和嫉妒婆婆的性格⽆疑是很强势的,他想要把⼉⼦紧紧的攥在⾃⼰的⼿⾥,逼迫⼉⼦⼲她想⼲的⼀切事情。
哪怕⼉⼦已经说出:"今若遣此妇,终⽼不复取!"的话,婆婆不光没有体恤⼼疼,反⽽更加的⽣⽓和不满。
她对⼉⼦的婚姻处处⼲涉和控制"东家有贤⼥,⾃名秦罗敷,可怜体⽆⽐,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处处算计,渴望达到⾃⼰的⽬的。
反观刘兰芝,丈夫出门在外,她⽆怨⽆悔在家洗⾐做饭伺候婆婆,⾏为并没有不妥。
但婆婆确实处处刁难,演⽰了⼀个⼗⾜的恶婆婆的形象。
婆婆也是从⼉媳妇⾛过的,她这样强势的性格也必定不会受婆婆的喜爱,如今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也有很多的优越感,处处想要碾压媳妇⼀下。
从⼉⼦对婆婆的态度⾜可以看出⼉⼦是⼀个妈宝男,⼀般母亲都会享受⼉⼦对⾃⼰的这种特殊情感,可这种情感突然被⼀个叫"媳妇"的⼈给夺⾛,婆婆⼀定会⼼⽣不快,也就不会对刘兰芝善语相待。
从全⽂不难看出,婆婆的丈夫已经去世,她已经守寡多年,⼥⼈的嫉妒⼼是可怕的,⾃⼰的爱情有缺陷也许连⼉⼦的美好爱情也见不得。
第⼆,刘兰芝⾻⼦⾥的反叛⾏为让婆婆不喜欢通读全⽂,⼤家看到的多是刘兰芝的隐忍和婆婆的步步追赶,其实刘兰芝的很多⾔语都能体现出她的好啵,体现出她"孔雀"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开头便提到了刘兰芝掌握的技能和织布的速度,普通⼈家的⼥⼉是没有条件接触到箜篌和诗词的,但兰芝却是全部通晓,可以看出兰芝出⾝⾼贵,⽓度不凡。
从《孔雀东南飞》中感悟出的婆媳战争之灭
从《孔雀东南飞》中感悟出的婆媳战争之灭前⾔⾼中学习这篇课⽂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感触到了,突然间想明⽩了似的,感觉⾃⼰好像是可以⼤概推断并整理出针对婆媳关系不和睦的⼀套解决⽅案,未来或许可以进⾏尝试。
正⽂⾸先要感谢《孔雀东南飞》这⼀篇所谓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原来我也这么以为它是⼀爱情悲剧故事,但现在看来,它好像是在讲婆媳关系。
或许下⾯很多地⽅会有简单地曲解原⽂的意思的地⽅,但是道理只要明⽩了,并且能够帮助得到缓解婆媳关系,那我觉得,⽆所谓啦。
故事的焦点就是围绕丈夫焦仲卿,妻⼦刘兰芝以及其婆婆展开。
庐江太守衙门⾥的⼩官吏焦仲卿的妻⼦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死了。
焦仲卿听到后,在⾃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
简单聊⼀下"恋母情结",这个,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理发展的性器期,⼉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
相传希腊神话中,王⼦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意中杀死⽣⽗,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依恋母亲、害怕⽗亲的情况。
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爱恋,⽽对⽗亲怀有杀机; 为取得母亲的爱情⽽与⽗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亲占有母亲,同时⼜很现实地承认⽗亲⽐⾃⼰更强⼤有⼒,从⽽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理上以⽗亲⾃居,把对⽗亲的恨转为模仿⽗亲的⾏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这种恋母情结是⼉童性欲发展的⾼潮,也是性⼼理和⼈格发展的关键时刻。
那通过研究呢,东⽅⼈在⾃我这个概念⾥是拥有母亲这个概念的,但是⼤多数西⽅⼈没有。
所以西⽅也就很少会出现恋母的情况。
但是在中国,其实还有⼀种情况,显然,更要普遍——轻微的恋⼦情节。
我认为很多的婆媳关系不顺的原因⼤多都是因为男⽅没有做好在⽼婆和母亲之间起到良好的平衡关系。
我们就来看焦仲卿吧,得知⽼婆在家⾥难做后,直接跑到母亲⾯前职责母亲的不是。
我们仔细来看⼀看,假如你是母亲,你养了⼏⼗年的⼉⼦,突然间跑到你跟前不停地说另外⼀个⼥⼈有多好有多好,你的⼼情会如何呢?在⼀起⽣活了以后,还不能欺负⼉媳妇,有些许的不满意,就会招来⼉⼦的不满与⼼疼。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作者:刘爱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一直让人们叹息不已。
每次读之,笔者都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兰芝那么聪明美丽,那么勤劳能干,那么善解人意,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几乎都让她占尽,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以至于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挟时,仍不为所动?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其悲剧成因。
一、兰芝因无子且身份低贱而形成自卑心理俗话说“母以子贵”,兰芝有子吗?兰芝以谁为贵?原文中没有交代,假若兰芝有子,当她离开焦家时,和丈夫谈论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去留,而不是对财产的分割,这是人之常情;兰芝临走时即使再故作镇定,可面对孩子,也应该洒泪而别,左吩咐,右叮嘱,不忍离去,可是原文中却没有提及此事,这有违常理。
由此可推,兰芝无子。
是因为初婚而无子还是因为无生育能力?我们再看原文,兰芝初嫁到焦家时是17岁,而被遣去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难道仅仅是两三年吗?笔者认为不是,仅仅两三年没有生育,这是极其正常的,不至于被休。
那么,她嫁到焦家到底有多久?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两三年的功夫,小姑长得再快,也不可能从一个“始扶床”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长到和兰芝一样高。
所以,兰芝嫁到焦家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年,可能已经十来年,小姑大概也已经十几岁。
这十来年的时间,兰芝没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大不满,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再等下去,所以,她只好找个理由休掉兰芝,让儿子再娶,以延续香火。
