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80条要背原文
金匮要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0)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D【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大青龙汤证【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小青龙汤证【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蓄水证-五苓散证【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蓄水证-茯苓甘草汤证【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变证治则【2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匮要略》背诵条⽂《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12】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2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烦躁不得眠,欲得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和则愈。
若脉浮,⼩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范围
《金匮要略》原文本科生背诵范围
第一篇:1条(去掉“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2条、14条、15条
第二篇:1条、2条、20条、22条
第三篇:1条(第一段)、2条、5条
第五篇:2条(第二段)、8条、10条
第六篇:2条、3条、13条、14条、15条、17条
第七篇:6条、13条、14条
第八篇:1条(去掉“师曰:病有奔豚……皆从惊发得之”)、2条
第九篇:3条、4条、5条
第十篇:2条、3条、9条、11条、12条、13条、14条、15条、17条(去掉“腹痛……即为寒疝”)
第十一篇:7条、16条
第十二篇:1条、2条、15条、16条、17条、22条、23条、35条第十三篇:3条
第十四篇:1条、18条、22条、23条、24条
第十五篇:13条、15条、18条
第十六篇:14条、15条、16条、17条
第十七篇:12条、16条、17条、31条、42条、43条、47条
第二十篇:2条、4条、5条
第二十一篇:1条、4条、5条、6条
第二十二篇:5条、6条、9条、16条、17条。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一)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3.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4.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二十一)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6.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
(一)7.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二)9.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八)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二)1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急虚亦为劳。
(三)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八)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背诵原文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3、4、5、6
11、14、15、16、17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4、5、10、12、1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2、13、15、18、19、21、22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5、8、9、1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14、15、16、17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4、5、10、12、13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0、11、14、15、16、17
12、14、15、16、17、21、23、42、43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下)、8、10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5、6、 10、11、12、13、14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2、3、9、10、 11、12、13、14、15、17(下)、18、19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7、15、1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15、16、17、 18、22、23、24、25、28、30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3、4、5、6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4、5、6、9、 11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1、5、6、9、17、 18、19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3、4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3、4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3、4、5、6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4、5、10、12、13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下)、8、10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5、10、11、18、22、23、24、25、27、32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3、8、13、15、16、17、18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2、13、15、18、19、21、22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5、8、9、10、12、14、15、16、17、21、23、42、4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3、8、13、15、16、17、18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下)、8、10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5、10、13、14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12、13、14、18、20、21、22、26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5、10、13、14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4、5、10、12、13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5、8、9、10、12、14、15、16、17、21、23、42、43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一、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背诵篇目
金匮要略背诵81条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3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4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5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6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7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8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1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2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3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4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1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1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范文)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一、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贝^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白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疣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弓I、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媵理。
媵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白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白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398条背诵版】精一
【《金匮要略》398条背诵版】精一《金匮要略》398条文背诵版张仲景(公元150~154年---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8--44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45--59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60--64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65--74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75--92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93--107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08--11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12--12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21--146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47--166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67--206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07--22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21--25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53--274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75--29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92--33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339--346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347--354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55--365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66--376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77--398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1)【释义】本条强调预防医学的思想,论述治未病治疗原则,具体可为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