即使兰芝无子,假若她出身豪门,地位显赫,婆婆也会考虑她娘家的势力,断然不会休掉她,可见她出生并不高贵,这一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根据。
兰芝和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兰芝不过是一村姑而已,因此两人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
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颂赞。
进一步体现了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婆媳关系将在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焦母兰芝悲剧根源封建礼教婆媳关系平等待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经过后人的修饰而成。
[1]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达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们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及由此引发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一.刘兰芝无辜被休《孔雀东南飞》是封建制度下的爱情悲剧,“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孔雀东南飞》婆媳关系
十对婆媳九不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女人地位的攀升,家庭妇女角色的多元化,婆媳关系将是一个长聊常新的话题。
呈现三种状态:和谐、一般、紧张。
实质就是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男人的拉距战!距离让思念更甘醇《孔雀东南飞》三种婆媳关系焦家的婆媳关系,焦母是一个寡妇,这个身份很重要,在现在看来就是单亲家庭。
家庭背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权里,丈夫早死,长子夭折,家道中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得抚养两个孩子,真的很难。
且不说,长夜茫茫,独自一个清灯为伴的煎熬,就是生活的贫困都可以让人愁死,硬是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还养育得不错,儿子还争气,有些才气,还当了个小官吏。
焦母还一心执着地想让儿子重振焦家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择手段,要通过婚姻为儿子铺开仕途之路,这也无可厚非的,也是她对这个家庭和死去丈夫一种忠诚的奉献,从这个意义上不能不说焦母是坚强的是伟大的,是古代优秀的典范的母亲。
但是,焦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因为她根本就不了解儿子的品性和需求,焦仲卿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所称的君子,品性固然高洁,学富五车,欣赏性颇强,但任何时候君子的社会能力都是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
自然,依他的个性,他对官场潜规则不耻,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
剧中还称是为了焦母的期望怀着大义之孝才入仕,这本来就不是他自己的意愿,所以,他非常被动。
实质,悲剧根源在于,母子二人所需所求大相庭径。
所以,焦仲卿拒绝焦母的政治婚姻,主动地寻找自己的爱情,经过磨难,与刘兰芝结为夫妇时,已经是一种抗争了,虽然很软弱。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软弱,从此埋下了祸根,说焦母怨恨刘兰芝,不如说是对儿子与她相左的一种打击,力量来自所谓的孝道.焦母与刘兰芝这个媳妇并没有解不开的死结,焦母只不过是嫌弃刘兰芝家境,不能给焦家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好处,是心里的势利在作怪,每每刘兰芝给她争脸时,她虽然不高兴,刘兰芝入侵她的骄傲,但是没有心态来得猛烈。
还有一个让她妒忌的是,儿子的心全让刘兰芝所俘,她很是失落。
《孔雀东南飞》中的家庭伦理
《孔雀东南飞》中的家庭伦理《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庭伦理的种种问题,读来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感情深厚,却因婆婆的百般刁难,最终导致夫妻二人双双殉情。
在这个悲剧中,家庭伦理的冲突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焦母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她的专横和霸道是造成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姻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焦母眼中,儿媳刘兰芝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她的权威,遵循她所设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刘兰芝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她不仅擅长织布,操持家务也是一把好手,然而焦母却对她百般挑剔,认为她“举动自专由”,不符合传统妇德中温顺、顺从的标准。
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和无端的指责,反映了焦母的自私和狭隘。
她凭借着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肆意干涉儿子和儿媳的生活,完全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和幸福。
从刘兰芝的角度来看,她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面对焦母的刁难,她没有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她的这番话,既是对自己遭遇的控诉,也是对封建家庭伦理的一种抗争。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中,她的反抗显得如此无力。
最终,她还是在强大的压力下被遣回娘家。
焦仲卿在这场家庭伦理的冲突中,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又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愿。
他试图在母亲和妻子之间进行调解,但最终未能成功。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对母亲的劝说,表现出他对妻子的维护和对家庭伦理的困惑。
然而,他的软弱和犹豫不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悲剧的发生。
回到娘家的刘兰芝,又面临着来自兄长的压力。
兄长逼迫她改嫁,在他看来,妹妹被遣回家是一种耻辱,只有尽快改嫁才能挽回家族的颜面。
深度剖析《孔雀东南飞》悲剧
深度剖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
刘兰芝被婆母嫌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举动自专由”,不符合传统礼教中女子温顺、服从的规范。
而焦仲卿虽然对母亲表示反抗,但最终也无法挣脱礼教的枷锁,只能在无奈中妥协。
这种礼教的压迫使得夫妻二人无法自主地追求幸福,成为导致悲剧的重要根源。
焦母的专横和偏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焦母作为封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
她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或许是因为刘兰芝的性格不符合她心中儿媳的标准,或许是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量。
无论如何,她的独断专行和对刘兰芝的恶意排斥,直接破坏了儿子的婚姻,将焦仲卿和刘兰芝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刘兄的市侩和自私同样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刘兄没有给予妹妹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反而逼迫她改嫁。
他看重的是金钱和地位,完全不顾及妹妹的感受和幸福。
这种唯利是图的态度,使得刘兰芝在家庭中失去了最后的依靠,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从焦仲卿和刘兰芝自身来看,他们性格中的软弱和妥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焦仲卿虽然深爱着刘兰芝,但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没有足够坚定的勇气去抗争。
刘兰芝虽然勇敢地反抗了不公,但在兄长的逼迫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他们的犹豫和不坚决,使得他们错过了一些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外,社会环境的冷漠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同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对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遭遇,并没有太多人站出来表示同情和支持。
这种社会的冷漠和麻木,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到孤立无援。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这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孔雀东南飞》中的封建枷锁
《孔雀东南飞》中的封建枷锁《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动人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种种残酷的现实和沉重的枷锁。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情投意合,却因婆婆的百般刁难,最终导致夫妻分离。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又遭兄长逼迫改嫁,最终她和焦仲卿双双殉情,以死来抗争命运的不公。
封建礼教是束缚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第一道枷锁。
在当时的社会,“三从四德”“七出之条”等礼教规范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地套在女性的头上。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但婆婆却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强行将她驱逐出门。
这种对女性行为的严苛要求和无端指责,完全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封建家长制则是另一道沉重的枷锁。
焦仲卿的母亲作为一家之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子女的婚姻和命运。
焦仲卿虽对母亲表示反抗,“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母亲的决定。
而刘兰芝的兄长也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不顾妹妹的意愿,强行逼迫她改嫁,完全无视妹妹的痛苦和反抗。
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年轻人的爱情和幸福被无情地剥夺。
门第观念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封建社会,婚姻往往讲究门当户对。
焦仲卿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人家,而刘兰芝家可能相对较为贫寒。
这种门第上的差异,或许也是导致他们婚姻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
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们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此外,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如同无形的枷锁。