人体是有机整体,除治疗已病的脏腑外,还应注意治疗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以肝病为例,因肝木克脾土,故知肝病易传脾。
脾虚则应先实脾,若脾气旺则不易受邪,故不需补脾。
肝虚证的治疗用药应遵循以酸味药补肝体;以焦苦之药助心火而克肺金,使金不克木,从而助肝气;以甘味药补脾土,补土制水以助火,防止肺金侮肝木。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释义】本条论述寒湿表实证治。
湿痹之人身体疼痛而烦扰不宁,为寒湿痹阻,阳郁不通所致,当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
故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除湿,温通经脉止痛。
表证当从汗解,麻黄汤本为伤寒表实而设,而湿邪又不宜大汗,只宜微微似欲汗出,故加白术,此处麻黄汤得术,虽发汗不致多汗,白术合麻黄汤,能并行表里之湿,故为寒湿在表正治之剂。
本证不宜火攻发汗,否则既可令大汗淋漓,风去湿存,又可使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引起发黄、衄血等变证。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误治,病情如初,用百合地黄汤的正治法。
百合病因心肺阴虚内热,治疗以清热安神,养阴润肺为原则。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释义】主要论述中风在经、络、腑、脏的不同见症。
中风所致的经脉痹阻,有轻有重。
若病变较轻者,邪中于络,则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痹不仁;若病变较重者,邪中于经脉,以致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故肢体沉重;若病邪深入于腑,浊气蒙闭清窍,故昏不识人;心开窍于舌,诸脏经脉皆与舌相连,邪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口吐涎。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病总的脉象。
这里“平人”从外形观之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经虚损。
脉大是大而无力,有余于外而不足于内,阴虚阳浮者多见;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无力,是精气内损的脉象。
脉大与极虚,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病脉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释义】本条论述虚热肺痿证治。
肺胃津伤液耗,阴虚火旺,熏灼于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咳喘。
虚火上烁肺胃之门户,故咽喉不利。
此外,当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止逆下气”的治法与前句相呼应,突出本证气逆较甚特点。
治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降逆下气。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临证诊脉首先应辨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之脉主邪盛,不及之脉主正虚。
“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候上焦,故阳微提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
“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候下焦,故阴弦提示下焦饮停、阴寒邪盛。
“阳微阴弦”说明上焦阳虚,下焦阴寒水饮之邪乘虚上逆,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痹心痛。
阴寒之邪得以上逆,其根本原因是胸中阳气亏虚,也进一步指出,胸痹心痛的发生以上焦阳虚为本,下焦阴盛为标,二者是导致胸痹、心痛发病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释义】本条论述腹满的虚实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则。
虚证腹满内无有形实邪积滞,故按之不痛;按之疼痛者,为肠腑有燥屎、宿食等有形实邪积滞,腑气不通。
实证腹满可用攻下法治疗。
若苔厚黄燥者,为实热内结,且未经攻下,正气未伤,通腑泄热,病遂向愈。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释义】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
痰饮病的形成,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
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
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
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道,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寓调和人体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
(3)本条论述肾阳虚下消证治。
肾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口渴;肾虚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故小便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反多。
治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复蒸津气化之功,则消渴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释义】本条论述水气病治疗原则。
水气病出现腰以下肿,当用利小便方法,使水湿之邪通过小便而排出;腰以上肿,当用发汗法,使水湿之邪通过汗液而散除。
此条说明治疗水肿病当用因势利导原则。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黄疸发病机理。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风”可作“热”解,缓为湿之象,“痹”有闭之意,此处指湿热蕴结于脾,并非风寒湿杂至之痹证。
仲景恐人误解浮缓脉为外感中风,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
脾主四肢、肌肉,湿热困脾,四肢必感重滞不舒;若脾脏蕴结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周身,必然发生黄疸。
第二学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释义】此条论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则。
表里同病以里虚寒证为重,见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当先救里;后里证已解,大便恢复正常,身体疼痛者,说明表证仍在,再予以解表。
故治疗当分先后缓急,以急者先治为原则。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释义】此条论痼疾加卒病先后治则。
一般痼疾日久势缓难以速愈,卒病新起势急而易治,故治疗当先治卒病而后治痼疾。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释义】本条论述对风湿痹发汗法要求。
风湿相合侵及体表,郁于肌腠,流注关节,筋脉不利,故一身尽痛。
若逢天阴雨不止,两湿相合,外湿更甚。
外湿当汗,但汗之病仍不愈,为汗不得法。
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表散迅速。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难以骤除。
如发汗太过,则风去湿存,且阳气损伤,故病不愈。
因此,治风湿病正确发汗方法,应是微似汗出,使阳气缓缓蒸腾而不致骤泄,则营卫畅通,风与湿俱去而病解。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原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病治法。
狐惑病是湿热虫毒内蕴脾胃为基本病机,咽喉、二阴溃烂为主症的疾病。
湿热熏蒸于上,则口咽蚀烂,声音嘶哑;湿热下注,蚀于前后二阴,则溃烂。
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
邪正相争,气血失和,则面目乍黑、乍赤、乍白;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安中的甘草泻心汤。
方中重用甘草,配以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辅以半夏、干姜辛苦温燥,宣化内湿;佐以人参、大枣扶正安中,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扶正安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关节疼痛是因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所致。
身体逐渐消瘦,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湿无出路,渐次化热伤阴,流注下肢,则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
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短气,胃失和降则呕恶。
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诸药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0)【释义】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寒性收引凝滞,故寒湿之邪痹阻关节,可致气血运行阻滞而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
治当温经散寒,除湿宣痹,方用乌头汤。
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芍药宣痹行血,并配甘草以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白蜜甘缓,以解乌头之毒。
诸药相伍,使寒湿得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释义】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俱不足;寸口关上微是阳气甚虚;尺中小紧为重感风寒。
血痹主要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如受邪较重,可兼酸痛感。
所以说“如风痹状”,而血痹与风痹的症状有区别,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
血痹病机为气血不足,外受风寒,阳气痹阻,血行涩滞,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
【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的心烦失眠证治。
本证由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所致,肝阴不足则生内热,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所以虚烦失眠,治以酸枣仁汤。
方中用酸枣仁以养肝阴;茯苓、甘草以宁心安神;知母以清虚热。
川芎以理血疏肝。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释义】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因喉中痰阻,气道不利,痰气交击而出现咳嗽气逆,喉间痰鸣声响,连绵不断,犹如水鸡之叫声。
治以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