刘兰芝被遣回家后,邻里乡亲的闲言碎语、指指点点,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在那个时代,女性一旦被休,就会被视为不贞不洁,遭受众人的唾弃。
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使得刘兰芝在娘家的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
《孔雀东南飞》以其悲惨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从《孔雀东南飞》探寻解决婆媳关系的千古难题
从《孔雀东南飞》探寻解决婆媳关系的千古难题作者:王凤年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婆媳关系恶化而导致的家庭悲剧。
面对焦母与兰芝紧张的婆媳矛盾,焦仲卿不善于化解婆媳之间的纠纷,导致家庭矛盾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
《孔雀东南飞》其实是提醒“后世人”:要谨慎处理婆媳关系,不要把家庭矛盾扩大化,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婆媳关系;家庭矛盾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99-03《孔雀东南飞》是最早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
从它产生的时代算起,一千七百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这首长诗在民间流传了大约三百多年,直到南朝徐林编《玉台新咏》才予以收录。
诗前并作有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这段序文记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说明了故事的梗概以及此诗的作者。
一、学术回顾学术界对《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产生的根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概主要有四种说法:(一)嫉妒。
由于焦仲卿母亲长年寡居,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儿子身上,因而视自己儿子为私有物品,认为媳妇侵占了儿子的感情世界,分享了她的感情,是同性相斥的一种表现。
【2】这种把焦母说成是一个极度变态的心理疾病的患者,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是的话,又何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我们可以看出,焦母并非是一个近乎变态的心理疾病患者,她只是不满刘兰芝,想再为儿子迎娶一位让她自己也称心如意的媳妇。
(二)封建礼教。
许多学者以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度对焦刘二人的迫害。
【3】这种说法也未免简单。
诚然,那个时期是封建专制盛行的时代,但是作者写本诗的目的并非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而是对美好忠贞爱情的赞美。
由孔雀东南飞看婆媳关系
由孔雀东南飞看婆媳关系《由孔雀东南飞看婆媳关系》孔雀是一种漂亮的鸟类,它的羽毛繁复多彩,绽开时美轮美奂。
而当它东南飞行的时候,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婆媳关系的启示。
婆媳关系始终以来都是家庭中一个敏感而简单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婆媳之间往往存在着隔阂和冲突。
婆婆经常觉得儿媳不够服从,而儿媳则埋怨婆婆干涉过多。
这种状况在某些家庭中演化成了一场无休止的争斗。
假如我们能从孔雀东南飞的角度来端详这一关系,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孔雀东南飞,是一种优雅而敏捷的动作。
它呈现出了鸟类的自由和漂亮。
在婆媳关系中,我们可以将孔雀的东南飞视为一种相互敬重和包涵的态度。
婆婆和儿媳都是家庭的一部分,都应当被公平对待。
婆婆可以敬重儿媳的个人空间和选择,赐予她足够的自由。
而儿媳也应当敬重婆婆的阅历和才智,学会包涵和理解。
只有当彼此都能敬重对方的存在和价值,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婆媳关系。
孔雀东南飞,也是一种注意细节和美感的表现。
孔雀绽开羽毛时,每一片都闪耀着独特的颜色和花纹。
在婆媳关系中,细节和美感同样重要。
婆婆和儿媳都应当注意彼此的情感需求和沟通方式。
婆婆可以赐予儿媳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暖和。
儿媳也可以通过细致的行为和言辞,向婆婆传达自己的敬重和感谢之情。
通过在细节上的努力,我们可以让婆媳关系更加和谐美妙。
孔雀东南飞,是一种向前的动作,象征着追求和进展。
在婆媳关系中,我们也应当向前看,共同追求家庭的幸福和进步。
婆婆和儿媳可以共同制定家庭目标,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
通过相互扶持和理解,我们可以在婆媳关系中实现共赢的局面。
只有当我们共同追求进步时,婆媳关系才能得到良性进展。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假如我们能以孔雀东南飞的姿势来对待这一关系,那么我们将能够制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让我们用敬重、包涵、细致和进取的态度,重新端详婆媳关系,让它在家庭中绽放出漂亮的光线。
婆媳关系如孔雀东南飞,展翅飞翔美妙将来婆媳关系始终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关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孔雀东南飞简析婆媳关系
孔雀东南飞简析婆媳关系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成语,意为婆媳关系紧急或不和谐。
它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住在一起。
老婆婆特别固执,喜爱成天指手画脚,管儿媳的一切。
儿媳则是共性,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由于两人性格不合,常常发生争吵和冲突。
有一天,老婆婆看到一只孔雀飞过东南方向,她觉得这是上天的示意,表示她的儿媳应当离开东南方向的家。
于是,她以孔雀东南飞为借口,要求儿媳搬走。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婆媳关系不和谐,相互不能容忍和理解对方的存在,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孔雀东南飞成为形容婆媳关系紧急的象征。
在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紧急和冲突是很常见的。
两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同,简单产生冲突。
为了改善婆媳关系,双方需要多沟通、相互理解和敬重对方的观点和权益。
同时,家庭成员也可以通过公正的法律制度来解决纠纷,爱护个益。
婆媳关系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才智:婆媳关系始终以来都是家庭中一个简单而敏感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婆媳关系往往被描述为冲突和紧急的,可能会导致家庭不和谐和裂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婆媳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善。
在《孔雀东南飞》这部电视剧中,婆媳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剧中的婆婆王秀英和媳妇杨秀莲之间存在着许多冲突和冲突,例如家庭责任、传统观念、个人利益等等。
然而,通过剧中的情节进展和角色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才智和启示。
首先,婆婆和媳妇之间的沟通是改善婆媳关系的关键。
在剧中,王秀英和杨秀莲之间存在许多误会和不满,但是当她们开头真正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时,关系得到了改善。
通过乐观的沟通和理解,她们渐渐熟悉到彼此的难处和期望,并找到了妥协和解决方法。
其次,相互敬重和包涵是建立良好婆媳关系的基础。
在剧中,王秀英和杨秀莲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她们学会了相互敬重和包涵。
敬重对方的选择和打算,不干涉对方的生活,是建立和谐婆媳关系的关键。
同时,也需要对对方的观点保持开放,并情愿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孔雀东南飞婆媳关系的启示
孔雀东南飞婆媳关系的启示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婆媳关系和谐、和谐。
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1. 相互敬重:孔雀东南飞的意思是婆媳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和谐与否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敬重和包涵。
双方应当敬重彼此的意见和选择,理解对方的角度和境况。
2. 沟通和谐:孔雀东南飞需要婆媳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的关键,双方应当学会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意见,通过乐观的沟通沟通来解决问题,避开误会和误会的产生。
3. 彼此支持:孔雀东南飞的形象给我们启示,婆媳之间应当相互支持和鼓舞。
在家庭中,婆媳关系的和谐对整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都特别重要,双方应当相互关心,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公平相处:孔雀东南飞也提示我们,婆媳之间应当公平相处。
双方应当公平对待对方,不论是年龄、地位还是家庭角色上,都应当敬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
总之,孔雀东南飞给我们的启示是,婆媳关系的和谐和幸福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付出。
只有相互敬重、理解、支持和公平相处,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的和谐之道:借鉴孔雀东南飞的启示:孔雀东南飞是一种寓意和谐的典故,可以借鉴其启示来处理婆媳关系的和谐之道。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敬重彼此:婆媳双方应相互敬重对方的存在和角色,理解并敬重彼此的差异和共性。
2. 相互支持:婆媳之间应当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关心和鼓舞对方,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沟通与理解:婆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避开误会和冲突的发生。
4. 共同利益:婆媳双方应当明确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5. 敬重隐私:婆媳之间应当敬重对方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避开干涉对方的生活和决策。
6. 敏捷妥协:婆媳关系中难免会有分歧和冲突,双方应保持敏捷和妥协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共同利益。
7. 情感沟通:婆媳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增进亲热感和信任,培育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也谈焦母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孔雀东南飞》教学一得
也谈焦母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孔雀东南飞》教学一得焦母和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何在?这是《孔雀东南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教学参考书根据诗中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斥,以及刘氏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自责,认定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刘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这是婆媳矛盾的原因所在吗?不妨略加分析。
刘兰芝生长在书香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
“十六诵诗书”、“十六知礼仪”,可见其既知书,且达礼。
嫁来焦家之后,言谈举止也并没有出格越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可见其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焦仲卿说她“女行无偏斜”是符合事实的。
即使面对焦母的无理驱遣,刘兰芝的态度仍然是有礼有节的。
她并非没有怨恨,由于自身的教养她还能自持。
因此,刘兰芝不是一个“无礼节”“自专由”的叛逆者,而是一个遵从封建妇德的贤妻良媳。
那么,焦母和刘兰芝矛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不能容忍儿子与媳妇之间的厚爱,尤其不能容忍儿子对媳妇一片深情。
当焦仲卿为刘兰芝辩解求情时,焦母就对这种缠绵之情不满:“何乃太区区!”当焦仲卿表示不再另娶的态度时,焦母对这种执着之情也很不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当焦仲卿又表示了以死殉情的决心时,焦母对这种坚贞之情就更加不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对焦母来说简直无法理解。
在她看来,儿子只有娶妻的权利而决无爱妻的义务;媳妇只有事夫的义务而决无爱夫的权利。
然而,情况恰恰相反,焦母便大为不满了,并把这种不满情绪集中到媳妇身上。
刘兰芝的最大过错,就是爱与被爱。
这就是焦母刘氏婆媳矛盾的由来。
夫妻爱是人之常情,但却不见容于封建家长。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反人道本质。
封建礼教根本上是对人情和人性的摧残与毁灭。
在封建家长眼里,爱情如同洪水猛兽,是一桩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雀东南飞》焦母逼子休妻的故事入手分析婆媳难相处的社会根源。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最终以焦仲卿的上吊和刘兰芝的投水自尽这样的悲剧告终,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让我们读出更多的不是感叹,而是对于焦刘爱情悲剧的反思。
无疑,焦刘的爱情悲剧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婆媳关系起了主导作用。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婆媳难相处的社会根源。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刘兰芝是一个很能干的女子,同时,这长诗里以内外交加的矛盾来突现了爱的真与切,同时,也反映出了千古难以回避的难题,婆媳关系。
婆婆不喜欢这个媳妇,于是对其百般刁难,最后酿成了焦刘双双逝去的悲剧。
其次。
焦仲卿还是一个很注重孝道的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道德标准。
第一,婆婆与媳妇的成长环境不同,两人的性格必然会有不同之处,长期相处之下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
刘兰芝与焦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刘兰芝在与婆婆相处的过程中提出了“心中常悲苦”,那么他的解决方式就是在丈夫一回来就向其告状“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一行为无疑成为婆媳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在现代的社会,当然矛盾也会存在,而且作为一个媳妇的立场是受了委屈就跟丈夫诉苦,婆婆看了就会更加的讨厌媳妇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于是婆媳矛盾愈演愈烈。
第二,丈夫的立场很尴尬。
丈夫这一角色就是妻子的丈夫,也是母亲的儿子,双方都是自家人,丈夫在碰到婆媳矛盾的时候难以取舍。
在听到刘兰芝诉苦的时候,焦仲卿的做法是安慰妻子,在现代社会很多丈夫都会选择安慰妻子之后安慰自己的母亲,这一做法恰恰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可以看出焦母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其实很辛苦,把希望都寄予在焦仲卿身上,现在看到儿子居然为了一个女人而冷落了自己自然有一肚子的怨气。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依然很宝贵,只能在媳妇身上发泄,这无疑引起了媳妇的不满,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
第三,婆媳沟通渠道不畅。
婆媳之间就像隔着一道墙,有着深不可测的鸿沟,他们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有的只是“战斗”和共同的联系人—妻子的丈夫
和母亲的儿子。
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其根源自然源于古代。
《孔雀东南飞》中,虽然焦母与媳妇刘兰芝在丈夫焦仲卿外出的时候一直与婆婆单独相处,刘兰芝自觉心中苦闷却没有与婆婆进行沟通,而另一方面婆婆也没有过多的关心媳妇,没有与媳妇沟通。
双方都是无效的沟通,矛盾必然没有解决的途径,就越积越多,最终焦母逼子休妻,刘兰芝投水自尽。
第四,焦母作为一个婆婆过多的介入儿子与媳妇的生活,也成为导致悲剧的原因。
一方面,婆婆与他们夫妻居住在一起让夫妻的生活空间变小了,另一方面,媳妇与儿子没有给予焦母足够的尊重与爱护。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家庭婆婆是与夫妻一起居住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在现实中就有可能引起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造成了婆媳难相处的局面。
综上,可以说,《孔雀东南飞》就是中国人浓缩了的婆媳关系,集中了古代婆媳关系的范例。
一方面,婆婆与媳妇对于生活的期望不同以及孝道与爱护妻子的冲击等造就了婆媳难相处的局面;另一方面,婆媳双方做法的不妥当与缺乏沟通交流等都成为婆媳矛盾激化的因素。
不难看出,婆媳难相处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